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教案1

时间:2019-05-12 20:4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教案1》。

第一篇: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道德具有时代性;知道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懂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评价中华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思想观念侵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与党的优秀革命道德的认同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以实际行动践行“八荣八耻”,树立科学的道德观

【教学重点】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及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导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科学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内容和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关于科学文化建设在上一节课刚刚学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思想道德建设相关内容。

(导框):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是不可忽视的。教材分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今天这一框侧重于从国家角度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处理:P104探究

1归纳:他们都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关系时,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今社会的道德典范。

老师:大家能否再列举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模范人物?

学生:任长霞、焦裕禄、谢延信„„

处理:P105探究

2归纳:中华美德代代相传。大家还能举出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吗? 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渡):正如经济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资源一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心环节的思想道德建设,也需要一定的资源为基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就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两大宝贵资源。

1.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⑵党的优秀革命道德

(过渡):大家再深入思考下一个问题:在今天我们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其必要性是什么?我们试着从“道德自身”和“社会现实”两个角度来思考。

(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

2.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⑴道德具有时代性(理论依据)

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往往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时代在发展,道德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因此要求我们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⑵培育“四有”公民的需要(现实依据)

当代中国,培育“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要实现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必须紧密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过渡):上一目我们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和必要性,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3.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地位)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大系统工程,其中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这个工程的基础,而思想道德建设则是这个系统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⑵集中体现中国持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作用)

我们所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精神文明的先进性质和前进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思维拓展:

如果让你来回答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该如何组织答案呢?(必要性 + 重要性)

4.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⑴核心:为人民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⑵原则:集体主义(这是同资本主义思想道德以个人主义为原则根本对立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是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重要原则)

⑶重点:增强诚信意识(这是我国当前信用状况决定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⑷基本要求:五爱(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社会主义;从道德层面做到“有道德”就是要做到“五爱”)

⑸着力点: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⑹“四基”教育: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思想政治建设)

⑺理想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过渡):以上我们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这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希望同学们用心去理解体会。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5.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

处理:P106探究

3归纳: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一个人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①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地位)

我们生活在21世纪,几千年前的一句格言却对我们民族的性格和品质产生深远的影响。“知荣明耻”的道德格言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生活的学校和社会,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都混淆不清,没有明确的标尺,邪气就会上升,坏人就会横行,必然人人自危,最终受害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因此,知荣明耻十分重要。

②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会遭遇“两难选择”。在解决道德冲突时,社会主义荣辱观给予了最佳的选择标准。

③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作用)

(引导学生看教材P106相关链接)

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

要求:①准确记忆;②八个方面各自反映社会生活的哪个领域或者哪个方面;③如何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总结):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要穿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众,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过渡):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十六大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为建设好这个体系,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的提出反映了三个基本要求。

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

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当前信用状况决定的。

②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法律)

“法治”与“德治”相互区别,但又相辅相成,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治更有助于推动法治的实现。

③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历史资源)

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批判地继承了古代荣辱观的基础上,又大胆地注入时代精神,实现文化创新。

(过渡):为了巩固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分组讨论四种观点。

处理:P107探究

4归纳:⑴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动力的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所谓个人利益最大化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观点一是片面的,观点二是正确的,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交易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进取精神等大大增强,而因循守旧,闭关自守,轻视知识等观念有所减弱,这些都说明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正在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因而观点三是正确的。

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不断完善中,诚信缺失,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现象仍呈蔓延之势,这与市场经济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一定关系,但是并不意味着搞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各种负面现象,必然会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观点四错误。3

能力提升:

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是两重性,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既要吸取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利的思想道德因素,又要克服其消极因素。

(过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我们熟悉吧,能准确说出来吗?

⑷反映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分为十个方面,贯穿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五爱”,涵盖了“四德”,体现了我国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教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尤其是第三目,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来处理本框,还是感觉不是很生动。主要是学生对这些东西没有较深的体会,如果能够用身边反映传统美德的感人事迹和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事件来震撼学生心灵,我想素质教育的效果会更明显些。还有就是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材料可以借鉴教辅资料上的时政热点分析来加深认识。

第二篇: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第十课_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新人教版必修3

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试题:(新人教必修3)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

环节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2010年2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9“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揭晓,这项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运用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在“感动中国”人物的身上,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又闪烁着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光芒。这表明()①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②文化的传承往往通过道德典范来实现 ③不同时期的道德典范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 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A.①②③

C.①③④

解析: ②表述错误。答案: C 2.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被观众称为“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入选人物的故事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弘扬了主旋律。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①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社会主义文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A.①②③ C.①②④

解析: ④说法错误。答案: A 3.《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年,它所评选出的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人们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的开展有利于()①发挥先进人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②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③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答案: A 4.2010年7月,深圳一名产妇疑因未给助产士足够的红包而遭到报复——肛门竟然被

B.①②④ D.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助产士缝上,这一现象警示我们()①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②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避免人格上的缺失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由题干可以看出该助产士缺乏自身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由此可以推出①②③的说法。题干没有阐述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因此不选④。

答案: A 5.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观吴冠中纪念特展时发表讲话,称赞吴冠中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并要求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德艺双馨”寓指()A.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 B.很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C.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完美统一 D.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

解析: “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显然,这里的“德”是指很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艺”是指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故本题选C。

答案: C 6.2010年3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视讯会议,对组织开展“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部署。组织开展这一活动对个人和国家都有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思想情感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 ②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积极影响 ③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④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环境面貌和道德风尚

A.①②③ C.①④ 答案: D 2010年4月15日,全国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报告会在武汉市举行。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吴天祥,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群体代表贾云芸,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谭之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道德模范特别奖获得者“信义兄弟”代表孙东林,分别讲述了各自恪守道德、践行美德的感人事迹。运用相关知识,完成7~8题。

7.有关部门举行上述巡讲活动旨在()①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增强道德意识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 C.①③

B.②③④ D.②④

解析: ②④与举行巡讲活动的主旨不符。答案: C 8.巡讲活动引发了社会对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热切关注。这是因为,思想道德建设()A.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C.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D.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解析: 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故A、B、D排除。

答案: C 9.“当好东道主,友善而热情”、“言语和衣着,礼貌又得体”、“观博与游览,排队守秩序”„„这些行为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最为提倡的文明行为,也成为广大市民的共同自觉行为。广大市民的上述行为()A.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纽带 B.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 C.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解析: A是指中华民族精神;C是指文化遗产;D是指社会实践。答案: B 10.截至2010年4月21日,已有来自全国的1 600多名青年志愿者,在玉树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应急救援、伤员转运、藏汉翻译、物资搬运等志愿服务工作。青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①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②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 ③建设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社会主义荣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故③观点错误。答案: C 11.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于4月27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人民群众,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引领社会风尚,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①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氛围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④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的良好风尚

A.①③④ C.②④

解析: ①不是弘扬劳模精神的意义。答案: B 2010年4月9日,国家工商总局、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部署在全国农村开展创建文明集市活动。通知强调,创建文明集市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建设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着力形成科学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据此完成12~13题。

12.创建文明集市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③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④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B.②③④ D.①④

解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培育“四有”公民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故②④排除。

答案: C 13.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创建文明集市,建设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需要()①将传统的诚信思想与现代商业文明相结合 ②大力倡导和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改善集市环境设施,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力度 ④打造集市诚信文化,不断强化商户诚信意识

A.①②③ C.①③④

解析: ③不是文化生活角度。答案: B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运用相关知识,完成14~15题。

14.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

B.①②④ D.②③④

A.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B.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C.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解析: B是指文化。C是指文化遗产。D是指中华民族精神。答案: A 15.之所以要坚持德育为先,是因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①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②能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能够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④影响到青少年的终身发展

A.①②③ C.②③

解析: ③不是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因。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材料一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毛泽东同志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邓小平同志要求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极端重要性。

材料二 2010年3月2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1)从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关系的角度,说明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意义。(10分)(2)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领导干部应怎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10分)答案:(1)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升华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10分)(2)①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自觉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③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到知行统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10分)17.目前,我国已开展两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对于深入持久地运用榜样的力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深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同,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

(1)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意义。(12分)(2)我们应如何向道德模范学习。(8分)答案:(1)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体现,有利于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12分)(2)向道德模范学习,在加强自身的修养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要看到加强自身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8分)

第三篇:2016年福建漳州芗城中学高二政治教案:1.1《体味文化》(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文化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不一定真正明白它的内涵。本课从文化“万花筒”入手,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涵义和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发展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体味文化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新课程学习1.1 体味文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 “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课余作业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第四篇:2016年福建漳州芗城中学高二政治教案:2.1《感受文化影响》(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的。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感受文化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新课程学习2.1 感受文化影响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2、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素养,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统一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这说明文化对人有重大影响。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有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零散的观念,也有理论化的思想、观点。其中,各种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论正确的或错误的,都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特点呢?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乡音难改”,就是表明经年累月形脆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交往方式、认识和实践活动、思维方式等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作用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及特点。

第五篇:2015-2016学年高二政治备课教案第4单元+第9课+第1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案.doc

高中政治 第4单元 第9课 第1框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

◆ 识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结合史实,理解近代中国关于先进文化求索的历史结论。理解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澄清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提高比较鉴别能力;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堂课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以下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2)讨论法:把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加以讨论交流,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认识。(3)赏析法。(4)实例分析法。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反思评价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坚定爱党、爱国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教学重点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教学难点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四、教学建议

教师通过课前的小组调查、讨论,课上的介绍分享,与探究谈论等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是讲授、探究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1)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漫、图片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解决认知发展的不平衡,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课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关注校园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核心解读

1.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内涵(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2)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纲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容:

3.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第二,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第三,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易错点提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声音单调、思想停滞、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文化要多样性。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

4.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什么能够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怎样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2009年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少年,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设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当前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探究分享。教师归纳: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导入二:问题导入

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人主动。从这时起,近代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教师设问:

(1)你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作用?(2)你怎样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进文化?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探究分享。教师归纳: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

下载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