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情绪做朋友》读后感
《和情绪做朋友》读书感悟
学习心理咨询师后,我参加的情绪控制培训班上,我买了一本《和情绪做朋友》这本书。看到书名就吸引到我,在我们习惯性的印象中,情绪不是个好的词语。说一个人有情绪,往往就是暗指他有不满,有抱怨等等的不好的感受。和这种感受做朋友?怎么做?做朋友是驾驭的意思吗?这些疑问始终围绕在我脑海。希望这本书能给我答案。
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和情绪做朋友的真正含义是能够正视情绪。有情绪是正常的,凡人都有情绪。但是很多人被情绪控制,俗话说:冲动是魔鬼。这里的冲动就是情绪的代名词。这本书就是教人怎样驾驭情绪的一本实操书。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事实:情绪和方法是同样一个按钮。你有没有感觉到经常一生气什么方法都没有了,脑子一片空白?所以,控制情绪最佳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我身上很实用的方法就是调整自己的感觉,像广播电台调频一样,让自己找到爱的感觉的频道,这样就很容易平息情绪。比如说,把感觉频道调节到谈恋爱时的情景感觉一种甜蜜,或者把感觉频道调节到琳琅满目的商场:找到买到一个自己很喜欢的东西的时候的感觉……这些宝贵的幸福的感受应该好好的回味和复习,存在心里的一个角落,在生气烦闷的时候,翻出来品味品味,再处理事情,就会好很多。没有情绪了,就会有智慧。说话也变得轻松幽默很多,思维也很活跃。具体事情就不用讲了
吧,呵呵,生活中的烦恼很多很多,这个练习要反反复复才行。加油啊,读者们。
第二篇:和时间做朋友读后感
浅谈《把时间当作朋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许是因为考试临近,或许是因为工作需要,你现在必须写篇论文或者起草一个策划方案。于是你坐到电脑前开始码字,过了一会儿,你突然觉得渴了,所以起身泡了杯咖啡喝,接着重新回到电脑前,继续写你的方案,写了一会儿,一下子想起来球赛马上要开始了,于是决定看完球赛再接着写,终于把比赛看完了,肚子又饿了,又去冰箱找东西吃,等吃饱喝足之后,一看时间,天哪,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可是你连一个开头都没写完。于是你开始说 “要是我不浪费那么多时间就好了”。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现在的烦恼的是无济于事的。既然不想浪费时间,那么就应该想尽办法了解时间、感知时间并能够管理时间。
这本由原新东方老师李笑来的畅销书《把时间当作朋友》,告诉读者如何真正了解自己,如何精确地感知时间,如何通过管理自己最终与时间作为朋友。
在看了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可以与时间作为朋友,因为时间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赛跑对手的角色。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得流逝。她悄然无息流逝的速度让我感到焦虑、无奈甚至悔恨。那作者是如何做到与时间做朋友的呢?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他自己的一套管理时间的方法——“时间账本”。事实上,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那就是懒惰。常听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倒不如说最可怕的敌人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与懒惰
抗争的工具就是纸笔。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管理时间与管理金钱有时候也起着相得益彰的作用。正如理财的时候,第一步是要弄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管理时间也一样,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了,利用纸笔将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每晚睡觉前,看看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做的这些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如果说事件记录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方式,那么在事情后面标注出做那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基于过程的记录,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接下来,假定已经养成了记录时间开销的习惯,那么第二个良好的习惯几乎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了,那就是每天制作时间预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列表,把你今天需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接着估算完成每项任务究竟要花费多少时间。很快,你会遇到一个问题是发现,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于是只好进行选择。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给列表中的每项任务标上权重值,简单的标注重要和相对来说不重要。
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生活,更贴近工作。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开始一天的上班之前,花费15至20分钟仔细计划今天上班要做的事情,列好之后,将每项工作内容估算花费的时间,并且标注重要、一般等等。养成这个习惯,我们会发现工作变得越来越有条理,思路越来越清晰,更有效率得安排每项工作任务。
当这些习惯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之前说过,最可怕的敌人是无法控制的懒惰,它有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诱惑你抛弃你的朋友,时间。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懒惰,最终导致放弃。
在书中,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比喻:如果,这世界存在这么一个银行,你一出生,就自动享有这家银行为你开设的一个VIP账号。每一天,这个VIP账号里面都会被自动存入不多不少恰好86400元钱,而你的任务就是每天都要把这86400元花光,随便你买什么,如果不够了,那就只能忍痛割爱——因为没办法,银行会告诉你,对不起,您只能等明天再来取下一笔86400元钱了,如果竟然没花完剩下了,那只好作废——因为没办法,银行会告诉你,对不起,我们这家银行不接受存款,并且还要每日注销余额。如果这世界真的存在这么一家银行,谁都会非常开心的,可事实上,这家银行确实在,但很多人却不因此开心,这家银行的名字叫“时间”。时间是这世界唯一对任何人都公平的资源。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不多不少,大家都一样,不管你是谁。
但是很多人爱钱,却不爱惜时间,也许是因为人们更难认知抽象的事物,不如试试这样的算法: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钱,能换到多少呢?比尔盖茨能把自己的每一秒换成36.74美元。但是我们不是比尔盖茨,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时间转换成金钱。我们问问自己“我的时间究竟可以标价多少?”——这就是一个人决心不再浪费时间的最有效的起点和动力,只有爱惜才可能产生节约的动力。
改变人生命运的无非两样东西:一个是你遇到的人,一个是你读过的书。只浅读了一遍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让我知道,在享受轻松安逸的时候,预知到这可能是未来生活的成本。
时间飞逝似水长流,财富、名誉、地位,这些是无法跟随我们的,但是心灵的丰富却是会伴随我们终老的。工作,不是为了上司,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一个自己的价值有一个机会得以实现。生活,也不是为了别人眼里自己的光荣,而是为了自己发现自我,感知自己的需要、感知自己的梦想、感知自己的能量。时间不再是用来打发、用来消磨、用来虚度,而是将有限的人生,活的更加有内容、更加有深度、更加有意义。这便是我看完此书的感想,在此与大家共勉。
人事行政部 高天轶
第三篇:《先做朋友后做生意》读后感
《先做朋友后做生意》读后感近年来,中国食品行业不断出现问题,从“三鹿毒奶粉”到“红心鸡蛋”,从工业酒精兑白酒到“黑心月饼”及“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地沟油等等,每每让人诚惶诚恐。此类事件的发生,使个别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看过《先做朋友后做生意》一书后,我好想对这些“问题企业”的生产者及管理者说一声:企业若想健康持序地发展,就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丁点蝇头小利,要有长远的科学发展的眼光,要加强品牌诚信建设,尽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正当合理要求,与消费者先做朋友后做生意。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良好的行业自身约束力,不讲诚信,得不到消费者的长期信任与认可,那么这个企业迟早是会出问题的。
现在无论是做生意、开公司、办企业,还是平平常常的办点小事,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很困难,这需要得到各色人各种方面的帮助,人脉与人际网络在这里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先做朋友,后做生意》一书,谈到了怎样结交有用的朋友,如何在生意场上经营感情,如何使客户、朋友成功的同时也将自己提升到事业的新高度等等。书中说,人人要从友善做起,主动与人交往,真心的对待他人帮助他人,要尝试通过各种正当方式,去认识新的朋友,努力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信息渠道;要将业务上的客户也变成朋友,他不仅是客户,是上帝,更应该是朋友,值得去尊重,去赞赏,去关注。
在有着五千年人类文明的中国,“先做朋友,后做生意”的含义是:人脉就是财脉,守德才能旺财,凡经商要多讲信誉,先赢人心
后赚钱,要做中国式的人情生意。如:当你上淘宝网准备网购时,一般先要与店家用旺旺谈妥,聪明的店家往往不直接建议你买他的东西,而是与你先谈家常,问一声“亲,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之类,弄得你心里感觉很温暖很温馨的,再来卖货。
就我们电力企业来说,对外大力实施“电力彩虹工程“,努力树立“电力品牌意识”,对内多次强调加强“企业文化”,努力提高职工优质服务礼仪、素质与文化知识,我以为这是很英明的政策方针。电力企业与其它经商企业虽不是很相同,但却有相通相似之处,也要受上述规律的支配。因为电就是我们的销售商品,用电客户对于我们来说就既是上帝又是朋友,朋友间的相互交往与认识必然在其深度、广度、动机、效果上能起到更佳作用,任何损害朋友关系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当作小事置若罔闻,听之任之。
从2000年开展“彩虹工程”以来,到现在已经11周年了。11年来,正是许许多多个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广大电力员工,本着“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公司精神,以“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理念为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优质化服务质量,“彩虹工程”才历经十余年风雨路,真正受到了广大客户欢迎和称赞。
第四篇:《交个医生做朋友》读后感
与患者交朋友
——读《交个医生做朋友》的感想
超声科 张影
《交个医生做朋友》,是一位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的医生,为普通人写的关于就医常识的一本书。但是,作为一名医生,在读了这本书后,也深有感触。
笔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事例,指导读者在自己或家人生了病以后如何就医,是去大医院还是社区医院?去看中医还是西医?挂专家号还是普通号?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语言朴素平实,事例发人深省。
读完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笔者写的自己的一个律师朋友发现自己身体不舒服,去了很多大医院,求了很多专家名医,最后确诊为肝癌晚期,让律师原本美好的生活变得阳光不再。最后,在笔者的帮助下,发现律师其实只是患了肝脓肿,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便康复了,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在这个事例中,对律师来说有很多不幸,花了冤枉钱不说,还耽误了治疗,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后来幸之又幸的是遇到了笔者这样一个朋友。但我想,如果没有笔者的多事,坚持要看律师的ct片子,如果笔者专业素质不行,像律师原来求诊的众多“名医”一样,再或者,律师知道自己肝癌晚期,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希望……这样的话,事情发展下去就不会是我们看到的结果了,不可想象。
在看完这个故事后,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们医院的院训:“重德、精业、求实、创新”,也感受到了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毫不夸张的说,作为一名医生,身上不仅仅系的是病人的身体健康,更多的是成千上万个家庭的欢乐幸福。作为一名一院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刻刻把这八个字的院训牢记在心,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和诠释它的内涵,既为之自豪和骄傲,也要为之奋斗不息。
重德,即以医德为先导。宋代的《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明代医生罗链著医书传授给他的儿子,但有一天,他儿子喝醉了酒为人治病,罗链发怒说:“奈何以性命为戏?”就把他的医书烧掉了,没有再传给他的儿子。由此可见,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对于一位医生来说不可少其一,而医德更先于医术。
精业,即以专业为根本。《交个医生做朋友》一书中,列举了些个事例,指出个别“名医”为图名求利,专于各种讲座采访和著书论著等,却没有时间走近病人积累经验,缺乏精力钻研专业学识,从而成为了上述律师故事中的真正的庸医。韩愈《进学解》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此“名医”为戒,以院训“精业”为诫,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求实,即以实干为准则。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若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试想,为医者,把每一个
患者都做为自己最亲的人来对待,谁会敷衍了事,谁不竭尽全力。态度决定一切,实在做人,踏实做事,不仅是为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从医最起码的工作准则。
创新,即以发展为目标。科学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医学领域更是一门无穷无尽的学问,永远都有未知的领域需要去探索和发现。在工作中,医院和我们本人,都需要不断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工作方法,创新技术水平,创新理念思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回到这本书,顾名思义,《交个医生做朋友》传达给读者最简单的涵义就是,在生活中和一名医生成为朋友是一件幸事。而作为一名普通医生,我们很难做到医圣那样崇高的境界,不能把每一位患者都看做自己最亲的人,那么便降低一点要求,把患者当做自己的朋友对待亦可。因为朋友之间,便可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心。
在实际工作中,我的岗位是一名超声科医师。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我深知我的工作不可有一丝的疏漏,否则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每一个人患病求医,都承受了身体和精神双重之痛。只有用对朋友之心对待他们,拿出朋友之间的爱心、关心和耐心,才可能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病情,更好的得到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即便不能为之减轻身体之痛,良好的交流也能让患者在精神上更
加放松。
和患者交朋友,可以让为医的我们克服慵懒之心。一天的工作让人身心疲惫,稍不专心,就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
和患者交朋友,可以让为医的我们常怀一颗爱心。每天和“朋友”在一起,关心他人疾苦,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境界。
第五篇:《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
我读《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的体会
樊沁霖
初读《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觉得比较生涩,国外学者写的书再翻译过来总觉得缺少一种原汁原味,更何况本书作者“野心”很大,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全部上阵,试图全方位的来解读压力对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压力,思路宽、思维跳跃性大,让像我这样习惯了读读小杂文、短篇小说的读者总感觉无从下手,几次拿起书本又放下,渐渐就被我束之高阁。机缘巧合,无意中在网络上找到“自控力”的有声读物,便想“看书”不行那就听别人“读书”吧,兴许是夜深人静更适合读书,慢慢的也就看出了一点点门道。
一、理清压力概念—压力与意义挂钩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一书中,首先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就是它对压力的定义,按照惯常思维,我们总是把压力归入消极的概念,看到压力二字就很容易联想不堪重压、无法喘气的形象。但是作者却站在科学的角度给压力下了新的定义,即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一方面“这个定义足够大,可以涵盖交通阻塞引起的沮丧和失去事物的痛楚”,更重要的是这个定义隐含了有关压力的一个重要真相,即“压力和意义无法分割。对不在乎的事情,你不会感到压力;不经受压力,你也无法开创有意义的生活。”
这与我们国家一句老话“无欲则刚”是不谋而合的,没有欲望就能够超然物外,就能不受压力控制,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这一辈人而言,“无欲则刚”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自控力》一书给出的定义无疑有着更广的适应范围。而且“无欲则刚”也不一定代表着人生的理想状态。学生时代压力来自于父母的期待,学习任务重多,想玩又不敢懈怠,生怕成绩不好引起父母不满;参加工作之后,压力来自升迁的意愿,上级的认可、同事的口碑都让人感觉压力倍增。反过来讲,当父母不再寄予厚望或者学生不在乎父母的想法,就容易破罐子破摔,学习一落千丈;当觉得升迁无望,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时,恐怕也难以保持工作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有压力也不一定是坏事。
二、正确认识压力—尝试和压力做朋友
在理清概念的基础上,作者对“和压力做朋友”这个主题进行了延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分为3个小组,A组被灌输“压力有益”的观点,B组采取看电影、听歌等形式放松,C组作为参照组,然后3个组同时去进行压力测试。结果是B、C两组没有什么明显区别,而A组在压力测试下的表现要明显好过后两个组别,由此可以看出积极面对压力的人才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我们也常说适度的压力产生动力,提倡的也是正视压力、接受压力。结合对压力这个概念的定义,我认为长期保持适度的压力的根源是寻求到“有效而持续的意义”,从而找到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前面提到的“破罐子破摔”、“船到码头车到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许多多不一样的例子,“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都不是父母左右出来的行为,现在我们评判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工作中,无论是革命年代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烈士还是和平年代奉献不止的杨善洲,离开了职务的吸引力还是保持了持久的热情。探寻压力的奥秘,把我们带到了另外一个严肃的命题,那就是生命应有的意义。
三、消除孤立思维—不做孤独的战士
“情绪低落时,我有觉得别人都比我幸福的倾向”“苦苦挣扎时,我有觉得别人一定比我轻松的倾向”,这就是孤立思维,我们本能的高估别人的幸福感、低估他人承受的压力与痛苦。这个观点的冲击力很大,长期以来,我们所受的教育一方面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脆弱是可耻的;另一方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弱点是可怕的,因此我们在微信朋友圈、在微博上看到的往往是他人晒幸福的照片,社交媒体“让我们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感”.在这个段落里,作者引入了两个概念,一个是联结的能力,这是“即使在最黑暗时刻”也能保持韧性的能力,具备联结能力的思维方式是与孤立思维截然不同的,他们在“情绪低落时提醒自己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我感觉相同”、“当事情不顺时我会把困难视为所有人都会经历的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更愿意公开自己的挣扎,更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另一个是视自我为资源,联系到我们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用户信息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个人的经历与想法也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里,都应当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这也是收获幸福感的秘诀。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是现在很难再找到学生阶段那种静心读书的状态,特别是出版业发达的今天,一本书到手可能就看个3-5页觉得对了门路就愿意往下看,看不懂的就丢到一边,这也导致了有的作者故意迎合读者品味,尽拣些通俗的、意淫的内容来博取眼球,造成了书籍市场鱼龙混杂,拉低了读者的欣赏水准。回想求学的经历便应感到获取知识并不容易,觉得读得容易的、易于理解的或者是因为只读到了点皮毛,或者经过别人的深层次加工,这样获取的知识好比是暴发户拥有的财富,看过的书也只是看过而不是看懂,终究是得之易失之易,《自控力》是一本好书,接下来我还将继续品读。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感
刘纬农
人就像弹簧,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变化,有了压力才有张力,你才会达到更高的高度,不然你的生活将是一池死水,激荡不起一点涟漪。
读完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一句话:“改变思维模式,人生将发生180度的转变”.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是扭曲的,负价值的,就不可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因为负价值的意识会促使你去负价值的行动。和压力作朋友是就是改变人的一种固有思维模式,它是积极向上的,积极的心态可能会让你产生一种努力学习、追求目标的态度,进而去付诸行动。
要改变对压力有害的看法,事实上是压力对人是有促进作用的,它让人更有活力、更快乐、工作更高产。本书中多项调研结果证明了这点。作为一名普通的机关人员,要做的事情多且杂,虽然完成了交待的任务,但离领导的要求还远远不够。领导的高标准对自身是一种鞭笞,也是一种压力,它会让你变的更优秀。
压力是你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朋友。现在的社会对我们年轻人是不“友善”的,高房价、工作压力大、婚姻等问题困扰着许多年轻人。前些年还喊出了“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回到二三四线城市,找份稳定的工作,不要再挤着早晨5、6点的地铁赶着去上班。很多人回到了家乡,发现生活很安逸,没有了压力,反而受不了这种不“刺激”的生活,他们中的很多人愿意回去吸北京霾、挤地铁、住太空舱。只因他们在大城市看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他们把这份压力变成他们通过前方的资源,激发出人的潜能。
回到了修水工作,碰不到大城市的高房价和空气等困扰,但是在组织部门工作,压力也是很大的。原来是专注于技术工作,对数字精准度负责,不要去考虑其它的,现在要求你学会十指弹钢琴,哪一样都不能差。在县关工委工作,老领导们都是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工作上不能有一点马虎,他们都有着一双“火眼金睛”,这种工作上的压力不言而喻,这种压力也是对个人韧性的一种考验。所以,没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只要我努力,积极向上正能量,碰到压力上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