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20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2011-2012第一学期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 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怎样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试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意义。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为什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说明党对民生问题重视的意义? 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及其作用。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其意义?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垄断及其产生原因,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联系中国实际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P265
第二篇: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最新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2015-2016第一学期
1.2.3.4.5.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17 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39
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P40-42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4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 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P45-46
7.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P46 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7第一段 9.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P54
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7-58
怎样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64-66
11.怎样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8-69 12.试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P69 1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P70-71
14.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P75-76
15.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P95-99 16.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意义。P100-104 17.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105-108
18.为什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P105-108 19.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P123-126
2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说明党对民生问题重视的意义?P130-132
21.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及其作用。P141-142
2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P144-145 23.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其意义? P147-149 2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P158-159 25.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 P159-160
26.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P176、178
27.垄断及其产生原因,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是什么?P182-184
28.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P189 29.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P184-185 30.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P194-197
31.联系中国实际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33-234(同时,注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P231-232)
32.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P263P265-267
练习:
一、多选题:
3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32.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3.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客观性是指()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4.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相比,不同点...有(A.竞争的目的不同
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 C.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D.竞争的范围不同
36.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垄断剩余价值的生产
37. 38.
二、辨析
1、认识开始于经验。
2、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4、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5、有用就是真理。
辨析:
1、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参考答案:错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参考答案:错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只有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只是将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第四章关于原始积累的案例:
本案例主要说明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方式。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殖民扩张政策。英国、荷兰和法国也同西班牙、葡萄牙一样,在殖民地进行残酷的血腥的掠夺。掠夺方式各种各样,或是赤裸裸的暴力抢劫,或是垄断殖民地的生产和贸易,或是进行不等价的交换等等。总之,殖民地人民的膏血养肥了殖民者。对殖民国家来说,西欧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采取殖民扩张、殖民战争、建立特殊的商业垄断公司,劫掠殖民地、贩卖黑奴等一系列积聚财富的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积累了资本。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再不能满足需求。工业革命提上了议事日程。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工业革命。然而,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野蛮的屠杀、掠夺和奴役,却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惨祸与灾难,使它们发展缓慢,贫困落后。东西方的历史进程大大拉开了距离。为此马克思曾经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六章:
联系中国实际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参考答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客观条件决定的。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
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解放初期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很低。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后,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等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一章:樱桃与麻雀、中国绿魔——葛藤
参考答案:(1)从这两个案例中可见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樱桃与麻雀形成了相互联系、制约的事物链。“中国绿魔”的案例说明,植物界同动物界一样存在着生命网,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一种关系复杂的网联系在一起。(2)联系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理解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珍惜动植物、濒临死亡的动植物以及为什么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3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7-58
参考答案:(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大学生要善于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规律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特别要在对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形式正确把握的前提下作出选择。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人生目标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2012-2013 第 1 学期
1.2.3.4.5.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当代价值?
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39 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P40-42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P44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 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 意义?P45-46 7.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P46 8.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P47 第一段 9.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P54 10.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 观能动性。P57-58 参考答案:(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 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大学生要善于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规律正确选择自 己的人生目标,特别要在对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形式正确把握的前提下作出选择。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人生目标 11.怎样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P64-66 12.怎样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8-69 13.试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P69 14.认识运动的总规律。P70-71 15.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P75-76 16.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P95-99 17.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意义。P100-104 18.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105-108 19.为什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P105-108 20.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P123-126 21.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说明党对民生 问题重视的意义?P130-132
22.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及其作用。P141-142 23.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P144-145 2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其意义? P147-149
1
2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P158-159 26.资本家
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 P159-160 27.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 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P176、178
垄断及其产生原因,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是什么?P182-184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P189 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P184-185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P194-197 联系中国实际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33-234(同时,注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符合历史 发展规律的 P231-232)33.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 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P263P265-267 28.29.30.31.32.
辨析:
1、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参考答案:错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 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 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 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 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参考答案:错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 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 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 的二因素。
3、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资本分为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只有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 一源泉。不变资本只是将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第四章微软垄断案 参考答案: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和竞争的关系。虽然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但是,它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 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同时并存,竞争更加惨烈。
2
2、垄断之所以不能消除竞争,是因为: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赖以存在的客观基 础,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在垄断组织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还存在 着大量非垄断的企业,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因此,在垄断统治的条件下,
,既存 在着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也存在着垄断竞争,即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 部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了新的特点: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手段不同;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垄断资本的竞争双方都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 的垄断组织,这便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竞争的 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第六章: 联系中国实际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参考答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 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 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 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 势和客观条件决定的。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 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解放初期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很低。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 况的制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后,西方价 值观的影响等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 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第一章:樱桃与麻雀、中国绿魔——葛藤 参考答案:(1)从这两个案例中可见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樱桃与麻雀形成 了相互联系、制约的事物链。“中国绿魔”的案例说明,植物界同动物界一样存在着生命网,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被一种关系复杂的网联系在一起。(2)联系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 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 化。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 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 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 系。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理解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珍惜动植物、濒临死亡的动植物以及为 什么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 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3
4
第四篇:20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2011-2012第二学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当代价值。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怎样? 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怎样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怎样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试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意义。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为什么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联系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说明党对民生问题重视的意义? 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及其作用。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及其意义?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有哪些?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垄断及其产生原因,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什么是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联系中国实际说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1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 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
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从此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答: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停止对自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他们的后继者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列宁通过对帝 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俄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领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产生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邓小平理论的新阶段。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创造 性的理论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答: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第一章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及其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它以“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这就建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飞跃,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①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有没有统一性。②如果世界万物存在着统一性,它们统一于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明确地提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命题,并与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或含混不清的提法划清了界限。②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理解为机械的、死板的同一,而是理解为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多样性的事物和现象统一的基础也不是特殊的“原初”物质或不变的粒子,而是统一于一切具体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统一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也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科学的发展每出现一次重大的突破,都将使人们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论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8、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根本条件是劳动。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以其持有的活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人通过实践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获取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人自身生产的社会结构,即婚姻形式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是实践的首要形式和根本内容。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关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形式的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即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
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在社会外部,而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展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答: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10、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都从对方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11、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1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法作思想导。
1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⑴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章
14、何以见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
15、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以往认识论有什么不同?
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对立统一。
16、如何看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坚持这一点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7、认识为何一定要回到实践?
答: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得以纠正,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18、为什么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答:第一,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脱离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反之亦然,它们同时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真理之中。第二,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而绝对真理又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所构成的。第三,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绝对主义,也要反对相对主义。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客观的。所以,检验真理不能在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可以在纯粹意识范围内进行,这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又看不到真理的主观形式,看不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本身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一个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有能动性,即主观性;实践又有客观性。所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21、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22、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三章
23、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 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 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 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 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4、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迟早会被生产力的发展所冲破;从主观的角度看,正是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才有我国 20 多年来生产力的大发展。
2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答: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又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科技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发了危机地球生命的“全球问题”。
26、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不同于参与者,因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及总趋势的决定者。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章
27、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8、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29、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30、试述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作为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在: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③ 二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3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 答:(1)资本即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一般的货币并不是资本,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那么,货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呢?(2)剩余价值的产生,关键在于资本家用手中的货币购买并使用了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3)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②劳动者除了自身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4)作为商品的劳动力,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从价值方面看,其特点有二:①价值构成与一般商品不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即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②价值决定要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从使用价值方面看,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这是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点。(5)正是由于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方面的这种特殊性,使得劳动力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重新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从而使资本家的货币得到了增殖,这样一来,这个货币也就不是一般的货币了,而成了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2、为什么说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 答:资本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从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来看,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循环形式:(1)货币资本的循环(G-W„P„W’-G')。在这里,终点的货币G’大于起点的货币G,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价值的增殖。但在这里由于生产阶段只是两个流通阶段的媒介,造成了剩余价值似乎是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假象,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2)生产资本的循环(P„W’-G’-W„P)。在这里,起点终点都是生产,流通过程只是两个生产阶段的中间环节。这样就揭示了剩余价值是来源于直接生产过程,但也因此而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再生产的假象。(3)商品资本的循环(W’-G’-W„P„W’)。商品资本的循环表明了生产与消费的内在联系,但也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假象。由上述可见,三种循环形式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价值增殖为目的,但每一种循环形式了又都具有一定片面性。
第五章
33、垄断是怎样产生的? 答:(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企业在自由竞争中,会不断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引起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而资本主义社会中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和联合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和两极分化的加剧,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或流通为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所控制时,小企业很难与其竞争。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继续竞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如放弃竞争,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并可坐享囚垄断而带来的高额利润。这样,垄断就出现了。当经济生活中垄断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时,资本主义就会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34、垄断为什么不能消除竞争?
答: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机制和内在规律,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仍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有新的发展。
35、金融资本是如何形成的?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答:(1)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成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②金融资本形成的途径是,在垄断的基础上,银行通过信贷关系控制工业企业、银行和工业企业的资本互相渗透、银行和工业企业的人事交流等途径,使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逐步融合起来。(2)①金融寡头就是掌握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和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和垄断资本家集团。它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②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办法实现对其他企业的控制。金融寡头控制母公司,通过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孙子公司这种层层控制,金融寡头得以支配比自己资本大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资本,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③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活和竞选活动是以金钱为工具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金融寡头可以直接出马或者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通过掌握政权利用政治力量为其垄断统治服务;或者把政府的高官拉过来,让他们为金融寡头的利益服务。④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
3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的产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却大大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而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从其私利的角度作出决策,进行经济活动,这就必然会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本质要求不断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冲突。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资本势力雄厚、社会化程度高、调节社会经济能力强等特点,使它在某些方面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不相适应的矛盾。这样,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的结合日益紧密,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广泛、高度地发展起来。
3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后以来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筹集大规模建设所需的巨额资本。(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是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的,只有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各国都把科研列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给予高度重视,由国家投资支持。(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资本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的,要求国家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靠国家的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靠政府的干预来调节生产,克服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影响。(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无论从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还是从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矛盾的角度说,都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可能承担的利益再分配的调节活动。
38、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它对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各有什么作用?
(1)资本输出的实质,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2)对输出国的影响。①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了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②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人国的重要手段。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资本输出多带有一系列附加条件,从而形成和加强金融资本对输入国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这主要是通过贷款及其附加条件实现的。此外,资本输出也会给输出国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①巨额的海外收入使得输出国变成食利国,这又是引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⑦资本输出还会造成资本主义国家间激烈的争夺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3)对输入国的影响。具有两重作用:①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以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②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资本的投向和投资条件,这就必然造成输入国经济的片面、畸形发展,及其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金技术等的依赖,乃至最终在政治上也不能不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使输入国成为输出国的附庸。
39、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加快。在此过程中,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发展进程加速。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时,资本必然向全球扩张。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第三,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客观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四,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由此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五,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逐步减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其成员国对本国市场的控制也大大放松,这都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0、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答: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私有制经历了从私人资本所有制到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再到私人垄断资本所有制,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实行所谓“民主管理”。其二,终身雇用制。其三,职工持股。其四,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战后,资产阶级阶层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随着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资产阶级中的食利者阶层大为膨胀,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经营者阶层。此外,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人阶级总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也在提高。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不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利的配置与行使的法制化得到加强。
41、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答: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成了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再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42、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正像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虽然资产阶级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范围内调整这种生产关系,这种调整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终究不能解决社会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