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身边的感动”调查报告
“关注身边的感动”调查报告
感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感动的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身边处处都存在着感动的事、感恩的人。用心去看别人,用爱去读别人,你会懂得,感动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明了。每天都不知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
当听到“关注身边的感动”这一活动时,组长分配任务到个人,每个人都要写一篇关于身边感动的事件,我便开始留意身边发生的一切有可能作为感动事迹的事。我发现身边的事有那么都值得感动。
同学间的那些感动,是那么的体贴互动。放假的清晨,总是睡觉的好时光,起床的时间不再是那么统一,但早起的同学会尽量让自己的动作轻,是自己弄出的声音降到最少。这种体贴别人的心和行为怎能不令人感动呢?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起陪伴走过,让成长、学习的日子里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在每次临近考试的日子里,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复习,互相帮助迎接考试。在自由度更高的大学里,课外活动更多,公益类的协会活动也很多。我所参加的针灸推拿协会,经常举办义诊活动,进入社区和广场为人服务,以“助人完美以健康”为宗旨,为他人无偿服务的精神和协会伙伴共同协作感动着我。青年志愿者协会每个周末都组织去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陪老人聊天,为他们打扫卫生等。其他协会和组织都有开展自己的为他人服务的活动,用心去品味身边的这些事,将会发现这些事无一不是令人感动的事。
朋友间的那些感动,总是那么真挚。周华健的“朋友”脍炙人口,那歌词“朋友一生一起走”是那么的符合事实。也许朋友不能陪你走人生的每一个时刻,终会分离,但却会彼此牵挂;不常联系,但始终关注,当你遇到困难时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你渡过难关,会在你需要时,可以倾诉,可以彼此分享生活中的欢乐悲伤,在精神上相伴同行。
亲人间的那些感动,总是那么的温馨。父爱和母爱永远是那么的令人感动,那么的无私付出,那么的伟大。母亲承受十月怀胎之苦,生产之痛,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随即便有了生命,有了生存的寄托。母亲倾注了半生的精力来哺育我们、教导我们,倾注一生来爱我们、保护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或因情绪不好而对她大发脾气时,她默默承受但仍坚强地开导;当我们因学习而疲劳、心烦时,她会送上一杯热茶,不需任何语言,一切感情均化为泪水落于掌心,一切尽在不言中;当你遇到危险时,她不顾一切地救助你,即使失去生命也毫无怨言。父亲是同样的伟大,他辛勤的工作,为整个家撑起经济的大梁,倾注一生来爱我们、保护我们。当我们心无慰籍时,他开导我们、教育我们,教导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哲理;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他会为我们用尽全力想方设法的帮我们渡过难关;当我们已经承受不住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压力时,父亲为我们顶起一片天空,抵挡所有风雨。当然,除了父母之外,身边还有很多亲人发生着很多让人感到的事。
陌生人间的那些感动,是那么的动人心扉。乘坐公交每天都发生着这样一件事,上公交车时上车口很多的人挤作一堆是常见的,但却很少人注意到在上车时若有老人或小孩大多数人会主动的让他们先上;且在拥挤的公交上,几乎所有的人在看到有站着的老人、小孩或孕妇时,都会主动让座。在学校经常会见到为一些贫穷的病人或学生募捐,素不相识,但只要自己有可能能帮助到别人都会倾力
相助。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生活垃圾也随之增加,但城市能依然保持干净有序的生活,是离不开最普通,最平常,最基层的清洁工的。是他们在别人还在睡觉就开始一天的工作,才有得清晨干净的路面;是他们在别人都下班了还在清理一天的生活垃圾;是他们无论天气如何变化都坚持岗位,才得以保持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最近最热的新闻莫过于有关“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突来的意外飞行物穿过挡风玻璃,撞入了司机吴斌的腹部,在这样的情况下,1分16秒,他用生命中最后一次制动带给24名乘客继续生活的机会,用生命履行了职责,用平凡凝聚了伟大,用行动诠释了人生大爱与生命价值。
感动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简简单单。它不需要你刻意去干什么,它只须要彼此之间的关心、关爱、有真意。好人的坚持在有些人眼中就是“傻”,在更多人的眼中却是美丽,是感动。人性本善,不因时光而改变的善意坚持。似银器在岁月打磨下熠熠生光,更为动容。其实,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很不起眼,就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隐藏着诸多感动。
身边的感动很多很多,组长分配到个人的任务是每个人都写一篇关于身边的感动,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取舍,终于决定写些有关一个傻人的故事——我的二伯。
我的二伯出生于桂林的一个依山伴水的村落,在70年代那个时候国家并不富裕强大,当时的交通还不发达,医疗条件相当落后。一场大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得二伯的智力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变得没有常人的聪慧,没有常人的敏捷,也没有常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但正因为与常人的差异,他比常人更善良更固执,如孩童一样是非标准明确。但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基本可以独立生活。在这个依山伴水的村落出入村庄都要经过村前的河流,从前渡河的交通工具是竹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船所代替。二伯虽然不够聪明,但有体力可以干活,从二十多岁起便开始担起摆渡的工作。摆渡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工作,它没有高额的薪水,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这只是一个几乎没有人愿意担下的差事。但二伯却担起这份无谓的责任二十来年,这二十多年来从未离开村落。家人并不是很希望他做这份工作,因为就算他不工作,一大家子人可以养活他,而且摆渡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的不只是力量,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无私。多少次面对行人因他不在时造成不便的不谅解和辱骂,面对风雨天气的阻碍,面对家人反对,他依然固执地接下了这份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忙接下。虽然二伯算不上聪明,有才能,但他的这份善良与固执怎能不令人感动呢?
感动无处不在,平凡普通或伟大卓越,只要人性未泯,只要坚定信念,一样会酿出感动的酒,浇出感动的花。也许人们每天都不知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
感动是用心品出来的,是用事实做出来的,而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让我们的心充满爱,并用爱来滋养感动。同时,将我们所得到的爱收集起来,在别人需要时,传递给他,让我们的感动在彼此之间流动。无论是对家人,对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让我们的身边充满感动的事,让我们用感动的事去融化心灵,让我们用感动的心灵去播洒爱!
第二篇:关注身边的感动
关注身边的感动
90后的我们成长在一个物质文化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也正是因为这样,为了适应这个时代,90后的我们不得不向前看,抬高了我们的目光,放远了我们的视野,同时加快了我们的步伐。大多时候,我们只顾追逐自己的梦想,自我的利益而忽视了身边一些人和事,我们甚至无法察觉到自身存在的微小变化,有时候并不知道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只是物质上的,仅仅只是一个虚壳,我们只是在随波逐流,无意中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部分精神文明给丢失了。生活中,只要一听到对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立马会睁大眼光,积极采纳,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物,无论它好与坏,总会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对待,不会因为事物的价值而去思考分析及吸取其精华,用于提升自身素质,积攒自身精神财富。
每当听到有关新闻报道说某某人因为扶起路边摔倒的大爷,不料却被冠以“肇事者”的身份,被他人说成为牟取私利故意撞倒老人,或装高调,装好人等不堪入耳的话语。有时候好像自己也和大多数人想法一样,无意中形成了一种意识“好人并没有得到好报”,然后潜意识里会有意无意得的以他人的经验为教训并谨记在心。或许仅因为类似这样的一些事,让许多原本乐于助人的好人对做好事敬而远之,不是因为没有了那颗助人为乐的心,而是因为社会存在一些不良的风气,让他们不得不拥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社会不断的出现类似“小悦悦”这样的事件,虽然痛心,但却更害怕惹祸上身,所以宁愿选择退却,心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生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逐渐的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集体荣誉感也逐渐变得暗淡,人们更多的是为自己着想,而不是为了怎样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中国人民逐渐丢失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时代应该在进步,物质也应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世界的面可以有翻天复的变化,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应该源远流长。
但我始终坚信人间有真爱,社会可以变得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和谐,中国13亿人口中具有扭曲思想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我们不应该甘愿被这少数人的思想行为所影响。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自身的意志,我们定会充分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停歇一下脚步,多关注身边事物,我们会发现总有那么一些人,那些最可爱的人,即使他们和我们一样平凡,一样普通,却拥有着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永远伴随他们的一生,不被世俗所干扰,不因他人而动摇,甚至不被困难所折服,以时间证明,用行动来为我们上一堂堂最真实,最感动的课。
心灵的触动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食堂的四餐厅遇到了两年前的预科同学,平时因为学习紧,很少有时间得坐下来和老同学一起闲聊,路边碰面时也大多只是一句问候然后就各走各的了。她从大一开始就加入家工作营,成为一名为麻风病康复村里每一位老人送去帮助与关怀的志愿者,有时候也偶尔见她为招募新志愿者而在班里面宣传过家工作营,好多同学也像我一样一听到“麻风病”就心存恐惧,更不用说要去了解或者加人志愿者行列。在此之前也一直以为家工作应的志愿者也像其他社团一样,在里面只是做一些没多大意义的杂活。那天我趁着一起吃饭的机会和她聊了起来。她是一个比较沉着冷静的人,平时和她在一起的机会也少,所以大家似乎没有多少共同的话题,我随便问起了家工作营,她说有一件事让她感到很内疚,因为家工作营里边有一位志愿者住院了,是西大的学生,听说患的是造血功能弱,严重贫血,需要大量输血,可因家境贫寒,无法支付昂贵医疗法费。医院说健康者可以通过献血来帮助患者的困难,因此家工作营里的好多志愿者都做出了帮助,但医生说她体质比较弱不能献血。她说真的希望能帮到患者,可自身条件又不足,所以感到非常内疚。听她这么说,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在微微的触动,并无意中对她产生一丝敬意。同时让我从新认识了家工作营,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里面永远不会让人感觉到寂寞。
郭启民 点燃助人的火焰
2011年1月的一个夜晚,河北省邢台市三院心外科病房,一位先心病女婴呼吸急促、生命垂危,女婴的母亲泣不成声:“这是我捡来的弃婴,养了8个月才知道是先心病,现在住院已经花光了家里仅有的5万元钱,郭大哥,救救我们吧!”。抱着这个曾被遗弃、现在又处在生死关头的婴儿,看着孩子父母痛苦抽搐的表情,郭启民的眼泪掉了下来。他从衣兜里掏出1000元钱:“赶快抢救治疗,明天我就给你筹集手术费。”然而,做这个手术需要5万元。郭启民紧急组织起一次次募捐活动。钱终于筹够了,郭启民的使命却并未结束。他两次开车去石家庄河北医大一院联系手术事宜,并亲自把女婴送往医院。经过近半年的治疗,女婴王奕惠终于做了修心手术。是爱心让弃婴“复活”。
王奕惠仅是郭启民救助的许多人中的一个。在郭启民的帮助下,有10多位绝症患者延长了生命,40多位看不起病的重症患者得以康复,20多个年轻的生命得以复活。
也有人质疑他搞公益的目的。后来,质疑者跟着郭启民去了敬老院,当看到郭启民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帮孤寡老人擦洗身子、打扫卫生时,质疑的人被彻底折服并纷纷要求加入。郭启民说,大量的求助电话让他感到力有不逮,也认识到必须借助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启民义工”由此应运而生,以团体的形式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他们还建立了“启民义工”的网站,热心市民纷纷加入,这其中也包括了许多曾经接受过郭启民心理救助的人。
老两口修鞋十余年供贫困生读书
他们年过七旬,却退而不休,经营“老两口修鞋屋”。他们靠修鞋挣钱供素不相识的孩子读书,一供就是十年,不为回报,只为给孩子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他们就是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的谭富贵和庄桂香老人。“一晃十年了,我们也没想到能坚持下来。当老人的,看着孩子有希望就知足了,不图啥回报。”谭富贵说。住在路边一个小窝棚,破旧而单薄,车来车往掀起的尘土似乎能将它吞没。这也是一个爱的驿站,坚固且温暖,见证着两位七旬老人十个春秋修鞋助学的执著。
敬老院50多位老人的好闺女 刘晓珍同学无畏生活的贫困,自强自立,百折不挠,她以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地生活着,凭借自身的力量茁壮成长是她的人生信条。“寸草用心报春晖”,生活的压力使该同学更懂得用心去感恩社会。
几年来她利用课余时间到万州区乐康老年公寓做义工,一做就是两年多, 风雨无阻、无微不至。她给老人喂饭、修剪指甲,她给老人擦背、按摩,她与老人谈心、交流,给老人们孤独的心灵带来了温暖。
刘晓珍同学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她感动了老人们,成为敬老院里50多位老人们的 “好闺女”,她也感动了身边的同学,鼓舞和带动了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大医有魂,人生无悔
著名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原普外科主任华益慰,从医56年来,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心系官兵服务人民,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和军队的医疗事业,特别可贵的是在他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之际,毅然立下“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遗嘱。他的感人事迹和壮举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伴着流淌的泪水,华益慰辞世的消息在所有牵挂他的人群中传递。人之故去,痛彻心肺,但,生命是有力量的。从医一生的华益慰告别了这个世界,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永远回味的东西。
他带走的是高大挺拔的身躯,留下的是永生的精神。面对求医者,华益慰投入了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忘我的慈悲仁怀,无论对方是农民还是将军,他投入都是自己医德医术的全部。所有患者都从心底感受到,他是一个“值得将生命相托”的人。华益慰没有统计过,究竟有多少患者在他的手术刀下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但获得新生的人们都会记住他,并且一生感激。他带走的是73载的洁白人生,留下的是无尽的感动和思念。他带走的是大爱大医的故事,留下的是一面镜子。作为一个以拯救生命为天职、承载着社会道德最厚重部分的职业,医生应该怎样面对病人?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医生锋利的手术刀,如何才能保持心灵不被杂质腐蚀?华益慰如同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人们当以华益慰高尚的品格反观、自省。这面镜子的光芒,照射着所有无愧于“白衣天使”称呼的医护人员,也照射着所有用自己的心灵在不同职业、岗位上坚守的人们。华益慰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一切,将会一代代珍藏和传递下去。这是逝者留给生者的精神礼物,也是我们对华益慰的最大告慰。
有人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一个人只有在本质上真正拥有一颗大爱之心,并且持之以恒,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坚强意志,方能在复杂多态的现实社会中坚守属于自己的灵魂。
从小事中品味大爱,在平凡中发现崇高,身边的感动,让你我共同关注。每个人心中都拥有自己的感动,它与我们的生活常伴,或轰轰烈烈,或平平凡凡。或感动于亲情的温暖、或感动于平凡爱情的点滴,或感动于敬业的无私、或于见义勇为的崇高、抑或是生命的坚守„„感动是那些曾让我们触动、振奋、欢笑、感怀的人或事,这份质朴纯真的情感,能让我们体会人间的真情与温暖„„
第三篇:关注身边的残疾人调查报告
关注身边的残疾人调查报告
为全面掌握地区残疾人生活状况,了解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更好地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2年7月下旬,由政协地工委党组书记带队,组织有关政协委员和专家顾问,深入安徽省砀山县、灵璧县,宿州市两县一市城镇乡村,对地区残疾人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地区残联、民政、卫生、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应邀参加了调研。
调研组先后前往8个乡(镇、街道),14个村(社区),16户残疾人家庭,听取县(市)政府残疾人工作汇报,实地考察特教学校、各级残疾人托养中心、福利企业等机构,召开残疾人座谈会,走访残疾人家庭,就城乡残疾人就学、就业、就医、住房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特别对残疾人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了解。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的发展思路比较明确,基本框架已经具备;但与改善残疾人生存状态的实际需要和国家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高标准来衡量,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许多问题需要加快研究解决。
一、残疾人基本情况
就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本地区共有各类残疾人26803人,占总人口的4.91%,略低于全省5.31%的比例;涉及家庭人口9.2万人,占总人口的19.31%。
二、地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
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历来关心残疾人群体,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增加投入、强化服务、落实现有政策,为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加快起步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地区和两县一市均依托医院建立了残疾人康复中心,本市建立6个乡镇级社区康复站。积极争取资金援助,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教学校)。
——重视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其中本市特殊教育学校已收训残疾儿童30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组织实施“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每年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残疾儿童少年310名,累计拨付助学资金27.6万元。制定《贫困残疾大学生救助办法》,对考入大学的贫困残疾学生进行救助,累计为20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发放教育补助金4万余元。
——努力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积极争取公益性岗位指标安排残疾人就业,全地区公益性岗位共安置186名残疾人。
广大残疾人自强精神也在增强。不少残疾人虽然身体残缺,生存状况堪忧甚至极差,但却意志顽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令人钦佩。宿州市区居民于志文,双手致残,但喜爱绘画、书法和剪纸,作品被选送上海世博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残疾人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因素,广大残疾人和健全人相比,无论在经济收入、生活状况还是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
1.残疾人生活状况普遍较差,生活水平普遍偏低。残疾人因残疾需要治疗和康复支出很大,而就业或农村劳动都处于弱势,大多数残疾人比较贫困,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而且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从全省
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看,城镇的低46%,农村的低58.2%。20.25%的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683元。
2.针对残疾人的特惠政策少。目前,相关民生保障政策仅针对贫困人口做出优惠规定,而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却极少甚至没有。例如:各级廉租房申请,只针对享受低保的贫困人口;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报销项目中没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内容,在报销比例上也没有针对残疾人的特优规定;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和工资标准,没有健全人和残疾人的区分;
(二)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1特殊教育起步虽早但发展制约较大。本地区2006年建成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在册学生142名,专任教师34名,其中特教老师19名,是全疆起步较早、起点较高、规模较大的集聋儿、弱智儿训练与教育于一体的特教学校。目前,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康复训练老师严重缺少,师资短缺和经费不足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2.残疾人就业困难,就业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残疾人就业层次低、门路窄,就业待遇较正常人低。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培训项目大多不适合残疾人。部分企业还存在用残疾人的残疾证换取税收优惠而不按规定保障残疾人就业与生活的现象。
四、几点建议
根据中央要求,为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有较大提高,在安排援建项目时优先考虑,重点扶持,在全地区实现“把重度残疾人养起来,把中度残疾人扶起来,让轻度残疾人走出来”的目标,切实保障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加大残疾人工作宣传力度。
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为重点,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集中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营造关心、帮助、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
社会氛围,改变那种“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的局面。与团委、少工委等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加强残疾人助残队伍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助残志愿者队伍。
(二)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
1.适当提高地县两级康复经费标准。根据《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关爱工程实施方案》(新政办发〔2009〕133号)文件精神,地区财政要积极落实配套经费。每年安排地区残联的康复经费从目前的10万元增加到20万元,并按每年5%的比例增加。各县(市)财政也要根据辖区人口和当地残疾人康复任务的实际需要,按本区人口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安排日常康复经费。
2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基地建设。特别是社区、村一级的基层残疾人康复站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加强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康复服务能力。使广大残疾人就近、方便地得到康复服务。
(三)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1.扩大残疾人低保参保范围并适当提高补助。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对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在保障标准的基础上要给予更高的补贴。
2.适当提高残疾人建房购房补助,加快改善其居住条件。在城镇,制定残疾人贫困户优先享受廉租房规定,同时,在费用上制定减免特惠规定,对特殊困难者的租赁费用可由县(市)财政适当补助;在农村,加快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除享受抗震安居房补贴政策外,对确有困难无法承担自筹部分的,可据困难程度由财政再予一次性补贴。
(四)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建议在本区师范学校开设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以本土学员为主,有计划地定向招收特教专业教师,输送给特教学校,缓解其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适当提高特教岗位津贴标准。大力支持地区特殊教育学校
建设工作,在设备、经费、培训上给予更多的支持,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规模,最大能力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制定并落实更加有力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进一步完善残疾学生助学制度。在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建议对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困难学生免收住宿费。对困难家庭的残疾学生,按月发放生活补助。参加中考的残疾学生,凭考生所在县(市)残联证明,体育免试,并按体育合格分数计入升学总分。地区中等专业以上学校应积极招收残疾学生选择适宜的专业入校学习(五)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
1.尽快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规定。要加强和规范残疾人保障金征收管理。加大税务部门征收工作力度,实现应收尽收。
2.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重点提供就业援助
(六)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1.建设并完善各级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加强托养中心工作力量,配备带编的、专职的康复医疗和训练技术人员.2.加强对15—59周岁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的托养工作。全面开展机构托养和居家安养,并在中央、地区补助的基础上,地区财政也给予适当的补助。要从政府补助的力度上鼓励居家安养。
外语系2010级3班
李贤
2012-7-28
第四篇:关注身边的残疾人调查报告
关注身边的残疾人调查报告
为全面掌握地区残疾人生活状况,了解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更好地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2年7月下旬,由政协地工委党组书记带队,组织有关政协委员和专家顾问,深入安徽省砀山县、灵璧县,宿州市两县一市城镇乡村,对地区残疾人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地区残联、民政、卫生、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应邀参加了调研。
调研组先后前往8个乡(镇、街道),14个村(社区),16户残疾人家庭,听取县(市)政府残疾人工作汇报,实地考察特教学校、各级残疾人托养中心、福利企业等机构,召开残疾人座谈会,走访残疾人家庭,就城乡残疾人就学、就业、就医、住房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特别对残疾人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了解。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的发展思路比较明确,基本框架已经具备;但与改善残疾人生存状态的实际需要和国家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高标准来衡量,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许多问题需要加快研究解决。
一、残疾人基本情况
就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本地区共有各类残疾人26803人,占总人口的4.91%,略低于全省5.31%的比例;涉及家庭人口9.2万人,占总人口的19.31%。
二、地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
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历来关心残疾人群体,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特别是近
几年来,在残疾人事业发展方面增加投入、强化服务、落实现有政策,为推进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加快起步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地区和两县一市均依托医院建立了残疾
人康复中心,本市建立6个乡镇级社区康复站。积极争取资金援助,建立残疾
人康复中心(特教学校)。
——重视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其中本市特殊教育学校已收训残疾儿童
300多名。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组织实施“彩票
公益金助学项目”,每年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残疾儿童少年310名,累计拨付
助学资金27.6万元。制定《贫困残疾大学生救助办法》,对考入大学的贫困残疾
学生进行救助,累计为20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发放教育补助金4万余
元。
——努力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积极争取公益性岗位指标安排残疾人就业,全地区公益性岗位共安置186名残疾人。
广大残疾人自强精神也在增强。不少残疾人虽然身体残缺,生存状况堪忧
甚至极差,但却意志顽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令人钦佩。宿州市区居
民于志文,双手致残,但喜爱绘画、书法和剪纸,作品被选送上海世博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残疾人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因素,广大残疾人和健全人相比,无论在经济收入、生活状况还是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
1.残疾人生活状况普遍较差,生活水平普遍偏低。残疾人因残疾需要治疗
和康复支出很大,而就业或农村劳动都处于弱势,大多数残疾人比较贫困,生
活水平普遍偏低,而且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从全省
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看,城镇的低46%,农村的低58.2%。20.25%的农村残疾
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683元。
2.针对残疾人的特惠政策少。目前,相关民生保障政策仅针对贫困人口做
出优惠规定,而专门针对残疾人的却极少甚至没有。例如:各级廉租房申请,只针对享受低保的贫困人口;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报
销项目中没有残疾人必需的康复内容,在报销比例上也没有针对残疾人的特优
规定;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和工资标准,没有健全人和残疾人的区分;
(二)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1特殊教育起步虽早但发展制约较大。本地区2006年建成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在册学生142名,专任教师34名,其中特教老师19名,是全疆起步较早、起点较高、规模较大的集聋儿、弱智儿训练与教育于一体的特教学校。目前,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康复训练老师严重缺少,师资短缺和经费不足制约
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2.残疾人就业困难,就业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残疾人就业层次低、门路窄,就业待遇较正常人低。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培训项目大多不适合残
疾人。部分企业还存在用残疾人的残疾证换取税收优惠而不按规定保障残疾人
就业与生活的现象。
四、几点建议
根据中央要求,为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服务能力和
保障水平有较大提高,在安排援建项目时优先考虑,重点扶持,在全地区实现“把
重度残疾人养起来,把中度残疾人扶起来,让轻度残疾人走出来”的目标,切实
保障残疾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加大残疾人工作宣传力度。
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为重点,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集中宣传
工作,在全社会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营造关心、帮助、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
社会氛围,改变那种“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的局面。与团委、少工委等有关
方面密切配合,加强残疾人助残队伍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助残志愿者队伍。
(二)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
1.适当提高地县两级康复经费标准。根据《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关爱工程
实施方案》(新政办发〔2009〕133号)文件精神,地区财政要积极落实配套经
费。每年安排地区残联的康复经费从目前的10万元增加到20万元,并按每年
5%的比例增加。各县(市)财政也要根据辖区人口和当地残疾人康复任务的实
际需要,按本区人口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安排日常康复经费。
2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基地建设。特别是社区、村一级的基层残疾人康复站
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加强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康复服务能力。使广大残疾人
就近、方便地得到康复服务。
(三)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1.扩大残疾人低保参保范围并适当提高补助。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
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
入低保范围。对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在保障标准的基础上要给予更高的补贴。
2.适当提高残疾人建房购房补助,加快改善其居住条件。在城镇,制定残
疾人贫困户优先享受廉租房规定,同时,在费用上制定减免特惠规定,对特殊
困难者的租赁费用可由县(市)财政适当补助;在农村,加快实施残疾人危房
改造项目,除享受抗震安居房补贴政策外,对确有困难无法承担自筹部分的,可据困难程度由财政再予一次性补贴。
(四)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建议在本区师范学校开设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以
本土学员为主,有计划地定向招收特教专业教师,输送给特教学校,缓解其师
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适当提高特教岗位津贴标准。大力支持地区特殊教育学校
建设工作,在设备、经费、培训上给予更多的支持,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规
模,最大能力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2.制定并落实更加有力的残疾学生助学政策。进一步完善残疾学生助学制度。
在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建议对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困难学生
免收住宿费。对困难家庭的残疾学生,按月发放生活补助。参加中考的残疾学
生,凭考生所在县(市)残联证明,体育免试,并按体育合格分数计入升学总
分。地区中等专业以上学校应积极招收残疾学生选择适宜的专业入校学习
(五)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
1.尽快落实行政事业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规定。要加强和规范残
疾人保障金征收管理。加大税务部门征收工作力度,实现应收尽收。
2.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难以实现就业的残
疾人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重点提供就业援助
(六)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1.建设并完善各级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加强托养中心工作力量,配备带
编的、专职的康复医疗和训练技术人员.2.加强对15—59周岁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的托养工作。全面开展机
构托养和居家安养,并在中央、地区补助的基础上,地区财政也给予适当的补
助。要从政府补助的力度上鼓励居家安养。
外语系2010级3班
李贤
2012-7-28
第五篇:“关注身边残疾人”调查报告 顾东东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2012年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关注身边残疾人”的调查报告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顾东东
“共享阳光——关注身边残疾人”
暑期社会实践团
团队成员: 顾东东 采矿工程(定单)11级2班
白大海 采矿工程(定单)11级2班
王建宁 采矿工程(定单)11级1班
范 龙 采矿工程(定单)11级2班
指导老师:
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 2012 王 恒 采矿工程(定单)11级1班 许雪洁 工业工程11级1班
陆 通 工程力学11级
宁 聪 安全定单11级 乔 杨 济宁市残疾人联合会 残疾人家庭 年7月23日——2012年7月31日 摘要:残疾人群体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满腔热情地关心残疾人,维护残疾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扶弱助残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心残疾人,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和谐友爱的重要标志。我们“共享阳光——关注身边残疾人”暑期社会实践团在2012年暑期进行了这项有意义的调查活动,我们在济宁市残疾人联合会通过对残联领导的访谈了解了济宁市残疾人的整体状况,学习了与残疾人相关的法律法规,知道了政府对残疾人的具体帮扶措施。我们在残疾人家里通过与残疾人聊天了解了他们的切实需要,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并且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了他们。通过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认真的完成了此次社会调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济宁市 残疾人 整体状况 调查报告
残疾人群体数量众多、特性突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但残疾人同样是我们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同样享有我们正常人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因为他们与正常人有或多或少的不同,这也导致了他们不能同正常人一样去学习、生活、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去帮助身边的残疾人,我们的此次调查就是为了了解残疾人,并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呼吁更多的人去关注、关爱残疾人。
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残疾人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卫生、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残疾人事业重视不够,一些人扶残助残意识不强,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状况,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利于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调动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地点济宁市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96.7亿元。全市总人口843.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6.89万人,非农业人口266.14万人。全市现有残疾人48.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2%,残疾人数量居全省第三。一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济宁市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也非常重视,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济宁市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济宁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政策,并在“十二五”期间为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和《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济宁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参与社会的环境更加文明开放,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日渐形成,残疾人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济宁市大力实施助残济困工程,不断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措施,残疾人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大力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共为400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开展各项康复项目,累计为23400多名白内障患者解决了复明问题,为1700多名脑瘫、智障、孤独症儿童开展了康复训练,750名重症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得到三个月的住院治疗,1800名轻症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得到服药救助,2150名贫困肢体残疾人获赠了轮椅,1460名贫困家庭聋儿免费适配了助听器,4500名盲人获赠了盲杖,免费实施残疾儿童矫治手术100多例、为肢体残疾人装配假肢490多例。在每年春节、助残日期间,全市各级残联走访慰问残疾人近10000户,救助金额达200多万元。近期,济宁市《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意见》和《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已正式出台并顺利实施,这两个文件,是济宁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为济宁市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各项政策保障措施将更加健全。构建扶残助残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将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训练和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费用纳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市、县两级投入资金1.05亿元解决贫困残疾人切身利益问题,使3.8万余名贫困残疾人受益。今年该市先后被命名为“山东省白内障无障碍市”、“山东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12个县市区全部被命名为“山东省白内障无障碍县(市、区)”。济宁市在残疾人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一)白内障患者复明救助。自2004年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救助工程以来,全市已为1.84万名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去年该市提出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当年即完成1万例复明手术, 解决所有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问题,实现了当年创建、当年一次通过省级验收的目标,手术数量创全省之最。今年以来, 为新生白内障患者全部实施手术,做到发现一例、治疗一例。一是加强经费保障。去年, 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白内障无障碍市”创建;从今年起,市、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新生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补助。二是完善政策保障。将白内障手术纳入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对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白内障患者,按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和比例报销;参加新农合的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费用每例定额报销440元;未参加三项医疗保险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全部免费施行手术。三是健全服务保障。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对乡村康复指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将白内障防治知识及有关政策列入乡村医生业务考试内容。建立病员随报制度,对新生贫困白内障患者发现一例、及时转介一例、手术复明一例。建立术后随访制度,全市20家复明手术定点医院定期对患者术后状况回访。
(二)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免费康复训练。为从源头抑制残疾发生,济宁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100万元,开展0–6岁残疾儿童康复工程。按照每训练1 名儿童场地面积不低于9平方米的标准,成立儿童康复训练机构。1-7月份,全市新建儿童康复训练机构13家,投入200多万购置训练器材,配备200多名康复医师和治疗师,为每位儿童制定个性训练方案,确保康复训练效果。实时掌握新发生残疾儿童的数量、类别和康复需求情况,将贫困家庭0-6岁残疾儿童全部纳入康复训练。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康复服务网络,市里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县级定点康复机构设立残疾儿童康复治疗门诊,乡镇卫生院设立儿童残疾预防门诊,每个村居至少配备1名残疾儿童康复员。在市、县、乡三级残联设立残疾儿童康复热线,指定专人登记残疾儿童康复需求,提供康复服务信息。目前,全市已筛查残疾儿童2000多名,900多名符合条件的儿童正在接受训练。
(三)残疾人危房改造。2007年以来,济宁市连续3年将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与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统一规划实施。市、县财政对每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资助1.2万元,不足部分通过乡村资助、残疾人家庭自筹、社会捐助等方式解决。市、县、乡逐级签定危房改造工程项目责任书,采取乡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资金、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改造模式,通过申请、调查评议、审核、复核、审批等程序,切实把好危房改造对象确定关、专项资金管理关和住房建筑质量关,确保贫困残疾人无房或危房户得到住房救助。截至目前,全市各级财政已投入4000万元,为3000多户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了住房问题。
(四)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济宁市现有48.06万残疾人,18—45岁有就业能力的约10万人。近两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加剧蔓延、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济宁市创新工作思路,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帮助解决残疾人就业途径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全市残疾人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市场竞争与政府保护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层次明显提高。
2009年,济宁市把残疾人就业纳入政府“大就业”格局,大力依法推进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积极实施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残疾人就业规模迅速扩大,从单一的集中就业向多样化发展。按照国家和省里相关法律、法规,以政府令形式出台济宁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在职职工总数1.7%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并对不执行单位依法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进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在审核用人单位缴纳保障金时,将为残疾人缴纳五险作为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的重要依据,充分保障分散就业残疾人合法权益。2009年,全年新安置470名残疾人分散就业,仅兖矿集团驻济企业新安置残疾人就达50人。大力扶贫基地建设,积极安置和辐射带动大量农村残疾人就业。去年,市县投入500余万元,建成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和创业带动就业基地156处,其中,被评为省级示范和优秀基地10处,市级扶贫基地40处,县级扶贫基地106处,共安置2565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3496户残疾人家庭脱贫。就业创业扶贫基地的建设,使残疾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残疾人的观念从靠救济向自我劳动和自立自强转变,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就业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安排帮扶资金45万元,扶持和培育残疾人自主创业典型,创业范围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并向纵深方向发展,创业领域不断拓宽。同时,争取国家康复扶贫贷款计划,实行市级财政贴息,对到户和项目贷款按年利率2%的标准对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给予贴息,有力的促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和自主创业。
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增强残疾人劳动就业能力。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培训。2009年,市县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余期,5490余名农村残疾人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781名城镇残疾人得到了职业技能培训,仅微山润瀛工贸有限公司就为1000名残疾人獭兔养殖户免费进行了养殖技术培训。培训后,80%的残疾人都实现了就业,特别是盲人按摩项目100%实现就业。搭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开辟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途径。连续五年在助残日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联系招聘企业,落实相关内容,发布就业信息。2009年,1000余名残疾人参加了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的有598人,当场确定录用的有309人。开展大中专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残疾学生进行学费和生活救助。2009年,对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在校残疾学生113人、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在校生236人进行了救助,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了300至500元的救助标准,鼓励残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升劳动就业能力。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156处,培训残疾人12900名,新增残疾人就业4856人,辐射带动1.5万残疾人脱贫致富。
(五)法律援助工作,自1997年济宁建立和实施法律援助制度以来,十年内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9120余件,受援人数达1.3万余人次。特别是为妇女、青少年、农民工、困难职工等弱势群体打开方便之门,切实维护了百姓的合法权益。据了解,济宁市法律援助中心于1997年揭牌成立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全市十二个县市区就全部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分别与工会、团委、妇联、老龄委、残联、武装部等部门团体联合设立了特殊群体法律援助联络室,利用部门团体联系特殊群体较为紧密和自身维权资源优势,为特殊群体寻求法律援助打开了方便之门。
首先将社会救助对象纳入法律援助范围,设立了职工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了职工法律援助律师团,与劳动仲裁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主动配合工会做好职工维权工作。充分发挥女律师的优势,定期到妇联值班接访。积极参与青少年维权工作,市法援中心被聘为首批青少年维权指导服务单位和“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共建单位,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定期对残疾人维权干部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开展残疾人维权结对帮扶活动,与一批特困残疾人签订“残疾人援助中心法律顾问协议”,较好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与劳动、建设等部门通力合作,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损害赔偿等侵害农民工权益问题,代理了大批农民工维权案件。
济宁市司法局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90%以上村居明确法律援助联络员,形成县有中心、乡镇(街道)有工作站、村(居)有联络员的三级联动格局。同时,推行法律援助救济卡制度,给农村军烈属、特困户、五保户发放法律援助救济卡两万余张,实现法律援助申请在全市“一卡通”。济宁市、邹城、任城、微山法律援助中心还在辖区监狱设立法律援助联络室,大力开展在押服刑人员法律援助和帮教活动。
据悉,济宁市司法局将以现在人口万分之一的援助率为法律援助办案基数,每年提高办案数量20%,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将法律援助覆盖面提高到人口的万分之1.5左右,实现更高层次的应援尽援。今后,济宁市司法局将大力推行法律援助公开,将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向群众公示,方便群众运用法律援助。对于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主动上门服务。强化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对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法律援助的,不再审查经济困难条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六)残疾人儿童教育工作。在教育部门和残联的共同倡导下,红领巾助残活动在济宁市蔚然成风,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济宁市共有1000多名盲、聋和智力残疾儿童集中在特教学校学习,近千名残疾儿童少年在各中小学随班就读。2007年全市共有25名残疾学生被相关高校录取,市残联对市直4名残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学费补助,残疾人教育水平继续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710名贫困残疾儿童少年和残疾大中专学生得到奖励资助。各县市区残联也根据自身实际,给予一定数量的学费补助,确保这些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七)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残疾人定点康复机构115个、规范化村(社区)康复站3500个,9万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坚持抓基层、打基础,90%以上的乡镇(街道)残联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选配了156名乡镇(街道)残疾人专职干事、6000名村(社区)专职委员(康复协调员)。县级以上残联建立残疾人专门协会,较好发挥了残疾人和残联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定期对基层残疾人干部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提高了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开展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全市新增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2万平方米。
(八)竞技体育和助残活动。济宁市输送14名运动员参加第七届全国残运会,夺得了6枚奖牌;2名残疾人运动员分别参加国际2007轮椅橄榄球亚大区锦标赛和第三届欧洲残疾人射箭邀请赛。市政府对参加山东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的有功的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表彰,给予市残联记集体二等功,并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成立残疾人书画家协会,并举办残疾人书画作品展览和首批残疾人书画培训班;组织第二届全市盲、聋、培智学校学生文艺汇演,并参加全省第五届盲、聋、培智学校学生文艺汇演,济宁市获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和组织奖。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第四届残疾人文艺汇演,承办了全省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市获金牌20枚、银牌29枚、铜牌30枚,奖牌和总分列全省第四位,实现历史最好成绩。参加全省第四届残疾人文艺汇演,总分获全省第三名。承办全省第四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总分获全省第二名。广泛开展“短信助残”和志愿者助残活动,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广大残疾人热爱生活、自强自信、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得以充分展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中央电视台播出反映全市残疾人运动员张文莉事迹的专题片《折翼的天使》,济宁日报刊登对射箭运动员孔祥振的专访《残疾青年瞄准成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各级残联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国助残日”和“春雨助学”、“志愿者助残” 等活动,全市各级共走访残疾人家庭865户,赠送慰问金额价值30万元。开展为市区残疾人免费查体活动,为500多名残疾学生、残疾职工免费进行查体。
可以说,济宁市在残疾人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进一步加大了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制定实施一系列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优惠扶持残疾人的政策规定,为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为残疾人的权益提供了应有的保障,为残疾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先进事迹
前不久,残疾人张波被省残联授予“残疾人自主创业先进个人”称号,并奖励自主创业基金1万元,这是微山县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个人。今年40岁的张波,是昭阳街道南庄西村人,患有先天性右上下肢萎缩(肢体四级)。张波自幼常受到同龄人的的鄙视,瞧不起。不过,性格倔强的他就是不服输。他十四、五岁时,想学骑自行车,谈何容易,右胳膊在娘胎里受损,骨头呈弧状,右手比左手细小的多,右腿骨比左腿骨也细小,走路一瘸一拐极不美丽。学自行车,他先从溜自行车练起,当时是“大轮”自行车,左脚刚踩上脚踏板,由于腿脚和自行车的协调不一致,连人带车一块迅猛摔倒在地,但他面对失败、伤痛却没有灰心,从地上爬起来,拍拍尘土继续练习。一次学自行车时,又摔倒了不少围观的人哄堂大笑,还有一个和他同龄的男孩子说:“张波要能学会自行车,我把头割给你”。张波无语了,真想上去揍那个不礼貌的家伙,但无能为力,他只有把怨气转化成动力,评着正常人能干的,我也能干的信念,几经摔打,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为了生意,还学会了开机动三轮车。
张波的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他的父母最崇拜毛泽东、周恩来等。不是爹娘的教化,而是骨子里、血液里就有的。张波更是酷爱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大气、豪迈,铮铮铁骨。父亲教导他哥俩,好好上学。倒也争气,张波他哥哥考上了大学,吃上了“皇粮”,张波也非常努力,但他后来得病,无法继续上学,只能败北回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1996年张波结婚了,妻子仅有一点跛脚,婚后二女一子(二胎龙凤胎),日子虽然艰辛,但也其乐融融。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发。”为了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状况,2001年,张波夫妻二人商量盖门面房,做农资生意,没钱,投亲告友借钱,为了省钱,夫妻俩赶早贪黑忙于房屋的建设,房子建好了,开始营业了,没有周转资金,他先一点点从同行手里倒置货物,逐渐生意好了,同行们先发货给他,等他卖完了再还钱,这叫“借鸡生蛋”。
在经营活动中,张波借鉴了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主人公乔致庸的经商之道,第一要有人情味。笑脸喜迎送经,谁要是手头紧,先把货拿走,等有钱了再还。第二保证质量,质量硬是企业的命,无论是农药还是化肥,张波坚决不进伪劣产品,这也是他十几年来生存的理由。第三才是利润,基于以上两条,利润也就来了,他的利润目标就是百分之五。
世间百人百性,张波在笑脸相迎的前提下,尽量满足顾客要求,有些爱占便宜的人就得给他“高帽”戴,有点胡搅蛮缠,不可动怒,要息事宁人,“十年生意,十年做人”。他的态度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生活有雨露阳光,人生阅历丰富了,性格豁达了,生活充满了温馨幸福;四十不惑的他为了扩展事业,于2010年,增加了一家农资分店,生意相当不错。
张波感悟着生活,他说“人生要有两种理想,一种是现实理想,这种理想是担当,也就是社会责任,有了社会责任才有为期不远立足现实的目标,这种目标就是现实理想,另一种理想是心灵的港湾,一潭清泉是你一生酷爱非金钱左右的个人空间,为之欲罢不能企及一生的理想,就是梦幻理想”。
所以,张波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散文、诗歌、小说、歌词等六万字的写作,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感激着社会给于他的一切,感恩着党和祖国恩赐给他的一切。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济宁市残疾人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济宁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还不够完善,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总体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为残疾人服务的专业机构、专业设施、专业人才比较缺乏,难以满足残疾人类别化、个性化需求;歧视残疾人、侵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1、基础差、欠账多,全市残疾人工作同济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同济宁市的政治地位相比,不适应,不相符;
2、部分乡镇、行业残疾人优先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3、部门协调配合不力,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4、残联自身建设需要加强,内设机构不健全,一些工作开展处于被动状态;
四、原因分析
残疾人由于受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和自身功能障碍影响,加之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使残疾人的贫困面大,教育就业安置受限,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1、自身素质低,残疾人由于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外界条件的制约,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劳动能力差。由于受自身功能障碍的影响,劳动功能单一,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粗糙的生产劳动,缺乏劳动技能,导致社会竞争力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
3、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形成较为健全和完善的残疾人扶贫基地或福利性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较合适集中就业场所还有一定困难。
4、在全国普惠加特惠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经济水平的差距,使残疾人分享特惠政策效果不明显,扶贫助残的政策性导向少。
5、残疾人工作还得不到各级各部门的普遍重视,有个别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存在不关心残疾人甚至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如不按国家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不主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不愿主动帮扶残疾人,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6、在扶贫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项目扶贫资金过低,不能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是许多残疾人发展产业望而却步。制约了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几点建议
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群体给予特别帮助,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共享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满腔热血的安心残疾人,切实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给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1、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和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没有残疾人温饱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全社会的脱贫,残疾人的扶贫解困工作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大问题。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解决在发展残疾人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纳入扶贫工作大盘子中,统一规划,分布实施,要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残疾人以重点倾斜。要针对残疾人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救助措施,对乡镇社区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对产业户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全面推动项目扶贫。
2、稳定残疾人就业。
就业是残疾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在推动集中就业、个体就业,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重点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已纳入法制化轨道,为保障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就业对未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要依法收缴残疾人保障金。保障金主要用于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和个体经营,残疾人就业等。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扶持力度,积极建立福利性机构,加大残疾人项目、到户康复扶持贷款力度,降低发放门槛,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必要场所。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抓好城乡残疾人劳动技能定向培训,引导社会各类培训学校和机构开展适合残疾人自身条件的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引导残疾人学科学、学技术,稳定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脱贫。
3、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普及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尽最大努力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发展残疾人教育,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建立资助贫困残疾大学生的长效机制,确保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扫除残疾青少年文盲,使残疾人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提高素质和技能,提高竞争力和参与社会能力。
二是无障碍设施建设。在全市要大力推进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应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市区、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等场所配套无障碍设施,同时积极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要提供语言、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逐渐使残疾人的出行、交流、生活无障碍。
三是建立健全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及养老保险制度,让贫困残疾人享有低保及养老保险优惠,做到应保尽保,使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长期保障。
四是重视和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危房改造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把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多方筹集资金帮助残疾人在出行方便和利于生产劳动的地方建房,使他们安居乐业。
五是健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逐步解决残疾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方便残疾人就近医疗康复,提高对贫困残疾人医疗救助的额度。
六是建立救助制度。应设立专项救助资金,对特困残疾人的医疗康复进行补助,突发重病住院,重度精神病人长期治疗,子女就读中、小学或特教学校无法交纳学杂费的残疾人均能申请到困难救济补助。同时对因自然灾害受到损失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救助。
4、加强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帮助残疾人,要从资金、技术和物质上予以帮助。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人人都伸出友爱之手,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的开展帮扶,把全社会的温暖送到残疾人心田。增强自信,更好的参与社会、共享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5、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建设。
加强市级残疾人就业服务站、康复服务中心、就业培训中心等的规范化建设,给予一定的编制、经费。加强乡镇,街道办残联建设,给予明确的行政或事业编制,倾斜一定的事业经费。加快基层残疾人“温馨家园”建设,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参与到基层残疾人组织当中,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加强基层各类协会建设,给予一定工作经费、报酬,充分利用“温馨家园”场地、康复器械等为残疾人提供便利服务,使更多的残疾人及时得到康复治疗,恢复和补偿劳动能力,让其健康,回归社会。
由于济宁市人口众多,而残疾人多达48.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2%,所以对残疾人的帮扶政策还不能达到普惠的程度,多数残疾人因为达不到救助标准而无法得到相应的救助,而且补助金额相对较少,不能实际解决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残疾人群体是我们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如帮助他们,关注他们,仅仅依靠政府去帮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我们广大正常人都伸出援助之手才能让残疾人感到更多的温暖,有更好的生活质量。结束语
通过此次“关注身边残疾人” 暑期社会调查使我们走进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社会群体,真实了解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助于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残疾人观;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自身的实践品格,在实践中受教育、得锻炼、长才干。同时我们更多的了解了济宁市残疾人工作,知道了政府在残疾人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得到的成效,同时发现了还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残疾人事业会蓬勃发展,残疾人的权益会进一步得到保障。谢辞:
感谢乔杨老师、济宁市残疾人联合会相关领导对我们此次社会调查的支持与帮助。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济宁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济宁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
《济宁市残疾人政策法规文件汇编》 《济宁市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 队员感言
为期八天的实践生活结束了,在我的实践生活中,我明白了许多。在实践中,我们采访了许多残疾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的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成功是建立在坚持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
我也从实践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的关键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实践活动的第六、七两天,我们走访了许多农村,与当地的人民群众在一起。起初在发调查问卷时可能方法不当,没太注意礼貌问题, 大家有很多都不愿意填写,这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我们总结经验,和他们亲切的唠家常,从日常生活聊起,逐渐的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以来,他们就很乐意配合我们的工作了。在实践的这段日子里,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给身边的残疾人带来一些温暖,看到他们能开心的生活,我的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
在实践的这段日子里我从残疾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情,都必须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他们虽然身体方面有些缺陷,但是他们依然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看到了他们的成功。我还学到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应该多关心关心别人、多支持支持别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为别人加油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鼓掌。实践的日子,有苦有甜也有泪,也许这就是实践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多少来实践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的实践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在农村走访中,残疾人朋友们都很热情,有些家庭还有电脑,计算机知识多少都能懂一点,同时我也看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下,政府着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也看到了国家颁布的一些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这使得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和残疾人朋友们的相处中,我所体会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得到的,这是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的财富。现今,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已不是什么“抢手货”,而在每个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几乎都要求有实践经验。所以,大学生不仅仅要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的积累对将来找工作也同样重要。事情很简单,同等学历去应聘一份实践,公司当然更看重个人的相关实践经验。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暑期实践。这次实践虽然只有八天,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获得了很多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使我找到了理论 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实践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捧着厚厚的问卷,怀着一份份坚定的信念,我们在烈日下奔跑着。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不仅给残疾人带去了温暖,而且还结识了很多残疾人朋友。感谢这次暑期实践,让我在这过程中成长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做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深地感到初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希望以后能够经常参加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是在大学中的社团生活所无法比拟的。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亲身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到实践,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学生。社会实践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和不足,既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能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社会实践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最后,我还是希望我们应该多关心一下我们身边的残疾人朋友,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他们真的很不容易。阳光总在风雨后,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会坚强的去面对,不抛弃,不放弃,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济宁市残联慈善助困专用车
团队成员对残联领导进行访谈
济宁市残联邵主任介绍济宁市残疾人状况
团队成员跟随村干部到残疾人家里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