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央视台长评感动中国
央视台长评感动中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
2012年02月02日11:03人民日报胡占凡
东风浩荡,又是一年春来早。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将如期而至,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一张张至刚至伟的面孔点亮了观众的目光,一段段至真至柔的故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广袤的神州大地再一次响起“感动”的旋律。这一幕,至今已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开启了10个春天。
10年来,100多位“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他们那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已然成为民族气概的缩影与写照;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更成为中国前进的动力与见证。
10年来,《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年终人物盘点节目,始终以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中央领导同志赞为一部“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被广大观众称为是“一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年度精神史诗”,被专家学者看作“一部记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年度发展报告”。
(一)作为今天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公益品牌,《感动中国》最早的节目雏形诞生于2002年的金秋十月。一群心怀新闻理想的电视人为了策划《东方时空》创办10周年的特别节目,开始了激情碰撞,最终以“梳理一年重大事件,发掘人物精神内涵,定格历史瞬间,放大人性之美”盘点年度人物成为这档新节目的思想内核。有了这个触及心灵的创意火花,最本源的情感呼之欲出,“感动”二字瞬间迸发。
2003年2月14日晚,《感动中国2002》首度出现在春节期间的观众面前,郑培民、张荣锁、王选等10位当选人物第一次以“感动”的符号走进观众的视野,“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百万移民以平民英雄的群体形象第一次登上了国家荣誉的舞台,接受最崇高的致敬。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强烈反响,亿万观众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和泪水。从此,“感动”成了人们最温暖的春天记忆。
身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提速的变革时代,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需要有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迈向富裕之路的人民更需要一种精神信仰的指引。面对社会上一些物欲膨胀、思想迷茫的现象,人们呼唤这种主流的价值导向能给予前行的力量,期待这种精神信仰的引领能满足多元的需求。
《感动中国》准确抓住了时代精神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适时顺应了人们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它从诞生之日起就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铸造了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在团结鼓劲的主旋律之中,《感动中国》唱响了中华民族英雄楷模的精神赞歌。我们的时代并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感动中国》借助国家电视台的传播主渠道,给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而清晰的示范。从创办初始,《感动中国》就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成功评选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朴实而真诚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坚守正义和良知的弱小女子刘姝威,还是扫恶打黑、除暴安良的铮铮女杰任
长霞;无论是创造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钱学森,还是20年跋涉传心的普通邮递员王顺友;无论是收养多民族孤儿的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还是自费奔赴汶川救援的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群体„„在人们眼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之下,《感动中国》实现了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动员。每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都历时数月,经过推委委员推选、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等多个环节,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学习先进、效仿先进的宣传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推出自己所在地的感动人物,形成了一股全国性的教育热潮。庞大而广泛的参与者是《感动中国》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群众基础。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感动”远远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与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越来越多的“感动”,越来越多的“感动”已然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昭示着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茁壮成长。
(二)10年之中,《感动中国》常常会碰到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什么是感动?什么样的感动能让整个中国为之动容?
对此,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感觉。也许它是对大美生命的憧憬向往,是对纯洁灵魂的怦然心跳,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善良寄托,等等。时至今日我们也仍然无法为“感动”做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们知道,这份感动绝不是作家画师笔下个体而细微的感觉,它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份感动更不是坊间的空穴来风,它一定源于传统美德的召唤,源于生死抉择的震撼,源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10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的每一次播出都是举国上下难以平静的时刻。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热度的生命扑面而来。他们或因舍生而忘死,崇高得让人感动;或因信诺而忠义,真诚得让人感动;或因朴素而高贵,纯粹得让人感动;或因善良而坚强,执着得让人感动;或因大爱而无疆,无私得让人感动——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跨过了年龄与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人的心灵丰碑上。
这也许就是我们寻找的感动吧。中国,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把“感动”这个博大恢弘的命题书写得这样动人。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最精准地把握住这个概念的真谛与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讲,《感动中国》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它所倡导的感动,它所追逐的梦想,就存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三)回首10年走过的道路,《感动中国》由一个普通的年度人物评选电视节目,成长为今天堪称弘扬民族精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经典力作,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之一,其探索精神令人欣慰,其创作经验值得回味。
从第一次播出《感动中国》开始,中央领导同志就立刻给予密切关注,称赞“《感动中国》节目办得好,看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弘扬了主旋律”,并要求节目创作人员再接再厉,精益求精,让这个“精神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使我们备受鼓舞,深感使命光荣。
《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树立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意识,是打造这个精神品牌并使之具有强大公信力、引导力的根本保障。《感动中国》的创作人员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作为节目的生存之基,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节目的思想之魂,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节目的立足之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缜密构思节目主题,紧扣时代特色精心提炼节目内容,根据群众意愿严格评选年度人物,从而在党和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打了一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宣传主动仗。《感动中国》的实践再次证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虚话、套话,它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新闻原则,这是一部优秀电视作品具有鲜明时代性、艺术性的重要法宝。《感动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公益品牌,就在于它强烈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人文关照和真实的思想意境。这种风格与特色的形成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着脑袋凭空琢磨出来的,而是创作者们自觉地遵循新闻宣传规律,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创作方式,这是一部优秀电视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10年来,《感动中国》从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年年出新意,届届有亮点,为广大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道极具震撼的心灵盛宴。以“感动”作为切入点弘扬民族精神,本身就是主旋律宣传的一个创新之举。今天,它所独创的节目样态被媒介同行广为借鉴,并形象地称为“感动体”;它所推出的人物颁奖词和形象歌曲为人们诵读传唱,甚至成为社会流行的热词与金曲;它所建立的“全国感动联盟”成为跨媒体合作的成功典范,“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感动中国》的实践再次证明,创新是一个电视品牌节目永葆活力的生命源泉,更是一个主流媒体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不竭动力。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我们有信心期待《感动中国》能够继续感动你我,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总结,坚持“三贴近”,推出更多更好的名牌栏目,打造更多中国的“精神品牌”。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台长)
第二篇:央视台长点评感动中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
央视台长点评感动中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
东风浩荡,又是一年春来早。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将如期而至,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一张张至刚至伟的面孔点亮了观众的目光,一段段至真至柔的故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广袤的神州大地再一次响起“感动”的旋律。
这一幕,至今已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开启了10个春天。
10年来,100多位“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他们那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已然成为民族气概的缩影与写照;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更成为中国前进的动力与见证。
10年来,《感动中国》(微博)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年终人物盘点节目,始终以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中央领导同志赞为一部“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被广大观众称为是“一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被专家学者看作“一部记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报告”。(一)
作为今天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公益品牌,《感动中国》最早的节目雏形诞生于2002年的金秋十月。一群心怀新闻理想的电视人为了策划《东方时空》创办10周年的特别节目,开始了激情碰撞,最终以“梳理一年重大事件,发掘人物精神内涵,定格历史瞬间,放大人性之美”盘点人物成为这档新节目的思想内核。有了这个触及心灵的创意火花,最本源的情感呼之欲出,“感动”二字瞬间迸发。
2003年2月14日晚,《感动中国2002》首度出现在春节期间的观众面前,郑培民、张荣锁、王选等10位当选人物第一次以“感动”的符号走进观众的视野,“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百万移民以平民英雄的群体形象第一次登上了国家荣誉的舞台,接受最崇高的致敬。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强烈反响,亿万观众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和泪水。从此,“感动”成了人们最温暖的春天记忆。
身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提速的变革时代,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需要有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迈向富裕之路的人民更需要一种精神信仰的指引。面对社会上一些物欲膨胀、思想迷茫的现象,人们呼唤这种主流的价值导向能给予前行的力量,期待这种精神信仰的引领能满足多元的需求。
《感动中国》准确抓住了时代精神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适时顺应了人们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它从诞生之日起就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铸造了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在团结鼓劲的主旋律之中,《感动中国》唱响了中华民族英雄楷模的精神赞歌。我们的时代并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感动中国》借助国家电视台的传播主渠道,给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而清晰的示范。从创办初始,《感动中国》就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成功评选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朴实而真诚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坚守正义和良知的弱小女子刘姝威,还是扫恶打黑、除暴安良的铮铮女杰任长霞;无论是创造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钱学森,还是20年跋涉传心的普通邮递员王顺友;无论是收养多民族孤儿的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还是自费奔赴汶川救援的唐山十三农民
兄弟群体……在人们眼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之下,《感动中国》实现了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动员。每届“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都历时数月,经过推委委员推选、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等多个环节,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学习先进、效仿先进的宣传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推出自己所在地的感动人物,形成了一股全国性的教育热潮。庞大而广泛的参与者是《感动中国》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群众基础。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感动”远远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与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越来越多的“感动”,越来越多的“感动”已然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昭示着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茁壮成长。
(二)10年之中,《感动中国》常常会碰到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什么是感动?什么样的感动能让整个中国为之动容?
对此,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感觉。也许它是对大美生命的憧憬向往,是对纯洁灵魂的怦然心跳,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善良寄托,等等。时至今日我们也仍然无法为“感动”做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们知道,这份感动绝不是作家画师笔下个体而细微的感觉,它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份感动更不是坊间的空穴来风,它一定源于传统美德的召唤,源于生死抉择的震撼,源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10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的每一次播出都是举国上下难以平静的时刻。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热度的生命扑面而来。他们或因舍生而忘死,崇高得让人感动;或因信诺而忠义,真诚得让人感动;或因朴素而高贵,纯粹得让人感动;或因善良而坚强,执着得让人感动;或因大爱而无疆,无私得让人感动——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跨过了年龄与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人的心灵丰碑上。
这也许就是我们寻找的感动吧。中国,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把“感动”这个博大恢弘的命题书写得这样动人。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最精准地把握住这个概念的真谛与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讲,《感动中国》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它所倡导的感动,它所追逐的梦想,就存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三)回首10年走过的道路,《感动中国》由一个普通的人物评选电视节目,成长为今天堪称弘扬民族精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经典力作,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评选活动之一,其探索精神令人欣慰,其创作经验值得回味。从第一次播出《感动中国》开始,中央领导同志就立刻给予密切关注,称赞“《感动中国》节目办得好,看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弘扬了主旋律”,并要求节目创作人员再接再厉,精益求精,让这个“精神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使我们备受鼓舞,深感使命光荣。
《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树立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意识,是打造这个精神品牌并使之具有强大公信力、引导力的根本保障。《感动中国》的创作人员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作为节目的生存之基,把弘扬民族
精神作为节目的思想之魂,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节目的立足之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缜密构思节目主题,紧扣时代特色精心提炼节目内容,根据群众意愿严格评选人物,从而在党和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打了一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宣传主动仗。《感动中国》的实践再次证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虚话、套话,它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新闻原则,这是一部优秀电视作品具有鲜明时代性、艺术性的重要法宝。《感动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公益品牌,就在于它强烈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人文关照和真实的思想意境。这种风格与特色的形成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着脑袋凭空琢磨出来的,而是创作者们自觉地遵循新闻宣传规律,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创作方式,这是一部优秀电视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10年来,《感动中国》从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年年出新意,届届有亮点,为广大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道极具震撼的心灵盛宴。以“感动”作为切入点弘扬民族精神,本身就是主旋律宣传的一个创新之举。今天,它所独创的节目样态被媒介同行广为借鉴,并形象地称为“感动体”;它所推出的人物颁奖词和形象歌曲为人们诵读传唱,甚至成为社会流行的热词与金曲;它所建立的“全国感动联盟”成为跨媒体合作的成功典范,“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感动中国》的实践再次证明,创新是一个电视品牌节目永葆活力的生命源泉,更是一个主流媒体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不竭动力。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我们有信心期待《感动中国》能够继续感动你我,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总结,坚持“三贴近”,推出更多更好的名牌栏目,打造更多中国的“精神品牌”。
第三篇: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观后感优选
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观后感优选4篇
【导语】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观后感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以下是东星资源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观后感,供大家的品读。
【篇一】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观后感
昨天晚上我在电视上观看了感动中国20**人物颁奖晚会,获得“感动中国20**人物”荣誉的有: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为救援群众牺牲在洪水中的消防员陈陆,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创办爱心厨房温暖无数人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战功赫赫的志愿军英雄王海,疫情中志愿服务、守护医护的快递员汪勇,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学者叶嘉莹,向绝壁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当代“愚公”毛相林,不畏艰险丈量祖国山河、六十七年初心不改的国测一大队。我看到他们一个个真实的面孔,一个个鲜活的的故事,我不禁热泪盈眶。
20**年注定会在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疫情防控时期,全国上下心手相连,守望相助,患难与共,众志成城。是最难忘,最不平凡的一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他们都具有不畏困难,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为做一件事情,为了一份责任,无私忘我,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他们都有坚强的意志力,坚忍不拔的老黄牛精神。他们坚持做到的事情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他们心中有大爱,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你们做的事,心中的爱,温暖着中国每一个人!我向你们致敬!
我感动国测一大队的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精神。有坚强的意志,耐得住寂寞,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67年来,国测一大队两下南极,七测珠峰,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又踏入沙漠腹地,他们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好河山,用血汗乃至生命测绘出祖国大地壮美蓝图,建设国家经济,守护祖国利益。
我要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在学习中克服畏难情绪,不能遇到难题就退缩。学习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马马虎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习近平总书记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篇二】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观后感
春节档的电影可以不看,但昨晚播放的“感动中国20**人物颁奖盛典”一定要看,和家人孩子一起看。
电影是从生活中虚构出来的故事,而这一场人物颁奖盛典是中国人的精神史诗,也是我们的真实生活,这十位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每个人担负的责任不同,做的具体事情不一样,背后的精神是一样的:爱岗敬业、善良勇敢、顽强不屈,坚定不移、奋斗不息……正如节目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他们的事迹有的壮烈、有的平凡,但都是那么伟大,因为每一位人物,都尽己所能,充分地发光发热,温暖人间,感到值得。
身患绝症、争分夺秒守护患者的张定宇院长让人敬佩;拿命在践行让女孩受高等教育能改变三代人命运初衷的张桂梅令人感动;为病人提供抗癌厨房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给人温暖……
在抗洪抢险中牺牲的年仅36岁的陈陆和失去他的家人却让人心疼,就像20**年3月30日,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壮烈牺牲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一样,他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那一次救援中,他们好像也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已,可这份工作却随时可能夺去自己的生命。
不仅仅是每一次任务要冒生命危险,平时也不可能过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他们不属于自己,更不属于家人,陈陆一年300多天住在大队,一个月跟家人团聚一两次,从结婚到他最后一次执行任务,他甚至没有陪妻子和孩子过过一次春节,他办公桌上一辆崭新的消防车模型,也永远没有机会亲手送给儿子了。
陈陆的妻子王璇来到现场,当主持人问她用了多久才接受陈陆已经离开的事实,王璇说:“到现在都接受不了。”可能她永远都接受不了,现实中她作为孩子的妈妈,作为四个老人的女儿儿媳,她要承担多少啊?她要安抚孩子,安慰老人,自己的悲伤可能只敢在梦里释放吧!陈陆走了,他的家人们要怎么走未来的路?
对于这个岗位来说,他是一个可以被替代的角色,对于家人来说他就是。可是如果所有人都这样想,都不愿意去做那个可以被替代的角色,去扛起那些不知什么时候会砸下来的意外,不知有多少人会在意外中失去自由或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总有这样的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这些消防官兵们就是挺身而出的英雄,同时他们也都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可他们成年在岗,日夜守护着国家和人民,在家里更多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在场而已。战争年代他们响应“没有国哪有家”的号召冲在第一线,和平年代他们依然“舍小家顾大家”。感谢所有担起这些角色,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当之无愧是任何时代“最可爱的人”。
【篇三】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观后感
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战争,解决温饱,全面小康,为人民谋幸福;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遇挑战,奋勇拼搏,为的是,让鲜花再烂漫,游人再奔赴;有一群人,他们为国为民,誓死拼搏,奉献大爱,感动着你和我。
在看过《感动中国20**人物颁奖盛典》之后,我更深切的有了对于祖国的崇敬,对于那些可爱的人的发自内心的崇尚,他们坚强有责任,无畏肯奉献,拼搏示大爱,坚持架暖炉,勇敢展技艺,心细寄热血,突破长腾飞,报国携风雅,开山又拔路,吃苦献国力,英勇常留存。我们更多的感怀,是源于他们的义无反顾,无私无畏,勇敢向前,有担当,不气馁,不放弃,他们从平凡走向了伟大,他们的事迹,他们带给我们深思的伟大历程,是精神的财富,人格的精炼,价值的提升。
他们从人民中走来,为了人民,他们舍弃了许多,遗憾了许多,激动了许多,悲痛了许多。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说能够帮助别人很幸运,壮烈也很平常,一声定宇兄,一脚为民生,抗疫一线他冲向前;抗洪防汛战士陈陆,与家人最后一张合照,村民不曾遇见的大洪水,不愿相信他已离去;山区老师张桂梅,一块两块为女子搭一方校舍,重疾缠身,时间留给女孩,丧葬费留给孩子;“抗癌厨房”,万佐成,熊庚香,早点铺成炉火处,万家厨房,偶然改轨迹,必然见善良;空军英雄王海,跨过鸭绿江,不畏强敌,140米开炮,不怕死。他们的精神体现,让我们更加懂得,生活并不总是如意,或是难以接受,但我们应该坚强,把一切都交给时间,为了未来,拼就再拼一点,健康就是财富,对美好持有期待,对一切怀有热爱。
志愿者汪勇说,十公里不能让医护人员走过去,他察觉医护需求,迅速解决,他认为医护是神圣的;技术突破人谢军,他倾心倾力北斗国产原子钟,三次晕倒,关键器件全部国产,工作值得;风雅先生叶嘉莹,筑民族修养,颂经典,结诗缘,文化传播,书生报国,谦虚自谦,传承一家;开路主任毛相林,修路是可行的,改变村庄命运,挑战艰难,身先士卒,架起康庄路;猎猎风旗国测一大队,珠峰高程测,扎西德勒,双腿丈量,生死考验,年轻人接力,情谊深。汪勇坦诚相见,持之以恒,汪勇真勇,热血融化恐惧,新的目标挑战,奋勇向前,品格提升见价值,无声觉悟有声教育,敢于抗争命运,不忘向往美好家园,感受集体的珍贵,无私无畏。
他们的事迹启发着我们当代的少年,一代一代的少年,唯有将自己的热血洒注祖国,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感动中国,感动你和我,支撑感动的背后,是我们共同有责任,为我们的国家而奋斗,挥洒青春汗水,激扬美好乐章。
全国上下,共克时艰,20**,必定不凡。我们伟大的祖国,昨天已然是一美好的画卷,新的蓝图已经铺就,我们国家有能力,有信心以一大国姿态立于东方,在她的身后有国士无双,亦有朝气蓬勃的新一代。
同祝愿,祖国好;共奋力,展宏图。唯愿与感动中国人物一道铸美好明天。
【篇四】央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观后感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张定宇,一个平凡的人,她就在做着不平凡的事,她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一名院士,术治病人时全为正和危重症患者,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感染,新冠病毒的妻子,步履蹒跚的与时间赛跑,只想与患者多赢一秒,他说能帮助到别人,觉得很幸福。
同样的,还有一位叫张桂梅的女士,她是一名教师,和旁人不同,他在山村支教张桂梅说许生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见效12年,云南丽江华坪女高1000多名女生走出大山上大学,与此同时,校长,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学生能够为社会做贡献,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白费,而在他辛苦支教的这一生,他一共走过11万里的家访,路在崎岖的山路上,他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你昏倒在路上,他甚至把别人捐给他个人的钱拿来资助学生,累积100万元,全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学生,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人。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盛世当下,我们更应该追思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甚至将自己生命献出的人。
第四篇:感动中国央视观后感2021
感动中国央视观后感 5 5 篇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伟大的人都是从平凡做起的,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无愧于殊荣。观看《感动中国》,写观后感,那么同学们知道如何写《感动中国》观后感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感动中国央视观后感 5篇
感动中国央视观后感 1
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 64 载。2018 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 95 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 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年党龄,见证“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一位党龄 71 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 70 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感动中国央视观后感 2
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拼搏叫中国女排,有一种情怀叫中国女排,有一种冠军叫中国女排,这都源于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今天在这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女排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女排时隔 12 年后再夺奥运金牌。这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
我们热爱的是中国女排,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与最终胜负并无太大关系。如果单以实力来看,篮球和足球,无疑将成为中国球迷永远的伤心地,但有多少人会只以成绩论英雄?我们只是希望球员能够表现出应有的拼搏精神。而对于中国女排,人们自然要求更高,因为她们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她们有鼓舞人心的女排精神;只是在感受、发扬这种精神时,请先忘记胜负,因为精神首先是一种态度。
梦想是引导前进的目标,但奔向梦想的道路却十分曲折,战胜困难需要精神的力量,中国女排就是这样成功的。站在冠军的领奖台往回看女排的里约征程,我们就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伟大。
小组赛 2 胜 3 负排名第四,让中国女排面对很多质疑,但这并没有打垮女排姑娘们,反而激发了她们放手一搏,敢于进攻的斗志,这种“斗志”是姑娘们的“洪荒之力”,是主教练郎平随机应变的谋略,更是强大的“女排精神”。它让中国女排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决赛中实现逆袭,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比赛之激烈,过程之曲折,结果之振奋,让人看的心惊动魄、喜极而泣。她们的胜利真的是一分一分拼出来的,是一次次飞身一跃的扑救,是一次次高高跳起的重扣,更是一次次逆境之后的绝地反击。
女排姑娘们绝不放弃任何希望,把握住每一个机会,每分必争,这就是“女排精神”的再现,它让中国女排打出的竞技状态,所向披靡,这样的中国女排,怎能不取胜?
的确,排球也是一项集体运动,只有所有队员积极配合互补,才能获得胜利。我们看到每得一分,大家都挥臂庆祝,相互加油鼓劲;每失一分,也在相互提醒,研究战术。
在半决赛对阵荷兰时,来到里约的 12 名队员全部上场,每个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有人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敢于拼搏,这是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女排精神”的指引下,这种力量势不可挡。
带领中国女排团结一致的人就是郎平!历史证明,郎平不仅是一名伟大的球员,更是一名传奇的教练。
当球员她是“铁榔头”带领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当教练,她总是临危受命,挽救低谷中的中国女排。这一次她也终于获得金牌教练的称号。
更重要的是,从队员到教练,郎平是“女排精神”的传承者。
年前中国女排首次夺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给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注入强劲的动力;年前中国女排再次夺取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得以传承发扬,振奋了中国体育各项目不断突破;
今天中国女排第三次获得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一次焕发出生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振奋人心,给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顽强拼搏的动力。
“女排精神”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今天我们愿意为女排夺冠刷屏!
感动中国央视观后感 3
当我看完《感动中国》节目中的 10 个英雄人物,伟大的感人事迹令我的心灵震撼,为之动容。其中让我感触很深的是排雷战士杜富国。,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孕育可爱人们的土壤,他们正是国家的栋梁,时代的榜样,传承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贡献着力量。
我要向他们看齐,用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不敢轻易说献出生命,但也会尽我所能,从现在做起,感动就在我们身边,它在不断的传递着、发扬着,我相信会有更多的爱和梦想会被点亮。
时间永是流逝,故事终将成为过往。视听盛宴给我们的是心灵的撞击,帷幕谢去,留下的是袅袅余音,不是天籁,胜似天籁。心扉为其开启,灵魂因之觉醒。人的一生总需要力量,有力量的灵魂才是充实和富有的,我们不是要去感动别人,是要拥有一种力量,匡正自己的思想,去支持自己为实现梦想而拼搏。
感动中国央视观后感 4
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
1981 年至 1986 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 5 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 5 次夺冠的队伍。
中国女排坚定“为国争光”的信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
她们队训练中所造成的苦痛从不叫苦叫累。凭着坚韧的毅力,她们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兼备高打强攻的独特风格。
中国女排,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完美地诠释了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中国女排夺冠后,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一时间,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发扬女排精神的热潮。“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女排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为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不断奋发向上,追求卓越。
感动中国央视观后感 5
月 20 日晚,在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体育馆,中国女排在万名现场观众和亿万电视观众的见证下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
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少女傅园慧的一句“洪荒之力”,让国人感受到一股清新之风。而随着中国女排的登场并且最终摘得金牌,很多国内网友才明白,原来女排精神才是真正的“洪荒之力”,让我们在激动落泪之后能够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
“女排精神”是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和她那一代的女排队员用一记接一记的重扣打出来的,用一座接一座的奖杯铸起来的。但是不可否认,30 多年来,中国女排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也曾遇到低谷,经历失落,但女排姑娘们面对失败与低潮,永不言弃,奋力争先。哪怕是遭遇大赛的失利,面对奖牌的旁落,姑娘们仍旧没有丝毫的懈怠,仍旧用训练场上的汗水与伤痛告诉自己,也告诉国人,希望的启明星仍旧悬挂在前方。这次奥运会之旅同样如此,中国女排开赛之初备受打击与压力,但正是不言弃的精神帮助她们走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要想夺冠,都离不开拼搏与奋斗。女排姑娘们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时的风光,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是她们在日常训练中所付出的汗水,却是我们看不见的。而她们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正是无数个日夜不懈努力和付出的结果。正像郎平所说的,“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里约奥运已经结束,“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却早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让我们向女排姑娘们致敬,向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致敬。
第五篇:央视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
《感动中国》秉承过去20年的传统不变,广泛吸纳观众意见,通过多种投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群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央视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5篇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央视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1
在今天的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了以后,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观看了感动中国的这项栏目,在我们看感动中国的时候,我都是很感动的,因为他们都是为着人民做的一些很危险的、受苦事情。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要是我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我绝对不会去的。但是有一个人他就去了,那就是:张玉滚。
张玉滚,他打算出门外出游玩,但是有一位山村学校的校长是他的好友,那个校长,对他说:“我们这个山村的学校的老师是很缺的,你能不能来当这个学校的老师”张玉滚拒绝了,但是那位校长让他看了一下它的学生,张玉滚去了。
他看了一下学校的孩子,他就很是伤心,因为孩子们在那么苦的情况下学习,还没有老师教他们,怎么多的学生真是浪费呀!他就留了下来,但是每月的工资只有30元,工资是非常少的,但是他留了下来。
在一个新的学期的时候,他要出去给孩子们买新书,在买书的过程中,都要走一段很长的山路,在山上走路,是只有一个人能走的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公路,他就拿起了教孩子的重任,给学生们买书,再走山路的时候,不知道已经摔过了多少次跤,他教孩子的时候,它的孩子只有9个月,就死了,他忍受着痛苦,当时他有想放弃着所学校的念想,但是他想了想他的学生,还是留了下来。要是换成我的话,是不可能给孩子们教书的,因为那个山区的学校的条件是非常不好的,工资又不高,更别说坚持几年了。
张玉滚真令我佩服。
央视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2
今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
我们知道人造卫星,可是人造卫星是谁设计的呢?是孙家栋。孙家栋是导弹设计师,后来成为总设计师。当一颗嫦娥九号发射时,大家都在互相握手拥抱,可孙家栋却在一个角落里偷偷抹眼泪。航天的路非常陡,而且都是上坡,所以特别难。
王峰,凌晨一点多,一楼客厅中着了火,王峰一家就住在一楼,所以他们是第一个被惊醒的。王峰带着女儿跑了出来,随后又把妻子和儿子救了出来。他知道二楼还有人,就跑进火海中把二楼的人救出来。因为还有很多人在楼上,他就上楼挨家挨户敲门救人,最后,整栋楼其他的人都得救了,只有王峰,却被烧焦了。王峰的事传出去后,有很多人捐款,可他最后还是走了。
支月英,她是一个县城的人,可她去山里教课,到了山里,她发现那个小学什么学习的东西都没有。她用自己的钱买学习用具,给同学们上课。因为过度劳累,她的一个眼睛看不见了,但她还是继续教课。她每天带她的学生,却对她的女儿没有一丝照顾。她的女儿对她说:“妈妈,你是一个好老师,但你不是一个好妈妈。”可她还是一直在山里教学。
感动中国,有爱才感动。
感动中国,感动所有人。我感到很欣慰,我们国家有这样的人,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人,真是了不起!当每个人为国家、为他人贡献一份力量时,总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们。那双眼睛能看到一切感动人们的事迹,默默付出,总会获得回报。每个人的眼泪,每个人的付出,每个人的微笑,每个人的努力。
央视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3
一个山区,生活苦难,一百多个孩子只有六个老师,朱敏才老人家去山区救助儿童,当上了英语老师,他和他的妻子一去就是十年,朱敏才身体不适,过几天突然晕倒了,在山区学校的路上晕倒了。这是默默奉献的夫妻,在他们眼里,信念比生命还要重要。十年辛苦,积劳成疾,才会突发脑溢血,孙丽娜老师在“感动中国”舞台上捧着奖杯说:“感谢贵州的老百姓,使他们圆了我们的支教梦”。感动中国给予了朱老师和孙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为了山区的孩子读书,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十年中,一年也不会回家吃过团圆饭。他们宁愿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也不愿住楼房。
“炎黄”是一个熟悉的名称,但这是他的化名,谁都不知道他的真名字,他常常出钱捐助幼儿园、敬老院等,他不说出真名,只是在一旁默默的帮助他人,他的真名是张纪涛。他与妻子住在一个普通的房子中,他一生也不知道捐助了多少人,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母爱是天下最深的爱,陶艳波把爱完全发挥到了极限,他的儿子杨乃彬因为发烧导致耳朵失去了听力,从此,陶艳波成了儿子最好的同桌,一同桌就是十几年,如今杨乃彬考上了大学,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啊!
看了《感动中国》后,我收获到了那种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
央视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4
昨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里面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品质,最让我敬佩的是第八位官东。
官东是一个海员,他很有责任感。一天晚上,海上东风做起,天上乌云弥天,东方之星被击落,东方之星的轮船落入海中,使船上的所有人都落入海中,海员们立刻出动,官东他不想让其他队友去冒险,就像一个人去,他第一次下海,在黑暗中找到了,救上来一个老奶奶,第二次下海的时候,有队友陪他去,他很不情愿,可是官东一下海,就被信号绳缠住,官东为了救人,把信号绳给剪了,把信号声剪了,就等于把原路返回的机会丢失了,官东为了去救人,从来不想自己的生命,队友已经救上来人了,只有他还在黑暗中摸索,大家都着急的等待,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他的氧气瓶被卡住,他努力挣扎着,因为氧气不足,他想立刻上岸可是氧气瓶太重,所以他把氧气瓶扔了,憋了一口气,到了海面。
官东的精神令我敬佩,他为了帮助别人不顾一切、也不想一切代价,舍生取义。我也有这样的小事。
一天,王志辉向我借笔,我毫不犹豫地说:“我的笔多着呢!我一会借你的,”我什么也没想,吃完早饭,他找我来要笔,可是我却迟迟不肯给,我心想:我给他,他还会给我吗?转念又想:他肯定会给我的,不就是一根笔嘛!我还是给了他笔吧。我内心纠结着,最后还是给了。
官东是为了朋友而不顾一切的,而我只是一个借笔得一个小事,都没有像关东一样,我以后一定会向官东学习,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
央视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5
告别了青春激昂的季节,告别了放飞梦想的日子,我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工作岗位。曾经憧憬的画面马上就要在赤裸的生活中构图和绘画,激起了对于工作和梦想的信心,然而在躁动的憧憬背后却是充满无限疑惑和迷茫的眼眸。但是在培训过程中,观看的两段《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视频,使我的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霎时,眼前一片光明。是他们的气节和精神融化了我,感动了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该具有他们那样的品质,始终把学生当做自己人生的第一位,把关爱当做教育的第一步,用心去传授知识,用爱去感化心灵。
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上教书18年,培养了一百多位彝族孩子,帮助他们学习文化,摆脱愚昧,走出大山,走向文明。李桂林第一次攀上中断了十几年读书声的高山学校,感受到了山民们的纯朴热情和心底呼唤,他们夫妻用十八年的坚守做了回答:把青春献给孩子。同时十八年的耐心关爱,十八年的执着坚守,换来了感动中国的盛情礼赞。生命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翱翔于天空,有的呼啸于大地,有的驰骋于沙漠。无需褒贬哪那一种形式,价值才是最重要的,本质才是最感人的。李桂林夫妇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部动人的育人赞歌,彰显了生命的价值、本质和辉煌。他们感动的不仅是正在贫瘠的土壤中寻求知识的幼苗,而且感动了我们这些在教育的路途中充满迷惑的教师。
央视感动中国2022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