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恩精神大于物质资料
假如在物质和肉体两者工夫选择,我们应该毫不犹疑的选择后者。由于只要物质没有肉体的话,我们最多只能是酒囊饭袋般的活着;有了肉体,我们才干空虚起来。物质会堕落,但肉体不会;肉体能补偿物质上的缺乏,但物质不能填补肉体上的空缺...
近一段时间以来,陆续收到安徽大学、华侨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新生写来的感谢信。他们是我单位资助的因家庭贫困的大学生。
按照单位的要求,给他们每人回封信。主要是鼓励他们发奋努力,立志成才。同时也教导他们贫困是历练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面对困难。
带着满腔的热情,写下激昂的千字文,充满着无限的喜悦。因为相信自己的文字能激发这些年轻人的斗志。当将写好的信准备邮寄出去时,却发现部分同学没有留详细地址。原本还认为是他们疏忽了,后来仔细一想,其实是他们不想让我们给他们回信。主要是由于他们自卑心理的存在。前一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某地企业家们资助的贫困大学生长期不知感恩而取消了对他们资助的新闻。当时看过此消息后,立即写下一篇读后感,谴责这些企业家的行为,对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完全以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之。现在想来,那些企业家为什么取消了对被资助学生资助。主要反映了企业家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这些学生知道感恩,教育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交流也必不可少。就象今天没有办法投递有些信件时,仿佛看到了这些贫困大学生只是在履行一种因接受金钱之后而履行的必要义务,意思就是说你们的资助我已感谢了,两清了。人们做些善事不仅是想通过友善行为帮助生活在困难中的人度过难关,更是想借助精神鼓励,让他们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目前部分大学生的行为,恰恰反映了物质的贫乏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这与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以及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有关。青年身心健康大于一切,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年,走上社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不仅能早日为社会,更重要也是为家庭早出一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物质贫乏,并不代表心志贫穷。一个人能坦荡地对待现实中的一切,这种人生的态度才是最好的。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主题:感谢有你„„ 教育目的:告诉大家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东西也不属于你个人,请珍惜生命请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请珍惜他人为你的努力和付出,请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时间:2005年12月7日 主持人:朱烨丁奕豪 主要内容: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不求回报地爱着我疼着我。感谢老师,传授我知识,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感谢朋友,在我困惑,委屈的时候给我力量。感谢所有进入我生命中的人,因为是你们一点点装饰了我的人生 感谢这个世界上所有值得我们感激的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你生命中的拥有,感恩你身边的人 感恩你所有的所有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所有的所有,听一听**同学的心声,感受她心中的恩诗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
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孝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 小型辩论赛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
五、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珍惜自己的至亲,父母的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男生合唱《丁香花》。
六、歌曲表演《感恩的心》一句简简单单的感谢却包含了无尽的感动,学会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课。
七、班主任讲话 在这次“感谢有你”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他们都在竭尽全力想靠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精彩,手语小合唱也非常感人。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看他们用手语表达自己感恩的心情,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这些曾经在我眼里长不大的孩子竟会如此独立,如此懂事,他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的感恩的心,他们是想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于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的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
八、让我们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哪怕是面对一个微笑,一句关怀,即使是不经意间的。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谢这一切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又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恩,本身就是精神层面上的,是由内心所发出的真情实感,精神的感恩比物质上的感恩更能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感恩。
物质上的感恩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回馈,并未体现出感,物质上的感恩可以是一种简单的敷衍,而精神的感恩则是真情实感的感谢。
比如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感谢,父母都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只图个团团圆圆,父母需要的是儿女精神上的体谅,而不是单纯的指望儿女赚钱。
只有精神上有了感恩的意识,才有了物质上回馈的行为。
抓住辩论的主题,并不是说要精神感恩,不要物质感恩,只是说精神感恩比物质感恩更重要。精神的感恩是物质感恩的基础。
提问人的追问2010-10-11 22:29
谢谢!还能具体点麽,这是要参加辩论赛的。怎么能够把对方的观点反驳比如对方说“若感恩一个很贫穷很饥饿的人,直接给他物质上的帮助远远比对着他说100声感谢好。”
回答人的补充2010-10-12 23:07
建议在网上搜一下屠格涅夫没钱给乞丐而给乞丐握手的势力。辩论
第二篇:四辩稿——感恩,精神重于物质
四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很高兴能和电计系的同学一起讨论今天的辩题,感恩,精神和物质哪个更重要。对方辩友的发言十分精彩,但实在有些观点错得过于离谱。
1、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如果没有物质”和“物质是不可或缺的”,而我方从未否认感恩中物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止一次地强调了我们是在精神与物质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讨论的。在此,我善意地提醒即将发言的正方四辩能够注意到二者的同时性。
2、对方辩友一直纠缠于“物质表达感恩”,而我方一辩稿中已经明确地指出“感恩,是发自内心地感激一切,既然是由心而生,那么体现的就是一个“心”字。感恩,其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那感恩的实质是什么呢?感恩精神。而对方辩友始终对感恩的实质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否也是自觉理亏呢?
3、对方辩友一直在重复“物质回报”,那为什么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感恩而不是报恩呢?对方辩友岂不是还没有理解到今天的辩题?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记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方辩友屡“犯”不爽,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再次论证我方观点。
1、感恩精神长久性与物质的短暂性。
2、精神能够弥补物质的不足,而物质不能填补精神的空缺。(震跨的房子可以修起来,震跨的精神是说修就能修么)
3、感恩精神影响力的广泛性和积极性。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
记得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其中有几句印象深刻: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如果说,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那么,因爱而生的感恩之心则是爱的升华: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真诚的鸣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更加美好!+
第三篇:物质与精神
物质与精神
物质与精神,你会选择哪一个?
有人为了精神,放弃物质;有人为了物质,违背良心。一个显而易懂的问题,却在这个社会引起波澜。
居里夫人,大家极为熟悉的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发现了镭。按理说,发现镭之后的居里夫人,应当万贯家财,但她却把所有的金钱无私的献给了社会,自己仍过着简朴的生活,然而,命运是如此不幸,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的居里夫人,最终身患绝症而亡。
像居里夫人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生活十分高尚,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对老夫妇,他们虽然没有居里夫人那样有多么伟大的贡献,但他们有同居里夫人一样的一颗为社会贡献的心,他们把平时生活积攒下来的几万元钱全部捐给了在汶川地震中需要帮助的人们。有记者采访他们,你们把所有积蓄都捐出来,那你们用什么来养老呢?老夫妇说,不要紧,我们还有退休工资,平时省着点吃穿,也能过。听过有点想流泪,社会上真的很需要多一些,再多一点这样的人。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慈善活动,比如领养小动物,放生动物等等,在人们积极去响应政府,保护动物的同时,有些不法鸟贩,为了赚钱,利用人们的爱心,大肆捕捉鸟儿,然后再卖掉,使原本的爱心大行动变成了一场丑陋的恶行。这些鸟贩们,你们不顾道德物质的追求,不顾那精神上的取向,为了金钱,你们就这样成天守候在山下,拉网捕鸟,进行一场几乎不要成本的生意;为了金钱,放弃高尚的精神追求;为了金钱,宁可不要一切……
物质这个东西,借用徐志摩的一句话:“得之我辛,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太多支柱追求恐怕是没有多少必要的,若为五斗米而折腰,甚至违背良心去追求金钱与物质,那是令人心痛的。
在物质与精神面前,我们进行了怎样的选择?
第四篇:物质爱情与精神爱情
物质爱情与精神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几千年来,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什么是爱情?有人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人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人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千个人一千种爱情,这便是人的唯一性。爱情似乎总是夹杂些矛盾,物质与精神,这也成为当代中国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在我看来,爱情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正如 希腊神话中,亚努斯神像有两张脸,一张面向过去,一张面向未来一样,物质与精神在爱情中相辅相成。
读书年代,我们懵懂爱情,这个年代的我们义无反顾地去修炼爱情。那时的我们,对于爱情,是精神至上的,首要的感觉,就是必须喜欢这个人,然后不顾一切地追求,哪怕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其他的经常忽略不计,我们的初恋,就是在这样懵懂的年龄里发生了。许多人的初恋以失败告终,却写进了人生的史册,成为记忆星空一颗耀眼的星辰,成为此后人生怀想的镜头。象牙塔里的爱情,永远都是以精神至上者居多,所以,常常有人这样感慨,爱情,还是学生年代的好,那时的爱情不涉及面包和房子。正如电影《周渔的火车》里的周渔有一句对白:“心里有,才是真的有,心里没有了,才是真的没有了。”爱情是一种相爱的感觉,感觉没有了,爱情便不存在了。可是结束求学生涯,来到社会,没有面包和房子的爱情,犹如被连根拔起的树木,终归是无法生存的。“毕业那天让我们一起失恋。”这已成为一个口号。当大家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心酸。没有人会不向往童话般的爱情,校园可以制造童话,但离开“象牙塔”的那天,童话也需要接受现实的考验。
步入社会,我们面临的是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人生带给你更多的是无奈和辛酸。为了家你要不惜一切地去奋斗,因为你是爬坡的车轮,你是家庭的创造者,你是独立于父母的成年人,现实的婚姻充满无奈,台湾的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其实这个世界上许多东西正在悄悄地变质。包括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婚姻。当人们的心变得躁动不安,当物质生活告别一贫如洗,当金钱以它锐不可挡的气势进入生活,一下子人们的精神世界坍塌了。我们享受着所有现代化的文明,唯独我们的精神变得无比空虚。所以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的新名词,离婚外遇一夜
情,知已原来也要分蓝颜和红颜。女人问男人最多的问题是:“你有房子吗”、“你有车子吗”、“你银行有存款吗”、“你需要赡养父母吗”„„这些问题很实际,听着让男人的心在冒汗,一些女人拿自己的爱人作为炫耀的资本,自己不过是一个空花瓶。爱情成为一些人不劳而获,享受安逸的借口,脱离了精神的物质爱情,令人心寒,让人们不再轻易相信爱,害怕那个人爱你是因为物质。
当爱情牵扯较多的物质时往往是为了婚姻,张爱玲曾说:为了他的爱嫁给他和为了他的钱嫁给他,本质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高尚多少.结婚就是一种改变.而改变首先意味着放弃,一定会为了点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有个网友这样说道,找个中意的人谈谈恋爱无非是为了让生活增添些乐趣,而找个老公则是为了在生活上获得一个帮手,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诚然,爱情与婚姻不同,可是如今,许多人在爱情的选择上就加上了物质这一标准,精神这一标准大打折扣,精神真的那么不重要吗?答案是否定的,维持一段爱情的是相依相知相守,是彼此心灵的沟通,一个人会因为物质选择了你,也会因为物质抛弃你,因为你不是他的精神寄托。
爱情应当是精神和物质的有机结合,最初的爱情应当是纯粹的精神,而后物质慢慢的渗透,那种渗透是适度的,当物质渗透过度,便会降低了精神的高度,失去了精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空缺,因为人不但是物质生物,也是精神生物,物质的爱情,都是精神爱情的衍生物,再怎么折腾,都跟精神脱不了关系。有人说:“你可以在一瞬间爱上一个人,但那只是一种感觉,要让这感觉保持不变,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花,需要不同的水分和阳光,每个人的爱情也一样,有各自的成长条件。”爱情需要养料,物质与精神皆是养料。爱情是否变质在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自比重是什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精神和物质占得比重会有所偏差,一些人看别人的爱情,有时只用显微镜看爱情,有时只用望远镜看爱情,常常不全面,换在当事人身上,他们不断用着显微镜和望远镜看爱情,最通透爱情的感受,他们本人才最有发言权。
爱情应当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分担烦恼忧愁,分享喜悦成功,是平等的一种关系,不限制于精神,不沉沦于物质,如此方可长久。
第五篇:物质与精神 议论文
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小凉山的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画面。
你同意这位作家的抒情吗?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抒情的看法。
(1)白天不懂夜的黑
一位著名作家面对四川小凉山深处那种“只要吃饱了”就“万事不挂心”的生活状态,极尽赞美之词,用很抒情的语调在一篇作品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的画面。对此,我只想说,白天不懂夜的黑,浪漫小资的所谓作家根本就不懂“只要吃饱了”居然也成为最高追求的穷苦人家那一双迷茫无助的眼。
两千多年前,惠子站在河边对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尽管庄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的回答看似睿智实则狡辩,如此循环下去,其实谁都不知道谁的心思,因为你不是我。鱼的快乐痛苦只有鱼才知道,同理,夜晚所带给人的那种恐惧感,也只有在夜晚中的迷失者,才能感受一二。一个著名作家,衣食无忧,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从未成为其考虑并担心的问题。见惯了城市中的灯红酒绿,厌倦了觥筹交错的生活,看到那原始的生活状态,淳朴的乡土人情,自然就会发生返璞归真之感,然后就会很抒情的笔调去描绘那“很穷但很快乐”的美好生活。
但是,这用抒情的笔调描绘出的真的就是美好的生活吗?未必,当吃饱饭成为一个人最高的生活目标,难道不觉得这里面满是悲怆吗?他们真的是“万事不挂心”吗?吃饱了一顿,那下一顿在哪?穷苦封闭的山村,真的能让他们“安祥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这恐怕是那个从未忍受过饥饿的作家一厢情愿的想法。贫穷是最大的落后,对贫穷的歌颂其实是对问题的掩饰,更是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漠视,纯粹是矫情造作的自我陶醉。要想真的了解那些贫穷人家的生活,就不如看看他们碗里盛的是什么?他们是否平等的享有和我们一样的发展机遇和权利,他们是否愿意一辈子呆在那个被抒情笔调所描绘的落后山村。他们真的很穷,但他们真如作家说描述的快乐吗?
其实,吃饱了,人会觉得满足,这只是一种基本的生存需要,有何觉得惊叹?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抚慰只能换得暂时的安逸,却不能让无助的现实有丝毫的改变,面对生活的艰难,如果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瞥,那么正在沐浴着阳光的你,永远不懂夜晚那里暗如漆的压迫,因为夜的黑白天永远不懂。
评:废话太多,入题太慢,刚提出论点,还没深入论述就已匆匆结尾。若能尽早入题,超越材料,深入挖掘,应该会是篇好文章。38分
(2)知足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不会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下奔跑的脚步,无情地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认为,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不知足者常悲。有句俗话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总想拥有更多,那么只能是徒生郁闷,自寻烦恼。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真是这种信念使他不断进步,并很快成为赫赫有名的将军,然后是皇帝,后来又想称霸欧洲。而真是这种自我膨胀与不知足,使他给历史的最后记忆却是滑铁卢败绩。可叹可悲!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追名逐利是很多人的目标,却也有很多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有的纯真和快乐,甚至很多人为了名利舍弃亲情、友情、爱情,成功之后的落寞让他们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失去的东西,再也无法找回,只空余悲叹。不知足者常悲,因此我们要学会知足,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
知足者常乐。常言道: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开心地过一天。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要学会知足,这样你才能获得快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孔子最看重的弟子,颜回虽生活贫苦却不改其志,每天都很快乐。为什么?不是因为他学识渊博,而是他懂得满足,是以如此快乐。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柳三变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话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属于自己的快乐。
人生在世,有舍有得,有盈有亏,不要执着于自己没有拥有的,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是你的别人抢不走,不是你的也无法得到,所以做人要懂得知足,方能常乐。
人生如梦,要做个美梦,就得带着微笑,多想想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珍惜,明白知足,怎么会不快乐呢?
评: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可惜审题不够精准,仅为符合题意。43分
(3)心富有,故人快乐
人之一生,在于追求。追求高高在上的权位;追求价值连城的金银财宝;追求让人羡慕的名誉,但殊不知,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富有,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内心的富有。只有当内心富有了,我们才会真正快乐。
当心富有了,我们才能感觉到内心的平静,谱写人生的华丽乐章。孔子弟子原宪不惧贫穷,以烂衣示人,因他内心有道,他内心是富有的,故他能学道而行之,不惧贫寒,用他内心的道,谱写他人生的华章。
张纪清老人甘愿舍“万元户”,变为贫穷,连续27年为贫穷学生、希望小学等捐款。虽然从前的三间房子现在只剩下一间,但他却毫不觉得可惜。因为他帮到了别人,他心里是满足的,他的内心富有,所以他会是快乐的。
权力、金钱、名誉尽管诱人,但始终不过是身外之物,只能满足我们物质上的需要,让我们表面上富有,惟有当我们心灵富有,我们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与快乐。
然而,若我们仅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内心却是贫乏的,那么追求太多的物质也不过是作茧自缚,让我们成为精神上的乞丐。里根早期沉溺于权位的争夺,最终却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这不正是他内心贫穷,最终导致他的悲惨吗?而近几年不断高调行善的陈光标,不正也是因内心的空虚,才通过这种高调行善的行为来充实自己的内心吗?权力再大如何?金钱再多又如何?始终不如内心的富有来得令人满足与快乐。
内心的满足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名利权位固然重要,更逐渐成为了评价人们成就的重要标准。然而,越是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内心的充实越显得弥足珍贵。当内心富裕,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物质的时代站稳脚跟,获得这时代最珍贵的快乐。
颜回之于陋巷,孔明之于草庐,苏轼之于赤壁,都因为他们内心有道,内心有信念,让他们虽久居陋室,久居贫寒,但依然能自得其乐。惟心富有,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评:切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论述充分,但次要论据有不妥之处。47分
(4)穷的只是钱
著名作家描述的“大人和小孩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的场面,让我很向往。在贫穷落后的地方,能吃饱便是件很幸福的事。人常道“知足常乐”便是如此。只是在经济上的穷,而不代表是精神上的穷。
贫穷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人格上的贫穷。孔子的弟子原宪在孔子逝世后选择隐居,作为宰相的子贡竟上前拜访问道:“你是不是害病了?”作为饱读诗书的人竟说出这样放肆的话,原宪反驳道:“无财者叫贫,学道而不行者叫病。”知道道理礼仪却放肆不遵守才是真正的穷得可怕。日后子贡想起也是终身都惭愧。显而易见,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而人格乃至精神上的贫穷才是真正可怕的。
经济上的贫穷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快乐与穷是不矛盾的。近期阅读的《还能在一起多久》,这本写给亲人的最深沉的爱与愧疚的书,不少作者都十分怀念与亲人住在乡下老屋子里的日子,有的怀念与奶奶推石磨做豆花的日子,说那些最纯最真的味道现在是怎样也吃不到了;还有的怀念清晨里异样清亮的水花,怀念中下的芸豆,怀念用双手从土里挖出的土豆;还有脚边嗡嗡作响的蚊子,杂物房里投下的那束忽明忽亮的光。那些因为贫穷所带来的不便,并没有给人留下不好的回忆。谁能否认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儿?谁不怀念夜晚里那清脆的蛙声。贫穷的乡下里装载着大桩小桩幸福而快乐的日子,并不是高楼大厦提供的舒适所能媲美的。真正的快乐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占据人的心头,那些种种都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获得。穷的只是钱,而不是快乐。快乐与穷不是自相矛盾的。
一个人若能拥有一颗丰富的内心,穷也能快乐。“炎黄”张纪清穷吗?有的人说穷,有的人不以为然。三间屋子变两间,又变一间,再换小套的,不穷的话至于吗?穷?你见过穷人资助希望工程、灾区?人人都夸他是极具人格魅力、内心善良、道德高尚的人。他穷的也只不过是钱而已。可是帮助了那么多人的他内心是多么满足啊,他总是在路上奔波,一路上也收获了不少快乐。助人为乐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吧。
人穷,分穷经济、穷精神、穷文化„„而快乐的人不多穷的只是钱,他们的内心世界极其富足。人可以穷,但不能穷精神、穷文化。
评:本文为层递式结构,切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说理充分。47分
(5)安于贫穷,笑对生活
现今社会人们对财富的重视已化为生活幸福与否的衡量,贫穷的人就一定是不快乐的,富裕的人就一定是快乐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富人有他的忧虑,而穷人却也可快乐。所以,我们不应因贫穷感到悲哀,虽然身处物质贫乏困顿之地,但我们也可内心富足,笑对生活。
物质资料的贫乏并不能阻碍内心富足。“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极度欣赏的弟子颜回,他生活的贫穷并不能阻止他的向学之心,相反,在贫困的境地中,他亦能从容生活,活出他个人为后世所传颂的精彩。除了颜回,我们的诗圣杜甫在他的敝庐中也能大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期待。
无论是颜回还是杜甫,他们都是贫困之人,但他们的贫困都只是物质资料上的,他们的内心却是富足的,他们对生活的希望还是充盈的,他们对精神思想的追求也是不为贫困所阻碍的。
物质资料富裕,却未必能让我们感到内心的满足。《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他的财富总不至于让他在临死前为多烧一天灯芯而咽不下去吧!但是他却紧张得连一句遗言或是对家人的话都不在乎。严监生虽是小说中的人物,但现实生活中,为钱财奔波而不管亲情,无暇顾及生活的人和严监生又有何区别呢?每年国内都有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的结果总显示北上广这些繁华、富裕的大都市幸福指数普遍低于三四线的经济不发达的城市。
大小城市财富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他们的幸福指数也值得我们思考。财富也许能给我们无虑的衣食住行,可是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匮乏,财富却不能如衣食住行般有效地给予我们。贫困必定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而被改变,但财富却未必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
贫穷就如黑夜,也许不如白昼明亮,但黑夜里的星辰、月轮依旧美好!别让一时的贫穷遮住我们的视线,在物质缺乏的时候,我们就丰盈我们的内心吧!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永远的富足!安于贫穷,笑对生活!
评:切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说理充分。46分
(6)放慢步伐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川流不息的车流,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学生,社会就像是被摁下快进键的录像带,快速变换的画面,人影幢幢,纷繁杂乱。在这样高进度的生活背景下,越来越多人沦为时代发展的“机器”,失去了幸福的感知。因此,我们不妨适当地放慢步伐,享受生活的美丽。
放慢步伐,我们才能更容易地从生活中得到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放弃官场,归隐田园过上隐士的生活。纵使条件艰苦,却也乐在其中。正是因为他能有一种缓慢的姿态,贴近生活,看清生活美好的本质,才能处处得着满足与快乐,才能吟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淳朴清新得诗句。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的诗佛王维,同样也退出了世俗官场,过起悠闲自由的隐居生活。在这样慢节奏的生活中,他从旁人眼里平凡无奇的景色中看见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清雅画面,在被他人忽略的美感中,又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与幸福。
如此看来,在我们生活中的确需要适当地放慢步伐,从身边细小的事情上找到快乐。
过于快节奏的生活,会让我们失去感知快乐的心,以致丧失幸福感。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在繁华的大城市,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急匆匆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压力太大,稍一松懈就远远落后于他人。于是大家都慢慢习惯于这样的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大多数人都变得冰冷麻木,对周围的失去都失去了热情,再也没有什么能使他们感到快乐。现今许多富人坐拥千万家产,却总是郁郁寡欢,毫无幸福感可言,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若你在路边匆匆地行路时,记住走得慢一点,抬头看看头顶蔚蓝的天宇,闻闻路边馥郁的花香,感受下阳光温暖的温度。放慢步伐,从身边平常的景色里,也能找到振奋人心的快乐。
评:切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但事例老套,说理还有所欠缺。44分
(7)不是所有的苦难都可成诗篇
安祥地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如羔羊。乍一看这分明描绘的是桃花源的“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得”之景。谁想到过竟出自某名作家所描绘的贵州山区、四川小凉山深处。
或许我们能有另一番解读——屋内阴暗潮湿,没有供暖设备,取暖只能坐在家门口的草垛上晒太阳;日夜辛劳做些强度大却只能维持温饱的活计,常常疲惫不堪,偶有间隙歇息便眯个眼打盹放松;的确没有城里人油价升了房价涨了工资少了福利薄了等烦心事,只惦念着下一顿有着落就好。生活的重负消磨着人生的激情与理想,所谓温和不过是在艰苦求生后被驯服的黯淡无光„„
作家的描绘,是浪漫主义的诗篇,而以上,却是大多现实主义的画卷。
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画成诗篇。过于理想化的加工不是美容,而是毁容。毁去了他人原本已不忍直视的颜表添以不恰当的粉饰。如扑上厚厚的一层铅粉,颊上补两坨猩红,就像痛苦着的小丑,看了只会让人有种复杂错综的情绪横梗在喉头。
近年来,坊间对央视的质疑声愈来愈响。人们直讽其有“回春之手”,“于苦难中发现美”等等非凡能力。比如在穷乡僻壤,政府不管不问之地发现“最美乡村教师”,在几乎被遗忘的草原部落,找到最美医生。人们并非不支持央视传播正能量的善意,但深知在重灾区亟需救援的背景下报道党员在残垣坍圮下入党之欢欣,未免有将苦难化为诗篇的嫌疑。
或许人们总相信积极美好的事物更能催人奋进,于是夜莺啼血的哀歌也可被化为欢快的乐曲。但并非所有的苦难都应加上粉饰再现于人前,只有亲历苦难者,才有资格品评其中辛甜,才能决断那于其身能否算作人生行进路上一泽清泉,一首诗篇。光凭旁人的主观臆断万万不能轻易判定这其中喜悲滋味。作为未亲身经历者。若我们要再现一些事物时,最好便是直接表达所闻所见,欲添入心中所想,那应注意有无尊重客观实际,注入的是否最贴近当事人的思想。
他人的血泪,怎能加成胭脂变作美丽的红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化作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