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时间:2019-05-12 21:0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第一篇:2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椐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记录。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泌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

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通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第二篇: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环境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人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 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3)及时了解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第三篇: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2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急诊室环境

a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b 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c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入院介绍

a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b 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a 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b 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c 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d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e 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f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a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b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

外。

c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

标本送检。

d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e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f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g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

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a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b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

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护理评估

a 生命体征。

b 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c 心理社会状况。

d 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2.护理要点一般护理

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c 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d 对于时行疫疠引发的高热,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

e 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及时更换衣被,用温水擦身,定时变换体位。.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体温骤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情况。

b神昏谵语、肢体抽搐等情况。

c 吐血、咯血、衄血、便血、溺血等情况。

d 高热不退、大吐、大泻等情况。

e高热、喘促、不能平卧、汗出等情况。

3.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

热粥,以助汗出。4.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b 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c 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亦可选用芦根汤、淡盐水等以养阴增液。

5.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对自身疾

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临证(症)施护

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3.健康指导.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脱证

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所致。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

便自遗、脉微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脑、经络、气血。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可

参照本病护理。生命体征的变化。饮食习惯,排泄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社会状况。辨证:气脱、阴脱、阳脱。.护理要点一般护理

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

c注意保暖。

d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通畅。

e尿失禁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并定时冲洗膀胱,保持外阴清洁。大便失禁者,保持肛

周皮肤清洁、干燥。

f 准确记录出入量,患者6小时无尿,注意检查是否尿潴留,尿闭者应及时报告医师。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b正确记录出入量,患者每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立刻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a 严格按医嘱用药。

b中药汤剂宜温服。.饮食护理

a 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b 病情好转后,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情志护理

a 患者元气已弱,劝慰患者安定情绪,注意静养。

b做好患者家属的劝慰工作,关心患者。

6.临证(症)施护

a 四肢不温,汗出者,可予四肢放置热水袋等保暖,遵医嘱如给予参附汤或艾灸。

b 高热,遵医嘱给予十宣放血或针刺退热。

c喉中痰鸣、喘促痰厥者,及时吸痰,遵医嘱立即吸氧。.健康指导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久病初愈,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防止

正虚邪袭,变生他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忌食生冷、油腻刺激之品,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暴泻

因感受外邪、疫毒或饮食、劳倦等所致。以发病急骤、突然腹泻、暴迫下注如水、腹痛肠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肠,涉及脾、胃。急性肠炎、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

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腹泻的次数、量、色、性质及伴随的症状。.近期进食情况、饮食喜好、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肛周皮肤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辨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护理,执行消化道隔离。

b卧床休息,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必要时便后坐浴,遵医嘱肛周涂中药。

c 及时留取大便送检或细菌培养。.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气味。

b 暴泻甚者两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粗糙、腹胀无力,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C暴泻其势凶猛,面白肢冷、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尿少或无尿,及时报告

医师,配合抢救。

3.给药护理

a确保患者遵医嘱服药。密切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

b一般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

a 吐泻严重者暂禁食,病情好转后,可进流质饮食。

b暴泻气阴两虚者遵医嘱可用药粥。.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忌怒戒躁,保持心情平静,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

a 鼓励患者多饮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液。

b两眼窝凹陷,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液体、药物输入。

c 腹胀无力者,遵医嘱给予参附汤、独参汤口服或针灸。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针刺十宣放血。

e口渴烦躁不安者,多饮温开水,补充含钾、钠饮料,如鲜橘汁、淡盐水,防止脱水。

f 寒湿暴泻者,遵医嘱可隔姜灸或药熨;热泻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服。

g 吐泻严重者,遵医嘱给予针刺止呕或药物止呕。

3.健康指导合理饮食,定时、按量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勿过食生冷食物以免伤及脾胃。2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被。止泻后应避免再感风寒暑湿之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痛证

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不节或遭受某些伤害等因素,或脏腑气机不畅、气滞血瘀所致。以出现某一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心痛、胁痛、腹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及诱因。呕吐物、二便等伴随症状。疼痛承受能力。心理社会状况。辨证:头痛、胸痹(心痛)、胁痛、急腹痛。

2.护理要点.一般护理

a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b 伴有发热、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c 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镇痛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面色、生命体征等。

b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症状。.给药护理: 汤药一般宜温服。.饮食护理

a饮食宜清淡、富营养。

b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胸痹(心痛)、胁痛等忌油腻饮食;急性腹痛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

5.情志护理

a 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

b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安心养病。

分症护理

头痛

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观察头痛部位、性质、头痛发作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观察患者瞳孔、体温、二便、舌脉。.头痛加重,出现口眼歪斜、瞳孔大小不等、肢体麻木震颤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饮食护理:以清淡、利湿、易消化为原则,勿过饱,忌食肥腻、黏滑及烟酒刺激之品。5.临证(症)施护

a头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b 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

c 出现壮热、项背强直、喷射性呕吐、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d 伴有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胁痛

常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所致。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胆、经络。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卧床休息,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疼痛的部位、性质与咳嗽、饮食的关系。

b伴有上腹部及肩背痛、呕吐、黄疸、寒战、发热等症状,应报告医师。.饮食护理:宜清淡,多食清热利湿的菜果,忌油腻、辛辣、酒浆之品。

4.临证(症)施护

a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b 疼痛重者遵医嘱取中药熨胁痛区。

c呕吐者遵医嘱针刺或药物穴位注射止呕。

腹痛

因六淫外感,内外损伤,火、食、石类痹阻,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等所致。以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大肠、小肠,胞宫、膀胱。胰腺炎、阑尾炎、消化道肿瘤、肠梗阻或肠寄生虫等引起的腹痛,可参照本病护理。

1.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观察腹痛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发现异常,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急性腹痛未明确诊断时暂禁食;禁用镇痛剂。

4.临证(症)施护

虚寒型腹痛,注意保暖避寒,腹部用腹带或置热水袋,忌生冷饮食。

腹痛剧烈者,遵医嘱针刺、艾灸或中药热熨腹部止痛。

腹胀痛者,遵医嘱采用耳穴埋籽或肛管排气。

腹痛伴大便秘结者,遵医嘱保留灌肠或中药泡水代茶饮。

5.健康指导

a 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内伤。

b 注意气候寒暖之变化,避免六淫外袭。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c饮食以营养、易消化、无刺激为宜。禁烟,忌食辛辣、油腻、酒浆、浓茶等。

d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肥胖者,适当减少食量;高脂者,减少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丰富的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e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f 早期发现,早期诊治。

第四篇: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中医内科急症学总结整理版

中医内科急症学

急症的病因以风、火、痰、瘀、毒为主导,多内外合邪。病机特点: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多脏同病、多病同证。

第一节外感高热

1、邪毒炽盛,正邪相搏是发生高热的基本病机。

2、体温在39℃以上,但应与内伤发热相鉴别。

3、常见证候,表热证:风寒袭表、风热犯表、湿困卫表、热郁卫气;里热证:肺胃热盛、燥热内结、湿热郁蒸、热入心营、热入营血、热伤真阴。指出各证之间的联系、转化。

5、治法方药:解表法,银翘散、荆防败毒散;宣表化湿法,藿朴夏苓汤、香薷饮;和解清热法,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清气泄热法,白虎汤;通腑泻热法,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清热化湿法,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清营泄热法,清营汤、清宫汤;凉血解毒法,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养阴透邪法,青蒿鳖甲汤。

附:抽搐

1、抽搐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拘急抽动,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

2、常见证候:热盛动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

3、以止痉治标为先。治法方药:清热熄风法,白虎承气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潜阳熄风法,羚角钩藤汤;滋阴熄风法,大定风珠。

第二节疫斑热

1、疫斑热即西医之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病因为外感瘟疫热毒,内因为一时性卫外功能低下。典型病人可见五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证候分类,发热期:卫气同病证、气分证、气营两燔证、营分证、营血热盛证。低血压期:热毒内陷证、气阴耗竭证、正虚阳亡证。少尿期:瘀热水结证、热郁津伤证、湿热壅滞证。多尿期:肾气不固证、阴虚热郁证。恢复期:气阴两伤证、脾虚湿蕴证、肾阴亏虚证。

4、以清瘟解毒为原则,结合各期特点辨证施治的原则。

5、治法:清气凉营法,清瘟败毒饮;开闭固脱法,四逆散或白虎承气汤、生脉散、解毒活血汤;泻下通瘀法,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凉血散血法,犀角地黄汤;滋阴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增液汤;补肾固摄法,固肾缩泉汤。

第三节肺炎

1、肺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肺实质性病变,以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浓痰或铁锈色痰为主要特征。

2、病因为风温(热)之邪从鼻入侵。痰热蕴肺、肺失清宣为基本病理特点。

3、常见证候:邪犯肺卫证、痰热壅肺证、热入心营证、邪陷正虚证。

4、以清热宣肺化痰为大法。治法方药:辛凉解表、轻宣肺气法,银翘散;清热宣肺化痰法,麻杏甘膏汤;清营解毒,化痰开窍法,清营汤;救阴回阳、开闭固脱法,生脉散、参附汤。

第四节暴喘

1、暴喘是突发暴急的一类喘证,可以暴起,亦可为久病突变而生,表现为高度呼吸困难,全身症状明显,甚者出现喘脱。病在肺及心肾,有虚有实。与西医学急性呼衰、慢性呼衰失代偿阶段相似。

2、常见证候:热毒闭肺证、肺热腑结证、痰(饮)瘀阻肺证、上盛下虚证、正虚喘脱证。

3、治疗总以利肺、祛痰、救脱为则。

4、治法方药:清热宣肺法,三黄石膏汤;泻肺通腑法,宣白承气汤、陷胸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祛痰化瘀法,六安煎、三子养亲汤、加味旋复花汤;化痰降逆、补肾纳气法,平喘固

本汤、苏子降气汤、金匮肾气丸;补肺纳肾、益气固脱法,参附龙牡汤、黑锡丹。

第五节昏迷

1、主要表现为神识不清。病在心、脑。

2、常见证候:热入心包(营)证、风痰内闭证、腑热上冲证、浊阴上逆证、瘀热阻窍证、湿热(浊)蒙心证、寒痰内闭证、内闭外脱证。

3、开窍醒脑为治疗原则。

4、治法方药:清心凉营解毒法,清营汤、清宫汤、清瘟败毒饮、“三宝”,神犀丹;凉肝熄风豁痰法,羚角钩藤汤、黄连温胆汤、礞石滚痰丸、猴枣散、回春丹;通腑泄热法,三承气汤、牛黄承气汤、犀连承气汤;温通泄浊法,温脾汤;清热化瘀通络法,犀地清络饮,桃仁承气汤、犀珀至宝丹;清热化湿泄浊法,菖阳泻心汤、芳香辟秽汤、玉枢丹;辛温宣郁涤痰法,导痰汤、苏合香丸;开闭固脱法,亡阳用四逆加人参汤、参附龙牡汤、苏合香丸;亡阴用生脉散加味、至宝丹。

第六节真心痛

1、真心痛是因心脉骤然瘀塞所致的心胸剧痛。

2、常见气滞血瘀证、阴寒凝滞证、阳虚气脱证的临床表现。

3、治法方药: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法,血府逐瘀汤、冠心Ⅱ号方、失笑散;温通祛寒、活血通络法,乌头赤石脂丸、苏合香丸;扶正固脱法,参附汤、四逆汤,生脉散。

第七节心力衰竭

1、多虚中夹实,虚以阳气亏虚为主,实多血瘀、水饮为患。

2、常见证候:痰瘀饮停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阳气衰竭证。

3、治法方药:化痰祛瘀利水法,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己椒苈黄丸;益气活血法,养心汤、血府逐瘀汤;益气养阴法,生脉散、炙甘草汤;温阳行水法,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温阳益气固脱法,参附龙牡汤、参蛤散。

第八节厥脱

1、厥脱是厥与脱的综合征,相似于西医学之休克。

2、厥脱基本病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进而阴阳离决。多脏同病,整体衰竭,但以心肾为主。虚实夹杂,而以虚为主。

3、热毒内陷证、气阴耗伤证、寒厥阳亡证、血厥(溢)气脱证、肝厥气脱证、血瘀气脱证。

4、理气活血是大法。治法方药:清泄热毒法,白虎承气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益气养阴法,生脉散、加减复脉汤;回阳救逆法,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益气摄血法,独参汤、当归补血汤;理气宣郁法,四逆散;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

第九节急性腹痛

1、总属“不通则痛”,病理性质以实为主,且常易从热化;病变涉及多个脏腑,而以腑病为多,剧痛可致厥脱。

2、常见证候:寒邪内盛、湿热蕴结、气机郁滞、瘀血内积、食滞停积、虫积内攻。

3、治法方药:温中散寒法,正气天香散、乌头桂技汤;通里攻下、清热化湿法,大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理气止痛法,柴胡疏肝散、木香顺气散;化瘀活血法,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消导积滞法,枳实导滞丸;祛虫止痛法,乌梅丸。

附:胆绞痛

1、胆绞痛是指急骤起病的右侧胁肋部位的剧烈疼痛,常见于胆石症。

2、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湿热蕴结证、热毒化火证。常用治法方药: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法,柴胡疏肝散;清肝利胆、清热化湿法,大柴胡汤、茵陈蒿汤;泻火解毒、利胆通腑法,龙胆泻肝汤、大柴胡汤。

附:肾绞痛

1、肾绞痛是指腰肾区的剧然疼痛,呈阵发性和放射性,常见于泌尿系结石。

2、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讲解常用治法方药:清热利湿、排石止痛法,八正散、三金汤;行气活血、排石止痛法,沉香散。

第十节急性吐泻

1、突然吐泻交作,属于中医广义“霍乱”,类似西医所称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亦包括霍乱(副霍乱)在内。

2、极少数出现闭证者,称为“干霍乱”,亦称“绞肠痧”。

3、以芳香泄浊化湿为原则,若吐下伤阴脱液者则应重视补液。

4、治法方药:清热化湿法,葛根芩连汤、蚕矢汤;温中化湿法,藿香正气散、附子理苓汤;消食导滞法,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变证当分闭、脱,亡阴者益气生津,生脉散、竹叶石膏汤;亡阳者温中回阳,通脉四逆汤、附子理中汤,极少见之闭证则可予探吐、导泻。第十一节中暑

1、中西同义。感受暑热,易内陷心、肝。

2、常见证候:暑湿遏表证、暑热内燔证、暑热动风证、气阴耗竭证。

3、方药: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法,藿香正气散;清暑泄热、凉营开窍法,白虎汤、清营汤;清暑泄热、熄风止痉法,白虎汤、羚角钩藤汤;益气养阴、扶正固脱法,王氏清暑益气汤。第十二节急 黄

1、急黄,急、重、危的特点而有别于一般黄疸。

2、急黄是皮肤、目睛、尿液骤然发黄,迅速加深,可伴高热、肿胀、昏谵、衄血等严重证候。主要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3、常见证候:湿热壅盛证、热毒内陷证、水湿内停证。

4、治法方药:清热通腑、泻火解毒法,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法,《千金》犀角散、犀角地黄汤;清热利水法,茵陈四苓汤、中满分消丸。第十三节血证

1、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肤的病证。

2、血证基本病机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实为气火亢盛,虚为阴虚火旺,气不摄血。出血量多不止可致厥脱,阻塞气道亦可见窒息。

3、血证总以血热妄行为多,故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法为基本治疗大法。应急处理以止血、救脱防变为原则,治疗以治血、治火、治气为原则。

6、治血:收涩止血法:炭剂,十炭散;酸收,倍矾散;固涩,震灵丹;胶粘,独圣散、白芨枇杷丸。凉血止血法,犀角地黄汤。祛瘀止血法,失笑散、花蕊石散。养血止血法,四物汤。

7、治火:清热泻火法,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滋阴降火法,六味阿胶饮、茜根散。

8、治气:清气法,白虎汤;降气法,泻白散、黛蛤散;补气(摄血)法,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参附汤、六味回阳饮。温气(温经止血)法,柏叶汤、桂附八味丸。

第十四节、上消化道出血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以及来自胰腺、胆道等部位的出血,且以发病急和/或出血量大为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与黑粪。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肝硬化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呕血和便血。

2、总以火盛气逆为主,且与气、瘀有关。

3、辨证原则:火盛者辨别心火、肝火、胃火,气逆者辨别胃气、肝气,辨瘀血。

4、常见证候:胃热伤络证、肝火犯胃证、血瘀络损。

5、治法方药: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泻心汤、十灰散;泻肝清胃、降逆止血法,龙胆泻肝汤、化肝煎;泻火凉血、祛瘀止血法,犀角地黄汤合失笑散。

第十五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1、急性肾衰以少尿为主要表现,属于“癃闭”、“关格”、“小便不通”范围。

2、本病属标实本虚之证,但以实为主。常见瘀热水结证、水热互结证、湿热壅滞证、津伤水停证。

3、本病应以清解热毒、凉血化瘀、通腑导泻、滋阴利水为原则。

4、治法方药:泻下通瘀、清热利水法,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泻下逐水法,大陷胸汤、十枣汤;宣清导浊、淡渗利水法,宣清导浊汤、茯苓皮汤;滋阴利水法,猪苓汤。附篇 急性中毒、心脏骤停

1、蛇毒的主要成分有神经毒、心脏毒、凝血和抗凝血成分等,不同成分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征。中医治疗主要介绍蛇药中成药的使用,西医治疗介绍防止毒素扩散或吸收,抗蛇毒血清的应用。

2、巴比妥类药物中毒临床表现为神志恍惚,言语不清,嗜睡,昏迷,瞳孔缩小,眼、舌、手震颤。严重者血压下降、呼吸浅慢、紫绀、潮式呼吸等。可通过胃内容物、尿和血液中巴比妥类药物定性来确诊。

3、急性酒精中毒临床分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迷期三期。

4、心脏骤停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方用生脉散;心阳虚衰证,用温补心阳、回阳固脱法,方用四逆加人参汤;气虚血瘀证,用益气活血法,方用六味回阳饮。

5、口畜 鼻法适用于神昏,或痰涎壅盛而致突然昏仆,牙关紧闭的病人;

第五篇: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⒈新病人入院后护士热情接待,根据病情安排床位,并及时通知医生。

2.根据一般疾病护理常规测试T、P、R并记录。病人每周测体重一次,以kg记录。新病人入院遵医嘱于次日早晨收集血、尿、便、痰等标本送检。急查者须立即送检。

3.危重、特殊检查和治疗的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需要采取卧位,病情轻者可适当活动。

4.按病情分级护理,并嘱病人严格遵守住院规则,定时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瞳孔、神志等变化及其他临床表现,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病情如有变化,应立即报告主管医生。

5.责任护士采集主、客观资料,评估病人,填写护理记录。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每周洗澡、洗头、剪指甲。

6.嘱病人严格遵守住院规则。病室保持清洁、整齐、安静、舒适,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光线充足,保持室温在18℃-22℃,湿度50%-60%。

7.遵医嘱给予适当饮食,病人之间不准互换食物,以免交叉感染。内服中药者注意饮食禁忌。

8.根据内科各专科特点备好抢救物品,做好抢救护理。

9.了解病人心理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10.病人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

下载2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word格式文档
下载2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内科护理病历

    《护理管理学》考试要求护理管理学作为一门选修课,期望学生除了通过听讲课视频学习管理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外,更期望学生能在课后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积极主动去思考管理学原理......

    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患者入病室后,根据病情由值班护士指定床位。危重者应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并及时通知医生。 2.病室应当保持清洁、整齐、安静、舒适,室内空气应当保持新......

    内科护理常规修订版[合集]

    内科护理常规 1、患者入病室后,根据病情由值班护士指定床位;危重患难与共者安排在抢救室或监护室,并及时通知医生。 2、病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安静、舒适,室内空气应当保持新鲜......

    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 急症护理常规 第一节 高热护理 1.卧床休息。 2.进食高热量半流质饮食,体温过高时应给予流质饮食。 3.高热病人应给予足够的水分;每日摄入量应在3000m......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目 录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2 肺炎喘咳„„„„„„„„„„„„„„„„„„„„„„„„„„„„„4......

    骨科中医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

    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达指定床位休息。 三、生命体......

    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病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