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增产农民能否增收?――谈“丰收悖论”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寒冷的冬季冻死了害虫,适于播种的春季早早到来,春雨滋润了成长中的秧苗,阳光灿烂的秋季使得农作物收割顺利,并运往市场。这一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可是到了年终,当农民琼斯一家高高兴兴地坐下来计算一年的收入时,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好年景和大丰收反而降低了他们家的收入,其他农民的收入也都比往年有所减少。
这是怎么回事?农业丰收了但农民的收入反而降低了,这真是不可思议。经济学家把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称为“丰收悖论”。
丰收悖论的成因何在?萨缪尔森用需求弹性分析了这种奇特的矛盾现象。他认为:“答案就在于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概念。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可以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一般说,必需品倾向于需求缺乏弹性,而奢侈品倾向于需求富有弹性。丰收悖论的主要成因在于小麦、玉米等基本粮食作物缺乏需求弹性。因而,就这些必需品而言,消费者对于小麦、玉米这类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这就意味着,收成好时,农民整体的总收益低于收成不好的时候。也就是说,粮食收成好时,供给增加从而降低了价格,但粮食价格降低并不会刺激需求有较大增加。因此,收成好反而使全体农民的总收益下降了。
由丰收悖论,我还联想到在我国出现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有些学者运用经济学的“丰收悖论”来解读这种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并试图避免在农产品市场上不断出现的“丰收悖论”。诚然,经济学上的“丰收悖论”可以用来分析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但笔者以为,不能停留于解释或说明这种悖论现象,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种增产不增收的悖论。
首先,从理论上说,丰收悖论是一个经济学假设。这个假设蕴含了一个推论,推论要求我们避免逻辑上合成推理的谬误。但是要知道,我国农民的家底比较薄,他们是经受不起折腾的。为了避免“谷贱伤农”,我们不能停留于单纯的经济学分析,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出发,用各种办法扶持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从价格上补贴农民。
现在,我国仍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粮食价格上保护农民虽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经济学来说,一旦保护价高于市场价就会诱导农民多种粮,而粮食越多,市场价就越难回升。这时我们又面临着一个更现实的悖论:若不保护,市场的风险就扔给了农民;而政府一保护,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市场信号,使农民盲目生产。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艰难的抉择。最近,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从逻辑上说,丰收悖论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推论,而影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很复杂。就家庭经营农业收入来说,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变化,使得农产品总量扩张不能为农户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农产品总量的增长受到了农产品需求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人多地少的局限,在单位土地上连续投资,土地报酬递减。就农户非农收入来说,我国农民就业太不充分,农户在这方面收入增长仍然缓慢。此外,由于宏观环境方面的原因,如政策落实难以到位、国家投入不足、保护不够、农产品价格低等因素,也限制了农民收入水平的较快提高。其实,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
再者,必须强调的是,丰收悖论是相对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特定的时空条件而言的,尽管从一定的前提条件或可接受的假设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不可接受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增产了农民增收必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它提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作为今年的一号文件下发。“一号文件”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份“高含金量”的文件,其着力点放在了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上,抓住了多年来农民收入最难提高的关键。这无疑是送给9亿农民的一份温暖而厚重的大礼。我们相信,只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第二篇: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本站推荐)
在秋季农业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召开这次现场会议,专题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济宁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如下。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790万亩,总人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5.6%;粮食、棉花、油料、瓜菜产量分别达到323.6万吨、10.3万吨、26.2万吨、819.5万吨,肉类、水产品、果品产量分别达到67.7万吨、19.5万吨和1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增长6.9%。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五个不准”的要求,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核查,摸清了利用现状和质量水平,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强化了监管,加大了违法查处力度。目前,全市已确立了**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
二是实施大面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利用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对全中低产田实施连续综合开发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九五”以来,全市投入各类开发资金**亿元,投工万个,增产粮食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亿元。
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作,实行资金、劳动力综合投入,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农田面积的%,高产稳产田达到**万亩。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注重加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增产技术科技攻关。像良种良法、种子包衣、无土栽培、设施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跨上后跃上200万吨、300万吨和400万吨三个台阶,粮食产出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4。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402.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05公斤,比上年增加29公斤;总产163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
第三篇: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2004 年 8 月 10 日)市人民政府在秋季农业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召开这次现场会议,专题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济宁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如下。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790万亩,总人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5.6%;粮食、棉花、油料、瓜菜产量分别达到323.6万吨、10.3万吨、26.2万吨、819.5万吨,肉类、水产品、果品产量分别达到67.7万吨、19.5万吨和1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增长6.9%。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 114.8 亿元,同比增长 11.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1850 元,同比增加 317.6 元,增长 20.7%。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五个不准”的要求,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核查,摸清了利用现状和质量水平,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强化了监管,加大了违法查处力度。目前,全市已确立了**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二是实施大面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利用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对全中低产田实施连续综合开发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九五”以来,全市投入各类开发资金**亿元,投工 万个,增产粮食 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 亿元。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作,实行资金、劳动力综合投入,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农田面积的 %,高产稳产田达到**万亩。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注重加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增产技术科技攻关。像良种良法、种子包衣、无土栽培、设施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跨上后跃上 200 万吨、300 万吨和 400 万吨三个台阶,粮食产出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 1 / 10,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 1 / 4。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 402.5 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05 公斤,比上年增加29 公斤 ;总产 163 万吨,比上年增加 0.2 万吨。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是延伸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实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快速膨胀,逐步形成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三是搞好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把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安全、生态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扶优汰劣,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引
进推广力度。全市小麦优质专用化程度达到70%,果品和水产品名特优品种比重分别占到 %和 %。品种品质结构的优化,有力促进了我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农业效益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民增收链条。把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指导,市委、市政府去年8月份成立了由市几大班子负责人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15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去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确定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贴息,今年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又进一步调整扩大了扶持使用领域和范围。三是加强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订单、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降低和有效规避农户市场经营风险。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10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797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36家,年销售收入180亿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9家,国家级2家;全市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国内外市场,实现了增值增效。
(四)加速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一批;二是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吸纳一批;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引导性培训;通过建立输出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向外输出一批。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到79.4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目前,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130多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8.7%。农民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
(五)认真落实农村基本政策,构筑农民增收保障体系。着眼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认真抓了中央和省、市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农村改革的深化。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督导检查,对存在的承包手续不完善、超限额预留机动地、合同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权益。二是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在严格执行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的同时,严格执行灾情和社会减免政策、严格落实农民负担管理 “ 四项制度”、严格控制“两工”使用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三是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补贴资金全部到农户手中。今年省政府核定我市小麦直补资金6312万元,5月下旬全部兑付到农户,补贴农户1492万户。对农业部确定的兖州、汶上、梁山65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全部到农户。四是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公共财政重点向“三农”倾斜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支出明显增长。市财政在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4000万元贷款贴息和400万元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确保每年新增的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每年科技经费的1/3重点用于良种良畜引进繁育和种养技术推广,确保按规定足额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培训、社会保障体系、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通过认真落实政策、不断强化扶持措施,逐步构筑农民增收的保障体系。
二、主要问题当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存有认识误区。偏面认为强调粮食生产安全就是回到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老路,把加强粮食生产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对立起来,没有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粮食安全主要是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精神实质,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抓结构调整的决心有所动摇,工作有所放松,力度有所减弱。二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工农“二元结构”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就业、保险、户籍制度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三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民素质特别是就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四是农资大幅涨价,消弱了政策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今年以来,市场物价水平全面回升,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升,有效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当前农产品价格正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继续增长的空间很小,由于农资涨价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大大抵减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五是农民减负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和减负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两级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农村道路建设、医疗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监管不力,极易造成农民负担反弹。
三、下步思路与打算按照这次
会议的部署要求,认真借鉴学习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做好下半年的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 1 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动摇,坚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坚持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不动摇,坚持强力推动、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不动摇,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夏秋作物生产和管理。秋季农业生产,事关全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局。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强夏秋作物田间管理,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秋季丰收打好基础。及早做好秋种准备工作。按照省的要求,围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推进粮经 “ 双扩双增 ” 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提早制定秋种规划,落实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计划,抓好良种调剂、技术培训和资金、物资等准备。
(二)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贯穿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始终。一是抓好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落实。着眼于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专业区,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各类农业资源,本着具体、实在、可行的原则,细化实化调整措施,把调整规划落实到地块,把主导产业落实到品种,把调整面积落实到农户,把调整任务落实到干部。二是抓好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新品、名品、精品开发,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抓住价格回升的良好机遇,突出抓好各类饲养小区、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提高规模饲养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机制。一是抓龙头带动调整,重点抓好 100 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产销合作组织建设,帮助其完善经营机制,搞好产加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抓市场牵动调整。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抓好农村市场的规范改造和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的专营专卖,抓好农产品保鲜、仓储、运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为重点的销地市场开拓,改进农产品营销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产销直挂、配送销售、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三是抓服务驱动调整。以农业信息、科技推广和培训及市场营销服务为重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四是抓典型拉动调整。集中抓好 30 个农业特色强乡镇、500 个带头村和一批带头户,总结经验,采取组织报告会、交流会、现场观摩等形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典型推广。五是抓督导检查强力推动调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继续坚持向县市区派驻督导组制度。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组成由市几大班子领导和市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的督导组,到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指导、协调帮助搞好秋季农业结构调整。
(三)抓紧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牢固树立抗大灾的思想,高度警惕,切实抓好防汛工作。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包工程安全责任制,抓好各种防汛应急预案的落实、防汛物资准备和抗洪抢险应急队伍建设,加强重点工程、重点地段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和除险加固,搞好河道疏浚和田间排水系统的疏通,确保排水畅通,防止发生田间渍涝,确保安全渡汛。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在抓好各项防汛措施落实的同时,结合夏秋农业生产,努力增加投入,组织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积极争做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
(四)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出重点。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民绿色证书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特别是输出定向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强化农村劳动力输出管理和服务,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有序转移,确保实现“万人出境、40 万人出省、60 万人出市、100 万人大转移”、实现劳务经济收入 45 亿元的目标。
(五)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政策法规。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重点抓好土地承包期延长 30 年政策的扫尾完善工作,凡是合同不完善、“ 两证 ” 发放不到户和留有尾巴的,在秋种前限期完成。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土地承包和经济开发中出现的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依法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健全流转制度,规范流转行为,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税改和农民减负政策。按照税改后的政策规定和标准,突出抓好涉农税收和收费制度的规范和 “ 两工 ” 与 “ 一事一议 ” 的管理,加大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检查、信访举报、案件查处和 “ 一票否决 ” 等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积极推进依法兴农、护农。进一步强化农业执法工作,健全执法体系,突出抓好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和打假护农活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四是认真落实促进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重点是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确保落实到位,不打折扣。同时,选好开发项目,制定配套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对农业发展的专项扶持。
第四篇:粮食增产未必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增产未必促进农民增收
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在工业化进程中,基于要素报酬差异,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新特征
2004年之后,政府实施一系列“反哺”政策,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我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因此呈现出新的阶段特征。
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背景下,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成本较高。2004—2013年,尽管农村劳动力继续外流,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从1.18亿增加到2.69亿,同时耕地仍在不断减少,但是,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形势却发生了重要转变。2004—2013年,粮食连续10年增产,年均增长2.53%,2013年产量达到6.02亿吨。然而,由于粮食增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粮食生产缺乏对微观主体的激励机制,而且农业结构矛盾突出,环境成本较高,尽管我国粮食增产存在潜在空间,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日益困难。
另一方面,农民是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十连增”的,持续增收的压力变大。2004—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72%,2013年达到8896元。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使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09年达到3.33∶1的峰值之后,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2013年下降到3.03∶1。由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减慢、比重减少,而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比重上升,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民工”逐渐转变为城镇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变大。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技术进步来自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的增长,取决于农业资本积累、农业技术进步和由其决定的农业劳动有效性。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在此情况下,需要依靠现代产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和资本投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利用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劳动力人均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该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30%;人均资本投入每增加1%,该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17%。这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农
业技术进步。
粮食产量增加取决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以粮食主产区为区域特征的规模效应。二元经济中两部门劳动分工和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在于,农业发展须依托于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供给和资本投入。利用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基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该地区粮食产量增加大约0.20%。同时,人均农业资本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而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并不妨碍粮食增产。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种植粮食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对农户粮食生产和农资投入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民增收具有一定作用。研究还发现,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粮食增产的区域性规模效应逐步形成。2001—2010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的粮食产量,比非粮食主产区省份平均大约高出1.66倍。2011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75.4%,95%的粮食增产来自粮食主产区。生产率提高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增收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共同驱动的结果。在这四项收入构成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从事现
代产业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主要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个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该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5%。人均农业资本、农业劳动投入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都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一个地区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2%。但一个地区人均粮食产量与该地区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这表明,粮食增产并不必然促进农民增收。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县的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之,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其自身的发展必须依赖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增长。同时,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现代产业和公共财政对农业共同“反哺”,农业技术进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构成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动力。应当深刻认识农业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国民经济均衡增长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应当进一步健全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巩固粮食增产,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和产业之间自由流
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第五篇: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年月日)
×
×市人民政府
×
×在秋季农业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召开这次现场会议,专题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济宁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如下。
×济宁市现辖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个新区,个乡镇(办),个行政村(居),总面积万平方公里,耕地万亩,总人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粮食、棉花、油料、瓜菜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万吨、万吨,肉类、水产品、果品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和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增长。
×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元,同比增加元,增长。
×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三是搞好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把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安全、生态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扶优汰劣,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引进推广力度。全市小麦优质专用化程度达到%,果品和水产品名特优品种比重分别占到%和%。品种品质结构的优化,有力促进了我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农业效益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民增收链条。把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指导,市委、市政府去年月份成立了由市几大班子负责人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去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确定市财政每年拿出万元,用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贴息,今年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又进一步调整扩大了扶持使用领域和范围。三是加强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订单、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降低和有效规避农户市场经营风险。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家,年销售收入亿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家,其中省级家,国家级家;全市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国内外市场,实现了增值增效。
×
(四)加速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一批;二是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吸纳一批;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引导性培训;通过建立输出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向外输出一批。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到万人,新增劳务输出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亿元。目前,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多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农民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
×
(五)认真落实农村基本政策,构筑农民增收保障体系。着眼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认真抓了中央和省、市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农村改革的深化。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督导检查,对存在的承包手续不完善、超限额预留机动地、合同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权益。二是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在严格执行农业税税率降低个百分点、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的同时,严格执行灾情和社会减免政策、严格落实农民负担管理“四项制度”、严格控制“两工”使用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三是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补贴资金全部到农户手中。今年省政府核定我市小麦直补资金万元,月下旬全部兑付到农户,补贴农户万户。对农业部确定的兖州、汶上、梁山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每亩元的良种补贴全部到农户。四是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公共财政重点向“三农”倾斜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支出明显增长。市财政在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万元贷款贴息和万元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确保每年新增的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每年科技经费的/重点用于良种良畜引进繁育和种养技术推广,确保按规定足额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培训、社会保障体系、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通过认真落实政策、不断强化扶持措施,逐步构筑农民增收的保障体系。
×
二、主要问题
×当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存有认识误区。偏面认为强调粮食生产安全就是回到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老路,把加强粮食生产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对立起来,没有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央号文件精神、抓粮食安全主要是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精神实质,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抓结构调整的决心有所动摇,工作有所放松,力度有所减弱。二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工农“二元结构”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就业、保险、户籍制度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三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民素质特别是就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四是农资大幅涨价,消弱了政策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今年以来,市场物价水平全面回升,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升,有效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当前农产品价格正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继续增长的空间很小,由于农资涨价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大大抵减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五是农民减负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和减负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两级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