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我校承担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方案的设计、论证、重新调整后进行了近两年的实验。目前本研究已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实验情况及质量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效果,与其所发生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3、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形式、方法及原则
(一)研究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主要实验的情境形式有:
1、文字材料情境: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
2、语言描述情境: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3、形、声、色情境:用图画、教具或学具、录音机等立体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背景、故事情节等,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把握情境,进入情境场。
4、其它形式:问题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虚拟情境等。
(二)研究方法
文献探讨法:通过有关文献的学习,获取有益的经验。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学习其他学校和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的经验,供本课题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课堂教学、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
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经验,并随时进行反思,同时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创设有效学习情境的经验。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学习情境案例及典型班级教学状况、典型课例、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实验教师要及时总结过程中的好做法,丰富自己的网站或博客内容,并积极投稿,形成丰富的实验成果。形成《论文集》、《优秀课例集》、《教学反思集》等。
(三)研究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数学往往不感兴趣,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常常是在“要我学”的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4、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
5、生活性原则——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实践表明,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本地区的地方特征,做到把数学的兴趣与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创设体验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现象;
引导参与情境体验,发现数学规律;
体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对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除需要一些包括音像、图片等在内的直观教学媒体外,还要通过游戏、表演、评比、竞赛等形式形成一套问题情境教学的系列方案。
3构建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对教学设计的研究,本实验逐步形成一套集体备课,分组讨论,课前重准备,课后重后记,教后感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具体做法
(一)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7月)
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对课题进行调研,撰写开题报告;做好课题的动员和启动工作;召开课题实验启动大会;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课题档案。、实验研究操作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年度计划和阶段性总结;积极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的实验推动工作;确立微型课题;做好实验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深化和推广。
(二)、具体做法:
1、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3、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道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4、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研意识,也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及模式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共总结出以下情境创设类型:巧设疑问、走进生活、设计游戏、巧用故事、利用数学实验、老问题延伸、利用联想、利用化归思想等类型。把我们的假设和构想,经过多次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提出了“问题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提供教学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发现验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形成了一批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得了较大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共有30余篇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经过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类型、策略、模式及作用等等,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以利于这项实验与研究更加完善和深化。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施,能使学习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
2、、通过课题的实施,能充分发挥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通过课题的实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探究性,发展学生思维。
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自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实现创造性,体验“再发现”。
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张教授的话非常有哲理,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全校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9~2010.10)制定课题方案,论证、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
2、实施阶段(2010.11~2010.5)实施课题研究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的教学设计,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小结。
3、总结阶段(2011.6~2011.7)根据实验全面回顾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形成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
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 设计原则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中关于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案例1:用字母表示数》情境创设
我们的家乡在美丽的骆马湖畔,晚上经常听到青蛙美妙的歌声,你会唱《数青蛙》吗?
(1)学生齐唱(看大屏幕:【课件播放】)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唱乱了,找原因,探究算式。(2)归纳
师:那用什么来表示青蛙的个数?可以把所有的都表示出来? 生:用字母表示。师:你想用什么字母表示?生:X、B、C、Z、A a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案例2:《循环小数》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同学们笑,相互讨论)师:这个故事你们能讲下去了吗? 生:能。(生讲个不停)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讲不完?
生: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几句话。
师:(板书:不断地重复)说得真好。这几句话能讲多少次? 生:无数次。
师: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案例分析:这两个情境,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和故事情景着手,让学生从情境中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在儿歌和故事中体验数学思想,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这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可探性、可操作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
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要求,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应用,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升华。
案例3:《有余数的除法》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案例分析: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案例4:《用字母表示数》
在“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
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的是7,出来的是17;输入的是12,出来的是22……
学生跃跃欲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的。于是,输入“20”,出来“20+10”;,输入“78”,出来“78+10”;,输入“1.5”,出来“1.5+10”;输入字母“b”,便出来“b+10”。
案例分析:这里,通过魔盒,创设输入‘b’出来‘b+10’”这一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 “b+10”就是结果。而在进入的数与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这里“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魔盒只是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 “b+10”是一个结果,加工的关系式也是“b+10”。
可见,教师选择“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创设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
在《厘米与米》的单元教学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完善知识的建构,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校园里的百年古树到底有多高?围绕这个问题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到了许多方法:与大树合影,看看照片上的大树是自己的几倍,实际的大树就是自己的几倍;升气球;放风筝;接竹竿;利用影子进行测量;爬上树测量……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选择可行的方案,进行实地测量,解决了情境所提供的问题。而这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正是知识建构的经历。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们创设出具有吸引力、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由于笔者受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使之更具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让问题情境教学为数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2010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附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案例分析》写作提纲(修改稿)
[摘要]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剖析与反思,并形成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的策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
案例分析 课后反思 设计原则
[引言]:“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效实用的问题情境,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正文:
一、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创设可探性、可操作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
三、创设真实化的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结论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创设出的问题情境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学生们创设出具有吸引力、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由于笔者受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使之更具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让问题情境教学为数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我们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问题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
究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非常重要,关于于声音,你们还有哪那些疑
问?”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
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等等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
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
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滑动摩擦力大小时通过手压桌面移动,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有心,就有路,有路就可到罗马
第五篇: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徐倩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入学习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敢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置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还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轻易否定。最重要的还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针对课题提出问题、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后练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之后,这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尽可能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并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是否得以延续,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有效的40分钟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得学生最优发展,并从课内走向课外,提升语文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