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感恩的心大全集》读后感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
----《感恩的心大全集》读后感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党群工作部李金龙)
光阴似箭,在这流年似水的时间长河中,各种纷繁而又无限美好的诱惑无时不刻不在吸引着人们善变的目光,不知不觉中人与人之间少了关爱,淡薄了情谊。然而《感恩的心大全集》这本书,用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生动翔实的例子向我们讲述着中华传统美德在默默中的延续,也引导着我们在翻阅本书的时候不断的思考、反省,也让我想起了许多的回忆。。。
冬季淡淡的黄昏里,天有些暗,办公室窗户漫过来的风轻轻地抚着我的脸庞时,我的手还停在《感恩的心大全集》上,心里却有那么一瞬间蓦然的空白。感觉自己亏欠的太多,需要感恩的人太多太多。。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过这样懵懂中的恍然,在某些时候,某些悠悠的光阴里。只是一个安静的傍晚,只是,一首忧伤的老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周末的夜晚打电话回家,外婆在一番常规的叮咛之后,忽然用像小孩子一样的口吻悄悄地问我:“你长胖了没有啊?”长胖?我一时不明白她的意思,“我每晚临睡前都为你祈祷一下呢,求菩萨保佑你身体健康。”那一瞬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轻轻地看了一眼窗外,正是华灯初上,这个陌生的城市,霓虹阑珊。
在我的记忆里面,外婆那辈人充满了沧桑感,他们大多读书不多,生活观念朴素,匆匆几十年里,他们经历了战争,经历了饥荒和逃难,经历了突然离别和死亡,那个年代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传奇,而我们偶尔谈起这些也都带着钦羡的神色。
外婆十八岁就嫁给了外公。随后外公成为一名军人离家而去,从此与家里唯一的联络方式是每年屈指可数的几封书信和电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刚刚稳定下来的中国随即又蒙上了一层战争的阴影,外公应征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回国后,由于外公对家乡的眷念,对亲人的思念,外公放弃了待在部队而选择复员回家,与外婆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从此数十年如一日,伴随着脸上刀刻般的皱纹和头上日趋斑白的头发,慢慢老去,为这个家一直操劳到永远的离去。
其实说起父辈那代人,我总有一种替他们不甘的感情。总觉得他们那代人的青春过得太匆忙,太慌张,很多事情来不及想明白就一大把年纪了,太多的时候是一种人云亦云的保守和任劳任怨的麻木。爸爸那代人也经历了很多事,这是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可是从爸爸的口中我却听不到什么传奇和精彩的故事,这让小时候的我有些不解和失望。后来的我逐渐了解,这沉默背后隐藏了多少酸甜苦涩。父亲小的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从饥荒到文革,饥饿是他们童年生活的底色。改革开放和生产责任制揭开了那时中国人民的摆脱饥饿的面纱。记得小的时候父亲总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土地是最伟大的魔术师,正是土地才给了他们生存的希望和勇气。保守代表睿智,守业也是战略,这些都没问题。在脊背慢慢弯曲的过程中,他们那一辈人正渐渐地走向年迈。
终于轮到我们了。我们责无旁贷的从他们的手里接过了接力棒,正在为成为社会的中坚而努力!这是一个科技信息的时代,快速的节奏容不得你做任何思考;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色彩;这是一个惠民的时代,党和政府给予了人民无私的关爱;这是一个和谐的时代,全国人民一起抗击冰灾、抵御地震灾害、迎接奥运,我们永远在一起。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性格,虽然我们的时代没有战火硝烟,却有追求时尚的激情火花。从全民轰动的“快男超女”,到各种时尚潮流的应运而生。我虽不是“粉丝”,但我情愿为中国所有的“快男超女”投上神圣的一票。时尚潮流的涌起,彰显了时代的个性;自由追求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征兆。在历史长河中我只是体味了这小一段难忘的历史,我释疑了,感叹教育成败可至国家兴衰。感恩祖国,感恩党,让我们这代人享受如此好的教育,体验如此美好的世界。科技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远在天涯,近在咫尺的感觉。也实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任意驰骋,为了理想而追求,为了创造而奋斗!我们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浪潮中追赶着,忙碌着,忙得都快忘了,忘了……
此刻我全想起来了,没有祖辈们的坚强捍卫,哪有我们现在的安宁生活;没有父辈们的默默奉献,哪有现在的高速发展。然而,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间理解了,外婆的祈祷与问候,懂得了父亲的沉默与平凡,他们只是用他们的方式爱他们的孩子,而无论我长多大,走
多远,都永远是他们心中那个曾经吮着手指的孩童。是哪一个寂寞和忧伤的夜晚,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人在同一段光影里为我祈祷呢?芜杂的心那一瞬间变的异常淡定与温暖,陌生的街头灯光清亮如潮,而我,不再觉得清冷、孤单。
远山的日幕就这么悄悄地落下,夜幕中那份安详繁荣的夜景使我忍不住心中的幸喜,向天际那边的外公祷告,您看看,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的美好!外公的往事、父亲的背影,那些曾经的记忆如沙一般飘散在来时的路上,清晰而细碎的足迹就这样浮在悠然的光阴里,流淌着。。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让我们在这段人生的旅程上,珍视过往,面怀未来,用感恩的心看世界,用感恩的心做人做事,细致坚定地走好眼前的每一个脚印。
学会感恩,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有爱,让有爱者幸福,愿从此岁月静好!
第二篇:《岁月如歌》读后感
读《岁月如歌》有所得
读完于漪的《岁月如歌》,我最大的感触是学无止境,教育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教师的成长首先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书中,于漪老师的一些观点让我有切身的体会。
她说:“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是别人潜心研究所得,对我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所得体会才是真切的。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虽不名贵,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泼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就不会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套话,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于漪老师主张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要独立思考,对于语文的每一篇文章,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解读,都要亲力亲为,毫不含糊。确实,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老师必须先充分读懂教材才能上课堂。由于初为人师,经验不足,备课时必须参阅大量教案,七拼八凑,终于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上课堂教学,总会发现有时候力不从心,偶尔会被学生问到的一些问题卡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是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因而,备课一定要充分钻研,理解教材,了解学情。
但是,我总觉得独立钻研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经验丰富,文学素养高的老师来说,独立钻研再好不过。但是,对于新老师来说,完全依靠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来指导学生未免太过草率。前人研究的成果的意义就在于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一定程度的借鉴是必要的,问题在于不盲从,在于借鉴而不照抄,要始终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例如,在教学《中彩那天》时,对于“父亲是靠什么来解决他所面临的道德难题”这个问题,我总觉得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应该没有学生会不理解,但课本却把它当做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我参考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直到老师的设计里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位父亲,面对正在成长的儿子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啊!此时,你会做出何种选择?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是啊,文章除了父亲的心情变化之外,也贯穿着作者的情感变化,因此,我认为父亲最后归还汽车除了他自身拥有的诚信的品格外,应该也受到了儿子这句话的影响,父亲不仅是个有信用的人,更是一个言传身教的好父亲。所以,当在课堂上呈现这个问题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最终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父亲。对于孩子来说,虽然较难,但总是有了一定的收获。这个实践,让我更加确定了解读教材的重要性,而前人的经验应当是很好的借鉴的素材。
此外,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的“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章中还提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一定要非常明确,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启发与感染。”
于漪老师的文道指的是语言文字以及思想内容,缘文释道,因道解文,要把文道统一起来进行教学。读完这句话,让我想到的是“语用”这个词。除了让学生理解文,理解道,还应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原本总以为课堂上的“练笔”就是语用,直到听完林友深老师的一个讲座后才恍然大悟。平时上课总会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却从没意识到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常常让学生谈谈“你从这个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行为,你能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却忽略了根据实例强调阅读、写作时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有了这个意识后,我就在课堂上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指导,例如,在教学《尊严》一课时,引导从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强调了平时在阅读文章时可从人物的这些方面来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写作时也可从这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听课过程中,同学们频频点头,而当学完整篇文章,问孩子们,“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时,举手回答的五、六个孩子竟都只从“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方面来回答,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提到学会了阅读文章及写作的方法。可见,“语用”必须有意识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且不仅是老师要有意识,还要让学生有意识。
第三篇: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
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
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
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作者:一片绿叶
第四篇: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每一个做教师的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现如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工程公司:路冰峰
2013年6月28日
第五篇:《岁月如歌》读后感
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她曾是我就读的师范的校长,比较起那个时候,这位教育前辈的形象却在现在愈渐清晰。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又下起了功夫。她提高认识,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教课时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启示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警示语吗?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她用“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教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
行动是最好的证明。
于漪老师最感人的是她对事业的真诚。因为,唯有真诚,才能通身洁白、光明。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老师的为人之道。于漪老师用蜡烛比拟自己,不过,她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她说,一支蜡烛,通体透亮,既照亮别人,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理想。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首先树立崇高的信念。这样才能够抵抗诱惑,安贫乐道,在三尺讲台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光和热。
教育之道,即教育思想。于漪老师用四个字做了概括,即“教文育人”通过“教文”达到“育人”这一根本目的。我的理解是不能为了上课而讲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应是学生的榜样。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抗诱惑、拒腐蚀,守护社会正义,守护社会道德,守护历史使命,守护教育者的尊严,为培育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作出无私的奉献,才是教师人生价值的真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