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纯的思想、深刻的道理、优美的语言的文章。正是这些精华给予学生极大的教育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这一优势,分析课文中精美的语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浅谈几点看法。
一、分析文中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精美的语句,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灵。正像墨子所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分析推敲,使学生受到“习染”,从中感到语言美,领会到美的内涵。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写到“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美。我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语言的美,而所包含的大自然的美,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语文教学,以美感人,学生心灵日臻“净化”,趋于真、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们正确的审美观。
二、分析人物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认识情感的价值,重视情感的力量,善于挖掘人物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
1、创设情境,以情境染氛围
在教学中,我很注意渲染课堂气氛,创设一种与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创设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讲授《一夜的工作》时,我先放教学投影片,学生看到了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周总理工作是多么劳苦,生活是多么简朴的画面,由此对周总理肃然起敬的感情油然而生。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教育学生学伟人,为人民,无形中帮助他们树立了崇高的远大理想。
2、体验情感,一情感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这句话点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吃透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将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以情传情,以情育人,让学生懂道理,明人生。《詹天佑》一文赞扬詹天佑的爱国之情,我将在文中体会到这种感情(维护祖国尊严——发挥聪明才干——为祖国争光)传达给学生,学生在体会这些感情的同时,詹天佑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印在他们的心中,这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确立人生目标。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讨
程河镇小 杨华菊
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方式,小学语文素材中有广阔的德育知识。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单纯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德育素养。在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学生们活泼主动地发展德智体美的素养。以下是我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1、分析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教学工作都是始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深度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有效进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分析德育资源,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就体现了浓厚的德育教育。课本讲述的是一个外国的小故事,在圣诞节的前夜,一名叫保罗的男人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苦的小男孩,在一晚上的短暂相处中,贫苦小男孩的一言一行都强烈地把保罗的心灵予以震撼,让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高尚品质。老我在此堂课中运用教材的具体语言资料,让学生们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激起学生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教学完成后,老师带领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你想成为课本中的哪一位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弟弟或者是保罗呢?在这样的活动下,学生们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的书面知识中,而是联系到了他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爱”和“给予”深深地埋在心中,并进行传播,这样就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2、情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感。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出具体的语文学习环境,学生们在情景中自然地获得道德教育。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课本《桂林山水》的授课过程中,我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展现出桂林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进行真情实意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欣赏优美的风光中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高尚价值观。
3、生字学习融合德育教育
生字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在学生们识字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学生一边识字一边接受道德教育。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构造特点鲜明。教师依据汉字的特点,在授课中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构造方式,发现汉字和高尚思想的关系,把汉字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汉字“敬”时,教师对敬进行组词,尊敬,敬爱,敬奉,并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用句子让学生理解敬的含义。敬:以攴促之言行真善美(茍),慎言也。现代汉语解释为:(1)表尊重,有礼貌地对待。(2)表示敬意的礼物。(3)有礼貌地送上去。(4)谨慎,不怠慢。这些表示了中国的传统美德礼貌,在词句的运用中传达了礼仪知识,渗透出德育教育,无形中培育了小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行为。
4、课文朗读中,感受德育教育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中也包括多样的德育思想。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置身在作者的感情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德育思想。例如《白杨》这篇文章通过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表达出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又如《挑山工》这篇文章表达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精神都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深深的体会,继而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对他人关爱、缺乏奉献、意志薄弱的缺点改正过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品德。
5、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在课内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举行有娱乐趣味、多种多样、吸引力大的课外兴趣活动,带领学生把习得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使文化素养得到升华,道德品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例如,在完成语文课文《一个苹果》的基本教学任务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其它的课外活动,第一,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类似的课外读本。第二,布置一些以“爱”为主体的小板报或者阅读活动。第三,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第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摄影展览、美术书法展览等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实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新课改的发展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师们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进而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德育教育功能。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庆云县尚堂东宗小学 王琳
[摘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对学生经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众多语文教师悉心钻研的课题。本文就这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关键词] 教书育人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 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像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这个共和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吃透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前提条件
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地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入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地把它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由于语文教材的这个特点的存在,给语文学科实施德育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教材,宏观掌握全套教材,有意地去发现各册中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并制定学期德育计划。但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贯彻德育教育应不存在斧凿痕迹。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或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因人而异。
总的来说,教师只有深入教材,领悟其中的真谛,才能以正确而生动的语言诉诸于学生,才能在讲坛上挥洒自如,真真正正做到“寓情于教”。试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连教材都不熟悉,不去深入领悟课文中的内容和情感,只注重对学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这决不是语文课,而只能是语言文字课,所以,深入教材,宏观掌握语文教材的德育内容,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这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前提条件。
二、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强烈的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历史重任,老师们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又有丰富科学知识,较强适应能力的新人视为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牢牢记住,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重要位臵上。这样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德育,克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的随意性。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是将全部心思花费在讲授知识上,把激情澎湃、优美生动的课文讲得枯燥乏味,没有利用德育因素进行德育的意识。这样就造成了脱离语言教学,支离破碎地肢解课文,来进行空洞说教。使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产生严重错位,失去了其原本形象感人的魅力,并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的时候,先列出一大堆生字词让学生去注音、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写段落大意。而没有去分析文中最能表现董存瑞革命精神的字、词、句、段。最后快结束课的时候才很笼统地直接提出本文表现了董存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位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树立进行德育的意识。他的德育随意性造成了文章的架空分析,使原本充满激情、感染力的文章变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性。
(二)、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自己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对台湾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船员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准确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细心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避雨》一课中,对那位女气象员教参上只讲她是一位认真钻研气象的气象员。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从文中的许多细节描写中都可以看出女气象员对这场宝贵的春雨饱含着很深的感情。这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家乡农业生产的姑娘。经过自己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我们在讲这一课的细节描写时就可以适当地融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教育了。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就要多下工夫进行研究。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以情入理,情理交融。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情感。
创建优良班风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尚堂镇东宗中心小学
尹 娜
班主任工作繁琐而复杂,忙碌而艰巨,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课题。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学会观察一切、了解一切、掌握一切,对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居住环境、兴趣爱好、个人特征等都应了如指掌。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的精神,班级里不和谐的因素便悄然萌生,对小学生来讲,班集体的概念是陌生又好奇的,如何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班风呢?我这样引导:一天班会课上,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现在大部分时间在哪里度过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家里与学校。”于是我因势引导:“那么,你希望的家是什么样子呢?”这时,同学们说家里应该清洁干净、时刻被亲情所包围、被关心爱护陪伴左右等。接下来我又说:“你希望你的班级怎样呢?”“为达到你的愿望你会为班级做些什么呢?”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各抒己见,纷纷为班级的管理出谋划策,整堂课气氛活跃,令人振奋。通过这堂课,教室里的垃圾纷纷被学生装进自备袋,教室变干净了,桌椅摆整齐了,互助友爱的事情增多了,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二、发挥班干部作用,转化“偏常生”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要在开学初认真观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物色那些大胆,有能力的人做班班干部.如果班干部得力,就等于半个班主任了;如果班干部不得力,班主任不管怎么努力,效果往往也只会是事倍功半。“偏常生”中一些人虽然成绩不好,但这些人在班上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些事情往往一经这些人的带动,其他人就会跟着起哄,弄得班不成班.因此,对这类学生引导得当,就会成为班主任的助手;如果没有引导好,往往就会成为腐肉中的“脓头”。对这些有“组织”能力的偏常生可安排做小组长,值日生之类的职务,使得他们在做事情时能够以“班干部”自居,约束自已的行为.对于“偏常生”中的那些喜好故意捣乱班级的学生,我常常以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多找他们谈话,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采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师爱”这方面在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同感:当你拿出一颗赤子之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你的爱心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体会到的。
三、选好“领头雁”,建立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班主任的耳朵、眼睛和双手,是一个班级的顶梁柱,是沟通班主任和同学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由此可见,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班干部选举产生后,就要召开班干部会议,明确告诉他们,要有爱心,要有为班级无私服务的精神,并把班级荣誉始终放在第一位,要以身作则,起示范带头作用。
总之,一个班主任在工作当中,应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用心去感悟学生,用爱去呵护学生,营造浓厚的师生相融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创建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如何建设心理健康的班集体
庆云县尚堂镇大靳小学
刘振芳
【摘要】:班主任既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还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其作用在班级建设中是不可替代的。班主任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建设心理健康的班级体,一完善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二保持健康的体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建设一个健康班级的主线。【关键词】:完善
健康心理
活动
班主任既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还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其作用在班级建设中是不可替代的。班主任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建设心理健康的班级体,一完善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二保持健康的体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充分了解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建设一个健康班级的主线。
一、班主任要完善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教育历史的文明古国,历代著名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教师的形象给学生带来的重大影响。宋代欧阳修曾说过: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里说的志,是指教师本人的高尚品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本人如果有高尚的品格,而又能给学生以最佳引导,学生就能学到并继承教师的优秀品德。作为班主任,因为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更多,其形象也就更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学生在他的身上获取的印象就更多了。特别是小学班主任,整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模仿力极强的少年儿童,班主任的举手投足几乎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学生面前的言行举止显得尤为重要。
既然班主任的形象对学生有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班主任的自身修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人才的培养中,古人不仅注重“修身”的重要性,还往往把“修身”摆在重要的位臵。唐代张九龄就认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身也者,万事之所由立,百业之所由举)。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中外教育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心理素质应摆在首位。一个心理素质优秀的班主任,他应该具有高尚的品格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顽强不屈、积极乐观的态度。班主任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自我修养,把自己磨练成为具备顽强精神和斗志的人,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都能面对现实,乐观对待。须知,这也是老师教的每一个学生,今后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宠辱不惊,永立不败之地。作为言传身教的班主任,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一旦碰到失败和挫折,就畏难退缩,甚至哭哭啼啼,那么,你面对的学生还能从你的身上获取到什么优秀的东西呢?在我们的周围,曾看见过一些这样的例子:在和班级顽皮学生的对峙中,一些女班主任汗流满面,束手无策;一些男班主任则暴跳如雷,企图以武力征服顽皮学生。可想而知,这两者的最终结局都是失败的,为什么?是因为这些班主任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没有寻找到一套教育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保持健康的体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当然,一个合格、称职的班主任,除了具有坚韧、正直、热情、乐观的心理素质外,保持健康的体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也是建设一个心理健康的班集体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小学,组织少年儿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建设健康班集体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如果除了仅能传授课本知识而无其它长处,是很难把一个班级办得生动活泼的。试想,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天使如果长期处在一个冷峻的,如神父式的或巫婆式的班主任的管束下,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如果我们的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又对琴棋书画,都有颇深的爱好或造诣,并将这些技能运用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那我们的孩子们将会多么的欢乐、多么的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这就要求今后的劳动者更具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素质,长大后才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社会?
十余年来,我每接一个班时,总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建设一个健康班级的主线。由于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孩子们无论在课堂、在操场、在田野、在山林都会爆发出一阵阵、一串串欢快的笑声。这些活动,这些笑声,使孩子们感到生活、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孩子们的笑声也驱散了我工作的疲劳,使我感到无限的欣慰。
春暖花开,溪水潺潺,彩蝶翩跹,鱼翔浅底。多好的活动季节啊,我高兴地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去。于是,花丛中、小溪旁响起了孩子们的脚步声和欢笑声。彩蝶捕回来了,鱼儿捉回来了。同学们精心制作,把蝴蝶做成标本,放在玻璃框里,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大家找来一个个透明的宽口瓶,用清水将捉来的鱼儿养起来。那色彩绚丽的蝴蝶标本和生意盎然的鱼儿不仅点缀了明亮的教室,还把孩子们带进了令人神往的动物世界,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秋高气爽,凉风习习,这是放风筝的最好时机。我组织孩子们到校外放风筝。孩子们的兴趣可浓了,他们扯着自己做的风筝,奔跑着、追逐着,放得高的也笑,放得低的也笑,大家笑得多欢啊!有一个学生在作文《放风筝》里这样写着:越飞越高的风筝啊,你象征着我们如花似锦的年华,你象征着我们美好灿烂的未来,飞吧,风筝,飞吧,风筝……
课堂上,我也千方百计制造一个个让孩子们获得健康心理,顽强素质的机会。我经常结合课文内容,给孩子们讲《铁杵成针》、《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岳母刺字》一类的成语和故事,使学生在获得了知识,懂得了做人道理的同时,也增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操场上,几乎每一节活动课,我都给孩子们安排一项能锻炼身体,增强意志的活动,比如“大海捕鱼”、“埋雷排雷”、“单脚赛跑”等等,令孩子们兴致勃勃。
每到逢年过节,我就引导孩子们剪贴一个个精致的小灯笼,一朵朵鲜艳的小红花,制作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把教室装饰得五彩缤纷、焕然一新,还让孩子们在洋溢着节日气氛的教室里表演各种自编的文艺节目,举行有趣的游园活动,即让孩子们充分享受节日的欢乐,又培养了他们动手的能力。
为了使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我经常变换新的活动内容。我想方设法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问他们最喜欢开展什么活动。只要是有益的,我都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并让他们在活动中自编自导,增添欢乐、增长知识,得到锻炼。了解了孩子们,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心理健康的班集体就不远了.浅谈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庆云县尚堂镇尚堂中学 王伟伟
加强德育,是新世纪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只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作为数学教师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那么,如何多方位地渗透德育,树立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新观念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素材、美育因素、哲学思想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数学知识的传授,智谋地渗透德育内容,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挥教材的思想性。
1、联系生活,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课标》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习数学和体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得生动学得深刻,进而使他们在“学”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与领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问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既让他们明白,我们的生活是美丽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它;数学就在生活,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乐事。从而在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教师先把数数活动引向学生身边,让学生数数身边的实物: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黑板上边贴了几个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接着,有意识地把“数数”活动引向校园里、引向校外。如请小朋友课后“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数一数路上看到的”或“家里的一些事物”,并让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学就在眼前。
这节课,由于把“身边的数学”予以充分的发掘和融合,有机地把学习与生活结合了起来,从而在“数数”活动中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了生活。这样,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2、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思想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材中的一些插图,不仅具有形象、直观讲解知识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知识,又受到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养成爱科学、爱劳动、热爱和平,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例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人民币图案,纸币的正面有不同民族人物头像,一百元币有伟人头像,它象征着各民族人民大团结,所有人民币的正面有国徽图案,它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因此,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要在它上面乱写乱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渗透劳动技能教育
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育,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如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并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指导学生实地测量,分别量出教室面积、课桌面积、学校操场面积等,使学生不仅牢固地建立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测量平面的面积,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元、角、分”时,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人民币和会自己购物,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二、宣传祖国的光辉文化和辉煌成就
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渗透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光辉文化和科学成就。在古代,我国教学许多方面具世界前列,教学时通过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的智慧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的奋斗史,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中的辉煌成就,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从而从小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利用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可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我在教学圆周率时,让学生阅读书中的一段说明:“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л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祖冲之为了求得较精确的圆周率,他先算出正六边形的边长,然后将边数一倍倍地增加,最后算出了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他得出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果早1000多年,这在当时落后的研究条件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国旗、红领巾等实物,在讲解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说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多年的教育中,本人深刻地感到:现在学生很娇气,脆弱,怕吃苦,依赖心理严重,一点委屈和挫折也受不了,这怎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参与将来工作的竞争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把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渗透在数学教学之中。例如:在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因数学基础差,不良的学习习惯等造成厌学情绪和自卑感,我将一些习题编成竞赛题,以好带差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积极参与,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求知欲。讲解一些名人的故事,如数学家华罗庚读书时也曾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后来是如何通过努力成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四、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
有人把童心比喻成一支牧歌,深情、清纯、温馨;也有人说童心世界犹如一泓清泉,纯静、透明、晶莹。这两种比喻都充分说明了童心美与纯朴的本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极其巨大。“身教胜于言教”,这些朴实无华的箴言更直接地指出了榜样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陶行知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古人也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说,教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艺术、个性心理无时无刻都在感染学生。学生思想的转变、品德的培养不是靠说教就能奏效的,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当学生从你的眼光中读出热情和关爱时,他将学会爱和奉献;当学生从你的话语中读出激励和鼓舞时,他将会树立信心;当学生从你的微笑中读出宽容和尊重时,他将学会善待他人.教育教学实践说明,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必须以敬业爱生的姿态,在课堂教学中,理解并尊重每个学生,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每一位学生,在孩子的心中竖起一座鲜明的丰碑!
总之,善于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有效地使德育走出空泛的口头说教的尴尬境地,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催化剂”、“助动车”的良好作用.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无论对一个生命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整体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出发,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不断发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通知。网络游戏使学生迷失自我,跳楼殒命;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不堪外界压力,青少年对父母亲人屠刀相向;羡慕物质浮华,崇拜丑陋低俗,是非观念、美丑意识混乱颠倒······这一系列现象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从反面提醒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那么在这项重要的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是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一、语文的人文性。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二、语言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
三、语文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直白的,它把丰富的思想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溶化于一篇篇优美形象的文章里。丰富的思想结合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又能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上小学语文的三个学科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分担更多的任务,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担当起极其重要的角色。
可以这样说,一本本语文教材,就是蕴含着丰富思想教育材料的宝库。然而,现在教学中却存有两个误区,影响了对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误区之一,忽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滥、过于直白,对文章内容不做深入理解,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流于空洞说教,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然不会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误区之二,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忽视学生追求人格升华,人性完美的内心渴求,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教学进行得支离破碎。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文如其人,很难想象一个道德感、责任感淡薄的人,一个人性残缺的人,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会怎样写出感人的篇章。产生这两种误区的根源,在于教学中没有把语文看成是语言文字与思想精神的有机结合体,而是把两者机械地、野蛮地割裂开,致使文道分离。
那么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具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教研活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五结合”。
一、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有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灵车那一段,引导学生:“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逐渐体会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感染。《草船借箭》讲读结束后,我提出:题目中的“借”字,可否换成“骗”?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辩论明白“借”本身暗含“还”的意思,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人物有美、丑不同。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梅花魂》讲述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其中他送“我”墨梅图时说的一段话是文章重点。在朗读前,先播放《我的中国心》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识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我在初步感知时让学生注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并划下来,为整篇文章的学习定下了感情基调。然后在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给“我”的感受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台湾教师的爱国之情,最后再结合“这里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介绍日本以前对台湾的奴化教育。使学生明白了台湾教师产生这种强烈感情的根源。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热爱祖国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占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一次看图写话训练,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我预先想的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可有一位学生说“哥哥在种树”,我刚想否定他的答案,说出自己的标准答案。可看看画面感觉这样说也不能算错。我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思维,就肯定了他的答案。然后鼓励学生还可以怎样叙述图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小树长高了”,有的说“小树长大了”,还有的说“我和小树一起长”。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还有一次在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进”“出”“开”“关”时,在学生基本读懂字意之后,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走。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又受到了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教育。
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全家宠爱集于一身。长于温家暖房,少经风吹雨打,又大多比较自私,依赖性强,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相处。教学中我结合这种情况,增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学生实际,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内容,并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渗透德育教育的侧重点;二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自觉用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德育落实到实处。教学《杨桃》一课,我让每个学生都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杨桃,引导他们弄清这个角度看清杨桃的形状与一般的情况下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画画实事求是的态度。然后我举例启发学生思维。对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的例子,让学生对此表明态度,说明怎样才是实事求是。接着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或以后准备怎样做到实事求是。这样,学生就能把课文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从课文中学到的道理来指导自己今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在听说与习作训练中,我更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有物可言,有话可写:(1)抓住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训练,比如三峡大坝截流、神州飞船遨游、北京奥运会筹办等;(2)抓住生活中随机发生在的事情,教会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大”题目。前一段,市区铺设天然气管道,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而对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小公与大公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认识;(3)就地取材,进行训练。我们聊城风景优美,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家乡美景和变化,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抓住范筑先、孔繁森、白云和徐本禹的优秀人物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展望美好未来进行远大理想教育。
这样进行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以使学生在训练中进行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五、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文教学改革相结合。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畸形变异,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演,学生不是主体而成了学习的“奴隶”,以致陷于费时低效的窘况,渗透德育多流于空泛,成了一句空话。如今,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努力探索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胆改革,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知识,主动接受教育。在教授《桂林山水》时,我在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用简笔画画画想象中的桂林山水。学生兴趣大增,积极动手,尽管画得不是多么逼真形象,但可以看出他们都想画出祖国山河的美丽,表达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之情。教《丰碑》课时,我在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说冻死的军需处长就是一座“丰碑”,在被他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之后,引导学生为军需处长写碑文,从而加深对其高尚情操的认识,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说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语文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固有的属性,是它的本质任务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现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二、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的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以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三、在创设问题情景中渗透德育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教授《朱德的扁担》一课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去挑粮食是一件怎样的事情?(2)你是怎么知道的?(3)从“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了什么?(4)同志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5)朱德同志又是怎么做的?(6)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同学可以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在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人人平等,部队里随处可见战友情。不要教师刻意的去空洞地说教。高层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四、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一部好的连续剧最关键就是在“悬念”的设置上,这样才能升华主题、延伸剧情,使观众浮想翩翩、意犹未尽!我想教学也应如此。如《白杨》一文中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结尾:“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油然而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方式,小学语文素材中有广阔的德育知识。小学语文老师们的教学工作不能单纯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德育素养。在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们活泼主动地发展德智体美的素养。本文笔者在结合具体实例的基础上探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保证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当下的小学教育工作,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更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接下来我们就简单地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初步探究。
一、分析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教学工作都是始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深度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有效进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专研教材内容,分析德育资源,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就体现了浓厚的德育教育。课本讲述的是一个外国的小故事,在圣诞节的前夜,一名叫保罗的男人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苦的小男孩,在一晚上的短暂相处中,贫苦小男孩的一言一行都强烈地把保罗的心灵予以震撼,让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高尚品质。老师在此堂课中运用教材的具体语言资料,让学生们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激起学生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教学完成后,老师带领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你想成为课本中的哪一位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弟弟或者是保罗呢?在这样的活动下,学生们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的书面知识中,而是联系到了他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爱”和“给予”深深地埋在心中,并进行传播,这样就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二、情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感。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出具体的语文学习环境,学生们在情景中自然地获得道德教育[2]。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课本《桂林山水》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展现出桂林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进行真情实意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欣赏优美的风光中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高尚价值观。
三、生字学习融合德育教育
生字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们在带领学生们识字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学生一边识字一边接受道德教育。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构造特点鲜明。教师们依据汉字的特点,在授课中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构造方式,发现汉字和高尚思想的关系,把汉字教学工作和德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汉字“敬”时,教师对敬进行组词,尊敬,敬爱,敬奉,并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用句子让学生理解敬的含义。敬:以攴促之言行真善美(茍),慎言也。现代汉语解释为:(1)表尊重,有礼貌地对待。(2)表示敬意的礼物。(3)有礼貌地送上去。(4)谨慎,不怠慢。这些表示了中国的传统美德礼貌,在词句的运用中传达了礼仪知识,渗透出德育教育,无形中培育了小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行为。
四、课文朗读中,感受德育教育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中也包括多样的德育思想。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置身在作者的感情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德育思想。例如《白杨》这篇文章通过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表达出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又如《挑山工》这篇文章表达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精神都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深深的体会,继而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对他人关爱、缺乏奉献、意志薄弱的缺点改正过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品德。
五、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在课内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3]。实践活动的执行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举行有娱乐趣味、多种多样、吸引力大的课外兴趣活动,带领学生把习得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使文化素养得到升华,道德品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例如,在完成语文课文《一个苹果》的基本教学任务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其它的课外活动。第一,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类似的课外读本;第二,布置一些以“爱”为主体的小板报或者阅读活动;第三,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第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摄影展览、美术书法展览等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实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六、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这一教学工作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新课改的发展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师们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进而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德育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映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05):98~99.
[2]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58~259.
[3]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