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2学年第二学期)
永汉镇第二小学 刘凤玲
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课堂授课,学生在校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广大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内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实有效的途径。而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
(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 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二、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 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 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十一课《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学生到堵河边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再如:在教学第五册第八课《一次成功的实验》,理解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先联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着提问:‚从‘先’字,你体会出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从先字,我体会出小女孩在危险时刻,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学生们思考片刻,有位学生发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心里多想着别人。‛然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心 里想着别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几名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他人着想而感到惭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学习,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为内容写一篇小作文。有名学生以《献爱心,让我幸福》为题,写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爷爷跪在地上乞讨,连忙把自己准备买月饼的钱捐给他的事。文章最后写道:‚是啊,给别人幸福,自己也会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见,她已经把‚心中有他人‛这一良好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了。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 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 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013-7-4 4
第二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刘 晓 民
山阳县高坝店镇中心学校 726402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一是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二是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思考,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一定能组织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四是教师的表率作用。作为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做好榜样,成为学生的镜子。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德育 教育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优越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舒适了。但不容置疑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却没有明显的提高,德育仍是当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老人跌倒事件、校园凶杀案件等等社会负面效应屡见报端,影响恶劣,对小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家庭的影响。一方面是有些家长自私自利,品行不端,举止轻狂,语言粗俗,给孩子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农民工出外打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放假回到家,无人管,无人教,放任自流,信马由缰,不良习气很容易养成。三是学校主导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一心扑在教学质量上,很少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德育为首,育人为先。”那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是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资源极其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除插图、挂图、电教配套设施之外,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制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激发出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的作用。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课,课本上有长城和运河的插图,教师除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有关长城、运河的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巍峨的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美丽的运河,波光粼粼,伸向远方。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而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看到这些,听到这些,能不激起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吗吗?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教师可在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南京 南京》等影片,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为上课做好准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课程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都能挖掘到涉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题材的内容,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料,渗透德育教育。
二是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文本的思想内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精品美文。一首首诗歌,一篇篇短文,直白通畅,内涵深刻。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 2
美味佳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尝,去慢慢体会、感受。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内化。
例如学习《海伦·凯勒》,就要学习她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习《钱学森》,要让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祁黄羊》,可建立学生克服个人恩怨、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理智;学习《黄果树瀑布》、《美丽的南沙群岛》、《三亚落日》要感受到祖国山河之美,景色之秀丽;学习《三顾茅庐》要知道求人一定要真诚;学习《早》,要树立按时守信的观念;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要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从小树立孝敬父母的情感。最后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课文渗透了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讨论做人的道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落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再如学习《生命桥》,要学习老羚羊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一座生命的桥梁的一种献身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三是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教育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利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加强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坚定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场,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
活动时,要设计好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参加人员、活动路线、活动过程,主要程序。
又如,利用学雷锋活动月,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关爱他人,热爱集体,更好地成长。活动期间,可播放影片《雷锋》,办板报宣传雷锋的事迹,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心灵受到震颤。然后鼓励学生多做好事,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也可以在班级里举行“寻找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活动,激励全班同学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以便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再如开展拔河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开展国红色歌曲演唱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展诵读唐诗宋词比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精神;开展讲故事比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善于思考,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一 3
定能组织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为教师,就应该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这些实践活动中。
四是教师的表率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有良好的德育效果,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品行,谦和的态度,文明的举止,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也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做好榜样,成为学生的镜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领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在这里讲的不过是一些粗浅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无疑,所有这些,都有待于诸位同仁不懈探求。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招远市魁星路小学
李新蕊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深挖教材,科学使用
小学语文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还有科普的、渗透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的等。其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品德因素,要看老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不论是选修课本还是必修课本,其中有许多作品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又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要本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抓住每一个德育渗透的契机,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做到育人无声。
三、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质疑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的好奇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以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德育渗透的途径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过去的五年多的教学中,我还尝试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德育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假期时间开展读书活动,给学生开适量的书目,《徐志摩诗歌集》《论语》《史记故事》《家》《巴黎圣母院》《瓦尔登湖》等等作品,每个假期选择一两本让孩子们回去看,并写心得体会,在开学的时候专门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大家积极踊跃、畅所欲言,或谈对作品中人物的看法,或对某一细节深入挖掘,气氛热烈、浓厚,在交流的过程中开阔了孩子们的视界,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促进了孩子们心智的提高,完善了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要做到“活水”长流,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独到的眼光、睿智的思想、丰富的心灵、全新的理念,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美好、和谐的氛围中,让他们去尽情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画廊里一幅幅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美丽图画,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悄然滋养学生心灵的土壤。
第四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072650 河北省定兴县北田乡内章中学 卢金喜 *** e-mail: ljxzyyx@163.com 摘要: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生命意识教育、谦虚上进教育以及责任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关键词:语文 德育 渗透 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 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在学习《白蝴蝶之恋》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后才会去爱怜白蝴蝶,这是发自灵魂的爱。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法国著名美学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我要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罢了。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庄子的《秋水》《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 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愿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新课标语文教学优秀教案》(7——9年级人教版)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版)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讨
程河镇小 杨华菊
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育目标,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方式,小学语文素材中有广阔的德育知识。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不能单纯培养小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德育素养。在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学生们活泼主动地发展德智体美的素养。以下是我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1、分析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教学工作都是始于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深度地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有效进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分析德育资源,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知识同时渗透着德育教育,运用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符合现实的德育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在审美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就体现了浓厚的德育教育。课本讲述的是一个外国的小故事,在圣诞节的前夜,一名叫保罗的男人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苦的小男孩,在一晚上的短暂相处中,贫苦小男孩的一言一行都强烈地把保罗的心灵予以震撼,让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高尚品质。老我在此堂课中运用教材的具体语言资料,让学生们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激起学生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思想,教学完成后,老师带领学生讨论这样的话题:你想成为课本中的哪一位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弟弟或者是保罗呢?在这样的活动下,学生们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的书面知识中,而是联系到了他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爱”和“给予”深深地埋在心中,并进行传播,这样就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2、情景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感。因此在语文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出具体的语文学习环境,学生们在情景中自然地获得道德教育。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课本《桂林山水》的授课过程中,我在多媒体教学工具上,展现出桂林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进行真情实意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欣赏优美的风光中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高尚价值观。
3、生字学习融合德育教育
生字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在学生们识字的过程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学生一边识字一边接受道德教育。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构造特点鲜明。教师依据汉字的特点,在授课中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汉字的构造方式,发现汉字和高尚思想的关系,把汉字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汉字“敬”时,教师对敬进行组词,尊敬,敬爱,敬奉,并用这些词语进行造句,用句子让学生理解敬的含义。敬:以攴促之言行真善美(茍),慎言也。现代汉语解释为:(1)表尊重,有礼貌地对待。(2)表示敬意的礼物。(3)有礼貌地送上去。(4)谨慎,不怠慢。这些表示了中国的传统美德礼貌,在词句的运用中传达了礼仪知识,渗透出德育教育,无形中培育了小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行为。
4、课文朗读中,感受德育教育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有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中也包括多样的德育思想。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把自己置身在作者的感情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德育思想。例如《白杨》这篇文章通过爸爸和孩子们的对话,表达出对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之情。又如《挑山工》这篇文章表达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精神都可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深深的体会,继而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对他人关爱、缺乏奉献、意志薄弱的缺点改正过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无私奉献的品格、关爱他人的品德。
5、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在课内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举行有娱乐趣味、多种多样、吸引力大的课外兴趣活动,带领学生把习得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使文化素养得到升华,道德品质得到良好的培养。例如,在完成语文课文《一个苹果》的基本教学任务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其它的课外活动,第一,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类似的课外读本。第二,布置一些以“爱”为主体的小板报或者阅读活动。第三,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第四,带领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摄影展览、美术书法展览等等,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意识,实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新课改的发展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师们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在小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传授知识和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进而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德育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