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凉的歌 __浅谈张爱玲的悲剧(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21:2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曲悲凉的歌 __浅谈张爱玲的悲剧(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曲悲凉的歌 __浅谈张爱玲的悲剧(本站推荐)》。

第一篇:一曲悲凉的歌 __浅谈张爱玲的悲剧(本站推荐)

一曲悲凉的歌

__浅谈张爱玲的悲剧

【摘要】张爱玲,一个写出传奇,自己也成为传奇的传奇女子,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传奇人生。张爱玲一个悲剧的女子,通过列举张爱玲的人生悲剧例子和作品中的悲剧意识,阐述张爱玲的人生悲剧造就了她。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 ;矛盾;

一、人生的悲剧

“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1]这是张爱玲对人生的看法。事实上,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出名符其实的悲剧,而且就连她最后的“苍凉手势”也没有被一个人看到!1995年中秋之夜,本来是与家人团聚的时刻,而一代才女的张爱玲却在此时卒死于洛杉矶一公寓内,身边无一亲人,她注定又已悲剧结束了一生。

张爱玲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她的一生将是孤独与悲惨的。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伦乃满清大官李鸿章之女婿,父亲也就是清朝名臣张佩伦之子,母亲是满清大将黄翼升的女儿黄素琼,后母也是满清大臣孙宝琦的爱女孙用蕃。可是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张爱玲确非常不幸福:父亲张廷重是个大烟鬼败光了无数家产。她的母亲黄逸凡是个开放的女性,深受“五四”文化的影响,多次赴欧洲学习,后来与她父亲因观念和性格不合离婚,后来她的父亲娶了继母,继母的性格阴晴多变,反复无常且施虐成性,这给她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家里冷的让人战栗,也许学校才是她暂时的避风港。在校期间,她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萌生了出国深造的念头,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以及日本入侵香港,迫使她放弃了出国的梦想,过早的结束了在香港大学习的机会。看张爱玲的一生,悲剧总是一个接着一个,接二连三的挫折遭遇怎么可能形成一个乐观开朗的张爱玲呢?

张爱玲的父亲曾经狠狠地打过她,甚至把她关在房间里软禁,有病也不给她医治,对张爱玲造成了深深地伤害,可以说是第一个伤害她的男人;胡兰成由开始对张爱玲的穷追不舍,到秘密结婚,再到3年后的不告而别、狠心抛弃,对情窦初开的张爱玲可以说是极大的精神折磨,是伤害张爱玲最深的第二个男人。[2]张爱玲从小就缺少家庭的亲情,缺乏母爱,同时也缺少爱情,致使她心灵扭曲、性格乖张、悲观厌世。

“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的这样,从记事起就开始了她的磨难。“我4岁的时候她就出洋去了,几次回来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里她是遥远而神秘的。有两趟她领我出去,穿过马路的时候,偶尔拉住我的手的手,便觉得一种生疏的刺激性。”[3]这就是张爱玲对母亲的印象。“他们剧烈的争吵着,下慌了的仆人们把小孩拉了出去,叫我们乖一点,少管闲事。我和弟弟在阳台上静静骑着三轮的小脚踏车,两人都不作声,晚春的阳台上,挂着绿竹帘子,满地密条的阳光。”[4]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使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艺术气质浓厚的人,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又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但实际生

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5]

二、作品中的悲剧意识

文学即人学,言为心声。有着悲惨人生经历和病态性格的张爱玲,所写的小说人物不又都有了悲剧意识,这些人物的原型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他们眼高手低,不爱劳动,靠吃遗产过日,吸大烟、养姨太太、打牌赌博、过着萎靡颓废的生活。[6]

如她的小说《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倾城之恋》范柳原、《花凋》里的“舅舅”和“表姐”都是如此。[7] “因为我们生活的上空一直笼罩着黑色的云雾,让人觉得苦闷,有时几乎窒息。”张爱玲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这样的生活和人物的,所以也都是悲剧!《半生缘》中曼露竟然怂恿祝洪才强奸自己的亲妹妹,更可笑的是她的出发点,想要她妹妹借腹生子,以此来稳住老公。试想,就算曼贞依了她,给她借腹生子,她又会有什么真正的幸福?她又怎能得到老公的心?[8]《金锁记》中曹七巧,一生被金钱束缚,金钱让她变得比金子还冷,欲望让她变得人不人鬼不鬼。[9]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10]这是张爱玲在小说《花凋》中的句子。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其实她不正是一个“独自在角落里哭”的人吗?张爱玲的作品是她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所以说悲剧造就了张爱玲。

张爱玲,生活在新旧社会的交替之际,有着特殊的身份和曲折的生活阅历。只正是因为张爱玲不同寻常的经历,才使得她的作品如此出众。假如张爱玲生活的有滋有味,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半生缘》、《金锁记》、《倾城之恋》了。[11]假如张爱玲不遭受生活的考验,也许就造就不了如此特别的张爱玲,就不会写出如亲身经历的作品,就不会有如此细腻逼真的心理感受。安妮宝贝曾经说:“张爱玲是心头的一把刀,碰一碰都会痛。”我说,张爱玲不仅是位特别的作家,也是个特别的女人,用她独特的视角与超乎常人的敏感审视着这个世界,冷眼相看或是轻蔑嘲弄,任性而为,可以毫不犹豫地写许多女作家不想写或是碍于什么原因不便写的东西,却一点也不粗俗不猥琐。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张爱玲的文字,我只能说,张爱玲不写童话。张爱玲的作品是她生活的另一种呈现,她的人生是悲剧,但是悲剧也造就了张爱玲。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金锁记》[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2004年 [2] 张爱玲,《多少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 [3] 张爱玲,《童言无忌》[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5] 刘川鄂,《张爱玲传》[Z].上海:第一中文出版社, 1991年 [6] 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Z].文汇出版社,2003年 [7]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 [8] 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9] 张爱玲,《金锁记》[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10] 张爱玲, 《花凋》花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11]肖进,《旧闻新知张爱玲》[Z].春雨文学出版社,1991年

第二篇: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内容摘要]: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的作品有着悲剧的主题思想,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笼罩着悲剧的氛围,作品中的人物都生活在悲剧的阴影里。张爱玲善于运用苍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渲染悲凉的小说氛围,从而形成了苍凉的艺术风格。在她的世界中,是“虚无之物”,她永远都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到天空的低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她才格外地珍视生命,认真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琐细快乐,体味着生的种种乐趣。从而,使这个原本庸常的俗世生活,散发出了诱因的光芒,也使得这个弱小的女子——张爱玲,闪耀着传奇色彩。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显赫的家世、不幸的婚姻和坎坷的经历,给她的一生蒙上了浓厚的传奇色彩。家庭变故和感情受挫,铸就了她复杂的心理世界和孤僻的性格,而对人性、历史和现实的悲观又促成了她独特的悲剧创作观,因此她的作品风格美艳而苍凉,笔触深刻而冷峻,塑造的女性人物总是弥漫着一种悲凉、阴暗的气息,她们蛰居在传统男权的阴影之下,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都源自于张爱玲自己悲剧人生的感悟。

一、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的概述

张爱玲终其一生都是封闭、孤独的。虽出生于名门望族,但从小就过着孤寂而凄凉的生活;曾在上海名噪一时,却又遭遇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晚年独居海外,杜门谢客直至在故乡的中秋月明之夜客死他乡。透过热闹、凡俗的生活,她看到的是现实世界的风雨飘摇,情感世界的千疮百孔,人性的自私贪婪,生命的朝不保夕,人类文明的衰败灭绝。笼罩于张爱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学观的是无法消解的悲观。沃尔波尔有一句常被引用的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女作家张爱玲是凭感情来领会,她把这个世界看作悲剧。因此,她的作品,一以贯川的是“荒凉”。

二、张爱玲悲剧意识的来源

(一)家庭生活的来源

张爱玲出身在名门贵族,但其祖父的煊赫遮不了父辈的衰落,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性格上则是暴戾乖张。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 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至离婚。张爱玲的童年也因此分裂为两个世界,母亲的世界——洋派、光明、温暖而富足,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熏陶;父亲的世界——腐朽、黑暗、冷漠而寂寥,“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父亲另娶了太太,这更使张爱玲的生活阴云密布。敏感的张爱玲从小就在高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惨的生活,咀嚼了人世的沧桑,世态的炎凉。缺失的母爱、后母的虐待、父亲的狂暴,让她深深体会到人生的阴暗与悲哀,也逐渐孵化出张爱玲孤僻和冷淡的性格。“这使她产生出对人生的否定情绪和浓郁的悲观气质,张爱玲因了家庭中的不幸,使她成为一个十分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萎靡不振”。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她太多的苦楚和悲伤,形成了她自立于人世的态度,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父母的不幸婚姻,引发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她笔下的婚姻是无爱的、苦涩的,带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另一方面,张爱玲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让她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鉴赏能力。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使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悟,世态人情的炎凉、无奈与哀伤,也深深刺伤了她的心灵。

(二)与胡兰成感情的受挫

在文字的世界里,张爱玲参透苍凉人世,冷峻深刻地解剖男女情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所遇非人,爱了不该爱的男人。如果说家庭的变故让她看透了世事,那么与胡兰成感情的受伤则让张爱玲心中对爱情一点美好的向往都全部泯灭,加深了她创作的悲剧意识。婚姻在张爱玲笔下是无爱的,“有爱的婚姻是痛苦的”,爱成就不了婚姻,但婚姻又受不了爱的诱惑。婚姻是枷锁,妄想用它来锁住别人,锁住爱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结果只能毁了自己。张爱玲就是这样通过写“无爱”的婚姻.揭示人性的丑恶的。

张爱玲与胡兰成是在乱世之中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这都堪称是一场“传奇”。张爱玲的家庭给了张爱玲孤傲、冷淡的性格,可她热烈的爱着胡兰成。面对胡兰成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张爱玲无语失望。张爱玲说她对他的爱早已烧完了。可见这次婚姻对张爱玲伤害之深,促使她心理产生了对婚姻强烈的不信任。

自己的爱情悲剧,还有父母婚姻的不幸,对张爱玲精神以沉重打击,直接影响了她的悲剧创作观的形成和她以后人生道路上对婚姻的选择。这些来自情感的创伤,在她笔下表现为婚姻的消极落寞。《半生缘》里的婚姻是空壳,没有爱情,只有利益的驱使;《金锁记》的婚姻是枷锁,锁住了爱情,刺激了金钱欲。这些作品塑造的爱情悲剧都是张爱玲对婚姻的思考。由于对婚姻的消极,张爱玲小说“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三)封建男权文化的影响 男权文化不仅严重压抑和窒息女性的生存和发展,也压抑和窒息男性的生存和发展。张爱玲从小生活在一种书香与旧僚气并融的环境,她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政治权力层面,男权文化显示出其无所不在、君临一切、强大无比的统治力量。在文化权力层面,它的能量就多少有些削弱。其直接的标志,便是男性身处男权文化阴影之下生命个体人格的委顿和个性的消失。张爱玲写透了男权社会中男性精神的萎缩乃至精神生命的相继死亡。她笔下的男性世界是一片倒塌了的废墟,飘荡的是荒凉的人性。男权社会里崇尚的男性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等在这里不复存在。在他们的婚姻中,“谋爱”不得而转为“谋生”的女性藉以依附的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一种自古而然的理念,这里透露出张爱玲对人性无以归附的深深的绝望与对女性深重的悲悯。

(四)战争经历的体验

在文化体验上,张爱玲对世界与人生的无法消解的深重的虚无与绝望予以特别的关注。她的这种态度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她自己亲身体验了这种无法消解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否有直接的“文明的毁灭”的体验?对此最先使人想到的是她所表现的港战经验。战争经验对许多作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就本世纪的许多西方文化人来说,两次世界战争使得他们突然之间对人性与文明失去了信心。某种意义上,战争确实是文明的毁灭,至少,是文明部分的毁灭。尤其是世界性战争的发生,正说明了文明的力量不足以约束人性中的黑暗面,不能抵抗那种毁灭文明的势力。战争中个体的孤独与渺小使张爱玲生发出个体生存的危机意识,并质疑:“人类的文明努力要想跳出单纯的兽性生活的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张爱玲也开始怀疑人的理性,强调非理性,并致力于人性在英雄神话破灭后的自私、丑陋、苍白的刻画。

(五)西方文学的影响

除了自身主观的因素外,生活的客观环境也极大地影响了张爱玲的创作心态。但她毕竟生于“五四”以后,又从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母亲身上得到一种现代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浸染,在香港读书期间,她更直接、更广泛地接受了西洋式的教育。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得张爱玲有机会对东西方文化重新进行审视,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是在特定时代对中西文化悲剧性体认的结晶。张爱玲从西方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文艺复兴时期西方 的主要文化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世界是由无理性的“权力意志”所决定的。西方文学在20世纪的发展表明“人也死了”。也就是说人的本质,那个可以拥有本质的坚硬的人如壳般碎去 了,“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被抛到这世上来,谁也无法逃脱。两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文化固有的征服欲、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彻底击 碎了人类永恒、进步、富强的神话,整个西方文学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普遍性困境:人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可爱,人是自私、冷酷、脆弱的动物;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显然受到了这些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譬如威尔斯、劳伦斯、赫胥黎、毛姆这些带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的作品,尤其对威尔斯的“预言”,她曾经有过极其强烈的共鸣。

三、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的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张爱玲作品中的虚无感

有句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说明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是坦途。身处顺境时,人们往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一旦落入困境逆境之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生活的态度,却是因人而异了。有些人“穷则独善其身”,仍然积极乐观地去生活、去奋斗,以图东山再起;另一些人则会因之而消沉下去,沉溺于人生的无常,进而发展为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以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可定的,无法把握的,个人的力量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张爱玲就属于后一种人。张爱玲早年的不幸的家庭生活,及后来不成功的情感经历,都对她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她形成了虚无主义的人生观,而这种观念在她的小说创作里也充分地反映出来。

(二)主人公对生的不可预测和对生存状态的绝望。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就有一种弥散在整个故事空间里的“虚无感”,其中的环境就给人以一种虚幻异样的印象。主角葛薇龙为了物质上的诱惑,她整个的人,从肉体到心灵,最终全都网在虚空之中。这一点可以从她的一段心理感受中看得十分清楚。那是在闹市与人群之中,她感到:“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没有天长地久的计划。”再如《沉香屑·第二炉香》,张爱玲写这篇小说仿佛专为表现人类命运中的虚无感,甚至把它扩展为整个宇宙的本性。当主人公罗杰感到彻底绝望,准备自杀的时候,她这样写:“黑暗,从小屋里暗起,一直暗到宇宙的尽头,太古的洪荒——人的幻想,神的影子也没有留过踪迹的地方,浩浩荡荡的和平与寂灭。屋里和屋外打成了一片,宇宙的黑暗进到他屋子里来了。”这里所说的“宇宙的黑暗”,是亘古长存的人类命运的底色,是广大的无所不在的虚空,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心灵恐惧和重压,被笼罩在虚无感中时。

张爱玲认为,人都是在劫难逃的。这种在命运面前感到无能为力的绝望心态,在《茉莉香片》中有更多的表现。主人公聂传庆希望借助心灵的力量,改变自身的境遇,但最终还是失败。他虽有抗拒命运的努力,也不过是在封闭的心灵深处,只是接近于“白日梦”的幻想,而在现实的人生中,不可避免要遭遇心灵的幻灭。在聂传庆的生活境遇里,有一 句话可以作为他的主题,那就是小说结尾处的“他跑不了”。他母亲一生也未能逃脱。张爱玲以一个精心设计的象征,深刻而形象地写出了她命运的残酷:“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至于聂传庆的命运,就是在屏风上又添上了一只鸟,打死他也不能飞下屏风去。在他身上,张爱玲把人生虚空中的无力感,强化到了最大限度。

(三)凄凉情景的表现

《倾城之恋》中读者非常熟悉的一段话,最典型地表现出那种文明毁灭后、人们毫无物质与精神依傍的情境:在夜晚的清醒中,主人公感到“莽莽的寒风”像“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随着这寒风逝去的都有什么呢?一切。“什么都完了”。文明也完了,甚至对文明的记忆也已失去了——“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力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好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这种什么都完了的感觉,在小说里被描绘为流苏在劫余所得到的唯一的一点精神上的觉醒。小说里两次出现的“墙”的意象都伴随着文明的毁灭与世界的虚无的主题,而这两次出现的意义,可以更清楚地揭示“文明的毁灭”这一主题。在这里一开始就通过“墙”的“冷而粗糙”、“死的颜色”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构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正是“生命”与“无生命”的对比。

(四)封建没落的描述

生活在20世纪40年代,繁荣与破败,高贵与暧昧,眩目与阴冷交织的大上海,敏感的张爱玲对朝代更迭之间一个古老文明的荒凉与毁灭,有一种迫在眉睫的恐惧,更有一种洞烛先机的预言。《倾城之恋》借白流苏与范柳原“精刮”的爱情故事,透射出倾城亡国的悲凉气氛。“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香港的陷落表面上成就了一对平凡的夫妻,却也在更深层次上预示了古老文明的衰落。在经历战争所带来的沦陷后,张爱玲更明显地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朽与霉臭、封闭与疯狂,于是,封建遗老遗少、阴暗的屋子、鸦片、晚袍等不断地出现在作品中。张爱玲在《传奇》中揭示出了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在现代环境下的文化错位,剖露了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五)人性描写中的体现

张爱玲习惯于从两性关系、婚姻关系来发掘人性的本质,因为“在世界上,最具悲剧 性格的是爱。爱是幻象的产物,也是醒悟的根源”。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必然的关系,能充分地展示人性的残酷、自私。尤为深刻的是,张爱玲敏锐地将凄怆、悲凉,而且揭示出男权社会对男性自身的腐蚀与戕害。

《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背负着黄金的枷锁,在人性的挣扎中被挤扁最终 失去人性的可爱一面的可怜可恨的艺术形象。七巧以一个麻油店铺老板的女儿的身份做成簪缨望族的姜家二奶奶,只因为二少爷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在那样一个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狰狞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她的梦,迫使七巧一点点失望下去,一步步走向变态的边缘,一步步泯灭了良知和人性,她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七巧,她不顾一切地捞取物质的东西,企图以此弥补感情上的亏损。如果说对三少爷季泽的渴望是七巧人性中渴望爱情的表现,那么泯灭了那最后一点爱后,她更彻底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完全丧失了人性,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疯子。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走向毁灭,而且还将身边的人拉来殉葬。她纵容儿子长白吸毒、纳妾、逛妓院,像当年自己遭受折磨一样摧残了长白的妻妾;对于女儿长安也一样,她断送了女儿读书的权利,还让女儿抽上了鸦片,并小施计谋随随便便断送了女儿的一生幸福且没有丝毫的愧疚。七巧小小的“胜利”便是道德和人性的沦丧。这种亲子关系中人性冲突的描写,更能显示作者浓烈的悲剧意识和小说巨大的悲剧力量。

(六)殖民地的失望

生活在英属殖民地香港,张爱玲近距离地洞察出英国文化的缺陷。大英帝国辉煌的历 史,使英国人产生一种根植于他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情绪。亨利七世时期,一位威尼斯使节写道:“他们认为除了他们之外就没有别人,除了英格兰之外就没有别的世界:每当他们看到一个潇洒的外国人,他们就说‘他看起来像个英国人’,并说‘很遗憾他不是英国人’。”即使到了辉煌不再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人心中仍然残存着种族歧视和殖民意识。对此张爱玲表现出了明显的不满,在香港的天主教修道院里同为尼姑,开饭的时候,“几个中国姑子上灶去了,外国姑子们便在厅堂里等候”。连一个老得不中用的英国尼姑都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它(狗)又不通人性,它怎么懂得英国话 ”(《连环套》),执意不用英语招呼小狗。张爱玲目睹了殖民地文化导致的人性的扭曲和精神的颓废,塑造了范柳原、哥儿达、乔琪升等“洋场社会的浮浪子弟”。对英国人冷漠、矜持的“绅士风度”,张爱玲也加以幽默的讽刺,“英国学生派是一种潇洒的漠然。对于最要紧的事尤为潇洒,尤为漠然”(《红玫瑰与白玫瑰》),“英国人住在非洲的森林里也照常穿上了燕尾服进晚餐”。张爱玲对于现代文明的认识都是悲剧性的。

(七)悲剧女性形象的塑造 由于骨子里的悲观气质,她的作品呈现出惊心动魄的深刻。社会的波澜壮阔是时间中的点,而唯有那些饮食男女的平凡悲欢,才是生命的原生态。就在这短暂的人生之程中。也处处是荒凉。构成人的世界的是人。而就是对于同类,她表现出了清醒的认识。她说,“人是脏的,”人世间没有爱,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爱在寸寸的磨损中毁灭了,这世上的情感哪样不是千疮百孔。在她的作品《花凋》中就给我们塑造了个悲剧女性形象。川嫦是常中最好的女子。本应受到家中特殊的关爱,然而。她的父亲是个封建遗老。因为不承认民国,自民国纪年起,就一直不再长岁数,是酒精缸中泡着的孩尸。但仍忙于醇酒,美妇。鸦片;母亲是苍白。绝望的女人。生了一堆孩子。在无爱无钱的家中过着琐屑的日子。姐妹们明争暗斗,你枪我夺。川嫦中学毕业。渴望再读书,但父母不愿把钱花在她的学费上,而这样家庭的女子,不能当店员。不能当女打字员,于是只能做“女结婚员”。但刚爱上。又得了病。父亲不肯出医药费。因为这年头馓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无法养活,而生病了的女儿还得一天两个苹果。父爱,母爱,手足之情,还有一份似乎本是唾手可得的爱情,一个个弃之而去,在这个没有爱的人生间,花季少女郑川嫦无声无息的死去。然而,这郑家的男男女女,又分明都是杀手,在他们的挤压中,川嫦死去了,在冷酷的感情,死去了。四﹑结语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用自己传奇式的一生和传奇性的作品演绎 了一个个悲剧故事。这种仿佛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促使她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解剖了人性的自私、卑鄙与扭曲,揭示了芸芸众生的孤独漂浮感、命运的困顿和生命的虚无幻灭感。

【参考文献】

[1]仝彦芳.洋场才女张爱玲[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2]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3]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4]夏志清.张爱玲小说述评[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5]易光.男性关怀:从母性到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1998,(3):64.[6] 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112、224、48、165、268、114、107、260、96、267.[7]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N].文汇报.2000—11—07.8

第三篇:唱响一曲青春的歌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然而,“五四”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精神,表现出青年人对我们民族炽热的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表现着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有幸站立在世纪和千年交汇点上。我们是幸运者。面对新世纪,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回顾发扬“五四”精神,认真思索着,自己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记得,最初开始认识“五四”是从小学的历史课开始的。那时,老师讲到“五四”运动,向我们讲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种种欺凌,讲述青年们为祖国不惜献身的种种壮举。当时,我们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但有如一丝曙光照亮蒙昧的荒原,我们幼小的心田中已播下了爱国的种子。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我们成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五四的传统和精神。想想那些曾经与我们差不多大的五四青年吧!他们稚嫩的肩上早已承当起一份救亡图存的重任,而今天建设祖国的重任将别无选择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我们是否应该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而奉献我们的一切?

是啊,我们不小了,我们不能永远停在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今年的五月四日,我们将参加成人宣誓仪式。那意味着我们将要同父辈们一起,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长辈们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少些紧迫感,也少些责任感。的确,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安逸。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身上的努力,减轻肩上的责任。

人们每每谈到我们苏北老区总是感慨万分。苏北大地,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我们盐阜地区也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页。戎马倥偬的年代,这一方热土,曾经为中国的革命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凭着苏北人的勤劳和智慧,使自己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这一切,我们心中总是充满自豪。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里与祖国的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这里个别地方的贫困还有待于进一步治理。这里的整体经济还有待进一步的腾飞。我们,作为苏北青年,首先应该感觉到的是什么?棗责任,感到的应该是责任。“生我是这片土地,养我是这片土地。”我们爱着脚下的这片热土。我们就要承担起建设家乡,繁荣家乡的责任。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与我的父亲同龄人。他就是全国闻名的身残志坚的农村科技铁人姜德明。他立足农田,孜孜不倦地研究着小麦、棉花如何在家乡的土地上能够有更高的总产量。当他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时,癌症又一次地向他袭来。他没有倒下,拄着拐杖依然风里雨里地留在田头,走访在农户家中。不懈的努力,他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得到了推广,种植技术得到了普及,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的双手欢迎这样的农技员。把他誉为“农技铁人”。他是我们老区青年的好榜样。去年,他在我市青年成人宣誓仪式上谆谆告诫我们,为老区经济的腾飞,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立足本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记住了这位铁人的话,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盐阜老区的青年们都会努力的。

是的,责任放在我们每个青年的肩上,放眼新世纪,振兴中华,建设家乡,我们是不会退缩的。

李大钊曾在《青春》一文中写道:“冲决历史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危机。”今天的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我们面前的任务同样艰巨。我们应该努力成为鲁迅所说的“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代。” “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青春热血献祖国,顽强地努力,无私地奉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要掀起中华腾飞的巨浪。

让我们再一次回顾江总书记在与共青团十四大代表座谈时,对我们当代的青年的希望和要求:“珍惜光阴,学而不倦,努力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和智慧,把创新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胸怀大志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敢于和善于推陈出新,不断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是啊,这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责任,这是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就让我们拿出行动来,用青春的热血,谱写人生,唱响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

第四篇:一曲旧时代的葬歌

一曲旧时代的葬歌

---读老舍《茶馆》

老舍的《茶馆》具有时代和现实的悲剧性

《茶馆》共分为三幕,均是发生在每次大的政治事件之后。第一幕是在戊戌变法之后,第二幕是在袁世凯死后,第三幕是在抗日战争之后,前后五十年的变迁,可以说是旧社会的缩影,小小的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会面之处,容纳各色人物,又是一个小的社会,老舍先生通过茶馆掌柜王利发等人的悲惨命运,描写了旧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苦,同时又把视线引向新时代,形象的揭示了旧世界必然崩溃,新的光明必然到来。

《茶馆》人物复杂,剧情纷繁,共描写了七十多个人物,有小财主,有恶霸,有流氓,打手,还有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穷苦人民,为了活命,有的甚至卖儿卖女„

茶馆掌柜王利发二十多岁开始独立经营,一生守着这个祖传的茶馆,为了保全家业,维持生计,他小心谨慎,委曲求全,迎合世风,改良经营,煞废苦心,甚至增添女招待,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最后当他的茶馆被国民党宪兵霸占,这个挣扎了一生的小人物终于被逼得上吊自尽了。其实王利发是善良的,可这就更增加了悲剧性,也更加深对旧社会制度罪恶的揭露。

还有茶馆房东,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仍然坚持走维新道路,为了筹集资金开工厂,他卖掉了全部房产,但他奔波一生,却以失败告终。另一个重要人物是由旗人沦落为普通劳

动人民的常四爷,他是个有着侠骨豪情的满族爱国志士,他有胆有识,因为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押到衙门吃了一年多官司,家产耗光竭尽,最后卖花生豆为生,在经历了几十年**之后,他不得不把多年的郁闷不平埋在心底。这些人物的悲惨遭遇生动的揭示了旧中国的苦难和生活在旧时代的人们的血泪心酸,也表现了旧时代的罪恶统治是多么不得人心,必然走向灭亡。

剧中安排了一个悲惨而又寓意深刻的场面: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位老人在饱经沧桑之后,在茶馆的最后一次会面,怀着对旧时代的愤恨,撒纸钱在祭奠自己,这也象征着为旧时代送葬。

所以,《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悲剧寓意深刻。

第五篇:唱响一曲青春的歌

唱响一曲青春的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唱响一曲青春的歌》。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

80年前,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

如今,“五四”运动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然而,“五四”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它是一种精神,表现出青年人对我们民族炽热的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注,表现着青年人的责任和使命。

今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有幸站立在世纪和千年交汇点上。我们是幸运者。面对新世纪,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回顾发扬“五四”精神,认真思索着,自己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记得,最初开始认识“五四”是从小学的历史课开始的。那时,老师讲到“五四”运动,向我们讲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种种欺凌,讲述青年们为祖国不惜献身的种种壮举。当时,我们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但有如一丝曙光照亮蒙昧的荒原,我们幼小的心田中已播下了爱国的种子。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我们成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了五四的传统和精神。想想那些曾经与我们差不多大的五四青年吧!他们稚嫩的肩上早已承当起一份救亡图存的重任,而今天建设祖国的重任将别无选择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我们是否应该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而奉献我们的一切?

是啊,我们不小了,我们不能永远停在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今年的五月四日,我们将参加成人宣誓仪式。那意味着我们将要同父辈们一起,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长辈们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少些紧迫感,也少些责任感。的确,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安逸。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身上的努力,减轻肩上的责任。

是的,责任放在我们每个青年的肩上,放眼新世纪,振兴中华,建设家乡,我们是不会退缩的。

李大钊曾在《青春》一文中写道:“冲决历史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危机。”今天的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我们面前的任务同样艰巨。我们应该努力成为鲁迅所说的“创造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代。”“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青春热血献祖国,顽强地努力,无私地奉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要掀起中华腾飞的巨浪。

放飞青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们:大家好!五月四日,一个属于我们的节日——五四青年节。我演讲的题目是《放飞青春》。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做过了××年的风雨历程。1919年5月4日,北京五千多名爱国主义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凭着一月空爱国肉血,他们不畏军警的镇压与逮捕,坚持抵抗北洋政府签署损害中国主权的《凡尔塞和约》,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于是,丧心病狂的北洋政府竟大批逮捕学生》最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爱国运动轰轰烈烈爆发了。真正的勇士们用生命震荡出来的纯洁而又可贵的爱国之情取得了胜利。为此,母亲用共产主义为其命名—中国共青团!

1919年的青年已过,青春不会再回,年轮不会再回,历史不会再回,但她却永远记在中华民族的丰功碑上,闪烁着不休的光辉。梁启超学生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同学们,你们说:“天下匹夫”的下一向是什么——不,是“我的责任”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人生短短几时载,不要给自己留有什么遗憾!进入绚丽的花季,再穿过忧伤的雨季,然后我们踏入了五彩缤纷的青春世界。于是,我们张扬,我们痛快,我们狂傲,如冰心说过:世界之所以有我们是因为它需要变得更美,青春的我们生命中有够多的云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然而在生活——这个令人费解的局面前,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无法改变。于是,当暴风雨来临时,有些人俯首称臣,有些人逃之夭夭,但最终仍被吞噬。终于我明白鲁迅先生为何要呐喊,只因惨相实在无法目睹,尤其是青春的我们,肩负振兴中华的青年竟在小小的挫折面前而跌倒,成了生活中的苟活者。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整个人生旅站中最绚丽的一站,是最奇妙的一站,是最灿烂的年一站。青春孕育着无穷尽的能量去开采,去挖掘,去释放。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最小的花也不会拒绝开放。

同学们,“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只要我们理想还在,只要我们不轻言放弃,只要我们去微笑面对一切,我们依旧能更好地扬起生命的风帆。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就该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开的太阳,就该用生命来点燃未来。亲爱的同学们,不,亲爱的青春朋友们,党在召唤,时代在召唤,让我们以崇高的理想,创新的意识,无畏的勇气发挥青春的智慧,风采和力量吧!

用行动去诠释青春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行动去诠释青春》五月的春风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飘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韵,在花海灿烂夺目的季节里,我们在这里纪念“五四”爱国运动。

弹指一挥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落,走向振兴,挣脱了屈辱,走向奋起,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然而,人们不会忘记那划时代民族救之的“五四”爱国运动,更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之旗帜,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不会忘记革命战争的峰火硝烟,更不会忘记,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的责任,已经落到我们肩上,“五四”火炬已经光荣地传到我们手中。

我们生活在一个靓丽的季节,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字眼,我们要去追回与你同行、释放自己青春的能量。

青,是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春,是季节,是成长的季节,青春就浊出成在成长季节的那片生命的绿色,是阳光下那片灿烂的笑容。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它也许是你人生的一处驿站,不过请记住,即使它象一颗流星,我们也要努力让它成为一次辉煌的闪现,不惧艰难困险,敢于拼搏,志比云天。

中学时代,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知道,风雨会使我们变得强壮,挫折会使我们变得坚强。成熟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质,来自于风雨的洗礼和生活的磨砺,我们要面对山峰,去欣赏它的风光,面对未来去争创人生的辉煌,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在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青团留下了英勇奋斗的足迹,做出了无愧于历史的贡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世纪,中国共青团,将以新的面貌,面向新世纪,以新的作为开创新的事业,在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继续谱写光辉的篇章。

我们缅怀“五四”先驱们的业绩,回顾中国人民和青年在整个世纪,走过的历程,作为当代青年团员应当秉承民族精神,高举“五四”火炬,肩负时代责任,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去开拓、去创造、去拥抱新希望,来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吧。

用青春拥抱时代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青春拥抱时代》,有人说,青春是歌,演绎着欢乐美妙的旋律;有人呢说,青春是画,镶嵌着瑰丽浪漫的色彩。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青春,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精神信念,有着不一样的精神信念的人,就必定有着不一样的青春年华。

公元20世纪20年代,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意气风发的一代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以“五·四”运动为主旋律的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留下了中华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江山代有人才出”。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雷锋„„他们都是昔日不同时代的英雄人物和青春偶像。他们用自己的信念和精神,唱响了一个时代青春旋律,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灵魂,高扬起一个时代的青春旗帜。当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当我们跟着父母前辈唱着《东方红》走进又一个新时代的时候,我们竟突然发现这个时代似乎已经淡漠了青春的英雄和英雄的青春。看看我们的周围吧,看看很多同龄的青年人和中学生;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者有之;沉迷网络、不思进取者有之;盲目崇拜、随波逐流者有之;自甘堕落无病呻吟有之„„人生的学习榜样没有了,他们不会去崇拜周恩来,却知道追棒周杰伦;不知道怎样热爱中华,却爱死刘德华;不清楚谁是刘胡兰、桑兰,却天天想着李宇春、周笔畅;没有心情学雷锋,却可以为谢霆锋去发疯„„人生的信仰、信念没有了,什么爱党爱国,对他们来说是句笑话、空话,什么“为人民服务”那是政府和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去做的事情„„能剩下的只是“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名利思想。甚至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啦?我们这代青年人究竟又怎么啦?像一声春雷,是久违的春雨;像深夜的北斗,是大海的航灯,更是一剂对民族的猛药。“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同学们、朋友们,让我们高唱《共青团团歌》下定决心,鉴定表信念,全面提高我们青年学生整体素质和道德修养,高扬“五·四”青春旗帜;树新风,争做时代优秀青年!那么我们辉煌灿烂的和谐社会,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强盛就一定会早日到来。

下载一曲悲凉的歌 __浅谈张爱玲的悲剧(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曲悲凉的歌 __浅谈张爱玲的悲剧(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张爱玲小说的的悲剧色彩

    目 录 一、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一)张爱玲一生的悲剧遭„„„„„„„„„„„„„„„„„„„ (二)张爱玲的悲剧作品与其遭遇的联......

    论张爱玲的孤独感和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作品的孤独感和悲剧意识 摘 要: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孤独无力的生存状态,弥漫濡染到生命底蕴深处的荒凉的家园幻梦和浓厚的悲剧意识。张爱玲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的刻画描写......

    一曲春念歌不尽诗歌

    【 春意 】微风拂静幽,雨韵清流,痴心未改几时休。一曲眷念歌不尽,欲诉分留。执意上兰舟,遥望那头,烟霞绕柳百丝柔。一帘春燕剪旧梦,落影还羞。【 春聚 】弹指一挥间,转眼数年,风华远......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5篇模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姓名:宋 楠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定稿日期: 2016/04/30 1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

    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悲剧色彩

    悲剧人生的洞析 --张爱玲小说世界中的悲剧色彩 刘丽娟094311112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科学系) 摘要:在一个低迷低气压的时代里,张爱玲就像一位洞悟人生凌驾于众生之上的智......

    2014五四青年节演讲稿 唱响一曲青春的歌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80年前,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

    唱一曲心中的歌,赞美你!

    唱一曲心中的歌,赞美你! 早就听姐妹们介绍,电大xx路街道社区学校办得好,教育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免费教育让街道所属居民受益,越来越多的人涌进社区学校,在这里接受继续教育接受......

    唱响一曲青春的歌—五四青年节演讲稿(定稿)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 80年前,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