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之一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消费对象的比例关系及协调程度。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目前,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趋于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跨上新台阶。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之一,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逐年走底,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就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所以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同时也成为反映一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80年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6.9%,1995年为49.9%,1999年下降到41.9%,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9.2%,首次低于40%;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意味着总体水平达到了小康,2002年为37.7%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更进一步降为37.12%,这说明食品支出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正呈下降的趋势。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历史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水平低于40%时是启动以居民住房消费和交通通讯消费为标志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因此,以恩格尔系数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的话,我国新一轮的消费结构升级已经来到。
第二篇: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 作 者 】卢嘉瑞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 正 文 】
一、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特点
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首先,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94年平均每人生活性消费 支出为2851.34元[(1)],比1990年的1278.89元增长1572 .45元,增幅为122.95%。
其次,生活消费增长最快的当属吃、穿、用三项,其中尤以吃的消费为最,它们 的增幅(与1985年相比)依次为304.44%、298.18%和249.7 8%。详细情况见下表。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及构成表
(附图 {图})
第三,食品消费仍占很大比重,但恩格尔系数下降。详细情况见上表。1994 年恩格尔系数为49.8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 —50%为小康,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已接近小康。
第四,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在吃的方面,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 肉禽蛋35.6公斤,鱼7.9公斤,鲜奶5.3公斤,鲜菜120.7公斤,粮食 101.7公斤。动物性食品比1990年增加2.4—13.4个百分点。在穿的 方面,19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390.38元,比1990年增 长1.3倍。在居住条件方面,到1994年底,63%的中国城镇居民住上了单元 配套房,人均居住面积超过8平方米的家庭达66.3%,比1990年增加11. 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1994年城镇居民人 均购买耐用消费品支出217元,比1990年增长1倍。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 6台、电冰箱62台、电炊具75件、空调5台、淋浴器25台、吸尘器9台。第五,消费水平出现巨大差异,逐渐形成富有、富裕、小康、温饱、贫困5个不 同的消费层次。富有阶层的消费是豪华式消费,“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用 什么一般不问价钱,而只关心消费的档次够不够豪华和气派。他们中有身穿几十万元 一件的貂皮大衣、配戴价值10多万元的首饰、怀抱万元小狗的时髦女郎;也有花三 万元吃一餐、花上万元住一宿,坐着林肯、福特等私家车的公子哥”[(2)]。当今 在中国购买别墅的,其中一部分人也是这个富有阶层。据对北京市已入住的8个别墅 区的400个住家进行的调查,在以自住为目的的购买者中,有一部分就是中国的“ 个体老板、文艺界‘大腕’”[(3)]。这个富有阶层已经不是一掷万金而不惜,而 是一掷几十万金甚至百万金而不惜。中国广东汕头市一家县城挂牌销售的镶满纯金的 “华丽尔型豪华意大利睡床”,每张售价高达100万元,还供不应求,其奢靡豪华 的消费令人咋舌。[(4)]
与富有阶层的消费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当今中国的城镇居民中,还存在“温饱阶 层”和“贫困阶层”,他们由于收入微薄,只能低消费,有些家庭也只能解决低质量 的温饱问题。
第六,城镇居民家庭的教育投入增长迅速。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
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呈上升趋势,1994年比1993年增长了34.7%。1 /3的家长认为应为子女的教育需要而进行储蓄,相当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约1/6 的费用被市民投入子女教育及辅助养成。
第七,文化消费增长缓慢,比重过小。文化消费包括文化享受和文化娱乐。一个 时期以来,文化消费确曾发生过误导与偏差,不仅出现了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现 象,也出现了腐朽没落文化泛滥的现象,这是需要特别警惕的。
二、影响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第一,收入的增加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19 9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3179.15元,与1990年的1387 .27元相比,增长了129.17%,扣除涨价因素,平均每年递增8.6%。只 有收入增加,才有可能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
第二,不同阶层收入的巨大差别造成了不同阶层消费上的差别。据中国国家统计 局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差距显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份报告把城 镇居民家庭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有五种类型。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 5000元以下,占总家庭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5000—10000 元,占总家庭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入1至3万元,占总家庭的50.1 %;富裕型家庭,年收入在3至10万元,占总家庭的8%;富有型家庭,年收入在 10万元以上,占总家庭的1%左右。[(5)]目前中国的富裕阶层(含富有户和富 裕户)主要包括这样5种人:“
一、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
二、‘走穴’的演员和组 织演出的‘穴头’;
三、合资企业的中方负责人;
四、乡镇企业的承包者;
五、各类 经纪人”。[(6)]这个高收入阶层拥有巨额存款。据1991年的资料,中国8亿 多农民储蓄存款只有2737亿元,占总存款数的26%,人均仅为295元;城镇 居民约3亿,储蓄存款4500多亿元,占总存款数的33%;而高收入人口总计不 超过3000万,占全国人口不到3%,但存款总额高达2932亿元,占存款总数 的28%。[(7)]这份资料显然有些过时,但毕竟能反映一些问题。据另一份较新 的资料:“在城镇居民中,最富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46%,而最贫 穷的20%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6.04%”。[(8)]这一数字显示,我国居民之 间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1990年,美国最贫穷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 .6%,最富有的20%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4.3%)。
收入上的巨大差别必然体现在消费的差别上。据中国陕西省提供的一份资料,这 个省的富有型(富豪型)家庭的人口约占城镇居民的8%左右。这类家庭户均储蓄存 款在10万元以上,属于高消费阶层。他们的消费目的以自我满足和快乐为第一位,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炫耀自己的阔气。富裕型阶层的恩格尔系数为0.35,约占该省城镇居民的10%。这一阶层的家庭户均拥有存款5.37万元,生存资料 占30.7%,享受和发展资料占69.3%;其消费率为77.8%,而积累率为 22.2%,属于偏高消费阶层。小康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45,占城镇居民 的50%。到1993年底,小康家庭的生存资料占45.4%,享受资料和发展资 料占54.6%。他们的家庭消费率为85.9%,而积累率为14.1%,属于适 度消费阶层。温饱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54,约占城镇居民的30%。他们的 生存资料大约占69.3%,而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占30.7%,其家庭消费率为 96%,积累率仅为4%。贫困型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0.59左右,占全省城镇居 民不足10%。其家庭的积累率有的年份为负数,家庭消费资料几乎全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极少。[(9)]
第三,中国仍然是低收入国家,大多数城镇居民只能顾及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而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消费的比重还不大,因此,吃、穿、用的消费增长比较快,家 庭积累率很低,甚至是负数。
第四,从消费的角度看,中国城镇居民作为消费者的素质还不高。消费者素质是 特指人作为消费主体在消费行为上所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审美鉴赏 能力、识别挑选能力、质量监督能力和适度消费能力。前3种能力反映了消费者的文 化素质、商品知识、消费觉悟和消费技能,而适度消费能力则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收 入水平,也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程度。保守性消费、浪费性消费、愚昧性消 费和畸型消费等,都不是适度消费,除收入水平外,决定这一行为的另一因素是观念,即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能量入为出、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便是保守性 消费;挥霍无度、不讲究科学的享受,便是浪费性消费;以封建迷信慰藉空虚的心灵,或者表达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便会产生愚昧性消费;偏重于官能物质消费 而忽视精神文化消费,便是畸型消费。
三、中国城镇居民不良消费的种种表现
刚刚步入小康生活水平阶段的中国城镇居民,由于旧观念的泛起,由于消费者素 质还不高,由于富裕程度的巨大差别和观念的进步落后于财富的剧增,由于政府对各 级官员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管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城镇居民还存在一些不良消 费行为。主要表现是:
第一,浪费性消费令人痛心。暴殄天物,消费主体并没有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应有 的享受。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浪费是惊人的,且有增无减,令人痛心。中国的饮食文化世界独步。一些人以各种名目用公款大吃大喝。据粗略估计,每 年用公款吃喝要花掉上千亿元。吃中摆阔,浪费了大量珍馐名肴。据最新材料,地处 中国西北的大城市兰州市饭店酒楼目前平均每桌饭菜要浪费一到三成。某家大饭店全 年餐桌浪费至少能解决上万人的吃饭问题。而兰州市大小酒楼饭馆逾万,其浪费之大 可想而知。[(10)]中国是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多、粮食不充足的国家,可是一年 却因喝酒喝掉了大量粮食。据测算,平均每生产1公斤白酒耗粮约2.2公斤。19 94年中国年产白酒651万吨,产销基本平衡,也就是说一年中喝掉了1432. 2万吨粮食!相当于北京这个1100万人口的大都市3年多的全部口粮数。[(11)]非但如此,中国人喝的酒也越来越名贵。据报载,从1993年开始,中国便成为 法国科涅克“人头马”白兰地的头号市场,过去的一年内,中国人消费了1600万 瓶高档白兰地。[(12)]法国白兰地公司总裁说:“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里,我们一 直致力于提高美国人对法国白兰地的兴趣,但直到现在,每年才喝掉我们11%的产 量。而在亚洲,我们只是稍稍花了点力气,就卖出了总产量的64.4%”。[(13)]
婚礼消费中也有极大的浪费。前几年中国流行一句话:“不是万元户,莫想娶媳 妇。”如今,城镇居民家庭的结婚费用早已大大超过了万元的界限。有些婚礼消费其 实是公款消费,这或许是中国的一个“特色”。据中国民政部门统计,中国每年约有 1000万对人结婚,其中城镇人口约达300万对。如果按每对平均用车3辆计算,年用车共达900万辆次。结婚用车中公车比例约在90%,即810万辆次。如 果按每辆次车平均最低费用50元计算,那么,全国城镇人口每年结婚占用公车将耗 费4亿元多之国家和集体经费。[(14)]
城镇居民中的富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所演示的挥霍浪费更是惊人。报载,上海有 一位老板娘竟用2000元一块的手帕为价值10万元的宠物擦屁股;两位大享为博 得千金一笑,竟驾车奔到无锡往太湖里扔下数万元一块的劳力士表。这种人虽为数极 少,但影响很坏。[(15)]1994年有一条新闻格外引人注目,说的是一位北京
大款和深圳大款请客吃饭,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豪爽、大方,竟相提高价码,最后 是北京的大款花35万元请了深圳大款一顿饭。由于这个数字是1992年中国大陆 人均年收入的两千两百多倍,换言之,这一顿饭的开销可以让两千两百多个普通的中 国百姓过上一年,因此它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16)]
第二,愚昧性消费令人遗憾。愚昧性消费主要是指活人花在死人身上的消费和封 建迷信之类活动中的消费。前几年,“不花几千元,死者难安眠”就已成为中国城乡 家庭操办丧事的真实写照。如今,有些城镇家庭的这笔消费已大大突破了“几千元” 的界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天津市每天仅在北仓和程林庄两大殡仪馆就烧掉千余 个花篮,一年下来,价值至少千万元。[(17)]为死人建坟墓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 土地资源,也浪费了大量资金。以中国的浙江省为例,这个省近年来共滥建坟墓47 万多个,致使人均耕地只有0.56亩的浙江约2000公顷的土地被坟墓覆盖。[(18)]此外,封建迷信活动也已侵蚀某些工矿企业、党政干部。长沙市有一家国有农 场,近年来企业效益大幅度增长,职工收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领导作出决定,划出一块临江的“风水宝地”,耗资200万元,兴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19)]1996年春节期间,在福州市,不少党政干部乘公车上山烧香拜佛,以祈求 新年升官发财。[(20)]
滥建坟墓、非法建造寺庙,这是愚昧落后的表现。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正在狠刹这 股风气。
第三,“灰色”消费令人无奈。所谓“灰色”消费是指用于人情关系中的消费。
“灰色”消费名目繁多,什么乔迁新居、晋职升级、求人办事等,都要花上一笔钱。对于花钱的人来说,实在是迫于无奈。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国每年人情费支出高 达1000至1400亿元。[(21)]
今天,在许多中国人中流行一句话:“不送礼办不成事”。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不良风气,也说明了“送礼者”的无奈。
四、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导向
第一,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广大居民的消费需要。这既是中国政府 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以来,中 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是以他们的收入不断增长和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实物 消费品为前提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要,中国将继续采用先进科学技 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更好的消费品。
第二,优化进口商品结构,丰富国内市场。中国政府已经作出规划,2000年 进口商品总额为2000亿美元。进口的一部分消费品,是为了繁荣中国的市场,满 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兼顾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中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是必 要的,这样做有利于较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但是实践证明,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 极性,其对产业发展的调节往往滞后,因而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鉴于此,中国 坚持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实行政府的宏观控制,即发展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这样就能克服单纯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第四,控制物价上涨,治理通货膨胀。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通货膨胀 有时难以避免。但是高通胀会扰乱经济秩序,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同时也 会限制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国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使 零售物价涨幅由1994年的21.7%下降到1995年的14.8%,并力争在1996年回落到10%以内。
第五,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政府的政策是鼓 励一部分人凭诚实劳动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是目前在不同部 门就业的劳动者、不同阶层的人士中,出现了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并且这个差距正在 扩大。这一情况直接影响着消费,使不同阶层的消费水平也出现了不合理差距。中国 方面正在采取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工资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限制某些人的过高收 入、取消某些行业职工的不合理收入、控制某些行业福利性开支的过快增长等办法,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第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中国居民 消费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是对资源和社会财 富的极大浪费。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居民的观念落后,消费者素质差,缺乏对资源短缺的危机意识。因此,中国政府正在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杜绝这些现 象,通过政策引导居民家庭投资与教育事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 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消费风尚。
注释:
[(1)]本文使用的货币名称为人民币。
[(2)]1995年9月18日《消费时报》。
[(3)]何世境:《住京城别墅的人是谁?》,1996年6月4日《华商日报 》。
[(4)]沈永昌:《“金睡床”的忧思》,1996年6月18日《中国经济时 报》。
[(5)]1996年6月10日《金陵晚报》。
[(6)]1992年11月11日《消费文摘》。
[(7)]李安定:《民众轿车不是梦》。
[(8)]孙敬水:《贫富差距扩大——一个跨世纪的隐患》,《经济论坛》19 96年第11期。
[(9)]1995年3月1日《中国消费者报》。
[(10)]1996年5月20日《经济参考报》。
[(11)]199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
[(12)]转引自吴晓波:《1600万瓶白兰地的下落》,《南风窗》199 5年第11期。
[(14)]李明锦:《婚礼车队后面的黑洞》,《八小时以外》1993年第1 0期。
[(15)]转引自1995年9月18日《消费时报》。
[(16)]1994年1月21日《工商时报》。
[(17)]1995年11月13日《北京晚报》。
[(18)]1996年6月2日《光明日报》。
[(19)]1996年4月10日《工人日报》。
[(20)]1996年4月9日《工人日报》。
[(21)]1996年7月11日《北方时报》。*
第三篇: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导论
1.1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3研究思路
第二章消费结构及ELES系统模型简介
2.1消费结构的概念及分类
2.2消费结构的概念
2.3消费结构的分类
2.4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简介
第三章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3.1基于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静态分析
3.1.1 模型估计
3.1.2 基本需求分析
3.1.3 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3.1.4 弹性分析
3.2基于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分析
第四章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4.1某些消费品零售价格偏高
4.2城镇居民收入偏低,差距不合理
4.3人口质量较低
4.4政府管理缺乏力度
4.5消费的市场环境不健全
4.6消费观念落后
第五章促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对策
5.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5.2抓好教育工作,提高城镇居民人口质量
5.3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城镇居民科学、合理消费
5.4降低住房及医疗服务价格,扩大城镇居民消费需求
5.5强化市场监管力度,改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第四篇:大学生消费结构
1.什么是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consumption structure)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料,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价值形式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
2.调查目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了解大学生消费结构及其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消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大学生消费结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看法·认识):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
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4..针对消费的不合理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对策·应对方法·解决方案):
社会和学校应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正确消费;
在校生活消费必须与家庭收入相适应;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
树立正确消费观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5.需要加强的教育(学校的作为):
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6.给我们的启示(收获):
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第五篇:武汉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现状调查
武汉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现状调查
作者: 武汉大学城乡居民医保现状调查课题组 发布时间: 2008-06-03 08:59:16 来源:
[打印本稿][关闭窗口]
医疗保障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了解湖北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相关情况,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城乡居民医保现状调查课题组于2007年8月3日至8月11日对武汉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现状进行了调查。课题组实地走访了武昌区紫阳街的解放路、歌笛湖、水陆、保望堤等四个社区和江汉区万松街的航侧、白松、青松等三个社区,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武汉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社区里的常住居民,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95.2%,其中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达93.7%。
一、调查数据统计
(一)已参保人员
调查表明,在已参保的人员中,61.8%的人参加的是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6%的人参加的是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10.6%的人享受公费医疗,另有7.6%的人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
对于参加各种医疗保险后经济负担的变化,27.0%的已参保人员认为加重了,22.2%的人认为减轻了,而38.1%的人则认为跟以前没参保时没什么区别。根据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认为目前每月缴纳的医保费用偏高的占44.9%,认为合适的占36.2%,认为偏低的占10.2%。对于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是否能够应付日常医疗费用,25.6%的人认为基本能够应付,74.4%的人认为难以应付。对于现行政策中规定的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8.1%的人认为合理,34.3%的人认为一般,38.0%的人认为不合理。
(二)未参保人员
对于那些尚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居民,当需要看病时,21.1%的人通常会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9%的人选择大医院,31.1%的人选择中小医院,另有17.8%的人选择诊所。而影响他们选择医疗机构的原因中,“离家较近,比较方便”占30.9%,“就诊程序较简便”占18.8%,“医疗设备比较齐全”占13.3%,“医生专业素质较高”占13.9%,“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较好”占4.2%,“花费较少”占18.8%。对于目前的医疗负担状况,4.4%觉得没有负担,7.7%觉得负担较轻,39.6%认为负担一般,26.4%觉得负担较重,22.0%认为负担很重。
当回答“如果参加医疗保险,医疗负担会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时,39.3%的人认为医疗负担会减轻,29.2%的人觉得会没什么变化,31.5%的人则认为医疗负担反而会加重。
(三)共有的问题
1、健康意识和健康体检推广工作
在被访对象中,已参保人员从未参加过身体检查的达46.97%,未参保的更是高达58.2%。这说明居民健康意识还不够强,有关部门的健康体检推广工作还有待提高。
2、医疗机构的状况
已参保人员选择经常去社区医疗机构的为17.2%,偶尔去的为27.9%,很少去的为31.2%,从不去的则有23.8%。相应的未参保人员中,则是21.9%,23.3%,35.6%,19.2%。
在对医保定点医疗卫生机构意见中,认为应该提高医生的专业素质的人群比例最高,为22.7%,而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就诊的方便程度差不多,分别为20.1%,19.4%,20.3%,认为需要改善医院环境的仅有17.5%。
3、对当前医保制度的了解和评价
在问到对现行医保制度是否了解时,仅有2.6%的人表示比较了解,不太了解的则为48.5%,还有6.1%说不清。在对现行医保制度的评价中则有高达60.4%的群众认为不公平,基本公平和比较公平的总共仅有19.8%。在对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的照顾方面,51.2%的群众认为虽然对于弱势群体有特殊照顾,但亟待提高,24.4%的人认为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对现行医疗制度的总体评价中,不满意的有36.9%,觉得一般的有39.6%,比较满意则为2.8%。对于目前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60.9%的人认为是医院收费太高、乱收费现象严重,其次是国家政策问题和基层执行问题,分别为18.2%、14.9%,而觉得医疗资源不够丰富的占总比例的6.8%。
4、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展望
武汉市即将在全国率先试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即将出台的这一制度,28.9%的人认为该制度应该具有的最大特点是覆盖面广,公正公平、落实到位、让参保者自由选择分别为19.8%,19.0%,19.0%,保障水平高则有12.6%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在众多医疗保险中,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依然占主导地位(61.8%),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职工人数占主导,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职工医疗保险落实情况较好,大多数企业都能为自己的职工投保。但还是存在少数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漠视职工合法权益,不愿意为职工支付工资以外的其它费用。
(二)参加医疗保险后,只有22.2%的人认为自己的医疗负担减轻了,多数人觉得没有什么变化(38.1%),而值得重视的是,有27.0%的被访者反映参保后加重了自己的医疗负担。总的来说,这是因为在现有医疗保障制度中,统筹资金针对的还是重症疾病的门诊治疗以及住院等,居民的日常疾病的诊疗费仍旧是从个人帐户中提取,这就使不常患大病住院的居民很难感受到参保后经济负担的减轻。具体说来,一方面,每月缴纳的医保费用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44.9%的人认为偏高),另一方面,大多数人(74.4%)觉得个人账户难以应付日常医疗费用。这样,个人账户对日常医疗费用的“入不敷出”反而会使居民觉得负担加重了。
(三)对于现行政策中规定的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38.0%的人认为不合理。这说明虽然医保的各种条件和范围在年年扩大放宽,但距离真正合理的目标还有距离,特别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医保指定药品目录。
(四)对于未参保居民,大多数人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等正规医疗机构去就医,说明正规医疗机构还是以其优质安全的服务和先进完备的设施赢得患者朋友的信赖。但在影响居民医疗机构选择的因素中,离家近、就诊方便、程序简洁、花费较少占主要(68.5%),因此仍有17.8%的人选择到个体诊所去。
(五)目前未参保的人中,觉得医疗负担重的占相当比例(48.4%),为保障更多人的医疗卫生状况,居民医疗保险要具有很大的覆盖面。如果参保,29.2%觉得会没什么变化,还有31.5%的人担心会加重。这说明医保的宣传工作还需要加强。
(六)社区医疗机构已经成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虽有一小部分人去社区医疗机构以外的地方。社区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的建设十分必要,首先要加强的就是提高医生的素质,加强训练,引进优秀的人才;另外硬件设施受经济影响很大,但是由于目前相关部门的投入有限,短时间内估计不可能有很大的改观。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七)有48.5%的人对现行医疗制度不了解,说明我们医疗制度的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其中还涉及到了政府政务公开的一些问题。群众对政策不了解,又怎能完全体会这其中的好处呢,误解从而也就难免了。当然医保制度本身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以致36.9%的受访者表示对其不满意。
做好社会医疗保障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人民群众对这个制度本身并不会十分的在意,一般也不会去特别的关注,老百姓们关注的其实是这个制度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百姓现在最痛心疾首的就是医院的乱收费,收费高昂(60.9%),这个给百姓带来的感觉是最直接的,医疗费用每年都在不断的攀升,医保带来的些许利益被上升的医疗费用所吞噬,一些人便会直接把怒气发在医保制度之上,60.4%的人认为现行医疗制度不公平。现行制度下有关部门对医院、药店等医疗机构的监管仍然不够,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仅仅靠行业自律是行不通的。公不公平,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覆盖面的问题。28.9%的人认为新制度应该具有的最大特点是覆盖面广。这也许是因为以前一直施行的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制度,城镇非从业人员没有被纳入医保范围之内。然而,这次即将试点的新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就是为了弥补这个漏洞,把城镇非从业人员纳入到医保的范围中。数据显示,要求公平公正的被访者达到19.0%,也许是受了以前的公费医疗制度的影响,极少数人违规享受特别的医保高待遇、现行保障水平对于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居民和企业中宣传,增强居民和企业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企事业单位和职工个人的参保意识。同时也应加强政策本身的宣传,让每一个参保人对条件、待遇和流程深入了解。
(二)加强保障企业职工参保的立法工作
少数单位和职工对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认识不到位。个别单位出资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漠视职工合法经济权益,不愿意为职工支付工资以外的其它费用。将企业职工参保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保护起来,对于只追求片面利益而忽视职工生命健康权益的少数单位,要用法律武器惩治。
(三)协调企业大龄职工参保标准
一方面,对部分改制企业部分困难职工来说,每人一次性清偿费8000元仍然吃不消,可将一次性清偿改为多次偿还,缓解困难职工经济紧张状况;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年老体弱,在基本医疗统筹基金中支付医疗费用的数额逐年攀升,影响了其他参保职工的利益,降低了基本医疗保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可加强对改制企业在职职工的宣传工作,适当调整统筹基金来源比例。
(四)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基层医疗机构定点范围
根据当地政府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积极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范围。允许各类为社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门诊部、诊所、医务所(室)等机构,申请医疗保险定点服务,既方便了参保人员就医购药,减轻了参保人员费用负担,又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五)进一步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点资格条件
取得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医疗技术人员和设施配置基本标准,严格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规范内部运行,有明确的基本医疗服务和药品使用范围,执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掌握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规定,具备医疗保险信息管理要求的基本条件等。对不规范医疗行为严重、发生医疗保险欺诈行为、定点考核不达标以及参保人员满意度低的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解除定点服务协议,追回医疗保险基金损失,并报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取消其定点资格。
(六)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实施监控和跟踪服务
对大病门诊、住院等实行严格审核和公示,严格审核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入院、出院手续,及住院医疗费用。建立定点医疗机构费用信息公布制度、违规行为举报制度和参保人员满意度调查制度。要根据日常监督检查、考核评议以及参保人员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点资格和定点协议的动态管理。对于医患双方联合作弊,虚开基本医疗药品,用于串换等值的自费药品甚至非医疗用品的行为要坚决打击。杜绝极个别医患双方联合作弊,虚开基本医疗药品,用于串换等值的自费药品甚至非医疗用品的现象。
(七)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设
确保小型医疗机构基本医疗设施的普及,中大型定点医疗机构先进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提高医务工作者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树立心系患者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典型。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点,制定方便快捷、管理高效的业务管理流程。采取多种方式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培训和技术支持。
(八)拓宽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医疗服务的范围
将之后出现的新药品、新设备逐步包含进“医保”范围内,确保临床治疗和保障职工基本医疗的用药需求。要在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范围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规定的范围内,根据物价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标准,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等基本医疗服务进行逐项审定,明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社区医疗服务项目。
(九)简化办理转诊的手续
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需要办理转诊手续的患者缺乏经验,转诊期间很可能是患者治疗的关键时期,办理转诊手续拖延时间太长,有可能延误疾病治疗。精简办理手续,同时加大转诊程序的宣传,在医院醒目地点张贴转诊的相关流程,同时完善参保数据管理系统,在准确的前提下提高办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