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情人节风俗习俗
浪漫情人节国外风俗习俗各不同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情侣们在这天互送鲜花、巧克力或贺卡来表达爱意。近些年来,随着情人节在世界范围的流行,不同国家的情侣在情人节这天也拥有了各自不同的表达爱意的方式。
法国巴黎法国巴黎原本就号称“浪漫之都”,情人节这天,无论是埃菲尔铁塔下的广场还是在圣心大教堂附近,到处都是情侣们相互依偎的身影,他们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尽情享受着情人节的快乐。
意大利罗马罗马近年来开始流行一种特别的情人节仪式,即在情人节这天,情侣们要到罗马著名的米尔维奥桥上,将一把象征着心心相印的锁挂在桥上的路灯柱上。之后,情侣们把钥匙丢到桥下的河里,以示二人一生永不分离。
美国纽约很多情侣选择在情人节这天远离尘世的喧嚣,到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乘着马车,怡然自得地观光游览。
巴西里约热内卢情侣们在情人节会前往著名的科帕卡巴纳海滩。据当地人介绍,这几年前来科帕卡巴纳海滩欢度情人节的情侣们很多都是从国外慕名而来的。
新加坡政府把情人节当作推动年轻人约会、结婚的好机会,政府自XX年起每年2月举办“浪漫新加坡”活动。今年内容包括电影马拉松、通宵购物、寻宝以及在高165米的摩天观景轮上约会等等。
印度情侣们会在情人节这天前往位于北部城市阿格拉附近著名的泰姬陵拜谒,因为在当地人看来,泰姬陵就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最好见证。
第二篇:国外风俗礼仪
国外风俗礼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也不是天马星空的事了。假如你到了一个国家,它最吸引你的事什么了,毫无疑问便会想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和风俗礼仪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了解各国的名族风俗是很有必要。当和别人讨论外国的一些文化时而你却一无所知,这时你肯定会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所以了解一些国家对我们很重要的。现在我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个我所了解的国外的几个国家,希望对大家有用。
1、韩国
韩国位居亚洲东北部,由大陆的东北向南部伸展的半岛国家,半岛南北长约1000公里,东西最短距离216公里,呈细长型,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4,802万左右,60%住居在城镇, 1/4的人口集中在首都汉城(首尔)。
韩国人的姓氏以金(21%)、李(14%)、朴(8%)、崔、郑、张、韩、林为最,姓名多由姓氏及双音节名字构成。韩国妇女婚后并不随夫姓,但子女须随父姓。
婚姻对韩国人来说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仪式。虽然有统计显示近代韩国的离婚率激增,但离婚对当事人及双方各自的家人来说还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韩国现在的婚礼方式同以往有所不同: 身着白色婚纱和新娘和身着燕尾服的新郎在婚礼厅或教堂按西方仪式举办典礼后,再转移到名为“币帛室”的房间,换上华丽的传统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结婚典礼。(币帛,可理解为韩国的一种传统,指婚礼时新郎新娘向男方家长及亲戚长辈行礼的风俗,是新娘首次正式地拜见男方亲属的仪式)
在韩国人的传统信仰里,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因此,除先祖的忌辰外,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庆日,子孙后代都会通过祭拜来召唤先祖的灵魂。韩国人相信凭借这种特殊的仪式能和逝去的亲人再次相聚,并借此祈愿得到先祖在天之灵的庇佑。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如今,大部分国民是以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春节秋夕(中秋节)等节庆日,或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女性的韩服是短上衣(jeogori)搭配优雅的长裙(chima);男性则是短褂搭配长裤,而以细带(daenim)缚住宽大的裤脚。上衣,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甚至加刺明艳华丽的锦绣。
韩国是一个很美的国家,风俗人文在世界都是出名的,韩国人很热情,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到韩国去玩玩。
2、日本
日本是一个位于欧亚大陆东侧,太平西北部并列成的弓状岛国。日本主要的岛屿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岛、本州。
日本堪称世界上变化最迅速的国家,由于日本民族十分保守,使得现代的日本文化既表现了渊远流长的历史和日本大相扑传统,又具有相当欧化的倾向。日本的文学作品、影视艺术,就连书法都显现出新旧结合、东西交璧的特色。游览日本的城市,就会看到古朴典雅的寺院神社与现代化的摩天大厦相邻。茶道和花道是日本人引以自豪的艺术。茶道通过奉茶的一套讲究的礼节表现高雅艺术。花道是将剪下来的花草枝叶插在器皿里表现美感和生气。茶道和花道是日本妇女的必修课,成为文化和教养的一个方面。
日本人喜爱体育运动。柔道和剑道已被列入日本小学的必修项目。棒球在日本非常普及,是日本的国球。“相扑”被称为日本的“国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日本围棋水平很高,中日围棋交流频繁。围棋、将棋(日本的棋)受到广大日本人民的喜爱。
说到饮食,不仅是以大米为主食、蔬菜、鱼与肉为副食的日本式餐点,在日本可以品尝到丰富多样的餐食。日本是一个优质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卫生设施也很完善,所以自来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饮用。现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女孩子们在学习自古以来的日本传统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时,也跳迪斯科。观览市区、古老寺院和高层建筑相邻而建的情景并不稀奇。故而现代的日本文化是结合了古老的、新兴的、西洋的和东洋的文化而形成。
3、英国
现在就介绍一下了欧洲的代表国家英国。其特点便是文化悠久,具有很多历史的痕迹。
大本钟作为伦敦市的标志以及英国的象征,大本钟巨大而华丽,重13.5吨,四个钟面的面积有两千平方米左右。大本钟从1859年就为伦敦城报时,至今将近一个半世纪,尽管这期间大本钟曾两度裂开而重筹。现在大本钟的钟声仍然清晰、动听。
白金汉宫自19世纪以来,白金汉宫成为英国王室的活动场所。尽管整个王宫的多个房间多数是由王室工作人员居住的,这里仍是王室的象征。白金汉宫前的广场上有精美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
白金汉宫广场是伦敦观光客最为集中的地方,每天中午11:30有卫士换岗仪式(10月至5月为隔日)。尽管交换钥匙现在已成为纯粹的仪式,但士兵王家风范的动作和军乐队的表演总换来不停的闪光的快门声。
塔桥与伦敦塔采用一致的哥特式风格,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桥内的电力设计可使桥面打开,使过往的大船顺利过。现在伦敦桥成为泰晤士河上绚丽的一景,塔桥本身也成为欣赏泰晤士河风光的好去处。
大英博物馆以收藏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而闻名于世的大英博物馆是一座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世界是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显赫一时的日不落帝国从世界各地斥夺来的宝物,现在汇集此处向世人展示。除了欣赏展品外,游客还可以领略英国人在博物馆设计方面的过人之处。
相比外国我们中国是比较谦虚的国家。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具有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特点。例如,当受到表扬和赞美时,中国人习惯上总要说“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客气话;而西方人则会说“谢谢你的鼓励”之类的话,表示肯定了对方的评价。西方人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也同样难以理解和接受。再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和象征着喜庆、欢乐和热情,所以新娘在婚礼上身穿大红嫁衣;而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是纯洁无瑕的象征,因此新娘在婚礼上身披洁白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则被视为不祥之兆,是葬礼服饰。
所以当我们到国外去了,记得一定要入乡随俗!
第三篇:国外中秋节习俗
国外中秋节习俗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其实,中秋佳节并非中国独有,世界各国也有形形色色的中秋节,而且风俗非常奇特有趣。我国的近邻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每逢中秋节到来时,男女老少也有赏月的风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伊朗称中秋为“麦赫尔节”。这天是伊朗太阴历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续6天方才结束。
美国称中秋节为“秋月节”。节日里,每户人家都要吃葡萄、栗子、豆子等时鲜果品和新制作的食品。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把中秋节称为“月圆节”。在这天晚上,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尽情庆祝一番。
朝鲜把农历八月十五称为“秋夕节”。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我国的荡秋千),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别有一番情趣。
泰国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称为“祁月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用甘蔗扎成拱门,人们用各种彩纸制做成精巧的服装和一些精巧的家具,在拜月时烧赠观音娘娘。
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将中秋节称为“赏月节”。节日之夜,在一轮皓月刚刚升起时,人们便成群结队地来到广场或庭院里,围成一个圆圈,默默地静坐到月亮西沉之后,才开口谈笑,开展各种娱乐活动。
本文来源于[河南旅游网],原文链接:
第四篇:中国情人节习俗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这里略加阐述各地区的活动。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在陕西,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扩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其他各地区,七夕之风也大略与上述相近。如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夕前数日,种麦于小瓦器,为牵牛星之神。谓之‘五生盆’。……街市卖巧果,人家设宴,儿女对银河拜,咸为乞巧。”另外北京还要摆设切成莲花形的西瓜、香瓜等,并于瓜果麦秧上扎彩线,十分美观。北京竹枝词,即有“五生盆结彩层层”句,又丢巧针求巧。在清代皇宫中亦有祭祀双星,宫女丢巧针之俗。在颐和园昆明池上要打浮桥,隐喻天上鹊桥,供帝后观玩。还有饮宴、演戏等。
第五篇:寒食节的风俗、习俗
寒食节形成了丰富的风俗、习俗: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
百姓上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具有以下特点:
1、节日形成早。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2、延续历史长。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3、文化内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4、节日活动多。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
5、流传地域广.回顾历史的发展,寒食节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脉络之一。因此,从历史研究、社会研究和旅游观光等多个社会活动层面来看,寒食节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值得人们注意。
1、社会、历史价值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此外,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变为今天的“旅游黄金周”;
由寒食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
由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
由蹴鞠,演变为今天风靡全球的足球运动,2、文化价值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3、艺术价值寒食节,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