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风俗

时间:2019-05-14 12:0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各民族风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各民族风俗》。

第一篇:各民族风俗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回族:历史上,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结婚时请阿訇证婚,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多围寺而居。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往往可看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平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F加添“虎图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70天,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大家宰杀牛羊庆祝,聚餐联欢。(附上一句,我就是这其中一员)3.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5.傣族: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28.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41.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结婚选在“主麻日”。

4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

4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47.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东正教,使用俄语和俄文,也用汉、维、哈文。

48.裕固族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过去,他们不仅住的是毛毡帐篷,穿的衣服、鞋袜,吃的肉、奶是畜产品,而且生产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制成的。现在,已有一部分人改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49.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吃法很多

51.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52.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间文学也极为丰富,传统的乐器有“芦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种植粮食以外,还大力种植甘蔗、茶叶、咖啡、橡胶。创办了炼铁、农机、采矿等,其中澜沧铅矿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业。

53.基诺族待客真诚,在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都可分一份,熟时都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狩猎,擅长射箭。

55.畲族:有客人到门,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两道。有一种说法:“喝一碗茶是无情茶。”还有说法:“一碗苦,两碗补,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过主人的茶,就必须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说明,直至喝满意为止。若来者是女客,主人还要摆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第二篇:各民族各国过年风俗习俗

各民族各国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但大多数都以新年作为重大节日来欢庆。

蒙古族: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被大家认为是最勤劳的姑娘。

景颇族: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哈尼族: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高山族: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满族:挂旗过年。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白族:云南白族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彝族: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

撒尼族:食汤圆。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过春节必食汤圆。

日本: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月三日为全国休假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

埃及: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是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七八只碟子里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

朝鲜:新年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

西班牙新年:争着吃葡萄,当除夕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声,人们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平安如意

巴西:新年钟声敲响后,巴西人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他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果,这个活动被称为“寻幸福”。

第三篇:各民族、地区过春节的风俗

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

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过年从腊月初八就开始了,约定俗成的日程安排为: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麦子,二十六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三叩首(指拜年),初二接财神。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也就是送灶神上天报告这一家的善恶,然后在除夕夜里迎回来。在这一天晚上一更时,由家里的男人主祭,女人是绝对不许参加的。将家中原有的灶神(俗称灶王爷)供祀在案上,以关东糖、糖瓜、南糖、清水一碗、草料一碟作为供品,点上香之后,念过“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的祷词,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将灶王爷的口粘住了,为的不让它报告本宅所作的恶事,干脆让它免开尊口,这也是中国人对付神灵的智慧。等到香燃尽之后,主祭人将钱粮草料一同焚化(那草料是为灶王爷所乘的马预备的),再把凉水泼在地上,祭灶的仪式就算完成了。关东糖是棍状的,十分坚硬,当年真是从关东贩运来的。糖瓜是把糖做成甜瓜、倭瓜的样子,中间是空心的。南糖原产于南方,用花生、芝麻加糖做成条、块状。

腊月二十四是扫房的日子,即卫生大扫除。将房屋、家具、各种器物用品都清扫擦拭干净,所用的扫帚、毛掸子,簸箕都得是新的,许多人家还要用白纸糊房糊窗户,贴上新的窗花。

过年时的食品、用品统称为年货,包括米面酒菜水果鸡鸭鱼肉、年画、春联、门神像,还有年糕、元宵,还有爆竹、麻秸、柏枝、挂钱、佛花、蜜供、花灯,种类非常多,无法一一列举。

从腊月二十五起,人们就开始蒸馒头、买肉、杀鸡,做成各种菜肴。在除夕之前,人人都要洗澡,即使是平时最脏最不讲卫生的人在这几天里也要到澡堂里洗上一个热水澡,据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

腊月三十也称为“除夕”,这一天夜里要举行祭祖仪式,一般人家在堂屋正面墙上挂祖宗的影像,下设供桌,摆上香炉、蜡扦和供品。汉族人祭祖的供品是大碗的鱼肉。南方籍的人家就要更讲究了,要用八碗大菜,中间设火锅,并为各灵位设杯箸。满族旗人祭祖用的供品是核桃酥、芙蓉糕、苹果、蜜供。除夕夜和正月初一还要供素饽饽(即饺子)。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依次向祖宗影像前烧香叩头。王公贵族之家的祭祖仪式在专设的家祠内举行,场面十分盛大。《红楼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就描绘了祭祖的具体情景。

除夕日后半夜还要“接神”,即迎回灶神,在四更时分,将素馅饺子摆上供桌,首先由一家之长拈香行礼,然后家人依次行礼,香燃尽后焚钱粮,在院中拜喜神、财神、贵神,供品有蜜供、红月饼以及用豆腐、面筋、粉条做成的素菜。

除夕这天家人要向长辈亲友辞岁,即向长辈行叩谒礼。新婚不久的姑爷要到岳父母家辞岁,否则就是不恭。除夕夜的晚饭也称“团圆饭”。全家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其乐融融,年夜饭桌上的菜肴也十分丰盛。北京人更有在除夕夜包饺子,在子时新年旧年更替之际吃“更岁饺子”的风俗。有的人家还在饺子里暗藏铜钱,吃到这个饺子的人在来年会大吉大利除夕夜里全家人都不睡觉,或饮酒,或放鞭炮,或者贴春联、贴门神、立桃符、挂钱,或从事各种娱乐活动,称之为“守岁”。除夕夜里人们要在庭院中燃烧松柏枝,称为“驱岁”,有驱逐鬼祟的用意,还要在院内遍撒芝麻秸,人走在上面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称为“踩岁”。在除夕夜或正月初长辈要给晚辈一些钱,称为“压岁钱”,据说是为了压住新的一岁,叫小孩安全度过,也有人说“压岁”就是“压祟”的意思,总之都是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灾,能健康成长。

除夕夜子时,北京城内爆竹大作,各家各户还要烧香,迎接诸神下界。爆竹在古代是驱逐鬼祟时用的。用纸裹上火药做成,点燃药捻后发出巨响,另外还有各种烟火,能放出五光十色的各种花样,有盒子、花盆、水浇莲、葡萄架等许多名目。

正月初一天亮之后,亲朋好友就开始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或者是平辈中年幼者给年长者拜年,都是三叩首。汉人在叩头前后还要作揖。一般平辈的朋友或邻居则是拱手作揖,互相说“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利话。乡下在叩头时还要说:“X伯(叔、兄等),给您叩头啦!”长辈则坐在椅子上受礼。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可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称之为“拜晚年”。

正月初一全城的店铺都关门停业,要到正月初六甚至到正月十五以后才开业。戏园子在正月初一要举行开台仪式。首先要击鼓鸣金,称之为“打通”,打过三通鼓之后上来四个手持金鞭的灵官在台上跳舞,称之为“跳灵官”,然后是“跳加官”、“跳财神”。随后戏班子的管事把“万事亨通,开市大吉”的红条幅交给戏园子的堂头,堂头再把两个红包交给管事,作为给跳加官的演员的赏钱。最后堂头高喊“开戏喽”,才开始新一年中的第一出戏的演出。

。正月初二早晨各家各户都要祭财神,在财神像前摆设供桌、供品,全家人依次叩头,放鞭炮祭祀之后,将财神像放在院内的松柏枝、芝麻秸上点燃。当年还有在初二到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烧香叩头,买几个纸元宝带回家的风俗,称为“借元宝”。

从初一到初五各家都不能用生米面做饭,而是吃除夕日之前做好的熟食。妇女从初一到初四,不能出门,称为“忌门”,也不能做针线活,不能动刀剪。初五的早晨各家各户要放鞭炮,据说可以崩跑穷鬼迎来福星。到了初五这天妇女可以出门,做饭,称之为“破五”。

正月初六各家店铺下板开门营业,称为“开市”,正月初七是“人胜节”,正月初八为顺星日,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日,是灯节,而正月十五是“上元节”,这几天内,无论是住宅、店铺,还是寺庙、街道前都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吸引着全北京城的男女老少走上街头观赏花灯,花灯有扎制成各种人物和动物的,也有以三国、水浒、红楼梦等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的,还有些花灯上写着谜语,也就是灯谜。此外还有一种冰灯,是用水放在容器中,然后放在户外,结成冰,再把冰块中间尚未结冰的水放出来,在中空的冰壳内点上蜡烛就做成了一盏冰灯。大型的冰灯是以许多冰块堆砌雕刻而成的,可以表现各种人物、故事。

少数民族过春节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第四篇:各民族风俗习惯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蘸水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花婆节

壮族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

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现已淡化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植树节

三月十二中国的植树节定于3月12日。1979年2月,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于次年颁布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实施办法。植树节前后,我国各地都要集中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花山节

花山节一般在较平缓的地区举行。花场中竖立一根有五、六丈高的竹竿或树杆,这就是花杆,花杆上还分别挂着两块红黑布。每年,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杆立好,让人先知道这里有花场,到了正月初一就开始踩花山,比较隆重的花山节还可以延长至初八、九。踩花山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求子而立,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日。关于花山节的来历,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区,那地方有着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盘,就派皇兵来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孜尤就率领他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和苗民们,与皇兵交战,最终寡不敌众,苗族失败了,蒙孜尤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在战斗中牺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岭中迁徙。蒙孜尤在腊月十六日竖立花杆,正月初二、三、四这三天举行祭奠仪式,纪念为保卫家乡而牺牲的儿子姑娘,同时,还进行武术表演,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项体育活动,也是苗族的生活经验交流活动,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娱乐活动。在花山节期间,有芦笙舞、武术(即苗族的民间武术之棍术、刀术、枪术、钩镰、三节棒、链甲等)、倒爬花杆、斗牛、赛马等体育和文艺节目。

第五篇: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r/n

饮食习惯上,满族人喜欢吃黄米饽饽,吃萨其马;朝鲜族人喜欢吃冷面、泡菜和打糕;蒙古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喜欢吃手扒羊肉喝奶茶;维吾尔族人还喜欢吃手抓饭和考馕;藏族人喜欢吃糌粑、喝酥油茶和青稞酒;生活在南方的独龙族、土家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民都喜欢吃糍粑,喝糯米酒/r/n

在居住方面,各个民族人民由于居住地域不同,居住习惯也有不同。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满族人喜欢睡火炕;草原需要游牧,蒙古族人喜欢住蒙古包,哈萨克人喜欢住毡房;云南西双版纳气候炎热,傣族人喜欢住通风凉爽的竹楼;青藏高原寒冷,藏族人喜欢住牛皮帐篷和碉房;苗族、土家族民居常常依山面水,所以他们喜欢住吊脚楼„„/r/n

少数民族的节日也很多,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还有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过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在民族节日里,各族人民都要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r/n

各个民族饮食起居、礼仪交往的风俗习惯中,也有一些禁忌.达斡尔族人和鄂温克族人忌讳用刀、剪等带利刃的东西指人;满族人、瑶族人、畲族人禁食狗肉;高山族人在祭祀、出猎、丧葬的时候忌吃鱼„„特别提到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十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起居上也有忌食猪肉,不吃自死的动物和动物的血等禁忌。/r/n

【相关文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r/n

饮食习惯:北方的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食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佤族、黎族竹筒饭,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还特别喜欢吃“帕罗”,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r/n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r/n

各民族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让我带你去认识一下他们吧!/r/n

满族信奉萨满教,男人留发梳瓣,妇女穿旗袍/r/n

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小伙子喜欢摔跤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r/n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r/n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有歌圩的习俗,铜鼓和壮锦久负盛名。苗族的吊脚楼、芦笙、蜡染在国内外享有盛誉。/r/n

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广为流传。/r/n

土家族的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r/n

布依族腊染、侗族鼓楼/r/n

哈尼族有层层叠叠的梯田,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r/n

傣族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信奉佛教,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r/n

蒙古有蒙古袍、蒙古包。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维吾尔族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俗称“尕巴”。/r/n

哈萨克族姑娘们的花帽上常用猫头鹰羽翎做帽缨,十分美丽。妇女们所戴的白布披巾绣有各种图案。哈萨克人热情好客。/r/n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大部分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r/n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下载各民族风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各民族风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

    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延久积而成的喜好、风俗、习惯和禁忌,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生产......

    中国各民族简介

    中国各民族简介 汉族104 248万人,占中国人口的92%。是中国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中国。汉族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同其他一些民族同化、融合形成的。汉代开始称汉族。汉......

    我国各民族节日

    内蒙古: 蒙古族那达慕 吉林: 满族的“颁金节” 黑龙江: 达斡尔人吃年猪鄂伦春族“篝火节”赫哲族的节日 浙江: 畲族祭祖公图 山东: 胶东蓬莱的"渔民节"(组图) 湖北: 土家族的“纳顿......

    各民族的禁忌

    蒙古族 蒙古族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在饮食上,蒙古族忌食虾、蟹、鱼、海味等。 蒙古人忌讳别人(包括客人)骑着马在蒙古包门口下马和骑马闯进羊群,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1)佛教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 对于出家的僧尼和其信教徒,佛教有严格的饮食戒律,出嫁僧尼终年素食,不吃荤腥,不......

    各民族春节风俗习惯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

    各地各民族春节

    各地各民族春节习俗2009-04-26 16: 42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