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悲剧性作品教学的“四环节”
悲剧性作品教学的“四环节”
悲剧性作品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生动深入地展示在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中有价值的生命如何被否定或毁灭的过程,深刻尖锐地揭示了社会、人生中人的生存和追求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的生存悲怆性。师生在欣赏悲剧性作品的过程中,对有价值东西的观赏和吸引,对遭遇冲突时的担忧和惊惧,对被否定被毁灭结果的痛惜和愤恨,对悲剧性余震带来沉思后的顿悟和超越,其实就是快感和痛感以及痛感向快感转化给人带来深沉久远震荡的过程。以解读悲剧性文学作品时普遍的心理反应为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依据,悲剧性作品的教学一般围绕四个教学环节来进行。
蕴积痛感,体验快感
有价值的东西的充分展示是为了表现它们更彻底的否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从否定毁灭的反面来肯定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得越突出,被否定的结果就显得越荒谬。对有价值的东西越喜欢越欣赏越景仰,对其后被毁灭的结局越悲痛越惋惜越愤怒。因此,悲剧性作品教学的首要环节便是师生共同寻找、挖掘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充分体验它所带来的快感,为悲剧痛感的产生蕴积势能。完成这一环节具体的教学步骤一般是:粗读和细读相结合,找出并分析作品中有关悲剧性主人公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性的语句,全面关注有关悲剧性主人公应对环境、事件及自身的种种反应的叙述性语句,以及结合、参考作者在文中对悲剧性主人公“有价值的东西”予以的直接或间接的评论的议论性语句,当然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对一些 1
难以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深入挖掘,从不同角度予以理解和评价。
以鲁迅小说《祝福》为例来说吧。教师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和充分体验祥林嫂虽作为一个下层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在其身上所折射出的耀眼的光芒——吃苦耐劳、单纯善良、刚烈抗争。尤其要关注祥林嫂不同于一般农村妇女的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灵魂的有无”的怀疑和追问。在中国古代,弥漫在广大农村里的思想观念,除了“神权、族权、夫权”的封建礼教思想外,还有植根于道教、佛教和民间神话传说基础上的封建迷信思想,对“来世”、“轮回”、“阴曹”、“地府”等人死后的去处,人们深信不疑。而作为一名没有受到文化教育,没有接受民主和科学熏陶的祥林嫂,却能主动关注自身命运,反复质疑死后归宿的定论。这种追问不啻于对传统封建思想的晴天霹雳,它实际上怀疑的是几千年来人民大众安于命运摆布的生存状态和臣服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合法的根基。
体验痛感,转化快感
“蕴积痛感,体验快感”环节实施后,学生对悲剧性对象“有价值的东西”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为目睹、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而产生的痛感提供了巨大强烈的反差性体验,痛之深在于爱之切。“体验痛感 转移快感”是悲剧性作品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体验痛感即体验悲剧性,痛感只能在展现悲剧性过程的情景(情节)中实现。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清作品的情节;适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悲剧的规定情节,在身临其境中体味作品的情
节设置以至于每个细微的情节变化所带来的体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换位思考,穿越时空隧道,作为悲剧性对象中的一员,去经历、去感受作品情节展开中所显示的一切遭遇。如曹禺先生的《雷雨》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悲剧性体现在作品中的众多人物身上。繁漪是剧中“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她身上蕴含的浓烈复杂的悲剧性历来被人关注且众说纷纭。因此,繁漪悲剧性命运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很多人对繁漪持简单的否定态度,源于没有把握繁漪性格发展的情节,没有分析导致悲剧性结果的过程。繁漪集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于一身,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自由个性的大胆释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发展,会发现敢爱敢恨的繁漪嫁到由冷酷专制的周朴园主宰着的周公馆,是其悲剧人生的开端,虚无的爱情、名存实亡的婚姻使她痛苦绝望地感到生命的枯萎,当她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时,理性、善良和可爱也随着绝望一同离去,她摧毁了在她面前存在的美好的生命,也在疯狂中毁掉了自己。师生在这情节长度的有机延宕中,不忍而又不由自主地看这悲剧性对象是如何一步步陷入悲剧性的泥潭,如何在那里挣扎,沉沦乃至消失。课堂对悲剧性情节涉足得越深,就会对悲剧性对象的遭遇越了解,对悲剧性的过程和结果越有痛感。悲剧性强烈地刺痛着学生的心灵,对悲剧性的感悟和思索在深切的痛中酝酿和发酵。
升华痛感,回复快感
悲剧性作品的教学,在深入把握悲剧性对象的“有价值”之处,全面追溯了悲剧性对象被否定的过程这两个教学环节后,教师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学生阅读作品的心理距离,及时将悲剧性的痛感升华为快感。悲剧痛感和快感在悲剧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像硬币的两面,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是悲剧性作品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第二个环节成功的教学实施中,学生随着悲剧性对象命运而心潮澎湃,甚至悲痛得无法自持,往往眼睛噙满泪水,扼腕叹息。教师不能让学生一直沉浸于悲痛的情感氛围中无法自拔,要适时地提醒学生只是在欣赏艺术,应收束自己恣意的情感体验,回归到欣赏者的位置,站在观赏者的角度对作品的悲剧性进行理性的审美判断。如《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让学生在情节长度的有机延宕中深刻体验了悲剧痛感之后,应对悲剧性主人公刘兰芝的人格和命运进行审美判断,从而从刘兰芝的悲剧结局中看到她追求忠贞爱情、反抗命运摆布的闪光人性。学生从一味为其命运悲伤哀悯的压抑情绪中解脱出来,痛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为再次发现刘兰芝的不凡之处而肃然起敬。这时,学生就会觉得埋葬她的不是冰冷的坟墓,而是一座激励后人的丰碑。学生对不平命运的痛感得到释怀和升华,并对悲剧性对象带给他们精神的鼓舞,思想的指引,人格的召唤而兴奋不已,审美观照后的快感再次得到复归。设计和实施这一教学环节,教师重在帮助学生摆脱痛感的困绕,立足于宏观、客观的高度,唤起他们尊严的自我扩张,激发对造成悲剧性人物悲剧根源的历史必然性和各种人物冲突的主体性的思考,深刻体验悲剧性对象给学生带来深沉而久远的震荡。
欣赏美感,全面鉴赏
这一环节阶段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悲剧性作品的高度去分析
作品的基本内容,探讨悲剧性作品传达人生体验的艺术手段,探究其从内容到形式的奥秘,从而跨越文字的界域把艺术的精魂唤醒,让学生尽情地领略悲剧性作品中艺术世界的无限风光。
教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通过对屈原人物形象的分析,悲剧性遭遇的了解,学习屈原身上忠贞不屈,坚强隐忍,发奋图强的崇高之处,还要寻找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全面地鉴赏,欣赏作家的写作艺术手法。司马迁说自己苟活是为了著书立说,教师抓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表现司马迁著书目的的语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和点拨学生去探究这篇奇文的艺术成就。阅读这篇文章,感觉存在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这种正气主要是作者蓄积已久的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所凝聚而成,是源于作者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压抑无告的悲惨处境,源于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谴责和决心洗刷耻辱的坚强信念。因此信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灵魂之呐喊、愤怒之抗争。然而,思想感情的曲折复杂只有依靠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文章第四段作者纵横捭阖,从多角度多方面综合论述了自己对生与死的选择。首先,从家庭的社会地位低下谈起,说明避辱而死将比鸿毛还轻,因此要自重其死。接着作者运用对比、比喻、引证历史材料等多种手法,说明受辱之难堪,又举出历史上周文王、李斯等九位身至王侯将相也不得不受尽屈辱的事实 说明宁死不辱的道理。最后对生与死做出选择,揭开自己不得已而苟活的原因是“恨私心有
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这样,作者由今及古,由人及己,从正到反把不甘受辱而终于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痛苦选择讲得清清楚楚而又回肠荡气,感人至深,撼人心魄。
第二篇:悲剧性文本教学的四个环节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悲剧性文本教学的四个环节 作者:杨士荣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2期
第三篇: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悲剧性作品历来都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珍,以至真、至情、炽烈的悲情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部经典的悲剧性作品,正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鉴于此,本文从悲剧性作品教学的必要性谈起,就具体的教学开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必要性;教学开展
一、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
语文是一门有着强烈人文性特征的学科,所以情感教育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针对当代中学生缺乏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的现象,悲剧性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正视人间的痛苦,直面惨淡的人生,真正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特征。
2、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使传统的道德观念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之中学生年纪和阅历有限,缺乏辨别能力,已经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比如缺少吃苦意识、情感脆弱、缺少承受痛苦的能力,一遇到挫折就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等,甚至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感到怀疑。鉴于这种状况,急需用悲剧性作品来帮助学生感受悲壮与崇高,磨砺意志,正视苦难,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生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1、认识悲剧类型
要想更好的学习悲剧作品,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清悲剧的类型,包含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等。如社会悲剧。这类作品多是发生在特定时代下的悲剧,表现出了人们在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奈和抗争。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儿媳妇,与丈夫焦仲卿相敬如宾,但是受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思想的影响,蛮横无理的焦母硬要拆散这对恩爱的夫妻,最终相约赴死。这是何等令人心痛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又如命运悲剧。这类作品的主人公多有着不幸和悲惨的人生,让人们不禁感叹造化弄人。《祝福》中的祥林嫂本是一个朴实勤劳的农家妇女,两次丧夫,儿子也被狼吃掉,最后流落街头。一生命运多舛,不仅让人心声叹息。再比如性格悲剧。这类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有着不同与常人的性格特征,也正是这种性格导致了悲剧的结果。如西楚霸王项羽,既雄才大略又儿女情长,既仁爱恻隐又残暴无情,既坚定果断又犹豫不决。最后自刎于乌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性格所致。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悲剧的类型,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2、分析悲剧人物
在明确了悲剧类型之后,则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具体的分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合理选择。比如从人物的语言中分析。正所谓言为心声,语言是作家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明明是自己挨了打,偏偏要说成是“儿子打老子”,简单的几句话,就深刻揭示了孔乙己那种沉醉在虚幻中的悲剧人生。又比如从人物动作、神态上分析。杜十娘冷静的装扮好之后,文中写道:“十娘微窥公子,公子欣欣然似有喜色。”杜十娘试图通过自己的偷偷观察,看李甲是否有会悔改之意,但是李甲的欣欣然之色却毁灭了杜十娘最后的希望,既然爱情和希望已经毁灭,那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再比如从细节上进行分析。《祝福》中的“我”在遇到祥林嫂时,发现她拄着的竹竿下端已经开裂,篮子里有一个破碗。这说明她已经乞讨很长时间了,而且一天都没有要到吃的,可见她是多么的可怜,鲁镇的人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通过以上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对作品,特别是作品的人物形象有更为深刻的了解,逐步感受到悲剧特有的震撼力。
3、思考悲剧原因
悲剧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人们对悲剧背后的思考,即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悲剧,这种对人的本质以及社会的深层思考,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等,作为中国的底层知识分子、贫苦农民和农村妇女,他们悲剧的根源都是残酷的封建礼教。《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则是因为自己的虚荣,看似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其实偶然中带有必然,如果不是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那么也不会有片刻风光,十年艰辛的结局。《福楼拜夫人》中的艾玛虽然有着浪漫的幻想,但是对现实的一无所知,使她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对这些悲剧成因的分析,能够让我们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在悲痛之余得到深刻的哲理启示,让人勇于去追求真理,追求社会的进步。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和实施,中学语文教学已然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从技能教育向情感教育的转变,更体现出了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
第四篇:教学四环节模式
自学导学互学拓学
四环节模式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自学互学导学拓学法”的课堂四环节模式是改革利刃,首先指向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当前最大的教学问题是“学生厌学、不学”的问题,年级越高、厌学情绪越严重。有老师说,“学生不学,怎么自学?”为“怕改革、不改革”找借口。在许多老师看来,“讲不讲,讲对没有”是我的任务和责任;“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家长的事情,最多是班主任的事情,与我无关。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学不学”也应该是教师的任务和责任,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学科知识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学科知识之外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以及大量的内隐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过去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主要采取“听”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厌倦学习,失去学习动机。“自学互帮导学法”的课堂,要求、调动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参与课堂。只有参与了,有了活动,有了交流,才有感情,才有热情,也才有动力。在实施“自学互帮导学法”的课堂导学设计时,教师不仅指向于“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更要指向于“学不学”的问题,甚至要把“学不学”看得更加重要。
教师可以加强与改善课堂导学的设计,以课堂的形式去吸引与调动参与课堂,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然后逐步实现“满足需要的手段变成新的需要”的目标,进而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工作以来,积极探索并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改造和完善了与新疆电大互联互通互动的传输系统,营造了资源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从以面授辅导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到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共进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新疆电大“导学——自学——互学——助学”四要素联动教学模式框架下,逐步探索出适合我校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并在开放教育试点中积极推广和实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
我们的收获
自从我校开展了“自学互帮导学拓学”四环节的教学模式,1、教师的素质正逐步提高。教师更新了观念,树立起了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求知欲。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突出“真、实、活、趣、新”,做到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为教学起点;以科学生动的自学、互帮的学习过程为教学的核心;以活泼、愉悦的共同互帮互学为教学氛围;以有效地探寻知识为教学目标;以学习的成功,体验成长的快乐为保证。多位教师在“自学——导学——互学——拓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该课题的课堂教学展示。在片区举行的语文专题的课堂教学竞赛中,我校邢丽以第一名的成绩代表本片区参加该课题的师级课堂教学竞赛。
2、学生的能力正逐步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质疑问难的能力、独立自主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时闪现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常常令我们惊讶和赞叹;喜欢与其他同学互帮共进,乐于交际分享彼此的成功,常常令我们佩服和欣喜。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显示和张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正在形成,智力水平得到可喜的提升。2009年春季在市教育局组织的五六年级质量检测中,五年级获得了全市第三,六年级获得全市第一(其中语文、数学、科学均获全市第一)的喜人成绩。
我们的困惑
1、动机激发。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是课堂的灵动力,多数教师的动机激发在新课伊始进行,课中的激发有时总感学生无动于衷。我们要问:如何让学生的探究动机一直处于亢奋之中?
2、互帮成效。课堂中发现,学生的互帮多是结论性的告诉,少有方法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要问:应该怎样让先会来教后会? 我们的打算
1、继续加强对“自学互帮导学法”相关理论的学习,特别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针对出现的问题有目的地寻找解决办法。
2、探寻“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使其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简易性,让教师的课堂有章可循。
3、学校加大投入,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培养一批该课题的知名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效应,使我校该课题研究纵深推进。
近半年来的“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中,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困惑,该课题改革今后的任务还很重,我们会不断地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不断增添措施,在课改进程中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实现“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第五篇:四环节循环教学
附件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基本内容和指导原则
四环节循环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传授新知、学生学习新知的四个重要环节,即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巩固深化。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是指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预习。(5——8分钟)。
自学质疑环节要点: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独立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学质疑环节的基本内容:
1、学科特点,激发求职欲望,新城问题氛围。
2、自学目标。由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后提出。目的旨在要让学生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本次自学内容和范围;二是要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类比回忆,还是边看书边练习;三要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突破本课重难点的过程。(15——20分钟)
合作释疑环节要点: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和质疑问题的态度。合作释疑的基本内容:
1、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通过合作对文本在咀嚼。小组长要发挥主导作用。
2、自主探究。做检测题,发现问题后,小组内要互帮互助,有检查,有反馈。
3、教师讲解:通过谈论探索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和易混易错的问题、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讲。学
困生已会的,在学生没做之前或小组没有合作的,教师一般不讲。第三环节:展示评价。是指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书写、口头表达的方式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展示评价环节的基本内容:1学习成果、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交流、生成问题探讨。2展示时要关注学困生。让学困生鼓起勇气、找到自信。
3、展示时要关注合作小组学习的作用。4小组自我评价、教师给予评价。
第四环节:巩固深化。是指对双基只是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拓展延伸。(8——10分钟)
巩固深化环节的基本内容:1强化巩固训练: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拓展运用训练: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反馈矫正训练:正确熟练掌握重难点知识。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指导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