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情况报告(格式)
广西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格式)
一、依托单位情况
二、组建以来主要开展工作
(一)基础条件建设
(二)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开发应用情况
(三)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四)技术成果的辐射扩散情况
(五)对外开放服务与成效
三、工程中心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典型案例
四、经费投入到位及使用情况
五、中心组织机构、制度建设及运行机制
六、存在问题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广西农业灌溉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施方案
三、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2013年)。
1.积极向科技厅申请开展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工作,力争2013年通过科技厅的审查。
2.充分利用广西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中心、广西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挂靠在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条件,开展应用科学研究,为大坝安全监测和工程质量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3.重点投入引进国内外水工程材料先进设备;
4.着手建立研究团队和确定基础项目研究,建立学术委员会,聘任学术委员会成员,设立主任、副主任,制定研究发展方向、管理章程、目标和工作计划,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5.建立健全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负责制的技术管理体系,做好科学论证,推进科技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二)建设阶段(2014年~2020年)。
1.实施培训、引进和聘用相结合人才建设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对现有人员开展培训,根据课题需要引进和聘用区内外学者专家,力争三年内实验室拥有至少3名正高级职称的学术带头人,副高级职称人数达到8人以上,进一步优化研究团队人才构成与规模。
2.完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方面,根据实验室中长期发展需求,拟引进环境扫描仪、压汞仪、空间分析软件、遥感分析软件、大型数据库软件等系统和现代化河湖地形测深系统ADCP,以及其配套船只等实验仪器,使实验室软硬件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加大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金、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水利部“948”项目和自治区相关科研课题的力度。
4.建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建立起较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开放运行的规章制度,初步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第三篇: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专题
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广西创新体系建设,规范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组建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在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广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工程中心是广西科研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是聚集和培养区内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开发平台。
第三条 工程中心主要依托区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遵循“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开放共享、引领创新”的原则组建。
第四条 工程中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
(一)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18个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提供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行开放服务,建立服务于本行业的较高水平的技术创新、试验研究和产业化基地,接受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委托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小试、中试等任务。
(四)培养行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打造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
(五)形成开放服务和合作研究有效运行机制,全方位地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对国内外已有科技成果进行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并实现工程化的辐射和推广。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依托单位职责
第五条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自治区科技厅)对工程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工程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和组建申报指南;
(二)负责工程中心组建的申报受理、立项论证和审批;
(三)组织对工程中心进行考评、验收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
各市科技局和区直有关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配合自治区科技厅做好相关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自治区科技厅的有关要求,负责组织本市或部门的工程中心组建申报工作;
(二)配合自治区科技厅做好对工程中心的管理。
第七条 工程中心依托单位是中心组建的申请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组织实施工程中心组建工作,完成具体组建任务;
(二)负责工程中心主任聘任,对工程中心资产及经费监督管理;
(三)负责协调解决工程中心日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人才等保障条件;
(四)配合工程中心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八条 自治区科技厅依据广西科学技术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编制并发布工程中心组建申报指南,确定当年支持的重点行业和研究领域。
第九条 依托单位在符合工程中心组建申报指南要求前提下提出组建申请。
(一)依托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广西行政区域内注册1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
2.拥有较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意识和较高管理水平的领导班子; 3.具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本专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与试验团队;
4.具备本行业科技成果工程化的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拥有比较完备的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工艺设备,具备承担本行业工程技术试验任务的能力;
5.有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的固定的研发场所,能为工程中心的组建提供人、财、物等必要条件;
6.专职从事本行业的工程技术研究的人员一般不少于15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占60%以上,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占5%以上。
7.知识产权明晰,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二)优先支持具备下列条件的依托单位组建工程中心:
1.属自治区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机械、冶金、医药制造、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纺织服装皮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18个重点产业的;
2.已经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科研技术平台的;
3.与两院院士或者国际同行中知名的研究机构或人员有良好合作背景的;
4.有承担并完成自治区级以上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经历,曾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
5.被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 6.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 7.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申报的。
第十条 多个单位联合组建工程中心的必须有联合组建协议书,明确一个为依托单位,其它为共建单位,以及各单位在工程中心组建与运行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四章 立项程序
第十一条 自治区科技厅每年组织一次工程中心的组建申报工作。一般情况下,工程中心组建申报指南于当年2月20日前发布,当申报材料接收截止时间至4月30日。
第十二条 工程中心的组建由依托单位根据自治区科技厅发布的工程中心组建申报指南具体要求提出组建申请,基本程序如下:
(一)依托单位填写《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建议书》(以下简称《项目建议书》),报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推荐意见后,提交到自治区科技厅。
(二)对符合工程中心组建申报指南要求的《项目建议书》,由自治区科技厅(或委托中介机构)组织技术及管理专家对依托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和评估,形成专家评估意见。
(三)根据专家评估意见,自治区科技厅审定、批准依托单位组建工程中心,并与获批准组建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签订《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计划任务书》)。合同各方按《组建计划任务书》履行职责。
第五章 实施管理
第十三条 批准立项的工程中心一般组建期限为2年,采取边组建、边运行的方式。
第十四条
工程中心的组建和运行经费由依托单位提供。鼓励依托单位以产、学、研联合共建的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共享科研仪器和科技人才,提高工程中心科研实力和产业化水平。自治区科技厅通过择优安排科技计划项目的方式支持工程中心的建设。
第十五条
工程中心获得的财政资金按《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桂财教〔2007〕38号)管理使用,主要用于购置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试验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及引进必要的技术软件,不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运行经费。
第十六条 工程中心获得的财政资金应纳入依托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工程中心每年12月20日之前应编制财务预决算报告经依托单位核准后随工作报告一并报自治区科技厅备案。
第十七条 工程中心应结合中心特点制定相应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同时报自治区科技厅备案。
第十八条 工程中心应设立工程技术委员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区内外同行专家及依托单位和共建单位的主要工程技术骨干组成,人数为 7-13名,负责审议有关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计划、评价工程设计试验方案等。每届任期3年。
第十九条 工程中心应针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积极与区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同行等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技术招标、技术转让或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建立互惠互利、开放合作的机制,共同推进科研开发及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第六章 验收与考评
第二十条 工程中心组建期内,依托单位应于每年6月和12月中旬向主管部门书面报告阶段组建进展情况,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后报自治区科技厅;需调整《计划任务书》内容和进度的,应提前书面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科技厅批准。
第二十一条 工程中心组建期内,每年自治区科技厅(或受其委托的中介机构)将组织专家对工程中心的组建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对发现与原组建计划要求不符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撤消立项。
第二十二条
依托单位按期或提前完成组建任务后,应及时提出验收申请。自治区科技厅组织验收专家组根据《计划任务书》的具体要求进行验收,具体程序是:
(一)依托单位填写《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验收申请表》,向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二)主管部门对依托单位的验收申请认真审查后向自治区科技厅提出验收建议。
(三)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工程中心的验收材料进行评审论证,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考察,形成专家意见。
(四)自治区科技厅研究专家意见后,正式认定完成组建任务的工程中心为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颁发牌匾。
(五)对验收不合格或逾期未完成组建任务的,自治区科技厅将终止该工程中心的组建,并在3年内不再受理该工程中心依托单位的组建申报。
第二十三条 工程中心管理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工程中心转入正式运行后,每年12月向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运行情况,主管部门审查并签署意见后于每年12月20日之前报自治区科技厅。无故不按要求上报材料的工程中心将被视为考核不合格。
第二十四条 自治区科技厅每两年对正式运行的工程中心进行一次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由自治区科技厅(或委托评估机构)组织专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考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和不合格3类。
第二十五条 自治区科技厅按照“优胜劣汰、滚动支持”的原则加强对工程中心的动态管理和激励:
(一)对业绩突出的工程中心在科技计划项目上给予优先支持。
(二)指导考评为优的工程中心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三)对需要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工程中心的依托单位进行重点培育,帮助企业发展,指导企业做好相关申报工作。
(四)对评为不合格的工程中心要求其按绩效考评的具体意见在8个月之内进行整改。整改后达到要求的工程中心,继续运行,如下一次绩效考评中再次被评为不合格的,将直接撤消资格;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工程中心,撤消资格。
(五)对在绩效考评过程中不如实填报材料、弄虚作假的工程中心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撤消工程中心资格,3年内不再受理该中心依托单位的组建申报。
具体绩效考评办法另行制订。
第二十六条 工程中心的更名、合并、撤销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请自治区科技厅批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对自治区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相应支持。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科技厅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第四篇:合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可行性报告
附件二:项目编号
合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可行性报告
中心名称:
依托单位:(盖章)
合作单位:(盖章)
主管部门:
论证时间:
合肥市科学技术局编制
填报说明
1、本论证书与申报书为配套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经专家论证修改完善。
2、主持单位指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3、项目编号由市科技局统一编排。
4、文本规格为A4开,封面格式不变。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一)基本情况
中心名称
中心摘要(限300字以内)
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单位名称、性质、通讯地址、法人代表、联系电话)
(二)组建中心的目的和意义
1、组建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建成后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地区技术需求
1、国内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省内的现状及技术需求
(四)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1、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及成果转化情况
2、有关人员队伍、基础设施、试验装置等情况
(五)“中心”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1、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拟研究开发的工程化技术、工艺、装备;推出的新产品;消化吸收、进技术、„
2、社会经济效益成果辐射产生的效益,对行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中心”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自我发展能力„
3、人员培训和对外开放服务
4、“中心”建设近期的目标任务
(六)“中心”的总体设计和布局
1、依托单位和合作单位之间的职责、分工
2、“中心”的基本结构、各单元的职责和关系
3、“中心”拟采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人员配备情况。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学术带头人简介
(七)“中心”组建计划进度
(八)经费预算与支出
1、投资总额和资金来源。财政拨款、贷款、单位自筹、部门和地方的匹配资金
2、分的经费预算
3、经费支出明细。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新增仪器设备清单
(九)依托单位意见及保障承诺
(十)合作单位意见及保障承诺
第五篇:兵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申请书
附件
2兵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申请书
(格式)
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称、行业(领域)分类、申请单位、建设地点
二、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目的、意义
三、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和科研基础条件等
四、工作规划、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五、科研队伍状况(包括固定与客座研究人员)
六、建设规模和预算
七、产学研结合情况
八、依托单位意见
九、主管单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