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于慎行.诗歌“村夜”“秋夜”doc
于慎行-文言文答案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成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痰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 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祔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祔,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中学语文在线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巨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t i 60):迁庙。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1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的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的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的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橓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橓,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的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的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又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的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举于乡举:举荐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属:委托
C.偕同官具疏谏疏:给皇帝的奏章D.亦寝不行寝:废止 1 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居正闻而怒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正以公见厚故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为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章累上,乃许乃令张仪佯去秦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
A.侍郎丘 往籍其家。慎行遗书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再辞不允,乃就道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职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第二卷(共114分)
四、(24分)3.把第1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4分)
(2)词极恳挚,时论韪之。(2分)
(3)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4分)
9.A(应解释为“中举”)0•B(均为介词“因为”。A.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C.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动词“设计”“制定”。D.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
11•C(A.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8.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的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提出建议。D.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的情况)2.D(“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的。)
四、(2 4分)3.①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4分,“故事’’‘‘率’’‘‘直’’‘‘及”译对各得l分。)
②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2分,“恳挚’’“韪"译对各得l分)③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他的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4分,“责’’“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1分)
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完成8-9题。(11分)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赏析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答案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答案合理。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指向表现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指向诗歌内容。)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
3、本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本诗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
4、本诗中“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答:本诗中“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秋夜(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译文夜晚辗转反侧难已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鉴赏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
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烛花”即灯花,古人认为灯花是有喜事的一种预兆。杜甫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独酌成诗》)。灯花频生当有赏心悦事,而她却无法消解眼前这幽情苦绪。着一“频”字,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欲三更”接续“夜久”两字,极写思妇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
后两句写景。第三句转折一笔,写床席之月影。一个“凉”下得独特,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会给她送来温暖呢?这情景怎不令人凉从心生!“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剪不断理还乱的郁闷之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皎皎月华,她似乎忆起了曾经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与浪漫;而如今,“瘦尽灯花又一宵”的时刻,又谁能与她“共剪西窗烛”呢?想超脱而不得,“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8.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5分)
9.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
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6分)。
第二篇:秋夜念诗歌
秋垂暮
冷月钩
望断天涯路
期待一帘雨烟
谁将诗心词骨流年贯穿
情愫如水流
期待一树荫柔
谁悲残风卷叶夜寒深秋
铺一卷素笺
画一幅
霜林枫叶尽染
烛影摇红独寒
断桥黄花
人去谁依旧
写满你的名字
深深浅浅
让一笺浓墨
随秋风狂舞
沾染一场迷离
落一份眷恋
彻悟一世良缘
藏在背后
不让你看见
然
一地泛黄斜阳尽染
一片霜红枫叶漫卷
流年如水
不知流向了你的彼岸
幽幽怨怨
是否缠绵了你的心间
可
痴情百绕千转
捆绑了跳动的心田
相思的红豆被枫红染满
无限祈盼的一身疲倦
在今夜
懒懒无眠
所有的语言
装满一叶扁舟
载去所有的思念
第三篇:秋夜冥想诗歌
静寂而无风的深秋
温暖和寒冷在一起
奔向我的衣襟
瘦弱的身躯
被风刮得飘零
像银杏叶一样地枯离爱人的枝杆
微雨的黄昏
狂风似的逼近
西北方的残秋
是阳光的死敌
不去记怜富人身上的锦衣
不为饱食的午餐而左右逢迎
我仅仅爱一份粗布素衣
爱金秋纵爽的清风残月
爱朦迷浅雨的淡色黄昏
也爱深秋夜晚独自一人的笔庖狂作
不再去追求世间的公平
不再盲目追求生命的唯一
不再想念曾经
不去向往未来
我只悦来而今
我只思考此刻
秋的深沉
夜的冥想
那属于一个人的操场
和未来的空旷辽远之星
闪烁在我梦乡的边缘
唤起故人的叮咚
我不再害怕
害怕那所有的有形式是无形的寒冷
或是风和雨雪的作品
我但作一个局外的人
品读着秋天里深刻的意韵
第四篇:望秋夜诗歌
秋天,一个静谧的夜。
紫红、金红、嫩黄、青绿,是色彩,斑斓于夜空。
芝兰草的芳香,伴着蒲公英的迷茫,寻找逐渐清晰的方向。
明媚灿烂的金黄,是月儿存于夜空独一无二的多情妩媚,那隐隐约约的星粒,是凤凰散发的遥不可及的祥瑞之光,如宝珠一般润色了夜空。
彩翎天使的羽翼啊!
慢慢地飞,轻柔地掠过,那冷寂的月。
果实的圆润饱满,是最璀璨的明星,照亮着农民们的心,盈出甘美的甜汁。
别瞧那颗织女幻变的光芒,那星衬着那红彤彤的火烧云,鲜红的亮光会把眼睛灼伤。
秋之夜,一切都蒙上了涂抹金粉的轻纱,为何此夜如此耀眼?
只因那纺织娘乐声中,飞舞在秋菊丛中的蝶。
第五篇:夜末诗歌
夜末,晨起。
搅扰的竟是疯狂追求的东西
时间未至,可再难入眠
顺应吧,强求不来结果
何人知?谁人懂?
还不是孑然一身的邋遢
技巧依然决定不了迷乱
那么长的等待
回来就是回来了,何必又走的那么快
看着都累……
诡异的蓝调,错乱的节奏
吼出了一期的空
圣经说的告解,佛经说的进退
若是过了今晚都已成了呓语
狂吧,贪婪的放纵
笑吧,放纵后的放松
线随着意识被拽的就快断了
伤了手,疼了心,难再续……
像这样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发生
它是一把带血槽却未开刃的刀
一样会弄死任意的生命
轻巧的快感,体会到你模仿的沧桑
笨拙的迟到,擦掉不该有的疑问
像这样的人每一天都在渡劫
渡了难,才会过了劫。
去吧,回到那个惊悚的空间
去吧,回到那个原版的时间
技能还是那么珍贵
可惜,不会……
空杯封了诸位,毒种独钟于上,久久未撤
道闲,一芸之始,明于不明,三思六念了八载
时至,事起,试从,适重,湿捡,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