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22:1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

第一篇:浅谈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

浅谈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它提倡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对于此次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我们应该分为两方面来看待。

从它的积极的一面来看:

第一,它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从1898年6月11变法正式开始到慈禧太后于9月21日发动政变的103天中,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变法诏令,罢黜一批顽固大臣,擢拔了一批维新分子,一时“欢声雷动”,维新运动达到高潮,史称“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光绪帝提倡广开言路,裁剪冗员。经济方面鼓励实业,商办铁路矿务,创办国家银行等。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派人出国游历,留学等。军事方面,裁剪绿营,采用新法练兵,添设海军等。这些诏令虽然没有得到全方面的贯彻实施,但仍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了历史的发展,此时的戊戌变法为国家储备了人才,为此后一系列的中国在寻求救亡道路上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有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变法的失败,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逃亡,谭嗣同等人的牺牲使得不少对清政府抱有最后一丝幻想的知识分子认清了现实,转身投向革命党的道路。而孙中山先生也是在这时开始受到了国内知识分子的重视,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关键前提。

第三,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在了解了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有了逐步的解放。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西方的文学政治学说被翻译成中文,受到国内知识分子的大力追捧。中国的思想界更加的活跃。同时,“变法”这一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了“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是救中国的途径,只有通过全面的变法才能寻求出一条出路。此外,民主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维新派的“民权”的概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后,“民主”这一概念有了发展的基础。人们对政治的追求开始由“民权”向“民主”转化。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由于八股文的废除,报社、学校的兴办,新式文化事业有了勃兴。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

然而戊戌变法也有它的软弱性的一面:经常会有人问道“如果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派,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或是“如果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中国是不是也能想日本一样从此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条路能否取得像今天的成就”。我想,答案肯定是不能。戊戌变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注定会失败的改良运动。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上课程教案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案

第一章 清帝国被迫开放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

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战前的中国

清王朝的衰落

(二)战前的世界

战前的西方各国

二、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一)中英贸易

贸易概况

(二)鸦片走私

鸦片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一、英军武力侵华

(一)正义的禁烟运动

清庭禁烟之争

二、鸦片战争的爆发

(一)清政府加强海防

措施

(二)英对华宣战

1、英国会的争沦

2、鸦片战争爆发

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二)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四、向西方学习的初起

(一)新思潮的涌现

1、林则徐

2、魏源

第三节

旧式农民战争的新使命

一、金田起义、奠都天京

(一)金田起义

金田团营

(二)定都天京

1、占领天京

2、北伐

3、西征

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一)天朝田亩制度的颁行

天朝田制度的内容

(二)天京变乱

(三)为挽救太平天国危机进行的努力

1、军事努力

2、经济努力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及意义

1、天京保卫战

2、历史意义

第二章 学西方图自强的洋务运动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洋务运动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

—2—

3、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的“修约”与发动战争

(一)“修约”活动

(二)发动战争

1、英法联军对广州的进攻

2、英法联军攻陷天津

3、英法俄联军火烧圆明园

4、沙饿的趁火打劫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天津条约》

(二)《北京条约》

第二节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兴起的背景

1、国际

2、国内

(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三)洋务运动的内容

1、发展近代军工企业

2、大力发展民用企业

3、创建近代化海军

4、兴学育才

5、建立对外关系

(四)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1、中体西用

2、历史评价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原因

(二)民办企业的特点

(三)早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19世纪70——90年代的中国边疆危机的表现 2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百日维新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

一、同光年间的边疆危机

(一)边疆危机的原因及表现

1、危机的原因

2、危机的表现

—3—

(二)中法战争

第二节 甲午战争与瓜分狂潮

一、中日甲午战争

(一)战争背景

(二)中日战争的经过

1、丰岛海战

2、黄海海战

3、威海卫之役

(三)《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马关条约》的签订

2、对中国社会地影响

(一)百日维新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维新运动的兴起

3、维新运动的高涨百日维新

第四章 庚子国难与清王朝的覆灭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2、清政府改革的进步意义

3、清王朝的覆亡

第一节

各地教案与义和团运动

一、反教会与义和团的兴起

反教会运动

二、义和团的兴起

(一)义和团的成分

1、义和拳

2、义和团的组织、分布

3、义和团的口号

4、义和团的反帝斗争 三、八国联军的入侵与义和团的失败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西摩尔联军

(二)义和团的失败

1、天津陷落

2、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辛丑条约》

—4— 《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清政府的改革

一、光绪末年的新政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机构与内容

1、改革的机构

2、改革的内容

二、预备立宪政体改革

(一)立宪的背景

(二)立宪改革的内容

1、机构改革

2、官制改革

3、法制改革

4、地方自治

(三)历史评价

第三节

清王朝的覆亡

一、列强对华侵略的新形势

(一)掠夺路矿权

(二)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

(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发展的原因

2、发展的表现

(二)资产阶级的成熟

三、民主革命与立宪运动的高涨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勃兴

(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1、同盟会的成立

2、同盟会的组织机构

3、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三)盟会的纲领

1、民族主义

2、民权主义

3、民生主义

四、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五、清王朝的末日

(一)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

(二)立宪派的请愿运动

(三)收回路矿权的斗争

1、收回矿权

2、收回路权

3、四川保路运动

(四)武昌起义与清帝退位

—5—

1、武昌的革命团体

2、武昌起义

3、袁世凯的复出

4、南北议和

5、清帝退位

六、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一)辛亥革命的成功

(二)辛亥革命的失败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五章 晚清社会风貌与学术思想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2、近代学术思想的成就

第一节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一、开埠通商与城市近代化

(一)开埠通商

(二)城市近代化

二、物质生活的新变化

三、婚姻习俗的变化

第二节 晚清的灾害与荒政

一、灾荒

二、荒政

(一)预防

(二)救治

第三节

学术思想及成果

一、进化论的传入

二、史学成就

三、文学艺术

四、自然科技学的引进与发展

第六章 北京国民政府时期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国民政府时期政治经济措施

2、军阀政治演变的历史条件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第一节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军阀政治的演变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从湖北军政府到南京临时政府

1、湖北军政府

—6—

2、南京临时政府

(二)清帝逊位与政权北移

清帝逊位

(三)国会变异与内阁更迭

二、军阀政治演变

(一)军阀政治的形成及演变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

三、中国共产党初创与国民革命勃兴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二)民众运动的高涨

第二节 南方国民政府的分立与经济、社会变迁

一、南方国民政府的分立

二、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变迁

(一)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

(二)农村社会的变动

第三节 新文化的崛起

一、民国后的中国政治

(一)西方思潮的涌入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三)学术及文艺新的变化

第七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南京国民政府巩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2、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改革的历史作用

3、乡村社会的变革

4、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统一中国的内战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二次北伐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组织机构与体制

2、二期北伐与中原大战

二、武装起义与红色割据

三、围剿与反围剿

—7—

(一)对苏区的围剿

(二)红军长征

第二节寻求政治集权与财政改革

一、谋求政治发言权

(一)理论来源

1、重新诠释“三民主义”

2、确定“党国”体制 3.强化行政与社会控制 4.特务体系的构建

二、财政变革与经济发展

(一)财政政策的重大变革

1、变革原因

2、变革的措施

(二)十年经济建设概况

第三节 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

一、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原因与措施(二)中共的农村革命

土地改革

第四节 多元化的文化教育

一、文化

二、教育

(一)城乡教育

1、国民教育

2、职业教育

3、苏区教育

(二)生机勃勃的社会科学

第五节 日本侵华与抗日初兴

一、日本侵华

(一)日本蚕食华北

(二)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

2、福建事变 3.西安事变

第八章 八年抗战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2、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8—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一节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一、中日战争爆发背景

(一)国际

(二)国内

二、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一)主要事件

1、七七事变

2、八一三事变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二节 战略防御阶段

一、国共两党的抗战方针

(一)方针的提出

1、《抗战建国纲领》

2、《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二、日军在华北华东的进攻

(一)日军在华北的进攻

(二)日军在华东的进攻

(三)敌后战场的开辟

1、晋察冀根据地

2、山东

3、皖南

(四)战时体制变异 1.政治集权

2.战时经济体制的运行 3.官僚资本膨胀与腐败 4.战时外交与各国的支援

第三节 战略相持阶段

一、日本对华策略的转变与汉奸势力纷起

(一)背景

(二)转变的内容

二、敌后游击战与根据地建设

(一)基本概况

(二)根据地建设

三、国共关系起伏

四、正面战场持续抵抗 南岳军事会议

五、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第四节 抗日战争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

(一)太平洋战场

(二)豫湘桂溃败

二、敌后根据地的局部反攻

—9—

(一)方针:敌进我退

局部反攻

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心的转移

1、日本经济近枯竭

2、南方地区的反攻

3、中国军队对日的最后的一战

(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第五节 社会变动

一、社会重心西移

二、农村经济的衰落

三、通货膨胀与民众负担

(一)原因

(二)表现

1、新增税种

2、发行内债

3、田赋征实

四、抗战的文化

五、敌后根据地和沦陷区的社会状况

(一)敌后根据地的社会变化

1、民主政治意识加强

2、经济改革

3、法律建设

(二)沦陷区的社会状况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结

[研究动态] [主要参考书]

[应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国民党结构性的政治腐败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3、南京国民政府的崩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战后政治局势与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战后政治局势

(一)国际

(二)国内

二、政治联合构想的失败

(一)重庆谈判

—10—

(二)停战谈判与政协会议

(三)民众的反内战

三、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与战场的攻守转换

1、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2、制宪国大的召开

(二)战场的攻守转换

1、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二节

经济与社会总危机

一、经济总危机

二、财政危机

三、社会危机

(一)恶性通货膨胀

(二)台湾二二八事件

四、政治危机

(一)民主义信仰危机

(二)国民党自身解体

(三)权力运作无序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崩溃

一、第三条道路的失败

(一)各政党的建国方针

(二)第二条战线

二、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二)陈谢兵团挺进伏牛山

(三)陈粟大军进入豫皖苏山区

二、国共军队大决战

(一)序幕

1、山东战场

(二)决战

1、辽沈战役

2、淮海战役

—11—

3、平津战役

三、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

(一)国共决战的态势

1、国民政府撤台准备

2、渡江战役

3、华南战场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

第三篇: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不仅显示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重要成就,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首先,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这是鲁迅对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鲁迅是一位具有深邃的悲剧精神和浓郁的战斗精神的伟大作家,他以对文学的执着和杰出的艺术手段去反映和表现社会人生,传达出一个觉醒的现代个体生存意识和现代反抗意识。鲁迅的文学与思想情感是与变革现实紧密连在一起的。

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为改造民族精神,传达启蒙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而这种反思和批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无声的中国”的沉寂与悲哀,打破“瞒与骗”大泽所遮掩的奴役关系,寻找处于社会变动、民族困局和文化转型中的人的精神出路,使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这种正视现实人生,并带有革命血气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健康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主潮,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可宝贵的精神内涵。

其次,鲁迅在多种文体样式上进行了积极而卓越的探索,创造了多种文学样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广泛吸收借鉴了果戈理、契诃夫、安特烈夫、尼采、显克微支等外国作家、思想家的思想艺术养分,将其融合于中国艺术传统之中。鲁迅以现实主义为主,汲取融合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元素,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形成了崇高刚健、清峻警拔而又老辣苍劲的美学风范。鲁迅根据中国古代的历史、神话、传说撰写的《故事新编》,“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想像奇诡,诙谐风趣,寄托遥深,被称为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思想艺术营养泽被诸多作家和文学流派。

鲁迅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鲁迅通过16部杂文集确立了杂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独立而崇高的地位。其杂文最大特色是随手拈来皆生妙趣,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且目光犀利、批驳有利。鲁迅杂文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傲岸的精神、强烈的忧愤、崇高的情怀、渊博的知识和深湛的艺术才华。

鲁迅还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野草》构思奇巧、想象奇崛、意境深远,是鲁迅最富有个性化和独创性特征的作品,它既是鲁迅对旧世界进行犀利批判的武器,也是解剖自我的产物。

再次,鲁迅一方面热情呼唤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对现代化有着自己真正独立的思考和不同凡响的见解,并着力揭示、批判现代化冲击下国民畸形的心态和落后的国民性。他认为文化的转型,除了对传统的批判和继承、发扬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这是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根本原则。同时,他对西方传入的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思想,有着独特而清醒的思考。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

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前些日子韩寒说巴金的文采很一般。从读者的角度看,他的观点很多人都赞同。不管一个人地位有多高,一个人的文笔并不和地位成正比。处在白话文童年时期的人,可能是大师,少见经典作品。人们都喜欢文笔好的作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红楼梦》也推崇“词藻警人”的《西厢记》。作为读者,肯定有自己的欣赏口味。一个作品,文笔好就是好,如白开水一样的文学作品,不会讨人喜欢,也没必要因为谁名气大就非得说他的作品好。

可中国作家中确实有文笔好的。谁是中国白话文方笔最好的作家?五四后的那代人为白话文做出了贡献。鲁迅、郭沫若、巴金、冰心,我们读着他们的作品成长,在我们的心中,谁的作品什么样子,我们还是能看出一点好坏来。

五四那代作家,他们或小说、或杂文、或诗歌、或散文、或翻译,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我们的现代语文就是从他们那儿开始的,普通话是以他们的作品为基础的。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有了无数的白话文作家,向我们展示现代汉语的精彩。我们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学科得以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讲述,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接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五四以来的那代作家,是白话文的首创者,他们汲取文言文和西方文学的营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现代汉语很快深入人心。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琳琅满目,风格各异。单从文笔而言,我认为

鲁迅、林语堂、梁实秋、老舍、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琪、钱钟书、王蒙、王小波的文笔最好。鲁迅骂人厉害,语言辛辣。林语堂语言幽默,见解深刻。梁实秋意境清远,博学多才。汪曾祺含蓄空灵、生动传神。老舍语言讲究,为文地道。各家各有所长,都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在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论敌梁实秋评价他说:“据我看,他的小说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

林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光绪二十八年腊月初八(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於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後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40岁以後著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行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张爱玲,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今太兴路),原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 在《汪曾祺全集》中。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

”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钱锺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作品及时间: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论文)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开明书店6月出版)

1947 《围城》(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出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出版)

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

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

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

活、工作十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

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

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

„„》、《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

》、《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自选集《琴弦与

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7年出版了自传《半生多事

》、《大块文章》。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l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l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

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

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

区。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查良铮)。

第五篇: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巴金的《家》奠定了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开始学会把先锋意识与“五四”精神,通过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大众当中去。换言之,是巴金为新文学培养了第一批市民读者,巴金的小说开始使新文学走向社会,也就是使“五四”新文学得到了普及和张扬。这才是巴金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今天讲的是把一个作家放到中国这一百年的现代文学史中,考察他为这一百年的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经验。这样一个考察范畴,不仅涉及巴金本人的创作,还涉及他的文学活动、人格、写作以及他的人生道路跟我们这一百年来的文学有什么关系。

我写过一篇探讨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论文——《巴金与无政府主义思想》,还有一篇论文叫《巴金与西欧恐怖主义》。巴金早年见过恐怖主义,他也写过很多恐怖主义的人物。所以,巴金给我印象是,他不是一个整天在书斋里编故事的作家,他是一个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希望改变中国命运的人。他很早就受到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然后又积极投身到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当中去。

1927年,巴金23岁,家里送他去法国学经济,结果他去了以后只在语言学校学习了半年法语,他家里知道后就停止给他寄钱。那个时候巴金非常失望,他又要养病,只好从巴黎搬到了一个小镇上,在那儿一面补习法语,一面研究无政府主义。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发生了一件事,美国政府抓了两个意大利的移民,这两个人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在美国搞工人运动。当时大家觉得,大概这两个人是不至于被判死刑的。没想到两个月后,美国政府还是把这两个人杀掉了,并且用的是残忍的电刑。这件事情对巴金的刺激非常大,他在书里写到,他知道这件事的那天,一整天坐在家里写信倾吐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他脑子里还出现了那两个工人被电死的场面。于是他把他想到的都写下来,慢慢就写成了一部中篇小说,这本小说就是巴金的处女作——《灭亡》。这本小说是一个典型的鲁迅式的启蒙小说,写于1927年,写完之后巴金就把小说印出来寄回国。这本书在偶然的机会下恰好被上海开明书店的编辑叶圣陶先生看到。当时叶先生正在编《小说月报》,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没有征求巴金的意见就在《小说月报》上连载了,连载是从1929年的1月到4月。1929年的中国是什么时代?正是白色恐怖的时代。巴金在书里写出的痛苦、绝望,他对社会的诅咒,完全契合了当时中国屠杀革命者的环境,所以这部小说一下子就流行起来了。

巴金在1928年年底回国,回国后才知道“巴金”已经很有名了,但是他对此一点也不感到高兴。因为他本来追求的是实践无政府主义,可是当他回国以后发现他所信仰的理想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无政府主义组织在那个时代本来影响很大,到了1927年国民党镇压革命以后无政府主义组织就瓦解了。巴金回国以后发现他的理想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一个满腔热情希望改变社会的社会活动家、一个青年民主战士,回到中国这么一个沉默的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里,他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这个时候他非常绝望,巴金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这种政治欲望、这种强烈的激情实现不了的时候,慢慢就转化为一种艺术想象力,促使他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小说。结果在短短三四年里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就非常大,就像我们现在的畅销作家。可是,这种畅销对巴金来说又非常痛苦,因为他本来希望自己能够从事社会运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是一个矛盾的悖论。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当中他处于什么地位?“五四”新文学运动本来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运动,一个大学——北京大学,一份杂志——《新青年》。鲁迅当时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帅,可是当年鲁迅自己也感觉到,新文学运动的改革基本上只限于精英层次,他的小说都发表在《语丝》《创造》《文学研究》等杂志上,这些杂志基本上都是他们几个朋友自己办的,读者大多数也是大学生,而社会上看的东西还是鸳鸯蝴蝶派。到了二十年代的时候,新文学作家发现如果作品写出来只给自己看,终归是普及不到大众的,对群众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觉得一定要走向通俗、走向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巴金取得了成功,他的小说内容全是先锋意识的东西,可是他获得了大众读者。特别是巴金的《家》,《家》最早发表在上海的《时报》上,这个报纸原来主要发表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时报》的一个编辑看到巴金那么有名就向他约稿,巴金从来没写过连载小说,但那个时候巴金觉得他应该写一部言情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巴金早期的小说都是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结果那些书出来以后都被国民党禁了,所以《家》其实是影射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一个压制年轻人、压制人民的政府。因此《家》有着巨大的典型意义,就是说,巴金根本不是在写自己的家庭,他写的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抗议。

巴金的《家》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意味着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开始学会把先锋意识、“五四”精神,通过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大众当中去。换句话说,是巴金为新文学培养了第一批市民读者,巴金的小说开始使“五四”新文学得到普及和张扬。我觉得,这才是巴金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四”时期那种充满先锋意识的、知识分子精神的书,就这样通过巴金的努力普及开来了。举一个例子,《狂人日记》。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面的一个主要意象就是“吃人”,鲁迅说得很清楚,这个“吃人”是人吃人,什么人没有吃过人呢?孩子,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参与到这个吃人的行列中。所以小说最后一句是“救救孩子”,作者是要把人内心深处的黑暗揭露出来,让大家警觉,这样才可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不要再吃人,这是鲁迅的思想。但鲁迅太精英了,每个人都不愿承认自己吃人,所以大家都不能接受他的思想。就在《狂人日记》发表的第二年,四川的一个学者吴虞写了一篇文章评论《狂人日记》,叫《吃人与礼教》。他在文章中把鲁迅写的“人吃人”的主题变成了“封建礼教吃人”,并列举了历史上很多的故事说明封建礼教是如何吃人的。经过这样一改,《狂人日记》的意思就变了,人吃人是能引发人忏悔的故事,现在故事则变成了社会吃人,这样人就变得纯洁无辜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把鲁迅的精英的思想完全改成了一种能够被大众接受的流行思想。那么我们再看巴金,巴金在《家》的最后写到瑞珏难产,瑞珏在房间里痛苦地喊她丈夫觉新进来。觉新已经来了,但他在门口就是不敢进去,因为礼教规定男人不能进产房。最后,觉新始终没有跨进那道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去世了。那两扇薄薄的门就是几千年礼教的一个象征,巴金用两扇门象征封建礼教就是要表达,这几千年的礼教已经沉重得让觉新再也冲不破了。巴金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出封建礼教的沉重,礼教吃人的可怕性。

我们可以看到,从鲁迅的“人吃人”,到巴金《家》里的“礼教吃人”,这不正是精英思想一步一步演变成大众能接受的流行思想的过程吗?这种流行思想,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失去了精英思想里面一些宝贵的东西,但反过来它使精英思想得到了普及。这样就使新文学的主题变成了反帝反封建,从鲁迅的“人的忏悔”,变成了“忏悔的人”。觉新就是个总是忏悔的人,他不是对人自身的本性进行忏悔,而总是对别人忏悔。这是新文学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一方面使新文学本身的内容不断地流失,另一方面新文学在丧失一部分精英思想的过程当中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获得了成功、走向了普及。所以,我认为巴金在这种转变当中起到了一种桥梁作用。这是我要向大家说的从鲁迅到巴金的一个方面的问题。

从鲁迅到巴金这个话题中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巴金是怎么继承鲁迅的精神而成为一面代表知识分子良知的旗帜的?巴金是怎么从一个流浪型的知识分子转变成一个有岗位意识的知识分子的?这些也都是“五四”新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下载浅谈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戊戌变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意义(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史纲

    近现代史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重点简答) 答:A、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它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 D ) A. 失业的农民 B.手......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范畴及其讲授内容国内高校教学与国外研究情况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发展历史公元1912 -1949 ,共37 年音乐历史新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在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精选合集)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一.填空题,选择 1 、华彦钧(阿炳)代表作《二泉映月》2 、18世纪中期之后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的三大途径:1、通过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2、新式军乐队的建立3、新制学......

    中国近现代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家 1.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 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1.富国强......

    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

    戊戌变法内容、影响、意义(共5则)

    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