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新视点(二十)老题目与新文章的共存——发现的乐趣与价值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22:5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写作新视点(二十)老题目与新文章的共存——发现的乐趣与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写作新视点(二十)老题目与新文章的共存——发现的乐趣与价值》。

第一篇:初中写作新视点(二十)老题目与新文章的共存——发现的乐趣与价值

初中写作新视点(二十)老题目与新文章的共存——发现的乐趣与价值

老题目与新文章

——发现的乐趣与价值

【目标取向】

●了解造成作文缺乏新意的原因。

●学会如何在老题目上发现新的角度。

●培养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在老题目上发现新角度的乐趣与价值。

●避免一味追求新意而失了真。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我爱我家,又是这样的老题目,唉,我怎样才能写出精彩文章?

问题描述二

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真难想出什么好思路,一看就在这个框框里动不了,有什么办法拓展新思路,选择独特的写作角度?

问题描述三

如果还是老的角度,又可不可以写出新的内容、新的意思来呢?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显然,这不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循环的寓言。生活中经常见循环的现象,上学—一放学一一上学一放学;工作一—休息——工作—一休息。学习上也常有循环,比如小学的作文写过“我发现„„”,中学作文题里有“我发现„„”,大学里仍然会写“我发现„„”,今后如果当了作家,还可以继续写“我发现„„”。

【方法指导】

考试的时候,我们常碰到一些很老套的题目,比如“我这个人”、“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发现„„”等,同学们往往会模拟在作文选或自己以前写过的类似文章。当然一方面这是一个比较有把握的得分方式,但是如果这个作文题很泛,大家都看到过,甚至老师上课讲过类似范文,那很有可能出现一个考场里有一部分考生写同一个内容的现象。有一年考试,一个考场的学生就有一半同学都写了关于失去母亲的作文,原因是考前老师讲过一篇类似的范文,有的同学就不动脑筋地照搬复述了,闹出大笑话。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得不偿失,反而会使阅卷老师对考生留下不好的印象,作文的分数一落千丈。

那么,我们如何把老题目写出自己的新意来呢?

比如,面对“我发现„„”这样的作文题,如果归纳一下,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发现有什么”,相当于“我遇到了某件事”,“我经历了某件事”,“我学会了某件事”,主要是写一件事的过程。回想一下,小学里你曾经“发现”过什么呢?任意翻开一本小学作文选,我们不难找到类似于这样的一些题目:“我发现骑自行车不难”,“我发现了蚂蚁的窝”,“我发现书本上的错误”,“我发现了电脑的神奇”,“我发现了蚕宝宝蜕皮的秘密”。

中学里再这样写,恐怕就不行。当然,不是不可以,而是写了得不了高分,尤其是考试。因为,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作文的价值又在哪里呢?重复只是表面的现象,在一天天看似简单的重复之中,人长大了;在看似一样的题目“我发现„„”中,经历不同生活的人和同一个处于各年龄阶段的人,会在一样的题目中反映出不同的眼光。比如说,大学生笔下的“我发现„„”可以写出一个小学生、中学生都忽略的、但却是问题所在的发现;经历过文革的人和没有经历过的人在同时写这个题目也会拥有不同的关注角度,由此可以影响到作文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尺度。

因此可以说,要让一个老套的作文题目产生出新意,关键是要学会细心地观察生活,自觉地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努力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包括逆向思维、跳跃思维等,来寻找写作的可能性。这里介绍两个常用的方式:展开和挖深。

展开:

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想想中学生要“发现”什么,才能与你的身份水平相称。这虽然和生活经验及阅历有关,有时比较抽象,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关键是要找到开启思路的有效方法。比如,可以用转换问题的方式,就是把“我发现„„”转化为“我发现某物是什么”、“和什么有关”、“像什么”,“为什么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从中想到了什么”„„在把简单的“我发现„„”转化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思考后,我们可以如遣词造句一样把内容填进去,比如可以说是“我发现枕头里的秘密”,“我发现小河在哭泣”,“我发现1+1的哲理”,“我发现圆的奥秘”,“我发现读书的乐趣”,“我发现属于我的奶酪”„„写作内容的可以反映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状态,中学生有他独特的年龄特征,每个人彼此又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在审题时把这些独特性考虑进去,那么就可以把丰富的生活纳入写作,作文自然就有了新意。

挖深:

这个方式要求比展开要高,因为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需要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能超越眼前的具体事物,透视出事物背后可能隐藏的某种道理。还是用转换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我发现„„”转换成“我发现什么和什么有关”、“我发现什么象征了什么”、“包含了什么”、“让我想起了什么”、“由此,我还想到了什么”——比如可以是“我发现棋如人生”,“我发现了阳光”,“我发现白色的精彩”,“我发现为什么彩虹是美丽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把思路向深处延伸,由此可以揭示一些生活普遍的道理。如果要做得更好的话,我们可以把自己对这些事和物的独特理解和看法写进去,当然,前提是要自圆其说。但是必须提醒的是:让老题目出新意而采用挖深的方式,不是要一味地追求新奇,导致题目怪异,内容空泛而不切实际。应该说,新意是要建立在实际生活上的。比如说,一个中学生还写“我发现骑自行车并不难”,他同样也可以写出新意来——如果他在学骑自行车的过程中把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的道理和情感放进去,那么,这样的文章让人看了不仅不会认为是幼稚老套,反而既让老师容易理解你的想法,又使自己的思路清晰,反映出你的独具匠心。这就使文章在平凡之中见出了新意。你不妨按照这个公式去写一篇文章试试,如果做了,你就会发现,在一个简单的题目里,可以蕴含着无穷的变化,里边有巨大的空间可以让你尽情挥洒你的想象力和思考。接踵而至的是,你会发现,你的作文思路丰富了,现实生活和写作连在了一起,分数也就自然高了。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分数,求稳而不懂求自己的“新”,那么,反而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文章干巴巴的,像枯木头一样。只有联系了生活实际、联系了自己的成长才可能写出“长大了”的作文。

【实践训练】

评一评

文章的标题给你怎样的感觉?那么文章的内容呢?

追索春天

不必寻找,也无需寻找,当时间老人在树杆上刻下一圈满满的年轮时,花蕊便开放在你的睫毛;不必挽留,也无法挽留,当你感觉到春之神韵来临的那一刻起,春,便以其凝重的脚步走向沧桑的远方。

穿越时空,四季轮回,透过季节与季节之间那美妙迷人的帷慢,春天依旧,是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岁月悠悠,衰老的是时间,年轻的是季节,而年轻的活力,便是春天。春天的内涵,不仅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谚语,而更是短暂与永恒的接力。

追索春天,春天是流动的小溪,清澈是她的灵魂。

追索春天,春天是凝固的旋律,热情是她的本性。

追索春天,春天是一朵开不败的花,花香与水共潮升。;

追索春天,春天是一泓陈酿老酒,让你品不清,尝不尽。

追索春天,春天是宇宙的一本巨著,人类只能看到她的片段或序幕。

追索春天,春天是人类的一瞥,她走来走去再走去走来„„

关于标题:

关于文章内容:

关于春天,你的发现:

练一练

1.感受

点拨:人有眼耳鼻舌身五官,能感受外界黑白动静酸甜冷暖等变化。写这样的作文没有跑题的忧虑,却有高低的差别。关键也就在一个“感受什么”上。一个是表层、常见的感受,如“感受美味”,“感受母爱”,“感受地铁”,“感受香港”。一个是双层或深层的,如“感受三国英雄的悲哀”i“感受飞翔”,“感受寂寞”,“感受极限”,“感受贝多芬”。试着比较一下“感受乘飞机”与“感受飞翔”,高分的奥妙在哪里?

2.风景

3.渴望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理解、成功”等词语,注意心理活动的描写。

读一读

我发现棋人如生

从四年级开始,我就学会了下象棋,渐渐地发现,这小小的棋盘也反映着偌大的人生。

两人对奕,胆大者棋风泼辣,刚开局便全线出击,奋勇前进,大有“气吞万里如虎”:胆小者,重于防守,步步为营,举棋不定,惟恐一招误败,便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稳重的人深思熟虑,棋风矫健,貌似平静,却早已成竹在胸,轻浮的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行棋不虑后果,终因一叶障目而全局败北;工于心计的高手第一局故意榆给对方,增其傲气,灭其防备之心,而暗探对手套路,以谋对策,且

言“君子让头局”,真可谓名利双收了,尔后避人之长,攻其之短,处处陷阱,请君入瓮,直杀得对手连局皆输,俯首称臣为止;高傲自大之徒往往瞧不起对手,摆出一副“惟我独尊”、盛气凌人之势,对手也往往被“震”住了,此等人心理虽胜人一筹,但并无真才实学,也难有胜局,人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态都在这楚河汉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棋之静,如一池春水,波澜不兴。棋一旦化静为动则狼烟四起,杀戮大开,双方死伤无数,这气势决不亚于硝烟滚滚的战场。

棋逢对手确是一件快事。双方坐定。大战三百回合,直杀得天昏地暗,仍不分胜负。双方都免不了心情烦躁,偶尔大意失荆州,被对手抓住机会,穷追不舍,确认败局已定,胜利无望,忽又眼前一亮,柳暗花明,回马一枪,直捣黄龙,对手亦无防备,终以胜局告终。此时顿觉特别畅快,回味无穷„„、其实人生也就是一局棋,生活便是对手,是不易言败的对手,自己也只是在行棋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完善自我,方能取得胜利。我总想,能在这一方小土地上发现这生命的玄机,也就能不枉此一生了。所以,与其说棋如人生,不如说人生如棋。

【点评】

●“我发现——”这个老题目在这位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新的层次。如果小学生写下棋,可能写出来的文章大都类似“我学会下棋了”,“我跟爷爷学下棋”之类,但这位同学却以下棋作比方,通过棋理“发现”出了“我”这个年龄阶段对独特的生命和生活的体悟,使得文章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这就是他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之处。

●他同时运用了展开和挖深两种方式。可以看出,他的高明之处是把两件表面互不相干的事和物——我、棋和人生——联系在一起,从而写出了一番新境界。这就是展开的思维方式。我猜这一定是位对下棋有所了解的同学,而且平时也是个喜欢思考的孩子,对人生有着自己的体会,否则,他能达到这样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这些条件使得他十分恰当地运用了挖深的思维方式,完成了他高明的联系。

●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种高明的比方也并不奇妙。世界上什么不像人生呢?说河流如人生行不行呢?有目标,不怕曲折,才能到达终点,当然可以。说大海如人生行不行呢?有容乃大,胸怀宽广,才成大器,当然可以。说纸如人生行不行呢?剩下来都是一片空白,就看你怎么去设计,怎么去描画,这当然也可以。说书包如人生行不行呢?外表不由你决定,里面要装什么,则全凭你自己选择。其他的还有:粉笔如人生,球场如人生等。你看,不都很精彩吗?写作文就是借一个筐子,关键是你要有意识地把平时的思考装进去,才能让文章真正体现你自己的性格,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在这篇文章里,“棋”就是一个筐,作者就是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设计放进去,让棋成为他思考人生的契机,这个有心的筐就成了他充满新意的发现。

记一记

关于发现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事物越平常,诗人就要站得高,才能从平常的东西抽出不平常的东西,才能使这种不平常的东西成为完美的真实。

——果戈里

诗需要有纯正思考和心灵幻想的自由。

一——罗曼·罗兰

艺术以创造为生命。

——柏格森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罗曼·罗兰

知识和教养是重要的,不过独创精神更可贵。

——池田大作

有人发现了,有人却发现不了。困难的是第一个想到这点啊!

——哥伦布

真正独树一帜的只是少数人,多数都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转的。

一—一歌德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马克·吐温

人的精神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不外乎是将感官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加以联系、置换、扩大或缩小而已。——休谟

第二篇:初中写作新视点(十七)思维规律与结构定式——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

初中写作新视点(十七)思维规律与结构定式——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

思维规律与结构定式

——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

【目标取向】

●知道作文的结构是有规律的。

●理解文章结构类型其实是人的思维条理、思维方法的外在形式。’

●了解作文常用的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的特点和适应的文章类型。

●学会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和自己的写作特点灵活运用作文的结构模式。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每次写作文的时候,都要先构思。有的同学说,即使有了好的素材,也要花许多时间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一次按照这样的结构顺序写,下一次作文又得重新构思,感觉自己的构思能力好像在原地徘徊,没有大进步。那么,作文的构思能不能像数学的公理一样,可以让人记住,并多次运用呢?

问题描述二

作文一般有哪些结构类型?这些结构类型对所有的文章题目都管用,还是有针对性?是不是一个题目非得用某一种结构类型才好呢?

问题描述三

要学生运用相对固定的模式结构作文,一些人就会想到“八股文”。而“八股文”又都与“僵化”、“死板”联系在一起。那么运用相对固定的结构写文章会不会被老师坐稳了分数?

问题描述四

固定模式用久了,人的思维会形成定势,这会不会影响人的思维创新?

问题描述五

我们读到过许多作家的好文章,从中根本看不出里面的结构模式。怎样才能从用模式到自由发挥?

【方法指导】

做算术有公式,写作文有没有公式呢?

我们说,写文章贵在有独创性,文章的结构也是文章的一部分,自然应该追求独特性和创造性。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归纳总结,在文章的结构上,人们也发现了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叫做结构模式。刚开始

学习写作文的同学,可以先学习人们总结出来的写作模式,这样,可以提高作文练习的效率,少走一些弯路,等自己的基本功练好了,再去创新也不迟。

一提到结构模式,有人也许马上联想到历史上很不光彩的"/k股文”。其实,八股文在刚出现的时候,是一种不错的创新。文章结构反映一个人的思考过程。文章结构清楚,说明他的思路有条理。反过来说,文章结构混乱,说明他的思路混乱。刚开始的八股文用非常有条理的文章结构,反映作者的真情实感,真实想法,非常有气势和感染力。

只是后来,许多人只学“八股文”的结构,而没有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才成了让人讨厌的空话。

我们讲的写作文的模式,是对文章主要结构形式的归纳。这种归纳的依据本身是从好文章里来的。在刚开始写作时,按照好文章的结构写,一方面可以把文章写得像样一点,增加对写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这样做也是学习好文章的方法,学人家的结构、思维,尽快提高自己的水平。等到你的文章写出一点感觉,自然就会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了。

写一般的小文章,最常用的就是横式结构和纵式结构两种。

横式结构就是把一组属于不同类别,但有内在联系的事物或景象,按照差不多相同的句子结构排列在一起,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语言功底比较好,横式结构是较容易模仿的。

像《我的理想》,《我的梦》,《我的珍藏》,《二三事》,《的口头掸》,《班级里的新鲜事》,《我和——人》等题目,都可以用横式结构,它的好处是构思简单,表达有力,抒情色彩浓厚,且不易跑题。其不易之处是要找到三个以上表面内容不同,但有内在联系的角度和材料。另外,在语言上不要泛泛而谈,也要有一定的描写。

还有,使用这种结构对语盲能力的要求相对比较高。

纵式结构,就是围绕一件事情(主要材料)层层描写,步步深人。比如写“我的欢乐是收藏,我初期不懂收藏,走了弯路,后来遇到什么人什么事教育了我,经过多次学习领悟到真谛,现在已经达到什么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时时有我的欢乐„„”

纵式结构的优点是线索集中,中心突出,事件发展有一个过程,容易产生高潮。往往可以使故事一波三折,委婉曲折,分析问题时层层深入,说理透彻。不易之处是需要一件比较新颖比较重要的核心事件,如果故事简单,就无法深入下去,显得单薄浮浅。

第三篇:初中写作新视点(一)初中写作的靶与箭很重要——要把握初中作文的要求、趋势

初中写作新视点

(一)初中写作的靶与箭很重要——把握初中作文的要求、趋势

初中写作的靶与箭

——把握初中作文的要求、趋势 【目标取向】

●明确初中作文的基本要求。

●了解近年来中考作文题的变化趋势。

●掌握中考作文的基本题型。

●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准备。【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中考作文有哪些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他的作文水平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国家有没有具体的规定或者比较明确的说法?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训练的目标不明,就像士兵上战场,却不知道敌人在哪里,该向哪个方向进攻,然后就只好糊里糊涂地败下阵来。

问题描述二

最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分值在语文试卷里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不少省市是50分,占语文试卷总分的41%强,上海的作文高达62分,接近总分的52%。中考作文大多是大作文加小作文,尤其是上海,有十几年的类似考法了,今后会有什么变化吗? 问题描述三

中考语文想要得到较高分数,一定要重视作文,这个道理我明白。但是,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许多人都说关键在于长期积累,那我该怎样积累呢? 问题描述四

中国有句俗话: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作文考试有没有“临门一脚”的应试技巧?或者说有没有比较实用的方法? 【方法指导】

关于中考作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7—9年级这个学段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标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新的《课程标准》虽然还是实验稿,但是它是我们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上述十条就是我们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

关于中考命题的政策——

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对中考作文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出题范围方面,要求“不得设审题障碍”;二是在作文文体上,要求“淡化文体要求”;三是内容方面,“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三条意见的一个宗旨,就是解除不必要的绳索,减轻思想负担,让学生轻松应考,考出真实水平。关于命题政策的落实——

最近几年,各地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在各方面都有所体现。从出题范围看,绝大多数考题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又照顾到学生的特殊经历及心理特点。如《我们的双休日》、《放学以后》、《成长的故事》、《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等,都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兴趣,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并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题目形式看,用词简朴易懂,形式开放、灵活,呈现多样性和创造性。

简朴易懂就是题目用词简单,要求清楚,不拐弯抹角。如2003年上海中考题《我想唱首歌》,2002年上海中考题《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2001年上海中考题《有家真好》,内容都围绕学生生活,用词也都通俗易懂,因此,理解上没有难度,几乎不会出现跑题的现象。但是,在平凡的话题和朴素的字眼中,题目又蕴含着变化。一是话题之间避免范围上的重复。比如1996年的《母爱》是有关家庭生活的,1997年的《良师》就是学校生活,1998年《我的欢乐》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二是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写出不同的档次。比如《有家真好》这个题目,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可以写的思路很多,既可以写和睦的家,也可以写破碎的家;可以写自己的家,也可以写别人的家;可以写情节动人的故事,也可以写以抒情为主的散文。总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不设置审题障碍也不等于简单化,人人有话说不等于整齐划

一、取消竞争。相反,近年考试题目在灵活性上都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比如采取半命题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去补充,如《我爱我的 》、《感受 》、《 的力量》等,让学生部分地参与命题,给学生留出发挥特长的空间。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题型增多,有的还把作文题目与阅读题融合在一起。话题作文题目蕴含的信息量大,既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设计思路,选择材料,表达不同主题,又能考察学生不同层次的写作水平,还能增加作文题目的吸引力,提高写作兴趣。因此,最近几年,材料作文有增加的趋势。当然,不同于高考题目,中考题目的给材料作文也会以朴实简洁为原则,题目说明中一般会给以比较明确的限定,让大家有路可循。比如2000年上海中考作文,表面上给的是一大段材料,最后还是限定了题目《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因此,看上去是材料作文,实际上还是跟命题作文差不多。

关于考前准备——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打仗如此,考试也如此。除了平时练好基本功外,学生如果针对中考具体情况,按照作文写作规律,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拾遗补缺,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做好充分准备,倒也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收益。1.明确要求,把握趋势

具体说来,一是要明确出题的范围和动向,二是要明确评分标准,知其常而通其变,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应考准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关注社会,积累材料

记叙文的核心是材料,有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有了材料,写记叙文就不发愁了。

虽然说中学生作文的题目离不开“我”“家庭”“学校”这三大块,但是,要想使三大板块的生活富有写作价值,不至于成为三块“白板”,还要增加自己的积累。另外,比较重要的是关注那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社会热点。据统计,以往的考题中涉及到最近一两年社会热点的超过30%,比如申办奥运会在即,2000年北京市海淀区与其他省市地区的考题不约而同地关注环境和绿化,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3.多读多写,磨练语言

语言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而语言功力的提升要靠长期积累,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平时的周记、随笔、课堂作文和模拟考试作文,都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如果有过写作四五十篇各种作文的经验,则作文的材料、语言、作文技法都应该是过关的。4.有的放矢,做好准备

除了一般的应考练习,在临考前,最好把自己的作文整理一下。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挑选自己的“代表作”,然后再按照材料的范围给这些作文分分类。比如先分出学校生活:挑选出写老师的、与同学关系的、集体活动的各一到两篇;家庭:写母亲的、写父亲的、写一家人关系的各一到两篇,社会内容:陌生人的、路途奇遇的各一到两篇;写自己内心感悟、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的各一到两篇。这些材料,基本上可以覆盖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遇到要求跟上面文章类似的题目,只要加以改造增删,就可以用到新作文中了。【实战训练】

评一评

下面的文章有很多可取之处,找找看,你能发现多少?按照考试要求,你觉得文章又有哪些不足之处?谈谈你的看法。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又到了正月十五,月亮依旧那么圆。

即使不开窗也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硫磺的味道,爆竹的声音震耳欲聋。即使这样,过年似乎也不如若干年前那样喜气洋洋了,包括元宵节。

也许是因为上海人民步入小康的速度太快了,过年已经不再是漫漫的等待,一顿难得的鸡鸭鱼肉大餐,几件新衣。春节对于我们的意义,只是一个长假而已,至多还有一个“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依稀记得小时候过元宵节的情景。我总是要拉兔子灯,而且是那种纸糊的。有红眼睛,那才算得上一只小兔予呢,我是这么想的。点上火,烛光从半透明的小兔的肚子里进出来。有一次——只有一次,我拉着兔子灯跑,开心极了,可一回头,那红眼睛的小兔子已经火烧屁股了。

那次后我再也没有让兔于灯烧起来过。因为电筒式的兔子灯流行得很快。拉着它时,我时常回头,它没有烧起来倒让我颇感失望。就这样,豫园的灯会在我眼里俨然成了一个“城市灯光工程”,没了韵味。听说今年的兔子灯又有了新花样,比如全变色,会变形之类的,都是科技发展的效应吧。想到这儿,我忍不住对纸糊的兔子灯心生怀念,就像怀念儿时的游戏。至少还可以吃汤圆,只是要从冰箱的冷冻柜里拿出来,锅里的水烧开时,汤圆一样浮上来,吃到嘴里,要么鲜美,要么香甜。我还是喜欢芝麻汤圆,那才是原汁原味的汤圆。

小时候,还没有速冻汤圆,我就时常学着跟妈妈做汤圆。我还写过一篇包汤圆的作文,“要把面团揉好后,掰成一段一段的,再把那种名叫黑洋酥的馅儿裹到面团里„„”现在自己做汤圆的已经很少了,黑洋酥改了名叫做芝麻,超市里的速冻汤圆却卖得很火,让人们蜻蜓点水地品尝一下传统节日气氛。也许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生活太忙碌,速冻汤圆正好应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就好像不久前流行的速溶咖啡,袋泡茶叶一样,它们虽然不如现磨现煮的咖啡豆、散装茶叶那样香气四溢,但它们的确填补了城市人的浮躁和空虚。

纸糊的兔子灯,黑洋酥汤圆„„那些记忆都渐渐泛黄,成了不会忘却的纪念。

怀念它们。

怀念的,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所以,才称之为怀念。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练一练

l. 的故事

点拨: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应该说,题目的适应性非常广,几乎任何材料都以写。因此,只要把平时积累的最拿手、最感人的材料用上就行了。比如:

人物类;爷爷的故事,妈妈的故事,小学老师的故事,同桌的故事,邻居的故事„„

物品类:书的故事,一封信的故事,一张照片的故事„„

时间类:清晨的故事,放学以后的故事,雨夜的故事,冬天的故事„„

地点类:学校里的故事,教室里的故事,我家的故事,电影院的故事,楼道里的故事,商店里的故事„„

性质类:昨天的故事,忘不了的故事,惊心动魄的故事,闻所未闻的故事,尘封已久的故事„„

可以说,只要材料本身精彩,几乎都可以填充到这个题目中来。2.以“明天”为话题,自己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方式的综合运用。

3.为 喝彩(横线上可以填写人名、物名等)读一读

我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古诗,什么“皎皎河汉女”,什么“尘埃不见咸阳桥”等等,等等。我每背一首,就得到妈妈一个及时的奖励:一张欣慰的笑脸,一个充满爱意的亲吻。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读好多好多的书来丰富自己。

长大后,小人书、连环画已经被古典、西方文学所代替。我读着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会有一种蚕吃桑叶般的快感,同时有个声响缠绕于耳旁:极洪大又极细切,极远又极近,像泉水流经山谷,像骏马在草原上奔驰。我知道,那是心灵与作品的共鸣。有人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每每与作品产生共鸣时,我就深深体会到这种乐趣。

我邀游书海中,天南地北,四方八极都令我的心自由来往。我虽没有到过北国祁连,却有“祁连雪山在眼前”的感觉,虽没有成年,却也懂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悱恻缠绵。我和徐志摩一起“作别西天的云彩”,和三毛一起去眺望大漠星空,和席慕容一起去欣赏那海滩上捡贝壳姑娘的身影,和戴望舒一起去雨巷中寻找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女孩„„每每我与古今名贤一起来往游玩的时候,我就深深感到读书的乐趣。古今名家写诗、著书都是反复锤炼、修改而成稿,但也不免有缺少灵感之时。杜甫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到此处我就想,如果把“臣”字改成“爷”字,不更能表现李白酩酊大醉时狂放不羁的个性吗?想到这儿,似乎杜甫也要来拜自己为一字之师了。每每觉得自己与作者并驾齐驱时,我就深深感到了读书的乐趣。

读书可以明志,可以修德,可以养性,可以育人„„好读书,是当今社会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品质。我暗自庆幸我有这样一个好习惯,也庆幸自己能深深感受到它的乐趣所在,拥有此举,今生何憾? 【点评】

●这是个很讨巧的话题,哪一个语文老师会不喜欢爱读书的学生呢? ●文章层次推进清晰又不造作,从共鸣到交游,再到激扬文字,“与作者并驾齐驱”,步步为营,文章立意层层高远起来。

●开阔的知识面,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加深了读者(往往是老师)对文章的偏爱之情。记一记 关于理想: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李白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自居易 以天下为己任。——孙中山

男儿坠地射四方,安能山栖效园绮。

——陆游

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

——周恩来 理想是事实之母。

——朱自清

黑暗笼罩着整个世界,但理想却光芒四射,无比灿烂。

——雨果

希望是一顿美好的早餐,但却是一顿糟糕的晚餐。

——培根

不要怕!定定心!我们已在更好的路上了:不要后退,发挥你的力量罢。

——但丁

第四篇: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文章写作与修改》2.1《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选修]

第二章 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素材的含义。

2、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

3、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4、认识同一素材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的道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素材的“意义”,将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引导学生重视素材的积累。【教学建议】

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把握“中心印象”,并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挖掘素材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旨,在讨论中可不断地调整文章的主旨,使素材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允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我们力求引导启发学生从幼稚走向深刻,最终落实到写作实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4课时(指导1课时、训练1—2课时、讲评1课时,亦可边练边讲)【写作指导】

一、导入提问:

一条小溪、一碗面条、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外部形象、一句普通的话语,是我们生活中普通得几乎不会引起注意的事物,它们可以引发富有启迪、令人感慨的文章吗?可以画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作品吗?如果可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

二、概念的理解

(一)素材

1、根据例文思考、讨论什么是素材,教师根据教参简单讲解例文中具体的素材。例文(1):

“小溪”与烂“泥塘”

--学习《琐忆》有感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经勉励那些见了夸夸其谈的学者就被吓倒、自惭形秽的青年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细细品味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令人感到他以幽默亲切的口吻,给我们讲明了一个道理:做人学事,要有自知之明,但不要自惭形秽。

你看那小溪,它发源于山间,从地下汩汩冒出。水是很浅的,但是清澈见底,它不自卑于源泉的狭小、力量的薄弱。它不断地涌出,慢慢地汇聚力量,向预定的方向流去,遇见土石挡路,它会暂时停下来,暗暗地聚积力量,当力量足够时,便漫过土石,浅浅流去,途中又汇入数支溪流,天长日久,它辟开高山,冲决峡谷,把坚硬的、四棱八角的山石涮成了鹅卵石。这时的小溪已变成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大江河了。

再看那烂泥塘吧,乍看去,浑浊得难以见底,似乎深不可测,于是乎人们对它远远避开,因为它张着吞天的大嘴巴,不时放出臭气。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烂泥塘的水分不断蒸发,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它只是浅浅的臭泥潭而已。

小溪成为大河,是因为它知道自己力量薄弱;它终于成了江河,是因为它不断地充实自己,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小溪可贵在有自知之明而又奋斗不息。烂泥塘满足于一潭浊水,在自欺与欺人中混日月,满足中暴露出浅薄的真面目。

所以我们要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也许还是浅点好!” 来,朋友们,做一条坦诚的、奋斗不息的小溪吧!

例文(2)罗立中的《父亲》油画形成过程

油画《父亲》创作来自生活的震动。油画《父亲》的创作过程是漫长的,罗立中认为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他就要刻画一位农民,为他的油画生涯一博。当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消息传出,他再到大巴山寻找灵感。在上大学二年的大年三十晚上这个传统的节日里,罗立中站在公交车站边的厕所旁,一个掏粪老人全然感觉不到周围阴雨绵绵和节日的气氛,麻木地工作着,当时的场面震动了罗立中,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要塑造一位又脏又臭的掏粪老人。在正式创作之前罗立中又一次回到了大巴山,将邓开选老人的所有照片都拿出来,一稿稿的变化着,画出了一幅综合的农民的形象,油画的题目也由原来的《收粪的农民》改成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通过初审后被送到北京,进行展览前的最后审查时,当时评委被《父亲》所震撼了,久久地观赏、品味着。吴冠中认为这是父亲一代人的形象概括,“我的”就太小了,将“我的”拿掉,就叫《父亲》,他的形象代表了父亲那一代,这样在对观众展览的前一刻,《我的父亲》提升为大家的《父亲》。正是震动了罗立中的农民掏粪画面,才使罗立中创造了震动中国的《父亲》,能够感动自己的才能感动别人。

油画《父亲》的成功得益于罗立中的积累。罗立中得自父亲的遗传,对画画非常感兴趣,他喜欢画国画,擅长画毛笔连环画,大学四年下来非常刻苦地画了300多幅连环画,掌握了一手很受同学羡慕的毛笔连环画技术。在入大学之前在工厂做批评专栏板报的宣传干事,画过很大的一面墙的主席像,很大的大头像,那是不能打整体结构图的巨幅画像,只能从上到下铺地毯似的一气画完。这练就了他非凡、过硬的基本功,为巨幅的2米多高的《父亲》创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2、理解素材的含义。

素材是作者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是与写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的实际生活现象。素材可表现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广义的素材可以泛指客观世界的一切世象。所以它并非就是文章的题材。

素材的特点:未经作者认真的分辨、挑选、整理及至必要的加工。它只是作者通过对所写的对象的观察、体验得出的印象、摄取采撷的原始材料。

原始材料不能直接写入文章,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

要写好文章,首先要积累素材;将凡与所写内容有关的材料尽多地搜集,然后进行认真的筛选及至必要的加工,从而将那些最重要、最典型、最富有表现力或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包括经加工整理过的材料),恰如其分地予以运用,从而成就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我们要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就应该留心身边的事物,注意细心观察,精心思考,从而找出闪光的东西作为你构思文章的题材。题材往往出自大量的写作素材,所以在留心身边事物的同时,还应善于通过不同的途径,例如书籍文献等,搜集大量素材,一者丰富自己的知识,二者为写作储备材料。

3、平时需要留心积累各种素材。常用的积累素材的办法有用摘抄本,写日记,用小卡片,报刊杂志剪贴等,总之,将观察到的,阅读到的,体会到的分类记载下来。

4、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的关系。

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每当我们遇到某件事或观察到某个事物时,我们可能得到很多印象或感觉,可是我们写作的时候,实际上只能写出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所以,要提高认识水平可以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同时中心印象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

明确《父亲》的中心印象。

(二)题材

题材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达主旨的事物和观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被评述的材料。

素材和题材的区别:素材不等于题材。素材多是社会生活的原始材料,具有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但是,在丰富性中含有庞杂性,在生动性中却缺乏系统性,它只能是写作的基础,作者所表现的只是其中被筛选和提炼的一部分,因此素材大于或多于题材。素材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成为写作的内容才是题材。

1、材料的种类和作用(1)题材的种类

① 从材料的特点来划分,有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② 从材料存在的形态或表述的方式来划分,有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③ 从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作用来划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④ 按获取的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2)题材的作用

① 写作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提炼思想的基础。主旨不是凭空确立的,只能是在作者对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综合加工而得以确定的。② 写作中,有效地选择、组织材料是正确表达思想的支柱。③ 材料也影响写作成品的形式。

2、材料的采集

摄取材料的主要途经或方法是观察、体验、阅读和调查。

3、材料的选择 A选材的原则

(1)应选择突出主旨的材料(2)应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说服力的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

(3)应选择新颖的材料(4)应选择真实的材料(5)要考虑文体特点 B选材的方法:

(1)精于鉴别:鉴别是选材的基础与前提。(2)善于联系。

三、素材的转换

1、研究《父亲》从素材到杰作的过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其一、作者在受到素材“触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

其二、作者要善于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并挖掘素材的“内在” 意义。

其三、作者心中的“立意”要在不断地调整中,使素材得到不断的深化,让素材表现的“意义”不断的地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

2、面对丰富多彩的素材应该注意的问题:

我们要善于通过素材的“中心印象”,去发现素材的内在意义,而这个“意义”与文章的主题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由“素材”到文中“题材”的转换,才能真正将这些零散破碎的材料引入文章并并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参看教参P26)

3、例文分析:讨论教材例文,注意弄清素材、中心印象、题材、主题及意义。

并认识相同的题材由于作者认识的不同会导致作者对材料的处理不同,从而体会素材挖掘的意义。

从素材到文章示例:

四、写作实践

1、提炼主题(素材转换)

一个青年丢掉了工作,身在异乡的他四处寄求职信,但都石沉大海。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回信,回信人斥责他没有弄清楚该公司所经营的项目就胡乱投递求职信,并指出求职信中语句不通顺,借此把青年好好地嘲笑了一番。青年虽然有些沮丧,但他觉得这是别人给他回的第一封信,证实了他的存在,而且回信人在信中的确指出了他的不足。为此,他还是心怀感恩地回了一封信,里面对自己的冒失表示了歉意,并对对方的回复和指导表示了感谢。几个星期后,青年得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录用他的正是当初回信拒绝他的公司。

这个素材可以挖掘出什么主题? 负责人的人是值得信任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是值得培养的人;真诚相待,终能得到好的回报。

2、片断练习: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1637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青年约翰.哈佛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新建的学院工作,时年29岁,患有肺病,工作很积极。第二年,他的肺病发作,不治而亡。尽管那时的学校只有一名正式教员,一座木版房和几十名学生,但哈佛十分钟爱这所学校,所以,他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其约400本藏书和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当时的州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今天的哈佛大学,已经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他成功于年仅29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

首先明确:这个材料给我们的思维指向是多元的,至少可以从“州政府”或“哈佛”的两个角度立意:

哈佛的“一个小小的善举”,竟然引起州政府高度的重视,把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目的是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这种可贵的政府行为,对学习哈佛的“善举”,有着极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他告诉人们,一切献身公益事业的人,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概述材料时,要选准角度来表述。:如:

三十年代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获悉,在新建的剑桥学院工作的29岁的哈佛,病逝前将其约400本藏书,以及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马萨诸塞州政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这个响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成功于年仅29 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的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

放在文章里,概述材料、提炼观点作为文章的第一段,引论部分,可以这样来写:

今天我读了一则震撼我心灵的材料,材料介绍说:三十年代的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获悉,在新建的剑桥学院工作的29岁的哈佛,病逝前将其约400本藏书,以及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这所学院,马萨诸塞州政政府为了让哈佛的善举化为一种风尚,把校名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这个响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成功于年仅29 岁的一个叫哈佛的早逝的青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

读了这则材料,我认为,政府及时宣传、褒奖有“善举”的人,有利于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哈佛的行为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哈佛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想着能为社会做点贡献,他的这种“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从这个角度,可以提炼的观点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或“好事从小事做起”,或“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微小的善举。”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在概述材料时可以这样来写:29岁的哈佛在病逝前,留下遗嘱,将其约400本藏书和一半资产约780英磅捐赠给剑桥学院。这在当时的美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哈佛和哈佛一样的人献身公益事业,美国的哈佛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拒绝做小的善举。

综上所述,概述材料提炼观点,要明确以下几点:(1)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思维指向。

(2)从材料中提取的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3)概述材料要与观点一致。

(4)概述材料力求语言简洁,明了。(5)提炼的观点用判断句为好。

3、文章写作:

比尔盖茨给青年的11条忠告:

(1)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2)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3)刚从学校走出来时你不可能一个月挣6万美元,更不会成为哪家公司的副总裁,还拥有一部汽车,直到你将这些都挣到手的那一天。

(4)如果你认为学校里的老师过于严厉,那么等你有了老板再回头想一想。

(5)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于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

(6)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要将你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所以,在对父母喋喋不休之前,还是先去打扫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

(8)你所在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并不如此。在某些学校已经没有了“不及格”的概念,学校会不断地给你机会让你进步,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

(9)走出学校后的生活不像在学校一样有学期之分,也没有暑假之说。没有几位老板乐于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

(10)电视中的许多场景决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天天泡在咖啡馆里。

(11)善待你所厌恶的人,因为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为这样的一个人工作。

比尔盖茨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4章 第3节 语言的锤炼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创新设计】2014-2015高中语文 第4章 第3节 语言的锤炼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1.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与例句构成排比句。要求:意思连贯,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

不点燃智慧的火花,聪明的头脑也会变得愚蠢;不珍惜生命的春天,美好的日子也会变得苍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不放飞理想的翅膀 绚烂的青春也会变得暗淡 不扬起思考的风帆 渊博的知识也会变得肤浅 不散发德行的馨香 优雅的风度也会变得粗俗 不紧跟时间的步伐

悠长的岁月也会变得短暂 不挣脱失败的泥淖 绮丽的风景也会变得昏暗 不树立奋斗的航标 远大的理想也会变得渺小

2.(2013·四川)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续写的角度综合考查了语言表达的多种能力。首先,要围绕中心写这一段话,中心就是第一句话;其次,只能从曹雪芹、贝多芬、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来写;再次,要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最后,语言要连贯、生动、鲜明,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著。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

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3.把下面这个句子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针对中国海军最近在南海的正常训练,很多外国媒体都提到了此次训练正值奥巴马宣布美国回归太平洋以及亚洲海上纷争升级之际,日本一些媒体甚至认为中国海军完全是有意对日本施压,但美国国防部11月24日的表态称中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军事训练。答案 ①中国海军最近在南海举行正常训练。②很多国外媒体提到中国此次海军训练正值奥巴马宣布美国回归太平洋以及亚洲海上纷争升级之际,日本一些媒体甚至认为中国海军完全是有意对日本施压。③但美国国防部11月24日的表态称中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军事训练。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位年轻人向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寓言材料的结尾是点睛之笔。智慧从“正确的选择”中来,不难理解;但说从“错误的选择”中来,乍听似乎是智者故作惊人之语,但细细想想,却颇有道理。因为每个人总是在一次又一次“错误的选择”中吸取教训,才逐渐学会“正确的选择”。实际上,人们从失败中学习到的要远远超过从成功中学到的。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是:每一次失败都不是惩罚,而是学习、进步的机会。

如果立意为“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正确的选择’和‘错误的选择’,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我们就会变得聪明”,这也符合题意。

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任何种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视和守望。羊群如此,一些野生动物的种群例如大雁等等也莫不如此。人类社会当然和动物的种群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同样也需要随时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视和守望。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诱惑扑面而来,形形色色令人目不暇接,加上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极其复杂,其守望的内容就更为丰富。那么,我们作为时代的主宰者,该进行怎样的守望呢?

请以“守望”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写作提示】 《现代汉语词典》对“守望”的解释很简单:看守,瞭望。但这个词语的内涵是丰富而广泛的,远远超出了上述解释的范畴。守望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一种具体的对象;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的演绎与升华。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时,你可以守望一片天空、一缕阳光,守望旧时的朋友或是原来的自己,也可以守望平凡、成熟、淳朴甚至是爱情,在守望中聚焦自己的情感和心灵,折射复杂的思念和牵挂,再现人生的喜怒与哀乐……都是可行的。

明确了守望的具体内容,进行怎样的守望也就有了着落,构思与立意也就有了基本方向。不是每一种守望都能圆满,不是每一种守望都能实现,但有了守望,生活才可能变得深刻,心灵才可能变得充实。写作中抓住了“守望”这个焦点,自然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下载初中写作新视点(二十)老题目与新文章的共存——发现的乐趣与价值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写作新视点(二十)老题目与新文章的共存——发现的乐趣与价值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