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慈善事业主要靠民间主导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靠民间主导。
慈善,是公民帮助、关爱他人的自愿行为。慈善来源于民间,民众是慈善的主体,政府起推动作用。我方认为,今天辩题实质上讨论的是,究竟是民间还是政府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作用更大,何者更能激发民众的慈善意识。
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可否认的是,在慈善事业复兴的三十年中,中国慈善事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各类慈善组织的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资金的募集也不断上涨。但是,其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第一,慈善组织和机构的公信力低。这是由于政府与一些慈善机构的隶属关系,导致这些慈善机构行政色彩浓厚,效率低下。第二,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存空间狭小,专业化人员严重缺失。正是因为政府与慈善组织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慈善机构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员为公务员,严重挤压民间组织的生存空间所导致的。第三,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慈善组织数量仍少,且募捐能力弱。在以上问题中,政府所固有的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的问题,导致效率低、腐败等等,都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
同时,我方认为,政府的公权力是为全体人民谋福祉的。当前中国政府对慈善事业所发挥的作用实质上是对公权力的过度行使。公权力的核心是强制力,而慈善事业是以自愿为基础的,从根本上说,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掌控有违慈善的本质。情感只能用情感来换取,慈善事业以民众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就必须通过增强慈善心来发展,通过政府的权利换取只能有一时之效,而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因此,要使得中国慈善事业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还慈善于民间。
当今国际社会中政府对慈善机构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美国的民间主导型,其二是英国的政府-民间合作伙伴关系型。我方认为,结合中国的国情,目前的确需要政府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并加强宣传。但从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由民间主导,发挥民间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需求做出最快的反应,提高慈善的效率。同时,通过民间慈善组织的探索,发挥其专业化和品牌效应,扩大慈善市场,达到慈善的目的。
最后,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激发民众的慈善意识,发展全民慈善。而做到激发民众的慈善意识,民间慈善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民众自发地做慈善,在全社会激起慈善的暖风:就如台湾陈树菊、青岛微尘等等。这样的慈善暖风,远比政府所作的慈善动员通知来的更有效。
综上所述,我方肯定政府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要明确的是,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推动作用不可越位,干涉过多不仅挤压了民间慈善的发展,也是对公权力的过度使用。慈善来源于民间,政府今天的介入,是为了明天更好的退出。只有还慈善于民间,靠民间主导中国慈善事业,才能让慈善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篇:中国慈善事业
中国慈善事业
郭美美事件使中国慈善事业遭遇了“信任危机”,引爆了人们对中国慈善事业的集体思考。中国慈善机制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机制的不透明,社会意识的模糊以及制度的不完善,都让中国的慈善事业举步维艰。
早在今年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首次公布数十万笔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捐赠查询平台上线后引发网友质疑,对玉树县仲达乡寄宿学校和卫生院的援助,日本红会官网公示分别是1544万元和696万元,但中红会公示分别为1182万元和535万元,“缩水”23%。不得不承认,官办的慈善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政府机构有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免使公众感到慈善的公开度、透明度打了折扣,以至于当慈善机构向民众募款时,有群众提问:“我捐钱,好让官员去腐败?这一尴尬场景。
中国慈善事业的低迷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富人素质的缺乏。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决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逐步带动实现整体富裕。然而在过度释放经济潜力的同时,体制的不健全,让社会两极分化逐渐加剧,更多的先富起来的阶层在长期的经济诱导刺激下,丧失了对社会的回馈与感恩,丧失了对弱势群体的认同和支持。有数据表明中国每年的慈善总收入不足美国的百分之一,这对于一个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的大国而言是羞辱的,这样的发展道路是不平衡的。
近年的中国慈善事业也不能说是毫无起色,各种民间自发组织的基金会已经脱离的官办的慈善组织,这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大众捐赠的组织化进程比较复杂。这让一些爱心捐赠缺乏顺畅的实现渠道,并且许多基金会的入门门槛较高,阻碍了民众的积极性,如果机制和法规能促进民众参与,巨大的民间力量将使中国慈善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中国慈善事业将何去何从?我们无可获知。但是基金会的成立和媒体监督力度的增强让我们在黑暗的路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第三篇:维护人际关系靠互信。一辩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辩题是,维护人际关系靠互信。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些概念。维护是指维持和保护,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的总和,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而互信是指相互信任,以诚相待。互利是。下面我从3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互信是打开人际关系大门的金钥匙。人际关系必须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继续深入的交往,如果没有互相信任,而是怀着互相猜忌的心态,那么我们就无法踏出交往的第一步,也就无法有人际关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求助于他人也会向他人伸出援手,这是出于对他人人格和能力的信任,而并非仅仅是获取利益的需要,我们维护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对群体的归属感需要,我们需要温暖、需要关怀、需要理解,这就是当一段人际关系无法给予我们利益的时候仍然维持它的原因,而互信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其次,以互信维护人际关系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只要互相信任没有被其中一方认定为不存在,互信就不受现实中是否得利情况影响。俗话说得好,买卖不成,仁义在。讲的就是当共同利益消失后,人们仍可依靠建立积累的感情和谐相处,这种共同认可的存在,就可以催生出沟通、理解、合作等多种积极的行为。在互信的条件下,可以产生更大的,更长久的互利。现实中的例子足以表明没有互信的互利关系,短时间内的确是可以建立,但是会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因更大利益的诱惑,而无法保证自己不受损失的防卫心理和人情关系的淡漠而产生嫌弃,因此无法长期存在,那么它,就无法对人际关系起到长期、稳定的维持作用,最后,孔子告诉我们,无信不立。而“信”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没有它,人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传统社会之所以是一个信赖社会,原因在于人们得在“信”的生存环境使然。八荣八耻告诉我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从古至今我们盛行之风都是以信为本,今天,我们国家,民族,个人也应该一样,才能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更好的维持这种人际关系,和睦相处。
第四篇:反腐靠舆论监督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好,大家晚上好:
我方今天的辩题是:社会反腐主要靠舆论。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舆论监督是新闻指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它旨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稳定。
舆论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便会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舆论监督的影响面广,反应最快,震动也大。许多久拖不决或处理不公的严重违法犯罪案件,一旦在新闻媒体中曝光,就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甚至全社会的关注,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舆论监督还有警示、教化于前的功能。基于以上两点。我方认为舆论监督才会使得反腐进行的更彻底。其次,今天,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利益诉求的相继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它体现的是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对反腐的大力支持。
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的社会向现代化的社会过渡,伴随而来的不仅仅是GDP的快速增长,还有大量贪污腐败现象。舆论监督是通过大众媒体在第一时间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进行海量的客观报道,力求使权力的运作置于众目睽睽之下,透明化、阳光化,或以文字评论和漫画的形式,针对权力滥用导致的腐败所作的抨击和谴责,在或以特殊的新闻文体和节目类型,例如调查性报道,深入揭露重要腐败案例和现象。舆论监督可以将腐败丑行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或者为司法机构惩治腐败提供线索,寻找证据。最后,舆论监督的思想自从首次由梁启超提出来后,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路程后,终于迎来了高潮。从将舆论监督写入中国的法规,到新闻界对舆论监督的广泛展开,再到进入21世纪后,网络成为最有力的舆论监督手段。尤其是在现代化大众传媒社会中,特别在网络媒体出现以后,舆论的分散形式找到了一个相对集中的信息平台,网上的信息传播,使得网络媒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舆论,使得舆论监督的时效性更强,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警示与教化于前的功能。而监督主体逐步的多元化和外延的扩大化更是体现了群众本位的回归,这种回归是符合新闻规律的历史必然要求,更体现了我国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更是反腐力度提升的体现。
我们的社会在高速发展,在一步步迈向更加文明,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但制度创新的速度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并且制度对人们的要求是更低层次的,是强制性的,他的变革并不会使得反腐有卓越性的贡献,却会滋生出更多制度所不能约束的反腐。正相反的,舆论监督是发自公民内心的声音,他更多的代表着我们所期盼着的自由,公平,正义,他的广泛性以及灵活性会使腐败行为无处藏身,他所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压力也是反复的利器。所以,我方认为,社会反腐主要靠舆论监督。
第五篇:辩论赛一辩立论(恋爱靠缘分)
谢谢主席,大家好
其实,爱情就像是一首拥有着动人心弦又各不相同的音符乐曲,让人说不清,道不明,我们都曾经为转角遇到爱的美好而赞叹,也曾经为向左走向右走的别离而叹息,正是因此,我方认为,恋爱靠缘分。
辩题中勤奋是指爱情中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是双方对感情投入程度的客观量度;缘字起源于佛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份就是这两个人交集的重叠部分的大小、时长和融合程度,在这里缘分理解为两人契合的程度;靠字是依靠,依赖的意思,而今天讨论恋爱靠勤奋还是靠缘分,就是要看恋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更依赖何者。下面,我方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从理论上来说,缘分和恋爱的本质更加贴合。
恋爱是两个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一次偶然相遇后的心理感应。这本身是一个琢磨不定的产物。正如物理学中,只有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之后才能产生共鸣,没有这一个契合点,频率再高也是无可奈何。恋爱也是一样,恋爱要求双方合适,勤奋只是一种对努力的衡量。努力的方向正确当然和和美美,但稍有偏差并会不欢而散,这种只注重自身行为而不正确认识双方是否契合的行为无疑是与恋爱的初衷向违背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恋爱中刻意追求往往掌握不到合适的度。而缘分本身是人际间的契合。可见,理论上,缘分更加贴近恋爱的本质。
第二,从实践中我们发现,缘分对恋情的产生和发展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从爱情的产生来看,有人很勤奋的追求爱情,却终于得不到爱情的果实,只能换来一句你是好人的赞许;而一次不经意的回眸或是一个共同的习惯,往往却能成就一段美好的姻缘。
再从爱情的发展来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能换来同样的结局。有的人一次微笑小小的争端就云消雾散,可是有些人哪怕再努力微笑感情的世界也是阴天。其实,恋爱的世界没有什么规则可言,决定未来的,往往只是双方有没有找到拨动彼此心弦的暗号。一帘幽梦里绿萍为楚濂拖着病体学习家务,而楚濂也贴心照顾着绿萍,两人如此勤奋的付出,最终换来的却只是形同陌路。
可见,事实也证明,谈恋爱不是做高数,勤奋了就会有收获,只有有缘人才能终成眷属。
其实,我方今天并不是告诉大家不要努力追求爱情。只是希望大家不要给恋爱加上太多的砝码与负担。当你发现你真的努力争取过,却仍然无法得到你想要的爱时,也没必要绝望和伤心。也许,当你终于从恋爱靠勤奋的迷思中走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