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中华文化课程计划
中 华 文 化
主讲教师:丁淑梅
2013学年秋季中华文化课程思考题:
1、关于戏曲起源,可以从哪些层面作考察和推断?
2、戏曲起源背后的问题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方相氏”?
4、什么是“傩”(傩的本质)?
5、傩戏的扮演形态有哪些遗存?
6、如何以细节特征为例解读傩戏面具的内涵(傩戏面具与戏曲脸谱有何关系)
7、浅谈傀儡戏的历史发展与生态环境。
8、你堆木偶戏的表演类型与技艺有哪些了解?
9、你对中国传统皮影戏有哪些了解和认识?
10、如何挖掘皮影文化中的现代与后现代因素?(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技术(动作、动画)等层面对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改造)
11、从《赵氏孤儿》谈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取向(或中国式伦理?)。
12、从《赵氏孤儿》看历史剧的改编与戏说。
13、你对四川灯戏的剧目与表演有哪些了解?
14、从灯戏的民间生态看非遗的主体及文化空间
15、如何理解《牡丹亭》的传播与女性接受现象?
16、青春版《牡丹亭》——戏曲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
17、从吴兴国的京剧创意看京剧与莎剧之互动。
18、谈戏曲的困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第二篇:中华文化概说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华文化概说”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通识课,是非统设选修课。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在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的一个入门途径,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以及当代价值有较为深入了解,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所思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本学科是一门文史哲贯通的人文性学科,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的组合,不是单一艺术门类的鉴赏,而是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路。
二、课程内容 绪论(1学时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学时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学时
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极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学时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学时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兴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击与融会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2学时
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学(2学时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二、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三、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2学时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四大发明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2学时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3学时
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2学时
一、辉煌的远古艺术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2学时
一、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2学时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极其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2学时
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三、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 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2学时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2学时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2学时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2学时
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二、群己关系的定位
三、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2学时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三、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2学时
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三、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四、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三、教学环节
1、面授辅导
除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中华文化的各类知识。辅导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辅导主要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可采取集体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评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中华文化的知识水平,弥补远距离学习过程中语言学。
同时要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完成网上测试,积极参加网上专题讨论及网上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点评。
2、自主学习
学员要制定自主学习计划,通过阅读文字主教材、导学资料,浏览中央电大、吉林电大网上资源,以及参加BBS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与面授课堂讨论与网上专题讨论,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4、网上教学辅导
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及实时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5.考核
考核:本课程的测试是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四次形成性考核各占总成绩25%。
四、责任教师 姓名:王赫延 电话:0431-********
E-mail: wangheyan@jlrtvu.jl.cn
第三篇: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说明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
“中华文化概说”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通识课,是非统设选修课。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况,对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等问题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
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对我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课程学时、学分
本课程课内学时36,共2学分,开设一学期。
课程内容
文字教材共分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等十九章内容,这十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内容十分丰富,并且覆盖面很广。
教学环节
1、面授辅导 除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中华文化的各类知识。辅导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辅导主要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可采取集体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评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中华文化的知识水平,弥补远距离学习过程中语言学。
同时要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完成网上测试,积极参加网上专题讨论及网上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点评。
2、自主学习
学员要制定自主学习计划,通过阅读文字主教材、导学资料,浏览中央电大、吉林电大网上资源,以及参加BBS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与面授课堂讨论与网上专题讨论,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4、网上教学辅导
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及实时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媒体的使用
文本辅导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为《中国文化概论》主教材。教学大纲依据文字教材进行编写,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编写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共计十九章。
(二)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中华文化概说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重要概念,大量中国古代文论和古代思想教育等的经典内容,主教材难以包容。计划将这部分内容用文本辅导的方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为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
课程内容
绪论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极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兴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击与融会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学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二、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三、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四大发明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一、辉煌的远古艺术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一、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极其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三、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 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二、群己关系的定位
三、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三、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三、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四、中国文化的综合与创新
第四篇:《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镇安职工 专业金融学 学号***66 学生姓名艾美贞 2014年01月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论文
【题目】儒家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辨析 【摘要】
在当代中华道德思想文化谱系中,虽然有古典儒家思想的成分,但由于它有机地融合了中国各历史时代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优秀思想文化,远比古典儒家思想丰富和深刻,因而更适合现代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和谐社会;思想资源。【正文】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逢重大变革的时代,都习惯于从古人那里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思想资源。传统文化中儒家占主导地位,所以,如何利用儒家思想资源的问题每每被提及。19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洋务运动、五四运动、近年来的新儒学运动,都就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在目前学术界,一些较为普遍的主张认为,儒家思想中关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主张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
孔子所说的“仁”包括“义、礼、忠、恕、孝、悌、慈、爱、勇、温、良、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一系列内容,“忠恕之道”只是其中两点。如果从孔子的文本探究其含义,就很容易发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如对“爱”的解释,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墨子的主张是:“视人这国若现其国,视人之家若现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为人之国,若为其国,……
为人之都,若为其都,……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儒家过分看重血缘亲情,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重要性,这就很容易在社会生活领域造成缺乏公平意识,直接妨碍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需要一定的秩序,不管这种秩序是否合理和公正显然,对人类社会来说,问题不在于有无秩序,而在于这种秩序是否公正合理,在于这种秩序能否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能够不断促进绝大多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际上,“和谐”并不是说统一体中没有矛盾和冲突,只不过是矛盾和冲突的双方相互容纳、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健康互动、互利双赢,以致矛盾双方关系达到平衡与协调状态,并且其中一方的发展对于另一方的发展有利,从而使矛盾统一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阙云太的表征。仅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如果没有此起彼伏、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今天能有民族独立、迅速发展的局面吗?我们主张建立和谐世界,并且强调通过对话解决国际纷争、缓和国际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求同存异、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基本的外交立场。实际上,国际社会之间的对话、合作、妥协与斗争都是建立和实现和谐世界必不可少的方式和手段。儒家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却不断被重新提出。如有学者提出,在当前的农村中,对老人不孝的情况非常严重,应该大力提倡和弘扬儒家的孝道精神。
儒家所提倡和宣扬“孝道”思想虽然有“显亲”(政治层面和“娱亲”(精神层面等几层意思,但是其核心是“养亲”(经济层面,即由子女负责上代人的养老问题。这种养老
方式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村社会中是唯一的可选择的方式。2005年10月至12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率7人普查组自费普查全国农村孝道现状。通过对31省46县72村10401人的调查,统计表显示:孝18%,一般52%,不孝30%;好8%,较好39%,差53%。被调查者人均收入650元,自养者78%,儿女供养22%。调查组总结“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得最小的是老人。空巢老人大多没精气神,眼神茫然空洞,脑筋迟钝,面无表情。家里清风冷灶。有电不使,有电视不开,不烧煤”。这些得不到物质赡养的老人,更难得到精神赡养。
对此,翟玉和提出5大对策:第一、修改《老年人权益法》。因该法对不孝者没有惩戒,所以,不孝者不知晓不尽孝是违法。第二、孝道从娃娃抓起。将《二
十四孝》作为影视、图书的启蒙教材。第三、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弘扬孝道、鞭挞不孝,形成孝子人人敬、逆子人人谴的社会氛围。如在省、市、全国评选“十大孝子”、“十大孝媳”、“十大逆子”,给孝子劳模待遇。在各种晚会上宣传孝道,建议增设重阳节晚会。韩剧中渗透的德政工程,文化部门应从中借鉴。第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妇女组织的建设。成立“村老会”,专门协调、裁断、处理不孝纠纷。第五、加强农村托老机构建设,探索社会化养老之路。
我们认为,翟玉和希望中国的老人都能幸福地度过晚年的愿望是好的,但方式又回到了儒家的主张那里了。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
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式应该从当今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去寻找。
第一,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家族、家庭的长者不再有给后代分配土地的权力,长者对后辈难以有约束力。
第二,种田已不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非农业的经济收入远高于农业收入。这意味着大家都去进城打工,背井离乡往城市移民。
在农村如此,在城市,儒家“孝道”文化更是靠不住。所以,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并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由金融市场取代家庭的经济交易功能才是最根本的方法。没有这一点做基础,仅从道德上提倡孝道是没有成效的,加以法律的惩罚更是将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相混淆的非明智之举。我们要建设的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对以上被一些学者推崇的儒家思想价值的分析,我们发现儒家的“和合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考价值并不大。
我们在研究问题时,一方面要关注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还要认真地研究现状,这才是研究的重点这所在。其结果就是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这就是对前人和他人的超越。
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要解决我们目前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还是应该多借鉴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为这些离我们最切近,对我们的影响更明显、更直接。当前困扰我们
社会发展的医疗、教育、环境、就业、人口、住房等难题,哪一个能从儒家思想中找到现成答案和解决办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可以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为他们与我们面临的问题更接近,他们提出的思路和方法正在影响着我们,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经验、教训是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在当今时代的中国,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层面的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而古典儒家思想只是它有机构成的一部分,处于附属的地位。如果说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受到世界的关注,这与其说是儒学的复兴,不如说是当代中华民族思想的发扬光大以及当代中华民族的思想正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200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2、何长久《<墨子>精读》,2004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卢毅《“儒学复兴论”的贫困》,2001年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4、翟玉和《乡村孝道调查让我们忧心如焚》,2006年3月1日北京青年报;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五篇:中华文化(模版)
中华文化发展史
——传承的意义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在此我仅取一隅,拿来浅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傲然于世。它的发展何其美丽,足以让每一个炎黄子孙穷极一生而叹不能领略一二。
中华文化的起源,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司马迁《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就记载了关于这个神秘时期的种种传说,其中不乏有历史的影子,由此中华文化的源来可见一斑。
所谓文化起源者,即是指社会从一个平等简单的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阶级、国家的产生)的变化。其次,文明的形成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准。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故此夏商周便可称之为中华文化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先民们以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平原为共同活动地域的核心、以兼容游猎畜牧和捕捞采集的农耕生产为社会经济基础、以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农耕礼仪文化为标志,从而凝聚和融合成了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并且创造出了璀璨的青铜文明和成熟的文字。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而不得不提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这场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华文化体系的形成。诸子百家的各种言论不少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至于秦汉,佛教〃道教出现,儒学确立了统治地位,法家学说更是成为了帝王专制统治的实际工具,此不二话。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毫无疑问的文化受到战火的摧残,不过也出现了新文化,如玄学。
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极尽繁华的文化巅峰!隋唐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带来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不可一世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隋唐文化如傲世轻物的诗人,一袭青衫,且歌且吟。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随着隋朝运河的开通,南北经济贯通,取得迅速发展。直至唐朝,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国,周围国家(中东、印度、日本、南亚等)民族纷纷归附大唐,与之交好,向其纳贡,好不威风!唐朝之鼎盛更是被世人所公认!唐朝,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唐诗发展的黄金时代,锋芒如子安,狂傲如李白,深沉如杜甫,绝美如义山,平易如乐天〃〃〃〃可不都是唐朝这个至尊的朝代孕育出的伟大诗人!怎一派风雅!可以说,中国人对唐文化是有情的,一往而深。而对于外国人,唐文化无疑也是深刻的,他们称华人为“唐人”,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这便足以证明,唐文化与华人不解的情结和对世界的影响。另外,隋唐科技成就对我国文化历史贡献巨大。农具、数学、天文、科技的发展为劳动力提供便利条件。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教育完善奠定基础。盛世繁华恰似彼岸繁花,美之极致不外如是。那么,在隋唐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宋元文化又如何呢?它在史书上的风华又羡煞了几多“旁人”?史料记载,宋元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混战局面,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海外贸易兴盛。元朝时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民族大融合出现了高潮,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往频繁,海陆交通便利,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一切成为宋元文化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宋元的文化是灿烂的,与《史记》并称“史学双壁”的《资治通鉴》,成熟的宋词元曲,风格多样的绘画书法均现于此时。
上下五千年,这是古代中国的悠久。天朝大国,这是古代中国的自衿。可“昔日之得,不足以自衿;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明清时期,与统一的封建专制帝国的晚年阶段相适应的明清文化,其显著特征是,较先秦、汉唐儒学更富于思辨色彩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的,又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生动活泼、富于民间生活情趣的市民文学,较之明代前期内容空虚、徒具华丽形式的“台阁体”文学,以及前七子、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都是一个巨大的跃进。至于清代出现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则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病端,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由于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遭到摧折,而封建专制政治在明清两朝进一步强化,并日益加剧对文化的干预,所以十七世纪前后一度颇有气势的早期启蒙文化中道受挫,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半叶转入低潮,很少为人所论及。明清两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便是官方调动巨大人力物力,对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进行了收集、钩沉、订正、考辨和编纂,许多私家文化人也为此付出毕生精力。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在整理古文化方而所做的工作确乎是空前的,显示了强盛、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博大气象。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华浩大壮阔的文化发展史如绵延千里的锦绣画卷,起承转合尽显风流。依稀往昔,似恢弘乐章回肠荡气!传统文亲身体验,这是众所共见的,至于传统文化的未来,传统文化的过去如此这般,传统文化的现在我们正必将由我们一起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