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关于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传播与文化产业分为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业等5个大类。传媒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一样,属于高风险、高智力、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
传媒产业各媒介“产品”具有相同特征,盈利模式、收入构成相似,集中表现在信息服务增值更多地体现于媒体所生产的“产品”之外(即广告收入上),发行需求弹性较大和规模效益显著和集中度高。
1、对广告依赖性强。传媒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节目或者栏目附加的广告,这与其他产品的经济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广告是传媒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70%左右。广告商为了追求广告效果,便会对收视率高、受众面积大或发行量大的媒体产生偏好。
2、当同一细分市场中有两家以上非常相似的媒体存在时,处于第二位以后的媒体处境便十分不利,大量的广告会不按比例地给予优势地位的媒体,而广告商并不考虑第二位的媒体在发行量或者收视率上与第一位的接近程度。
3、规模效益显著。收视率越高,即受众规模越大,其广告收入就越高,而且广告的单位时间价格也越高;纸质媒体则发行量越大,广告收入越高,广告的单位收益越高。因此,增加收视率或者受众规模即意味着单位广告价格的超比例增加,也意味着广告收入的乘数效应。
4、集中度高。电视、广播、报纸三大媒介广告收入居前的媒体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北京、广东三个地区广告营业额占全国市场总量的43.71%,前十名地区的广告营业额占全国市场总量的78.91%。
我国的媒体广告业已经从初创期的高速增长向相对高速的稳定发展期转化。从1991年的35亿元猛增到2000年的712亿元,年均增长39.73%;从90年代初的每年翻一番,到90年代中期每年40%-50%的增长,到1998年至今年增长速度稳定在15%-20%的水平上。
有线电视网络经营业务是另一收入来源,目前我国拥有近8000万有线电视用户,年收益基本稳定在100亿元左右。
二、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宏观情况和国家产业政策
2001年中办发17号文明确了要积极推进媒体集团化改革,组建跨地区、多媒体大型新闻集团的目标。报业、出版、广电集团的经营部门经批准可以股份公司形式吸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可以进一步吸收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
目前全国省级网络公司均已成立并投入运营、区域内的干线网也基本建成;全国数千家地、市、县的有线电视接入网已连结1亿家庭用户。国内已经有26家报业集团。
在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传媒产业将形成以广电传媒、报业和网络传媒为主的多模式的跨传媒产业化集团;
国家对传媒机构的管理法制化。国家将制订大量的法规制度来约束传媒的行为,逐步减少对传媒的行政干预以保持对传媒管理的连续性;
国家仅控制少量的全国性传媒机构,并且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其覆盖率,大量的社会资本将进入传媒产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部分传媒机构将实现直接上市融资;
传媒的新闻采、编、播部门与其他部门分离,不参与经营,仍实行事业单位式的管理体制,以保证传媒的舆论宣传导向作用,这是传媒业的立身之本;
专业性、商业性传媒的比重将逐步提高,综合性传媒的比重相应下降,广告主将倾向于选择专业性传媒发布广告,而分类广告也将成为时尚;
跨地区收购地方电视台可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提高单位时间广告价格及吸收广告投入,而目前主要以跨地区合作为主要形式;
根据达成的入世条款,期刊杂志将成为首先向外资开放的领域;中国每年进口外国大片增加至20部,3年内进口电影数目增加至50部;外资还被允许投资中国影院、投资制作及销售录音、录影带等视听产品,并拥有最高49%的股权;
电信、广电将在局部地区对称进入。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国家广电总局的《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建设的意见》,推动电信、广电双向进入、互破垄断、互相准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普及和国家电信产业政策的改变(打破“垄断”),传媒产业与电信业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二者相互渗透从而导致混合传媒集团的形成。
三、传播与文化产业在我行的贷款情况
近年来,传播与文化产业在我行的贷款份额上升较快。据总行会计部提供的数据,截止2002年6月,广播电视电影业在我行的贷款余额为47.66亿元,占我行全部贷款余额的0.31%。其中:固定资产贷款余额9.19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余额38.41亿元。按一逾两呆划分,广播电视电影业不良贷款余额3.02亿元,不良贷款率6.33%。其中:固定资产贷款不良余额0.79亿元,不良率8.5%;流动资金贷款不良余额2.81亿元,不良率5.76%。固定资产贷款不良率高于流动资金贷款不良率。
过去我行在广播电视电影业固定资产贷款主要用于广电中心大楼建设,借款主体是广播电视局或电视台事业单位法人,还款来源主要是收入节余和财政补贴。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直接影响了借款人广播电视局或电视台的还款能力;加之广播电视局或电视台实行的是收付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成本核算意识淡薄,造成我行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只能付息,不能按期还款出现逾期。
此外,也有对电视台频道发放贷款的。如湖南分行2000年对湖南电视台下属的经济频道、生活频道、都市频道先后发放贷款4000万元。对广告收入多的频道发放贷款可能是基于还款来源稳定,贷款风险相对较小考虑的。但是频道贷款基本上采取相互担保的保证措施,加之频道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频道贷款的风险控制相对较难,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四、传播与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基本面
1、项目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趋势。
2、替代性。传媒企业化经营的基本类型是生产经营、销售经营、需求经营;调整、选择好经营主导模式;收缩战线,发展主营业务忌多元化、跨行业规模经营;品牌建设;宽带网络、广播电视节目、信息源渠道、人才队伍和广播、电影、电视、广电报刊等单位专有的信息采集权、制作权和发布权。
3、国家政策监管和准入障碍。省级党报、广播电视台为核心的集团,实行行政和事业分开的新管理模式,如出版局与出版社、广电局与广电集团分开等。提高行业集中度,如推动市(地)、县(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职能转变。发展频道频率的专业化,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有效整合,如推动报刊种类和布局的调整,压缩总量,对大量的同质媒体实施兼并与联合等。市场整合,以集团为龙头,积极组建书报刊、音像制品的连锁营销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
(二)专业面
1、管理阶层的素质、公司的竞争力、运用债务的可能性、对附属公司的处理、与监管机构的关系、以及在各项影响公司长期信用的基础因素下公司的定位等。
(1)策略性方向。投资回报的准则、公司预期的盈利,及其地域分布相对于公司的管理情况及外在经济环境,公司的政策是否稳健?管理阶层对于潜在的环球竞争有多清醒?他们采取什么策略以面对这些挑战?是否有能力控制增长、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否广阔的视野、策略,是否有深度和远见?能否及早辨认出问题业务所在以及比市场快一步洞悉有利的契机?
(2)财务理念。管理阶层对于使用借贷来进行合并、收购、以及资金重组(如股份回购和杠杆收购)的理念,均可反映债权人会否受特发事项所影响。公司对股东的承诺、公司资金分配的方法。
(4)往绩。管理阶层过去如何处理重大事项,如银根紧缩、法律诉讼、主要对手挑战和监管机制的压力。
(5)管理策略和公司的组织结构,董事、大股东、或主要的资金来源(如主要往来银行)影响管理决策的程度。
(6)管理层的团队作用。
2、公司基本经营及竞争地位。
(1)市场占有率展望。过去五至十年间市场占有率的改变,公司业务的增长趋势。
(2)分散业务支线和收益来源。各项业务对于公司整体盈利相对的影响,稳定的销售合约和公司顾客的分布情况。
(3)改善经营效率以提高在国内竞争力所需的投资,特别是未来用作研究发展和引入新产品所需的支出。管理阶层就未来成本和生产效率的预测对公司维持竞争力的效率提供重要的线索,并可显示公司资金要求对其短期和长线资金架构的影响。
3、财务状况和流动资金来源。
(1)财务弹性。保持充裕的流动资金以准时履行债务,流动资金主要是公司创造现金的能力,其次是公司从资本市场取得额外资本的能力。相对于销售预测额的应收帐款和存货周转期,以评估公司对短期营运资金的需求。
(2)备用流动资金。包括银行承诺的贷款额或可即时套现、抵押的短期资产。公司经营制造的流动现金周转,公司的借贷能力。
(3)评估备用流动资金的需求。短期借贷的性质和款额相对于资本的结构。公司跟银行关系的特色、历史和稳定性。
五、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传媒资产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新闻宣传职能的采编部门,为非经营性资产;另一类是节目制作、发行、印刷、广告等不直接涉及宣传的部门,为经营性资产。国家重点监管的是采编类的非经营性部门,而广告、节目制作等经营性资产更多的是引入市场机制。
(一)基本问题
1、网络不统一。广电网络的有线电视接入网都是由全国各省、地、市、县分散建设并拥有的,全国大大小小的有线电视接入网有近3000家。这些接入网的投资主体混杂,技术标准差异性较大,各接入网之间互不统属,业务衔接困难。
2、双向改造、机顶盒入户问题。
3、广电网络分层收费,有效的收费管理系统协调网络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利益协调环节主要有:节目源和信息源、运营服务平台、国家干线网、省级干线网、各地接入网。
4、广电网络的投资压力、网络业务的机遇成本、用户的经济承受力;同时推进网络的双向改造和机顶盒入户,投资额太大,广电网络难以承受。双向改造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时间长。
(二)财务风险
1、主营业务成本增长迅速,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增速都突破了100%。一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折旧,主要是有线电视网折旧金额较高;二是利息收入减少、利息支出增加。
2、会计政策的相应调整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2001年各传媒公司的年报数据来看,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的主要会计政策变更和调整包括:开办费在发生期一次性列支,不再在以后年度分摊;其他应收款计提坏帐准备;固定资产缩短折旧年限;无效申购冻结资金利息收入列入营业外收入的调入资本公积;计提“新四项”减值准备等。另外,有关上市公司取消减半税率优惠,统一按33%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公司净利产生了压力。
3、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获利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公司募集资金仍有相当部分没有产生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传媒类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多用于有线电视网的收购改造或节目及电视剧制作,这些项目通常投资回收期长、前期成本支出大,投入初期获利能力较差。
4、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相应的行业限制出台对媒体广告业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制约效应。2000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从2001年起,企业每年广告投入金额超过销售收入2%以上部分将不能税前扣除,无限期向后结转。8月份,国家税务总局将部分行业的广告支出税前扣除比例提高到8%,包括制药、食品饮料、日化、家电、通讯、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等行业。4月份,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处方药不能在大众性媒体上做广告的禁令。这些相关规定对房地产、食品、医药等广告大客户的影响很大,相应的媒体广告收入也呈现单边下降趋势。
(三)债权优先次序
(四)合约执行性和履约时间性
(五)协议期限和条件
声明规定在所有债务完满履行前,合约任何修订不能生效,合约亦不能终止;
例如:维持资产负债表关系的要求,如杠杆要求、资产净值。
(六)担保
(七)政策风险
1、大众传媒与资本的错位。作为国家所有的大众传媒,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只是内容的提供者,而生产内容的许可证是党和政府特批的,是不能在市场上交由资本控制的。
2、传媒经营的稳健性与资本的扩张性相冲突。作为中国传媒的主体的大众传媒,即报刊、出版社、广播电视,都属于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健康稳定的发展。
3、目前还没有就系统外资金进入媒体而制定相关的法律及法规,现有政策对于媒体经营中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也没有明文规定,因而各项合作协议本身难以具备相应的法律保护。一旦发生违约的情况,投资者很难保护自身的利益。投资媒体在具备获取暴利可能的同时也面对着巨大的风险。在于政策风险和经营风险。由于受政策限制,投资方只有经营权,不能拥有媒体的品牌。一旦双方的合作出现问题,投资企业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
六、传播与文化行业主要技术参数
单位时间的广告收入
收视率
发行量
受众面积
七、传播与文化行业其他应关注的问题
广播电视媒体成本构成: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以一个电视栏目的制作、播出为例,电视栏目的制作成本包括了设计、准备即制作产品的成本,这一部分成本与节目发行数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属于固定成本,这一部分成本集中了栏目生产成本的绝大部分,甚至对于部分节目而言是全部成本,这部分成本构成的产品称为“母带”,母带的成本不因节目受众的数量大小而发生任何变化。相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广播电视媒体的固定成本相对较高,而增加一个观众与减少一个观众一般都不会影响其成本的大小,因此观众的数量或者说受众的多少对其成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但增加观众却可以大比例地增加收入,包括单位成本的附加值和整体的广告收入。所以,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在成本基本固定的情况下,提高单位时间的广告收入是增加盈利的主要途径,而提高单位时间的广
告收入需要收视率的提高和受众面积的扩大。可变成本在广播电视中占有比较小的比例,一般增加发行数量在表象上只能摊销很小部分的固定成本,因此对于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可变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纸质媒体其成本按照生产流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收集、准备产品的成本,一家报纸本质上生产的只是一份报纸,“母报”汇集了获取、汇编信息和印刷前的生产成本,“母报”的成本并不随报纸发行量变化而变化,即固定成本;二是印刷、发行成本,这部分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组成,印刷、发行环节人工劳动成本、设备折旧等构成固定成本,单位报纸固定成本随印刷、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而报纸的印刷、发行费用则形成变动成本,总变动成本随报纸发行量的变化而变化。
传媒产品的规模效益体现在固定成本大而变动成本小,媒体发行量或收视率的提高将增加可变成本而摊销固定成本。因而在媒体利润最大化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要求媒体的发行量或者说受众具有一定的规模,换句话说,媒体具有规模效应。
第二篇:银行关于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调研
一、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传播与文化产业分为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业等5个大类。传媒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一样,属于高风险、高智力、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
传媒产业各媒介“产品”具有相同特征,盈利模式、收入构成相似,集中表现在信息服务增值更多地体现于媒体所生产的“产品”之外(即广告收入上),发行需求弹性较大和规模效益显著和集中度高。
1、对广告依赖性强。传媒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节目或者栏目附加的广告,这与其他产品的经济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广告是传媒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70%左右。广告商为了追求广告效果,便会对收视率高、受众面积大或发行量大的媒体产生偏好。
2、当同一细分市场中有两家以上非常相似的媒体存在时,处于第二位以后的媒体处境便十分不利,大量的广告会不按比例地给予优势地位的媒体,而广告商并不考虑第二位的媒体在发行量或者收视率上与第一位的接近程度。
3、规模效益显著。收视率越高,即受众规模越大,其广告收入就越高,而且广告的单位时间价格也越高;纸质媒体则发行量越大,广告收入越高,广告的单位收益越高。因此,增加收视率或者受众规模即意味着单位广告价格的超比例增加,也意味着广告收入的乘数效应。
4、集中度高。电视、广播、报纸三大媒介广告收入居前的媒体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北京、广东三个地区广告营业额占全国市场总量的43.71%,前十名地区的广告营业额占全国市场总量的78.91%。
我国的媒体广告业已经从初创期的高速增长向相对高速的稳定发展期转化。从1991年的35亿元猛增到XX年的712亿元,年均增长39.73%;从90年代初的每年翻一番,到90年代中期每年40%-50%的增长,到1998年至今年增长速度稳定在15%-20%的水平上。
有线电视网络经营业务是另一收入来源,目前我国拥有近8000万有线电视用户,年收益基本稳定在100亿元左右。
二、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宏观情况和国家产业政策
XX年中办发17号文明确了要积极推进媒体集团化改革,组建跨地区、多媒体大型新闻集团的目标。报业、出版、广电集团的经营部门经批准可以股份公司形式吸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可以进一步吸收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
目前全国省级网络公司均已成立并投入运营、区域内的干线网也基本建成;全国数千家地、市、县的有线电视接入网已连结1亿家庭用户。国内已经有26家报业集团。
在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传媒产业将形成以广电传媒、报业和网络传媒为主的多模式的跨传媒产业化集团;
国家对传媒机构的管理法制化。国家将制订大量的法规制度来约束传媒的行为,逐步减少对传媒的行政干预以保持对传媒管理的连续性;
国家仅控制少量的全国性传媒机构,并且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其覆盖率,大量的社会资本将进入传媒产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部分传媒机构将实现直接上市融资;
3、国家政策监管和准入障碍。省级党报、广播电视台为核心的集团,实行行政和事业分开的新管理模式,如出版局与出版社、广电局与广电集团分开等。提高行业集中度,如推动市(地)、县(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职能转变。发展频道频率的专业化,加快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有效整合,如推动报刊种类和布局的调整,压缩总量,对大量的同质媒体实施兼并与联合等。市场整合,以集团为龙头,积极组建书报刊、音像制品的连锁营销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
(二)专业面
1、管理阶层的素质、公司的竞争力、运用债务的可能性、对附属公司的处理、与监管机构的关系、以及在各项影响公司长期信用的基础因素下公司的定位等。
(1)策略性方向。投资回报的准则、公司预期的盈利,及其地域分布相对于公司的管理情况及外在经济环境,公司的政策是否稳健?管理阶层对于潜在的环球竞争有多清醒?他们采取什么策略以面对这些挑战?是否有能力控制增长、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否广阔的视野、策略,是否有深度和远见?能否及早辨认出问题业务所在以及比市场快一步洞悉有利的契机?
(2)财务理念。管理阶层对于使用借贷来进行合并、收购、以及资金重组(如股份回购和杠杆收购)的理念,均可反映债权人会否受特发事项所影响。公司对股东的承诺、公司资金分配的方法。
(4)往绩。管理阶层过去如何处理重大事项,如银根紧缩、法律诉讼、主要对手挑战和监管机制的压力。
(5)管理策略和公司的组织结构,董事、大股东、或主要的资金来源(如主要往来银行)影响管理决策的程度。
(6)管理层的团队作用。
2、公司基本经营及竞争地位。
(1)市场占有率展望。过去五至十年间市场占有率的改变,公司业务的增长趋势。
(2)分散业务支线和收益来源。各项业务对于公司整体盈利相对的影响,稳定的销售合约和公司顾客的分布情况。
(3)改善经营效率以提高在国内竞争力所需的投资,特别是未来用作研究发展和引入新产品所需的支出。管理阶层就未来成本和生产效率的预测对公司维持竞争力的效率提供重要的线索,并可显示公司资金要求对其短期和长线资金架构的影响。
3、财务状况和流动资金来源。
(1)财务弹性。保持充裕的流动资金以准时履行债务,流动资金主要是公司创造现金的能力,其次是公司从资本市场取得额外资本的能力。相对于销售预测额的应收帐款和存货周转期,以评估公司对短期营运资金的需求。
(2)备用流动资金。包括银行承诺的贷款额或可即时套现、抵押的短期资产。公司经营制造的流动现金周转,公司的借贷能力。
(3)评估备用流动资金的需求。短期借贷的性质和款额相对于资本的结构。公司跟银行关系的特色、历史和稳定性。
五、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传媒资产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新闻宣传职能的采编部门,为非经营性资产;另一类是节目制作、发行、印刷、广告等不直接涉及宣传的部门,为经营性资产。国家重点监管的是采编类的非经营性部门,而广告、节目制作等经营性资产更多的是引入市场机制。
(一)基本问题
1、网络不统一。广电网络的有线电视接入网都是由全国各盛地、市、县分散建设并拥有的,全国大大小小的有线电视接入网有近3000家。这些接入网的投资主体混杂,技术标准差异性较大,各接入网之间互不统属,业务衔接困难。
2、双向改造、机顶盒入户问题。
3、广电网络分层收费,有效的收费管理系统协调网络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利益协调环节主要有:节目源和信息源、运营服务平台、国家干线网、省级干线网、各地接入网。
4、广电网络的投资压力、网络业务的机遇成本、用户的经济承受力;同时推进网络的双向改造和机顶盒入户,投资额太大,广电网络难以承受。双向改造不仅投资巨大,而且时间长。
(二)财务风险
1、主营业务成本增长迅速,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增速都突破了100%。一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折旧,主要是有线电视网折旧金额较高;二是利息收入减少、利息支出增加。
2、会计政策的相应调整对公司业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XX年各传媒公司的年报数据来看,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的主要会计政策变更和调整包括:开办费在发生期一次性列支,不再在以后分摊;其他应收款计提坏帐准备;固定资产缩短折旧年限;无效申购冻结资金利息收入列入营业外收入的调入资本公积;计提“新四项”减值准备等。另外,有关上市公司取消减半税率优惠,统一按33%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公司净利产生了压力。
3、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获利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公司募集资金仍有相当部分没有产生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传媒类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多用于有线电视网的收购改造或节目及电视剧制作,这些项目通常投资回收期长、前期成本支出大,投入初期获利能力较差。
4、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相应的行业限制出台对媒体广告业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制约效应。XX年底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从XX年起,企业每年广告投入金额超过销售收入2%以上部分将不能税前扣除,无限期向后结转。8月份,国家税务总局将部分行业的广告支出税前扣除比例提高到8%,包括制药、食品饮料、日化、家电、通讯、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等行业。4月份,xx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处方药不能在大众性媒体上做广告的禁令。这些相关规定对房地产、食品、医药等广告大客户的影响很大,相应的媒体广告收入也呈现单边下降趋势。
(三)债权优先次序
(四)合约执行性和履约时间性
(五)协议期限和条件
声明规定在所有债务完满履行前,合约任何修订不能生效,合约亦不能终止;
例如:维持资产负债表关系的要求,如杠杆要求、资产净值。
(六)担保
(七)政策风险
1、大众传媒与资本的错位。作为国家所有的大众传媒,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只是内容的提供者,而生产内容的许可证是党和政府特批的,是不能在市场上交由资本控制的。
2、传媒经营的稳健性与资本的扩张性相冲突。作为中国传媒的主体的大众传媒,即报刊、出版社、广播电视,都属于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健康稳定的发展。
3、目前还没有就系统外资金进入媒体而制定相关的法律及法规,现有政策对于媒体经营中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也没有明文规定,因而各项合作协议本身难以具备相应的法律保护。一旦发生违约的情况,投资者很难保护自身的利益。投资媒体在具备获取暴利可能的同时也面对着巨大的风险。在于政策风险和经营风险。由于受政策限制,投资方只有经营权,不能拥有媒体的品牌。一旦双方的合作出现问题,投资企业就很可能最终一无所获。
六、传播与文化行业主要技术参数
单位时间的广告收入
收视率
发行量
受众面积
七、传播与文化行业其他应关注的问题
广播电视媒体成本构成: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以一个电视栏目的制作、播出为例,电视栏目的制作成本包括了设计、准备即制作产品的成本,这一部分成本与节目发行数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属于固定成本,这一部分成本集中了栏目生产成本的绝大部分,甚至对于部分节目而言是全部成本,这部分成本构成的产品称为“母带”,母带的成本不因节目受众的数量大小而发生任何变化。相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广播电视媒体的固定成本相对较高,而增加一个观众与减少一个观众一般都不会影响其成本的大小,因此观众的数量或者说受众的多少对其成本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但增加观众却可以大比例地增加收入,包括单位成本的附加值和整体的广告收入。所以,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在成本基本固定的情况下,提高单位时间的广告收入是增加盈利的主要途径,而提高单位时间的广
告收入需要收视率的提高和受众面积的扩大。可变成本在广播电视中占有比较小的比例,一般增加发行数量在表象上只能摊销很小部分的固定成本,因此对于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可变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纸质媒体其成本按照生产流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收集、准备产品的成本,一家报纸本质上生产的只是一份报纸,“母报”汇集了获娶汇编信息和印刷前的生产成本,“母报”的成本并不随报纸发行量变化而变化,即固定成本;二是印刷、发行成本,这部分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组成,印刷、发行环节人工劳动成本、设备折旧等构成固定成本,单位报纸固定成本随印刷、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而报纸的印刷、发行费用则形成变动成本,总变动成本随报纸发行量的变化而变化。
传媒产品的规模效益体现在固定成本大而变动成本小,媒体发行量或收视率的提高将增加可变成本而摊销固定成本。因而在媒体利润最大化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要求媒体的发行量或者说受众具有一定的规模,换句话说,媒体具有规模效应。
第三篇:银行关于传播与文化产业的调研
一、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传播与文化产业分为出版、声像、广播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传播业等5个大类。传媒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一样,属于高风险、高智力、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
传媒产业各媒介“产品”具有相同特征,盈利模式、收入构成相似,集中表现在信息服务增值更多地体现于媒体所生产的“产品”之外(即广告收入上),发行需求弹性较大和规模效益显著和集中度高。
1、对广告依赖性强。传媒服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节目或者栏目附加的广告,这与其他产品的经济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广告是传媒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70%左右。广告商为了追求广告效果,便会对收视率高、受众面积大或发行量大的媒体产生偏好。
2、当同一细分市场中有两家以上非常相似的媒体存在时,处于第二位以后的媒体处境便十分不利,大量的广告会不按比例地给予优势地位的媒体,而广告商并不考虑第二位的媒体在发行量或者收视率上与第一位的接近程度。
3、规模效益显著。收视率越高,即受众规模越大,其广告收入就越高,而且广告的单位时间价格也越高;纸质媒体则发行量越大,广告收入越高,广告的单位收益越高。因此,增加收视率或者受众规模即意味着单位广告价格的超比例增加,也意味着广告收入的乘数效应。
4、集中度高。电视、广播、报纸三大媒介广告收入居前的媒体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北京、广东三个地区广告营业额占全国市场总量的43.71%,前十名地区的广告营业额占全国市场总量的78.91%。
我国的媒体广告业已经从初创期的高速增长向相对高速的稳定发展期转化。从1991年的35亿元猛增到2000年的712亿元,年均增长39.73%;从90年代初的每年翻一番,到90年代中期每年40%-50%的增长,到1998年至今年增长速度稳定在15%-20%的水平上。
有线电视网络经营业务是另一收入来源,目前我国拥有近8000万有线电视用户,年收益基本稳定在100亿元左右。
二、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宏观情况和国家产业政策
2001年中办发17号文明确了要积极推进媒体集团化改革,组建跨地区、多媒体大型新闻集团的目标。报业、出版、广电集团的经营部门经批准可以股份公司形式吸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发行集团、电影集团可以进一步吸收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
目前全国省级网络公司均已成立并投入运营、区域内的干线网也基本建成;全国数千家地、市、县的有线电视接入网已连结1亿家庭用户。国内已经有26家报业集团。
在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传媒产业将形成以广电传媒、报业和网络传媒为主的多模式的跨传媒产业化集团;
国家对传媒机构的管理法制化。国家将制订大量的法规制度来约束传媒的行为,逐步减少对传媒的行政干预以保持对传媒管理的连续性;
国家仅控制少量的全国性传媒机构,并且用法律的手段保证其覆盖率,大量的社会资本将进入传媒产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部分传媒机构将实现直接上市融资;
传媒的新闻采、编、播部门与其他部门分离,不参与经营,仍实行事业单位式的管理体制,以保证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这是传媒业的立身之本;
专业性、商业性传媒的比重将逐步提高,综合性传媒的比重相应下降,广告主将倾向于选择专业性传媒发布广告,而分类广告也将成为时尚;
跨地区收购地方电视台可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提高单位时间广告价格及吸收广告投入,而目前主要以跨地区合作为主要形式;
根据达成的入世条款,期刊杂志将成为首先向外资开放的领域;中国每年进口外国大片增加至20部,3年内进口电影数目增加至50部;外资还被允许投资中国影院、投资制作及销售录音、录影带等视听产品,并拥有最高49%的股权;
电信、广电将在局部地区对称进入。2001年11月,xx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国家广电总局的《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建设的意见》,推动电信、广电双向进入、互破垄断、互相准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普及和国家电信产业政策的改变(打破“垄断”),传媒产业与电信业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二者相互渗透从而导致混合传媒集团的形成。
三、传播与文化产业在我行的贷款情况
近年来,传播与文化产业在我行的贷款份额上升较快。据总行会计部提供的数据,截止2002年6月,广播电视电影业在我行的贷款余额为47.66亿元,占我行全部贷款余额的0.31%。其中:固定资产贷款余额9.19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余额38.41亿元。按一逾两呆划分,广播电视电影业不良贷款余额3.02亿元,不良贷款率6.33%。其中:固定资产贷款不良余额0.79亿元,不良率8.5%;流动资金贷款不良余额2.81亿元,不良率5.76%。固定资产贷款不良率高于流动资金贷款不良率。
过去我行在广播电视电影业固定资产贷款主要用于广电中心大楼建设,借款主体是广播电视局或电视台事业单位法人,还款来源主要是收入节余和财政补贴。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直接影响了借款人广播电视局或电视台的还款能力;加之广播电视局或电视台实行的是收付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成本核算意识淡薄,造成我行发放的固定资产贷款只能付息,不能按期还款出现逾期。
此外,也有对电视台频道发放贷款的。如湖南分行2000年对湖南电视台下属的经济频道、生活频道、都市频道先后发放贷款4000万元。对广告收入多的频道发放贷款可能是基于还款来源稳定,贷款风险相对较小考虑的。但是频道贷款基本上采取相互担保的保证措施,加之频道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频道贷款的风险控制相对较难,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第四篇: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桂阳县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一、桂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桂阳县以建设湖南历史文化名县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城市辐射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2008年末,全县拥有文化产业单位360个,从业人员2252人;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36亿元,增长17%,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9%。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1、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2008年末,全县有歌舞娱乐场所20家(其中县城区18 家,乡镇2家),有电子游艺场所17家,有营业性演出场所2家,有旱冰场1家,有台球俱乐部2家;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投资在400万元以上的2家,300万元-100万元以内的5家,投资在100万元以内的 11家;文化娱乐行业固定资产总值4653万元,年营业收入2342万元,从业人员1221人,年上缴税金130余万元。
2.图书发行、销售需求巨大。全县有图书发行单位1家,图书零售、出租单位21 家,年销售额2585万元。其中县新华书店每年的教材、教辅读物、书本等的营业额达 1
2100万元。
3、民间艺术产业蓬勃发展。桂阳县文联下辖文学家协会等群众性文艺创作团体8个,全县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员在300人以上,有专业剧团1家,年收入22万元以上,业余剧团3家,铜管乐队66 家,弦乐队8 家,龙队7家38条,狮队2家5支,年演出收入200万元以上。
4、广电传媒业发展突飞猛进。全县39个乡镇目前开通有线电视的有22个,有线电视用户3.7万户。广电传媒业经营已初步形成电视网络、电视广告和宽带网增值业务开发共同发展的格局。
5、教育培训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县拥有举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学校1 所,教学班级 5个,在籍大、中专学员985 人,在职教职工总数92 人;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2所,年培训人数在3000人左右;有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培训机构2家,其中县文化馆培训中心年收入10万元以上,年培训人数在2400人左右。
6、印刷、体育、广告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印刷业方面,我县现有印刷企业7 家,打字复印单位37 家,从业人员100 余人。体育产业方面,现有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点6 个,从业人员10 人,销售收入150余万元;体育竞赛表演和有偿体育娱乐服务有初步发展,有体育器材、服装销售单位13家,大型健身房两处。广告业方面,全县现有广告经
营、发布单位20 家。
7、以“网吧”为代表的互联网上网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全县城乡有“网吧”118家,其中县城38家。“网吧”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县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投资额达400万元以上的“网吧”达2家,每年“网吧”产业的营业收入达1300万元以上。
二、桂阳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文化产业不仅涉及文化管理部门、旅游部门,还涉及民族宗教管理部门、规划和建设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而实际工作中,文化产业市场被分割为多头管理。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民族宗教部门管理民族宗教人士和宗教场所。划分过细,互相交叉,难于协调统一,形成合力。
2、政事不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以文化、体育、旅游最为突出。文化行政部门陷于操办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活动的具体事务之中,削弱了行政管理和宏观管理的职能。公有文化事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公有文化企业没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
体。全县大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属国有性质,集体或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资或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几乎没有。体育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以体育彩票为主。旅游业仍然只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3、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市场机制不健全。从文化娱乐演出、旅游、体育到广告、印刷、教育培训业等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文化演出规模小、规格不高,无法形成大反响,没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有资源,但开发不足,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广告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有限,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我县的文化要素市场(指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艺术劳务市场、文化科技市场等)、产权市场发展滞后,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国有资产没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文化事业结构也没能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调整。
4、对人文资源的罗列性展示大于开发利用。目前,我县对县内的人文资源,还仅仅停留在浅表的罗列和学术研究,没有进行深度的包装和打造,观赏及参与性不足,缺乏新意、吸引力,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桂阳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积极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
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同时科学规划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
2、加强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源泉。要修缮并保护好蒙泉井、东塔、阳山古民居等古迹建筑。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做好湘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开发和保护好瑶歌、花灯戏曲、土法榨油制作工艺等1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上档升级上下功夫。加强对古戏台、古宗祠、古桥梁、古佛塔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及时修复整理馆藏文物。积极支持和鼓励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影视、民间艺术等不同门类的艺术生产,努力创作文艺精品。
3、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做大图书发行业。新华书店要利用新华大楼地处黄金地段的优势,兴办社会图书超市和影视放映产业项目。二是做大做强广电传媒业,实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和节目运行及用人分配
机制,振兴广播弱势产业。开发和拓展互联网、互动电影点播频道、付费电视频道、党政信息频道、图文广告频道、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据广播等增值业务,到2010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 万户,营业收入达到1600 万元。启动数字有线电视工程,实现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的整体平移。三是做大印刷业。力争在近两年内,使我县的公开出版物印刷企业达到3家,产值超百万企业达1家。
4、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一是“两院”合并,利用县电影院、影剧院的影城资产,组建文化艺术中心,承担好县内各项演艺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县文化馆馆址的资产置换,馆内场地和设施进一步完善的机遇,发挥好自身的艺术人才优势,采用独办或吸纳民间资金或与他人联办的方式,建立以美术、书法、声乐、器乐、舞蹈、表演、摄影等为内容的大型艺术培训中心。三是建设好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全国图书资源联网开通的优势,举办各类培训班,增强图书馆的造血功能。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着力抓好阳山古民居的旅游开发,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旅游观光;做大休闲度假、观光农业两个面。以现有农家乐、休闲庄、度假村为基础,注入文化内涵,努力做大做强休闲度假和观光农业;着力开发生态旅游三个片。舂陵江湖心岛、宝山蒙泉主题森林公园、泗洲山;培植宗教文化旅游点(东塔鹿峰寺、天坛山三神庙、金仙寨佛寺、坛
山古寺遗迹);保护开发民间民俗文化(花灯戏曲、舞龙狮、傩舞、清明祭祀文化、瑶歌古调、风味小吃)。同时将桂阳昆曲培训、表演融入桂阳旅游行业中,并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
5、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筹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积极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在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提供政策倾斜,并且优化环境,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品民营化战略。通过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以此构筑桂阳文化产业体系。
桂阳县文化局
2009年10月15日
第五篇: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红岗区文化产业概述和未来发展
(一)现状分析
红岗区区现有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文化服务单位共计家,从业人员达余人,2010年文化产业经营额达到,实现利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娱乐业2010年总收入达,实现利税,解决就业劳动力人。出版物发行业2010年总收入达,实现利税,解决就业劳动力余人。2010年区印刷复制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10年总收入,从业人员余人。
近几年来,红岗区区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
1.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绩
(1)新兴文化行业成长较快,文化产业发展对红岗区域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演出业、电影发行放映业形成早,历史长,属于传统的文化行业,娱乐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是改革开放后的行业,历史较短但发展很快,属新兴的文化行业。红岗区目前从产值来看,新兴文化行业已经替代了传统文化行业。
(2)出版物发行业日渐繁荣。全区有国有新华书店 家,下设批发部、门市部、2010年销售收入达多万元,占领着全区出版物发行市场的绝对份额。其它社会办书店家,个体书摊家,音像制品零售家,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家,出版物经营单位和个人已达家。
(4)文化娱乐业稳步发展。全区目前娱乐场所及经营单位已达余家,在整顿和规范的前提下,不断在提高品质。
(5)群众文化活动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文化资源。近几年,红岗区开展的“激情之夏”、“大庆之冬”、“社区文化节”、“夏日广场”、“十月金秋”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为顺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2.文化市场管理取得的成绩
建立了专职的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和社会监督网络,将日常检查和专项治理相结合,加大了执法力度和密度,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市场服务,保证了红岗区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对网吧的专项治理、对歌舞娱乐场所的整顿都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二)存在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专门人才缺乏。三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乏力,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四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
2.缺乏标志性的文化企业的驻入。
(三)发展构想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红岗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1)形成以印刷产业为龙头,文化休闲娱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布局,使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与市场经济、高新技术的结合,坚持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一起抓。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法规为保障,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2)引进驻区高端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
(3)改变低水平、小规模的粗放经营状态,逐步淘汰摊贩式、作坊式经营业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经营、电子商务,以现代流通形式取代传统流通形式。积极整合文化资
源,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不断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拓展发展空间。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
(4)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同行企业自愿参加的民间组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与内在要求,有利于以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代替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控制,较好地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突破部门与地区界限,把同行业企业统一联合起来,目前已经存在的网吧协会要扶植发展,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组建成立印刷行业协会、出版物发行协会、广告协会等;
2.红岗区文化市场管理发展方向:
(1)文化产品的内容管理。继续做好对文化产品内容的事先审查、事后追惩、备案工作。
(2)文化市场稽查。为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努力建设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适应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构建文化市场管理的信息网络体系,采取高科技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对依法经营、管理规范的文化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并
提供良好服务,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要依法处罚,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