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一、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分析
对外贸易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范围较广,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模式、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仅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类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可以用该类进出口商品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远远超过服务贸易,因此,本文基于货物贸易的角度来对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为统一各国的外贸商品统计需要,联合国秘书处制定了《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将一国对外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在国际贸易统计中,常把0~4类商品算作初级产品,5~8类算作制成品。一般而言,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产品额的比重越大,说明国家经济实力较强,在对外贸易中处优势地位,相反,初级产品出口比重越大,则说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对外贸易中处劣势地位。
(一)当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
1.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势。(1)工业制成品的所占比重远超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之间的比例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初级产品的比重已经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5.5%,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980年49.7%提升至2012年的94.5%。由此可见,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过去30多年间得到了迅速、持续的高度化。以上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优化。(2)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日益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增长。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起始于1995年,从无到有,始终保持着快速地增长。到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进一步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全年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提升至4159.6亿美元,高技术产品日益成为促进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开始由逆差转为了顺差,并且,最近几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始终远快于进口增长速度,贸易顺差的持续不断地扩大,这一方面是是由于新一轮的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好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品不断增强的出口竞争力。近十年来,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正在成为主导力量,钢材等出口的增长态势正明显减缓。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由1985年的6.1%提高到2012年的56%,其中,技术水平较高的运输设备及机械的出口比重上升也较为明显。总体来讲,当前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逐渐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增长点。
(3)与欧盟双边贸易值超过5000亿美元,与美国欧盟双边贸易值也接近5000亿美元。2012
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达到5460.4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4.1%。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总额达到
3339.9亿美元,自欧盟进口总额达到2120.5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达到1219.4亿美元。美国为我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中美双边贸易总值达到4846.8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2.5%。其中,我国对美出口总额达到
3517.9亿美元;自美国进口总额达到1328.9亿美元;对美贸易顺差总额达到2189.2亿美元。东盟为我第三大贸易伙伴。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4000.9亿美元,占我外贸总值的10.3%。其中,我对东盟出口总额达到2042.7亿美元,我国自东盟进口总额达到1958.2亿美元;对东盟贸易顺差总额达到84.5亿美元。
2.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缺陷。(1)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得以优化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不深,档次也较低,且仍以轻纺工业品及机械设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与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尽管我国机电仪产品及设备占机电产品的比重达到90%左右,但都是自主知识品牌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从而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2)电子技术产品依然呈现贸易逆差。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而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技术产品却是进口的主体。电子技术产品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成为我国最大贸易逆差和最大贸易顺差的产品。这种大进大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高技术产品事依赖于进口支撑出口。这主要源于发达国家掌握着核心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以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承担着加工的任务,从而获利较少。(3)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发展迅速,但支撑主力还是初级加工制成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比重还是偏低。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排在前十位的领域主要是玩具、家电、钢材、服装、原油、棉织品、棉布、毛针织品和棉针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不高。此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主要集中于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等少数领域,出口类别较少。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产品占主要位置的状况减缓了我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步伐。
(二)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现状
1.我国进口商品呈不断优化的态势,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以2007年数据为例,该年1~10月,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为1935.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7%,在我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为25%;同期,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额为579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3%,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75%。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是我国进口产品中的主体,如机电产品进口额就达到4042亿美元,这种进口产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面我国
进口产品结构呈逐步优化的趋势。换句话说,某类工业制成品进口比例的稳步提升和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的逐渐下降,以及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比例持续在30%的稳定水平,并逐步降低,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扩大,主要是因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国产能力在提升,也降低了我国对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依赖。另外,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也使得我国对先进技术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需求日渐增加。
2.随着我国国内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资源进口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这些资源包括铁矿砂、石油和铜等。据统计,2000年,我国进口原油为8932千桶/天,占世界比重4.2%;铁矿砂进口69971千吨,占世界比重13.8%;铜进口668千吨,占世界比重9.8%;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为9646千桶/天,占世界比重5.2%;铁矿砂进口148128千吨,占世界比重25.4%;铜进口1357千吨,占世界比重20.6%;三年间三种资源的进口量和占世界比重都有所提升。目前,我国已是石油进口大国,仅次于日本和美国,位居第三,并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耗国。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于2006年进口原油14518万吨,平均日进口量达291万桶。该年,我国的原油日均消耗量也一跃为世界排名第二的原油消耗大国,创历史新高。资源进口比重的不断上升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进口机制日益完善。另外,适当扩充原油等战略物资的扩充也是较为明智的,但也要注意必须尽快完善和健全铁矿砂、石油、铜矿和粮食等资源的进口机制和进口战略,并不断完善原油和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
3.在进口结构方面,既应看到优势,也不能忽视其不足。如我国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和设备的进口依存度偏大,使得这类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偏高,这点成了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曾一度出现了进口原材料(以钢铁为代表)过度的情况,90年代以来,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辅料、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主要在于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偏低且人均资源量较少,现代化建设中所需的物资和技术设备严重紧缺,由此使得我国进口依存度升高。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的建议
(1)鼓励拥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对外出口。着重培育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的出口产品,政府应组织构建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从而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建设品牌促进体系、品牌评价体系、品牌推广体系、品牌保护体系,为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搭建便利的平台和通道,大力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出口品牌。(2)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为减轻国内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方面的压力,对于耗能过大的产品出口,海关部门应取消出口退税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其增收资
源税,并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出口产品在相关环节应增收一定的环境税,通过税收手段进行有效地调控。(3)加大力度支持短缺能源、重要原材料以及高科技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进一步完善重要资源的进口机制,适应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和实施铁矿砂、铜精矿、石油、以及粮食等重要稀有资源的进口相关战略,构建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能源储备战略体系,努力开辟新市场,并建立稳定、通畅、安全的多种进口渠道。伴随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有利时机,选择恰当时机扩大原油进口,加强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4)进一步改进进口商品结构,提高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逐步完善机制,促进进口商品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同步优化和发展。首先要注意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在品种和特色方面的彼此互补性,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其次要不断增加高科技含量的进口商品比重,加强提升我国可利用的技术存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不断革新与发展。(5)科学地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有机会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加工贸易方式符合当前的中国国情,在促进国内人口就业、扩大商品出口、提升对外贸易总值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从当前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加工贸易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也会存在加工链条较短、增长率低、收益率低、加剧对外贸易摩擦等问题。因此,当前急需相应的政策引导,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向上下游进一步延伸,从而尽早地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相应地位。
二、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美、欧、日是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主要传统进出口市场,危机后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呈现分化,我国对美、欧、日等传统市场进出口比重下滑,对新兴经济体贸易增长较快。去年初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美国经济增长出现起色,欧洲主权债务有所缓解,日本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摆脱低迷局面,部分新兴经济体仍然保持相对较高增速。我国主要进出口市场中,对美国、东盟贸易持续增长,2013年1-11月中美双边贸易增长7.6%,与东盟双边贸易增长10.9%,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增长19.8%;对欧盟、日本贸易出现好转迹象,1-11月份,中欧贸易由前三季度下降0.8%转为上升1.8%,中日双边贸易降幅趋缓,1-11月由前三季度下降7.9%收窄至6.2%;对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出口增速较上年提高,增速分别为2.2%、7.9%、14.9%,其中印度由负转正,巴西、南非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5.2和4.9个百分点。
从主要进出口市场情况看,一大突出特点表现为我国对有自贸协定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出
口增长明显。如对东盟、智利、巴基斯坦等9个与我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合计进出口增长显著高于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所占比重不断提升。
三、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状况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通常是用来评估开放程度的主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以及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中国外贸依存度在经历了入世初期的快速增加后,从2006年67%的高点开始回落。这一态势表明,尽管外贸在中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但国内经济增长正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转变。
不过,目前美国、日本和巴西三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相比之下,中国47%的外贸依存度仍处于较高水平。业内认为,这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世界工厂”的地位和外贸大进大出的格局相一致,也说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有较大的潜力空间。随着中国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未来外贸依存度或将进一步降低。
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日前表示,2013年9月中国进出口3560.8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出口1856.4亿美元,下降0.3%;进口1704.4亿美元,增长7.4%。同时,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50.4%,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回落了0.7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的转变。专家认为,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仍不稳固,过度依赖外需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在稳定外需的同时应着重扩大内需,形成扩大内需和拓展外需良性互动,以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文章来源:综合司 2011-04-22 09:17
2010年,在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和国内经济向好势头更加巩固、稳外需扩进口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等共同作用下,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进出口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再创历史新高,结构进一步优化,贸易平衡状况继续改善,“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1.进出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外贸顺差继续下降
2010年,中国进出口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出口、进口比2008年分别增长16%、10.3%和23.2%。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进出口趋向于平衡。全年贸易顺差1831.0亿美元,比2009年下降6.4%,比2008年下降38.6%。这是继2008年外贸顺差达到历史高点后连续第二年下降,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
图1 2010年中国外贸月度进出口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较好
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334.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24.1亿美元,增长30.7%。船舶、汽车零部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船舶出口增长44.5%,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44.1%。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3032.4亿美元,增长25.9%。其中,纺织品出口770.5亿美元,同比增长28.4%;服装出口1294.8亿美元,增长20.9%;鞋类出口356.3亿美元,增长27.1%;家具出口329.9亿美元,增长30.3%。
3.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机电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受国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影响,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量增速逐步回落,但进口额因国际市场价格持续攀升而继续扩大。全年铁矿砂进口量下降1.4%,进口额增长58.4%;原油进口量增长17.5%,进口额增长51.4%;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量增长0.4%,进口额增长25.2%;大豆进口量增长28.8%,进口额增长33.5%。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带动加工贸易进口平稳增长,加上国内最终需求不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额达到6603.1亿美元,增长34.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达到4126.7亿美元,增长33.2%。
4.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
从贸易方式看,由于进出口企业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营销比重,一般贸易增长呈现快于加工贸易的态势。一般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0%和43.7%,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了26.2%和29.5%。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仍居首位,出口同比增长28.3%,进口增长35.3%;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7%,进口增长34.3%;民营企业继续显示较强的活力,出口增长42.2%,进口增长56.6%,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国有企业。
表1 2010年中国分贸易方式、企业性质进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5.欧美日仍为主要贸易伙伴,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势强劲
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额达到4797.1亿美元,增长31.8%;中美贸易额3853.4亿美元,增长29.2%;中日贸易额2977.7亿美元,增长30.2%。同期,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大幅增长。对东盟进出口29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对巴西进出口625.5亿美元,增长47.5%;对印度进出口617.6亿美元,增长42.4%;对俄罗斯进出口554.5亿美元,增长43.1%。
表2 2010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恢复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前期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进出口急剧下滑。面对这一严峻复杂形势,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和鼓励增加进口,有效遏制了外贸持续大幅下滑的势头并在2010年实现快速恢复,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五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与“十五”末期相比,中国出口由世界第三位跃居首位,占全球份额由7.3%上升至10.4%;进口由世界第三位升至第二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复苏。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外贸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07年最高点时的7.6%回落至3.1%。外贸结构继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2010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了3.2和2.6个百分点;市场多元化效果明显,2010年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已经由“十五”末的42.7%提高至48.3%;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东部,2010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比“十五”末分别提高1.0和1.2个百分点。
2011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开局较好,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继续回暖,加上国内需求增加和扩大进口政策等共同作用,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主要特点是:
1.进出口量增价涨,季度出现小额逆差
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003.1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出口3996.4亿美元,增长26.5%,其中数量增长15.5%,价格上涨9.5%;进口4006.6亿美元,创季度规模历史新高,增长32.6%,其中数量增长16.1%,价格上涨14.2%。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累计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近六年来首次出现季度逆差。
表3 2009-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情况
注:海关统计月度数与季度数存在着一定误差。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主要商品出口增长平稳,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
一季度,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320.3亿美元和118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8%和19.8%。机电产品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969.6亿美元,增长27.8%;机械设备出口746.9亿美元,增长15.5%。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纺织品出口增长32.7%,服装出口增长18.4%,鞋类出口增长21.6%,家具出口增长19.3%。同时,大宗商品进口大多保持量价齐升,成为推动进口增长的主要力量。铁矿砂进口量增长14.4%,价格上涨59.5%;原油进口量增长11.9%,价格上涨24.3%;成品油进口量增长27.7%,价格上涨18.8%。这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比去年同期增加275亿美元,其中因价格上涨直接导致进口增加177亿美元。
表4 2011年一季度中国出口重点商品量值
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包括部分相互重合的商品。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3.一般贸易增长较快,民营企业进出口增幅继续领先
一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4179.2亿美元,同比增长34.8%,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5.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31.7%,进口增长37.4%。加工贸易进出口2919.1亿美元,增长21.4%。其中,出口增长21.7%,进口增长20.9%。民营企业进出口2119.3亿美元,增长41.0%,高于进出口总额增速1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45.3亿美元,增长35.4%;进口874亿美元,增长49.9%;出口、进口占整体比重分别上升2.2和2.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154.2亿美元,增长24.9%,其中出口增长24.6%,进口增长25.2%。国有企业进出口1729.5亿美元,增长27.8%,其中出口增长16.4%,进口增长34.5%。
表5 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和经营主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4.对欧美出口份额下降,与部分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增长
一季度,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进出口不平衡状况趋于改善。对欧盟进出口123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出口增长17.2%,进口增长30.6%。对美国进出口976.5亿美元,增长25.0%,其中出口增长21.4%,进口增长33.3%。对日本进出口807.8亿美元,增长27.1%,其中出口增长28.1%,进口增长26.4%。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继续显示较大增长潜力。对东盟进出口793.4亿美元,增长26.1%;对印度进出口614.2亿美元,增长24.6%;对巴西、俄罗斯和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了57.7%、34.2%和107.1%。
表6 2011年一季度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5.广东山东出口贡献较大,中西部进出口增长快于全国
一季度,东部地区出口增长25.5%。其中广东、山东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3.9%和32%,合计增量占全国增量的42.9%,带动全国出口增长11.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42%和29.9%,高于全国增幅15.5和3.4个百分点;进口分别增长45.4%和43.8%,高于全国增幅12.8和11.2个百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一季度对外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在出口增长总体比较正常、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代表我国外贸基本格局发生变化。
2011年全年外贸发展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仍延续复苏态势,国内经济开局良好、运行基本平稳。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外贸平稳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一)从外部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复苏进程依然艰难曲折。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欧洲核心大国德法经济形势继续向好,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4.4%。虽比上年5.0%的增速有所放缓,但考虑上年基数较高,这仍是比较快的增速。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增长2.4%;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6.5%。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解决,一些固有矛盾又有新发展,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复苏面临诸多变数。
一是通胀正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蔓延扩散。2月份,印度、俄罗斯、巴西、韩国、印尼、越南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3%、9.5%、6%、4.5%、6.8%和12.3%,美国、英国同比分别上涨2.1%和4.4%;欧元区3月份达到2.6%,连续四个月超过2%的调控目标。在此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已经并将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欧元区已经开始加息,美国可能提前退出刺激政策。如果通胀形势继续加剧,势必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二是主权债务危机依然严重。尽管欧盟春季峰会通过了应对债务危机的全面方案,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尚未有效缓解。葡萄牙已经向欧盟申请救助,欧元区开始加息,可能加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西班牙等国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巨大,债务包袱愈发沉重,财政危机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市场大宗商品需求有所增加,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美元持续走低,巨额资金受投机因素和避险因素驱使,大量涌入大宗商品市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4月15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109.7美元/桶,较上年末上涨20%;国际市场棉花、玉米和锡等价格分别比上年末上涨23.3%、18.2%和23.1%。目前,导致大宗商品价格走高的因素尚未缓解,有些因素还在强化,可能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或在高位上反复震荡,特别是中东局势动荡还在持续,不仅严重干扰当地经济发展,还将继续推高国际油价。
四是日本大地震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变数。日本大地震不仅影响其自身经济走势,也将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汽车、电子信息产品等相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核泄露事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后续影响很难预料。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加上去年补库存效应减弱甚至消失,国际贸易难以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许多国家更加重视通过出口缓解国内压力,自顾倾向明显,保护主义升温,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谈判陷入停滞,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都将影响到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WTO预计,201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由上年的14.5%放缓至6.5%。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4.5%,发展中国家和独联体将增长9.5%。
(二)从国内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一些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叠加,外贸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增加。一是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的带动,一季度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流通环节生产资料同比上涨11.2%,其中成品油价格上涨17.8%,钢材上涨17.6%,有色金属上涨10.3%,化工产品上涨8.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2%。二是劳动力工资继续提高。在去年30个省(区、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又有12个省(区、市)继续上调,幅度在20-25%之间。招工难和用工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当前困扰企业经营的一个突出问题。三是融资成本有所上升。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两次加息,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些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紧张,融资成本有所增加。此外,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对外接单。
图2 2010-2011年中国部分东部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变化
数据来源:当地政府网站。
图3 2011年以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
对于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必须客观全面看待。一方面,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在短期内可能与其他因素形成叠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到外贸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要看到,逐步理顺国内要素价格,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阶段难以逾越。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受要素成本上升影响,经营压力明显增加,根本还在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消化成本上升和对外议价能力较弱。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不能指望靠优惠政策来生存,而要靠增强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化解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变成本压力为转方式的动力,在调整中实现新发展。
(三)既要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更要切实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总体上看,2011年中国外贸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特别是新兴经济体较快增长将带来更大的需求空间,但也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平稳发展,但增速比去年可能略有回落;在国内需求不断增加、扩大进口政策支持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进口增长有望继续快于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针对当前依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
第三篇: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一、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贸易顺差继续增加
(二)加工贸易增速继续保持强劲,一般贸易进口增速下滑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继续上升,外资企业进出口平稳增长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回落
(五)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中日贸易增幅回落较大
二、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进口增速有所回升
(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加快,“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三)对日出口回落较大,自欧美日进口全面回升。
(四)国有企业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
三、当前中国对外贸易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贸易平衡的压力较大
(二)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
(三)国际市场石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四、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06年我国商品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有望超过15%。加快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发展中努力减少过大的贸易顺差,是今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任务。
第四篇: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一、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贸易顺差继续增加
(二)加工贸易增速继续保持强劲,一般贸易进口增速下滑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继续上升,外资企业进出口平稳增长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回落
(五)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中日贸易增幅回落较大
二、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进口增速有所回升
(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加快,“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1145.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2.7亿美元,分别增长34.2%和35.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58.1%和30%,同比提高3.3和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手持无线电话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出口均实现了较快增长。机电产品进口937.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37.3亿美元,分别增长30.8%和33.2%,分别加快21和12.8个百分点。汽车和飞机进口额分别增长1.1倍和2.1倍。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下降68.6%,未锻轧铝下降23.9%,焦炭下降23.4%,煤下降16.4%,成品油下降6%。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06-06-21 08:10文章来源:研究院商务信息部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一、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贸易顺差继续增加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2002年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了2倍。由于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出口额7620亿美元,增长28.4%。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抑制,进口增速明显放缓,全年进口额6601.2亿美元,增长17.6%,增幅低于上年18.4个百分点。虽然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高,为7.2%,但顺差规模仍然达到1018.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8亿美元。
(二)加工贸易增速继续保持强劲,一般贸易进口增速下滑
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905.1亿美元,增长25.6%。其中出口4164.8亿美元,增长27.0%,进口2740.3亿美元,增长23.6%。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2%,比上年提高
4.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额5948.1亿美元,增长21%。其中,出口3150.9亿美元,增长29.3%,自2001年以来首次高于出口总体增幅;进口2797.2亿美元,增长12.7%,增幅比上年回落19.5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长放缓,一般贸易在连续两年的逆差后,出现了353.7亿美元的顺差。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继续上升,外资企业进出口平稳增长
2005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2243.9亿美元,增长38.9%,占进出口总额的15.8%。其中出口1489.8亿美元,增长47.3%,占总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7%上升到19.6%;进口754.1亿美元,增长24.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到8317.2亿美元,增长25.4%,占进出口总额的58.5%。其中出口4442.1亿美元,增长31.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7.1%提高到58.3%;进口3875.1亿美元,增长19.4%,增幅比上年回落20.6个百分点。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回落
200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7771.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159.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4.6%和29.2%,比2000年分别提高10.7和10.3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4267.5亿美元,增长32%,进口3503.8亿美元,增长1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82.5亿美元,增长31.8%,进口1977.1亿美元,增长22.5%,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通过采取禁止加工贸易、下调出口退税率、征收出口关税等措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其中,未锻轧铝出口量由上半年的增长21.5%转为下降21.7%;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增幅由上半年的2.6倍回落到16.7%;钢材出口量增幅由1.5倍回落到44.2%。中欧、中美分别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改善了纺织品贸易环境,全年纺织品出口1150.1亿美元,增长20.9%。
(五)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中日贸易增幅回落较大
2005年,中欧、中美贸易额双双突破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173.1亿美元和2116.3亿美元,分别增长22.6%和24.8%。其中对欧美出口分别增长34.1%和30.4%,自欧美进口分别增长5%和9.1%,对欧美贸易顺差分别达到701.2亿美元和1141.7亿美元。中日贸易额1844.1亿美元,仅增长9.9%,比上年回落了15.8个百分点,与中欧、中美双边贸易的差距拉大。中国与俄罗斯、韩国、东盟等周边地区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7.1%、24.3%和23.1%。中国与非洲、拉美贸易发展迅速,中非贸易额增长34.9%,增幅居各大洲之首;中国与拉美贸易额增长26.1%,高于进出口总体增幅2.9个百分点。
二、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出口总额达到3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8%。进出口结构有所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一)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进口增速有所回升
一季度,出口额达到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增幅回落8.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4.4%,增幅回落17.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7.3%,增幅回落
2.3个百分点。进口额1740亿美元,增长24.8%,增幅回升12.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增长22.3%,回升18.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增长26.5%,回升4.5个百分点。
(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加快,“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1145.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2.7亿美元,分别增长34.2%和35.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58.1%和30%,同比提高3.3和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手持无线电话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出口均实现了较快增长。机电产品进口937.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37.3亿美元,分别增长30.8%和33.2%,分别加快21和12.8个百分点。汽车和飞机进口额分别增长1.1倍和2.1倍。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下降68.6%,未锻轧铝下降23.9%,焦炭下降23.4%,煤下降16.4%,成品油下降6%。
(三)对日出口回落较大,自欧美日进口全面回升。
一季度,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达到571.1亿美元、556.2亿美元和459.7亿美元,分别增长21.1%、27.6%和11.6%。中国对欧美出口稳定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0.8%
和29.5%;对日本出口仅增长9.2%,低于去年同期13.6个百分点。中国自欧盟、日本进口分别增长21.5%和13.6%,增幅分别比去年提高18.1和9.6个百分点;中国自美国进口则由上年同期的下降2.1%转为增长21.8%。中国与韩国、东盟、台湾地区、俄罗斯等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增幅均超过20%,增幅分别为20.2%、25.7%、24.2%和29.4%。
(四)国有企业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
一季度国有企业进出口92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其中出口增长8.4%,增速低于上年同期13.6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全年1.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191.7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出口增长30.5%,进口增长25.8%。民营企业进出口600.9亿美元,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37.9%,进口增长29.7%。
三、当前中国对外贸易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贸易平衡的压力较大
2006年一季度,尽管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1.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达到233.1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其中,对美国顺差达286亿美元,对欧盟顺差达181.5亿美元。由于外汇收支仍然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大幅增加,3月末已达8751亿美元,比上年年底增加562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
(二)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
2006年一季度,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全球货币政策趋于收缩。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通胀压力,3月28日,美联储连续第15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75%,并暗示会进一步加息。欧洲中央银行在3月2日再次加息,欧元区主导利率由2.25%提高到2.5%。3月9日,日本银行宣布结束超宽松利率政策,引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提高。主要经济体提高利率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防止全球经济过热;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全球资金低成本时代即将结束,国际资本将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美欧等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因利率提高而减弱,我国出口增幅可能回落。资金向发达国家回流也可能对我国吸收外资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增长。
(三)国际市场石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曾一度趋稳,但最近受伊朗核计划和尼日利亚武装袭击等事件影响,国际油价再次大幅攀升,连创历史新高。据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发布的石油市场指标,2006年一季度,国际市场一篮子石油均价比2005年全年均价高出13.9%。从需求方来看,石油需求增长的势头仍将延续,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长1.7%,高于2005年增幅,将加剧国际原油市场紧张状况。从供给方来看,目前世界石油供给已难以满足需求,OPEC数据表明一季度世界石油供给缺口为每天20万桶,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的冲击可能进一步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尼日利亚的**使其石油产量明显下降,伊朗核计划前景不明,这两国原油产量占OPEC总产量的20%左右,若尼日利亚局
势和伊朗与美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则难免对世界石油供给形成大冲击。
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强劲,除石油外,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也继续上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一季度非能源初级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4.4%,其中食物类商品价格指数上涨4.4%,工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上涨22.2%。据世界银行对商品价格的统计,一季度铝均价同比上涨27.5%,铜均价上涨51.2%,锌均价上涨70.5%。石油和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会加大我国企业进口和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降低部分对能源资源依赖较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对外贸易收益,影响对外贸易发展。
四、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展望2006年全年,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贸易仍然处于新一轮扩张周期,将延续2005年的较快增长势头。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4.9%。美国消费需求旺盛,就业稳定,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3.3%;欧元区经济有望恢复活力,经济增长率有望从上年的1.3%升至2%;日本企业赢利增加,个人消费上升,经济景气复苏加快,全年增长率有望达到2.8%。跨国公司赢利能力提高将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全球直接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世界贸易有望继续较快增长,IMF预计全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8%,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均高于2005年的实际增长水平。从国内环境看,煤电油运供应增加较快、瓶颈约束有所缓解,设备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主要产品产能和出口供给能力充裕,出口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国内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平稳增长,对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将稳步上升。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所需的先进技术和重大装备进口有望继续增加。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06年我国商品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有望超过15%。加快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发展中努力减少过大的贸易顺差,是今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任务。
作者:商务部综合司、研究院
摘自《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06年春季
(首发子站:贸研院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