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落实科技强军战略
如何落实科技强军战略.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如何落实科技强军战略
肖天亮 李云鹏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江泽民要求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二十年宝贵的时间,“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江泽民明确我军建设必须“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近年来,江泽民和中央军委再三强调通过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以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是基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治军特点和规律的深刻理解,这对于我军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间能否搭上战略机遇这趟军队建设的特快列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世界新军事变革要求落实科技强军战略的核心是尽快全面提高我军武器装备质量
二十世纪后半、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一场波澜壮阔的高新科技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涵盖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六大高新科技群才露尖角,即被军事领域这方最新科技成果密集之地充分地吸收、运用和发展,从而引发了以军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事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深刻地改变着军事斗争的旧有面貌,导致整个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的质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武器装备领域,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各种武器装备联结为一个有机体系,使远程打击能力大大增强,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毁伤效果成倍增长。同这种变化相适应,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激烈竞争新态势。其结果是使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军队建设质量,出现新的飞跃。
应当承认,世界军事发展的强劲势头,对我军质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严峻挑战。时不我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在这次军事变革的汹涌大潮前不能做勇立涛头的弄潮儿,或明哲保身、冷眼作壁上观,或夸夸其谈、不深入思考和解决实质性问题,那么我军建设不仅有可能错过一个黄金时代,而且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反过来看,如果在理性分析本次世界军事变革的源起、发生机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珍惜时间,真抓实干,那么历史的天平也许将倒向我们这一边,我军建设将会凭借后发优势,有一个跨越式的大发展。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军事领域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就是把科学技术贯穿和运用于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全面提高军队建设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军队现代化。“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主要是指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编制体制等。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科技强军的重中之重应该放在增加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特别是信息化含量,发展适应现实军事斗争需求的对口、实用、顶用、好用的高精尖武器系统上。近期要以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自研与引进双管齐下,互为补充,加快新一代“杀手锏”武器装备列装重点部队的进度,尽快形成战斗力,最大限度地为现实军事斗争服务。长远看就是利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在现实军事斗争准备中起到的示范作用,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进一步研发面向不同战略方向、不同现实和潜在战略对手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全面改善我军武器装备的质量,加速信息化建设,使我军武器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二、打得赢的战斗力标准要求落实科技强军战略的关键是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战斗力诸要素中的重要因素。为完成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任务,不辱军队的神圣使命,我军目前必须先补装备质量建设这一课,要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缩短战线、重点倾斜、大力投入以减少装备建设中的“短板”。
我国军事理论从来认为,在人和武器这一对立统一体中,人永远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性的因素。人才是兴军之本,也是制胜之本。历来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既然武器装备不如人家,那么这里边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多谋善断、深谋远虑、扬长避短、避实击虚等都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在谋划战争和实施战争中的表现。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前提是提高人的素质,不仅有决心有毅力,而且有知识懂技术。如果未来作战中我指挥员作战思想落后陈旧,战斗员科技知识贫乏,那么给他再好的装备也是废铁一堆,动不起来,打不出去,无法充分发挥其作战效能,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后果是将直接导致军事斗争的失败。因此,落实科技强军战略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几样新式武器,而更应该首先练好内功,号召每个官兵都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努力钻研信息化战争知识,向自己要战斗力。
怎样练好内功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种途径:一是利用各级各类院校教育体制,充分发挥院校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完善部队训练教育体制,边学边训,以训带学,学训结合;三是依托国民教育,寓军于民,从地方重点高校的重点专业吸收货真价实的优秀毕业生到部队工作;四是合理调整体制编制。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保证永远站在高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才能保证新装备列装部队后尽快形成战斗力,才能保证我军能够打赢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应将重点集中于信息化战争知识、信息化武器装备知识的学习。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武器装备知识、信息化战争知识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只有明确了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形式、目标和途径,并以此为出发点,比照外军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军才能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体系,才能最终担负起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重担。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要求落实科技强军战略必须大兴科技练兵之风
加快质量建设,实现我军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要求全军上下须大兴科技练兵之风。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着重指出:“要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位置,深入开展科技练兵。”目前,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练兵活动,我军建设,特别是作战部队的建设水平较以往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新时期我军担负的历史使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未来仗在高技术条件下打,兵就要在高技术条件下练。训练内容必须严格贯彻贴近高技术条件下实战的原则。训练手段和器材要增大科技含量,彻底改变“小而全”,资源配置分散,规模效益差的状况。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广泛运用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创造逼真的战场环境,实现训练的实战化。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设施和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战训练,提高部队的信息对抗能力,走开基地训练、模拟仿真训练和网络训练的路子。
实施科技兴训,开展科技练兵,部队、院校和科研机构都负有重要责任。部队是战斗力的主体,是科技练兵的“主战场”。高素质人才、高新武器装备、高效能编制体制、高水平战备,只有在这里才能有机结合,生成“打赢”能力。院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是科技练兵的领头雁。要健全科技练兵的协作机制,把各方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部队要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借助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科技练兵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战斗力。院校和科研机构要主要为部队科技练兵服务,向部队输送高素质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持。
目前,全军科技练兵的热情都很高,但是从平时训练课目到成果汇报的诸多环节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从当前我军部队合同战术训练、演习看,有的时候缺乏“实战”气氛,“操场味”较浓,真实感不强;其次,在对抗训练中,我军一些部队虽然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但普及面不大,质量不够高,没有对抗起来,起不到对抗训练应有的作用;另外,有的部队组织实施的一些课目起点较低,科技含量少,几年过去了仍然在低层面上徘徊,早已不适应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凡此种种现象都是科技练兵的大忌,都是真正提高我军战斗力的大忌,都是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必须大力纠正的。
新世纪之初,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国际战略格局正处在振荡重组之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单边主义,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核心的新干涉主义甚嚣尘上。我国周边战略环境不容乐观。为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捍卫祖国统一,我军必须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大力进行双化建设,重点进行信息化建设,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军队的跨越式发展,为全面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第二篇:科技强军
科技强军
实施“科技强军”,着眼于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创造地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的军事理论,总结我军长期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把握世界军事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的战略决策。
从上世纪后半叶起,科学技术就主导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竞相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更说明,谁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并将其充分应用到战争中,谁才能赢得未来的战争。因此,科技建军是提高我军战斗力,保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必由之路。
“科技强军”的核心是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新型武器装备研制步伐,推动武器装备发展,使军队武器装备由半机械化、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迈进。据报道,近年来,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陆军及通用武器装备已基本实现制式化、系列化,火力压制、地面突击、战场机动、战场情报侦察、作战指挥和防护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满足了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要求。海军在导弹化、立体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已具备了近海防御作战能力。空军具备了相当水平的全天候、全天时、全空域作战能力,一批高技术武器装备正在陆续装备部队。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关键在于培养大批既精通军事又掌握现代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高新技术装备一下子搞不上去,但人才培养要先行。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根据江总书记“人才先行”的战略思想,全军研究生培养单位重点建设了一批院校、学科和实验室(简称“三重”建设),构建起了“我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航空母舰”和“科技强军的高科技平台”的整体框架。跨入新的世纪,按照军委的部署,我军将在“三重”建设的基础上,实施“2110工程”,即在本世纪的头10年,重点建设一批学科专业和院校。
“科技强军”的目的是将高科技应用于武器装备,提高军队作战能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我军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根本转变。为此,党的十五大提出:三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此项工作已于1999年底圆满完成,通过整编,使陆军精简18.6%,海军精简11.4%,空军精简12.6%,第二炮兵精简2.9%,全军总编制人数保持在250万以内。
“科技强军”战略必将对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科技强军新举措解读(共)
科技强军新举措
——盐田区政府向边防六支队捐赠警用电瓶巡逻车
8月16日上午,在盐田北山道广东边防六支队十四中队营区内,区政府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捐赠警用电瓶巡逻车仪式。盐田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宏彬同志,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谢向东上校代表区政府向六支队捐赠了价值20万元人民币的3辆警用巡逻车,用于沙头角滨海休闲栈道(以下简称栈道)的边防执勤。
仪式上,王宏彬同志认为:这次捐赠不仅是盐田区重视双拥工作,坚持军地互办实事,支持部队科技强军战略的一次具体表现,也是为配合驻盐部队,在盐田区实施执勤方式改革的举措。他还要求区双拥办等有关部门要继续落实今年双拥共建各项任务,要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营造创造“省双拥模范区”良好氛围。广东边防六支队政委陈常源大校、副支队长叶健清上校参加了仪式,并致辞感谢盐田区政府对部队的一贯支持。部队领导表示十四中队将按照军地双方签订的栈道边防管理协议,切实履行职责,同时维护好栈道区的安全秩序。部队还将力争在执勤过程中,为盐田军民共建探索出新路子。
谢捷)
(区民政局
第四篇:国家安全形势与我国改革强军战略学习心得
国家安全形势与我国改革强军战略学习心得
国家安全形势与我国改革强军战略学习心得
7月29日上午,县委中心组举行第12次(扩大)理论学习会,特邀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教研室副主任李银祥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作题为《国家安全形势与我国改革强军战略》的专题讲座。李银祥教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就我国军事历史使命演进历程、军事安全、信息域、认知域作战等方面为在场干部职工做了一场内容丰富,内涵生动的讲座。本次讲座站位高远、视角新颖,解读深刻,对我们了解当前军队改革和我国国防形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挑战
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和环境虽然总体上对中国有利,但由于紧张动荡的一面显著升高,危机不测因素增多,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面临着诸多挑战。
1、美国将其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增大了对华地缘战略压力。
2、中国领土主权遭受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我国幅员辽阔,与XXX个国家领土接壤、20多个国家相邻,虽然在过去中国与一些邻国在南海和东海存在过岛屿与海洋权益争端,这些争端虽有起伏,但保持了相对稳定。在美国声称“重返亚太”和将其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后,南海东海风云骤变。美国公然介入与其毫无关系的这些岛屿争端,竟称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属于美日安保条约的防卫范围。
3、美欧“民主”干预渗透危害中国及周边安全
二、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应对策略
(一)创新大国关系思维,强化互利合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改善和发展同大国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当今世界,国际事务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大国制约。可以说,世界上任何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大国的支持与合作,更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通过有效的区域合作,发挥我国政治、经济和外交资源比较优势,谋划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加快地区融合进程,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地区环境。
(二)坚持平等对话,培植新型大国关系。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大国之间已经形成了诸多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后金融危机时期,受共同的发展空间、战略预判、资源稀缺的预期的趋势,或为应对共同的威胁、挑战、弥补本国发展战略利益缺口,大国之间可望以各自比较优势为基础,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结成各自伙伴关系,推荐大国协调机制,化解多样化,均衡发展与新老大国的关系,构筑可持续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深化互利共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当前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当前一个时期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是保证中华民族整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不受任何重大损害。保证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不受大的干扰,保证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边界主权不受外部势力的侵犯。我们必须充分估计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审慎制定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应对策略,切实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五篇:2018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
2018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
竞争性分配项目申报指南
(一)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专题(专题编号:2018A101)
1、申报内容
围绕省科技创新工作“八大举措”,引导和鼓励我市各类创新主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人才培养与团队引进等活动,培育一批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不断完善我市区域创新体系。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截止日前未完成注册的机构,可由建设依托单位申报,建设单位须出具承诺函在2018年11月31日前依法在湛江内完成注册;
(3)申报单位具备一定的科研仪器设备、科研人员和资金,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
(4)申报单位历年未获得过省、市同类经费支持。
3、实施期限:2年
4、验收要求
(1)上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年收入总额比例不低于30%;(2)在职研发人员占在职员工总数比例不低于30%;(3)具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试验所需的科研仪器、设备和固定场所(300㎡以上);
(4)围绕研发方向实施3项(含)以上科研项目,取得1项(含)以上相关成果并实施转化;
(5)实施期内必须申报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50万元/项(安排5个项目);(2)自筹经费与支持经费比例不少于3:1。(联系人:陈柏年,电话:0759-3339533)
(二)重大科研项目对接专题(专题编号:2018A102)
1、申报内容
支持对接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推动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的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有效整合政产学研资源,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外地单位申报的,必须在2018年11月31日前在湛江市完成注册,未在规定时间完成的,取消项目立项。)
(2)申报单位必须是已经与湛江市人民政府或湛江市科学技术局签订合作协议或是国家级科研院所;
(3)申报单位具备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
(4)项目产业化实施地点必须在湛江市内;(5)申报单位未获得市同类经费支持。
3、实施期限:3年
4、验收要求
(1)按合作协议要求落实相关工作,或在湛江市内实施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100万元/项(安排3个项目)。(联系人:陈柏年,电话:0759-3339533)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题(专题编号:2018A103)
1、申报内容
围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八大领域,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单位必须是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的入库企业,且未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3)申报单位近3年内未获得省高企培育库的入库补贴;(3)申报单位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
(4)项目产业化实施地点必须在湛江市内;(5)提供项目查新报告;
(6)鼓励产学研合作,并优先支持已建有研发机构的申报单位。
3、实施期限:2年
4、验收要求
(1)实施期内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工艺1项以上;
(2)实施期内获得3件以上实用新型专利,或申请1件以上发明专利(已进入实审阶段);
(3)实施期内本项目研发成果必须实现产业化,完成新增产值200万元以上;
(4)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5)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
(6)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4%;(7)实施期内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30万元/项(安排8个项目);(2)自筹经费与支持经费比例不少于1:1。(联系人:徐宇霞,电话:0759-3338445)
(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专题(专题编号:2018A104)
1、申报内容
围绕省科技创新工作“八大举措”,支持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科技合作,为企业产品升级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强化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单位必须是企业,且研发机构已获得湛江市工程技术
研究开发中心认定;
(3)申报单位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
(4)申报单位历年未获得过省、市同类经费支持。
3、实施期限:2年
4、验收要求
(1)具备研发所需的科研仪器、设备,且原值不低于300万元;(2)上研发投入不低于企业年销售收入的3%,或多于100万元;
(3)要求专职研发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拥有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不低于30%;
(4)拥有5件以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5)机构设置合理,具备必须的科研管理制度;(6)实施期内必须申报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20万元/项(安排9个项目);(2)自筹经费与支持经费比例不少于3:1。(联系人:陈柏年,电话:0759-3339533)
(五)科技成果转化专题(专题编号:2018A105)
1、申报内容
鼓励支持企业在湛江市范围内转化已拥有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PCT专利、动植物新品种、高新技术产品和经鉴定科技成果等自主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单位必须是企业,且已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PCT专利、动植物新品种和经鉴定科技成果等自主知识产权;
(3)申报单位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
(4)项目产业化实施地点必须在湛江市内;
(5)鼓励产学研合作,并优先支持已建有研发机构的申报单位;(6)如技术、成果属于转让或者购买的,必须在我市进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
3、实施期限:3年
4、验收要求
(1)实施期内相关技术、成果必须实现产业化,完成新增产值300万元以上。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50万元/项(安排8个项目);(2)自筹经费与支持经费比例不少于2:1。(联系人:黄矢尖,电话:0759-3338967)
(六)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攻关专题(专题编号:2018A106)
1、申报内容
重点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攻关,推动研发成果开展示范和产业化应用,解决湛江市的环境治理难题。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项目研发重点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固废处理等领域;
(3)申报单位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
(4)项目产业化实施地点必须在湛江市内;(5)提供项目查新报告;
(6)鼓励产学研合作,并优先支持已建有研发机构的申报单位。
3、实施期限:3年
4、验收要求
(1)实施期内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工艺1项以上;(2)实施期内获得1件以上实用新型专利,或申请1件以上发明专利(已进入实审阶段);
(3)本项目研发成果开展示范和产业化应用,解决湛江市的环境治理难题。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30万元/项(安排3个项目);(2)自筹经费与支持经费比例不少于1:1。(联系人:陈柏年,电话:0759-3339533)
(七)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专题(专题编号:2018A107)
1、申报内容
为更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支持开展科技金融相关培训,鼓励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政策、科技金融
贷款、中介等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单位必须是发展方向明确,为企业提供融资、中介等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
(3)申报单位具备一定的融资服务能力和科技金融人才,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
3、实施期限:2年
4、验收要求
(1)组织至少10期培训班或沙龙活动,培训不少于500家企业;
(2)促成企业融资总额达5000万元以上。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50万元/项(安排1个项目)。(联系人:陈柏年,电话:0759-3339533)
(八)科技创新监测服务体系建设专题(专题编号:2018A108)
1、申报内容
为进一步优化我市科技创新与服务环境,提升部门科技服务能力,支持科技创新监测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完善科技监测与服务体系,实现服务高效化、治理精准化、决策科学化。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广东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单位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实施提
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
3、实施期限:1年
4、验收要求
(1)升级优化市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将湛江市更多的科技业务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实现平台间数据融通共享服务;
(2)建设科技业务创新监测预警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高企、平台建设和科技项目等的运行情况、发展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监测预警;
(3)建设科技创新一体化集成平台,实现对市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科技业务创新监测预警平台、政企云OA办文平台、科技面对面——湛江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多个信息系统的系统集成工作,对用户和系统访问权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一处登录,处处访问”服务。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240万元/项(安排1个项目)。(联系人:陈柏年,电话:0759-3339533)
(九)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专题(专题编号:2018A109)
1、申报内容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支持我市优质特色农业绿色环保、绿色种养、耕地保育、农产品优质安全、节本增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通过产学研方式,开展高标准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建设,着力培育农业发展新
动能,提高农村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单位必须是企业;
(3)申报单位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
(4)项目产业化实施地点必须在湛江市内;(5)提供项目查新报告;
(6)鼓励产学研合作,并优先支持已建有研发机构的申报单位。
3、实施期限:2年
4、验收要求
(1)实施期内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工艺1项以上;(2)实施期内获得1件以上实用新型专利,或申请1件以上发明专利(已进入实审阶段);
(3)实施期内本项目研发成果必须实现产业化,完成新增产值150万元以上。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30万元/项(安排8个项目);(2)自筹经费与支持经费比例不少于1:1。(联系人:赵萍,电话:0759-3338419)
(十)现代农业技术攻关专题(专题编号:2018A110)
1、申报内容
围绕我市种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的需求,突出技术的创新性、前沿性和关键性,强调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种业、生物工程、绿色种养、农产品优质安全、农产品采后处理与储存等技术,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单位必须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3)申报单位具备一定科研开发能力和基础,能为项目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资金保障;
(4)提供项目查新报告;
(5)鼓励产学研合作,并优先支持已建有研发机构的申报单位。
3、实施期限:2年
4、验收要求
(1)实施期内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工艺1项以上;(2)实施期内获得1件以上实用新型专利,或申请1件以上发明专利(已进入实审阶段);
(3)实施期内本项目研发成果必须开展产业化对接。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20万元/项(安排10个项目)。(联系人:赵萍,电话:0759-3338419)
(十一)科技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专题(专题编号:2018A111)
1、申报内容
围绕我市贫困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中亟需的科技需求,搭建贫困地区的科技扶贫平台,推进科技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提升贫
困村农民生产技能,带动贫困户脱贫。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农业科技企业或科研院校与湛江辖区内省建档立卡贫困村联合申报;
(3)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扶贫产业基地;
(4)优先支持已经承担扶贫工作的农业科技型企业。
3、实施期限:1年半
4、验收要求
(1)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化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年产值增加100万元以上;
(2)搭建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平台,形成农村创新扶贫新模式;(3)带动脱贫人数40人以上。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40万元/项(安排2个项目)。(联系人:赵萍,电话:0759-3338419)
(十二)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题(专题编号:2018A112)
1、申报内容
重点组织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围绕我市农村科技需求,开展科技结对帮扶工作和技术承包服务,支持农村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发展农村科技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推进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本土科技人才。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湛江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单位必须是省级农村科技派员派出单位;(3)申报人必须是已入库的省级农村科技派员;(4)特派员服务地点在湛江市辖区内;
(5)鼓励产学研合作,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人员科技培训。
3、实施期限:2年
4、验收要求
(1)与服务对象达到正式的合作关系,并为其提供科技服务;(2)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2个,开展技术培训2-3期;(3)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期限2年。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5万元/项(安排12个项目)。(联系人:赵萍,电话:0759-3338419)
(十三)科技管理政策研究专题(专题编号:2018A113)
1、申报内容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针对我市科技园区管理、科技项目管理、促进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和科技金融管理等问题开展研究,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2、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依法在广东省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2)申报单位必须是了解全省科技政策脉络,具备科技管理政策研究能力的单位;
(3)项目必须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针对我市科技园区管理、科技项目管理、促进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引进和科技金融管理等问题开展研究。
3、实施期限:半年
4、验收要求
(1)提供相关研究成果报告或管理制度办法6篇,且应用价值较高。
5、经费安排
(1)支持经费20万元/项(安排1个项目)。(联系人:陈柏年,电话:0759-333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