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课前五分钟讲评成语活动的做法和效应5篇

时间:2019-05-12 22:2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课前五分钟讲评成语活动的做法和效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课前五分钟讲评成语活动的做法和效应》。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课前五分钟讲评成语活动的做法和效应

课前五分钟讲评成语活动的做法和效应

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我总觉得农村中学的学生学起语文来,有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不足是见识面窄,阅读量少,头脑中积累的词汇量少。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进一步提高运用现代文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切实加强“听说”的综合训练,以带动“读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初中学生虽然思想活跃,心中有不少信息、材料,但听、说能力甚差,普遍存在想表达而说不清的弱点和由此引起的怯于口头表达的心理障碍,不敢或不善公开发表意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有意识地利用课前五分钟

进行讲评成语(包括俗语)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指导思想

讲评活动的全过程,应遵循以下的原则:(1)听说读写结合的原则。由字而词,由词而句,既写成语,读成语,又解说成语,运用成语,既一人讲、用,又大家听、评。把以词(短语)为中心的听、说、读、写活动,综合为一个系列。(2)互教互学的原则。把讲评成语作为一种师生双边、生生多边的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积极投入的生动活泼的局面。(3)寓教于乐的原则。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这一活动的形式要讲求生动性、活泼性、故事性、竞赛性,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毫无负担地学习知识。

二、实施方案

为了消除学生的疑虑,使这种“训练”成为师生同步的双边活动,我向大家说明了讲评成语训练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我们要学好祖国的语言,必须具备用字、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表达,一种是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又能带动书面表达。但是,无论哪一种表达,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思想就无从谈起,因为词汇就象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奠基的东西。我们平时在写作说话中常常出现‘语言痛苦’的状况----心有所思而言不能尽意,就是词汇贫乏所致。”“大家都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那么,我教给你们一个好方法:

一、要注意词汇的积累,二、要注意词汇的运用。掌握了遣词造句的本领,说话表达以至书面表达就会运用自如。从这学期开始,利用每堂课打预备铃开始五分钟,让大家都有讲解成语和听、评讲解的训练机会。每人都要事先准备好,按学号顺序轮到你就上来讲,看谁讲得好,看谁听得真,看谁用得活,看谁评得切,看谁的词汇量最丰富,看谁能举一反三。”一席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个个跃跃欲试。

讲评活动应该周密安排,精心布置,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因此,要分别对轮到讲解的学生,听讲解的其他同学和教师本身规定严格的具体的要求。

1.对讲解成语同学的要求:(1)将所准备的成语写在黑板上,书写要规范工整,(2)对成语中的每个字都注音,并释义,(3)把成语读一遍,读音要准确,(4)解释整个成语的词意,(5)就所写的成语口头造句,(6)找出与之相近、相反的成语书写在黑板上,再读一遍,(7)对近义、反义成语逐个进行讲解,(8)领全班同学朗读黑板上的所有成语,(9)请全班同学自由评议。

用心爱心专心 1

2.对全班其他同学的要求:(1)认真看板书,(2)认真听读音和解释,(3)认真记笔记,(4)向讲成语的同学大胆提问,(5)对讲成语的同学进行评议,(6)课后识记以至运用。

3.对教师的要求:(1)认真听完看完全部活动,(2)在学生讲评结束后,要根据大家的意见实行五分制评定。对成绩突出者,适当奖分,以资鼓励。如准备认真,口齿清楚,板书工整的打五分,表达突出(有独创性),遍受赞誉者,再奖一至二颗“红星”。对态度较差,未达要求者,要酌情扣分。如未作准备的,或缺讲的,扣四至五分,马虎敷衍的,扣三分,写错字或对同学的疑问不能解答的,酌扣一至二分,(3)对积极提问,认真听记,踊跃发言者也打五分,(4)出好成语反馈的试卷,跟踪检查效果。

三、实验效应

一学期讲评成语训练的实践证明,这对于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活跃思维,丰富词汇,扩大知识面等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自觉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经过讲评成语训练,不少同学养成了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多数同学感到,本来对一些词语总有点枯草杆菌模模糊糊,似懂非懂,通过讲评活动很快克服了不求甚解的毛病,并能够比较准确地运用词语。平时较胆小的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还这样写道:“我平时说话都紧张得脸发烧,走上讲台更是脚都发抖,心‘怦怦’地像要跳出来,现在由于事先有充分准备,硬着头皮讲下去,没料到效果还不错,当听到大家的掌声时,心里就象喝了蜜糖一样。”可见这种讲评成语的训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使发言从容、自如、不受气氛、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参加,变个人讲练为互相切磋的生动局面。

由于讲评成语的形式容易激起学生的情趣,因而使这种活动处于乐教乐学的气氛之中,更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一次有位同学一上台就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故事,然后引出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同学们都鼓掌、欢笑着议论:“哦,这个成语原来出自这么一个有趣的典故啊!”有的还举手补充发言:“项庄舞剑,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课堂上气氛活跃,于是,讲解的同学带着一种成功的欢乐离开了讲台。全班同学就在这种毫无负担,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有趣,学有所得。这正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说:“让大多数学生在‘享受成功的欢乐’中‘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采用一分为二评价法,让其在自己的讲述中感到某种‘成功的欢乐’,受到鼓舞,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情趣和欲望,逐步进入到一种乐讲的境界。”

(二)大大积累了词汇,拓宽了知识面。

在期中,我用抽查的方式,对任教两个班学生所讲评成语的掌握与巩固情况进行了测验。测验结果:初三(1)班及格率达85.5%,优秀率达10.35%。初三(2)班及格率达88.64%,优秀率13.64%。

从答卷中可见,大家普遍注意了近义词、反义词,举一反三,大大扩大了词汇量。如有一位同学写“惴惴不安”这个成语时,连举近义词五个“坐立不安、坐卧不宁、坐卧不安、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反义词两个“安之若素、泰然自若”。而且还指出“七上八下”的歇后语---“十五个吊桶打水”,并列举成语中重点的词一一作出解释。还有一位同学在写“自惭形秽”时,举出近义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反义词“自命不凡、妄自尊大、得意忘形”等。而在写“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时,除介绍典故以外,还注出了出处《史记》。一学期来,据不完全统计,人积累词汇量初三(1)班为约288个,初三(2)班约为290个。由此可见,这是扎扎实实地掌握词语,实实在在地听讲训练。

(三)强化了书写规范、查阅字典等方面的训练。

学生上台写成语,讲成语,读成语,用成语,既是对书写笔顺规范的督促,又是对学生语言文明礼貌的检测,既提高了“听说”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平时写字龙飞凤舞,难以辨认,可在上讲台板书时,都写得规规矩矩。若笔顺有误,当众纠错,就使全班同学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身边的资料虽然很多,但由于不肯勤查阅,不敢问人,不会运用,平时碰到一些这词只凭主观臆断,不去寻根究底,而将错就错。通过这一训练,逐渐养成了查字典、翻资料、多请教、辨疑难的习惯,初步学会了搜集、整理资料。

(四)锻炼、提高了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

每次讲评成语,不仅是个人以“说”为主的多方面能力训练,而且是一种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群体活动,因而使大家都得到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锻炼。“讲一次收获一点,评一回提高一步,从而增长才干。”这是同学们共同的体会。确实,当进入到学生自己进行质疑问难,寻找答案时,这便是学习上的一个飞跃,一次深化。从自我评价心理学角度讲,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争强好胜的欲望。为了讲好成语,就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多方查阅资料,背得滚瓜烂熟,想一鸣惊人,获得赞誉,为了评价别人,就必须认真听,找理由,查依据,讲出个道理来。因此,在读讲和评价过程中,既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评价能力,也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五)在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有机地带动了“读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现,表现在口头上是听(听人家说),表现在书面上是读和写。”由于讲评成语的活动坚持听说读写相结合,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带动了“读和写”。如我在讲《变色龙》一文时,在分析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时,很多同学都会用“媚上欺下”、“趋炎附势”、“奴颜婢膝”等成语来概括。在平时课文阅读中,还能注意用成语进行评注,并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朗读得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在写作中,也能注意运用成语,使文章更为简练、生动。曾有一位同学高兴地告诉我:“这个讲成语活动真好,以前写文章时,要表达一个意思,苦于找

不到恰当的词汇,写不清楚,只能啰啰嗦嗦写上一大堆。现在不同了,我胸中有很多成语,随时可用,比如要表达景象丰盛、众多,使我大开眼界等,只要用上一个‘洋洋大观’就足够了。”这可以说是绝大部分同学的共同感受。

总之,我认为坚持课前五分钟讲评成语并使之系列化,是使听、说、读、写基本训练落到实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激发学生情趣,使之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一种可行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提前一天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并背出听到的某些优秀句段,按十分制打分,组长记录组员得分,期中和期末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演说家,全班表扬。训练形式丰富多彩,例如:

1.海阔天空

透过一窗看世界,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进入视野,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归纳、加工、表达能力。在此,学生对假冒产品慷慨激昂;对星球大战描绘得如痴如醉。有一位同学看了《焦点访谈》后在“海阔天空”中说:“我们在课文中学了‘桥单元’,看到了许多有形的桥,我认为,看‘焦点访谈’也是一座‘桥’,我们从学校走上这座‘桥’,就可以走向生活,认识生活。”多么精辟的论述。

2.课文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语),“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爱因斯坦)。我们通过这个栏目鼓励同学们发现文中有误之处,深层次地去研究课文,促使他们用心、用脑子读书,而不是仅仅用口“念”书。结果不少同学找出文中有病句,指出插图不准确之处。比如有的同学发现《死海不死》中“海水咸度很高”的说法欠妥,有的同学对文中的语句提出质疑,对段落的编排产生疑问,这种钻研、琢磨、领悟的精神,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真理,真正成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动力。

3.开心一刻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学生讲故事说笑话表演小品,不拘一格,在开心娱乐的同时更从工整凝练的语言中体会到对联的特点,从幽默大师那里体会到成语的妙用,从耐人寻味的歇后语、谚语、格言、名句中领略了中国文字的精彩,从幽默含蓄的相声小品中感受到了汉语语言的魅力。学生的精彩表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说话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

4.佳作赏析

好的作品生命力最强,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品。于是,这个栏目成了师生美文共欣赏的园地。如朱自清的《匆匆》、余光中的《乡愁》,甚至获奖的歌词《万事如意》、《常回家看看》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自选其最喜爱的作品来品评,分析文字的优美,构思的精巧,说出自己喜欢的道理,真诚的感情流露于朴素的语言之中。教师也以身示范,背诵自己欣赏的名家名篇,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北国的大好风光,领略大漠孤烟直的壮阔,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和温馨。

5.日记大家听

日记,它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品格的显现,喜怒哀乐的披露。学生的大作将在这里找到第一批读者和听众。这里有发自内心的呼唤,这里有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这里有团结互爱的写照,这里是学生生活、学生心理的浓缩。像《我梦见自己飞上了太空》《我害怕长大》

《我想对爸爸说说心里话》等佳作均博得同学们经久的掌声,后经修改参加了《语文报》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在这里,讲台成了交心台,学生的心声拓宽了校园生活的话题。

6.一周新闻联播

真、假、美、丑最快在这里披露,师生班级荣辱最早在这里发布,它不仅成了每天学校国旗下讲话的第一侯选,也成了“班级的焦点访谈”。学生利用课间和周末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收集新闻焦点,例如“青山依旧在 夕阳再度红;携手共创文明校园,坚决杜绝非典;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时代新人;关注伊拉克,维护世界和平”等。从大事到小事,从校园到世界,无不凝聚着每位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由此可让人深思,学生在此所听到的仅仅是一条新闻吗?

虽仅仅是课前短短的五分钟,师生却受到了极大的熏陶和感染,无论从知识还是到心灵,事半功倍,持之以恒,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第一,参加训练的学生显示出极大的活动兴趣和热情,而且均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第二,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全班同学大都能仪表大方、神态自然地站在讲台上,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尽情发挥。第四,锻炼了学生听话的能力,对增进学生灵敏的听觉、快速反应均很有帮助。第五,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知识储备,积累了写作素材。每位学生都为了自己的台上表现积极准备,博览群书。最后,沟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高中语文成语教学论文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学语文教材和高考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在高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很多教师往往只看中分数,忽视了成语本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策略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无疑阻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育真正地成为国语教学。

一、兴趣,成语教学的前提

兴趣作为入门学习的钥匙,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成语教学中充满着积极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学习成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成语教学也并不一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例如,在“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导入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柳宗元么?”“当然知道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其出处,让学生猜想这个成语的含义。柳宗元在《寄许享兆孟容书》中说“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学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势危急这个义项。“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其他的意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学大师苏轼的笔下,它有另外的含义,同学们能够猜出么?”在苏轼《前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很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不绝如缕是指声音的状态,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猜测出这个成语的意思,自己猜测出来且得到证实的结论,更加具有成就感,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激发起学生学习成语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成语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成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热情,这不仅在成语教学中效果显著,即便是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也可从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积累,成语教学的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词汇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学习成语,掌握成语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材就是我们学习的依托,课堂就是我们学习的阵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于无形中将中华文化进行传承,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古文阅读和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涉及到少长咸集、曲水流觞、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成语所在的句子的解释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理解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更有主观性和确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于本组其他的同学,这样获取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地高于教师主观灌输学生知识的效果。蕴含在课文中的成语还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赋》中的沧海一粟、正襟危坐、遗世独立、杯盘狼藉等,只有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主观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的理解,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是真正地学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积累,是成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积累了更多的词汇,方可在以后的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将浓缩的语言精华传承下去。

三、生活,成语教学的阵地

成语离我们生活年代的距离越来越远,现代人虽然对其进行了传承,但是不免在使用中存在着很多的错误,比如说感情色彩或者是使用对象错误等。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生活,发现我们在使用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就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多的去关注传统文化。目前很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已经将成语作为了一个挑战的项目,可见,成语在现代化的舞台上,仍具有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生活处处有成语,成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例如,我们去旅游,看到了城市的繁华,有人便会感叹说“还是大都市给人的感觉好,难怪人们都趋之若鹜的走向大城市。”很明显,趋之若鹜是一个贬义词,这里混淆了成语的感情色彩。再比如我们在看到电视节目中某个明星时,也有人会说,“周迅此时真的是炙手可热啊。”这就明显的犯了使用对象错误的毛病,炙手可热通常是指权势大,气焰盛,此语境中使用是很不合适的,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成语误用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并且改正对于成语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古人的智慧在今人依然可以延用,而正确的使用才是对其应有的尊重,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将成语生活化,依据语境正确地使用它,才是将古人的智慧加以传承的基本方法。总之,成语教学应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也应该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渴望,真正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第四篇:论高中语文课前活动五步法教育论文

“听”、“说”、“读”、“写”四能力,以“听、说”为首,但却是我们语文教学上、测试中、高考时的薄弱环节。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大语文”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人才,必须加强“听、说”训练;同时,它也是丰富语文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妙方。

学生的课前活动,我已经坚持了八年。大多学生反响很强烈:在校的中学生,兴趣浓厚,他们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在校的大学生,信心十足,良好的口才使学生干部中有较多他们的身影;走上岗位的老学生,则心存感激,得体的语言给他们的能力插上腾飞的翅膀。

那么,如何组织、开展课前活动呢?

课前活动,即上课后把最初的3—5分钟交给学生,让1—2个学生走上讲台说话,下面同学认真倾听、参与的一种活动,可以按座次,也可以将学生说话顺序上墙。依据学生听说水平,分若干步开展活动。

根据我校的班容量大(每班60多人),听说能力水平差的实际,我每节语文课前有两个学生上台活动,一般二个半月为一轮次。

一、佳作欣赏

听,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手段。在授课时必须幽默风趣,语感讲究抑扬顿挫,时时以表演者的神态吸引学生,有助于孩子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更有助于孩子们记忆力的增强。多听,促使学生能接触较多的材料,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的高一新生,听说能力很差,宜采取这种说话方式。首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从《语文读本》,报纸、杂志等摘抄佳作、佳段,让学生走上讲台,声音洪亮地把它推荐给其他学生,台上台下共同欣赏。学生还可用一二句话说明自己喜欢这段文字的原因,发表自己的看法。它的难度较低,只要学生在课下作好准备,便能获得掌声,更能使学生走出羞怯的影子,锻炼胆量,增强信心,体味成功。

二、演讲

我首先利用作文课介绍演讲的定义、要求、语言特色、注意事项等,推荐杂志《演讲与口才》,示范演讲。然后要求演讲的学生认真摘抄,挑选演讲材料,认真消化说话的内容,熟记在心,把它变成从自己心中流淌出的声音。学生们在讲台谈人生、倡理想、说祖国、话美德,真正把演讲的讲坛当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在听说中规范自己、完善自己。

例如:我在授课中,坚持进行课前几分钟的说成语意思,并用该成语造句,临下课时坚持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说一段话等。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听、说的机会,都有组织讲话的机会。时间长了,有了量的积累,就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说的训练中,既让学生“入境”(引导学生钻进课文),又让学生“出境”(引导学生跳出课文,活学活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高一结束时,每名学生平均有四次上台的机会,每轮都总结,集中搞一次说话比赛,并明确下一轮说话要求,使他们逐步提高。通过课内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反馈拾遗。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语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演讲加名诗欣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将课内读和课外读紧密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读,使他们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古训,可见古人在学习中对于读是多么重视。高二时我可采用课前演讲加名诗欣赏的这种教学方式,让两个学生,一个演讲(高一可带提纲,高二则不能),另一个背诗、评诗,学生阅读一些诗歌作品,能极大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并自觉地向高考诗歌鉴赏题靠拢。背诵的诗歌,时代、题材、体裁、内容不限,背诵完毕,可以从诗的形象、语言、内涵、艺术表现力等一方面或几方面加以评价,评价的难度有:读诗评——背诗评——自己评价等梯度。

四、课外练笔

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听、说、读、记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读、写紧密联系起来,因为,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将读写结合,才能将学生的听、说、记落到实处。我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高二我要求学生每周3篇随笔,为配合课外练笔,检查督促学生,课前活动便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作品,朗读出来,学生敢想敢说,无顾忌,有创新,学生的作品有的语言流畅优美,观察仔细,认识深刻有哲理,描写细腻,抒情真挚感人。佳作迭出,使我总忍不住要问:是摘抄的,还是自己写的。这个活动为学生们交流思想、敞开心扉、加强了解,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另外,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爱写、勤于写。将写和学生的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五、才艺表演

这种课前活动高三后半年使用效果会更好。高考冲刺阶段,学生们生活在题海之中,生活枯燥,没有体育、缺乏娱乐,为了缓解情绪、调节神经,才艺表演的活动无异于闷热暑天的一丝凉风。每节语文课前,两个学生自由说话:朗诵、演讲、讲故事、说笑话、谈逸事,唱歌、吹笛、跳舞、弹琴、展示书法、绘画作品、表演小品、打拳等。从“大语文”观念来看,这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千万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潜力无穷,使我也受益匪浅。

自从开展课前活动以来,我认识到,活动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做不断的调整,多听听学生的建议,多观察、多思考,循序渐进。不要有顾虑,不要怕学生刹不住车,过多占用课堂时间,不用担心教学成绩滑坡。实践证明,学生听、说能力增强了,读、写能力便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便有强有力的保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艺的能力,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篇: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谜语发展中的成语

谜语发展中的成语

一般认为,谜语孕育于先秦,成熟于东汉。孕育它的母体涉及先秦诗歌,楚辞、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等多方面。这里只谈谜语发展过程中有关成语的问题。战国时,有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称作“士”,他们常用隐喻故事劝谏君王,如《战国策·楚策》中一位有智谋者江乙用“狐假虎威”的故事来讽谏齐宣王。《战国策·燕策》中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谏赵伐魏。这类故事常常是隐曲地表示要说的意思,让国君去领悟。故事里把要说的意思寓于另一事物之中,将其隐射出来,让对方悟而显其意,这不正是谜语的特征吗?正如南朝·齐·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所言:“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这些寓言故事,很多都成了今天使用的成语。

一个谜语必须具备四个要素:谜面,谜底、谜目(指明猜谜的范围)和谜格(猜谜的方法)。到东汉,已完成了谜语的这四要素,标志着谜语的成熟。兹举一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载:“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也。所谓绝妙好辤也。”(“辤”为“辞”的异体字。)上文可见,谜面即碑文,谜底即“绝妙好辞”,谜目是“打四字”或“打一成语”,谜格是会意法加离合法。这一记载,显示了完整的谜语内容。可见早在1800年前我国已有了成熟的谜语了。

汉魏以后,在一些文人学士中,字谜开始活跃起来。相传唐代李白写过一首字谜诗。宋代出现了王安石等制谜大家,还出现了灯谜和谜社组织。宋时还有一种“拆白道字”的字谜游戏,元代把它列为考查才子仕女聪明才智的技艺之一。“拆白道字”还融入了杂剧中。其后,它形成了一条成语,表示用拆字法说话表意。

到明清时,谜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就有谜语入酒令的生动描写。它要求“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这里的“成语”指“现成话”。酒底(谜底)中有真成语如“桃之夭夭”,也有诗词锦句和名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对成语才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语。成语谜语指谜底为成语的谜语。广义的成语谜语指谜面、谜底或谜面谜底皆为成语的谜语。成语谜语的形成,跟谜语的发展和成语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1-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课前五分钟讲评成语活动的做法和效应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课前五分钟讲评成语活动的做法和效应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