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新南陵五篇

时间:2019-05-12 22:5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新南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新南陵》。

第一篇:探索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新南陵

探索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新南陵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公共服务能力,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特别是在探索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将我县具体工作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思路作汇报发言:

一、主要工作做法

1、深化行政审批“两个集中”工作,探索推行“大科制、扁平化”试点改革。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必须要对各级政府部门体制和机制进行创新优化。我县早在2007年便推行了行政审批“两个集中”工作,但因当时仅仅将机关行政审批职能剥离或独立出来,没有从体制和机制上对机关职能归并作出统一整合,仍存在机关职能交叉不清,审批职能归并不到位,窗口授权不充分等问题。2010年,我县以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决定从体制上进行突破,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从机关“三定”方案入手,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两个集中”工作。我县编委根据“批管分离”的原则,对所有县直审批职能的部门“三定”方案,做到审批职能归并到一个职能科室,其他科室职责不再涉及有审批含义的文字。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县编办批复县直19个单位设立行政审批

科,15个单位推行的审批职能归并到一个综合性科室,实行专人负责审批。二是探索试行“大科制、扁平化”改革,即机构“大科制”设置:按照“行政管理、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技术服务”的职责划分,对部门内部的科室进行整合,一个部门只设置3-4个科(股),减少办事环节;管理 “扁平化”运行:取消原科职副科职层次,大科室科长由分管局领导担任,新的“大科”设立一名副科长,科内办事员之间(含副科长)没有管理上的领导关系,相互之间的岗位职责平行并列不交叉,变原来的串联“宝塔式”管理为现在的并联垂直式管理,彻底消除机关“中梗堵”现象。在推进这一改革过程中,我县本着“稳妥、实效”的原则,在改革试点的选型、改革方式步骤、改革后续配套上进行了认真谋划。在改革试点单位上,我们选择了农委和城建委,在城建委的改革上,我们又采取了两步走。第一步实行“批、管”分离;第二步把“批建设”、“管建设”与“办建设”进行了进一步分离,把城建委“建”的职能独立出来,成立了“重点工程建设局”。此外,在对试点单位体制进行优化的同时,又进行了工作流程再造。三是积极探索建设领域的并联审批制度改革,根据建设项目审批阶段的特点,对建设项目审批按照工程立项(核准)、设计方案评审、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五个环节,分别确定牵头部门,组织开展并联审批。四是大力开展前置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我县出台了《南陵县

关于清理和规范前置许可事项的实施方案》,对县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办理行政许可或审批过程中涉及到的全部前置许可或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和规范,做到取消一批,优化一批,保证行政效能的有效提高。

2、强化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政务服务品牌。我县始终把强化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来抓。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县委县政府多次出台文件,强化中心建设,确保入驻部门和入驻项目落实到位。目前,我县行政服务中心入驻窗口单位36个,入驻项目483个。二是改进中心管理手段,为配合我县“两个集中”工作和“大科制、扁平化”试点改革的实施,我县对县中心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软件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对项目审批各个环节和人员管理的实时监察。设立了“一窗式”综合咨询登记窗口,实行了“一窗受理、双网并行、内部流转、同步录入、数据共享、全程监督、绩效评估”的运作模式。三是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切入点,亮化窗口形象。我们对县行政服务中心提出了“创一流环境、创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的要求,把文明创建工作作为县行政服务中心年度考核内容来布置,县行政服务中心被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3、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创新便民服务免费

代办制度。

我县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起步于2002年,经过10年的改革探索之路,走过了一个从“构建平台”到“巩固提高”再到“规范化建设”,我县走过了一个稳步的理性的和谐发展道路。全县8个乡镇都建立了镇政务服务中心、157个村都建立了村级为民服务工作站。特别是近年来,我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的工作要求,在以下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一是推进扩权强镇工作。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批转〈关于扩大镇级职能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将8个县直部门的17项审批职权下放镇级直接办理,又对创业富民等涉及老百姓的一些便民项目直接下放镇级受办理,增强了镇村基层组织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了便民服务水平。二是探索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几年来,我县不断完善以县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以镇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以村为民服务工作站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机构服务功能,目前,入驻镇政府服务中心的项目50项,涉及17个部门;规范镇村代理机构管理,坚持“四个统一规范”:即统一规范项目入驻,统一规范管理制度,统一规范平台建设,统一规范考核机制。探索上下联动机制,2011年我县建立了县、镇便民服务电子监察管理系统,实现了县、镇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工作的信

息共享,网上审批,统一管理,全程监察。三是探索建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免费代办制度。我县以县政府发文,县行政服务中心聘用了45名县级全程代理员;镇政府对全县各村聘用了700多名镇级全程代理员;明确了代理事项和范围,规范了代理程序,探索建立村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免费代办” ─“成本转移” ─“绩效评估”─ “合理奖补”的长效机制。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继续总结完善“大科制、扁平化”试点改革,积极推进建设领域并联审批工作和收发“一表制”工作。

2、绩效完善县行政服务中心“一窗式”受理工作,积极开展窗口服务标准化工作,提高服务职能。

3、加快县直、镇、村三级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管理系统建设,在今年内完成覆盖全县的办事服务电子网络建设,实现镇村网络对接。

4、继续完善村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考核奖补机制。

二0一二年二月

第二篇:榆阳区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

榆阳区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

尹 峰

(榆林市榆阳区劳动服务科陕西榆林719000)

【摘要】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表明,现有的劳动服务机构工作重心已经逐步转向公共就业服务。在新时期,县、区劳动服务机构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统筹管理,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运作,转变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关健词】公共服务;就业服务;服务体系;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之基、和谐之源。就业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前提,也是人们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更是事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共十七大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确定为国家新时期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任务,并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发展战略。扩大就业既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党和国家对社会就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功能?近年来,榆阳区劳动服务科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求职登记、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三位一体人力资源中心市场

榆阳区劳动服务科在1999年建立劳动力市场时就明确提出“你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这一公共就业服务理念,始终将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用工行为,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良好服务。具体做法: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子屏幕、发放传单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提高人民群众对有关政策的知晓率,免费办理登记,发布求职用工信息,扩大劳动服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二是认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现从资料申报审核、分类、造册、试卷管理、考试成绩确认的规范管理。三是努力做好职业介绍,诚信服务,双向促动,力争求职人员和用工单位相互满意。四是积极参与市、区社会治安、劳动服务、文体活动协管员等公益性就业岗位人员招聘工作,协助解决特困下岗职工再就业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五是及时、准确进行全区劳务输出报表统计和情况分析,为地方政府劳务输出实行科学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2009年,榆阳区劳动服务科与320个重点用工单位建立了业务关系,求职登记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复员军人1537人;受榆林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委托鉴定7个工种1042人;举办供需双方见面洽谈会15次,促成405名求职人员实现就业;参与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开招聘工作,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152人;纳入榆阳区劳动服务科统计信息管理的劳务输出人数达58765人,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良好。

二、搭建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相互对接的扶持创业促进就业平台

榆阳区劳动服务科坚持把鼓励和扶持劳动者创业作为扩大就业

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的增量效应,注重吸引有能力的劳动者带头创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认真从三个环节做起:一是有效提升创业培训质量。合理利用2005年已建成的劳动服务综合大楼校舍,2009年又新购买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加强了师资队伍,充实了教学内容,严格执行培训报告制度,保证学员学得好,用得上。二是及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经创业培训考核合格的学员,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全部随时予以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享受对象由过去单一下岗职工已扩大到城镇失业人员、未安置的复原军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和就地创业的农民工。贷款期限由2年延长为3年。贷款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三是严把到期贷款回收关口。成功建立《担保联系卡》制度,实行贷款回收谁审批,谁负责;谁担保,联系谁;根除了贷款回笼欠收风险。2009年,榆阳区劳动服务科开办创业培训5期,培训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241人,经考核全部合格,32人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发放贷款378笔,贷款总额876万元;当年到期贷款97笔,回收贷款总额194万元,回收率100%。三年来,榆阳区劳动服务科累计发放贷款757笔,贷款总额1634万元;回收贷款201笔,贷款总额402万元,回收率100%,保障了信贷资金安全高效运转;小额担保贷款为757名各类劳动者启动创业提供了资金帮助,同时,这些创业者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三、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榆阳区劳动服务科从2005年起,本着“经办就是服务”的工作宗

旨,不断加大失业保险经办工作力度,从积极参与区属国有企业改制入手,继续进行失业保险扩面,直到接收改制企业人事托管,扎实稳妥地开展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对榆阳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榆阳区劳动服务科失业保险扩面1189人,超额榆林市下达计划任务近1倍;失业保险费征缴368万元,比2008年增长98%,过去企业欠缴的失业保险费得到了一次性全部补缴;为132人发放失业保险金49.45万元,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全部能及时足额领取失业保险金;为418名失业人员进行失业保险申报,办理《失业登记证》1637人;接收改制企业托管职工1200名,办理了80名职工退休手续;补贴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金1250人,金额280万元;享受失业保险有关待遇人员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温暖。

四、劳动服务机构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近年来榆阳区劳动服务科围绕主要职能开展社会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的实践探索来看,尽管成绩是可喜的,但是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县、区普遍设立的劳动服务科,具有自身资源优势,具体工作几乎涉及到所有公共就业服务,但其机构名称和工作职能与当前面临的实际工作目标和任务尚未对应,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公共就业的客观要求。

二是县、区公共就业服务,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责任大、任务重,现有的劳动服务机构实际工作已由过去单纯的劳动服务向当今的公

共就业服务、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方向前移,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缺位,严重制约着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是县、区公共就业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的工程,公共就业服务始终贯穿于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的整个过程,社会各类劳动群体希望县、区建立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统一、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五、劳动服务机构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县、区劳动服务机构如何围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工作?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第一,县、区劳动服务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就业服务资源优势,在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领导下,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现有机构名称,明确新的工作职能,积极推进新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机构建设。

第二,县、区新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应该全面贯彻执行公共就业服务各项制度,大力开展对城乡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对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对就业与失业人员进行社会化管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人事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满足各类人才多样化需求,为社会各类劳动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第三,县、区新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应该方便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充分利用现有机构和设施的有利条件,努力实现资源整合,统筹管理,尽快实行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运作服务。

第四,县、区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该加强公共就业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发布,并不断扩展就业信息覆盖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

第五,县、区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该加强指导街道办事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劳动保障站业务工作,切实保障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简介】

尹峰(1965年—),男,陕西榆林人,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劳动服务科,科长。

第三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的更替,党和国家相关领导人纷纷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随后,各行各业也开始跟随国家脚步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等体系的建立。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员,也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应该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体系,值得人们思考。该文将通过分析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进一步从财源支撑、内容供给、监管评价三方面来说明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广播电视 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b)-0076-02

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广播电视公共产品和服务长效稳定供给的支撑系统的总称,既包括硬件系统,也包括软件系统;既包括基础设施,也包括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网络信息的推动下,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有线广播、无线电视、卫星等,使得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由城到村、由沿海到内陆;同时,传输形式逐渐从单向模式向交互模式改变,这大大提高了传输服务的质量。然而,由于城乡发展速度不一致,导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不能实现均等化;同时,由于资金技术投入不足,使得传输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如选秀节目、辩论节目、历史讲评、社会热点评析等,节目内容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公众的需要。但是,也应该看到节目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一些广播电视台过分追求利益,将收视人群定位为高端消费人群,忽视了弱势群体的精神需 求;内容的设置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相背离,缺少对乡土文化的宣传;其次,广播电视的内容中含有过多的广告以及娱乐性节目,同时,原创类节目少;在新闻中,过度重视其宣传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它作为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财源支撑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的广电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共财政以及广告收入,其中公共财政负责基础设备的建设,而广告收入则负责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广播电视的基础设备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因基础设施的公共性以及建设费用比较高,导致市场一般不会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所以,一般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村等较为贫穷的地方,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但同时,由于我国缺少专门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机构,使得如今的广播电视不仅要负责宣传公共信息,同时还要负责节目的制作。节目的制作成本主要来源于广告收入,而广告收入又取决于节目的收视率,这就导致公益性的广告因缺少投资而不被播出或播出次数较少。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仅仅依靠财政投入以及广告收入是不够的。因此,未来公共服务体系的资金支撑应选择财源多样化的路径,具体见表1。

2.1 公共财政支持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对于广播电视的投入也逐年增长。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0年至2014年间,我国对文化传媒的投入逐年增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共财政不仅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加大对公益性节目、广告的投入。

同时,在资金投入方式上,也应有所改变。如:加大对农村等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运用一定的财政手段,鼓励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较为贫困的地区进行资金援助。在资金利用方面,应该将财政支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同时,通过减税、补助等手段,加快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速度。

2.2 广播电视运营收入

广电运营收入有两类:一个是公共财政与商业运营相结合的模式,公共财政负责公共内容的宣传,而通过商业运营所得利润,则用来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一个是完全商业模式,主要指将商业所得利润抽取一部分用于公共内容的宣传。商业资金一般来源于广告收入、数字电视节目订阅以及网络节目收入等。据调查,目前广告收入是广播电视商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娱乐性广告的过度播放对广播电视的收视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因此,如何规范地播放广告成为现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外广播电视机构的做法,可以通过限制广告的播出时间以及增加对公益广告的播放次数来规范广告的发展。

2.3 社会资助方面

广电的资金部分可以通过向社会求助(即社会团体或个人的资助)来实现。但需要注意的是,资助方不可直接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去,这会使广播电视的公益性受损。总之,我国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应采取财源多样化的模式,将公共财政、广告收入、版权收入以及社会资助相结合,共同促进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内容供给的路径选择

在市场运作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以及类型都变得丰富起来,但是,部分电视台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尽可能多地去播放公众感兴趣的内容,忽视了公共内容的宣传,不利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现在的广电运营中,广告成为广电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该节目的收视率越高,其广告收入就越多。因此,为了提高收视率,广播电视台会根据社会大众的兴趣,来制作节目。其中,节目的娱乐性及鼓励消费性大大增强,而文化教育的公益性大大降低。从各大卫视的节目单中就可以看出,节目的类型以及内容不够全面,不能覆盖公众全体。如表2的节目单为湖南电视台的节目单,从中可以看出上述问题。

因此,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内容供给的未来路径选择应向平台专门化方向发展,实现节目的经济、政治、公共属性的均衡发展。广播电视作为公共服务内容的重要供给对象,应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工作重心,增加公益性节目的播放时间;同时,还要积极对节目的类型以及节目进行创新,尽可能地制作具有艺术以及实用性并存的节目。同时,国家还应设立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用来专门制作公益性节目。如:在节目类型上,广播电视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宣传者以及教育者、引导者,积极播放公益性的节目。当然,还应做到:对于新闻类的节目,应积极发挥其舆论引导及监督职能;尽可能多地增加公益节目的类型,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采用教育节目的形式(如汉字英雄等),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限制商业型广告的播放次数以及广告的播出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共内容供给的大众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监管评价的路径选择

广电公共服务体系良好的监管模式,有助于充分调动政府、广播电视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实现多方面的制衡,促使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根据外国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监管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实行多元化的监管模式,促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运行。为实现多元监管模式,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4.1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首先,应加强法治,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要明确规定政府及广播电视机构的权利及义务,保证广电公共服务的公正;其次,要合理利用行政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确保广播电视的公共属性不被经济属性以及政治属性所侵犯;最后,应该鼓励社会组织及公众积极参与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监督管理中去,加强广电的自我规范,如成立电视节目消费者保护协会或者公共服务顾问组织等,对广播电视进行全方位监督。

4.2 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目前,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节目的收视率以及广告的收益来进行的,这种考核方式完全取决于市场条件下,大众的消费需求。这与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不符。广播电视节目不能仅根据简单的数据来考核,应建立以质量为主、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如2011年,央视制定的以影响力、专业力、传播力、引导力是个标准为主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广播电视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观念的更替,党和国家相关领导人纷纷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随后,广播电视行业也紧跟党及国家的脚步,积极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为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过强、公共性过弱、商业性过重等问题,必须实现财源支撑机制的多样化、内容供给机制的平台专门化以及监管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刘晓鹏.信息、传媒与公共服务――治道变革与中国政府信息空间的重理[J].国际新闻界,2005(3):11-14.[2] 陈积银,彭金山.中国公共电视频道的缺位与策略探析[J].视听界,2005(6):27-29.[3] 杨明品.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4):26-28.

第四篇: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摘要 文章阐述文化馆、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构建文化馆、站服务体系的目标及对策。

关键词 文化馆;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 范向健,北流市文化馆馆长,广西北流,543002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4-000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举办的以非营利为目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政府文化机构的总和。国家设立文化馆、站,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层文化部门,县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站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馆、站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决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柱性构件。因此,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站义不容辞的职责。

今后的5至10年,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文化馆、站建设,以全新的方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文化馆、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馆、站是负责群众文化活动的专门机构。具有文化采集、示范、演练、宣传和推广功能

文化馆、站是政府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专业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民俗等领域,人员由各类文艺创作辅导干部构成,负责从文化艺术的层面上搜集、整理、展演、培训,组织地方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先进文化。

(二)文化馆、站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策划者与直接实施者,是农村文化的强劲支撑

文化馆、站的职能是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个地方文化生活水平层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职能部门工作的策略、方式与工作力度。作为政府最基层的文化单位,文化馆、站不但要积极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娱乐社区群众生活,在各乡镇、村屯中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要引导农民设立村级文化活动室,引导小组社区设立文化中心户,起到农村文化活动的总导演作用,策划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民乐队、田间地头草台戏等种种文化活动形式,建设从县到乡到村到屯都有的立体的文化责任与宣传指导网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把健康美好、愉悦身心的多彩的文化娱乐,编织进人们的生活,使其深入到人们的心灵。

(三)文化馆、站担负着搜集、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肩负着建设现代先进文化的任务,还肩负着传承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将具有现代色调的先进文化注入乡村生活中,播种到农民的心田的同时,还要继承、发扬甚至抢救保护濒临灭绝、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古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当今的乡土文化,由于受西方观念、现代科技与时尚生活的冲击,一些“土得掉渣”的古老文化遗存,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民俗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因后继乏人,正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不少文化“品种”已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展现富于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气象,还要复活其古老而优秀的民间乡土文化,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具有现代气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成为保存了完好的原生态文化、折射着古典光芒的具有浓郁人文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村庄。

(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离不开文化馆、站卓有成效的管理、指导与培训

文化馆、站,是政府部门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是基层文化活动的实施者,是乡镇村屯、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者和人才的培养主体。目前,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农村文化队伍基本处于一个断层状态,文化人才严重缺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农民的文化需求。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队伍短缺的问题,造就一批业务过硬、肯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农村文化新人。文化馆、站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人员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在使自己真正成为农村文化队伍的一员、全心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上来的同时,积极扶持农村文化队伍,通过辅导、培训和帮带的方式,培养一批活跃于乡村聚落的文化骨干,变单纯的“送文化”为“种文化”和“城乡文化互动”,建设一支支“永远不走的文艺队”和一批批“永远留下来的文化队伍”。

二、构建目标体系和服务体系,细化文化馆、站的工作目标

先进文化、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政府有关文化政策在乡村得到落实,都离不开文化馆、站在两者之间所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受诸多条件制约,文化馆、站的主动性发挥不够,长期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很多时候仅仅起着“上传下达”的功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站应该构建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和服务体系,改变这种“被动”的工作局面,强化职能,及时转型,担负起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

(一)构建文化馆、站的目标体系

文化馆、站的建设目标,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当作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构建文化馆站目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积极探索构建文化馆、站的少儿工作目标、青年工作目标、中年工作目标、老年工作目标以及妇女工作目标,要深入研究构建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馆、站的文学工作目标、美术工作目标、摄影工作目标、戏曲工作目标、曲艺工作目标、舞蹈工作目标、书法工作目标、音乐工作目标、社会文化理论研究工作目标、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目标。通过目标体系建设,使广大文化馆、站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把文化馆、站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构建文化馆、站服务体系。就是要求文化馆、站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活力

文化馆、站服务体系建设要植根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中,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服务的实惠。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社会化、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文化馆、站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乡镇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家庭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文化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校园文化服务体系、企业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服务范围、服务方法、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目标、服务措施等。通过服务体系建设,凝聚社会文化人才,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建立社会文化人才库、节目库,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参与社会

文化的氛围,打造公共社会文化服务发展的大格局。

三、构建活动体系,强化文化馆、站的主导作用

活动,是文化馆、站生存的根本,文化馆、站要保证生命之树长青,必须努力构建好阵地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两大体系。阵地文化活动体系建设要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公共化,要以社会文化骨干培训、少儿艺术培训、老年文化休闲、群众文艺创作、馆办文艺刊物、阵地文艺演出、民俗展览、社会艺术(美术、书法、摄影、工艺品等)展览、音乐舞蹈创排、科普知识讲座、文化艺术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在馆内举办的活动为主体构建。社会文化活动体系要坚持主题化、品牌化、系列化,要紧扣传统民俗节日、现代节庆、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来构建,选择一批普遍的、大众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能带动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项目,为其寻找符合乡情、民情的活动载体,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体现特色、富有牵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政府基层文化部门,文化馆、站不仅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阵地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而且要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培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帮助每个村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引导农民自己重视文化,提高素质,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将“输血”变为“造血”,从而加强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推动农村文化活动。

(一)深入农村,了解新时期农民的文化需求

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农村,对农村文化设施、民间文艺活动、农民文化水平以及农民的文化需求、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综合,了解当前农村文化现状及农民的文化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定量、定性的科学分析,文化工作人员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

(二)发现、培养农村文艺拔尖人才

农村文化除了挖掘传统、引入外来之外,还要整合优势,不断创造,才谈得上农村文化的真正发展。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发挥农村文艺能人、骨干的积极作用。在农民文学、绘画、书法、摄影、戏剧、歌唱、舞蹈等各种展览、比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对当地的各项农村文化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三)培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

农村文化建设最终靠农民自己,但文化馆、站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引导农民建设一支文化骨干队伍尤为重要。将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室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群众文化,热衷宣传工作,具有文艺特长、组织才能、示范能力的农民组织起来,培训锻炼,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整个村庄农民群众文化的积极开展。

(四)积极引导农村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学、文艺、戏剧爱好者,利用节假日、红白喜事、民间节庆活动,通过比赛、展演等形式,鼓励农民参与其中,投入其中。

(五)帮助每个村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

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历史状况、经济条件不一,哪怕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文化建设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文化馆、站要针对每一村庄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计划,既要有一年、两年的短期计划,也要有五年、十年的长远规划,由量变的渐进式发展过渡为质变的超越式发展。

(六)引导农民加强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问。农村文化工作当然离不开管理,管理好了,可科学有序地向前发展;若没有管理或管理混乱,别说发展,还可能滞后。因此,文化馆、站干部要督促农村配备文化管理员,指导他们对文化设施的使用,如阅览室、棋牌室、活动室要经常开放,否则便形同虚设。

(七)建立翔实的资料档案,随时掌握发展动态,及时反馈,不断调整,将农村文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文化馆、站要对每一乡村建立文字、图像等方面的资料档案,定期了解情况,及时反馈、及时备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及时指导,尽可能地使各乡村的文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八)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以点带面。推动创造性文化的普遍开展

广大农村,特别是原生态村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着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的必要条件。对那些已初具建立特色文化村的条件与雏型,文化馆、站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促进,可重点投入精力,积极扶持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文化示范村的建立,不断摸索总结,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第五篇:浅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浅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如何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一种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该大力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同时,也促进教育技术自身的成熟。

所谓教育技术,就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它包括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在此,我们主要讨论多媒体教学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就是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可控性,教会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效率;利用多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部仅仅能用在教学中,还能够充分发挥这种训练、传播作用在宣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信息促进学习,虚拟仿真效果使学生如临其境,还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绘声绘色的文化服务宣传,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明文化的意识,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利用其优越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的效率,还能够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的学习文化的效益,使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在屏幕上展现,化微观为直观,化想象为直觉,化抽象为具体,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可视效益。多媒体教学用一种直观的效果让学生在直接接受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在传播社会文化的同时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社会群众的创造力,让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的信息来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失业,还能为社会各界提供广博的文化信息,让国内外优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让社会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通过普通的数字信息、视音频信息、控制信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同时,也为社会文化服务的建立创建一个开放式、创新性、交流性、互补性、和谐化、智能型、科学型的体系。

因此,要大力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发展。

下载探索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新南陵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新南陵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心得

    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认识 在公民法治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建立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帮助他们答疑解惑,维护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密切党群关......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创新民政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张兴荣〔内容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求民政工作确立新理念、拓展内涵、提升能......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建立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广电事业大发......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局党委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越秀公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期间举办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论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径范文大全

    论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径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