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情绪(婴幼儿)
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情绪
原文地址:
情绪管理,是一种通过后天努力可以不断提高的个人能力,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如此——只要爸爸妈妈们不要太心急。配合孩子的成长需要,悉心引导,你和我都能做到。
2岁之前: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
刚出生的婴儿,生活在一个感受弥漫的世界之中。他们的情绪反应,绝大多数都是伴随着某种身体感受的体验而产生。肚子饿了,屁股湿了,小手小脚碰到冰冷坚硬的东西不舒服了,孩子都会用哭泣和叫喊,来表达自己恐惧和焦虑。因此,处在这一阶段的父母(或其他养育者),需要尽可能敏锐地对孩子的各种不良情绪做出及时回应,以现实的行动去解决孩子的焦虑源。
简单地说,父母在这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自身“消化焦虑”的能力(即健康的人格)反复借给孩子使用,帮助孩子及时从每一次的焦虑状态顺利回归到非焦虑状态,并且,在这样互动过程中,促进孩子自我功能的发展,在孩子的内心播种下“焦虑是可以处理的”的基本信念。这种健康的人格基础,正是一个人成年以后发展和完善各种能力,也包括情绪管理能力的必备基础。
这里的关键,是要父母自身首先可以平静地面对孩子的哭闹,而不是急得乱作一团(那样会反过来加剧孩子的焦虑)。举一个理想的情景为例,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发现尿布湿了,就马上熟练地给孩子换尿布,同时温柔地对孩子说:“等妈妈给你换好尿布,你的小屁屁就舒服了……”即使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听不懂这些话语,但母亲温柔的声音和逐渐放缓的呼吸,也足以很好地安抚孩子 的情绪。
3-5岁:帮助孩子命名自己的情绪,并体察这些情绪
等到孩子更大一些,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一定发展,我们就可以开始借助言语交流,对孩子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情绪管理”教育。这个时期父母的主要工作,是增进孩子对于各种情绪“体验的”和“知识的”的双重理解,让他们领悟到情绪是我们对应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
首先要帮助孩子命名情绪,以便他们可以将某个时刻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感受,作为一种可观察的对象去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在为孩子准备牛奶的同时对他说:“宝宝饿了,所以宝宝着急了。”也可以在孩子被新年的鞭炮声惊吓时对他解释:“宝宝被鞭炮声吓倒了,宝宝害怕了。”
等到孩子对于某种情绪的名称已经十分熟悉,就可以带领他们去更为深层地体察这种情绪,理解它更为广泛的外延。比如“害怕”。我们可以借助孩子亲自经历的事件,或者是故事或图书来告诉他,害怕这种情绪有很多种。遇见大狗、独自在房间里、身边有人吵架、或者是站在高高的小桥上,都可能让不同的人感到害怕。
不要去否定和控制孩子的情绪。要求一个三、五岁的孩子具有和成年人一样自控力是不人道的,甚至可能会让孩子对于情感暴露产生羞耻感。对着哭闹的孩子大喊“不许哭了”可不是个好办法,不如去问问他“如果哭过一会儿之后不那么伤心了,就停下来好吗?”如果还能专心听听孩子为何如此悲伤,那是最好不过了。
5岁以后:让孩子尝试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
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开始教育孩子做情绪的主人,以及尝试去理解别人的心情。
父母要帮助孩子知晓,我们可以对同一种情绪采取不同的行动反应,其中有些反应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而有一些则会让我们感觉更糟。有些孩子在冲动的时刻会动手打人,另外还有一些则会伤害自己。在这样的时刻,父母首先要制止孩子的伤害性行动,然后告诉他,其实还有很多更好的方法可以表达愤怒:
你可以大声说出“我生气了!”再找张白纸把内心的愤怒统统画出来,撕个粉碎。的确有一些孩子,需要比其他小朋友更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掌握这种自控能力。父母可以在他激动的时刻握住他的小手、小脚,这样说:“我知道,你经常发现很难管住它们的乱蹦乱跳,但是下一次,请到我们这里来寻找帮助。”任何情绪本身都不应该受到惩罚,需要孩子们去努力控制的,是放纵情绪时做出的错误行为。
当然,所有的孩子都一定不会长成大人想要他们“被教育”出来的模样,更多的时候,他们会长成从小看到的那个人。在情绪管理的问题上,父母自身对于情绪的掌控能力,实际上恰恰正是孩子无意识参考的模本。
本文见《心理月刊》2010年12月刊,转载请注明
第二篇:帮助孩子管理好情绪
帮助孩子管理好情绪
*对于孩子的要求,家长不要轻易说不,一旦说出就要兑现。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可以适当地忽父母每天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陪孩子玩,听他说话,一起画图,看略孩子的哭闹行为。如前面的琪琪掐自己的手,家长可装着没看见,不要因他的这种行为而心疼、哄劝、妥协,避免今后他一旦犯错就以伤害自己来赢得别人同情的失常行为。
*教孩子宽容待人的同时,也宽容自己的心灵,不对自己和他人过于苛求。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可能达到的范围内,自然就会心情舒畅了。
*让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愤怒释放出来:找父母老师、知心朋友说说自己的苦恼;或找个无人的地方大哭一场,高声喊叫;或把要说的话写在日记里。
*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当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或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可先放一放再解决。可以参加一会儿体育锻炼,听听音乐,看看电视,下下棋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
*创设安静的休息环境,学会放松:在安静的环境下,深深吸气,缓缓呼出,反复5次。
*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如经常对孩子说:“这事还能坏到什么地步?”“坏事结束了,该来好事了。”“他们嘲笑你,别生气,你可以做得更好,让他们看看。”
*培养孩子幽默感:看幽默画、小品,听相声,说一说笑话、趣事,使孩子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三篇: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如何帮助孩子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长 头疼的事情,不太好处理,但是又不能不帮助,因为血缘关系割舍不下,又怕将来在社会上落伍,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了头等大事。
该如何让孩子能够自己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是个 很难是事情。因人为宜,是比较好使的方法。
里级证据
第四篇: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管理情绪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管理情绪
敏锐应对婴儿时期的不良情绪,用实际行动解决孩子的焦虑问题。婴儿刚出生是生活在弥漫的世界中。身体感受让伴随着他们情绪的反应。饿了,尿尿了,或者自己觉得不舒服了,婴儿表达自己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便会发出哭和叫喊。
因此,父母或其他照顾孩子的人在这一阶段要尽可能敏锐地回应孩子的各种不良情绪,用现实行动解决孩子的焦虑。
在这一阶段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反复把自身消化焦虑的能力给孩子使用,及时帮助孩子从焦虑恢复平静。在此互动过程中,会在孩子内心种下不良情绪可以处理的基本信念,促进孩子的自我功能发展。这种健康的人格基础,正是成年之后人发展和完善各种能力(包括情绪)的必需基础。幼儿大脑皮层上会将家长对待事情从容的态度留下印记,可使他们从小远离不良的情绪。
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不断完善,我们可开始借助语言的交流对孩子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情绪管理教育。父母在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增进孩子双重的了解各种情绪体验和知识,让他们领悟到情绪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自然反应。
首先要帮助孩子命名情绪,以便他们可以将某个时刻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感受,作为一种可观察的对象去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在为孩子准备牛奶的同时对他/她说:“宝宝饿了,所以宝宝着急了。”也可以在孩子被新年的鞭炮声惊吓时对他/她解释:“宝宝被鞭炮声吓到了,宝宝害怕了。” 等到孩子对于某种情绪的名称已经十分熟悉,就可以带领他们更深地体察这种情绪,理解它更为广泛的外延。比如“害怕”。
我们可以借助孩子亲自经历的事件,或者是故事、图书来告诉他,害怕这种情绪有很多种。遇见大狗、独自在房间里、身边有人吵架,或者是站在高高的小桥上,都可能让不同的人感到害怕。不要去否定和控制孩子的情绪。对着哭闹的孩子大喊“不许哭了”不是个好办法,不如去问问他/她“如果哭过一会儿之后不那么伤心了,就停下来好吗?”如果还能专心听听孩子为何如此悲伤,那是最好不过了。
这个时期可教育孩子做情绪的主人,及尝试去理解别人的心情。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到对同一种情绪可采取不同的行动反应,其中某些反应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有的情绪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糟。在冲动的时刻有的孩子会出现动手打人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则会选择伤害自己。
父母都要首先要将孩子伤害性的行动进行制止,然后告诉他(她),其实表达愤怒不满的方法还有很多更好的,比如:你可以叫喊出“我很生气!”再找把内心的愤怒统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来,然后撕碎。有的孩子就要比其他小朋友更长的时间来拥有掌握这种自控的能力。家长要在这个阶段耐心对待孩子情绪智力的成长。
总结:宝宝的情绪管理需要父母的指导,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所以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生活中从容的应对各种不良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这样能给孩子树立一种较好的对抗情绪的意识,帮助孩子正确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五篇: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如何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常对父母有所不满,因为伴随成长而来的自我要求,总和父母的规定互相冲突,父母必须要尽力克服这种过渡期困难,让孩子顺利地成熟长大.
第一招
第二招
第三招
第四招
第五招
第六招
第七招
第八招
第九招
第十招
引导孩子宣泄不满情绪让孩子有自选课题的权利认真倾听孩子的不满心声把顾客的角色换成孩子别让工作忙成为你的借口民主方式处理孩子不合理要求以退为进说服教育用实际利弊得失来处理任性态度注意引导孩子的从众心理给孩子一个发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