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愚公移山——融会贯通(三年级作文教学突破)[模版]
愚公移山——融会贯通 步入三年级,孩子们开始正式接触作文的写作,我们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很多孩子却害怕写作文,写什么,怎么写都让孩子们感到苦恼,写作文犹如一座大山使孩子们望而却步。我们年组的六位语文老师,面朝“大山”,心态平和。每个单元的作文课我们都齐教研,细思量,明确写作要求,把握评价标准,巧设教学环节,充分肯定亮点,给孩子一个适当的前行坡度,让孩子体验书面表达的乐趣。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学期来,我们手持“三重”秘笈,为孩子开辟写作大道。我们重挖掘写作契机,落实练笔训练。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写课余生活,我们组织孩子开展活动,用心感受;写秋天的图画,我们带领孩子游校园赏秋景;写传统文化,我们引导孩子去剪窗花,品清茶,包饺子……孩子们在充分感受生活后方知笔下如何“生花”。我们重养成积累习惯,激活心灵泉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学生进入中年级后,我们更加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积累语言,课本与读本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名言、古诗、经典段落,带领孩子熟读成诵,让语言得以丰富,让生动的语句涌向笔端。我们重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自信心。每次习作在我们的耐心引导下,孩子们不厌其烦地几易其稿,每一稿的批改我们都充分肯定,指导明确,使孩子又惧怕写作到乐于尝试。瞧,孩子们将自己的写作办进《秋天的图画》小报里,再看,精致的《中华传统文化》作文集,优美的习作,精美的配图,孩子们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就这样,在孩子们刚走上写作之路,步履不稳之时,为师的我们善“扶”善“导”,带领孩子走上写作的芳草地。看,我们的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习作进步:(课件)这就是我们三年组的语文老师,找准穴位,点中要害,练真功,运真气,策马扬鞭,化险为夷。
第二篇:教学反思 融会贯通学古诗
融会贯通学古诗
——《钱塘湖春行》教学反思
南昌市新才学校
廉爽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入选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十五课《古诗四首》。再次进行这首诗教学时,我一改以往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已知入手,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中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从题目入手读诗。这点在学习前三单元时已经有所了解,如有的题目是写作的内容,像《紫藤萝瀑布》、《蝉》等,有的是写作的主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还有的会是文章的线索,如后边要学习的《羚羊木雕》。《钱塘湖春行》,从题目能读出许多信息,这个问题抛出来后,学生果然能把握不少内容:时间是春天,一年最美的季节;地点是钱塘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间最美的地方。漫步于此,人生最美的经历。结合背景,能体会到他此时的春风得意的心情。这样,从题目入手,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其次,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内容做跳板,继续本课的学习。我主要是联系刚学习完的朱自清的《春》进行教学。
朱自清的《春》以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着春天各种图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在《春》一课学习后,学生对这些了然于胸。而白诗的语言本来就是浅显易懂,因此,只需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拔,他们就能很快读懂这首诗。
如,《钱塘湖春行》一下笔先写的是春水,春水的什么特点呢?“水
面初平云脚低”,“平”字是指水与岸平,同“潮平两岸阔”中“平”的一个意思。用朱自清的说法就是“水涨起来了”。接着,《钱塘湖春行》写了哪些春的图景?学生能很快地发现“春花图”、“春草图”、“春鸟图”。各自突出的特点都能在《春》中找到印证。《钱塘湖春行》中春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花开得很盛,很艳,很美。同《春》中的花一样,“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中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而春草呢,《钱》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没直接写,通过马蹄间接的写出了春草萌生的样子。《春》中则写的详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时用问题把两句诗的画面连缀起来: “此时诗人应该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赏景呢?”,有同学说是踱步慢行,从后半句“没”及赏景的仔细感受到;有同学可能是策马快行,从“迷人眼”。不管是哪种,都建立在学生对诗句传达的内容有感性的认识基础上的,这个认识的基础就是前边所学的课文《春》。有了这些已知知识的调动,学生对其他诗句的理解自然是迎刃而解。
如此设计,主要是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旨在勾连起学生旧知与新知的关系,使学生能在融会贯通中学习古诗。
第三篇:愚公移山初中三年级教案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文言文的诵读。3.辨析文言词语。五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ben)荷(he)孀(shuang)龀chen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五.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 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 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 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 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 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3.请学生翻译课文。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 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 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 “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 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 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 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5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而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业 1.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河阳之北()2.吾与汝毕力平险()3.投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固不可彻()7.而山不加增()8.无陇断焉()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甚矣,汝之不惠。a河阳之北b.跳往助之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3.课后练习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 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 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 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3.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4.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5.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 深意?
讨论并归纳: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 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 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 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 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讨论并归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 道理。
四、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 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 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 本义有违背的。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汝之不惠。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i.反问句2.陈述句3.判断句《.被动句 b.1.反问句2.倒装句3.被动句4.陈述句 c.1.疑问句2.陈述句3.被动句4.判断句。d.1.疑问句2.倒装句3.判断句4.陈述句。
(二)填空: 卫.《愚公移山》选自__,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_
和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
第四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是根据《列子·汤问》中同名故事改写的。《愚公移山》用主谓词语作标题,点明本文是写愚公与其子孙移山填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热情赞美为达到某种理想,敢于奋斗,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毛泽东主席曾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批判地运用这个故事,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赋予这个故事以新的内涵。设计理念: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注重语言积累,注重语言训练,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清层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会写的字。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认真听一首歌曲。(彩屏显示:MTV录象课件《愚公移山》)(生听)
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谁知道歌曲名字叫什么?听着江涛这高亢激越的歌曲,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想些什么呢?(生谈)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看来,同学们和老师一样,也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打动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神话故事。
(师板书课题,然后生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①、同学们请看题目,“愚公”本意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②、从这个题目你看出什么?有什么疑问?(生答,师肯定)③、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请同学们打开书100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查查字典。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
(1)、通过读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吗?哪个字读音你想提示大家注意?(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愚公为什么下定决心要“移山”,移山遇到哪些问题,结果如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按照:移山原因→准备→过程→结果划分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学生自主学习。
故事中的愚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细读课文,可以轻轻地读,也可以默默地读,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与同桌和前后桌讨论讨论,一会向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细读课文,看得出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很强,有的同学还勾画出了重点句子。下面谁愿意来说说:愚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愚吗?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采用横比、纵比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体会愚公不愚,反而聪明、智慧。
(2)、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①、抓住愚公与家人的争论:(电脑课件出示)体会愚妻的关心和愚公的坚定不移的移山决心,并指导感情朗读和分角色朗读。(适当板书:不怕困难、无私奉献)
②、抓住愚公与智叟的争论(电脑出示对话)体会智叟不智,惧怕困难,自以为是;愚公不畏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板书:锲而不舍)分角色朗读和一人扮两角色朗读表演。
③、组织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板书:勇于探索)
四、质疑拓展,升华主题:
1、我们今天要不要发扬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加深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出:
(1)、“愚公移山”精神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今天仍然要发扬下去。(2)、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3)、在“五·一二”大地震灾难后,全国上下要不怕困难、战胜灾难;伸出援手,无私奉献!这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新内涵!
2、再放《愚公移山》MTV。(1)、师朗诵歌词。
(2)、最后一部分师生齐唱。
3、总结提升:
(大屏幕出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全班齐读)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让“愚公移山”精神永驻!
板书设计
14、愚公移山
不怕困难
无私奉献
锲而不舍
勇于探索
第五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胜利小学 高翔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表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本设计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基本技能和学法指导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把握和感悟,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敢于奋斗、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教学中采用扩大阅读量的方法,在学好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补充教材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3.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会写“移、霄、渤”等11个生字。教学重、难点:
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请同学们 和老师共同欣赏(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师: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解释课题
谁能说说“愚”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公”指什么?(对年老男子的尊称)“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愚公为什么移山?把山移到哪里?怎么移?移山成功了吗?)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3页,放声朗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同桌或前后桌,然后再读几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的识字成果
师;看大屏幕上的字词,你能准确读出他们吗?指名读词。
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老师找几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课文,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因为()愚公决定()结果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按照提纲,自助学习谁主张移山
谁支持移山
谁反对移山 移什么山 移山原因 移山困难 移山结果 2移什么山?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师:是啊,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方圆七万里,高七八千丈,给愚公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板书:出行不便)
4.师:同学们想想可能带来哪些困难?
5师:面对着艰难的生活,面对着给他们带来困难的两座大山,凭借一身肝胆,愚公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决定?(板书:决定移山)6师:愚公是一个90岁的老人,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90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的?(生答)7师: 面对这件事,其他人的看法又是怎样呢?拿出笔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谁支持移山,谁反对移山?生汇报(子孙 妻子 智叟)品读句子:课件出示
8.“只是妻子不同的看法,渤海。” ①妻子是反对态度吗?(商量、建议)②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
师:是的,妻子的话体现了他的细心和周到。在大家情绪热烈时提醒他们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提前做好准备。
③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该什么语气读?(心平气和)④是向妈妈对爸爸那样,还是老奶奶对老爷爷那样说呢? ⑤指名读妻子的话
⑥面对妻子的建议,愚公是怎样说的? ⑦分角色朗读
9师:虽然可以把土石倒进渤海,但是真正移起山来会容易吗?(不容易)从哪能看出不容易呢?(8.9自然段)
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他们家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指名读8,9自然段。
10谁能说说移山的过程遇到了哪些困难?
(1、山体高大 两座直插云霄的大山
2、年老力衰,人力缺乏年且九十;就一家子人
3、工具简陋箩筐,锄头
4、路途遥远运到渤海,往返一趟,要大半年时间。)虽然困难重重,(板书:困难重重)但是愚公一家并没有放弃,正所谓“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听到愚公挖山不止的消息,四面八方的人都来了,是谁来了?(邻居孩子)
11师:只有邻居孩子一个人吗?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谁来了? 12师:开始只有一家人的时候号子声应该是()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帮忙了,号子声应该是()最后人们坚定的信念,使他们的号子声惊天动地
13师:多鼓劲的号子声啊,这声音惊天动地,这声音气壮山河,这声音表达了愚公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也要把山移走的信心和决心。(板书:坚定信念)
14、师:但是在愚公移山这件事中,有一个人他不仅没有提出参考意见,没有参与到劳动中来,而且对愚公的行为全是否定的态度,他是谁?(智叟)品读句子:“愚公啊„„”
①自由读,你觉得智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盛气凌人,嘲笑,自以为是)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③把智叟的话活灵活现的读出来 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又是怎样回应的? ①指名读
②愚公的话共有两句,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表现出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 ③教师引读
a.是啊,面对满堂儿孙,愚公要了却他心中祈愿,所以他信心十足说:生读 b.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移山的信心不改,所以他坚定不移地:生齐读
c.面对后人,愚公精神将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所以他有理由斩钉截铁地告诉智叟 生齐读
16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故事的结局怎样了?大山移走了吗?(齐读最后一段)(板书:成功移山)
四、拓展延伸
18师:这么说愚公还是无能的了,最后还是靠神的力量把山搬走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感动了玉帝)19师:无路难,开路更难。自有后来人为你感叹,愚公精神感动着我们,更加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他派来了(生齐读)
20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愚公和智叟这两个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吗? 21师: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不能)那他不是傻吗?(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说他是为了谁?(子孙后代)对呀!他是在为后代造福,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不仅不笨还很聪明,而且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有个成语叫大智若愚,就是说大智慧的人好像是很愚蠢,其实他深谋远虑,那些只能看见眼前利益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他,所以才说他很笨,就像是文中的“智叟”他很聪明吗?(不是)他只是小聪明而已,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22师:看看别人怎么看愚公的?(课件)23师在此文中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4师: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锲而不舍)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25师:道路通畅了,愚公和智叟再次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26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总结
27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风烛残年的愚公为子孙后代造了福,他的精神将会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司汤达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司汤达
14愚公移山
板书: 出行不便
不怕困难
决定移山(困难重重 坚定信念)
成功移山
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