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教育绝好文章
幼儿教育绝好文章
看了蒙台索利的《童年的秘密》、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很激动,我为了解了儿童成长的秘密而激动!我一直是赞成多给孩子探索的自由,而这一观点我得到了理论支持!
那天晚上跟笑妈在msn里聊得很晚,她说她觉得汀汀的教育是成功的,不必改变方法!看来误会太多!在这么多天来对汀汀教育的反思、对蒙氏理念的消化中,我越来越发现,我和汀爸对汀汀比较宽松的自由的教育方式是对的,我们将继续坚持下去!
我记得是2年前,有妈妈在教育论坛问张教授,为什么孩子不太粘妈妈,她觉得跟孩子关系很好,可妈妈上班去了,孩子很痛快的跟妈妈再见,妈妈觉得特失落。张教授回答说:你给孩子的爱孩子觉得够,孩子对你的爱比较满足。这样很好的!
这一回答,就如我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的感受是一样的,就是一种强烈的顿悟:“噢,原来是这样啊!”我一直以为孩子老粘妈妈是孩子在表达爱妈妈呢,原来是表示孩子在索要妈妈的爱!
张教授这几年给大家答疑,我看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和孩子的依恋不够!”我相信能到这里来的,没有不爱孩子的,而且素质也应该是比较高的人群,怎么可能不想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呢?我们到底哪儿做得不够?张教授说:“做家长的,必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到底要什么!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孩子到底需求什么呢?蒙台梭利发现了:孩子要爱!要自由!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个“精神胚胎”,儿童的成长是顺应这个精神胚胎的“自然趋向”的。如果给儿童的这个“精神胚胎”充分的自由,他将通过自我选择建立完好的心智。
爱孩子很少有人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对于给汀汀的爱,我也很少反省我跟汀汀之间的依恋到底算不算是好。我觉得我对汀汀挺上心的了。我从怀孕就辞职在家,一直自己带孩子,请保姆帮忙也只是生活上的一些帮助,带孩子睡觉、教育孩子都是我们自己。汀汀跟我们的关系一直还不错。
我记得汀汀1岁多的时候,我给他讲故事:小老虎皮皮找妈妈。讲到小老虎皮皮找不到妈妈哭了,汀汀伤心得大哭!才1岁多啊,我还没怎么上班呢啊,每次出门回家他也没哭过啊!我就琢磨汀汀怎么天生多愁善感啊!
看了《童年的秘密》,我知道了,其实小孩子真的是有精神(心理)胚胎的,他是有感知的!在汀汀4个月的时候,我曾经出差工作过2天!那两天汀爸带着孩子,说汀汀老是满屋子找人,他是在找妈妈。我相信,讲到小老虎皮皮找妈妈时,一定是唤起了他曾经的相同的感受,他理解那种感受,所以他也哭了!我是前几天在公共汽车上突然想到这点的,当时我就忍不住眼泪满框。我醒悟到,我给孩子的爱,绝对不是孩子要的那么多!孩子从生下来就开始通过感觉认知世界,我们很多时候因为他小,觉得他不懂事,常常会忽视他,伤了孩子的心却还不知道。
我曾打过汀汀几次,他1岁多点时,曾关他小黑屋,结果发现他不怕黑,自己在黑屋子玩上了。后来我就打他的手,发现他也不怕,再后来打他屁股他怕了。每次打了他,他都很委屈。我一打汀汀,汀爸就气愤地说我:你想想你是在发泄你的情绪还是在帮助他!现在回过头来看,发现大部分是我不对。
有一次我抱着汀汀说:妈妈真喜欢你!他问我:我淘气的时候你也喜欢我吗?我说也喜欢!他坚定的说:不,你不喜欢!当时我听了心里挺难过。我觉得我打他是在教育他,为他好啊!后来我去问汀爸,汀爸在处理跟汀汀的冲突上很有一套!我问他:“在孩子无理取闹,耍赖的时候,特别没理的时候你觉得怎么办最好?”他说:“抱着他,让我的心跟他的心贴近,让他能感觉到我的爱。哭也好,玩别的也好,反正是让他情绪先稳下来,等他情绪好了,再回过头来慢慢跟他讲,刚才他有什么不对的,这时候一般他能听进去了。”这个方法真的很凑效。如果孩子感觉不到你是真的爱他、为他好,他会抵触你对他的恶劣态度,进而抵触你提的要求。即使由于被大人的威严所迫去遵守了某些大人定的规矩,但一旦大人不在身边,他依然是去做他那一套!打孩子,呵斥孩子,我发现,会非常伤害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孩子往往记不住是为什么挨了打挨了骂,但家长对他的责骂,给他带来的委屈,给他带来的伤害,在心里会留下很深的印记。放学回家就上学乐吧
前几天早教张教授的一段话我觉得特别好:孩子的需要在爱的沐浴下成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爱,会给孩子的心灵上会带来很多问题。这
些问题可能会成为心理深处终身的阴影。教育孩子,爱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缺乏爱的孩子教育免谈。我们认为孩子是否获得爱,不是妈妈、爸爸认为自己是多么爱孩子,而是孩子感受到多少父母的爱为标准。解决与孩子的依恋,从与孩子的依恋中也是妈妈去领悟到爱的伟大,爱对生命的意义。也是自己逐步走向成熟。爱是心灵的激动,绝不是一种招数。依恋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孩子今天没看见妈妈,她非常想念妈妈,妈妈回到家,孩子会扑到妈妈的怀里,和妈妈亲。作为妈妈,今天没有见到孩子,心理非常难受,心理急切的要回家见孩子。当把孩子搂到怀里,有一种十分幸福的感受。依恋是双方的
第二篇:幼儿教育文章
因为有你,我们收获幸福
——我和孩子共成长
梓树
2005年12月9日,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我们的宝宝金梓萌终于来向这个世界报道了。看着这个小东西明亮的小眼睛、黑黑的小脑袋,妈妈顺产的疼痛和焦虑的等待都化为了幸福的泪水,宝贝,你不仅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更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人们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作了母亲以后我更加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更加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艰辛和责任。鱼儿生长离不开水,花儿生长离不开太阳,在每个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更需要肥沃的“土壤”。但同时我们又发现,其实从这些纯真烂漫的孩子身上,为人父母的也可以体会很多,吸取很多,感悟很多„„
你的童言无忌,带给了我们欢笑
孩子在父母怀中一点点的长大,会笑了,会翻身了,会爬了,会走了,会叫妈妈了„„当我们在哀叹养儿不易的同时,他们却带给了我们不断的惊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会让我们忘却了身心的疲惫。
尤其是当他们开始咿呀学语时,不断会从嘴里奔出新的名词,让你目瞪口呆。从单音节到多音节,从单个词到连贯的一句话,都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也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了。记得在做胎教时,我就坚持每天读一篇“心灵鸡汤”,而当金梓萌满了周岁后我就开始给她讲故事,当她眨巴着大眼睛一脸茫然的时候,我不能确定她是否能够听懂,但我坚信妈妈的语音语调会对她产生感染力。果然,在日后的岁月里我们发现她在语言表达方面是比较擅长的,甚至会模仿大人的语调娓娓道来,让我们忍俊不禁。有一次,她对着外婆的小闹钟发呆,外婆顺势教她如何看时间,学着学着,她开始动起手来了,一个劲地拧后面的发条。外婆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拧发条呀?”她一本正经地说:“这样时间才过得快呀!”还有一次,外公带她到老太太家串门,回来后我无意识地问了一句:“宝贝,你在哪里呀?”“老太太家!”“哪个老太太呀?”“那个„„喏„„就是„„老太太嘛就是老太太呀哇!”当她无法表达清楚时就以此来敷衍,真是又气又好笑。记得那个时候她2周岁半。
相信所有的孩子都经历过语言的锻炼期和成熟期,也相信在他们不够完善的话语中,在他们的童言无忌中逗笑了我们所有的父母。孩子,感谢你在我们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增添了一抹快意,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笑!
你的顽固执拗,带给了我们思考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头疼的又莫过于孩子的固执和倔犟了。而大多数孩子似乎又都避免不了一段叛逆期和固执期。
记得金梓萌在2周岁左右的时候最执拗了,那时又是一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段,留给我的印象就是她闹,我训,甚至打,家里总是充满了哭喊声。某次,她因为不肯吃饭而遭到了我的批判,见我训她,她又装可怜跑到外婆那里讨安慰,没想到外婆也不帮她,小小年纪的她接下来上演了让我们目瞪口呆的一幕:边哭边走向门口,拉开了门,嘴里还喊着“爷爷,爷爷„„”唉,这么小,就学会离家出走!还有一次,她不肯睡觉,都晚上11点多了她还在床上跑东跑西,我已经瞌睡连天了,她还精神百倍,好生劝她:“宝宝,乖,妈妈累了,我们睡觉吧!”她置若罔闻,我的火一下子又窜起来了,心想我那么累,明天一大早还要上班,你怎么一点也不体恤妈妈,于是又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外加几个巴掌,而孩子只会哇哇大哭!可能是因为我工作的缘故,当孩子不听话时,总是难免对她发火,那段时间我甚至后悔为什么那么早生孩子,真的感到身心具疲。
老公开始开导我,同事开始帮我分析,甚至金梓萌宝宝班的老师也教会我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是啊,我开始思考,开始反思:
2、3岁的孩子懂什么呢,是我的方法太生硬了,是我的要求太高了,是我不该把工作中的情绪牵扯到了孩子身上。我常常对学生的家长说:“不要太注重结果,要和孩子一起分享过程!”而我自己呢?心太急、脾气太燥,要再这样下去,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而且孩子长大后也有可能感染像母亲这样的脾气。在后来的岁月中,我尽量提醒自己,克制自己,实在不行就冷处理。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会褒奖她,鼓励她,发现每每这个时刻,她会表现得愈加完好。所以我相信: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你的乖巧懂事,带给了我们欣慰
当金梓萌上了宝宝班,又进入小班后,我发现她越来越懂事了,而且通情达理了许多,有时候的举动甚至会让我们感动良久。
有一次,外婆在煮饭的时候突然胃疼,家里也没其他人,外婆只能躺在床上,关照一个人在玩耍的金梓萌:“宝宝,奶奶肚子疼,你自己玩!”没想到,金梓萌放下手中的玩具,急忙跑过来问东问西,见外婆痛苦地躺在床上,她又把被子拉扯出来,盖在外婆身上。过了一会又拿来条毛巾敷在外婆额头上(她在模仿她发烧时我们对她的举动),间隔一会儿后会跑过来看看,时不时拉拉被角。那个时候的她俨然成了一个小大人!每天晚上给她洗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突然有一天,她对着蹲在地上给她擦脚的我说:“妈妈,等你老了我也会给你洗脚!我还会给爸爸、外婆、外公、奶奶、爷爷洗脚!”看着她一本正经的样儿,我们全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也许当孩子任性时,你会懊恼不已;也许当孩子犯错时,你会怒火冲天„„但当他们乖巧懂事起来,定会叫你忘却了所有的苦痛,甘之如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作为家长,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要舍得时间和精力,而不是说教、批评。作为父母,应是身体力行,教育在行动中,示范在过程里,这样,才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烙印,才会使孩子飞翔的羽翼更加丰满,飞翔中更坚定、更自信!让我们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
第三篇:幼儿教育文章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习《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杨秀华
3—6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阶段,通过对指南的阅读以及结合孩子自身的成长特点,更加感觉到儿童身心教育的重要性,也学习到了如何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所具备的知识。
我从一个家长的角度,以家长可能比较关注的三个问题的形式,来谈谈对这份《指南》的一些看法,希冀能够抛砖引玉。
《指南》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1、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
2、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3、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5、重视家园共育。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真的懂一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常识,其实没有这份文件,我们照样能够把这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对照我自己培养孩子的经历,感觉这几个方面基本上都做到了。
1、让孩子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在家很少一本正经地教孩子认字,幼儿园也很少教,但孩子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阅读儿童绘本等方式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汉字。
2、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我曾经在《童年要快乐,父母怎么做》的博文中分享过几个方面的做法:1)要有坚定的信念;2)用心陪伴孩子;3)让孩子亲近自然;4)和孩子一起旅行;5)陪孩子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想到更多适合自己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3、重视家园共育。无论幼儿阶段还是中小学阶段,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单靠哪一方都无法给到孩子完整的教育。我们在家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大人很少在孩子面前吵架;经常陪孩子玩,跟孩子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做到。
如果家长平时就比较喜欢学习,也比较注重孩子的教育,我相信这些教育建议中的大多数条款都已经做到。还是拿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来举例说明吧。
我们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比如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背书包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全部由孩子自己完成;从小注重生活习惯的培养,因此养成很多良好习惯,比如出去玩按时回家、玩电子游戏或看电视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等;从小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比如经常带女儿跟朋友或亲戚的同龄孩子一起玩、几乎每天都会陪女儿跟小区的玩伴一起玩等;从小注重规则意识的培养,比如吃饭时固定座位、不能看电视,玩具要同小朋友轮流玩等。
通过阅读和学习本指南的相关建议,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更加了解。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改善,一定会使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四篇:幼儿教育文章转载
1、飞舞的小毛毛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正玩得起劲,‘‘张老师快看,我抓到一个小毛毛。’’随着喊声,孩子们都拥到丽洁面前。‘‘什么东西我看看 ’’。孩子们像发现了奇宝,都争抢着看。我走到孩子们中间,丽洁把攥紧的小手松开了,原来是一颗蒲公英种子。
我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羽绒服里的小毛毛。” “迎春花” “棉花” “小鸟身上的羽毛”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我告诉他们这是蒲公英的种子。同时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它的形状与颜色,孩子们认真地看着。丽洁说:“它像小伞。” “它是白色的” “小朋友说的很好,它是由伞形的绒毛组成的,每一缕绒毛下都有一粒种子,容易被风吹散,随风飘落到陌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成新的蒲公英。” 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我将这颗蒲公英种子放回空中,孩子们望着飞舞的小毛毛甭提有多高兴了。
借着户外活动的机会,孩子们认识了蒲公英,增长了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应多留心观察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
2、我们应该关心她
平时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我们是大班的哥哥姐姐要主动关心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去关心他们,去帮助他们。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但孩子们真正这样做的却很少。有这么一件小事,却让我改变了对孩子们的看法。
一天早饭后,我正在打扫院子,忽然听到“呜呜”的哭声,我顺着哭声望去,让我看到了这样一幕:田晓晓小朋友一边走着一边在哭,李小惠在轻轻扶着她走,走在旁边的张倩说:“哎呀,那么娇气呀!” 小惠气呼呼的说:“她病了,你怎么能那样呢!我们应该关心她的,老师让我们要互相关心的。你病了,没人关心你,你高兴吗?”听了孩子们的对话,我很高兴,马上跑过去,询问了晓晓哭的原因,原来晓晓来到幼儿园后,突然觉得肚子疼,就哭了起来。我马上送她到卫生室看了看,医生说她喘岔气了,一会儿就好了。
送她回来后,孩子们马上围了过来,纷纷问:“老师,晓晓怎么了?晓晓怎么了?”看着孩子们着急的样子,我说:“孩子们,晓晓没事了,她喘岔气了。今天小朋友做的很好,能知道关心同伴了,很好。”并着重表扬了李小惠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
从这件事使我想到,平时耐心给孩子讲关心同伴的道理,虽然当时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但孩子真正懂得了就会付之于行动,照着去做,同时还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识和道理讲给别人听,这也是我们做为老师要得到的教育效果。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http://rj.5ykj.com/HTML/8081.htm
第五篇:幼儿教育文章
过多的指责形同挑剔,过多的关怀形同压力,过多的放任形同放弃,过多的干涉形同无能。
德国人爱小孩绝对不会输中国人,但是中国小孩在家长过度保护下多半都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应变、依赖心重.........或许参考一下德国人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我们下一代的正常成长。幼儿教育是成长的第一步,这一步能否走好与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上午9时,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国北部城市汉诺威寒冷无比,然而位于市区的玛格瑞特幼稚园门口分热闹。
孩子们背着硕大的书包,精神抖擞地陆续走进园内,开端了一天的生活。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我也走进了幼稚园。衣服穿多了易感冒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
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走进活动室,只见里面堆满了各种垫子,孩子在上面尽情地翻滚嬉戏。6 岁的乔安娜在圆形的蹦蹦床上弹跳,一不留神把 2岁大的托尼撞倒了。托尼大哭起来,而站在一旁的老师并没有马上跑过去安慰他。
3分钟后,老师走过去温和地说:「托尼,你刚刚被乔安娜撞了一下,你觉得很委屈对不对?可是你是小男子汉,难道还没有哭够吗?」托尼点点头,立刻收起抗议的哭声,用袖子擦去脸上的鼻涕和眼泪。
我留意到墙上贴满了「15名小科学家的研究学习成果」。难道还包着尿布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写报告吗?「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处就是,年龄大的孩子会教年龄小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会主动模仿年龄大的孩子。他们在一起制作东西,墙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们的小发明。」幼儿园的负责人苏珊娜博士笑着对我说,「这种教育模式能激发孩子勤动手工脑,主动团结协作。比如,配对游戏、协作拼图、合办聚会等,让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到团体协作的力量。」苏珊娜博士强调说,「来幼儿园的孩子主要的任务就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
园内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至于进行什么活动,由孩子自己
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到户外玩,只要是幼稚园里能进行的活动,做什么都行。
午餐时间有3个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中午12时。我看见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来到餐桌旁。老师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纪小的、不会用勺子吃饭的孩子就用手抓着吃。今天刚刚入园的3岁大的格碧妮站着不动,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老师让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势启发她自己吃饭。可是,格碧妮不会抓着吃,呆呆地坐在那里。老师耐心地用手比画着教她,却丝毫没有要喂她的意思。直到吃饭时间退出,格碧妮一口没动的饭菜就被「没收」了。
看到这儿,我有些不解。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幼稚园提供 3个午餐时间─中午 12时、下午 1时和下午 2时,孩子自己决定何时用餐。在午睡的问题上,老师也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如果在床上躺 20-30分钟还没有睡着,他可以出去玩。这让我想起邻居4岁大的儿子米希尔到我家时的情景。米
希尔没有见过中国的饺子,抓起一只生饺子就往嘴里塞。当我想制止时,他妈妈却制止了我,说:「别管他,这样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
大人向孩子认错
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行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独特的抱孩子方式
从下午2时开端,家长们陆续赶来接自己的孩子。这时,我看到一些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孩被家长一手抱在胸前。有趣的是,他们的抱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
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
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数据源: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转载自《环球时报》2004年2月13日)
生命的诞生与成长,犹如照顾一粒种子,这历程就如同农夫把小种子撒在泥土中,每日悉心照顾,若水加得过多,就会像过多的指责形同挑剔,水将淹没种子;若阳光过度曝晒,就会像过多的关怀形同压力,反而令它枯萎。当种子开端发芽、长大、长高时,仍需每日悉心照顾,不能就此放任不管,因为,过多的放任形同放弃,若疏于照料,万一得了病虫害就会夭折;反过来说,若对植物照料得太过无微不至,让它失去了该有的抵抗力,就像过多的干涉形同无能,任何的打击都很有可能让幼株提早退出生命。好不容易直到植物开花、最后结成果子,农夫才算完成了阶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