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不知道他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写作了
我不知道他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写作了,可我知道我认真读他的作品和对他有一点了解的时候是在初三。而我读的他的作品是他在高中的时候写的。
我喜欢写作,其实是因为我喜欢文字,我喜欢文字在我手中被掌控时候的快感,总想试图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感觉,我只能用文字,不会用别的,只为了老了的时候有一个可供回忆的回忆。可是我无法和他比,我做不到把自己考试中的满分作文随意丢弃,纵使我从来没有得过满分作文。他在家人的坚持让他读理科,妈妈希望他选择经济系或法律系其实潜台词是中文系没饭吃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了写作,甚至是在面临高考那么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写了几万几万字的文章,然后寄给编辑部。这么做只是为了赚取稿费,也即使是他家很有钱,这我也做不到。写到这里我想笑自己傻,他学习一直是顶尖的学生不是吗?这也是我无法比的。我喜欢他的文字,或许是因为他写作时的年龄和我现在的年龄相仿的缘故吧?也或许这只是我的借口,我是真的喜欢他孩子般又充满青春的文字。我不能去否认他的语言。真的无法去形容。换种说法是我不知道怎么样去形容,借用小四他自己的话来说:其实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语言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我想我是真的爱上他的语言了。没有什么原因。
小四说他有一段时间真的很想当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像彼得*潘,那个永远长不大又永远悲哀的孩子。我想小四不会悲伤,他享受的是孩子般的快乐,而不是回忆悲伤。他说他看到17岁的男生靠在墙上夹着香烟一脸颓废的时候他不明白他们为什么那么想长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小四音乐透着孩子气的文字才这么讨我们喜欢吧?这只是我的臆测。忽然发现自己写的这么前言不搭后语,我喜欢很多作家的文字,像饶雪漫,安妮宝贝。我不了解她们,可我总觉得她们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成熟,儿小四的文字总是说明他当时还是个孩子。虽然他和她们一样,写的语言总是那么不可捉摸,可毕竟只是个孩子,我之所以冒着跑题的危险在前面说了那么多喜欢他的文字的话,只是为了表达我能读懂他,我懂他想做一个孩子的心理。不要以为我自作聪明,他当时的文章就是这么写的。我不想和其他人一样写那么千篇一律的文章,千篇一律的人物在千篇一律的酒吧里只知道喝酒,甩头,只知道当老大,只知道不合就打架,只知道谁是帅哥,谁是美女,只知道不管男女都逃晚自习去逍遥儿托人告诉老师自己病了,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也做着和坏学生一样的事情……
语文老师说过搞写作的寿命都不长,因为他们都陷进去了,无法自拔,可是性格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小四是个例外。
17岁的他也纯粹是个孩子。没有人永远17岁,但是永远有人17岁。
我只想小四孩子气,写孩子气的文章。
我写作,只是在老了的时候说一句:我也曾年轻过。当我用一位老人的身份去看我孩子时的事情时,我希望我能想起来:因为年少,所以轻狂。年少才轻狂。
这是我第一次评说一位作家。可是,郭敬明,还能孩子多久?这句话不包含批评,只有我对小四真挚的祝福。
第二篇: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
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暑假三个月也不回家, 就留在实验室做实验.另外加 上三年硕士, 拿到硕士学位又在学校呆了一年作实验.所以我出国之前就发过5篇SCI的 文章.算来到我退的时候已经做了16年的生物研究了.在我拿到PHD之前包括在国内读硕士的 时候,我都保持早上9点到实验室,晚上11-12点离开实验室(有课就去上课).一周六天如 此, 周日如果没其他事一般也是呆在实验室.另外出文章的速度不是线性的,是有加速度的.你在一个实验室一般前两年出不了什么 东西.两年之后实验室的技术和系统都熟悉了,做实验出结果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只要 你做实验的时候足够细心保证不出任何低级错误, 再加上实验设计充分,一般实验的成 功率很大.唉,一说到实验我还是痴心不改.其实都俱往已.说实话做生物这么多年让我最寒心的 是在我付出了将近20年的超乎寻常的努力之后,仍然是两眼一摸黑, 不知道前途在何方.所以在当我老板在哈佛做了4年AP因没有拿到funding而被一脚踢出门, 实验室关门之 际, 我对生物彻底失望了: 且不说我找faculty职位一直未果,就算是找到了还有这么多 人照样是被扫地出门.与其说再找一个实验室再干4-5年(谁又能保证这4-5年内就一定 能实验顺利,发好文章,然后5年后找到一个职位, 找到职位后还能继续顺利, 发好文章, 拿到funding, 拿到tenure, 这每一步都很可能出问题的, 一旦出了问题又何去何从?), 还不如咬咬牙,退了.借Oncogene善意提示结束本帖:
1.无论POSTDOC还是学生, 选择老板时, 其人品, FUNDING, 科研水平要综合考虑.如
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有严重缺陷, 请做好炼狱的心理准备.2.基础生物学研究学术道路基本时间表:PHD STUDY 5年 + POSTDOC 5年 +
Assistant Professor 5年 = Tenured Faculty.(特别声明:一般观点认为,只有10%
甚至更少的生物学PHD学位持有者最终能够成为AP,因此,选择生物学作为你的终身职
业前请务必三思)退吧,早退早超生.为了让你感觉好一点, 告诉你我的情况吧, 我是国内P大毕业, 美国TOP10的学校PHD毕 业, 然后在Boston H大做了3年Postdoc, 2年Instructor, 发了21篇5~6分的文章(一作16篇), 得过
两个小GRANTS, 若干学会的New Investigator awards.最后还是找不到Faculty位置, 咬咬牙也就退了.现在找Faculty位置, 得满足以下要求中的至少两个, 1.CNS 一作文章至少一篇, 10分左右文章若干, 2.有R01或至少K grant, 3.老板是大牛,另外, 即使你拿到了AP位置, 在随后的3-5年内, 你还必须靠你自己发几篇好文章, 然 后一定得拿到一个R01, 否则,5年之后你还是拿不到甜妞, 还得卷包走人.我老板, 还 有隔壁实验室的另一个老板, 以及另一个系的3个年青老板, 就是因为没拿到R01, 做了 4年AP, 被H大活活踢出(我们实验室就关门了).好在他们都是医生, 不做教授还可以 行医.妈的要是我一个屁挨着地被踢出来怎么办,最后还得改行.思前想后,寒心之余, 咬咬牙,一跺脚, 退了.值的欣慰的是,自打改行后,我很快乐,只后悔没早改行.标 题: 我们必须寻求改变
发信人: bioending(supersmart), 信区: Biology 标 题: 我们必须寻求改变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Wed Nov 21 17:57:19 2007)
生物相关领域的学生和postdoc, 在在美国的中国人中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个人群 的收入则是处于最低的位置,除了往faculty这条辛苦一世的路上挤,或者甘于做万年 postdoc,找公司的路也比别的专业艰难许多。至于转行的那部分,到目前为止还属于 小部分。
为什么生物研究这条路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还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我们 属于供过于求的劳动力。金字塔结构的医学突破发现决定了美国为了发展基础医学研究,需要大数量的受过专门training的劳动力,而大多美国本国的优秀人才都会选择回报 更大的工作,所以,从小重视科学教育的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中国学生们,便成为 美国研究机构的首选。很大一部分来美国读PhD的都是中国四大生物学院世家出身,当 年都是顶尖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由这群顶尖的人才支撑起来的生物研究真的需要这 么多顶尖的人才,看看美国的学生就知道,大多数进graduate school的这些都不是最 聪明的学生,虽然Harvard等少数几个学校里会有不少放弃读医学院,法学院而真的对 研究感兴趣而且也真正拔尖的学生,但第一,这是少数,第二,这几个学校PhD毕业转 去做咨询,投行,知识产权的也比别的学校比例要高得多。有诺贝尔得奖者说过,往往 最好的生物学家是大学里B average的学生,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多数留在这里的人都 不是top student。研究生物,对于抽象思维要求很低,对于数学只有少数计算,进化 和结构研究方面用得到,对于逻辑思考由于不需要很敏捷的反应一般人的逻辑思考能力 慢慢想绰绰有余。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投入,不知疲倦的反复尝试和好的运气。所 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能有大发现的是少数,美国的科研经费的系统更是保证了对一个 问题的大于1x coverage,就是让你们都去试,有一个试出来就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种系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生物医学的发展,也许这也是最好的模式,但是问题是,美国现在的大规模基础研究来支持少量有价值的发现,牺牲的并不是它自己的民众,而是让大量的外国人才来填这个巨大的坑。如果美国用同样的资本来使用本国的劳动力 来做这些研究,它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只有两个可能性,其一,为了有高素质的研究 人员,必须提高报酬,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规模缩小。其二,为了维持规模,现有人员配备结构发生改变,低学历技术支持人员比例上升,高学历研究人员比例下降。这两种都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到这里,为什么这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也就显而易见了,由于中美人均收入的差别,同样的低收入在未出国的中国人眼里并不那么低,于是美国就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使用大 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中国的态度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一直希望科教兴国,所 以也鼓励留学生到美国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命科学的鼓吹更是在上个世纪末达 到了顶点。而美国则利用这样的心理把这些人都塞到了一个理论相对落后,需要大量人 力去牺牲的学科里,其结果就是中国其实吃了个大亏,这些做基础生物研究的能够带给 中国的,其实太少了。这么一堆高素质的人才,都蹉跎在了美国实验室里,等回到中国,顶着长江的名号,能为中国做什么?这里面,美国招人的学校看重中国人好用聪明勤 奋听话,中国的学生看重美国学校名气好不用自己花钱读书还有奖学金受人羡慕,中国 找海龟的大学要给自己学校提升形象更好骗科研金费,回国的人看重可以常回中国受人 敬仰加腐败更好骗钱。当然,这个不是绝对适用,在这里做得很好希望在国内做得更好 并利用国内low labor cost和人才的也有,想回国为国家做些贡献的也有,但是结果并 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是没有看到自己在这一个big picture中的位置。
大的方面说完了,再说说从个人利益方面。作为一个民主的时代,其实大家不必为 重视个人利益而羞愧,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是大家都在不违反道德的框架下实现自己 的个人价值,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是会对大多数人有利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对科 学研究的憧憬和热情来到美国的,我们从小的教育也一直鼓励做科学家,虽然这并不是 个很合理。科学家这个职业,是在物质极大丰富,有些人开始有能力探索满足自己的求 知欲和好奇心才产生的职业,在中国这个远远没有达到富足的国家鼓励大家去做科学家,也只能是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的思想造就的人处于社会主流时对教育的要求。但这也 就造成了一个时代的留学生或多或少愿意在不算好的物质条件下投身科学研究。许多人 会说自己对生物研究也是有兴趣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自欺欺人,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其实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产生一些兴趣是很正常的,这并不代表他真的对这个职业有 兴趣。很大一部分人根本对别的职业了解很少,甚至片面的否定那些金融,经济相关的 职业,认为那些intellectually inferior,其实完全是盲目的自大,去读一读现代的
经济学,也许你会发现经济学比bioscience更像science,而投行对数学的要求,也比 大多数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们懂得要多,咨询要的逻辑思考,比很多cell paper的实验 design也要更smart。只要走出去看一看,就会发现很多工作都是非常challenging而又 能够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的。但是由于这些工作对社会创造财富有直接的贡献,这些工作 带来的报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授的工资,更不要说是Postdoc。有些人会说他们不care 收入比别人少,他们更enjoy做研究带来的乐趣跟成就感,但是到底给你成就感的是什 么?是你真的有了什么跨时代的发现?真的带来了什么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对大多数做 这一行的来说,成就感还是来自发了nature science cell的paper,拿到了大的grant,到了哪个好的学校做教授,拿到了tenure。这些其实只是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在别的 行业也一样会得到。但是想一想你真的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什么吗?一篇nature的paper,全世界也许有几百个和你一样的科学家会读上一读,其中可能有几十个会仔细的读,然后可能有10来个人会根据你的实验想点东西做,但是这样的成就就是你人生想要的成 就吗?这个职业真的比别人崇高吗?我并不是说没有人应该投身于科学研究,我的 point是,做研究并不是一件有多么崇高意义的事,并不能给人额外的成就感,那么它 的价值也应该在报酬上得到应有的体现。相对于别的博士,从事生物研究的在博士之后 还要经过漫长的博士后才有可能成为教授,而且是在淘汰率相当高的情况下。那么对于 这一行没有真正热爱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值,而对于这一行真的热爱而又有才能的人来 说,这一行的报酬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现的水平,所以,这样的情况对生 物研究的所有人都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甘于拿低工资卖苦力,这是中国传统宣扬的所谓 的美德,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中,这并不被认为是美德。
看起来这是一个会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从这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我认为这个问题
在不久的将来就不会再存在。前面提到过,对生命科学的鼓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 了顶峰,那时候的顶尖学校的生科院,考分绝对是全校最高的三名之内,更是大量高考 状元的去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生命科学的盲目崇拜,一方面是出国容易的名声。但是随着中国大众对世界的了解在90年代末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日渐正常化后,对 生命科学的畸形追捧也就慢慢冷却。生科生源的相对素质逐年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到 了今时今日,生科的分数线再也不可能与国际金融等专业一争短长。同时,国内经济的 高速增长,特别是北大清华复旦所在城市的繁荣以及众多机会的出现使得出国不再是很 多最优秀人才的第一选择,即使想出国的人,也意识到出国绝不该为了到美国而出国,很多更热门的专业同样有出国机会,而且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整 体出国读生物的中国学生素质也开始滑坡。那些已经在美国的留学生中学校好,能力强 的往往寻找其他的出路而离开了学术界,留下的少数是确实感兴趣,也有实力想要冲击 faculty之路的,更多的是需要一个过渡去找一份公司或者别的工作的。新来的这些留 学生,作为80后的一代,更是比以前的要更自我和现实的多,加之在国内有更好的物质 条件,这一代早早做好打算并付诸行动离开研究这一行当的比以前也多得多。照这个趋 势发展,中国的优秀的人才将减少投入美国的生物研究,faculty这条路的竞争也会稍 稍缓和一些。
但这也正是目前在读PhD和postdoc们的悲哀,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现在面对的问题 将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就像文革中失去教育机会的一代。他们之后的新的一代在拥有更 多机会的环境中在社会中将成为更高等的人群,而他们曾经的优秀,曾经的风光将没有 人会记得和理解。如果现在不寻求改变,这个人群就将沿着这条轨迹归于消沉。所以一定要改变。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这个大的环境。改变自己,很多人都已 经在做,大家都可以看到有些什么选择。改变环境,则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事了。一 个大胆的想法是,Rock the foundation of biomedical research in the US.这个制
度存在了这么多年,对美国来说只有好处,他们不会想着为我们谋福利,只有让他们知 道不改变他们要吃亏了,他们才会做出让步。在各大学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中国研究人员,粗略统计大致占研究人员的1/5以上,如果有组织的罢工三日,并一起在学校里外游 行一次,这个行动将是规模巨大的,并且一定会被媒体广为报道,对美国将来的police making产生巨大影响,NIH也将不得不对postdoc工资作出调整。各行各业都可以罢工,为什么博士后们不可以罢工?经济学告诉我们,组织工会,罢工谋求福利对
unionized labor是有利的,只是对未unionized labor不利,并增加进入壁垒,而这正 是我们想要的。那些热爱科学研究的人们也不必担心这样做损害了科学的发展,从长远 看,这样做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待遇,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更安心于试验,另一方面更是可 以减少优秀人才的流失。
这只是一个设想,具体的可行性有待大家讨论,而操作起来更加复杂,得到的改变 更可能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我相信大家必须要有所行动,为自己争取应得的利益。我们高中报考的时候,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欺骗学生,抨击热门专业,鼓励学生 报考基础研究的学科。那些城里人资讯发达都不上这个当,农村的学生大多乖乖地跟着 老师走。现在想来,结果就是somehow穷人去干吃力不讨好的行当,富人去干来钱快的 行当。
在上海念研究生的时候,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科院的研究所设在上海,结果 念研究生的又只有极少数的来自上海的。来自上海的,我们都翘拇指,表扬他们有高尚 的情操。其实科研真有比其他行业更高尚吗?大概穷人对于累和苦的活忍耐力比较强吧。
我并不赞同大陆来的学生真有什么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分数也不是一流的水平。那
些拿CNS文章敲门的faculty,到头来发现肚子里的货其实很有限。正如我们的奥运金牌,直接对准目标无限猛练,出成绩快,却并不意味对体育有多热爱,国家的体育有多强。至于个人的修养,心理素质,表达能力等等,差了不是一点两点。
说到罢工,如果生物postdoc是其他行业,美国人早罢工了。这个在现在看来还是觉 得有点新鲜的创意,说新鲜是因为做研究的基本上比较书呆子气,造反气比较缺。罢工 还有一个好处,警醒后人。但是基本上这个行当是由很多外国人来填充的,美国人转行 的转行,做老板的做老板,个中滋味他们体会不会太深。如果真罢工,美国政府可以提 工资,但是提funding的钱恐怕不现实(生物研究现在的阶段更像烧钱),更可能的情 况是减少职位,减少国际学生和postdoc,增加绿卡申请的麻烦逼你回国,到头来损害 的恐怕还是中国人印度人自己。
生物研究的确需要很多不很smart的劳动力,那些smart的老板需求量不大,所以正 如我以前提倡的,增加工资待遇,极大增加staff scientist的职位(有一定的研究独 立性,待遇与公司的工作相当),减少postdoc的工作年限(比如顶多两轮,6年,现在 的postdoc更像是工作),适当减小规模。
从警示后人的意义来说,相较于罢工,我更倾向于组织两个宣讲团,一个是劝退团,讲 述自己研究生涯的痛苦心得,一个是劝进团,鼓吹21世纪的研究属于生物研究(这个说 法在我看来完全成立,相较于其它学科的基础研究来说),讲述自己研究的乐趣与成就 感。给国内的后来者以知情权,让他们自己鉴别决定。呵呵,说笑说笑……
给本科生进实验室的一些建议-如何选择人生
给本科生进实验室的一些建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浏览:54
我曾经是DBSB的本科生,大二暑假进了一个实验室,课题听着有意思,但条件不成熟,做不下去,只记住了氯仿抽提,也没真正动手。所以暑假结束,自动离开实验室。这段经历从来没有写进CV.大三11月考完TG,专业课又不需要太多时间搞定,所以剩下的时间就认真地折腾宣传中心,上感爱好的选修课,类似摄影画画,玩得不亦乐乎。到了暑假,又进了另外一个实验室,认认真真地没少熬夜做实验三个月,其中两个月是完全自己动手了,independent.某公电话面试,半夜一点在实验室找到我,问起实验细节,偶轻而易举把刚刚的实验婉婉道来,于是顺理成章“骗”得offer,至今还很自得。大四又换到了生物公司R&D做毕设,提前知道了生物公司那种清闲而受缺少自由的生活不是我要的。
我不知道现在的本科生急于进实验室有哪几种原因,但我自己见过以下几种:
1.真正对实验感爱好:这种孩子稍微练习一下就和研究生无异,不久就有自己的课题,很有希望本科就能做出一些东西。即使没有文章发表,也大概知道了lab life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学生对将来就更清楚些。他自己选择出国,留校,转行,导师都会支持。他自己也比开心。双赢。
2.比较功利但用功:这些孩子对导师名气的选择大于对领域的关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一封好的推荐信。但工作用功踏实。所以结果是自己收获不小,导师也乐于支持。双赢。
3.极端功利:主要目的是为了给CV添几行字,在实验室占个位置。名义上进了实验室,但露不了几面。这种情况,有些导师不在乎,有些可很在乎。我曾经听到我很尊敬的一位教授非常直白地告诉一个本科生:假如你在我实验室半年内做不出让我满足的工作,我不会给你写推荐信的。当时偶赞叹良久。然后在这位教授和偶的不断影响下,另一位一向nice没边的教授也决定慢慢严格起来。其实惟有这样,任何一封推荐信才真正具有它应有的分量。每个人都爱惜自己的名誉,尤其在国际上有名的。
今天翻老黄历,发发感慨是希望每个人可以活得潇洒一些,真正享受大学生活,而不要小小年纪就被一些不该有的心牢给束缚了。时间花在哪里是看的见的。当你选择实验室,希望你是冲实验去的,从而可以享受做实验的乐趣与苦恼。那种功课已经喘不过气的,何必要逼自己多一层负担呢?生物实验由于连贯性,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又能学到什么呢?还不如趁着大学的宝贵时光多做一些让自己更快乐的事,或认真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不因他人人云亦云。
最近看到网上的劝退风潮,我更愿意相信那些享受生物研究的根本没时间到网上灌水。我只知道我熟悉的生物Ph.D都很快乐--70%坚定地做PI,最自由的群体,到现在没有一个和我抱怨这行不好的;15%去生物公司,享受朝九晚五,个别的忽然静极思动了,就去上个MBA;15%去了consulting or Wall Street,辛劳但**,而那些工作需要的只是Ph.D的学位与你的面试应变,与专业领域无关。
MIT bbs劝退我可以理解,龙蛇混杂嘛;但这里,清华耶,天之骄子耶,你们的师兄师姐给了你们这么多positive control,你们有什么可悲观的?谁给我举一个具体的清华的毕业生混得很惨的例子?
一位生物博士姐姐的经历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生物专业和持有进入生物专业想法的读者。)
作者:zengs88 提交日期:2007-6-4 0:11:00
大概是因为周末,大概是半夜和老公去吃的串串在胃里有点难消化,大概是今天的 豆浆味道满好,我鬼使神差的把这个版又加到了收藏夹里(自从辞职不做科研之后就d掉 了此版),然后精神抖擞的看了我一向很关注的生物系学生就业的问题,想想自己这十 年来走过的路,突然很想写出来,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参考吧。
说是十年,一点不夸张,我是97级入校的学生了,呵呵,多么可怕,一展眼便已十 年能考入这个学院的学生,成绩都是相当优秀的,自然,当初进入这个学院时,也是
相当的骄傲,从小是当习惯优等生啦~
其实我高考时不知道自己考的是生命学院。当时生命学院的专业划分和现在不一 样,那时投报的是生物化学专业,还以为是化学或化工学院的,最后拿到手一看:安? 生命学院生物系?突然就觉得玫瑰色的小泡泡砰砰砰破碎鸟。。因为我印象中的生物 学家都是杀耗子或是挖植物的。
当然这个印象很快就在入学后扭转了。整整四年,我成绩不算好,也不算差,中 游水准,英文马马虎虎,四级优秀,六级通过,没有考GRE的打算,理由很简单,第一,那时这个氛围不够浓,第二,我觉得前期投入所需资金不小,不想给家里这个负担。
就这样平平稳稳度过了四年,谈了两次恋爱,上了两年网。那时大家还不太流行提 前进实验室做实验,但是机缘巧合,我和另外三位同学获得了这样的机会,我们四人,其中一人是当年成绩最好的女生,上了北大研究生,我后来去了北师大,另一位好友去 了中科院,还有一名是Raccoon,哈哈,那时成天都在做实验的间隙听他神吹,而他仿佛 对我偷偷摸摸趁实验间隙去bbs灌水印象比较深刻。
大四的时候同样不能免俗的开始考研,考哪里呢,我成绩中等,北大清华中科院有 点不敢想,厦大复旦武大这样的又不太喜欢,因为我舅舅在北京,而且他非常喜欢北 京。所以在舅舅一家的影响下,决定选个北京的学校,而那时听说北师大的细胞是很 强的,于是浑浑噩噩的选中了念北师大。
先从考研跳开来说说当时的心态,其实那时已经知道,生物就业很难,念书,一直 念到底反而成了最捷径的道路,至少这条路有太多太多人走,有前例可供你反复思量。
出国,我是不愿意的,前面也提到过为什么。另一方面我很反感
那种将出国做为光辉灿烂前途的说法,出国不是一种职业,只是一个
机会,即使出去了,念了好学位,做了好文章,到毕业不一样得就业?
说生物好啊,出国容易啊,这种说法太烂了,只看得到最近五年的发
展,看不到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长远目标。
转行,我更不愿意,我从心底里有一种惰性,而且更多的是对生物感到的鸡肋,食,已经觉得无味,弃,确实太可惜,曾经读的那么苦那么累。而且在实验室做实验期 间,也渐渐被实验室的老师和师兄影响,觉得做science才是正途,转行终究是可惜了,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最现实的是:当我处在生命学院这样一个学风如此之好的环境中,当我成绩只 能算中等时,我傻乎乎的觉得我连本专业都没学好,凭什么资格去不务正业的学其他专 业。。
第三篇: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
馆的大少爷——周朴园。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
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
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
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
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
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
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
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
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
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
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2)《雷雨》读后感我曾看过爱情温柔地凋零,才明白所谓真爱无敌的童话,只不过
是当一丝情愫如细草穿沙般掠过心田时,人们彼此心照不宣的谎言,这原本就是个暖昧不清的世界,孤独追寻着的灵魂游离在城市巨大的阴影之下,在每个到了极点的黑夜,失去自由的爱情便颓废地躲在墙角边喘息,冥冥之中,一切被注定了的就是这样永远被注定了。想
起了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曹禺先生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
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
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燃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
热,境地,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
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的《雷雨》
所要表达的主题,周朴园、鲁侍萍,乃至周萍,哪个不是一切的恩怨情仇,只有蘩漪将爱与
恨的交织诠释他如此淋漓尽致,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
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蘩
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
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
如死水,周朴园不爱蘩漪,他的躯壳里早已埋藏一座荒冢,墓碑上刻着鲁侍萍的名字,《雷
雨》中没有提及蘩漪因何嫁入周家,这并不重要,悲剧早已开始,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恩怨纠
缠所当然不会只有两个牺牲,蘩漪本身只是偶然的一个环节,由命运捉弄,被推进雨中,在雷鸣电闪下心碎、发疯、蘩漪和周萍之间并非是爱情,就算有乱伦的嫌疑,蘩漪也远远将周萍甩在了后头,她像战神一样充满勇气,以夸父追日般的热情索求虚无缥缈的真爱,她忘记
了自己是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后母,就那么不顾一切地抓住了爱情,周萍是她干涸的心湖
里突如其来的一场春雨十八年来不曾动人的眼神就被雨水滋润的炫丽,她就这样坐上了爱情的末班车,偏执地等待未知的 点,她对周朴园充满了恐惧与恨意,所以会在深夜里独自哭
泣,而周萍恰在这个时候出现,一丝的安慰就会点燃炽热的烈火,让自己义无反顾的燃烧,蘩漪实在是个最可怜的傻瓜,她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极限,却不知自己仓皇中抓住的救命稻
草只是一根空心的稻草,软弱、无力,我怀疑蘩漪与周萍之间的感情是否是等价的,自始至
终似乎都是蘩漪付出太多,那是一份最渴望得到回报的爱,却也是最无可奈何的恨,爱与恨的边缘流淌着啜泣的泪,有如许多的人,毕生在问中追溯。我不喜欢周萍,我想他竟是一日
也不曾爱过蘩漪的,因为他的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他只有无尽的追悔,永远只在悔恨自己过去由直觉铸成的错误,“他佩服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在他的见闻里,除了一点倔强冷酷——但是这个也是他喜欢的,因为这两种性格他都没有,他觉得他在那一方面欺骗他的父亲是不对了,并不是因为他怎么爱他的父亲(固然他不能说不爱),他觉得这样是卑鄙,像老鼠在狮子睡着的时候偷咬一口的行动,在他的直觉过去,理智冷回来的时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更深地觉得这是反人性,一切的犯了罪的痛苦都拥到自己身上,他要把自己拯救起来,他需要新的力,无论是什么,只要能帮助他,把他由冲突的苦海中救出来,他愿意找,他见着四凤,当时就觉得她新鲜,她的“活”,他发现他最需要的那一点东西,是充满地流动着在四凤的身里,她有“青春”,有“美”,有充溢着的血,固然他也看到她是粗,但是他直觉到这才是他要的,渐渐地他厌恶一切忧郁过分的女人,忧郁已经蚀尽了他的心,他也恨一切经过教育陶冶的女人,同一切细致的情绪,他觉得“腻!”然而这种感情的波纹是在他心里隐约地流荡着,潜伏着,他自己只是顺着自己之情感的流在走,他不能用理智再冷酷地剖析自己,他怕,他有时是怕有自己心内的残疾的,现在他不得不爱四凤了,他要死心塌地地爱她,他想这样忘了自己,周萍是整出戏中性格最复杂的人物,一方面在父亲的阴影小心翼翼地生活,另一方面又不甘于这种压抑的现状,他阴郁而不得志,对父亲的反叛,一种心理上复仇的快意使他与后母蘩漪牵连到了一起,他轻而易举地掳获一颗寂寞的心,但也就此背负了沉重的道义的十字架,自始至终,周萍都在逃避,蘩漪带给他的只是无尽的悔恨,他内心已阴雨连绵,无辜的四凤恰似他苦苦盼望的阳光,周萍迫切需要温暖的阳光驱走乌云,于是他和四凤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他以为就此可以摆脱蘩漪的罪孽,孰不知这是一出更大的悲哀,周萍难得有那么大的毅力带四凤远走高飞,电闪雷鸣之夜,一切真相大白,现实在残酷地狞笑,唯有死亡是舒适的温床,他最后选择自新,那也是他唯一的出路,无法想象苟且偷生的周萍走出那个雷雨之夜后怎样面对以后漫长的人生,倘若终日在无尽的悔恨中消磨自己,我想,这稠密的恨终究是化不开的,求死,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俩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如果真的要揪出这无奈的悲剧的“罪魁祸首”不知算是周朴园和鲁侍萍呢,还是已故的周家老太太,少年和丫环偷情似乎自古以来就没有几个落得圆满的下场,这几乎成了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这本来就是一类被诅咒的爱情,身份的悬殊,是世人心中永不逾越的鸿沟,周朴园和鲁侍萍终究难逃棒打鸳鸯的结局,人间又多了一例明证。我认为鲁侍萍和周朴园并不是《雷雨》的主角,他们俩个的存在只是一个引子,埋伏在岁月的后头,引出日后一段纠缠不清的孽缘,当周朴园认出面前这位憔悴苍老的老妈子就是他魂牵梦绕三十年的侍萍时,爱情就在那一刻陷入了万劫不复,也许那是周朴园最心潮澎湃的时刻了,希望幻灭了,侍萍改变了,心,也就轻松了,侍萍终一不再是自己心爱的女人,日后,周朴园就彻底成了一个无爱之人。鲁侍萍三十年后声声控诉,一切恍然如梦,她咬牙切齿宣称是不公平的命指使她又出现在周朴园的眼前,红颜已逝,韵华不再,其实这一切大可不必,当爱已成往事,何必又在彼此快愈合的伤口上再撒下一把盐呢,如果她真的认定周朴园是个罪人的话,那么她至少也是个共犯,不管以后周朴园变得怎样冷酷无情,至少对侍萍,他是一刻也不想让自己忘却的,抛弃侍萍并不是他们初衷,爱情无法达到完美,那么就无所谓谁对谁错,鲁侍萍错在不必如此耿耿于怀,也许是我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女子,对被抛弃的命运看的如此之重,鲁侍萍是个苦命的女人,而命运确实是不公平,我只能把这一切怪罪于命,虽然我是如此的不相信宿命的玄虚。那个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啊,爱与恨的厮杀渗透出的血腥之气让我不寒而粟,当一切又回归平静,啜泣的问不再幽幽慨叹,我们早应该明白,爱
与恨终究不能长久,边缘的问,两个疯子的女人,一个忧愁的老人,还在苦苦挣扎……
第四篇:情书系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这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变成了这样
真是讽刺……现在的我!
我就是喜欢遐想,从我一生下来我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外边的生活我想进去,内心的世界我想出来,可是经历了这么多年,我发现我真的错了……错的那么天衣无缝、无与伦比!到现在才发现原来那样的我才是最真实,最彻底,可以将自己的深心一丝不留的掏空,取下那具令我自己都讨厌的面纱。那么自己又为什么要绞尽脑汁的想着改变自己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变成了这样?
每次写日志总是这样,心情从空白到复杂,再是从复杂到空白,就像一张等待我去书写的白纸一样,也许这就是每个想从写日志的过程中得到些许安慰的文字的忠诚者的通病吧!在梦想的天国下,我就是一个疲惫的追梦者,丧失了翅膀,却还想着展翅高飞。时常我会问自己,我到底该做什么?我的归宿终究是在哪儿?心中的种种忧虑、无奈、也只有在这苍白、简单的字眼中挥洒殆尽!参天大树终生仰望着蓝天却从未拥抱,他却将他最美好的青春无私奉献给了大地,可最终她得到了什么——一堆堆枯枝败叶……
人们常说,心存希望,走到那儿都是梦的天堂。可人们却不知道,梦的天堂向来就是苦痛的源泉,天堂虽好,可是在飞向美好明天的途中,要经历多少风吹雨打、历经多少千辛万苦又有谁能处之泰然呢?对于天堂的宠儿来说,她无非是童年的乐园,成年的竞技场,是他们绽放希望,收获欢呼的港湾。而对于天堂的弃儿来说,她无非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绝望与悲伤,心春美好的蓝天,拥有俯瞰万物的双眼,却丢失了属于她自己的翅膀、自己的天堂。对于现实还有什么能比丢了翅膀的雄鹰更为残酷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变成了这样?
对于感情,我不再痴迷;懂得了,放手有时更加需要勇气。在转身离去的刹那,纵然痛心却不会留恋;
感情是美好的,最起码在我的心中目前还是这样。一个人的生活叫做自由,两个人的生活就叫做爱情。所以当你得到爱情的时候就请别在埋怨你丧失了自由。没有付出何谈得到呢?对爱情一向笨拙的我来说,爱情总是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看着别人的幸福,有时也同样会露出最真实的笑脸,就像当哥们沉浸在爱情的喜悦之中时,我也难免会感到些许的宽慰,最起码我旁边还是存在幸福的人的。我也处在他们的幸福所辐射的范围之内。我总是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陷入爱情当中的人都会担忧,担心给不了对方最真实的温暖、最灿烂的今天、最浪漫的明天,我是不是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呢?我能给她所需要的吗?我,终究是不是最适合她的呢?正当自己犹豫不决、畏首畏尾的时候,也许就是自己该放手的时候吧!与其漫无目的等待、不如只留下可以相视的美好,那时纵然留着泪还可以高唱“我很快乐……”,而不是微笑着说“我很难过……”,那时也许哭不代表伤心,笑不代表微笑!佛曰: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的檫肩而过。更何况雪花一直在飘,又怎么会和你擦肩而过呢? 她,碰到我也许是对,毕竟我成为了她旅途中的一道风景,也许是错的,她却教会我不是所有的美景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她却是我永恒的风景。
花开花落会有时,人来人往又何求!
试想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手牵着手漫步在充满彩虹的海边时,我们迎风飘扬的笑声才会给予我最正确的答案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变成了这样?
对于学习,我不再全力以赴;学会了怠慢,变得我对我自己都有点陌生了,只有当我面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才发现我还是我!只记得印象中的我是这样的,上学、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思考。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忘记了原来我的摸样,只记得以前考试前我会全力以赴,争分夺秒,要考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可是现在,那份动力不知道被什么吞噬的一干二净。我竟然能故作镇定,原本应该复习的功课,如今却不在我的日程表之内。是堕落,还是觉悟?一直喜欢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也许有一天,那些借口会真真实实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又该如何面对呢?那时的我是否就真的如鱼得水、会赢得自己赞许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变成了这样?
对于生活,我不再充满激情,每一天当我睁开双眼的瞬间,就像是被人遥控了的汽车一样,纵然双腿是属于我自己的,可方向却永远不是我所能左右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往事如云烟,前途茫茫然。没有航向的轮船,纵使它如何雄伟,动力如何充足,在茫茫无边的大海,它也只不过是一叶扁舟。永远找不到属于它的港湾。我时常在为自己,我现在的大学给我带来了什么?答案就是一个——烦恼、烦恼、烦恼……这儿的生活方式,足以改造一个人,一个原本不属于这儿的人!他让你从天真、率直走向成熟、圆滑,孰对孰错,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对于亲人,我总是忧心匆匆,担心他们不开心,害怕他们过得不好,恐惧自己变成他们的负担、他们的失望。
我最亲爱的妈妈我只想对你说,你生下了一个别人眼中的好儿子,可在他自己眼中他却是个不称职的有梦的人!
我最敬爱的爸爸我也想对你说,你能给我温暖、亲情、安全、你所谓的康庄大道,可你却给不了我想要的未来。虽然你有双坚硬无比的双肩,可你却担不起我的明天。
花有重开日,可对丢失了翅膀的鸟儿还有展翅高飞的那天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变成了这样……
第五篇:我是从编写信息简报开始走上写材料之路的
我是从编写信息简报开始走上写材料之路的!
老猫的话:信息虽小,五脏俱全。写信息可以知大事、立主题、搭框架、懂逻辑、炼字句,可谓新手入门的绝佳选择。话说老猫就是从写信息走上写材料之路的。那么,如何采编信息简报呢?上期副教授级老秘房立洲传授了一柱擎天、撮要分条、一线串珠、层层递进四种类型,今日继续分享另外三种类型。
五、“数字当家型”
翻阅各类简报,可以发现以数字和关键字词串起文章内容的结构类型,在简报写作中比比皆是。如运用数概,市社科联“五个强化”助推社团管理再上新台阶;运用嵌字法,如一篇简报先以“××区立足‘安、居、乐、业’发展民生工程”的总标题领起,接着从“构筑‘安’全防控网络、“提升宜‘居’生活品质”、“实施康‘乐’人生计划”、“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等四个方面分述,可见,“安居乐业”这一成语中的四个字分别嵌入了文中四个层次的标题中,设计十分精巧。此外,还有运用数字的叠加和接龙方法形成的结构,例如:
【例5】××区突出六大重点确保今年“一年再种十年树”。(1)狠抓“1”条干道绿化。实施××公里××路绿化。(2)狠抓“2”个万亩示范片建设。完成“彩色××”、××山××个万亩示范片,××镇今年春季实施的“彩色××”项目高效连片造林××万余亩,包括核桃、桂花、银杏、罗汉松等彩色树种。(3)狠抓“3”条高速路通道绿化。在完成××、××、绕城高速路××公里通道绿化基础上,加强路周可视范围绿化。(4)狠抓“4”个景区绿化。完成××湖、××温泉、××山、××山四大旅游景点绿化,加大旅游通道绿化。(5)狠抓“5”大城市公园建设。新扩建××文化公园、××村公园、××公园、××公园和××公园。(6)狠抓“6”大产业建设。壮大花卉苗木、××、速丰林、森林旅游、茶叶、××水果等六大涉林产业。
例5是一篇在结构上巧用数字的典型。从标题来看,突出“六大重点”是运用数概的方法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结构上总领全篇;在分述的六个小层次上,分别用1、2、3、4、5、6这六个数字叠加而下,使文章的内容日益丰富,形成了上窄下宽的“宝塔型”结构。
六、“巧用修辞型” 在简报写作上,运用修辞来安排结构也甚为常见,如运用比喻,《弹好上阕,唱响全篇》,这是一篇写半工作会议的简报,“弹好上阕”运用古词结构的“上阕”概念比喻上半年的工作,“唱响全篇”是比喻全年工作;运用排比,如《常下乡 常在乡 常惠乡 ——××县深入按干部‘三下乡’活动》,“常下乡”、“常在乡”、“常惠乡”虽一字之变,在层层深入,三句连用,形成排比。一般来说,运用修辞安排简报结构往往要连续使用,单处使用则只是语言的技巧,而不是结构的方法了。在用来安排简报结构的方法上,最高频的是反复和叠用,例如:
【例6】××县确立“4个100”深入推进“唱读讲传”活动
(1)100首红歌提气振神。将市委确定的100首红歌作为传唱重点,结合民族特色选择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歌曲作为传唱曲目;将广场、操场、院坝等场所作为重点场地,将“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作为重要时节,把传唱红色经典歌曲作为学校、部队、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2)100篇经典陶情壮志。精选经典内容,提供100篇参考书目供各级参考;开展以“转变作风、提升形象”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好书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广场文艺表演以及书法、绘画展览、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县城中小学生、县直机关“激情红五月、书香满×州”经典诵读活动。(3)100个故事激发创业激情。在精选中外经典故事基础上,围绕××、××、××等革命先烈在××战斗生活的红色故事,××、××、××等古镇景点传说,××民风民俗文化等方面,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州儿女建水库、修公路等一系列创业故事等方面,创作、收集、整理故事超过100个。(4)100条箴言凝聚人心。组建一支由××名首席创作员和××名骨干创作员组成的箴言创编队伍,以“益德增智、提神健心”的主题,创作一批体现红色精神的“红言”和创编激励人心的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例6的结构安排很具匠心,颇见功力,融合了多种结构技巧。首先,就“4个100”、“唱读讲传”与下文的结构关系来说,是“撮要分条”;其次,从修辞来看,“100”在文中除了标题以外的四次出现,分别带出了四个活动,同中有变,是反复手法的运用。熟练运用这样的结构,如《××县着力解决弱势群体民生“五难”》: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难、解决困难群体看病难、解决留守儿童生活难、解决贫困农户增收难、解决偏远群众出行难,有助于我们迅速找到提高简报写作水平的捷径。
七、“一唱三叹型”
有时,某项举措、某个成果,或是某个字眼在简报的写作中甚为关键,是表现主题无法绕开的“点”,因此,作者,就围绕某个能够凸显文章主题的字眼大做文章,在安排结构时始终围绕该字眼,通过语句表达的细微变化,使该主题在“一唱三叹”中得到深化,并在结构中产生了参差错落的美感。例如:
【例7】××区六项制度促新提任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1)任前查廉。对拟提任处级领导干部,提请区委集体研究和票决前,区纪委专题廉政审查,去年以来取消×名有廉政问题的待提任人员。(2)集中学廉。建立廉政教育5年规划和计划,学习情况纳入考核内容。(3)分类谈廉。建立新提任处级领导干部集体廉政谈话制度,明确提要求,严肃谈纪律。(4)公开诺廉。去年以来,××名新提任处级领导干部通过《××》报、区电视台作廉政承诺。(5)述廉评廉。建立区纪委常委会听取领导干部述廉制度。(6)离任审廉。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定期开展离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廉政情况评估。
显而易见,在例7中,“廉”是全文紧扣的主题。鉴于此,作者“索性”以“廉”字结构全文,由此安排的结构简单而集中。围绕“廉”字,分别从任前查廉、集中学廉、分类谈廉、公开诺廉、述廉评廉、离任审廉等六个方面选取材料,用一“廉”字串起各方面的举措,可谓句句不离廉,段段紧扣廉,浓墨重彩而有富于变化地把“廉”写得神完气足,十分突出。简报的结构远远不止上述六种。此外,还有“并蒂花开型”,即文章的内容并无主次之分,各部分内容围绕一个点渐次铺开,如《我市积极应对极端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围绕“应对”举措,分别列举各区各部门的此项工作情况;还有“面中选点型”,如《老秘网市超额完成新时期扫盲任务》这样安排结构:一是健全组织机构,二是明确工作目标,三是加强摸底排查,四是落实扫盲经费,五是有效组织实施。“扫盲”的举措有很多,肯定不止上述这些,作者只是“面中选点”,抓住了几个典型事例作重点介绍。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简报结构方法。简报的结构类型林林总总,难以尽述,常见的主要是上述这些。而选用什么样的结构,取决于文章的主题、内容的性质以及作者构思的匠心和运用语言的水平。
【作者简介】房立洲,男,哲学硕士,副教授,杭州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