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下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十点建议:
1、孩子每天上学前,告诉他放学回家后要将一天所学的内容讲出来;
2、每天让孩子在书桌前坐10分钟;
3、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4、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
5、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量”而不是“时间”上;
6、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
7、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8、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
9、饭前和饭后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
10、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
另外平盟教育的杨老师告诉前来咨询的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1、定目标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家长过高
地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过分地强迫孩子学习,占用了孩子的娱乐时间,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总想玩。应多与孩子交流,尝试着成为孩子的朋友,看到孩子在改变自身存在的不足方面的积极变化。同时对孩子改正不足不可一曝十寒,立竿见影,要允许孩子身上“毛病”的反弹。
2、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孩子贪玩而忘乎所以,主要是约束力不够,计划的制定正是纠正的最佳方式。通常是主动和孩子商量,一份有效的计划也就做好了。还要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督促检查。二是开始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一步一步来。三是做好总结。最好一星期进行一次总结,可以因孩子执行计划时表现的好坏,以奖励的方式满足他的一些需要,以激励他执行下一星期计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要让孩子能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要自觉就必须自主,没有自主的自觉是不能长久的。因此,在孩子的学习方式上家长应给予其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在一种适应他自身喜好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学习。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只提出总体的要求,具体的细节让孩子自己去把握,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效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4、与孩子进行必要正常的交流。和善的交流可以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同时可以通过与孩子间的交流,把一些只有在孩子出错时才“教训”的道理自然而在地灌输给孩子。把对孩子的评价在日常谈话中自然地表露出来,既不会让孩子感到你是在专
门“有意表扬”他,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了解你的观点和看法,增强自我信心。与孩子谈话除了学习上的交流,还应有思想上的交流。通过平等和善的对话,要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朋友,不是让家长成为孩子的领导。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种人格上的尊重,对于强化自律意识是有好处的。
5、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孩子不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是很难的,强迫不是好办法。一个家庭中父母如果成天自己坐在电视机前或是电脑前玩,而大声地呵斥孩子去看书,这其实是很难有什么说服力的,孩子从心里是不“不服气”的。因此 日常在家庭生活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示范引导效应。
6、父母不仅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也要注意自己的学习。大人通常情况下总认为学习只是孩子们的事,其实做家长的也要学习如何做家长。可主动上网找一些教育孩子的论坛或有关知识看看,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同时与其他家长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互相的学习,把每家庭教育孩子的得与失拿出来交流一下,可以避免很多弯路,收获更多喜悦。
7、做好与学校教师间的经常性沟通联系。经常与孩子的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基本状况。这样一方面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孩子作出一个更全面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的放矢的方法有效地帮助孩子予以克服。此外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还可以及时了解孩子课程的进展情况,便于及时督促孩子按进度进行巩固复习。
8、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著名的“赏识教育法”提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观点已成为当代教育学上一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一味指责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这种指责式教育对孩子改变身上的坏“毛病”收效并不大,有时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想着法地和你“捉迷藏”、“打游击”。尝试赏识教育法后,用激励的方法教育孩子,往往这样,孩子大多情况下都能及时改正“毛病”,改“邪”归正,收效良好。
当然孩子学习自觉性培养的方式层出不穷,孩子学习自觉性培养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孩子教育既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也更是家长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
作为学生本身,提高自觉性与自主性,一样重要,学习只有自觉主动,否则是无法学好、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的。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和负担,要出自兴趣和需要而学。如果把学习看成是任务负担,就会感到学习是迫不得已而学的,你就会处于消极被动状态。要想提高学习自觉性,就要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看作一种生命、生活的需要,你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
第二,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作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然后制订出周详的计划,实行自我管理,并且要约束自己,严格地执行学习计划,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第三,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排除外界干扰,抵制各种诱惑。学习环境要保持安静、整洁,这样就可以减少各种外界干扰,使你集中注意力学习。所以在学习时你要劝告旁人不要随意打扰你,不要大声喧闹,你还要把书桌和书本、文具等收拾整齐。对于各种不利于按计划学习的诱惑,你要勇于抑制自己的欲望。
第四,防止惰性的侵扰。人总是有惰性的,你稍不注意,惰性便会发作,使你无法再坚持学习。所以你要时刻提防惰性的侵人,否则,你就会越来越懒散,以致最终放弃学习。要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就必须克制惰性的发作。
第二篇:怎样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在,好像大家都很重视孩子学习,更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么重要。那么,一个孩子成绩是否优秀,主要靠什么?自觉学习、积极上进,也就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一个孩子离开父母、老师的管教依然会自主学习的是什么能力呢?
但是,让大家头疼的是孩子没有自主学习的精神,也没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影响了孩子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对吗?
咱先来看一个案例:
小学时,女儿的成绩非常好。我对女儿特别用心,因为我想让他优秀,就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并且每天陪送她。晚上回家后,我不但会一直在身边辅导孩子写作业,还会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全部收拾妥当,所以,孩子成绩非常好,作业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
上了初中后,孩子开始住校,结果一年下来,成绩哗哗地下降。于是我们把孩子接回家住,目的是能看着她多些学习时间,想利用在家住的这段时间把孩子的学习管好。但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虽然稍微有了起色,但再没有回到从前的样子。跟老师沟通过,老师说孩子没有目标,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好像在为老师和家长学习。学习上主动性差,每天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去主动预习或复习。这次,看到成绩我没有骂他,但我的态度也不是非常好,跟孩子说:“为什么又考成这样?你就不能用用功?”孩子看可我一眼,就说下次努力。可是接下来的两次月考成绩依然一样。我非常生气说了些不该说的话,现在孩子啥也不跟我说了。我现在很焦虑、很着急:“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的动力?讲了这么多的道理为什么就没有效果呢?”
大家看完这个案例有没有同感?你的孩子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的作用。
主动性,是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
换句话来问,你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能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容易发挥出自己的内力,使学习能达到高效收获对吗?如果一个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强,自律性高,就可以让一个孩子在离开成人的管教和帮助下,也能对自己的时间、学习、生活应付自如对吗?
换句话说,就是让孩子能主动地、自发地、心甘情愿地、发自内心地把学习当成非常重要的事去做,真正地自己想学、想学好。
如果孩子真正达到这样的状态,咱们还会不会发愁孩子的成绩?还会不会因此而焦虑和生气?
二、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如何丧失的。
1、父母管的太多,让孩子成了一个“拄拐棍”行走的人。大家有没有看到,孩子现在的情况也是因为妈妈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就像案例中妈妈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好的背后是什么呢?妈妈一直在帮助孩子、督促孩子、检查着孩子,也就是说,是一个很负责的妈妈形象。从孩子的作业,到孩子的成绩,再到孩子的时间等等,妈妈都事无巨细地照顾的非常周全。
到了初中,孩子开始住校,离开了妈妈的陪伴和管束,孩子就像一直拄着拐棍走路,一下把拐棍撤掉了,孩子忽然感觉失去了平衡,她不知道如何使力才能立的稳、走的直,尽管如他所说,他也想努力,但管不住自己。原因在哪儿?
孩子太依赖妈妈这根“负责任”的拐棍了。
忽然离开,孩子当然没有能力走下去,孩子也没有信心自己走下去。这时候,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吃力和退步,于是,赶紧把孩子接回家,重新成为了孩子的拐棍,孩子的成绩便又有了起色。但已经不像在小学时那么优秀,为什么?因为孩子已经在撤掉拐棍后不适应的时间太久了,功课已经落下很多。而妈妈又没有去告诉孩子如何在没有拐棍的情况去走好自己的路。孩子也不知道路应该是自己走的,所以孩子根本就没有多少要努力自己走好的决心和信心。
这样的状态是谁造成的?
还是妈妈。孩子现在也想进步,也想听话,但有很多时间管不住自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有进步。再加上孩子有一段时间放松了自己,再想赶上去,会很费力,所以,有些时候努力后看不到结果,或者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就会泄气了。于是,便出现了成绩反反复复的现象。努力一下或者妈妈管的紧些,成绩就上去一点,只要妈妈一撒手,或者自己一放弃,就马上下降。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感差些,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父母在学习上太用心,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意识。案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个妈妈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在管孩子,尽最大的努力在陪伴孩子的学习,可是到后来为什么不管用了呢?
当父母管的太多的时候,孩子会失去一种自我管理学习时间、学习任务的机会,妈妈什么事都给计划好了,孩子也就不用操心了,妈妈说这一个小时应该学英语,那孩子就学英语,妈妈说该学数学了,那孩子就学数学好了,妈妈说5点要练琴,孩子就跟着妈妈去练琴,妈妈说睡觉前把全部作业、课本、文具等全部放进书包,孩子就依令而行。
大家看看,孩子成了什么?还用计划自己的时间吗?其实孩子自己根本没时间。孩子还用想自己应该学习哪一科吗?不用,妈妈已经安排好了。孩子成了木偶。木偶会有自己的思想吗?木偶会有主动性吗?木偶还要想怎样做更好吗?所以啊,父母管的太多,就让孩子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更失去了主动性。
比如说,我有一个同事的孩子从小依赖性特别强,妈妈不在身边陪着就不写作业,妈妈在身边看着,就能很快地完成。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妈妈很要强,总是害怕孩子不会、写不好,从上幼儿园起就养成了坐在孩子身边陪写作业的习惯,并且会随时地指导孩子。时间久了,孩子觉得学习、写作业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并且,如果他写不好,好像妈妈会更着急、生气。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觉得这件事,你必须自己负责完成,或者这件事,是几个人共同的工作,哪种情况下你的主动性会强一些?
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为什么包办代替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了。
大家看到事实上,学习成了谁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凭什么让孩子负责呢?
3、不当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失去自信,内力减弱。
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妈妈态度生硬地对待孩子,批评孩子、数落孩子、甚至对孩子有点恶语相向,大家想一想,这样做最大的弊端是什么?就会失去自信,孩子很多时候会觉得连父母都看不起我、看不上我,觉得我不行,我可能真的是一个很差劲的孩子。
再加上,成绩的不断下滑,是不是对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另外,一个成绩不断下滑的孩子,或者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老师那儿是不是也得不到多少好脸色?
这些都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力量,一个无力的孩子别说去战胜困难了,可能连我们认为的最基本的事情也没有自信做好是不是?
既然什么都做不好,既然不能让父母老师满意,既然怎么努力成绩都不行,孩子还会努力吗? 任何人都不会愿意去做看不到希望的挣扎和努力对不对?
三、如何调动孩子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1、接纳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自信,让孩子增长内心力量。这真的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比如说,当我们去独立做一件事,而我们没有把这件事做好时,你一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感受?你一般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下次,你还会愿意去做同样的事情或类似的事情吗?
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去做自己做的不成功或不善长的事,这样的心理应该说非常正常。假如你的领导这时雪上加霜地对你一顿猛批,你还会想努力去做事吗?即使去做,是不是多了应付,而少了主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成绩的下滑,明白了吗?
2、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事情。妈妈总是在孩子的左右来来回回,让孩子不明白他应该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现在妈妈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应该走自己的路,因为路是他自己的,学习也是他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孩子认同了妈妈的这个观点,接受了这个“没有妈妈和约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观念时,孩子的内力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给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悬殊的。孩子的学习就好比在拉车,本来拉车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妈妈总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帮孩子拉着车,孩子觉得不费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这样好的事,他当然就欣然接受了。而当妈妈一旦不再给孩子使力,孩子觉得拉车真是非常费劲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觉得太累了,所以他就会越走越慢,甚至因为落后而耍赖停下来。这时候,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孩子自己拉着车前行,让孩子知道拉车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长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车后,让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是陪伴着自己的,这是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当妈妈发现孩子遇到了一个沟坎,发现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头要妈妈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赶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帮孩子顺利跨过这个坎。这时候,孩子不但会非常感激妈妈,会感觉到妈妈的爱和力量,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过这个沟坎。并且也会收获跨越沟坎后的自豪感,从而找到一份自信。这样帮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方式。
一般来说,外力是通过内力来起到辅助作用的。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没有对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只靠父母和老师去督促,一定效果不好。
孩子不再愿意让爸爸辅导,这是为什么? 对于孩子不再让爸爸辅导这件事,一样是孩子一种宣示独立的方式。他觉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他,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教,他觉得自己还是没长大的孩子,而他现在进入了青春期,所以,想要独立,想要证明自己能行。所以,放手也是一种信任。
在这儿,大家可能有个疑问,我放手了,他不学了,或者学习退步了。
这种担心我能理解,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说的放手和真正的放手并不是真的一回事。真正的放手是什么?是用言行和各种方式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爸爸妈妈相信你自己可以了,所以,爸爸妈妈很放心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即使孩子一时学习退步了,也不会失去对孩子的信心,更不会去焦虑和指责,而是鼓励孩子:没关系的,这只是一时的变化而已,爸爸妈妈相信你慢慢能适应自己走的状态。真正地给孩子信心,真正地从内心相信孩子能行。
而我们一般父母所说的放手是什么呢?老师说要放手,那我就不教、不管孩子了,但却在内心严重地担心着、恐惧着,不断地念叨着这样能行吗?就像看着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样,虽然孩子不想再让妈妈拉着走,可是妈妈总是害怕孩子跌倒,所以两只手在孩子左右护着。不知道大家经历过这样的时段没有,孩子不断地把我们护在两边的手打掉,要自己走。这是孩子觉得自己能行了,不需要父母这样护着了。而我们一般表现的是担心和不信任。更严重的是,当看到孩子跌倒一下,或歪了一下,马上惊慌起来,抱起孩子,再也不敢放手让孩子去走。学习上也是这样,在我们半信半疑地放手不管孩子时,还是在旁边担心着、恐惧着、焦虑着,一旦孩子的成绩有所下滑,便又要恢复包办的状态。而这时候,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并且,你这时候的相帮,更让孩子证明了一点:我自己是不行的,没有爸爸妈妈是不行的。然而,他这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又促使他想要独立承担。而退步的结果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让他慢慢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孩子是在小学,他会很顺从地听从父母的话,让父母辅导,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允许他再这样,所以,他不但会失去自信,而且会恼羞成怒,这样的怒气本来是对自己无能的一种气恼,这时候,恰恰父母伸手帮他,所以,他的怒气便转换了,变成了对爸爸妈妈的不满,对自己管的太紧的一种痛苦和难受。于是,反抗便开始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放手,怎样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简单地不管可不是放手,而是放弃。所以,放手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然后,随时准备给孩子鼓励和加油,在需要的时候,帮孩子一把。这个度大家会觉得不好把握,所以得摸索着进行,但关键的一点你自己可以检验,我是否真正的相信我们的孩子,我能否接纳孩子的任何状态出现。
那么道理明白了,就要去实践,怎么实践呢? 第一,先跟孩子道歉,告诉孩子:“妈妈以前的做法错了,不但没帮到你,还给你帮了倒忙,致使你自己不会用力了。”
第二,告诉孩子:“以后妈妈要放手了,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能做的就是一直会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你,用爱的力量支持着你,妈妈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如果有哪个地方你觉得需要妈妈帮忙,妈妈一定会尽力而为。”
对于学习,我们应该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妈妈会一直在身边陪着你,当你遇到困难求助妈妈时,妈妈一定会伸出援手的。这样,既在心理上支持孩子,给了孩子力量,又让孩子觉得自己应该负起责任,用心去做他自己的事。这样主动性是不是就出来了?
第三,道理讲明之后,真的要放手,而不能反复地去重新帮孩子拉车。这样孩子会成为习惯,而更不用力,甚至存在侥幸的心理去等待有人帮他拉车。
第四,当你放手后,发现孩子果然退步了,果然管不了自己,你也不要焦虑,而是用坦然的心态去接纳当时的一切结果,因为今天这个结果就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你必须接纳。用你的冷静告诉孩子:妈妈坚信,你可以自己走好!妈妈真的不用伸手了。孩子开始可能会很沮丧,也可能会很恼怒妈妈的不作为,但慢慢他会习惯,他会明白他已经没有外力可借,要想走到前边,只有自己使劲了。这时候,他的内力就会慢慢苏醒。
第五,在孩子还在徘徊苦恼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习惯的养成,也要拿出来,放大它,从而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这其实就是王金战老师说的,要给孩子一个上升的台阶,放像自己的期望值,让孩子看到希望。假如你总是把目光放在以前孩子的优秀上,总是觉得孩子再达到小学阶段时那个成绩才算优秀,那么,你的心态不会平和,你的要求就会变高,即使你努力让自己不表现出来,但孩子能感觉到妈妈的失望。这样孩子就会在你的失望中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努力的尽头也就慢慢变小了。
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说风险当然会有,也许孩子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适应期,也许孩子会因此一年、两年不能上路,但总比孩子以后的一生都这样不会走要好的多。关键是,你在这样做的同时,就要做好接纳一切结果的心理准备。不管孩子怎么样,你都一如既往地爱着你的孩子,当一个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以来的无条件的爱,一直以来的接纳与信任的时候,孩子的内力、孩子积极向上的本性就一定可以表现出来,你就会看到一个阳光、开朗、充满正能量的好孩子了。
袁冲小学 童成英
第三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表现发挥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
二、教师应做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1、多导读,少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三、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个人认为,这个“实践”应该包括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生活实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就体现了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的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探索,放开手脚,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创建和谐高效课堂。
第四篇:如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对所学的内容理解了,才能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自主地进行学习。据了解,当前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半的人不能全部理解。原因是教学内容太难、太多或是教师的教法不好。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但是依然不寄与希望。因为老师工作太忙,每个班级人数太多,教学设备不足,制度和行政管理依然如旧。此外,还有一个根本性原因,那就是家长的教学观、儿童观、教育观以及人生观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携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促进孩子的自我理解。支持自主学习的总体性因素是加深自我理解。这就是说自己对自己现在的情况,有什么长处和短处等应该有个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而且应该认真考虑学习对自己的将来、对自己现在具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以加深自我理解,这样就会为自发性的学习铺平道路。做父母的就应该找机会积极地与孩子交换想法,促进孩子的自我理解,启发孩子对自己有正确的看法和判断,认识自己的现在,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未来。
其次,让孩子理解所学内容。支持自主学习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对所学内容能够理解。现在有些学生不想去上课,因为听不懂,所以没兴趣。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欲望,那就越发不懂。因此,设法让孩子理解所学内容是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现在有些家长请家教,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和动机,但都应该让孩子把理解所学内容方在第一位。家长的注意力应放在孩子对哪些内容能理解、哪些内容不能理解上,而不应该放在考试的分数和列榜的名次上。对所学内容是否理解,能理解多少,这关系到孩子能否对学习产生兴趣,能否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问题。
再次,让孩子尝到学习的乐趣,这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应该重要方面,为了使孩子尝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作为父母的至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催促学习,但不要做得太过分。不仅学习,做什么事都一样,只有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学习才能产生乐趣。在别人强制下学习,即便是学了也不会长久。特别是在孩子自我发育时期,非常讨厌受别人的命令。孩子看着催促学习的父母的不快表情,学习是不可能愉快的。如果父母一而在,再而三的坚持那样做,可以说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每个做父母的必须主动地、深刻地反省自己平时对子女的态度。
第二,与其对结果进行评价,不如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不要一看到孩子得到的分数,就开始评价是好是坏,而应该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付出了某些努力,煞费苦心,甚至对其结果感到无可奈何,需要在孩子的学习之中找到并承认孩子积极的心情。
第三,承认孩子的长处,增进孩子的自信。无论谁都有长处和短处,或者说都有擅长或不擅长的事。就学习而言,父母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好,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不擅长的功课上。其实,与其让孩子尝到对不擅长功课的失败感,不如让孩子尝到对擅长功课的成功感,这样就让孩子有成功感而产生自信,然后让这种自信波及其他的科目,最终是会带来好处的。推而广之,不光学习,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如此。无论哪个孩子,一定都有长处。虽然和别人相比有些差距,但从孩子自己的情况上肯定有其长处。家长和老师在教育中注意其短处之前,一定要先看到长处。
第四,让孩子自己负责。孩子毕竟还不是大人,孩子的事大人推开不管,一切都让孩子负责,这有些勉强,弄不好会成为放任主义。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给予充分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应该尊重孩子的立场,给予某种程度的自由,让孩子感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人生应该由自己创造。在这点上,不能实行过火保护,不能永远把孩子当幼儿。有时明知道孩子会失败,也需要看着他去尝试失败,让他们在失败中得到锻炼。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如果自己认真负责去做,做完之后都会产生喜悦和自信。
第五,为了给孩子做出榜样,父母要不断学习。父母向着人生的真正目标,踏踏实实不间断地努力学习的精神一定会打动孩子的心。孩子心中最尊敬的就是父母,把父母看着最好的老师,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很密切,一生都分不开。即使孩子离开父母,父母在孩子心中总是俨然存在。和孩子相比,父母的责任大,使命也多。为了孩子,为了社会,为了工作,必须努力学习,如果父母能把努力中的喜悦和兴奋,常常给孩子讲讲,那对孩子的学习乐趣是有益的。
总之,新课改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性的变革,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它改变了沿袭已久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做老师的都要接受新课改的洗礼,同时更应该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
孩子小学毕业 家长“三多一少”
有人把小学毕业喻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驿站。面对孩子升学考试的临近,家长们表现出各式各样的迎战状态:陪学型——家长亲自上阵,帮孩子找错题、抄题、背题、讲题;填鸭型——家长不惜花重金让孩子周六、日忙赶场,上多个补习班;催逼型——家长恨不得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牛不喝水强按头;唠叨型——家长为了督促孩子学习不停地说教、指责、埋怨;焦虑型——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焦急万分甚至彻夜难眠。
家长们企盼自己孩子能进入理想中学的愿望无可非议,但很多家长在这种企盼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走向过分关注孩子升学考试结果的误区。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孩子通过小学六年级全过程的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习六年级阶段相应的知识任务,还要对小学阶段应知应会的知识进行全面地梳理、复习、查缺补漏。这些都能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应考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而且由于六年级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孩子的情绪和意志品质随之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和提高。而知、情、意的统一恰恰是孩子成长走向成功的法宝。第二,家长过分追求升学考试结果,就会过于担心和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会传染给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造成其过重的心理压力。第三,家长过分追求升学考试结果,还会对孩子的学习动机产生误导。曾有一个孩子就在考试之前发过毒誓:“我考不上某某中学就自杀。”这种扭曲的学习动机是很害人的。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领教育。作为六年级学生的家长此时应做些什么?怎样做好孩子的力量支持?
第一,和谐亲子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家长要尽量做到三多一少,即:多听、多看、多想、少说。这三多一少做到了,才会和孩子建立顺畅的沟通平台。第二,家长要调整好自身的情绪,尽量不要把个人的担心和焦躁带给孩子。备考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厌烦情绪,家长还要积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和调试,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稳定的心态。第三,家长不盲目攀比,不要一看到孩子丢分数就恐慌。要客观分析孩子的学习现状,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提升计划并积极寻求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第四,家长要积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孩子的学习遇到阻力,家长要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找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第五,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习、休息和玩的关系。孩子休息不好,会直接影响课堂吸收率。太多剥夺孩子玩儿的时间,就会增加孩子学习疲劳感,进而会滋生厌学情绪。具体做法是:要把学习、休息和玩儿这三项内容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要形成表格化,并且要抓好落实。第六,要多鼓励、少批评,做好孩子的心理支持。孩子取得了点滴进步,家长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学习遇到问题,家长要做到不急躁、不斥责,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孩子信心不足,家长要给孩子打气、鼓劲。
父母帮助孩子学习,只须做好两点
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很多父母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孩子依然不想学习,成绩依然很差?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孩子的学习?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案例。
北京科迪实验中学初一的张贺鑫同学,在没有参加学习班前,学习浮躁,不踏实,做作业总是一点都不着急,时间耽误很多,但学习不见效果。上初中后,成绩一路下滑。家长特别着急,但由于沟通不得法,父母和孩子关系非常紧张。
来参加我们的“学会”辅导班,他的学习效率的确很低,很多同学通过一天的时间都将一个题目做了很多遍,差不多都做对了,而他居然只做了一道几何题的图形出来!我们的助教老师没碰上过这种情况,都快急哭了!我告诉她们,给他做限时训练。终于,他的学习效率开始提升了。……
通过两天的学习张贺鑫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他学得慢,但学得很投入!学习上他懂得要求自己一次性地把题目做对、得满分;心理上开始明白并试着不让外界的事情干扰自己的学习。
回校后参加月考,在这次考试中他进步特别大:在全班进步了7名,全年级进步了106名!他父母反映,孩子开始知道体谅父母了。
张贺鑫的父母和我沟通后,也知道自身的问题,所以,他们特别配合:一是满怀热情地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提高成绩;二是从自身做起,培养和实践认真的能力,回家后,他们不论做什么事,全家都按我们的“认真”的要求,做家务、做饭、切菜都认认真真地做,给他作一个榜样。家庭关系也明显改善。
下面是张贺鑫同学学习后的感想:
通过两天的学习,我明白了,不会做的题也是基础题,只要认真思考,反复读题,就可以做出来。会做的题就要一次性把它做对,不可以给自己留下遗憾。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力求一次性做完美。我希望改善跟父母之间的关系……
我对张贺鑫同学的建议:继续踏踏实实学习,严格执行限时训练,进一步提高悟性。相信成绩会有更大的提高!
张贺鑫同学的父亲起的作用有两点:一是鼓励,二是以身作则。
这两点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其实不然。就拿鼓励来说,很多家长都在试着鼓励孩子,但孩子根本不听,因为长久以来,父母的话已经变得太没有分量,孩子听了根本起不到鼓励的作用。鼓励需要权威的力量。而且,鼓励背后如果没有能力的支撑,因鼓励而起的热情就会像肥皂泡,美丽但无法长久!以身作则就更加不容易了!很多家长更愿意置身于事外,说别人容易,自己早就放弃进步了。这样的状态只会给孩子坏的影响。
希望所有的父母做好两点:一是鼓励,二是以身作则。
第五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就是天赋的能力,天赋的能力的发展可以引导启发,才会进入学习能力的阶段。多听,多静听,就能培养听的学习能力,多看,多画画,就是在培养观察的学习能力与空间、组织、手的运作的灵巧能力。写的能力,读的心得交流就是在培养阅读的习惯,这些的综合就是学习能力之一,主动学习是学习能力之一,主动的发现与吸收,就是完整的学习能力。先有学习方法听说读写的稳固,才能进入学习能力的殿堂!
我们都知道学习能力会陪伴我们一生,但是什么样的环境让我们被训练成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呢?阅读习惯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什么状态称得上具有学习能力呢?主动的自学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能自觉的发现问题,并从资源(人、书、资料、动手操作...)找寻解答,自我实践完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完整的学习能力。最典型的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德国式的教育方法;我在德国工作期间,深深的感受到,德国教育注重教学习能力的魅力所在,学校里的考核是开放性的题目,对学生的要求成果是对问题的步骤,对资源的运用的广度(高中前的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与评鉴方式)。对中国人合适吗?中国人一定会想,学生会找人帮忙作报告,报告的雷同性有如何评判呢?等等!在德国人的学习意识里能力是逐渐筑成的,一次的报告,可以找人代写,或雷同,多次的报告还能不断的找人代写吗,还能多次的雷同吗?而且有分团体的报告与个人的报告,还得报告的上台演示等等,还能不真才实料的现形吗?这就是学习能力的养成的方法,也就是教智的方法。课堂上的诘问就在分类人才了,而自学的时间不够时,如何能充分的问答呢?教育是用正态分布的方式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这才是教育,而且才会让家庭重视家庭的教育与家庭文化的熏陶,文化才会提升。而不是用死知识分高下,看似都受教育了,都学知识了。但却没有养成学习能力。
阅读考试都是学习能力的一小部分。具备从问题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