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生的教育(共)
如何当好护花使者
----中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天津市环湖中学齐树稳
清脆的童音,如花的面颊,他们是祖国大花园中含苞欲放的花朵,别样的花朵,需要的是父母的精心的浇灌与呵护。正确得当的教育宛如和风细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孩子,使孩子茁壮成长;反之,不得当的教育可能象狂风暴雨,在事与愿违中使孩子一蹶不振、凋零枯萎。如何当好护花使者,这是众多的家长需要懂得的。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言传不如身教” 家长的言行举止和教育,对孩子有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孟子有“择邻处”“断机杼”的孟母;欧阳修有以沙做纸,用芦荻教他写字的欧母;岳飞有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的岳母;曾纪泽有家书教子的父亲曾国藩……中国历史上许多有成就者的诞生都与用心有效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看法:自己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思维观念、行为方式,无不烙下深深的家庭印记。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年龄、智力水平相似的初中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业水平,品德表现,自理能力等却表现出很大差异。优秀学生往往有关注孩子,教育得法的家长;而问题学生或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家长,往往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愤
怒,指责孩子“不听话”“调皮得很”“惹人生气”,甚至拳脚相向。历史与现实的观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巨大影响。
那么,当前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呢?中学生家庭教育
现状存在问题突出
1.隔代教育现象。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离异家庭的孩子以
及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隔代管教的孩子逐步增多。
2.亲生“后母”现象。许多母亲从小就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
那里,多年后再接回来,可是母亲却发现自己对孩子一点感觉都没有,孩子对她来说就跟外人一样,这就是亲生后母现象,这是因为孩子没有与母亲建立情感连接,孩子跟母亲就如形同陌路。
3.棍棒教育现象。部分家长仍然信奉“棍棒出好人”的教育
价值观。打骂现象仍是屡见不鲜这种非人性的教育只能产生非人类。
4.给钱不给情教育现象。许多父母日理万机,没有时间陪
子女,他们只给子女钱,不给子女情,结果等他们老了,子女们把他送进敬老院,从来不去看望他们,对他们也是只给钱不给情。
5.代劳教育现象。家长长期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过份
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融入难以集体,难以适应社会。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是并行的,但不少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许多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没有协调在一个基点上,不能形成合力,有的甚至互相抵触、互相抵消,从而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中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很值得家长和老师引起重视。因此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一周,难以抵挡家庭自由放纵一天。基于以上家庭教育的现状出现了如下问题:
(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父母的重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要求很高。到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家长在对子女教育时,仍沿袭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手段。多数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中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正确引导子女处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遇到难题时表现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自认为知识浅薄、工作辛苦,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平时不闻不问,看到孩子成绩不佳,不是大发雷霆,棍棒相对,就是灰心丧气,听之任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身心往往会因过度紧张或自由散漫,不断地扭曲变形。
(二)重智育轻德育。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有些家长 认为父母的任务只是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学习,眼睛只盯着分数,只要学习好,其它都可以不计较,忽视了子女思想品德的修养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无视学习规律,一味增加家庭作业,把孩子缚在书本和题海中,并规定不准看文艺小说,不准看电视,不准做家务劳动等。其结果是孩子高分低能,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很差,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三)只重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许多家长较多地考虑孩子的物质需求,育子经济投入增加。超前消费,对孩子的吃、穿、玩不惜大量投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娇纵溺爱,有的家长热中于以物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结果是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失去了勤奋努力、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团结友爱、事业心、责任感等许多可贵的东西。
(四)有些家长忽视了自己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可自己却泡在麻将香烟美酒之中,虚度大好时光;要求孩子尊敬自己、孝敬自己,自己却不尊敬老人、不孝敬老人;要求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张口骂娘、污言秽语,等等。有的家庭打麻将、打扑克、喝酒成风。也有少数父母,夫妻关系不好,整天吵架、分居、闹离婚,置子女于不顾。
(五)教育方法上,重打骂轻说理。有的家长开始对子女放任自流,不管不教,任其自由发展。等到孩子在品德、学习上出了问题,则是态度粗暴.采取训骂体罚手段或置之不理的态度。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了,学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犯法就成。家长不能和学校密切配合,造成 许多教育误区,对孩子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损害。
针对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家长困惑创
新家庭教育理念、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我们的工作让许多家长痛
悔:自己的鲁莽而错误的教育方式会葬送孩子一生的大好前程。
因此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学会发现:
1.多点耐心。现在有些学生胆大妄为,目空一切。什么都
敢干,天不怕地不怕,一旦玩起来,什么校规班纪,什么家长老师、班干部,他统统忘了或者统统不在乎。等到事情闹大了,他也许还满不在乎,老师的教育左耳进右耳出,过后仍然我行我素。这时作为家长不要认为孩子无药可救。无计可施,放任自流,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要持之以恒,要多点耐心,不要轻言放弃。经常用赞赏的目光去迎接他、肯定他、鼓励他,最终达到影响他、塑造他的目的。
2.学会交流。现在有些学生叛逆反抗,濒走极端。家长老师越限制的事情,他越想干。你不让我做,我就偷偷的去做,你不让我买地摊上的书吗?我就买来看看上面写些什么;你不让我独自外出吗?我就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你不让我谈恋爱吗?我就谈,写情书、约会;你不让我上网吗?我就去上上网,甚至上它个昏天黑地……你们能怎样?他们就是天生一副叛逆性,有意跟班干部作对,有意气家长,气老师。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极其偏激,诸如“游戏人生”,“弱肉强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就打着“我青春,我叛逆”的旗帜,叛逆到底。这是家长最需要讲究教育的方法方式、尺度和时机,父母如能表达友善时,往往会得到孩子相对的友善。家长应尽量避免一些冲突的言语伤害,其实有时候“沉默”也是有效的沟通,它能让你冷静下来,同时维持亲子之间的良好关系。要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另一方面,家长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度的。
3.提高素质。作为家长,要有自主学习意识。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而且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要尊重孩子的人
格,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有很强的模仿力,所以,要想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爱读书、有学识,家长就不能不看书报,不能不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自尊自爱自强,要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为培养孩子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作出示范。
4.营造环境。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家庭环境的营造,关键是要整洁化、条理化、知识化,孩子置身其间可得到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作为家长首先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的成长。其次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要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检查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买一些参考书籍。要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
社会的发展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及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家长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文明、科学的态度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积极创建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
那含苞欲放花朵如山如水,只有刚柔相济,严与爱共同进行才能开出灿烂的鲜花。彼时,回首,他们会留恋,会感激,会在心内为你们唱感恩的歌。
第二篇:浅析中小学生教育
浅析中小学生教育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的预备。
一.教育不仅表现在课堂上,更要表现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合作能力,宽容,平等,忍耐,帮扶,尊重等等。
(1)学校应该加强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之间的合作来激发孩子们的责任心,多去实践有关增强社会意识的活动,让孩子尽早了解社会安全意识问题。以日常行为规范促进德育生活化,学校在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中,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重要的德育工作,拟定了《学校一日规》关于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日常生活。
首先,养成学生良好的教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人的学习习惯一般在小学形成了。为此,学校实施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策略。要求各科老师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各科教育活动中,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觉培养用脑习惯,参与习惯,书写习惯,阅读习惯,自觉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自觉培养制定学习计划并安排计划学习的习惯等等。
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做起,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比以前大大提高,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水平,成为青少年教育的新问题,学校在德育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以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人为出的方式生活,比如:爱卫生,就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丢果皮纸屑做起,勤俭节约,就要从不浪费,不乱用零用钱做起。文明礼貌,就要从不说脏话不给别人取绰号,主动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做起。诚实守信,就要从不撒谎,说到做到,遵纪守法,就要从不迟到早退,自觉遵守各项校纪规做起。从小事做起而且持之以恒,良好的品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一定要坚持到底,才能终身受益。
最后,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人在社会关系中,礼貌待人是立身处世,学会做人的起点,是人存在的一项基本:“技能”和“修养”学校将每年九月定为“文明礼貌月”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收集礼貌用语的活动,最后评出:“文明礼貌班集体”和“校园文明礼貌之星”,使文明礼貌在校园中形成风气,在学生中形成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要让孩子们知道爱国主义的精髓就是奉献和责任,重视培养学生和竞争的合作意识,从小培养他们开阔的视野,心胸宽广,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善于交际,善于交社,主动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和合作。
二.老师高度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平等,感受到学生的存在,培养学生心灵的力量。
(1)提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上最纯洁的净土,我们可以去建设,但绝不能去破坏。因为对于未成年来说,老师的影响力巨大而深远,老师的眼神,老师的言行,他们都格外注意。如果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对他们随心所欲,乱发脾气,他们很容易走进情感的“误区”,甚至“盲点”,这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障碍,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用爱温暖学生。对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每个人都应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调皮生。让他们深入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同时,我还要求他们也能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放下思想的包袱,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我首先用爱,让这些问题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他们从心里接纳了我。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学生的心中,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在他们眼里老师成为学习的楷模,去模仿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及时指导学生,教会学生去分析,判断,明白什么事情要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教师的高尚思想品德素质,应该在学生的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教师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有喜欢一个学生而对某个学生冷落。应当一视同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展示个人特长的机会。学生智力学习的高低不能代表品德的高尚与否,纵容“优生”的品德隐患和辱骂、殴打犯错误的“差生”一样是恶劣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对待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尊重全体学生。三.更要注重为人师表,必遵守师德规范,潜移默化的去学习。
(1)教师要为人师表,在少年儿童眼里,老师的形象是崇高的,老师的领导是神圣的,老师的话是他们辨别是非、分荣辱的标准,在大青少年眼里,老师往往是他们做人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行育人,以德化人,不能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义愤填膺抨击各种丑恶现象,走下讲台却对各种不正之风视而不见。
(2)师生关系的平等。必然要求在教育中做到,教育家所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教育者充满民主的爱人,必须表现为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并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的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要破除在师生关系上的师道尊严,建立尊师爱生。
(3)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分等对待学生。对学生较差或有其他困难、缺点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爱,让他们有信息、有勇气正视自己,把我自己,尽快回到队伍中来。
(4)放下师道尊严,给学生真爱。一块普通的黑板,如果被倾注毕业的心血,就成了一盏明灯,来照亮学生的人生之旅。一根平凡的粉笔,如果被倾注了整个心底的爱,就会成为一支魔棒,来指点学生,所以,我们面对犯错误的孩子,尽量不要用成人的是非观来判断他们。
(5)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让学生懂得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四.班主任的范畴
(1)班主任的责任心是重中之重。
(2)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其劳动的特殊性。班主任劳动的最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劳动对象上,因年龄大小不等,形象思维能力不等,生活能力和学习毅力也不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队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因此,作为中小学班主任需要端正思想,学习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科学理论,把班主任工作做好。班主任要努力培养,提高自身素质。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级。尤其是小学生善于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因此作为中小学班主任需要有较强的自学性和主动性修养,个人修养有(1)热爱儿童(2)以身作则(3)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样,也应该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保证自己的班级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3)同时作为一个班主任他还应该关心集体,热爱学校,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学生整体利益与与荣誉而勤奋工作,严于治学,勤于进攻。争取更好地发挥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班主任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在学生面前保持积极适度的情绪和轻松愉快的心境。由于班主任的劳动是一向十分艰苦的活动。因此,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特征也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
总结: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因此,在初级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关系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对学生人生的奠基工程。需要我们切实抓好抓紧德语这方面的工作。
当前,学校德语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新的眼光去观察、以新的观念去审视,以新的方式去育人,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德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立足现实,关注长远,创新工作,提高德语工作的时效性,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三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标准
(一)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大事小事都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臂、肩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脸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银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二)心理健康标准
A、代表性的提法:心理健康的标准体系,迄今仍是有争议的问题,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自己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表述。1、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①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 有幸福感; ④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 的生活。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标准
① 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 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 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④ 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3、美国提出标准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① 力争自我的成长;② 能客观地看待自己;③ 人生观的统一;④ 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⑤ 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⑥ 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4、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列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① 充分的安全感;②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③ 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④ 与现实环境能保持接触;⑤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 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⑨ 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情况下,能作有限个性发挥;⑩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5.聂世茂研究《内经》总结的心理健康标准
①“心恬愉为务”,“和喜怒而安居处”,即经常保持乐观心境;②“志贤而少欲”,“不惧于物”,即不为物欲所累;③“谣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即不妄想妄为;④“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即意志坚强,循理而行;⑤“御神有时”,“起居有常”,身心有劳有逸,有规律地生活;⑥“恬淡虚无”,“居处安静”,“静则神藏”,即心神宁静;⑦“乐其俗”,“好利人”,即热爱生活,人际关系好;⑧“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善于适应环境变化;⑨“节阴阳而调刚柔”,即涵养性格,陶冶气质,克服自己缺点。
B、目前中小学生常用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1)情绪反应适度(2)情绪活动的主流是快乐的(3)善于调节、控制、疏导(宣泄)消极情绪 3.意志健全(1)果断,当断则断(2)坚强,经得起挫折4.人格统一完整(个性结构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了解自我,悦纳自我)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适应环境、正视现实)
8、活动效能吻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C、注意事项
1、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
2、心理健康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3、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一种理想的尺度
4、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借助量表)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华中师范大学刘华山的观点 刘华山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1)学会调适(调节与适应)
学会调节就是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内心冲突,确立适当的志向水平,保持精神生活的内部和谐。学会适应就是矫治行为,形成正确的适应行为,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消除人际障碍,改善人际关系。(2)寻求发展
就是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良好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学会调适是基础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二)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增强的观点,吴增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分为两方面
① 发展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帮助学生学习发展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合群性、同情心;(3)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热爱学校生活;(4)帮助学生发展共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5)帮助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6)帮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保持乐观、平和、愉快的心境;(7)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8)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精神。②防治性目标
(1)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业;(2)辅导有情绪困扰、行为问题的学生,改善他们的情绪,矫正他们的行为;(3)辅导家庭环境不利的学生(包括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寄养家庭及关系紧张的家庭等),帮助他们健康成长;(4)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促进他们心理健康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目标(P24)3保密性原则(信赖性原则)含义:是指儿童心理辅导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儿童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儿童的名誉和隐私权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保密性原则是儿童心理辅导极其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儿童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失密,对教育者来说,就是失职,对教育机构来说,就是威信和名誉的丧失。这不仅要受到良心的折磨和舆论的谴责,而且要负法律责任,保密性原则要做到:1.求助学生的所有资料和信息绝不应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2.除了其个人身份能得到充分隐藏之外,个案的资料不应出现在教育者的公开演讲或资料中;3.教育者所做的个人记录不能视为公开记录,不能随便让人查阅。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从事这项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这种概括既易于理解,也易于掌握
要主动接触,不要坐等回避;要耐心倾听,不要肆意打断;要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 耍因人而异,不要千篇一律;要协同配合,不要孤军奋战;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包揽; 要平等相待,不要居高临下;要适度接纳,不要指责训诫;要科学引导,不要说教附和; 要守信保密,不要随意张扬;要热心真诚,不要冷漠做作;要讨论启发,不要武断灌输; 要积极疏导,不要压抑遏制;要自觉自愿,不要强迫要求;要了解尊重,不要猎奇侦讯; 要自我领悟,不要包办代替;要力求内化,不要强迫变化;要心悦诚服,不要令人屈从。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心理指导2.人际关系心理指导3.自我意识心理发展指导4.升学心理指导5.情绪心理指导6.意志行为心理指导7.性心理指导、休闲生活与消费心理指导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1.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2.树立心理健康意识3.认识心理异常现象4.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5.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学习辅导A.定义:是指教师利用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协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的过程。B.作用: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C.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四个问题(P29)
D.具体做法:1.正确看待学习智力:学力:指学习能力和知识
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学:树立自信,消除学习自卑、学习疲劳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4.学习方法辅导5.考试心理辅导
(二)生活辅导(P38)主要目的:帮助学生树立“四观”——劳动观、休闲观、消费观和生命观1.劳动观—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2.休闲观 陶行知—“六个解放”3.消费观 误区—一个攀比三个“跟着走”4.生命观 经常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性心理辅导1.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社会的进步,青少年青春发育的提前。(2)性意识的产生,对异性好奇。(3)性科学知识的缺乏和性道德观念、意志薄弱,导致青少年学生中性偏离行为和性犯罪行为的出现。
2.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1)异性疏远期(2)异性接近期(3)异性眷恋期(4)择偶尝试期
3.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
(1)向青少年提供科学而准确的关于人的性潜能的信息。包括人的身体构造,发育成长,人的生殖,怀孕,避孕,堕胎,做父母,性取向,家庭生活,性病,艾滋病等方面的信息。(2)提供关于对性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选择的教育。包括创造机会让少男少女提问、探索,认识家庭、社会所传授的性价值观的意义,进而培养自己的性价值观,培养对家庭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正确认识,懂得自己对家庭和别人的义务与责任。
(3)进行处理人际交往与两性关系的技能训练。包括沟通、作决定、评价、应对朋辈压力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理解性和成年后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包括在未来的情感生活与性生活中能够关怀体谅别人,帮助别人,不强迫别人,努力寻求使双方都满意的性交往关系。
(4)进行责任感的教育。帮助青少年懂得并履行在性关系中的责任,包括洁身自爱,怎样抵制压力,以免卷入不成熟的性关系。恰当的进行避孕方法和其他性保健方法的教育。4.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活动中体验
(三)生涯辅导(P44)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这就要求心理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心理教育的根本要义。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人文精神一直比较忽视。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下,造成了压抑学生个性、抹杀健全人格的不良后果。我们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重视考试科目文化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重视智育,却轻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重视训练记忆、理解等智力因素,却忽视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等等。教育的单一化模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呆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已经导致了令人遗憾的后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情感、意志、兴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唯书唯上,迷信盲从,消极被动,缺少了主体的意识、自主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渗透教育的人文精神。7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求生》
主题:如果你坐在泰坦尼克号上,该不该上救生船
准备:纸巾(下课时,纸巾都被学生擦眼泪用完了)
过程:课堂上,学生们分成13人一组开始一个名叫泰坦尼克号的活动。情景设计了13个人坐在泰坦尼克号上,每个人安排一个角色:孕妇、运动员、船长、导演、演员等等。遇上冰山后,只有5个人能坐上救生小船。大家讨论,谁能坐上小船? 孕妇说:“我怀着宝宝,一命抵两命,救我就是救了两条生命。” 船长说:“我有很好的航行经验,只有我才能把船驶近岸边。” 运动员说:“我有很好的体力,如果途中遇到危险,我可以解决。”……讨论变成争执,大家猜拳、抓阄决定。
效果:学生在参与和讨论过程中,对生命价值进行了严肃判断。
《死亡》
主题:选择最亲最重要的4个人,假设他们离你而去。
准备:纸巾(下课时,纸巾都被学生擦眼泪用完了)
过程:让每个学生在4张纸上写出自己最亲最重要的人,折好,相互交换。随意撕掉一张,再还给对方。被撕的那张纸,代表这位亲人已经离你而去。拿回自己的纸条后,大家开始讨论:你心目重要的亲人离开你了,你的生活会怎样,你是怎么想的?“我心中最重要的父亲,没有他,我和妈妈少了顶梁柱。”……每个人说到后面,声音开始哽咽,许多学生留下了眼泪。同样,如果是你离开了亲人,家人也会是和你同样心情。
效果:培养了学生珍惜身边人的意识 8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
(一)明确课程目标的作用
1、选择和确定心理辅导内容、制定心理辅导方案的重要依据
2、指引心理辅导方向、调控心理辅导的过程
3、检验心理辅导工作有效性的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要求(P77)以发展性目标为主、以防治性目标为辅
(二)课程目标的体系(P78)
小学阶段:提高小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培养他们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初中阶段:培养初中生自重、自爱、自尊、自信的独立人格及对自我与外界的评价能力;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高中阶段:培养高中生更为完善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能以更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世界及自我发展等问题。面对升学或就业,具备选择专业或职业和克服压力的能力。9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
初一年级(独立):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富有责任感和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初二年级(自控):掌握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常识,适应自我身心变化,能够大方得体地与同学、异性和长辈交往,勤奋精神和刻苦毅力逐渐养成。
初三年级(耐挫):形成锲而不舍的个性特征,掌握自我心态,情绪的调适方法,改善学习方法,能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作出合适的决定。
高一年级(适应):适应高中学习环境与学习要求,增强集体感和人际交往能力,掌握自我调适与自我改变的技能。
高二年级(创造):培养丰富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发展创造性。
高三年级(奉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关心国家命运并具有使命感,具有奉献精神,选准自己的发展前途与人生目标,能娴熟地运用所学技巧自我调节考前情绪,成功完成中学阶段的最后冲刺,能够作出升学或择业的最佳选择。10初三第一学期心理辅导课程之重塑自我
教学理念: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是自我概念形成的时期。也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时期,他们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良好设计,但由于对自我形象过度敏感.他们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外在评价和成败得失的评价,以至于产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如自卑、自责等。因此,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
教学目标:教师: 1.了解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2.提高对学生自尊心要求的敏感化 3.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学生: 1.澄清不良自我形象产生的原因。2.学会保持良好自我形象的技术。
教学准备:阅读教学参考资料--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11上课过程之活动展示——暖身活动
例:结
识
新
同
学
礼节操:——超级握手
背景:播放轻音乐碟片
步骤: 1请同桌间相互握手。
2参考“超级握手活动表”列出的几种握手类型,看看你刚才的握手方式是属于哪种类型的。3 让同学们到处走走,再使用不同的握手方式和别人握手,感受不同的感觉。
12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当事人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心理剧能帮助参与者,通过一系列活动热身,进而在演出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梦境及人际关系,伴随剧情的发展,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这是一种可以让参与者练习怎么过人生,但不会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方法。
特点:通过表演,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
注意事项:事先要排练
心理故事法
特点:讲故事,让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
作用:从现象上升到问题,吸引人。注意事项:注意声情并茂,故事讲完后要结合“我”引发思考,不必深入剖析。测验法
测验法可以分为心理测验和趣味测验。心理测验又分为标准心理测验和简易心理测验。特点:进行自我测评
作用:通过测试,使学生将“我”与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同时增进其自我了解。注意事项:注意测查的负作用,解释要慎重。简易量表,只作体验。(包括学生主体性量表、学习习惯检核表、睡眠质量检查表、焦虑量表、压力量表、职业兴趣测验等。)艺术渲染法
特点:以电影、电视、歌、舞、诗、画等艺术形式出现
作用:活跃气氛,体现文化氛围,艺术色彩。
注意事项:不能太多,否则变成联欢会。选题要切合主题。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针对具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通过与患者交谈、分析、探讨和研究,帮助患者了解、认识和领悟自己心理障碍或者异常症状的心理根源,消除、矫正或者缓解患者现有问题和异常行为,促进患者积极的人格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影响的技术1)定义:咨询者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来积极影响求询者,促其较快成长与成熟的一种技术。2)种类:解释、忠告(指导)、自我开放等
①解释:是将潜意识提升为意识的过程—精神分析理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咨询者依据某一理论或个人经验,对求询者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说明和分析,使求询者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问题的一种技术。(P107)
②忠告(指导):是指对求询者关心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劝告,给予指导性和参考性的信息,以帮助来访者思考问题,作出决策。
③自我开放
定义:也称自我暴露,自我揭示等,是咨询者公开、开放、暴露自己的某些经历、经验、思想、情感等,与求询者共享,以促使其提高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发展的一种技术。
形式:两种
其一,向求询者表明会谈过程中对其言行问题的体验,其二,告诉求询者自己过去有关经历和情绪体验。
行为强化法(P102)
定义: 指运用强化手段使来访学生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或则削弱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
种类:
1)行为契约法(行为塑造法)1协议制定一个合同(契约)。
2契约明确规定一个疗程的目标、方法与步骤。目标分成一步一步的小目标。
3其原因就在于:人的行为更容易受一些少量的,但很及时、很明确的强化物影响,而不易被那些虽然很大,但很遥远的强化物左右。
2)代币法(代币管制法)是一种利用强化原理促进更多的适应性行为出现的常用方法。其形式有小红旗、小红花、小票券等等。3)消退法是一种对不良行为不予注意、不予强化,使之逐渐削弱以至消失的方法。
松弛技术:也称放松训练法,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生理心理活功,降低激活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辅导方法。即:通过生理上的放松达到心理上放松的一种技术。
系统脱敏法:是一种在求询者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使之逐步减少引起其焦虑、恐惧、紧张源的一种心理干预技术。
满灌法也叫洪水法、冲击法、快速脱敏法,就是鼓励求询者直接接触引起焦虑、恐惧的最强烈的情境,坚持到紧张焦虑或恐惧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心理干预技术。注意事项(1)要向求询者说明该技术带来的恐怖、焦虑是无害的(2)让求询者体验到最强烈的情境(3)面对恐惧,不允许回避(4)现实满灌,不能用危险性的工具(5)使用该技术时,必须了解求询者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求询者的身体状况。
厌恶法(厌恶制约疗法、惩罚疗法)定义:是指运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想象,使之产生不舒服感,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方法。
注意事项(1)厌恶刺激应达到足够的强度,持续时间为直到不良行为消失。(2)此方法带有一定的残忍性和非道德性,使用前应征得求询者的同意。理情治疗理论(RET法):艾莉斯(Albert Ellis,1913~),在美国被公推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第二名,在加拿大则排名第一。主要观点:心理异常源于错误的观念。1)人有“庸人自扰”的倾向,人常为情绪困扰,而且多半是内生的;2)人有思考能力,但思考问题多表现损己害己的倾向;3)单凭想象即可形成观念,这些观念常把人带入愈想愈烦恼的境地; 4)人有自毁的倾向,也有自救的能力,转化前者为后者,即为治疗。
面质(非理性信念辨析)定义: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询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一种技术。又称理情治疗法(REBT法)理论基础:基于性格的ABC理论。A: 指诱发事件。B: 指信念系统。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 指结果。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也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想象进行
基本步骤:1.引导来访者在想象中进入曾使他产生过取向困扰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使之重新体验这种情境下的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一步非常重要。2.帮助和引导来访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并体验适度的情绪。3.停止想象,让来访者讲述他是怎样在想象中使自己情绪发生了变化,发现影响其情绪反应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形成合理的认知。此时咨询者要鼓励和强化来访者形成新的合理信念,并补充其他相关的合理信念。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 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真诚
定义:指咨询者与求询者赤诚相见,坦诚相待,以帮助求询者摆脱心理困惑,从而产生可信可靠信念的一种技术。其含义有二层:一是咨询者真实展现自己。二是真诚地对待求询者。
意义:真诚是咨询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咨询者的真诚不仅给求询者一种安全感,而且为求询者提供了一个榜样;受咨询者的真诚感染和暗示,求询者也会逐渐也会逐渐诚实地开放自己,表达自己,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尊重
定义
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求询者人格及其真实问题的一种技术。
意义
有助于求询者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
14催 眠 作 用:1.减压放松,消除身心疲劳感,消除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改善睡眠,提高休息质量 3.心理调整,体验自信与充实 4.改善情绪,内心平和与喜悦,面对生活游刃有余 5.自我催眠,提高自身调整应变能力,开发个人内在潜能
6、改变恶习,如戒烟、戒酒、减肥
7、在催眠过程中,随着深度愈深,某些能力会改变。(1)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接受暗示的能力增强(2)对重量、时间、疼痛、数字的感知及自我控制等能力减弱。
8、探索灵性,了解前世与今生之因缘 15催眠状态下的反应: 外在表现:1眼睛闭上而眼皮闪动或目光呆滞、语调降低 2呼吸的改变(通常是变慢)3强直,像腊一样的僵直皮肤或皮肤颜色会改变(泛红)4无精打采、垂头丧气的脸部肌肉或整体性的肌肉松弛5行动迟缓,自主性行为减少,有时会产生无意识躁动或吞咽的反射动作6眼睛流泪、泪湿增加或眼睛会变红7有睡意或困倦的表现8身体变暖和
内在反应:1活动的意愿降低2时间扭曲3声音的淡入及淡出4感觉轻松自在、轻飘飘、漂浮5记忆遗忘6记忆力增强7想象力增强8疼痛阻隔9易于接受暗示 16催眠程度:一般分为三级:轻度、中度和深度
1)轻度催眠状态:求治者感到浑身倦怠、肌肉松弛、呼吸深缓、无力睁眼,醒后对催眠中发生的事情有回忆能力。2)中度催眠状态:瞌睡加深,睡意甚浓,皮肤感觉迟钝,痛阈值提高,顺从。醒后对催眠中发生的事只保留部分记忆。3)深度催眠状态:感觉明显减退,除对催眠者的说话有反应外,已基本没有知觉,甚至对针刺刀割也无痛觉,可施行外科手术。事后完全不能记忆起他在催眠中的言行。17催眠方法 :(1)言语暗示加视觉刺激。此法又称为光点刺激法或凝视法,是让被催眠者聚精会神地凝视近前方的某一物体(一光点或一根棒等),距离10厘米左右。
(2)言语暗示加听觉刺激。此法又称为节拍器法,是让求治者闭目放松,注意倾听节拍器的单调声或水滴声。(3)言语暗示加运动刺激。此法又称为后倒法,是运用“后倒”的指令,使催眠者的整个身体向后倒,从而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的一种技术。
(4)言语暗示加皮肤感觉刺激。此法又称为诱导按摩法或温觉引导法。
(5)药物催眠。某些求治者如暗示性低、不合作,可使用2.5%的硫喷妥钠或5-10%的阿米妥钠0.5克,稀释后,进行静脉缓慢注射,在求治者进入半睡眠状态时,再导入催眠状态。18团体心理辅导依据的理论:1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于30年代创立于美国,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勒温提出场论(field theory)。场具有复杂的非物理的力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动力结构使场成为动力场,随着动力场的千变万化,人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变化。公式:B=f(P E)即行为是人格和环境的函数。2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1他认为个人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个人内在结构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力量决定的,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2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互相影响,构成一种三角关系。3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学会的。在观察学习中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环境,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发生变化。
19团体心理辅导的分类一)咨询遵循的模式及目标:发展性、训练性、治疗性
(二)计划程度的不同:结构式、非结构式
(三)成员背景相似程度:同质、异质
(四)开放程度:开放式、封闭式
(五)咨询理论:精神分析团体、行为主义团体、认知—行为团体咨询等 发展性团体: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团体辅导形式,以自我成长和完善为重点,参加者主要是健康的正常人或有某些烦恼的正常人,参加动机为更好地了解自己,充分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发展。如:自我成长小组、领导才能提升小组 训练性团体:着重人际关系技巧以及人际交往自信的训练和培养,参加者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如:社交技巧培训营、敏感性训练小组等
治疗性团体:帮助矫治较严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通过团体特有的治疗因素,如支持、关心、感情宣泄等,改变成员人格结构,达到康复功能,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对辅导者要求较高,如:考试焦虑治疗小组、社交障碍矫正小组
20团体辅导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差异性原则
4、尊重性原则
5、全面性原则
6、体验性原则
7、可操作性原则
8、趣味性原则
21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的程序
1、通过海报、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刊校报等各种宣传途径,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咨询中心将要举办的团体辅导的主题和有关事项
2、招募团体成员,以自愿报名为主,同时通过宣传途径了解各班信息,动员部分特殊需要帮助的学生参与。
3、确定来访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4、确定活动名称、时间、地点、活动内容。
5、宣布团体纪律:坦率真诚,保守秘密,签定契约。
22有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条件
1、有明确的团体辅导目标
2、有称职的团体领导者
3、成员要积极参与活动
4、有适宜的团体活动
称职的团体领导者1)团体领导者的人格特征2)团体领导者的角色3)团体领导者的基本态度4)团体领导者的职责
人格特征1美国心理学家(1988)提出的10项特征:良好的意愿,真诚对待他人,有能力与人分忧共乐,以充满情感的态度对待成员,认识并接纳他人的能力,帮助当事人发现个人的能力和学习自立,兼收并蓄不同治疗学派的理论和技巧,综合发展成自己独特的咨询风格,愿意探索和冒险,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体验和观点
2林孟平(1992)提出的11项特征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自爱自信,敏锐的自觉,知觉自己、把握环境,具有自我的肯定,清楚并欣赏自己,投入并参与,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个人的协调和表里一致,心口如一
基本态度:1共情:放弃主观参照标准,设身处地,体察了解对方;不等于同情(高低尊卑之别);不只重视感受,还重视理性;不等于认同或赞成对方的行为和观点2真诚:心口如
一、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全身心投入;不等于随意说;不等于完全自由的自我表达
3无条件积极关注: 整体接纳对方的长处与短处;不等于必须同意不良行为;不等于不能拥有个人的自己的价值取向
职责:制定详细地计划书,预见可能的问题;慎重筛选成员;注意调动团体参与积极性;适度参与并引导;提供适当地解释;创造融合的气氛
23团体辅导的实施
(一)团体辅导的实施阶段
二)团体辅导的实施技术1反应技术:倾听、复述、反映、澄清2互动技术:建立关系、解说、联结、促动、沟通、保证、鼓励和支持3行为技术:提问、面质、调停、聚焦、示范
(三)团体辅导的方法:团体讨论;难题解决;角色扮演;心理剧;行为训练;习作活动;演讲会;报告会;参观访问;影视欣赏;图书治疗等等。
24经典团体辅导活动系列
(一)促进团体相识的活动(1)轻柔体操(2)互相自我介绍(由两人一组——四人一
组——八人一组)(3)问与答(4)最佳搭档(5)连环炮(6)棒打薄情郎
如棒打薄情郎 目的:尽快相识,增进团体凝聚力
时间:约20分钟
准备:用挂历纸或旧报纸卷成一根纸棒
操作:初次聚会,全体成员围圈而坐,轮流介绍自己的名字、兴趣、出生年月等个人资料。每个人都专心去记其他成员的资料。然后站成一圈,选一个执棒者站在圈中间,由他面对的人开始大声叫出一个成员的姓名,执棒者马上跑到那个人面前。被叫的人马上再叫出别一位成员的姓名。如果叫不出来,就会受当头一棒,然后由他执棒。依此类推,直到大家熟悉互相的姓名为止。如果一个人3次被打就必须出来表演,作为惩罚。此活动适合青少年,在游戏中相识
(二)相互信任与彼此接纳的活动(1)信任之旅(2)戴高帽子(3)镜中人(4)哑口无言(5)信任考验(6)猜猜我是谁(7)个性发现(8)组员心声
(三)自我探索的活动(1)20个我是谁(2)生命线(3)人生曲线(4)自画像(5)人际关系中的我(6)人生透视(7)洞口余生(8)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或事件
(四)澄清价值观的活动(1)火光熊熊(2)临终遗命(3)生存选择(4)姑娘与水手(5)人生的最后时刻
如
火光熊熊
目的: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理解他人的价值观
时间:30~40分钟
准备:纸、笔
操作:指导者将团体分成5人左右的小组,然后告诉大家,现在你的宿舍正被烈火吞噬,情况危殆,时间只够你冲进火海取出3样东西,你会选择哪三样?先后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选择这三样?它们对你有什么价值?还有没有重要的物品不在抢救之列?为什么?然后给成员一定时间让他们想一想,并写在纸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告诉其他人你为什么如此选择的原因。
生存选择
目的:探讨并澄清价值观,以及通过交流,认清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时间:60~80分钟
准备:每小组(5~8人)一份材料及统计表
操作:指导者告诉成员:地球上发生了核战争,人类将要灭亡。但是,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特别的核保护装置。如果谁能进入其中谁就能生存下去。现在有10个人。但是核保护装置里的水和食品、空间有限,只能容纳7人。与就是说,人类只能有7人可以生存下去。请您决定谁应该活下去,谁只能面对死亡,为什么?并请排出先后次序。10个人的情况: ①小学老师 ②小学老师怀孕的妻子 ③职业棒球运动员 ④十二岁的少女 ⑤外国游客 ⑥优秀的警官⑦年长的僧侣⑧流行男歌手 ⑨著名的小说家 ⑩慢性病住院患者。全体成员听完给定的情景后,认真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位成员将自己的选择及理由记下并在小组内部交流。为了获得小组一致的意见,全组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各个人可以在讨论后修正自己的意见。然后每个小组派小组代表在整个团体中介绍小组的决定及讨论情况。小组成员可保留自己的意见,到团体中再阐明。这个活动包括着丰富的寓意,充分体现了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或理想。讨论并不求得出一致的结论,真正的目的在于讨论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及他人的价值观,并通过他人的启发,调整自己的认识,认清生活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什么。
(五)互助解难的活动(1)目光炯炯(2)热座(3)脑力激荡(4)做自己的主人(5)秘密大会串
(六)结束团体的活动1)大团圆2)化妆舞会(3)把心留住(4)笑迎未来(5)结业式 25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含义: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等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的矛盾、冲突、困扰、麻烦及障碍等。
26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应有的认识: 中小学生身上的心理问题一般只是暂时的,随着自身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水平的提高会逐步减少,也会在成人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逐步矫正。所以,应注意不能随便给有心理问题的儿童贴上“病态”或“变态”的标签。那样,即不负责任,也不科学。
27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一)学习和升学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贫乏等。
(二)品行方面的心理问题,如多动、网络成瘾、退缩行为、抢劫、偷窃、说谎、斗殴、逃学、出走以及各种不良习惯等。
(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压抑、紧张、忧郁、沮丧、冷漠、恐惧、孤独等。
(四)人际关系和青春期方面的心理问题,如交往中的胆怯、自卑、孤僻、自负、不合群、男女生交往过密(早恋)、恋爱、失恋等问题。
(五)个性与人格方面的心理问题,如猜疑、犹豫;固执、狭隘、独断、专横;自私;残忍、对立和破坏;嫉妒等。
(六)特种心理障碍问题,如口吃、遗尿、失眠、夜惊、梦游、神经性厌食、偏食、异食等。
(七)严重心理失常问题,如癔症(歇斯底里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焦虑症、性变态(同性恋、窥阴癖、恋物癖、异性癖等)及其他精神疾病等。
28考试焦虑的影响 影响是双重的:
1、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精力更加集中,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灵活,对学习和考试具有积极意义。
2、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习和考试具有不利影响,它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甚至形成焦虑性人格,进而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目前,青少年中存在的严重考试焦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网瘾综合症主要表现:上网时精神兴奋,心潮澎湃,欲罢不能,时间失控。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而忽视与社会的交往、与家人的沟通,甚至对上网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以致不能分离。
第四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和应对措施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
而目前中学生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心理障碍,导致走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或与他人合作发生困难,这种交往恐惧症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形成障碍,更有甚者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恶性事件给社会、家庭带来了严重后果。这些心理问题足以说明如何做人的教育存在问题,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最好办法。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竞争压力的增加,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类问题
中学时期是学习的重要时期,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不正确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
(二)人际关系问题
围绕学习而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
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问题,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三)情绪类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1.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2.人际关系紧张产生的压力。3.抑郁、精神
苦闷、情绪低落。4.焦虑、心里烦躁不安。5.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
6、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7.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
就我校来说,有些学生就存在上述的心理健康问题。现举两个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来说明:
1、问:我(一初一小男生)今年13岁了,在同学中我的个子显得较小,老是长不高。在同学中觉得自己特没信心,真是烦恼透了。我该怎么办? 答:首先,老师(心理老师)不知你的具体身高,也不知道你评判身材高矮的标准。不过,人的身高绝大部分是遗传因素决定的,父母身材高,孩子的身材一般就高。反之,孩子的身材一般就较矮小。既然不是自己决定的,就不必“自寻烦恼”。第二,即使身材较同学矮小,又怎样呢?世界上许多身材矮小的人都是杰出的,比如邓小平,拿破仑等,因此,建议你把自己的优点长处展示出来,也许你能“身材矮小,形象高大”啊!第三,你才13岁,人的发育有早有晚,也许有一天,你会发觉自己一点也不比同学矮小呢。最后,虽然身高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报纸杂志介绍的一些科学方法你可参考:①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8小时睡眠;②合理的营养,不挑食;③适量的运动,如慢跑,仰体向上,蓝球等。相信你,你能抛弃烦恼,做个形象健康的中学生。(属于情绪类问题:抑郁、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2、问:我(一初二女生)上课老是走神,经常没办法认真听讲,导致成绩也下降。答:上课偶尔走神,是正常的。经常走神,就会影响到听课的质量,久而久之,成绩就会波动,不知你是否对自己上课走神做过分析?如果是听不明白,听不懂,那你就要课前做好预习。课间要注意休息,一定要走出教室舒活手脚,眼眺远景,切忌追逐打闹、兴奋过度;课前注意排除干扰,能解决的事尽早处理好。另外,平时可以与老师,同学约定好,真若自己走神,请他提醒。最后,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耐性,提高注意力品质,你一定会听好课,逐步赶上来的。(属学习类问题)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门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往往是嘴上喊重要,实际上都被削弱或取消。首先,从现行教材的设置便可看出在现行教材中,只有七年级思想品德和地方教程略有涉及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它没有专门的教材,系统而有序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教育,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怎样的途径,达到怎样的目的等没有理论依据。而现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采用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其次是现行的地方考试制度,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是通过一年一度的学生中考或统考成绩这一硬指标来鉴别衡量各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选“优胜学校”、“先进教育单位”,从而引导各中学管理者也偏重于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优表模,没能开设专门 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和原理。而学生家长也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孩子成绩名列班级、年级前列而自豪,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有对策。第三是各中学没有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很少进行培训学习,更别说资格认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出现问题后由校领导或班主任来对事件进行处理。或者流于形式,半年讲几次心理辅导(矫正)课,这样,很难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因素复杂多变,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
学校难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原因表现在:(1)现代家庭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5、6个长辈爱护一个孩子,把孩子宠得在家中是绝对的“老大”,呼风唤雨,我行我素,致使这样的孩子来到学校后地位发生变化,心理失去平衡。(2)单亲家庭学生增多。这些学生在家中由于不能得到完整的爱护,来到学校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则表现或抑郁、或妒忌,最后发展为自闭,很难与人沟通,处事过激或消极怠慢。(3)乡村农民工进城谋生。他们忙于生计,很少也很难得与孩子说上两句话,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中,而对孩子的教育无从谈起,一旦学生放学,这些孩子就成了真正的自由“主人”,或进网吧、游戏厅,或溜达于
街头巷尾,久而久之,受社会不三不四的习气影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学校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是左耳听、右耳出。(4)“留守学生”在学校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留守学生”的监护者,在我校的调查表中反映出45%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30%由亲戚代管,而他们中表示乐意照看的有42%,不乐意照看但没有办法占28%,有55%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21%的留守学生表示有烦恼的时侯能和照顾我的人说说,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难以尽到对监护对象的教育责任,学校的心理健康任重道远。(5)社会风气的影响。由于中学生年龄小,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好奇心强容易沾染不良习气,一当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时,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排解,消除和矫治,就会走向极端,造成危害。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1、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善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学校根据这一特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每学期都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从一点一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确各年级责任,严格管理,确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七年级:学习适应中学环境,适应中学老师教学方法,给学生灌输道德行为
标准,体验父母之恩,学会报恩,明白事理。八年级:培养学生责任感,能辨是非,心中有他人,能为别人付出,追求真、善、美。九年级:注重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应考心理辅导。
2、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潜移默化、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养成健康、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利用文化走廊、板报,搜集名人名言,扩大学生视野,补充大脑营养,充实课外生活。有利于引导学生向上的心理。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十无班级”、“优秀班级”、“文明学生”评比,“学生家庭、社会、学校礼仪知识大赛”、“我爱我校”演讲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学生实践活动,注重道德思维和道德能力,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意识,有效地预防、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在走向高一级学校后,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我校毕业生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步入社会的也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
我校于2011年成立心理咨询室以来,坚持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抽调有经验、有能力、有热心的两名男女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开展工作,心理辅导老师开设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时定期不定人地开设养成教育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咨
询室全天为学生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从而保证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可信。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创性工作,需要全体教师勤恳工作,不计得失,讲求奉献,才会迎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灿烂春天。
中峰职业技术学校
第五篇:浅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长期以来,我们关心中小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而忽略了与每个中小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小学生的问题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本文将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论述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功能。
关键词:中小学生 体育教育 心理 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丧气、情绪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2.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以至于终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考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性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孩子在父母影响下形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养成了自私,好斗,狭隘,偏执的性格,形成了巨大的偏差,其性格的弱点成为心理的最大障碍;其次是留守子女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部分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子女在家独自读书,这些孩子心理缺少依靠,缺乏父母正规的管教;最后是学校教育的弊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对安全事故视如老虎,把安全提到最高的境界,生怕学生除了什么问题,惹上麻烦。于是凡是与安全有关的活动一律取消,学生缺乏必要的放松和发泄,长期这样就会使学生心情抑郁,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二、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潜意识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满足人与人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根据实践和调查表明,体育活动是治疗忧郁症、焦虑等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保持或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目前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的手段在国外已经流行。从上可以说明,体育课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是最容易调控,最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具,要高度地予以重视。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工作是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心地单纯、情感丰富的少年儿童。因此,我认为重视情感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开始逐步加强,他们的内心也需要别人的尊重、认可。因此,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只不过是社会角色不同,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关心他们,真诚的帮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跟他们接触,跟他们交朋友,谈他们喜欢的话题,尽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心理是敏感而单纯的,当他们受到你的真诚,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在你与学生的每一次平等、友好的交谈中,你会了解许多有助于工作的信息,会在班级中营造出暖融融的情感世界,逐步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爱戴,营造出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体育活动对学生自尊心的影响已经引起一些科研工作者、老师和教练员的兴趣。国内外的运动心理学专家一致认为体育活动对儿童自尊心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与自尊心要求联系是很紧密的。我们加强儿童的自尊心主要采用两类调节方法:首先,体育老师或家长需创设一个鼓励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的环境,如:小型的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其次,与单纯学习运动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相比,儿童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对体育活动的目的、任务、方法及重要性进行直接指导,且儿童不宜从事专业性强的,甚至力量性、长时间耐力性的体育活动。
3.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从内心世界发出的支持自身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培养激发个体潜在的兴趣使之渐渐壮大。当所从事的活动有许多动机,如自身爱好、家庭社会的影响、取得体育成绩的压力、学校体育教师的引导等。总之,当体育活动的内容与个体的兴趣结合在一起时,学生的快乐体育便体现出来,而体育活动所需的能力不相一致时,参加对象就会感到烦恼,担忧和焦虑。所以,体育教学中可采取由简到难,寓教于乐、快乐体育的原则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4.发挥体育活动对儿童心理上的积极作用
体育活动对儿童心理也可能因处理不当而产生消极影响。如部分学生过分迷恋体育活动,用在文化学习上的时间过少,出现作业完不成,文化课考核成绩差而遭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若此时过分限制他们的活动,他们会出现心神不定,心情不好等到不良状态,儿童大运动量从事体育活动,如专业性强的游泳、体操、举重等等需控制体重的项目会导致饮食混乱,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对儿童的心理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功能与价值,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体育教师应该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意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深化学校教育素质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3]林建华主编《: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