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新生入学的几点看法
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新生入学的几点看法
中村中心小学林红梅
自九九年毕业以来,不知不觉已经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十几个年头了,这十几来,我基本上是在担任一、二年级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我所在的学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它是福建省农村寄宿学校试点单位,大多数学生都是住校的,因此老师们的工作就显得格外繁琐和沉重。自2004年撤点并校以来,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农村的孩子也能得到相对优越教育环境,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我自身而言,我也是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我从内心能体会农村人对知识的渴求,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父辈们绝没人会希望下一代还继续过着他们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但是要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下些工夫,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城里的孩子一到入学年龄,那叫一个全家总动员啊,一般一到大班放暑假,家长们就赶紧为孩子们报各种的学前学习班,像拼音啊,二十以内加减法这些一年级的学习知识,在孩子们进入小学前已经是熟记于心了。而同样的我们农村的孩子呢,因为村里没有正式的幼儿园教学点,连正规的幼儿教育都没有享受过一天,就稀里糊涂地被家长送到学校来了,而且是寄宿的。每回碰到新生入学时,我就会感慨万分,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许多人一天幼儿园都没上过,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就这样来上一年级了,有些孩子是在独居环境中长大的(就是居住在半山腰,周围没有邻居),一下子来到校园里学习生活,那种与父母分离的焦虑一下子爆发出来,于是,哭闹、拒绝上学等一系列难题就冒出来了。同时,这样一折腾,学习就更加受到影响了,老师的精力也多半消耗于此。一年级的学习基础没有打好的话,孩子们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在此,我仅以几年来的一线工作体会,谈谈自己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新生入学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新生入学前,家长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农村地广人稀,幼儿教育严重缺失这是不争的社会现状,凭我们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的,对此,我们的家长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为孩子做一些入学前的功课,这些功课并非一定要像城里的家长一样,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而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一方面从孩子心理上先进行一些辅导,比如把它具体为,平时跟孩子交流时,可以时不时地告诉他:“过不久你就要变成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了,到时会有很多的小朋友跟你一块学习、生活,可有意思了!”这样让孩子心里有个缓冲,为离开父母融入校园生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父母还可以让已经上小学的大孩子为新生介绍校园学习生活,也可以在入学前带孩子参观新校园,先熟悉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要让孩子能够学会积极与人交流,让孩子尽快融入校园集体生活。
二、新生入学后,融入校园的类型
每年的新生入学后,孩子们来到这个美丽的新环境,大致都会演变成以下几种类型: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孩子很快进入小学生这个新角色,最快适应校园生活,他们用很积极乐观地态度对待校园里的一切,哪怕是与日夜相守的父母分离,也没有引起他们的一丝不安,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快就会在校园的所有活动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2)独来独往型:这种类型的孩子多半是居住环境较为偏僻家庭里走出来的,由于平时的生活环境导致他们的离群个性,但他们只是暂时不懂得怎么与大家相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有人鼓励,他们也能适应校园生活。
(3)自由自在型:这类孩子做事比较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具体表现为,他们可能上课时,坐不住想走走就会立马站起来逛逛,想吃东西,就会马上往嘴里塞些小零食。他们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不断提醒。
(4)抗拒入学型:这种孩子为数不多,但每年总能碰上那么几个,把老师和家长搞得是焦头烂额。这类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长都特别溺爱,就是这种长辈无底限的爱,导致这类孩子在入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还不能适应校园学习生活,有的甚至因此导致厌学、逃学等较为严重的后果。
三、根据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
教师必须根据新生的不同类型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以达到尽快让孩子进入角色的目的。
(1)对待积极乐观型的孩子,老师只加以适当地引导和适时地进行表扬,孩子就能够很快融入校园生活,进入学习角色。而且这类孩子往往要比其他同学更加表现出色些。
(2)独来独往型的孩子性格会有些腼腆,面对校园里这么多同学他很容易感到紧张,不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积极的鼓励,消除他们的紧张和不适,让他们慢慢地敞开心扉,与同学和老师成为朋友,让他们变得自信。在我现在任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叫罗璇的小女孩,我至今还记得她注册报到时的情景,小心翼翼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眼睛始终盯着地板,两只小手紧张地抓在一起,跟她说话,她始终是低着头,一声也不吭。她的妈妈摸着她的头对我说:“阿璇从小就这样,可能因为是第二个女孩,在家不受长辈重视吧,性格非常内向,不说话,她可能学习进来会很吃力,今后要请老师多帮助她了!”看着她妈妈那副忧心重重地样子,我安慰她说:“别担心,慢慢来,在学校里呆上些日子,跟同学们交上朋友了,就会好的!”话虽如此,接下来的学习中,罗璇果然像她妈妈担心地那样,课后从来不见她跟同学们一块游戏,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上课也从不举手发言,眼睛里总是一片迷茫。第一次单元测试时,她果然像她妈妈预料地那样,成绩不合格。这可急坏了妈妈,我安慰她说:“没关系,我们一块努力一样,应该会好的。”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让妈妈周末时,都安排孩子出去跟小伙伴们一块玩。平时,我就经常跟她谈心,上课动不动就表扬她,让班上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主动找她玩。一个多月后,罗璇果然进步了不少,已经在班上交了几个知心朋友,学习也在班级比较拔尖了。
(3)自由自在型的孩子做起事来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很难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地耐心说教,同时榜样的力量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安排一些能力强表现出色的班干部跟他同桌,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也能够跟上其他同学。
(4)抗拒入学型的孩子从小受到家长溺爱,所以特别抵触进入寄宿学习生活,出于对孩子的特别疼爱,这类家长总是在孩子初入学时担心他们学校食堂伙食不好啦,或者在校会不会被大的孩子欺负啦,总是时不时地到学校看望孩子。这一看不要紧啊,孩子们就开始撤娇了,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毕竟校园生活不像在家里那么随意,最后变成,家长一来,孩子就哭闹,吵着要回家去之类的。有些家长不顾老师的劝阻,会在孩子的哭闹之下,把孩子带回家休息几天,这样就给孩子造成了一个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印象,而且只要一闹腾,家长就会按他们意愿去做,如果家长没到学校探望,只要大哭大闹就行了。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家长愿意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很坚定地告诉孩子,你必须跟同学一块呆在校园学知识,按上学时间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然后坚定地握扭头就走,学习期间,不要轻易到校探视,再加上老师的耐心教育,这类孩子是能够转变过来的。每年新生入学时总会出现这样的孩子,而这类孩子的学习总是不太理想,归根结底问题是出在家长这。
农村的家长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的问题,他们不 懂得如何具体地指导孩子学习,再加上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周末回到家里,家长也只是懂得给孩子做些好吃的,根本没有过多关注孩子学习情况,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为孩子付出更多的心血。农村的孩子也跟城里的孩子一样活泼可爱,他们也应该会有比父辈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块来关注这些孩子们吧,让我们更加重视农村新生入学,为孩子们学海生涯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第二篇: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班主任工作交流稿
鸡足山镇九义学校
赵春荣
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在整个班级的管理、教学和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直接决定着班级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方向,深刻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与充分发展。同时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是新课程的实践要求。那么,班主任的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如何准确定位呢?
一、班级组织建设的调控者
作为素质教育形式下的班主任在班级组织建设中应当是一个宏观调控者的角色,也就是说,班主任应当协调多于专制,其权威更多在于通过良好的班风来影响每个学生,而不是教师自己要求每个学生应当如何。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发展是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标志。良好班集体可以使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充分而和谐的发展。良好的班风对班级成员的影响比较自然,也非常深刻,正如有人所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学会了头脑平静地生活”。班主任在此中的权威在于发挥其认识及对学生个性了解的优势,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团结、务实、有效、民主的班级组织结构,并有效地控制非正式组织对班集体建设及班风养成的影响。这种调控者的角色也就要求班主任具有民主管理意识,放弃传统的至高无上,以一种非传统权威来影响学生。
二、学生的良师益友
就班主任来说,主要是同学生打交道。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学生的关系。班主任既不能将自己凌驾于班级学生之上,也不能同他们对立起来,而应该将自己置身在班级集体之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在师生关系的定位中,班主任应有意识地树立起一种既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诤友的形象和效果。教育家孔子说:“予师之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良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高尚的人品;既要用渊博、幽默、风趣、理性去征服学生,更要用正直、善良、宽厚去震撼学生。
在课后和学生的交往中,则要更像一位诤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态度好坏是能否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格外敏感,甚至几乎是依据老师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反应。班主任的关心与友善能唤起学生的感激心情,相反,班主任对学生的挖苦讥讽,只能触发他们的逆反与对立情绪。所以,与学生交往时,一方面,要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学生,以真心和坦诚来对待学生,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和他们平等地交往,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你是值得信赖的朋友。班主任尤其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做后进生最可信赖的朋友,要着力帮助他们改变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一方面,班主任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能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再启发引导他们总结成功的原因,激励他们取得更多的成功。班主任要注意的是,对他们的进步,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遵循反复渐进的规律,从实际出发,只要有点
滴进步,就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全体学生,引导班级每位同学,来关心帮助后进生,让后进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
三、研究者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一方面,要彻底改变我国教育落后以及科研力量薄弱的状况,使教育事业得到应有的发展,只靠少数专家、教授、专职研究员是不行的。同时,许多优秀班主任应该置身于教育科研者的角色,必须学习教育理论,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开拓创新,变“经验型”为“科研型”,努力探索科学、民主、个性的素质教育道路,从而为创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班级教育理论作出应有的贡献,否则,自己很可能成为一个辛苦劳碌的“教书匠”,于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四、思想品德教育者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理应是学生的道德楷模,其举手投足都要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所谓德育工作者,从狭义上讲,就是指履行德育职责,承担培养人的品德,提高民族思想水平使命的专业人员。勿庸置疑,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他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责任,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德育工作者。
把班主任定位于德育工作者,这是由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班主任职业劳动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任何社会都要继承一定的思想道德,只有将社会思想道德传递给社会每一个成员,并转化为他的品德,使之自觉遵守,才能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班主任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必然也是社会思想的传递者。其次,学校在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德育居于首位,并寓于其他四育之中。这就要求班主任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社会思想道德吸收过来,加以选择、加工和消化,然后传递给受教育者,使之转化成个体思想品德。同时,班主任也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智慧去感染、启迪、诱导受教育者,才能培养和塑造出他们美好的心灵。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最经常、最具体、最有针对性,因此,班主任应通过大量的说服教育,借助班集体的教育力量,把“德”的因素渗透到学习活动、生活实践的各方面,对班级学生进行经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班主任不仅要用语言来教育学生,更要以规范的行为来影响学生,教师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是学生评判教师的重要标准。
五、善于学习、不断学习者
班主任首先是一个学习者。首先,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网络社会”逐渐形成。这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因此,学习将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终身学习成为新世纪人们的普遍行为。所以,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其次,这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求教师都必须具备全面的先进的教育实践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多样性也要求教育者能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作为班主任,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全方位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形成“渊”与“博”相结合的“T”型知识结构。
六、心理医生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生理上接近或开始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在这一阶段还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不少同学长期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当中,耐挫力相当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时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各方压力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多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考郁症、精神分裂性变态等等。而这些心理问题一般都是深藏在心底,来无形去无踪。这就要求班主任时时处处做有心人,要善于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姿态、行为、兴趣甚至衣着等外部表现,去透视其内心秘密和个性特征,特别要能及时发现班级中或个别学生身上出现的典型,从而摸清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可采用谈心、笔谈、网上交流等方式和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做值得学生信赖的心理医生。
作为心理医生,班主任不仅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情绪,还应运用心理知识,增强受教育者的心理保健意识,同时要善于处理受教育者已经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
总之,班主任是班级组织建设的调控者、学生的良师益友、研究者、思想品德教育者、心理医生、善于学习、不断学习者等多重角色的整合,它们不仅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统一于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之中。
第三篇:农村学校寄宿制交流材料
一、高标准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近年来,朔州市教育局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合理调整城乡教育布局,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市政府出台“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并投资3.2亿元重点在每个乡镇建设1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在县城周边或人口较多乡镇建成1所寄宿制初中,全市共新建、改建69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6所农村寄宿制初中。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全市农村学校数由1776所减少到76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总数达到201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校生总数达到115650人,其中住宿学生达到63936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学生占到农村学校在校生的73.9%。同时,全市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统一配备了标准化宿舍、餐厅、暖气、洗浴、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学校同等标准的图书阅览、教学实验、文体电教、信息技术设备。朔州市农村寄宿制学校以政府高标准建设,学校实行保姆式服务、精细化管理,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12年10月,省教育厅在朔州召开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现场会,推广了朔州市的经验和做法。
二、扩大补助范围,实施营养餐工程
朔州市在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为保证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政府生活补助,不因家庭贫困失学或影响身体健康,出台了《关于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营养餐工程和给予寄宿学生生活补助的通知》,决定将生活补助范围扩大到全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扩大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范围之后,资金缺口由市、县按非贫困县3:7,贫困县7:3分担。2012年,全市还对69642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提供了生活补助,补助资金共计4573.7万元,其中中央补助524.7万元,省补助262万元,市补助1146.2万元,县区分担2640.5万元。同时,针对寄宿制学校贫困家庭学生较多,学生伙食标准普遍较低,不少学生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由市、县两级政府为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每天免费提供营养餐。具体办法是:每天为寄宿学生免费提供一杯牛奶(不少于250克)或一颗鸡蛋,预算资金为每天1元,每年按240天计算,资金来源由市县两级财政按3:7比例分担,预算资金每年在春秋季开学后分两次下拨各学校。2012年市县两级财政分两次拨专项款1542万元,其中市财政安排482万元,县区财政配套1060万元。
第四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
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安全方面
根据寄宿制学校住校生多、在校时间长的特点,首先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学校从每个学期一开始便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班主任担任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员,统一分担学校安全工作。同时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的各个制度,分工到人,责任到人,并同每个教师签定安全责任书,与学校考核相挂钩,确保学校安全工作有序开展。其次要时刻宣传,加强安全教育。学校安全工作应利用广播、会议、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并发动各班广泛开展班团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为载体全体动员、全员参与,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日常的重点工作,寓安全教育于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最后要立足防范,变“堵”为“疏”。学校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着手,进一步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识。每一个季度学校都要组织学校各部门对学校各处进行安全大检查,摸清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的矛盾,并做出相应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二、情感方面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工,寄宿制学校学生在亲情教育方面的缺失,成了学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现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如任性自私、自理能力不强、渴望关爱的心理
惯性,需要学校教育给予正确疏导。根据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的特点和优势,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开展阅读活动打造厚实精神根底。重视心理辅导培养积极健康心态。低年级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中年级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了品格修养的教育;高年级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每月邀请法制副校长、综治办领导等专家开展知识讲座,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还可以培养小学的自立能力。具体做法一是每月开展宿舍整理比赛,其中包括叠被子,摆放牙刷、毛巾等;二是编制学校寄宿制生活手册,指导学生如何适应寄宿制生活。三是每个班每月要安排一次角色岗位体验,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体验中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学校为每个学生建一张家庭联系卡,学生家庭住址、父母情况、联系电话等一目了然。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通报学生在校的情况,让家长参观学生的食宿、学习等在校生活,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校内外沟通。这样一来既能让家长放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又更密切了学生和家长的亲情关系,同时抓好接送学生时的个别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访档案。
三、特长方面
学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结合实际,开设了写字、手工、演讲、美术、舞蹈、篮球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特长。
四、教学方面
学校把“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研究学生新情况”和“提高课尝四十分钟教学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要求教师要做到“上明新大纲,下联新学情”制定最佳教学方案,异步教学、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大胆进行以发展能力为本位的教改试验,使学生想学、爱学、悦学、会学。教师想教、爱教、乐教、善教。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保证。
总之,学校实行农村集中办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寄宿制度,走办学的新路子。而农村寄宿制管理方式的完善和改革是个循序渐进、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协作和配合。
第五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探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探究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制度;习惯;育人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18―01
农村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集中办学势在必行,而寄宿制则是集中办学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集中办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形成规模办学效益,促进学校教育全面、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对寄宿制学校管理问题进行思考。
一、要有完善的寄宿生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细化,为寄宿制学校管理提供了具体的制度保障。合理有效的寄宿生管理制度能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学习的自主能力和生活的自理能力,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1.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重视和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教给他们一些应急知识和防范办法,培养他们的自救自护能力,保障学生安全。
2.成立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以值周领导、值周教师、班主任、宿管老师为框架的管理网络,与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寄宿生在校期间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管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做到寄宿生一日学习生活无缝式管理,确保管理无死角,形成人文化、人性化、人情化的管理,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保障体系。
3.提高舍管教师队伍素质。对舍管教师工作严格要求,日常管理常抓不懈,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如通过舍管处工作例会教育老师们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清醒认识宿舍管理的重要性。宿舍管理员是寄宿制学校最大的“班主任”,所以管理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住宿情况,使舍管处的工作规范、有序。
4.建立门卫、值班制度,校外人员入校登记、验证制度。寄宿制学校应健全完善校舍管理、食堂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安全检查等各项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及时消除隐患,预防事故发生。加强校外人员和车辆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辆入内,制定学生出入校门管理制度,保障住宿学生的安全。
5.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工作责任制。寄宿制学校应按规定配备消防设施和器材,并加强日常维护,保证其能够有效使用。设置消防安全标志,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畅通,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
6.制定寄宿生的饮食卫生制度。为了确保学生饮食卫生,应该有详细的寄宿生饮食卫生制度。对学校食堂卫生、商店食品要进行定期检查,要由专人负责管理。同时还应该定期对食堂进行卫生消毒,以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做好学生用餐管理工作,组织学生排队有序就餐,严防拥挤、烫伤事故的发生。
二、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在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中,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容忽视,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从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入手,充分发挥班主任、生活指导教师的管理作用。培养寄宿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求住校生在宿舍要床铺整齐,室内清洁,由生活指导教师负责检查、监督。
2.生活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教会他们怎么用公共卫生间,教会他们怎么叠被子,并对寄宿学生洗漱、吃饭、内务整理等方面进行手把手辅导,培养学生自主生活的意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对学生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如,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住校生大会等时间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4.制定相应的养成教育策略和机制。如科学量化管理制度,把学生的习惯要求细化、量化,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家校联系制度,加强同家长之间的沟通,使教育同步一致,使学生校内外言行一致,增强教育效果。每个宿舍选出宿舍长,让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
三、树立“博爱”的育人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爱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师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以师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理念,树立以“保育”为基础的质量理念,建立以“家”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把对学生的关爱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总之,作为寄宿制学校,我们将大力开展以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品位,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发展进程。力求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育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