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解,让教育走向成功《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理解,让教育走向成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人民村小学陈俊萍
作为老师,总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通过自己的教育,让优秀的学生变得更优秀,让不优秀的学生变得优秀。然而,现实总是屡屡给我们以这样的回答:我们努力了,但是却少有成效。
拜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敬佩之余有了柳暗花明般的感受:环境固然影响了许多,但是如果我们教育得法,还是可以产生一些效果的。
他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能容许学校里总有一批学生,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学好,干什么都不行……由于感到自己在智力上低人一等而经受着内心的痛苦。如果再加上家庭环境上的不顺利,那么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出毛病的危险性就更大……”这让我深深震撼的同时也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以往的一次经历。一个周一的早晨,按照惯例,我开始浏览孩子们交上来的周记,审查书写情况。很快,一份潦草的作业呈现在我眼前:笔走龙蛇,真是让人头痛。一看“作者”——小硕。我没犹豫,把他找了过来:“硕,这是你写的吗?”“是啊”,他笑咪咪地看着我,“那什么,老师,我去重写。”没等我反应,他就把本拿走了。我也没什么感觉,继续判阅。
还没到中午。“报告”,一个声音打断了正在办公室低头判作业的我。“老师,我重写完了。”我心里一喜,“好的”,并接过了他的本。一看,心里就凉了,一如既往。但我还是满怀希望:“这是你的真实水平吗?”“不是,老师”,孩子依然笑咪咪的。“那就把你真实的水平给我看,这么帅气的小伙子,字可不像你啊。”“哦。”孩子没再说什么,出去了。
下午,第一节课,“报告”,依然是这个声音,依然是这个孩子,依然拿着周记本。我很奇怪:“硕,不是上英语呢吗,你怎么?”“没事,英语老师让我来的。给您周记本。”望着周记本上依然没有什么起色的书写,我有些生气了“这就是你的最高水平吗?拿回去再重写!“(现在想想,当时真的就是有点鬼使神差的似的。以往遇到这样的情况,觉得孩子有所改观了就适可而止了,可这次。)可能潜意识中生气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或者是觉得他在挑战我的底线,忍不住情绪的我爆发了。令我惊讶的,他一声没吭,转身就走。我下意识地跟着他走进教室,本想跟英语老师询问一下情况:是不是不听话,自己就出来了(他比较有个性)。谁知,我还没开口问,就看见还没走到座位的他使劲把作业本摔在地上。当时,我的火气一
下子就上来了:”告诉你,硕。你别不懂好赖。我可以不管你,从今以后你也不用把作业给我。别跟我耍混。要耍混,回家!”可能是,没想到我能跟着回到教室,他一下子愣了,教室里陡然静得怕人。跟英语老师交代了几句,我转身出了教室。(此时的我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自己在全班学生面前失了威信,就是这孩子太不懂事造成的)
过了没多长时间,办公室的门被悄悄推开了。硕满脸泪痕地站在我面前:“老师,对不起„„..”“你没什么对不起我的。”还在气头上的我,打断了他的话,“你脾气大,我管不了你,你也不需要我管,你走吧。”说完,我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无所适从的硕抽泣着走出了办公室。(此时的有些悔意:接班只一个多月,这个孩子跟我完全没有了抵触情绪,这下又前功尽弃了。更重要的,孩子已经认错了,何必非得弄出个谁对谁错呢?自己对他的教育失败了。)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远远看见一个瘦瘦的身影在校园里徘徊,是硕。我迎上前,他看到我,先是犹豫了一下,而后还是走了过来。无声地把一封信交到我手里。我打开一看:工整的字迹,赏心悦目。内容还没来得及看,一句对不起就已经让我泪盈眶了。说对不起的不是还应该有我吗?轻轻拉着硕的手,在朝阳中坐在柳树下的木凳上:“转过身,别让其他人看见你掉眼泪。“信,我看了,这件事过去了,嗯,老师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希望你像其他孩子一样优秀,因为你有能力优秀。老师也是太心急了。”硕的眼泪再一次掉了下来。“不哭了,擦干眼泪,在外面呆一会儿,回班啊。”„„
现在回想整个事件,硕也许根本就没有跟我挑衅的意思,他只是感觉亲近了,调皮了一下。如果这样想,就没有这么大的冲突,自己也不会有颜面受损的感觉。退一步想,按照以往的习惯也不可能这样做。情绪失控是罪魁,不能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是症结。还好,自己能及时“悔悟”,孩子没有形成阴影,我心里也放松了许多。
这个孩子因为家庭的变故,家长疏于管理,他渐渐远离了学习,远离了学习的乐趣。因为迫切需要温暖,于是,别人给一句好话都能让他们感动好久。而这“好话”如果来自于一些游手好闲之人,那么孩子很快就偏离了轨道。任凭老师怎样煞费苦心的规劝、引导,孩子已是无力回头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孩子能够看到自己好的一面。我可以学习不好,但是我可以其他方面优秀。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修养、学习、处事、锻炼、公益…….我想,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让他多看到阳光的一面,心态转变了,我们在不懈的帮助,孩子还是可以改变的。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为班级夺过体育比赛的冠军;他不计较他人的误解,自觉地擦净水房地上的污水;他在老师处于困境的时候能加以安慰,甚至于出谋划策……
我们做教师的人,应该学会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落后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走进他们的心灵,发现孩子的优势,帮助他们走向自己成功的人生之路,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第二篇:追求真实让教育走向成功
追求真实让教育走向成功
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当我们把自己的教育视为一个极富感情魅力和生命活力的舞台,那麽你就会发现在这个舞台上经常发生着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开封市求实中学的故事真是让人感动,他们从开始的几个班到现在的几十个班,在创业的路途上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们只所以能走到现在,用张建平校长的话说:“我们追求的是真实、和谐。让爱和欢乐伴随学生一生,为每个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舞台,让学校充满人性的光芒,让所有学生家长成为学校的朋友。”他们的做法非常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不但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而且还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理能力。他们的很多做法很值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校星评选:唤醒道德生命的感动
“求实校星评选”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由各个班将校星材料推荐到学校参评。每学年初的开学典礼上,孝星们在全校师生的掌声中被请到主席台就坐。在主持人动情地介绍事迹后,校星们一一与校长拥抱并接受奖励,在照相机的闪光中向因被感动而欢呼的同学们挥手致意。校星们的照片和名字还要上灯箱广告,被布置在校园里的醒目位置。上灯箱广告的除了校星外,还有习惯之星、博学之星、体育之星、进步之星„„多元评价让更多的学生成了明星。据介绍,校园里的50个灯箱,被分配到每个班,每一个月撤换一次。如果我把这些做法用到班级管理上,把那些优秀的学生的照片贴到教室的墙壁上,就能对其他学生起到无声的积极良好的教育。
二、主题班会更是一绝:
与很多学校一样,求实中学的班会分为常规班会与主题班会。对于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张建平给班主任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要新,不仅班会的内容要新,而且班会的形式也要创新;二是真,班会要说真话,感情要真挚;三是要让学生记住一辈子。金莹老师的家里有4个大小相当的工艺瓶,这几个瓶子被金老师称为“许愿瓶”。金老师已经送走了4届毕业生,每一届学生的最后一次主题班会都是有关理想的。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要为10年后的自己许个愿,并将愿望和自己的姓名一起写在一张纸上。每个人都要把写着愿望的纸投进“许愿瓶”。“许愿瓶”要当众密封起来,10年后师生相聚时才能打开。金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是,在学生毕业后的日子里“许愿瓶”能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她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做为小学生来讲,用到他们身上这些可能还不懂,但我们可以对他们将一些激发学习的名人故事和勤奋学习的例子,使学生从小树立努力学习的决心。
三、求实的读书制度
张校长要求学校的老师明天都要在图书室里至少学习两个小时。而且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每个月都要公布一次点击率,如果不看书就没有新的收获,就写不出好的博客,点击的人就少,从而推动每位老师不断去学习,吸收新鲜营养,和别人交换、整理,最终引入课堂,推动求实的发展。是的,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创造出新的教育天地。我们要博览群书,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打造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
张建平校长 说过这麽一段话:“一个善于与人交流、合作的人肯定是快乐的人,他的快乐、幸福不在于他的“显性”收获,而是取决于他在交流与合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归属感。”她的这段话阐明一个哲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体,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是整体进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登封的教育事业献出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打造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
西十里小学
贺瑞铎
第三篇:走向成功读后感
走向成功读后感
走向成功读后感1
最近读了一本书,其中有一个篇章吸引了我,里面有一段话吸引了我:表扬的力量对孩子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哪怕是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眼神都能给孩子们的精神以极大地古迹,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表扬不是“好”、“帮”之类简单而又笼统的表扬公式。所以,作为教师既不要吝啬表扬,也不要放弃批评;既要学会表扬,也要学会批评。
回想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当孩子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总是会很顺口地说出一句“你真棒”!之类的话语,可是这样的话语在每天不停地重复下,对孩子们而言真正起到了鼓励的作用吗?我想可能作用并不大,似乎这样的话语变成的家常便饭,听到这样的话语,孩子们会觉得理所当然。
书中有这样一则事例:一名中国访问学者到异国的一名教授家做客。一进门就夸奖了教授5岁的女儿天生丽质,并抚摸了她漂亮的头发,教授为此要求学者向她的女儿道歉。因为,她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而且你未经她的同意就抚摸她的头,这使他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不经她的同意。”
由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夸奖,即表扬,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同样会产生负面印象,然而,现在不少教师摒弃“惩罚”手段,对学生实行多表扬、多鼓励,岂不知这一“多”又可能形成一种误导,造成不良后果。对于幼儿园教师也是如此,在日常活动中,我们不能随意表扬孩子聪明,因为一部分属于天资,而要赞扬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因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样,赞扬行动和品性而非本人,使孩子们又明确的导向,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将有所帮助。
走向成功读后感2
《一只猎雕的遭遇》是著名动物小说家沈石溪写的,主要讲了一只猎雕巴萨查被主人先后卖到诱雕和配雕的人手上,巴萨查企图逃跑,在晚上练了上百次的逃跑计划,本以为是完美无缺的,但是不小心被抓了回来,并把它的双翅剪了,巴萨查并没放弃,终于逃了出去,为了让翅膀重新长出来,它忍辱负重,在翅膀没长全时与狼搏杀,在紧要关头它重返蓝天,在雪山遇到了主人正被狼包围,它并把主人救了出来,他们去雪山打猎遇上了暴风雪,巴萨查用自己的血补充了主人的能量。
这只猎雕巴萨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它的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觉得巴萨查是一只有责任心的雕,因为它不负别人的重望,把那只雕的孩子培养成了三只健壮的雕,但被那三只雕给逐出了家门,巴萨查想去报仇,它夜晚时去报仇,但它看见那三只雕时,心软了,这毕竟是它一手培养成的,它最终还是走了,巴萨查也是一只不出卖同伴的雕,自从它被卖到诱雕那里时,它死活不动,即使诱雕人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它都不帮他。
读了这本书,我就想起了我自己。有一次我要学骑自行车,妈妈于是就帮我买了一辆,我和我朋友一直在学,一直学到晚上,我的朋友已经快学会了,而我却仍然不会骑,我就灰心了,到了第二天,我和我朋友又一起学骑自行车,不到两个小时我的朋友却已经学会了,而我还在起跑线上不停的徘徊,我回到家里,唉声叹气地坐到了床上。妈妈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一边炒菜一边说:“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地向一个目标不断冲刺和努力,这样才会取得成功,不要在最难的地方说放弃,如果这样的话那个人就永远也不会成功。”当时我知道妈妈在说谁,我知道妈妈一定是不想让我放弃。于是,一有空,我就推起自行车来到无人的路上,经过了几十次的摔倒,几十次的爬起,手摔破了,膝盖摔肿了……我的经验累积得越来越多了,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学会了骑车,我高兴得大声叫了起来。我没有辜负妈妈对我的期望,妈妈是想让我懂得,就像巴萨查那样,只有坚持不懈,无论什么样的困难和过不去的坎都可以过去。
读了这《一只猎雕的遭遇》,我深深感到:只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走向成功读后感3
“我要走向成功!”这句话人人都会说,而且说得无比轻松,因为无论谁,心中都会有一个理想,自然都希望成真。但是我们又都知道,真正实现理想难。
在我们父母老师以及大多数人眼里,只有成绩好,分数高,考个重点高中,再上个重点大学,然后找个赚钱多的工作,你就算成功了。这种观念几乎已成为潜规则,我们大多数中学生都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了“分数是王道”这一观点。为此,我们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大山般的重担,我们稚嫩心灵经受的痛苦的折磨摧残:我们要努力,我们要认真,我们披星戴月,我们吃饭要跑着去,狼吞虎咽后要奔着回教室;我们要在上课铃打响的第一声赶去上厕所,要在上课铃结束前回到座位,就这样的象机器一样地运转着,歇人(老师)不歇车(学生),不管你能不能消化吸收老师讲的知识,反正得在中,要为了分数拼命,排名榜上不停变化的名次让笑容已不再出现在我们这些花季少男少女青春的脸上。
“真没出息,你这样只能上个职中!”糟糕的分数遭来不屑的目光。在他们眼里,职业学校是智力低下,学品差的人去的地方,那里鱼龙混杂,是个是非之地。他们从来不设身处地地为我们考虑,根本不知道我已经尽力了。或者我不爱数理化,我看见那些数字我就头晕,我想弄会做,可是我理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或我形象思维差,读到文章我头就大,我也想看懂它们,可反复看就是不知写些什么。我们这样的学生应该到职业学校去,根据自身的`基础、兴趣爱好,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你们怎么不能体谅我的难处呢!谁说上职业中学就不能出人才?《走向成功》中介绍的不都是成功了,他们走职业学校这条求学路一样取得成功了。
现在,只有一个月就要了,我们就要在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作出选择。我认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好学校是当务之急。这里的“好学校”不一定指名校,重点高中,而应该是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的特长更好地发挥的学校,适合才是最好,因为无论走哪条路,只要适合,努力了就能走向成功。
走向成功读后感4
我坐在琴边,轻轻地抚摸着琴键,不禁回想起了陈伯吹所写的一篇文章,那篇令我感触万千的《弹琴姑娘》。
文章讲述了作者无论清晨、夜晚,无论春夏秋冬,总能听见寓所斜对面高楼的窗口里,传来一阵阵好听的琴声。一次音乐会上,我见到了她,开始默默地,虔诚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小姑娘。
我第一遍读《弹琴姑娘》时,仿佛看到了一个刻苦,坚持不懈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她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时弹琴的样子。我可以想象,春天的琴声多么轻松活泼;我可以想象,夏天的天气是多么炎热,我可以想象,冬天的夜晚是多么寒冷,我可以想象……我也知道了她是多么地刻苦,坚持不懈。我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比一遍震撼,一遍比一遍感动,一遍比一遍……这是怎样的精神?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顽强的毅力!为什么她能到音乐会上表演?是因为她的努力,她坚持不懈的努力!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天生就是天才,这也需要后天的努力。弹琴也一样,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成为钢琴家,必须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坚持不懈练习。弹琴姑娘就有着这样坚持不懈练习的精神,最后才在音乐会上表演,我很敬佩她。
想到这里,我也不禁想起了我自已。我也与弹琴姑娘一样,学习着弹琴,而且已经考过了十级。也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一直都努力着,才考过了十级。以前我学习钢琴,也有过困难。有一次,我觉得琴谱太难了,便向妈妈申告了我苦衷,并诉说了自己不想再弹琴的愿望。妈妈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只是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孩子,没有任何事是不经过努力就成功的。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你自己想一想吧!”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我记住妈妈格言警句般的话,坚持不懈地练琴,终于取得了了如今的成绩。
是啊,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功,弹琴姑娘和我的经历,也让人知道,坚持不懈是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有付出才有收获,有努力,才能成功,让我们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追逐自己的目标,去获得自己的成功吧!
走向成功读后感5
“我要走向成功!”这句话人人都会说,而且说得无比轻松,因为无论谁,心中都会有一个理想,自然都希望梦想成真。但是我们又都知道,真正实现理想难。
在我们父母老师以及大多数人眼里,只有成绩好,分数高,考个重点高中,再上个重点大学,然后找个赚钱多的工作,你就算成功了。这种观念几乎已成为潜规则,我们大多数中学生都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了“分数是王道”这一观点。为此,我们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大山般的重担,我们稚嫩心灵经受的痛苦的折磨摧残:我们要努力,我们要认真,我们披星戴月,我们吃饭要跑着去,狼吞虎咽后要奔着回教室;我们要在上课铃打响的第一声赶去上厕所,要在上课铃结束前回到座位,就这样的象机器一样地运转着,歇人(老师)不歇车(学生),不管你能不能消化吸收老师讲的知识,反正得在学习中,要为了分数拼命,排名榜上不停变化的名次让笑容已不再出现在我们这些花季少男少女青春的脸上。
“真没出息,你这样只能上个职中!”糟糕的分数遭来不屑的目光。在他们眼里,职业学校是智力低下,学品差的人去的地方,那里鱼龙混杂,是个是非之地。他们从来不设身处地地为我们考虑,根本不知道我已经尽力了。或者我不爱数理化,我看见那些数字我就头晕,我想弄会做,可是我理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或我形象思维差,读到文章我头就大,我也想看懂它们,可反复看就是不知写些什么。我们这样的学生应该到职业学校去,根据自身的基础、兴趣爱好,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你们怎么不能体谅我的难处呢!谁说上职业中学就不能出人才?《走向成功》中介绍的不都是成功了,他们走职业学校这条求学路一样取得成功了。
现在,只有一个月就要中考了,我们就要在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作出选择。我认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好学校是当务之急。这里的“好学校”不一定指名校,重点高中,而应该是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的特长更好地发挥的学校,适合才是最好,因为无论走哪条路,只要适合,努力了就能走向成功。
走向成功读后感6
简·爱,一位平凡的女子,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而正是这段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她在逆境中成才,逐步走向成功,踏入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
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在舅母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面对着表哥的暴打,表姐妹的侮辱,以及佣人们的轻蔑,使她认识到生活的艰辛,现实的残酷。10岁的简·爱便进入了一所寄宿学校,面对许多同学嘲笑的目光,她依然努力的生活着,并且认识了心地善良的小女孩海伦,成为挚友。由于生活条件的艰苦,传染病的肆虐,海伦得病后不久去世。这使年幼的简·爱又一次品尝到生离死别的痛苦。
简·爱就像那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她面对困难百折不挠,有着在逆境中前进永不屈服的斗志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给予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而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不懂珍惜,真是惭愧。我们应该学习简·爱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学会感念生活的美好,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简·爱成为家庭教师时,她那动人心弦的告白:“你认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能容忍别人把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身材矮小,又不漂亮,就没有灵魂,没有爱了吗?你错了……”化作灵魂的使者,成为不朽的篇章。这使罗彻斯特先生被眼前这位弱小的女子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大胆坦露自己的心迹,赢得自己的爱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简·爱虽然没有出众的外貌,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显赫的家世,但她崇高的精神和强大的人格魅力使她浑身散发着光芒,征服了读者的心。
以《简·爱》着称于世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成为英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她是逆境成才的典范,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殿堂的大门。她把简·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刻画的淋漓尽致,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她内心的倔强,顽强的斗志。
简·爱从逆境走向成功,一路走来,她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让我们难以想象。这本书让我学会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对,与之抗争,坚持不懈朝着目标奋斗,到达胜利的彼岸。
第四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1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2
苏霍姆林斯基的《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回想十几年的教学经历,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记忆习惯。一分钟记忆,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这里还含有注意的习惯。一分钟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字,时间明确的时候,注意力一定好。学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关键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通过一分钟注意、记忆来培养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读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三、培养学生定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后进生毛病都出在计划性不强,让人家推着走,而优秀的学生长处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同学们定计划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了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一定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适应老师的习惯。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教师,长短不齐、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师的能力水平,适应学生;一方面不能马上把所有的老师都提高到一个适应学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学生也要适应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不同层次的老师,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内、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适应,与老师共同进步。
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好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就会终生受益。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3
李苦禅曾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沉浸书海,与书热恋似乎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一本书都有它的独特的生命旋律,融入其中,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收获。
寒假里,我读了张祖庆老师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张祖庆老师《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一书中没有刻板严肃的长篇大论,也没有什么强理论、强学术著作,而是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让我能够在书中也能找到自己教学的影子
其中让我印想最深刻的是板块一中“那些与课纠缠不休的岁月”。听课、仿课、磨课、换课、评课、辩课等等,都与我们老师日常工作紧密相关。说到磨课,是我工作以来体会最深刻的一部分,都说好课是磨出来的,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才会有一次次的收获。然而张祖庆老师在“我的磨课史”中提到:把太多时间花在打磨一节课上,失去的,不仅仅是读书的时间,常常湮没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多花时间磨自己的课,走向成熟的老师,要多花时间磨自己这个人。刚开始看到不太理解,后来想想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多次磨课,才恍然大悟:原来张祖庆老师并非是否定磨课这种形式,而是认为在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储备之前,过多磨课的实效性并不大。所以我觉得磨课,更重要的在于自我磨练。闲暇之余多看看教学的专业书籍。不断打磨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练自己的教学技能。自身水平提高了,课的水平,也就提高了。多把工夫花在“功夫”上。好好练朗读,好好练板书,好好写批注。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真正上好每节课。打铁还须自身硬,自身课堂的风格也就形成了学生学的风格,并形成学生自身的风格。
让我们每个老师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陪伴左右,用教育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感去教育。
第五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定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首先,书中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例如老师在讲一个很难懂得概念时,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东西,他们会很难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能让学生先看一些有关的书籍,让他们先通过这些新奇有意思的书籍去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我相信他们看过之后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甚至在上课时他们会提出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会把看到的知识与教材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他们还会为自己能提出这些问题而自豪,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能把他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变得更清楚。在教室里搞一个小型的图书角,这是作者对老师的建议。只有老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书,应该看什么书,把这些与学习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把课本的知识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
其次,书中还谈到了教师的时间问题。许多老师总是抱怨时间不够,除了上课以外,老师要备课,批改作业,要管理学生。但是教师跟其他人一样,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也需要时间。书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上的课非常出色,以至于来听课的人都忘了记录,听得入了神。他在回答一位老师的提问时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了他的话,我内心得到极大的震撼,他不抱怨时间不够,却用了终生的时间在准备着每一堂课。所以说一个老师要不停地读书,不停地积累知识,不停地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像小河一样流淌不息。一个有着经验与知识的老师能把课上得那么有趣而生动,如果你缺乏知识,只讲书上的死知识,这种课是没有意思的,学生也会听得失去了兴趣。像给我们上教育学的陈老师,他上课幽默风趣,经常给我们讲他的经历与见闻,不仅给我们讲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教给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要使这些小溪流永保活力,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
分也会使他们自己满意,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我暑假在辅导班带班的时候,每当给学生批改作业时总是会再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分数,如果错的太多还会出现很低的分数,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是太幼稚了,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会不会伤害了某个孩子。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不愿意看见这样的分数,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学习作者那样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恰当合适的评分。当然这是平时的评分方法,在正式考试的时候还是应该给予正常的评分,给高分者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给落后者以警戒和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教育学著作给我们的建议远远不止这些,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和学习。要当好一个老师,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会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拼搏。虽然这很难,但努力了,结果是不是会还一点呢?
姓名:李洁斐 学号:1201210027 专业: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