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7:3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第一篇: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让阅读为教育添砖加瓦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盘县红果逸夫小学封周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给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水从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阅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让自己的“水”变成有用的“水”。

一天,在网上浏览时突然发现苏霍姆斯基写的《给老师的建议》。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喜爱。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虽然苏式教育离我们很远,但很多问题还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

在学校常听老师们发牢骚:“现在的孩子个个都聪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习怎么越来越不行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困惑。而苏式早就提出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做同样的一件事,他形象的用7岁儿童提水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说的“因材施教”。但我发现周围的老师在分层教育上都缺少激情,只是偶尔用用,只求做过,不求坚持。所以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后进生”。我们老师的牢骚也就是没有因材施教而产生的结果。苏式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

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建议》中第二条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里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位老师的课好的让听课的人都忘了记笔记。但大家问这位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师说只用了18分钟,大家都惊呆了。我们如果要准备一节公开课,至少要准备几天,累的大家都不喜欢上这种课。

苏式教育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在《建议》中第三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我特别认同。《建议》中说“敬爱的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初中)和高年级(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

这里提到了“不会学习”,其实就是不会学习的方法。在小学阶段,很多学校都是以分数来判断老师和学生的好坏,所以导致我们小学教师一味的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难度很大,学生都喜欢老师直接“喂”,不喜欢自己去吃。成效很

慢,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喜欢坚持学生学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

最令我想不到的是在《建议》中提到的“后进生”。我还以为只有我们才说“后进生”,没想到苏式教育中直接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建议》中说的改变“后进生”的方法我觉得也比较好。它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给教师的建议》中方法非常多,非常的实用,这是第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籍。

各位同行们,苏霍姆斯基说:“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让我们敞开心扉,用和谐的平等与信任,去继续我们的教育事业吧!

第二篇:读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俗话说: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在这次读书节活动中,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里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只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书中有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这个例子是《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本书后,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也从中得到启发,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正在塑造着国家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如果没有超乎寻常的细心、耐心和恒心贯彻整个教育工作的始终,那么,我们是拿不到打开学生情感闸门的“金钥匙”的。就让我们为孩子健康的成长一起努力!

四马架中心小学 马惠馨

2017年12月18日

第三篇: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比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比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却令人担忧,由于受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老师们很少有时间去阅读,甚至也有教师认为现在掌握的知识用来教学生已绰绰有余,所以没有必要再读书。

但是我想即便任务再重时间再紧,都不能作为不愿读书的理由。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及时学习,更新知识,难免会落伍。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仰望的惊叹,更多的是同感和共鸣。在炎炎夏日里,当捧起它阅读的时候,就犹如一阵清凉的风吹进我的心窗,让我领略到一种教者的欣然和愉悦。

此书的作者郑杰,是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他对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变迁、教师身份变化、学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1、“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唤醒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

2、“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教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

3、“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教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4、“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入剖析教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全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涩的理论,作者用朴素的言语,既道出了我们教师的心声,又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使人读了以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前人们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不过按现在的教育情形来看,一桶水还是远远不够用的,教师的知识必须是一条流动的河。那么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原来我们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递给学生既有的知识,教师将人类知识的精华部分、基础部分嚼烂了给学生,学生牢固掌握了以后,就是做好了走向社会的全部准备。而现在的局面却全然不同,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即使是刚印到书上的内容就可能马上被淘汰,更奢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未来。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预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

①人如果要享受物质生活就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自由。比如人要吃饭,没有人供养你,你就要出去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要饿死。然后你找到了一所学校,你被学校聘为教师了,每个月会拿到工资奖金供你吃饭。但你为了换得工资奖金,你就不得不放弃每天8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自由。如果你想在工作的时间里换回你的自由,那么你就会被扣工资和奖金。

②获得物质生活条件是要预先投资的。你能成为一名教师,你必须受完高等教育,受高等教育时,你的父母为你投资,你花了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别人已经开始挣钱而你还在读书,那是你的投资,你的投资让你当上了教师,现在正在给你回报。很多中老年教师现在已经做了老师还要去读大专、本科,牺牲很多的业余时间去继续学习,那是因为他们以前投资不足,现在要追加投资。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高学历、优秀人才做教师的越来越多,而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又随着生源萎缩日渐减少,教师工作肯定比以前更抢手。人解决了物质基础问题后,就能生存了,活着了,但怎么活得更好,一直是人们思索的一个大问题,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只是一片沙漠,而艺术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一个人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应该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

作者认为人生的三层楼,还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成是必须应付的工作,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大的长进。他们有钱的事情多干些,没钱的事情少干些,上班最好晚点来,下班最好早点走,因为他们的二三层楼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这样活着未必是真正的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退休了还来教书,他觉得教书是一门艺术,这样可以使自己的生命神奇地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延续。

作者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优秀教育者应追求的人生目标。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会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作者为我们作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前段时间读过一本书《方法总比问题多》,当时就很有感悟。工作中、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只有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想办法才会有办法”。对于困难,我想积极地去面对,多角度地找对策与解决办法,在这个需要团队合作的社会里,集大家的思路与想法共同解决问题,一定会有所出路,并让困难成为自己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记得教过学生这样一句谚语“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就感。

曾在相声中听到过这样一段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等奖二等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刚开始听到这句话时觉得有些好笑,现在的招工单位不是一律只看简历和荣誉吗。但当我读完郑杰校长的这本书,使我茅塞顿开。静心细想,一位教师是否优秀怎么能凭几节做秀的公开课或论文的篇数来断定呢。

而要想成为一个口碑好的教师,因素有很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该把学习摆在第一位,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跟上时代的脚步,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二是要做受人欢迎的人,受人欢迎的人必须具有四个特点:首先是热情,因为人们喜欢热情的人,他们会为烦琐的贫乏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活力,他们制造欢乐,化解矛盾,他们身上总是有一种积极的力量,使人们愿意凝聚在他们的周围。其次是真诚,因为与真诚的人交往可以不设防,因而格外轻松,同时真诚也是连接两颗心、两种个性之间的最短的路线。再次是善良,因为善良的人时常为别人着想,尽力为别人去做些什么,表面上看似吃亏了,可实际上他获得的回报将更多,同时善良的人总是能善待别人,因此受人尊重和欢迎。最后是宽容,人们愿意与宽容的人在一起,是因为宽容的人不挑剔,而人们大凡都不喜欢挑剔。我们要欣赏与自己的秉性不同的人,要学会欣赏差异,那么你就学会了宽容,也就学会了尊重。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就如同一百个法宝,似阳光、似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第四篇: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

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老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那么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当我捧起《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怎样对待“后进生”问题,读过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为教师,被赞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在我们的学校里也存在着这样的群体,由于家庭因素、生活环境因素或者先天智力发育等,使他们的学业不佳,使他们成为教育者心目中不被关心,至少是不被特别关注的一类人。与此相反,那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自然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宠儿、学校里的精英。不被关注的学生们沦为弱势群体,没人关注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其实他们的心中也有自尊,也有拥有自豪感的强烈欲望。学生年龄再小,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也需要赞许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红红的对号、竖起的拇指。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笑容,多洒一些雨露给那些“无可救药”的后进生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每一个人跟前去,看看每一个人遇到什么困难,给每一个人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作业题。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们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或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们有机会独立去思考。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或板书,或者让一些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对于那些后进生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欠账”。因此,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重要,无论这些时间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要促使后进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心、特别关注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反思,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求,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但是环顾一下周围的人们,看到的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备课、上课,可以说没有谁能够有闲逸之情去捧着教育杂志或者教育名著在阅读。只有个别老师在写论文或上公开课时,才偶尔想起来找一点参考书看,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文章,有无可参考的教案、论文等。大多数老师仍在“啃老本”。一位语文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和教参)的老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爱心和社会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教师”所不可缺德“精神底子”。可在今天,我们的“老本”还够用吗?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心智,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每天不间断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仅是为了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读一些学术专著,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内,是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总之,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收获很大。只有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教育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2):

早就听说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一本书,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这些名著,接受专家的建议,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说实话,面对这本厚达548页的书,我已经没有耐性一页一页精心读过去,只是粗略翻了一翻,读了几个章节。但是就是这么一翻,就是这么几个章节,还是让我感触颇深。单是看了书的目录,“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怎样检查练习本”“兴趣的秘密在哪里”“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等等,我就明白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探讨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也就是“一百条建议”。我觉得这些一定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因为我没有认真读完这本书,我只能简要地谈谈我所读过的章节,以及这些建议给我的启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校时间远远不止8个小时,在这些时间里,我们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卫生,每次上课都要准备很多的材料等等,有时候还要抽出时间来学新教材新大纲、写论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教育照顾自己的孩子等等。那么教师怎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呢?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说:“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作者还说:“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总是用终生的时间备每一课的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也是我比较关注的话题,在这一章节里,提到一个叫“费加”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数学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我想我以后会花时间读更多的内容,把其中精华的理念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第五篇:读给教师的建议的体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我们的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孩子成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我常常思索,作为教师如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使自己不被淘汰?偶然间我读到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心中的疑团逐渐解开。

初读《给教师的建议》看到的是浅显的建议和劝告,一个个平常的事例,皆来源于生活;细品《给教师的建议》知道了真正的好老师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更多的是理论与事例相结合,体会与方法的渗透,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遍地阅读、品味。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读书是一个重复次数最多的词语,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认为:没有书,便没有了教育;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书。他认为教育应从阅读开始,会阅读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他强调边阅读边思考,这一点我现在很有体会,读书使我告别了过去哪些浮躁的生活,渐渐地心也静了,思想也成熟了,读书能使人明理,读书能使人聪明。不过这里所说的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而是教科书以外的影响师生成长的各方面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如果说学生第一,那么阅读则数第二了。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从各方面论述了读书的作用。

关于教师读书,苏老说,这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也是教师幸福工作的保证。他说,要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教学变成单调乏味的事,就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不会阅读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应该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带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精神世界,也是书香校园的建设者,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闻到书的香味。教师的阅读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每一节备课应该是一生读书的结晶,而不是明天的课就是今天所备的。

书中还写到: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

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觉得今后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我要做一名专业知识扎实而有博学多才的老师。这就是说,教师要读书。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这24 小时意味着你要上课、备课,你要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处理班级里的事务和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哪里有时间读书呢?这我想起了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睡前十分钟或二十分钟把有感触的教育随笔或设计独特的教学案例多看几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摘录下来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历史老师那样“用终生的时间备课”,“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现场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课的老师入了迷,才能给学生的永远是新鲜的营养,这才是读书的关键——读以致用,这样才能做一名专业扎实而又博学的老师。

其次,做一名宽容的老师。“宽容”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孩子难免犯错,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犯错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连上帝都能原谅孩子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教育专业岗位的我们?因为犯错所以更应该有改错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教师的宽容,因为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色厉内荏的批评,孩子可能会吓哭也可能会采取抵抗不说,不如我们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其次,是让孩子改正错误。找准原因,了解想法之后,就要让他明白犯错就要改错,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只要从言行上耐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品德的养成。正如文章中所讲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 一种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良好品的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美好心灵,健全人格,教师就必须从正己开始,一切以自己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让我们从中汲取方法,品味建议,感悟教育,做一名不断提高自己的老师,用理论的光芒照亮我们教育前进的道路!

下载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终南中学 张 顺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触颇深。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初读《给教师的建议》看到的是浅显的建议和劝告,一个个平常的事例,道理皆来源于生活。细品《给教师的建议》知道了一个真正的教师如何给自己定位,......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大全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网上通读了他的巨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给了我很大触动。这本书很多都是苏霍姆......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嘉善第二高级中学 李广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其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建议,汇聚成一条广阔的河流。今天读来,仍然历久弥新。他......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大全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不仅给......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长庆七中 段静峰 我读了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

    读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零一条建议》教育随笔南马小学杨艳坤“不要假定什么,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也不要输掉自己,不要放弃原则,不要失去信仰,不要失望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发脾气,让每一......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推荐阅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