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艳华教育名著读后感[精选]
推荐
用心灵书写美丽的教育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荥阳市第六小学曹艳华
第一次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著,是在上学的时候,因为老师的推荐,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的教育梦想也随着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教育故事,洋溢激情和智慧的教育思想而飞升。
从教多年来,再回首,重读那些熟悉的书页,更感到行行文字是苏霍姆林斯基用心灵书写美丽的教育诗,是“活生生的教育学”,敬仰之情不减当年,感慨不已:原来书真的就应该这样教,教师应该这样做!
一、儿童心灵的守护者和解放者
越走进这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形象越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这是怎样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啊。我的头脑也渐渐清醒:孩子的心灵世界中,究竟愿意让怎样的教育者驻扎。而苏霍姆林斯基基于孩子,正是这样一位儿童心灵的守护者和解放者。
我感动于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心语:
“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这是一个能决定孩子们成长幸福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灵就像一泓清潭,让孩子们在在上面自由欢快地扬着幸福的帆,泛着充实的舟。我们不难想象,曾经有多少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绽开自己最灿烂、最率真的笑脸。
现在,每年总有许多孩子入学,入学最初,尽管孩子的发展各有
不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每个孩子都有着一个最让老师们感慨的炽热之心——他们是那样的热爱老师、信任老师,看看他们如清泉般的眼眸吧。这一份挚爱应该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浓的。然而,为什么到了一定程度,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习,甚至怨恨老师、怨恨学习的情绪呢?这不是老师的初衷,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教师不是也确曾“兢兢业业的浇灌着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是也或多或少的犯了“牛顿这孩子长大以后肯定没有出息”的鲁莽过错吗?
苏霍姆林斯基捧出了一片真心给孩子。他提到的“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对学生身体的守护;“怎样把思想同自尊融为一体”是对学生性格的守护;“评分应该是有分量的,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是对学生智慧的守护;“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学生对积极生活的守护。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精心地守护着孩子们娇柔待长的心灵。守护儿童的心灵,解放孩子的心灵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教育。教师不仅是在校园生活中与孩子形影相随,更应与孩子心心相印,成为孩子信任的心灵伴友。
这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和热爱我们的孩子,让孩子随时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老师的学生、朋友、伙伴,有时还是老师的“老师”。让孩子感到他的心灵老师面前永远是自由的,欢乐、烦恼、痛苦都可以向老师倾诉。曾读到冰心的作品:“孩子应像野花一样成长”,立刻感到一种生命的自由与舒畅、绚烂与丰富。这是对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诗意解读,孩子的成长生活应当是这样,而作为老师,又该怎样以我们的爱为孩子们营造出这样的如野花一样的成长空间呢?
老师要理解和宽容我们的孩子,让孩子知道老师不仅爱他的聪明和正确,也允许他失败和犯错误。在《爱的学校》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职责就是教孩子树立信心,而不是对任何可能导致进步的行为泼冷水。要记住,任何人,无论儿童还是成人,要真正学会一点东西是多么困难,请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希望。”这是对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哲理解读。这样做,才能避免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二、儿童发展的追随者和引导者
当我们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用成年人的标准来看孩子的未来,很容易武断地给孩子定下一个自以为适合孩子的目标,从此让他成为孩子心灵海洋中唯一的一盏航灯。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中,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和独特的生活,这个群体可爱、纯洁、独立、自由,充满了新鲜的、源源不绝的活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的“教育”,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往学生空荡荡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读他的书,完全能触摸到那以追随儿童成长、引导儿童发展为荣的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入学前,是处在大自然、游戏、音乐、美、幻想、创造的一个迷人的世界的包围中。入学后应逐步培养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读一些有趣的书,举行参观旅行等奖学习和多方面的智力和体力活动密切结合起来的学习活动方式。”
做孩子发展的追随者和引导者,意味着教师要让我们的孩子能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班级氛围中,产生浓厚的求索兴趣,焕发出高涨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这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追求境界,并要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这样的追求既考验教师的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更考验老师的教育艺术,其追求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位母亲在第一次送孩子去上小学时,她这样想:“各种方式的知识的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您们得到什么呢?当我把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如渴时,世界啊!你会给他的会是什么?”我想,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儿童心灵的守护者和解放者,做儿童发展的追随者,把孩子培养为美好的人该是一个答案吧。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教人不舍掩卷,抚今思昔,不能不感佩:“教会学习”、“必须教会孩子阅读”、“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不都是我们现在正在思考着、探究着的教育热点吗?苏霍姆林斯基的思考是睿智的,在教育是的长河滚滚奔涌的这么多年来,这些思想毫不褪色,而是历经岁月的洗涤,越发呈现出教育者心灵的本真之美。
第二篇:教育叙事 侯艳华(精选)
---
温 暖 的 阳 光
胜利街小学 侯艳华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记得我刚刚参加工作,那是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小学。
我接任三年级的班主任。
不久,我发现在一个角落里,坐着一个小女孩,原本应该天真可爱的他见人总是躲躲闪闪,脸色灰暗,目光游离。在办公室里我得知这个孩子的爸爸整天喝酒,回到家里他的妈妈免不了还要挨打。长期的折磨,孩子的妈妈被逼无奈撇下两个孩子离家出走了。可她的爸爸并没有为此而悔过。酒喝得甚至比以前更多了。时常醉着回家打这两个孩子。有时身体多病的奶奶给他们做点饭吃。听完她的话,我的心“咯噔”一下。这个可怜的孩子!家境贫寒,父亲又是这样,对年幼的她可真是一个晴天霹雳!
我曾在她的日记本上看到这样的话:“老师,我上课的时候,怎么也听不进去,我想妈妈!为什么老天如此不公?都说天堂是快乐的,我想去。”
看完这段话,我想:这孩子性格内向,巨大的家庭变故已经让她的内心布满了阴云!她需要的不仅是生活中的关爱,更需要的思想上的点拨。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用爱的阳光驱散她心灵的阴霾。
于是我在日记本上回下了这样的批语:“我们无法选择父母,更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个积极的心态,就象田野里的向日葵,无论生长在怎样贫瘠的土地,都要向着阳光生长!”
课间的时候,我又找她谈心。我对她说:“你知道吗?一个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有出息,你整天哭哭啼啼,耽误了学习,怎么好意思去见妈妈?再看看你身边苦难的奶奶,爸爸已经把她折磨得心力交瘁,你还想让她再为你操心吗?”听到这里,她懂事地摇摇头。我于是趁热打铁,对她说:“只有清空杯子,才能倒满水,老师教给你一个忘记苦痛的办法,那就是全心全意地读书,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次谈话,对田增坤的触动很大,不久她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谁说没妈的孩子是根草。有刘老师的鼓励,我一定会象小树苗那样茁壮地成长。”
以此为契机,我在班上开展了主题班会。通过搜集讲述名人故事和战胜挫折的名言警句,来教育学生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
为了鼓励她走出人生中的困境,我还给她写了一封信,信中我这样写到:“孩子,面对亲人的离去,擦干你眼中的泪滴。要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会让我们淡忘忧伤。天下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只要我们学会等待。孩子,面对生活的苦难,擦干你眼中的泪滴。挺起你的胸膛,硬着头皮闯下去!”
之后,我发现她的眼中不再有自卑忧伤,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坚强。
现在她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内心洒满了阳光,迎接她的也必定是一个光明的未来。
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改变命运,所以伟大的马克思说:“爱就是阳光”。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我的使命就是播撒阳光,放飞希望。
第三篇:教育名著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苔丝》这部小说,使我受益匪浅,教育名著读后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艰苦黯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苔丝的梦想和希望。十六岁的苔丝,在家人虚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门贵亲。她跃身成为了幸福的贵妇人,接着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感人的就是苔丝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终于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是她终于解脱的日子,读后感《教育名著读后感》。苔丝在对的时间遇到不对的人,或许她的命运本该这样,在所谓贵族家庭后代光环的后面,她那不思进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儿嫁进豪门的妈妈,注定纯洁的苔丝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丝,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个处处留心的心眼,会让你的人生更加顺利。懂得爱护自己的人才会去创造财富,美化生 活。
第四篇:教育名著读后感
小故事大启示
-----读《学生第一》有感
王飞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的《学生第一》,真是获益匪浅。
读李校长的书,让我惊叹不已。书中除了有饱含教育智慧的文字外,还有一幅幅温馨和谐、风清日丽、鸟语花香的教育图画,让读者耳目一新。生活在临沂二小这一片沃土上,每一位学生都像路边的野花一样自由地成长,任其发展,教师随时都可以嗅到一种清新的花香,漫步其中,作为教育者肯定感到无比荣幸、无比自豪,也绝对能领悟到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快乐与艰辛。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每个故事中都体现出为学生搭建舞台、提供空间。如书中提到的学生出版社,学校让学生自己负责征集、编辑、出版同龄人的优秀作品,甚至连经营出版物的环节也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于是,一件本来局限于语文学科的事情,变成了既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同时又能开发学生经营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工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版但他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学校所说的学生第一。注重学生个性,教育者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展示自己的宽广舞台,舞台的主角永远是学生,这是我感受最深的。每个学生个性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老师要因人而异,给他们搭建不同的展示舞台,如名师大讲堂、名生讲堂模拟国际新组织、世界文化艺术节、学校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等在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帮助下让学生拓宽领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真真正正成为学
生自主成长和发展的沃土,真正的实现“学生第一”。
学校还从各个方面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工作让学生更有主人公意识。如让学生设计开学典礼、设立学校纪念日、参与班级命名评选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和活动等,这让平凡学校生活有了亮色、有了意义、有了值得让学生长久记忆的教育事件。建立学科博物馆、科学实验室则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他们把课堂设在社会上来弥补一般课程无法实现的课程目标。学生们利用空闲时间或节假日自主锻炼也是该校的特色。
该学校也注重文化建设,因此他们有月度人物的评选。每当新一期月度人物的海报出现的时候,大家口儿相传,主流文化因此得到尊重和弘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便渐渐化为大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尊则,学校文化的塑造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我们也可以从书中收到启发: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指向学、为了学生、成长学生,一句话学生第一。让我们树立起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不断塑造自身高尚素质,力求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第五篇:教育名著读后感
教育名著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写的名著,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综观全书,关于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可把作者的建议归纳成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第二,一个学校必须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第三,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第四,必须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极运用。第五,必须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
好书不厌百回读,今后的工作中,我应把《给教师的建议》作为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常读常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