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地球上的星星》之感
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思考
——观《地球上的星星》之感
摘要:《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它旨在指引父母和学校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培养孩子,使孩子能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然而,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则通过该影片对中国式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地球上的星星》;家庭教育;成长;父母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里,通常更为关注孩子在学校里面所受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和家长在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总是被忽略。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正清楚地诠释了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世界里起到了多么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而每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孩子背后,其家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情节简介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八岁男孩,他叫伊桑,在他的眼睛里,世界是富有色彩的,一切事物都是奇妙而美好的,不论是小鱼、小狗,还是试卷上的数字和图形,这些都在他的脑海里转化成了可爱的动画。但是,这样一个富有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小男孩,却有着先天的阅读障碍,无论他多么努力,都无法识别各种字母数字,因此他的文化课成绩永远是个位数字。伊桑的哥哥则与他截然相反,是老师和父母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考试第一,从不闯祸。
伊桑是个经常闯祸的“问题孩子”,他在英文课堂上捣乱,在外面和人打架,撒谎逃学,让哥哥帮他写请假条,被老师请了家长还不思悔改、嬉皮笑脸,种种问题都让伊桑成了老师和同学们嫌弃、嘲笑的对象,也让父母感到十分失望。于是,伊桑的父亲吧他送到了寄宿学校。
在寄宿学校里,离开了父母的伊桑,似乎是被抛弃了的孩子,内心的害怕和孤独让他渐渐地沉默了,他不闯祸了,也不再说话了,就连他最爱的画画也放下了,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不快乐。就在这个时候,代课美术老师尼库巴以特别的方式出场了,他用他欢快的笛子吹起了希望之声,在他的悉心帮助下,伊桑的父母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责,伊桑也慢慢拾起了信心,最终用他的画笔绘出了那幅动人的池塘景色,赢得了众人的掌声和欢呼。
二、由《地球上的星星》看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所谓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是从2012年10月流行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等词中衍生出来的,用来指称中国显示存在的一些教育弊端和问题。在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伊桑的父母所呈现出来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几乎是在整个亚洲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特别是中国的家庭教育与之十分相似。
伊桑的父亲虽然给予这个家庭富裕的生活条件,却忽视了一个做父亲的应尽责任。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天使,是需要用爱来滋养的,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也弥补不了爱的缺失。当伊桑犯下许多错误,又被老师请家长后,父亲选择把伊桑送去寄宿学校,他认为“他需要点别的东西”。这就是很多中国家长的通病,他们总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认为自己的选择是为孩子考虑,因为年龄大和经历多,所以自己的决定一定是正确的,从而忽视了孩子的想法和情感。然而,很
多孩子和伊桑一样,他们本性都是善良纯真的,他们频繁地闯祸必然是有原因的。伊桑因为有阅读障碍,却不愿意被人取笑,于是用闯祸的方式去掩饰,父母的不理解不关心更在这样柔弱的小生命中添了一道伤。很多父母一味地指责孩子的错误,而不究其原因,有时这样的不理性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就像伊桑在寄宿学校变得不快乐,开始抑郁、自卑,幸好尼库巴老师的出现,重新唤醒了有着独特天赋的伊桑。而伊桑的母亲虽然每天为这个家庭忙碌着,洗衣做饭,还要精心照顾两个孩子的起居和学习,认真照看孩子完成作业。可是即使这样细心的母亲,也没有发现伊桑的阅读障碍,竟然也以为是伊桑淘气顽劣。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是精神世界里的呵护,而母爱的力量对于一个八岁的孩子更是不可取代的。当伊桑看着父母开车远去时,眼中的难过和失落让妈妈不禁哭泣,可这却弥补不了孩子的伤痛。比如伊桑热爱画画,而且有着特别的创造力,当老师跟他的父亲说这是孩子的天赋时,伊桑的父亲却说这是没有用的,他则是只重视分数而忽略了孩子的才能
在中国,家长们常常向伊桑的父母一样走进家庭教育的各种误区,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类,多物质少时间。家长们普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或聘请专门的家教老师就算完成任务,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是学校的,父母只需支付学费和生活所需的费用即可,因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造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使孩子无法得到正常的家庭关爱。第二类,过多注重己愿。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剥夺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权利,这种“都是为孩子着想”的概念直接忽视了孩子本身的意愿和兴趣,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童年的欢乐与追求,有时甚至是扼杀了孩子的天赋;第三类,棒喝式教育。棒喝教育是指用暴力、责骂等方式教育孩子。有人说:“不打不成材。”于是,闯了祸要挨打,考了低分要挨打,违背了父母的心愿也会挨打,有的孩子则褪掉了儿童原有的天性,一味地顺从父母的意愿,成为所谓的“听话的好孩子”;也有的孩子走向了另外更加顽劣的极端,甚至以后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学会暴力的手段去闯更严重的祸。很多父母还常说这样一句话,“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话伴随了很多孩子的成长,也同样给很多孩子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这不仅仅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甚至会让一些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失去原本的能力。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样,他们都应该是父母的骄傲。当孩子犯错的同时,作为孩子人生中第一任导师的父母是否想过自己在教育中的过失和不足呢?
三、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1、给予孩子完整的爱
学校给予孩子的是知识、科学和素质方面的教育,而父母给予孩子的是精神上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这种来自血缘的爱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给不了的。身为父母,首先应该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用无限的爱和关心去感染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其次,应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促进孩子健康积极地成长;再次,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比如不写作业、打架、逃学等等,孩子闯祸一定有他的原因,应该以平和的态度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轻易放弃或置之不理。
2、寻找孩子的天赋
孩子不同,天分不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习数学语文英语,也不是所
有的孩子都能够琴棋书画样样都学。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偶然发现这群问题儿童的音乐天赋,组建了音乐合唱队,让孩子们在艺术的感化中发现自我,向着理想的自我发展。父母应该遵循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只有调动了孩子的兴趣,他们才有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自己不热衷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天赋,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还是孩子天分的挖掘者。只有真正地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世界,才能发现孩子最优秀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心意要求孩子,使孩子产生压力和痛苦。
3、在爱与理性中管教孩子
研究表明,孩子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来学习,尤其是模仿那些他们所依赖的成人的行为;那些对孩子具有权威的成人对孩子施行体罚会教会孩子通过身体暴力来控制行为,而不是通过理性的劝说、教育,还有其他明智的积极或消极的强化方式来控制行为。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此外,还要学会给予孩子爱的鼓励,适当的表扬会让孩子有更大的进步。
结语:
《地球上的星星》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它所提示的教育方法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积极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父母们更应该重视自己在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快乐地接受教育。
第二篇:观《地球上的星星》心得
理解孩子的错
--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一
几乎每个老师都会遇到“伊夏”这样的孩子。他们上课总是开小差,没法掌握其他孩子都会的知识,也完不成老师布臵的作业,更没法按家长的要求考到应达到的分数。大人们会说:“孩子贪玩是天性”,但很少有人清楚“伊夏们”行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电影里的伊夏是个天真活泼、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可他就是没法跟文字和数字友好相处。老师厌恶他,父亲认为他不用功,对他一味地辱骂指责,还把他送到寄宿制学校受训。从未离开过家的伊夏以为被家人抛弃,加之老师和同学的讥讽嘲笑,出现了心理问题,把所有人关在了心门外。
万幸的是,他遇到了儿时有过同样问题的尼克老师。尼克老师在伊夏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种绝望和无助让他感同身受。他明白伊夏所面对的问题,所以长途跋涉到伊夏家与他的父亲沟通,费劲口舌说服校长,并告诉伊夏爱因斯坦、达尔文、爱迪生等人都像他一样有学习的障碍,想尽所有办法拯救这个家长都无能为力的孩子。最后终于为伊夏找回自信和自尊,让伊夏的才华得以展现。
电影只是电影,现实生活中的“伊夏们”却不见得有那么幸运了。我们的老师多数会像伊夏的英文老师一样,上课严肃目不斜视,脑中绝没有所教科目之外的杂物—书本内容那么简单,读个句子都不会?还说字母都在跳舞!纯粹是捣乱!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学得好?
于是,天才被埋没了,摒弃了,最终成为令人扼腕的微尘。
诚然,我们当中的很多老师都被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太多、家长不配合、公务繁忙等,致使自己无法成为现实中的“尼克老师”。但,如果不能帮助“伊夏们”,就请给他们关心和爱。如果不能爱他们,最起码不要隔离他、摒弃他,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因为很可能这一点点的道德,可以成就更多的爱因斯坦、达尔文或者爱迪生。
--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大多都有自己的理由—偶尔理由也许不那么充分,可仍然是可以理解的。孩子们更是如此。而与此同时,老师与家长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我们不时看到,很多孩子犯错后,家长会大发雷霆甚至拳脚相加;老师也只会批评指责,要求孩子写检讨、悔过书。他们都很少能去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细致分析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于是,真正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孩子的错误仍然继续—甚至更加严重。
或许有些时候,孩子犯错是好奇心导致的—例如拆装手表、闹钟、电视等。但这恰恰说明孩子对环境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和探究的兴趣。又或者,孩子还没掌握正确的方法,他需要实践并改进。杰克·坎菲尔德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他有次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时,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与他的女儿有关。有一次,他和妻子、女儿一起出去吃饭。席间。7岁的女儿碰翻了装满饮料的玻璃杯。她自个儿把桌子擦干净后。说:“爸爸妈妈。我真想对你们说一声谢谢,因为你们没
有像别的父母一样。我的朋友如果犯了这样的错误,他们的父母就会对他们大喊大叫,批评他们做事如何不小心。你们没有这样做,谢谢你们。”
第二个故事:一次,他和几位朋友聚餐。席间,发生了相同的事情。一个朋友5岁的儿子碰翻了一杯牛奶。孩子的父亲正要出语指责,杰克见状赶忙也故意碰翻了他面前的酒杯。他一面收拾残局,一面自嘲,说自己已经48岁了,还是这样不小心,仍然有把东西碰翻的时候。那孩子在一旁露出了笑脸。孩子的父亲也领会了杰克的意思。收住了未出口的指责。
有时候,大人们的确容易忘掉,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所谓的“犯错”,只有“经验”。成长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
况且现实表明,很多孩子的毛病、缺点、坏习惯,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也就是说,孩子的错,很有可能是家长直接或者间接教育的结果。
所以,在孩子犯错后,家长和老师不妨冷静下来,温和亲切地问问孩子,听听他真正的想法。同时反省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在孩子的意识中是否曾“种植”了问题,导致了他犯错。引导他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教会他使用正确的方法,端正他对待错误的态度。
虽然我们不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但可以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同时让我们也成为被孩子信赖且敬仰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篇: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这部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是我在网上观看的,影片讲述了一位有读写障碍却满脑子奇思异想的八岁男孩伊桑,因为老师和父母的不理解,认为他是 懒、调皮,不好学而被转到寄宿学校,因为学习上的困难一直受到嘲笑和打击,父母更是不能理解他,心灵一度受到蒙蔽,沉沦下去,幸好遇到一位同样有过读写障 碍的老师给予他指导,关心和帮助,在提高他学习能力的同时发掘他画画的天赋,让他重拾自信,最终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我是含着泪看完这部片子的,对我触动特别大,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对照现实中自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真的感到惭愧和内疚,眼前又不 禁浮现了这一幕:那天大儿子刚两周岁,为了给他庆生,我花了“大价钱”给他买了台合金的“大奔”,儿子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玩具。抱着他吃饭睡 觉,爱不释手。可就在第二天我看到这个面目全非的“大奔”,轮子外面的轮胎皮四个被扒了三个,还有前排的门也被他硬掰开了,还有底盘也被他拆得乱七八糟 的……看着这“惨不能睹”的玩具,我气一下就上来了,把儿子叫到面前,严厉的呵斥他:“好好的玩具被你弄成这样了,你这个败家子,以后什么都不买给你 了”儿子正要张嘴说什么……我抓起这个“废物”就像儿子砸去,“以后就不要玩了……”儿子哇的大哭起来,我更是来劲,拧起他就打“还哭还哭,弄坏东西 还哭……”旁边的家人也都一个劲的说:“打得好,刚买的玩具就弄成这样了,哪有这么多钱买啊,不听话……”我印象中儿子这次哭得是最伤心的一次…… 晚上睡觉前,儿子搂着我的脖子很乖的说:“妈妈今天是我不对,我不应该把车子弄坏了,你可不可以再给我买一辆一模一样的……”我一听这话,气就不打一处 来:“还想买,你真会想哈……”儿子委屈带着哭腔的说“妈妈,你别生气,我就是想再有一个,我就可以照着新的把车子修好,今天我玩的时候车子不知怎么不 好走了,我看见人家店里的叔叔也是这样这样弄的,所以我也想试一下,结果我越弄越坏,越弄就越弄不好了……”说完就真的哭了……
是啊,当我们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时,更多的是指责、批评、甚至是打骂,迫于社会的种种压力,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理想中的那个“我”,总 是按我们所谓的“模式”去教育孩子,完全忽略了孩子们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思维,当他做出让大人觉得是不正常的举动时,可能我们更多的是去纠正,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因为觉得太多的不正常而怀疑孩子的智商。所罗门群岛的人用咒语都能把大树砍倒,可想对于我们人来说恶语 那是最致命的伤害呀。
大人已经没法改变答正确答案的思路,又怎么能去引导孩子有创新的思维呢?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像影片中那位老师这样,认真的观察和了解我们的孩子,再加以正确的引导,世界上可能会多出更多像毕加索,达尔文,爱迪生……等等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这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多么大的成就啊!
第四篇: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在一次心理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一部片名叫做《地球上的星星》的影片,印度宝莱坞的作品。
一听是印度片,心中不禁生出一丝反感,是的,我对印度这个国家抱有莫名其妙的偏见,附带地,对它的各方各面的事物都不喜欢,电影自然也是囊括其中,相信和我持相同观点的国人也不在少数吧。
印度电影,之前也有看过一些,不过都是看得不甚认真,只知其在国际上也是相当的有名气,其电影生产基地宝莱坞近些年也是经常与美国电影业的代表好莱坞相提并论,知名度相当不俗。但因为偏见,所以,印度电影虽然有看过,却多是抱着不屑的态度而观之,觉得印度人各种渣渣,说英语不准啦,长得奇葩啦,电影弄得跟歌舞剧似的啦,等等,反正看什么都是觉得不好。
有时候偏见就是这么可笑。
当迫于老师的“观后感”的要求,而不得不认真观看这部《地球上的星星》时,老实说,我当时是很不情愿的,如果不是为了作业谁有空搭理你啊,看这种听都没听说过的印度电影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不过随着剧情的深入,我的态度却老老实实地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一开始不情愿看,到下课了急着赶回宿舍接着把下半部分看完!真的很好看啊。
《地球上的星星》主要围绕一名“问题”学生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由差等生变优等生的故事。
在故事的伊始,主人公伊翔一开始整天都是游手好闲的,不爱学习,考试成绩门门吃鸭蛋那当然也是理所当然,这与其学习成绩拔尖的哥哥形成了鲜明对比,结果被其老师认定为 “异于常人”,也就是认为伊翔是个问题儿童,学习意志力不够,结果被建议送到“特教学校”,也就是寄宿学校接受更严格的教导,在伊翔眼里那是一种可怕的惩罚。
尽管一家人都很伤心,但为儿子未来着想的父亲却毅然决然地把伊翔送进了一间寄宿学校,但这似乎除了制造与儿子之间的隔阂以外却改变不了什么,至少短期看来的确是这样的。故事直到一名新艺术老师的出现才有了转机。
新来的艺术老师虽然只是一位代课老师,但也许也正是因为他只是一位代课老师,所以才敢于把自己特立独行的一套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这位新来的细心而富有激情的艺术老师最终发现并改变了原来是患有读写障碍症的伊翔,把一个处于崩溃边缘的孩子从新拉回了正常生活与成长的轨道。
至此故事完毕。
整整三个小时的电影下来,看的过程中竟能使人毫无睡意与尿意的产生,有的只是意犹未尽与深深的感动。这就是我们所常挂嘴边的“阿三”的电影么?印度人竟然能拍出这么好看的电影!——不仅剧情引人入胜,而且立意深刻、发人深省。回想一下自己前一刻的看法,一下子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是那么的傲慢与无知。为什么印度人就不可以拍出好作品?这是偏见!
印度电影也是可以有好作品的,甚至不比我们中国所谓名导的作品差,至少这一部《地球上的星星》带给我的心灵上的冲击与震撼,是很久不曾有过的。
撇开影片外在的不谈,就影片内容而言,这的确能够称得上是一部兼具观赏性与教育性的不可多得的佳片——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直面当今教育界扼杀孩子天赋与创新能力的做法。
片中多处场景令我感触颇多。
如,影片中小主人公伊翔逃课一幕。伊翔受够了老师的惩罚与同学的嘲笑,心烦意乱之下负气逃出了校园,跑到大街上去闲逛,玩得开心快活,可以说这实现了多少人童年有过而没实践过的一个“梦想”。逃课是学生的主动逃避行为固然不对,但这何尝又不与逃课之前
老师粗暴的教育方式有关,如果老师能采取更好的教育方式,学生也不至于不堪忍受而冒险逃课。小孩子也是有很强的叛逆心理的,打骂责罚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最佳选择。
还有伊翔父母把伊翔送到寄宿学校伊翔静静看着家人开车离去而流泪那一幕,好吧,我承认在那一刻我眼中也是泪花闪动,眼泪差点掉下来。
我能理解伊翔父亲为了孩子的未来而狠心送儿子进寄宿学校的心情,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谁又愿意让自己那么小的孩子离开自己身边?但我更能理解伊翔眼睁睁看着载着家人的汽车绝尘而去时的绝望,那种如同被全世界抛弃了一般的绝望。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反对无效的情况下被送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寄宿学校,眼睁睁地看着家人离你而去,你能想象那种惶恐与绝望么?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何其残忍!
而不得不说一下的是伊翔的父亲,那个因为爱儿子而把儿子送进了寄宿学校的父亲。其对儿子的爱绝对是杠杠的,把儿子送进寄宿学校他就不痛苦、不难受吗,但他觉得必须要这样做,而且还要装出一副狠心的样子,别人难受了还能哭出来发泄一下,但他不得不强忍着把苦闷深埋心底——我都不坚定的话,那我儿子就没前途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造成伊翔现状,其父母难逃其咎。
影片后面有提到伊翔实际上是因为患有读写障碍症,所以才在学习方面有如此困扰的。读写障碍症,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阅读有困难”,其表现特征有:阅读吃力,读错字;书写易出错,字体不工整;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握笔姿势不良,系鞋带、使筷子动作笨拙;好动,听课效率低;自信心低落,容易放弃;聪明,但无法用于学习;等等。就算伊翔的父母不知道什么是“读写障碍”,但要从孩子身上发现一些古怪总不难吧,又或许是伊翔父母有发现但却不在意,而是选择了一味的严厉看管与强迫努力学习,从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挣扎,并直接导致了孩子叛逆心的滋长。如果父母能采取一些更温和的教育方式,同时平时也注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多给他们一些关心与鼓励,我相信伊翔也不至于走到这步田地。归根到底,还是父母无知的教育方式害了伊翔。
而伊翔命运的转折点是一位新老师——尼康老师的出现,一位敢想敢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追求一视同仁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传统教育的老师。尼康老师的戏份中看点不少,而其中最令我深思的是,伊翔父亲到学校来找尼康老师时的一段对话。
当伊翔的父亲理直气壮的跟尼康老师说,自己是关心孩子的时,尼康老师并没有直接否定他关心孩子的意义,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所罗门群岛的故事,那里的居民通过围着咒骂的形式来杀死大得无法砍伐的大树,仅仅是通过长时间的咒骂就使得大树枯萎而死。
故事的真假大家自可判断,不必过于纠结于此。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很好地回答了伊翔父亲对于关心的反问。关心对孩子来说固然重要,但关心了就够了吗,如何去关心,采取什么样的关心方式,这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尼康老师引用所罗门群岛的故事就是要告诉伊翔父亲,不当的关心也会扼杀孩子!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部电影的几点思考。
影片最后主人公伊翔在尼康老师的帮助下从新走上了学习的正常轨道,而且画画天赋也得到了充分挖掘,故事感人收场,值得一看,影片有些慢热,但是绝对精彩,请心平气和耐心地看下去。
推荐指数:五颗星。
第五篇: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老师——神圣的职业
一个好老师,究竟能改变一个孩子多少?
看完《地球上的星星》,完全就是沉浸在影片中了,这部影片要讲的太多太多,完全不知道从何说起,很好看的片子,所想表达的内容很多。然而我还是想挑尼康老师讲讲,他是一个好老师。
尼康讲过很多话,都让我印象深刻。
“我知道,外头是个竞争激烈的无情世界,只要差一点就可恶,是吧?我才不信这套,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才华、能力和梦想。但每个人都不顾一切地想把每根手指拉得更长,去啊,把手指拉断嘛!”
现在还会有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才华、能力和梦想吗?才华、能力、梦想,这些现在都是离我们多么遥远的词汇。多少才华,因为成绩被抹杀;多少能力,因为无处施展而泯灭;多少梦想,因为来自老师、家长、社会的无形压力而渐渐消失……现在还有多少老师,多少家长会对着孩子说,去大胆追寻你的梦想吧!没有了吧,在老师眼里,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在家长眼里,成绩好的就是乖孩子;在社会眼里,有高文凭的就是有能力的人才……但是世上六十亿人口,又能有几个人才能做到将十指伸长到令人羡慕而又不断掉呢?
“就像王尔德说过,只知道东西的价钱,却不知道东西的价值,这种人有什么用?” 是否遇到过这样一个老师,即使是面对一个糟糕透顶的学生,他也不会万念俱灰;是否遇到过这样一个老师,会为一个学生去向校长争取让学生留校学习;是否遇到过这样一个老师,会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教导一个孩子从零开始;是否遇到过这样一个老师,他比这个学生的父母还要耐心,还要亲近学生。尼康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从他的话语中,我便喜欢他,他是一个好老师,至少是一个教会你如何面对人生的好老师。
即使知道,这只是一个电影中的人物,却依旧让我深深地感动。
“关心?这是很重要的。关心有治病的效用,能缓解痛苦,让孩子觉得被需要。偶尔的拥抱和亲吻,表示我的关心。‘儿子,我爱你。’‘如果你害怕,就来找我。’‘如果你摔跤、受挫,别担心,有我陪着你。’强化信心。关心。这就是关心,不是吗?”
这是尼康老师向伊翔的父亲诠释的他自己认为的“关心”,很正确,不是吗?有时候,一个好老师,不仅能教会一个学生,甚至能改变这个学生周围的人。有时候,一个好老师要想教会一个学生,不一定要从学生入手,还可以从学生所接触的人入手。有时候,一个好老师,能让学生觉得,他便是他的再生父母。
伊翔一个有读写障碍的孩子,却总是被权威而武断的父亲,硬是贴上了“态度恶劣”的标签;而伊翔的妈妈,尽管像许多母亲一样温柔慈爱与善良,却一样无法理解伊翔,帮助伊翔,只能默默流泪。尼康曾经在伊翔的家人面前说过这样一段话:“想想看,一个才8、9岁的小孩,不会认字也不会写字,基本的事都不会做,同年龄小孩能轻松上手的事,他都不会他吃了多少苦头,他的自信心都被摧毁了,藏起他的无法服从,他想必是和全世界敌对了,一定在这里大肆胡闹。现在他连叛逆心也在那里被摧毁了,很遗憾,他完全不画画了。”究竟是什么,能让一个孩子的叛逆心也被摧毁,看着伊翔在寄宿学校的点点滴滴,真真切切是痛在心里,甚至和家人接电话也不讲话了,甚至他最喜欢的画画,他也不再去画了,他不与任何人交谈,他天天被老师惩罚……再这样下去,他便不仅仅是一个读写障碍的孩子,他会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一个自闭症的孩子。而尼康如同一个天使般得存在,他依靠他自身的体会,他依靠他自己的耐心,一点点将伊翔的世界大门打开,一点点将伊翔带入他自己的才华,他自己的画画世界中去。其实尼康所做的事情并不复杂,他只不过是比别人多一点耐心,愿意细心地教导;是坚决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又悄悄地制造种种机会,培养他的自信;是对伊翔的理解、宽容,对失败的客观归因,是及时肯定伊翔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鼓
励他继续前进;是无条件的关注,关切与关爱……
感谢尼康,让伊翔的人生又如水彩画一般绚烂多姿!
然而在这世界上,像伊翔的孩子还有很多,但是像尼康这样的老师还有多少呢?不是每个孩子身边都能有这样一个老师的,不是每一颗即将陨落的星星身边总会出现使其发出耀眼光芒的天使。
真心很喜欢这部电影,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在地球上当一个璀璨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