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吴正宪小学数学名师团队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后

时间:2019-05-12 03:4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加吴正宪小学数学名师团队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参加吴正宪小学数学名师团队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后》。

第一篇:参加吴正宪小学数学名师团队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后

参加吴正宪小学数学名师团队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后

3月22日,早晨和自己的同伴早早的来到了河南财经学校的礼堂,等候吴老师的到来。

8:00左右,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吴正宪吴老师,距离不算太远,坐在第一排的我一听说她的这节课是《行走中的数学问题》,心里便有了疑问,这一节课在高端研修上已经有所学习,同样的课听上多遍,会变得索然无味的。带着这样的想法,进入了这一节课。课的开始她创设的情境是找一名学生到前面走一走,一个小男孩来到了吴老师的跟前,胆怯走了两步,边走还边看她,吴老师鼓励孩子放自然些,孩子甩开大步在讲桌后面走了起来。

“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吴老师问。

一名学生大胆的举手,“每步有多少厘米?”

“给他提问题,不要给我提问题。”

这时我很着急,因为吴老师要讲有关路程的课,可孩子怎么不配合?看吴老师怎样处理这样的随机情景,吴老师并不着慌张,“除了这个问题能不能提别的?”轻松地把学生从漫无边际的问题中拉了回来。在吴老师的跟前引导下,一名孩子提出了:“我想知道你每分钟走了多少米?”讲台上的孩子不敢说,站哪儿不知所措,吴老师温和而有耐心的说,随便说一个数,孩子终于知道该说什么了,10米。谁还有问题?这时孩子们已经敢于提问题了,一个女孩提出我想知道你走了几分钟?讲台上的孩子终于大胆的说了出来,声音洪亮而有底气。

吴老师在出示同时、相对、相距、相遇时,首先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孩子们用一定的时间展示出来,她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开始孩子两人只是肩并肩,吴老师用了一个推的手势表示出来,并提问只有这一种走法吗?继而引导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在新知的探究中,又用了两根笔两人展示的过程,这时经过学生的操作得出两种结论,一种走到路中间的,一种不是路中间的。她趁机问为什么你的结果和别人的不一样?在辩论中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孩子们把算式写在了黑板上,她不是以自己主观的评价孩子的作品,而是提出谁有问题问他们,学生无一人举手,这时吴老师自己举手,小男孩好像不明白,吴老师机智的在孩子眼前晃了晃,一名孩子推了推另一名孩子,孩子的反应很快,你有什么问题,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知道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时孩子大胆的问,谁还有问题,下面的学生不再拘谨。

另一个镜头是孩子再提问题时,提出50×4+100×4为什么不划括号?学生回答因为是乘法,为什么乘法不能带括号?生生交流展开了,不禁为孩子的精彩表现喝彩!同时对孩子愉快的学习感同身受。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孩子的辩论中由模糊到清晰,随着激烈的交流,孩子的认识也就逐渐的逼近事物的本质!知识因争辩而明晰,孩子在交流中感受到思辨的乐趣!枯燥的数学学习可以如此美丽!在这里我们要继续挖掘吴老师的教育智慧。吴老师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争论?吴老师在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时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是单纯的把概念搞清楚么?吴老师通过课堂上学生对概念的辩析到底要向学生传递哪些数学素养?学生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数学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提升了什么?我们怎样把这样的教学形式践行在自己的课堂?

第二篇:吴正宪名师团队小学数学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吴正宪名师团队小学数学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蚶江镇第二中心小学邱扬扬 以吴正宪《商不变规律》为例

(一)齐天大圣图片导入

吴老师:谁的笑是最聪明的?(猴王的笑最聪明的)由简单的几幅图片渲染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挺耳熟,但是由于吴老师独特的语言表达与肢体面部表情的生动风趣使人觉得还是很有趣。所以有句话说的好:老师同时也要是一个最好的演员!朝着奥斯卡影后的目标前进!在这一环节板书出第一组商不变的式子:6÷3=2;60÷30=2;600÷300=2.(二)出示一个坐标统计图(图1)

由学生自己解读这个表格。生1:2×5=10;生2:2支10元,4支20元等等。由此引出第二组商不变的式子:10÷2=5;20÷4=5;40÷8=5。坐标统计图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完美的解释,全部由孩子来说,吴老师点拨。所以说教师的点拨功能,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能力很重要,话少并能一语击中要害,这样的技能我想锻炼,但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路,毕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是沉默过来的。鲁迅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都是不想死的,至少我想快乐的活着。金口开了缺没料好无奈。

(三)自主写一组商不变规律的式子。

这里的自主吴老师做得太棒了。选三组板书在黑板上,并且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先其他同学解释为什么商不变,并由班上其他同学提出质疑。这些过程三言两语我写不出来,只有看过的人才有印象,什么叫拨动孩子内心的知识琴弦,弹奏了一首美丽的大合奏曲。有这样一句话说得不错:只有亲自去写了、做了、说了,你才会有印象,因为听,有点梦幻,左耳进右耳还可以出,这对孩子也一样道理。但是我在教学的时候有时候还是经常忘记让学生自主起来,由于不熟练内容或者本身各种教师技能不熟练等原因。

(四)PPT出示学习建议:

独立思考:写出你的发现;小组交流:说出你的发现;吴老师巡堂,5名学生上台讨论。并且陆陆续续又叫了几名同学。吴老师把整个班级写出的规律分成了三类:窗外、窗台上、窗内。又让班上的同学对照自己写的规律并判断自己是属于哪一类的学生。这个过程吴老师上得很生动有趣。也是课后孩子们认为最印象深刻的一个环节。

(五)得出结论

PPT: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并前呼后应:原来齐天大圣他笑得最聪明,他利用了商不变的规律成功把小猴们忽悠了。

听研讨后记录:1.课要放大重点,有取有舍,忍痛也得割爱。(比如对0不处理)

2.数学课要教着今天,想着明天。

对本课感想总结:吴正宪老师魅力所在:

1.对教材熟悉。

2.对学生这个群体的热心,也就是天生喜欢孩子的心,从上课时的吴老师的眼睛里就看到了满满的童真。

3.吴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舞台表现力。(这需要自身知识的博大精深,词汇量不够就没法吸引孩子的目光。)

PS:在后面《数的整除复习课》这课中,我觉得吴老师的课有个特点就是:孩子来当老师,并且能控制住节奏,而一堂课让人觉得有趣令人忍俊不禁的时刻往往是孩子出乎意料又很可爱的回答。

第三篇:小学数学吴正宪经典案例

小学数学吴正宪[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一] 《平均数》一课上,在吴老师让学生估算平均数这一教学环节中,一位女同学估算出2000张,只见吴老师来到那位女同学身边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请你去问问同学,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得这么准确的。”被采访的是一个小男孩:“你估计的2000张比最大的数还多,这是不可能的,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少,比最少的数要多。”吴老师转过身来,摸着小女孩的头说:“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你想说什么?”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我估计的数跑到最高的数外边去了。”一个“外”正表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吴老师心中的感动再次溢于言表:“我非常佩服第一次估计比较准的同学,你们思考问题有根有据。但我更佩服身边的这位小姑娘,虽然第一次她估计到‘外边’去了(有意识地用了童的语言),但是她学会了和同学们交流,还能接纳别人的意见,能够修正自己的意见,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吴老师紧紧地握住小姑娘的手,小姑娘笑得那样甜。她善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对每一位发言学生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勇于创新。在她富有激励性语言的鼓舞下,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张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吴正宪老师的激情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是善于巧妙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做到以情促情。

[经典案例二] 在《商不变性质》课上,一开始她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

吴正宪老师还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情趣多而意味深的故事或游戏,做到以情导知,以知促情。

[经典案例三]

在《平均数》课刚一开始,她便别开生面地向全班提出:“咱们分两组来做拍球比赛好吗?”孩子们自然喜出望外。“怎么比?”眼看每人都来拍球时间来不及,大家提议“选代表”,于是每组派4人(这蕴含着统计中的“抽样”),并当场根据每一代表的拍球个数作了统计。不一会儿,甲组发现本组拍球总数超过乙组,高兴地欢呼起来。此时,吴老师自告奋勇也参比赛,并把她拍球数加入乙组之中,顿时乙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这不公平!”(甲组4人,乙组5人)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有的说:“甲组也再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孩子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把每组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这一“匀乎”,表明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了“平均数”,随即与大家共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这种创造性的教学,使学生能真正感悟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经典案例四]

学习“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时,吴正宪老师充满激情地配乐朗诵:“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但是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算得最早最精确的圆周率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新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的道路,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学生激动了,眼睛里充满了对探求知识的渴望,坚定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

[经典案例五] 小括号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可以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12×(4+3)”式子改写成了“12×4+12×3”,一脸不喜欢的样子:“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吴老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突然,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他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92本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列综合算术解答。”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后再除以5。”吴正宪故意问:“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一步了,不符合题目要求。” 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现在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

(五)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1/2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老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第四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之情读完《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她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让我憧憬。

一、因为爱,她走上科研路。

1954年出生的她,在那个特殊岁月没能实现儿时的大学梦想。年仅16岁的她踏上了讲台。打小不甘平庸的她,全身心投入教学中。可是,当她面对表情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越来越呆滞的学生时,她开始拷问自己:难道要永远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出于良知与责任,她走上了教改之路„„。读完她的成长之路,我非常惭愧。比照过去的自己,除了勤恳地工作,对学生是“恨铁不成钢,爱你没商量。”我有关注过学生的喜忧吗?以考试成绩衡量工作的优劣得失,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直到新课程的出现。面对孩子的痛苦,吴老师的自责与痛心,都缘于她对孩子的深爱。寻找快乐课堂、“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是她的初衷,今天写进了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数学课堂实践的教学理念.二、爱,让她上下求索而无怨无悔、她拜师学习以求课堂教学的高境界。每天早上天未亮,她先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再去听第一位师傅马芯兰老师的一节数学课,然后回到自己所在学校上两节数学课。其中的路途比较远,可谓东西两边跑,可她心甘情愿。边听课边思考,学习与反思相结合,让她认识到教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更多地融入教育者的教育思想、灵魂和对学生浓浓的爱。与第二位师傅一起策划设计小学数学教改蓝图。经历了教材重组,教学实践,成果汇报总结等阶段。其中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整理了《小题库》、《难题辨析》、《思维训练》、《趣味数学》、《教海拾贝》等笔记。为了充实自己,她阅读了学科以外的很多书籍,如《中国通史》、《唐诗三百首》、《教育心理学》„„。随着她的教改深入,她的工作愈发地忙碌,可是她总能做到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为之奋斗而无怨无悔;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门科学,不断探索而乐此不疲;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艺术,追求美好的境界和神奇的效果。

三、爱心羽化智慧。

在听了张梅玲老师的《心理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系列讲座后,吴老师对教育及教育对象的爱从此充满智慧:

她对寂寞的课堂形成的原因有了顿悟——忽视了师生情感交流。

她把“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学会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

她利用、并创造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雪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对冰雪世界的向往,她平息批评指责的冲动。课后,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冰雪世界尽情地玩耍,学生对她说:“老师,我们真的很喜欢您。”;她坚信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制造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在体验成功后露出了自信的笑脸。她新接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打造开学的第一课,以“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车轮为什么制成圆的?1+2+3+„„+99+100=?”等等许多有趣的问题,粘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喜欢数学。生动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比赛,人人参与的游戏,象一个个美丽的陷井,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陷入数学的思考中。为了她所爱的事业,她可谓使浑尽浑身解数,这些高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四、汗水绘出精彩。

思想理论的成熟用苦练与积累浇灌。勤于笔耕的她继续记录着《教学有感》、《值得回味的课》„„她的教改文章,实验报告、学术论文渐渐地出现在全国多家教学刊物上。著书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我与小学数学》等。荣获“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等多个含金量很高的称号。面对先天不足的吴老师所取得的成绩,我想起这几年常用于鼓励教师的一句话:写十年教案,不如写三年教学随笔的收获大。确实啊,这是提升理论水平,积累经验的最好办法。

课堂教学的风采凸显出她无限的人格魅力。

《小括号的认识》:学生用——12×(3+4)的办法解决了——李师傅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个零件,李师傅一天一共做了多少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这样的数学问题后,很多学生都接受了小括号。不料,学生小维向吴老师发起挑战“我认为小括号没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算式:12×3+12×4,吴老师肯定了他的做法,同时试图说服他接受小括号,小维说,“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面对偶发事件,吴老师沉思片刻,她看到讲台上摆放了许多学生为灾区捐献的图书,计上心来,说,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他有92本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书送给了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试列综合算式解答。故意让小维上前板演,小维边写边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后再除以5。吴老师不温不火地将了一军:“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小维急了,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步了,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旁边的同学说,你现在是不是和我们大家一样喜欢上小括号了,小维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句,“小括号挺好的。”这个细节的精彩处理,使“白开水变成了茅台。”而茅台的芳洌,来源于她对学生的尊重,得益于她平时教学的积累,凸显她高超的教学机智之魅力。

为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同圆半径相等这个特性”。吴老师对学生说,请同学们坐上不同车轮的汽车,好好体验一下。屏幕上出现了不同形状车轮的汽车在行驶,车轴心运动的轨迹清晰地显示在同学们的眼前:(有方轮、椭圆、圆,路线有一高一低的折线,一高一低的弧线,还有直线)随着不同形状的车轮的滚动,孩子们各自寻找着自己的感觉,身体随着摆动,如身临其境一般。最后,学生们感受到只有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才会平稳,因为同圆的半径都相等。此时,她是快乐与哲理的使者。

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吴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丢番图墓碑之谜——神奇的碑文”。大意是:过路的人啊,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道他的一生经历了多少个寒暑。他的一生的1/6是幸福的童年,1/12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1/7,他建立幸福的家庭。5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先其父4年而终,年龄不过父亲享年的一半,晚年丧子人可怜,悲痛之中度过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少岁,才和死神见面?还有曹冲称象的故事,既出现在策略学习的课堂上,又出现在估算的课堂中。她博学的魅力,让古今中外名人趣事为她所用,同时数学也为此蒙上神秘面纱,教育充满诗情。

“判断一又三分之一是不是最简分数。”、“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吗?”等象这样每每意见分歧的时候,吴老师大多采用反方与正方两大阵营展开辨论的办法,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把理辨明,教学的难点也就突破了。她仿佛是课堂中一只无形的手,把学生推到主角的位置。在阅读课堂实录文本时,我冥思苦想,也无法知道她这种活力课堂是怎样炼成的。后来,看了《相遇问题》的教学视频,那是前年她去边远山区送教时的一节示范课。面对山里的孩子,她在课堂中完全充当合作者的角色,以学生的姿态参与提问,她这样做是向学生传递着学习数学的方法——“弄清为什么这样做”永远“比怎样做”更重要。我终于明白,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首先要有耐心,要等待,要宽容。说到底还是教育思想在起作用——课堂上,你想让你的学生学什么,你就会组织怎样的数学课堂学习。吴正宪老师把“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作为她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于是有了精彩辨论、仔细倾听和彼此接纳。此时,她是课堂这个舞台搭台布景的高手。

合上书本,我痴痴地想,我要是能成为她的学生,那才叫一种享受„„嗯,目前的现实是,我如何才能让我的学生喜欢我、让我的学生喜欢数学、会学数学?好好努力吧,我对自己说。

第五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我的成长之路

一、傻孩子,长大了

二、父亲给了我什么

三、生活的磨难是成长的加速器

四、“残渣余孽”也到过中南海

五、“站起来”的感悟

六、只争朝夕,用心实践,努力创新

七、永远的角色我的教育观

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二、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教育的认识

四、数学主题阅读的设计

――学生自学斐波那契数列案例

五、常规教学中应用设计――基本不等式的教学

六、引发学生创造的教学设计点滴社会反响

一、搏击中,你的天空最美

二、给你数学的美丽天空

――记北京大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 《中国教育报》记者

三、数学可亲育人无痕

三、作为一名成长中的教师,我对青年教师成长的认识――记北大附中教师张思明《中国教育报》

四、从数学建模到课题学习

――激发学生走向创造的想法和做法

五、尊重是前提,“四性”是要素,学科是特色――我做教育的感悟

六、用心做教育

――我想对自己和大家说的话走进课堂

一、课堂中的数学应用与建模――磁带问题的案例与说明

二、结合立体几何数学应用

――“电视塔问题”课堂实录摘要

三、课堂内的数学实验

――粮食堆的测量问题课堂实录摘要

四、教学生创造教学生应用――张思明老师教学风格浅析五、一位中学教育家的教育生活

――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张思明 《中小学管理》杂志记者

六、责任和动力

――在“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七、一点见识

――在“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首都师范大学

八、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

――对张思明教育教学艺术的理性剖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下载参加吴正宪小学数学名师团队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参加吴正宪小学数学名师团队教学艺术观摩研讨活动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加《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参加《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海坨一小:薛嘉峰 乍暖还寒,进修学校组织全市数学教师赴哈尔滨学习,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带着领导嘱托和老师们的希望参加这次《小学数......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四)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磨头镇际村小学贾慧敏 2013年12月1日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11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名家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三) 小括号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可以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精选]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在我还是一名师范生的时候,我就已经多次听闻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吴正宪老师了,并对她钦佩不已。这一次,新教师培训,结合我们小组的研读活动,我利用业余时......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从一个70年代毕业的不满16周岁的初中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在发现工作的不足后拜师学习,艰辛探索教学改革之路,终于在苦练与......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最近我认真品读,感触颇深,二十多年来,吴老师在小教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漫漫教学路上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挑战......

    2011年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

    浅谈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数学课堂 ----2011年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展示活动听课有感 第二小学王淑芹 2011年11月13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