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分析报告
宁波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分析报告
一、调研背景
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演进
城市是人类信息化发展的首要目标,城市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并日益影响着城市和区域的未来发展。
2.政策环境
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号召“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那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些论断都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国内外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当前我们正面临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同时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例如,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已将其列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以重点推进。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部署,温总理在调研无锡传感网基地时,再次提出了要加快物联网发展。深圳、南京、昆山等市也都各有侧重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从城市信息化,走向智慧城市,这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宁波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分析
1.自然环境
宁波境内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主要山脉。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境内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等河流,水资源丰富。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浙江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全市共有大小岛屿531个,面积524.07平方公里。宁波境内有两湾一港,即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这些湾港,因有钱塘江、甬江及众多溪河注入,夹带着大量营养物质,为滩涂和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市无霜期一般为230天至240天,作物生长期为300天,适宜于粮、棉、油料等作物的生长。
2.宁波人文环境
宁波是历史名城,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史前遗址”发源地。宁波文化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宁波还是著名的侨乡,有四百三十多万宁波籍人士旅居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宁波帮”已成为联结宁波与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3.宁波人力资源储备
宁波拥有15所高校,每年为IT专业提供六千名毕业生,有两所国家示范型软件学校,培养不同类型的软件人才。我们政府也引导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多曾经的软件人才培训体系,我们也创立了独特的人才驿站制度,为来宁波求职的外地IT专业毕业生提供住所和生活补助,吸引更多的外地大学生落户宁波。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11毕业生我们会为他们提供六个月内每个月五百块生活补助。
4.宁波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经济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截止2011年宁波已经实现地区GDP生产总值6010.5
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5.7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35.4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19.4亿元。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14个中央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之一,宁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
5.资本环境
目前宁波市的金融业己形成了以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宁波监管局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了区域金融调控监管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12年,宁波共有上市公司37家,民间资本力量雄厚。
6.技术条件
在07年统计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网25%营业额在宁波实现,宁波还拥有众多专业的电子交易市场,像中国塑料网、中国液体化工网、大宗商品交易网等等,08年我们仅仅四家企业网上交易额达到860亿。有30%企业广泛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95%外向型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业务工具。我们在去年十月份,正式推出行业网站总部基地的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中国海商网,全球羊毛衫网等全球知名网站。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企业数量有上百家,营业额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长。
7.政策环境
“十五”期间,继续积极推进政府上网,加强政府办公自动化建设,把政府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初步形成电子政府框架,以适应21世纪初期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政府管理需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继续大力推进金关、金卡、金税以及公安、统计、港口、科技、教育、农业、气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在继续强化各部门纵向网络建设同时,下步要加强横向,特别是业务相关部门行业联网,如实现财政、税收、金融、外贸之间互联,实现业务联动、交叉考核、统一监管、信息共享。
三、宁波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议
1.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s)
1.宁波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把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的重工作来抓。
2.一些部门建成了业务信息系统,开发了经济、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工商等一批数据库。
3.宁波经济水平较为发达。
劣势(weaknesses)
1.信息化技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局部应用已取得成效,但系统林立,缺乏全局考虑,各单项应用之间互不协调。
2.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统一。
机遇(opportunities)
1.信息资源的电子化和数据库化程度低,未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2.市民素质普遍提高,多媒体通信进入家庭,多用途信息家电、电子出版得到普及。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已有一定规模,但已有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效益不显著。
威胁(threats)。
1.受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宁波经济发展已处于下滑状态,且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2.人们信息技术使用意识并未显著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信息化服务意识淡薄。
3.电子商务领域竞争竞争激烈。
2.发展建议
1.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的应用。
2.推动就业信息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
3.电子政务条块结合,整合资源,协同工作,建设科学、高效、智能化的城市管理体系。
4.加强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定使用以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第二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水月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水月产业园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动园区建设发展,由于客观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园区发展。
一、现状
(一)规划情况
水月产业园区前身为**年成立的**区水月循环经济实验区,**年9月经省经信委、市编办批复成立园区管委会,**年**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园区原定位为循环经济实验区,《产业发展规划》于**年9月经省经信委批复实施,主要围绕水钢冶金主导产业发展装备制造、金属加工、化工、建材、矿产开发等循环配套产业,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展商贸、物流、市场、食品加工等服务产业。为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园区根据市委市政府意见,经充分调查研究,依托交通、区位、市场潜力等优势,将园区功能重新定位为产城一体化的城市拓展区,规划范围为东至瑞安路,南邻贵昆铁路,西至汪水路,北抵月照机场,辖钟山区红岩街道办事处、荷城街道办事处的部分社区和杨柳街道办事处大部分区域和月照乡全部,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着力打造物流商贸、空港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轻型工业、休闲旅游度假四个组团。目前,规划工作已进入细节论证阶段,拟于今年11月上旬报批。
(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设计标准为城市主干道Ⅱ级的金水路一期**公里已建成通行,近期完成细沥层铺设。全长1.547公里、宽20米的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于今年4月中旬动工,全长2.26公里、宽20米的南北路于今年**月动工,两条路路现正进行基础填挖工程。全长2.3公里的金水路二期在首批建设BT投资方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续建停工后,今年10月重新动工建设,(三)排污排洪方面
排洪排污沟渠修建3千米,但仍不能满足当前园区排洪排污需要。
(四)水电气配套方面
共完成供水管道安装13千米,铺设排水管道沟渠1.2千米。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新安装饮水管道3000米,新铺设排水管道**米,新建220千伏安变电站一座。现有水、电基本能满足现入驻企业、在建项目及居民用水用电需求,二期管道尚未进入实施阶段。
二、存在问题
(一)规划未定
已完成5.1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与现发展思路不一致,在**年**月12日召开的市长办公会议上未获通过。现市规划局将水月纳入新一轮城市规划范围,市规划、发改部门正委托相关单位对建安组团、空港经济两片区进行控制性规划,与园区的控制性规划重叠。
(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道作为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横穿园区核心区的主干道,已由水城县完成初步设计,但迟迟未动工建设,严重阻碍园区项目建设。园区内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南北路和金水路二期虽在轰轰烈烈建设中,但建成投入使用需要一定工期,近期难以通行。原有道路为实现细沥层铺设,且内环快线、机场快线及园区内项目工程运输车辆碾压造成破坏,运输条件差。
(三)排污排洪设施亟待改善
园区内地形地貌复杂,项目建设用地需大量挖填方后方能使土地平整,导致排污排洪压力增大,园区内原有排污排洪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
(四)配套设施不健全
现有水电只能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建设和居民生产、建设和生活需要,后续生产、建设和生活用水用电量大,且供气、通讯等设施不健全。
(五)小散乱污染企业清理难
园区起步标准低,开发程序不科学,导致企业分布混乱,尤其是园区内存在多个洗煤厂,呈现小、散、乱的状态,导致脏乱差根源难以消除,大大影响了园区形象和建设发展。虽园区已调查摸底,但清理工作已超出园区管理权限。
(六)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
园区内基础设施全部由管委会自筹经费建设,但园区起步晚、后劲弱,无固定资产,加之建设用地少等现实问题,导致园区没有融资抵押物,融资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建议
(一)强化规划衔接
为统筹园区同步、协调发展,市发改委、规划局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涉及园区规划的建安片区、月照机场周边一带范围,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后,由园区负责实施,其余范围由园区规划并实施。同时,尽快确定园区法定界线。
(二)完善路网规划和建设
将园区已规划并动工建设的民族风情小镇东明路、南北路和拟规划的其他道路统筹纳入先期城市道路规划,由园区先行建设。把**社区二三组道路、内环快线三块田互通至双坝社区小西湖道路纳入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提高周边土地使用价值。另外,乌蒙大道园区段从月照乡政府前至水钢由园区自行规
第三篇:关于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确定的“加快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开发开放”的工作部署,市政协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4月下旬开始,组成由邵立华副主席带队,提案委员会委员参加的调研组,围绕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首先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汇报,先后深入到市建委、公用局、房产局、水利局、财政局、规划局和发改委等部门进行调研,实地视察了滨江东路改造工程、二道河改造工程、金厂镇供水供气工程、康馨园小区二期廉租房建设等工程。调研组历时近2个月,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反复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如下报告和建议。
一、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现状和2009年重点工程进展情况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先后实施了30项城建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6.5亿元,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市区共有主次干路80条,巷路67条,道路总面积214万平方米;桥梁42座,立交桥6座;先后建设改造了建设大街、新华大街、光明大街、滨江西路、滨江东路等50条主次干路,缓解了市区交通拥堵状况,使市区道路等级明显提升。科学进行全方位绿化和美化,全市绿化覆盖面积153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8%,绿地面积143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4平方米。一批环境优美的公园广场,为市民增加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和空间。实施了大规模的亮化工程,市区路灯总数达到3.2万盏,景观灯达到2.8万支,亮灯率达到98%以上。铺设和改造供水管网27公里,改造570栋老旧楼地沟管线,解决了重点区域近6万人的吃水问题。完成了第二煤气储配站建设任务,铺设管网20公里,总供气能力可满足“十一五”期间7万户居民用气需求。完成了第二热源建设工程,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95万平方米。实施了老旧楼供热设施改造工程,改善了市区380栋老旧楼居民的取暖条件。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拆迁面积211.6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286万平方米,回迁楼竣工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率达到91%,较好地改善了棚改区域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几年的努力,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2009年,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市级经济运行困难因素增多、财税收入下降、资金严重紧缺的不利局面,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超前谋划,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对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论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的10项城建重点工程。目前,10项城建重点工程正按计划稳步向前推进。
(一)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工程。计划投资7.5亿元,改造棚户区及危旧房30万平方米,开工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重点对文盛教堂、江南、新岭路二道沟、胜利路八中后侧等19个地块进行改造。目前,已有9个地块开工,完成拆迁面积25.2万平方米,拆迁户数2488户,开工建筑面积52.6万平方米,分别占计划的84%和87.6%。完成投资6.57亿元。
(二)二道河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4770万元。彻底改善二道河河流水质,完成路桥和配套设施,形成靓丽的沿河景观带。工程包括:6座车行桥、5座人行桥、观景挑台、河底铺砌、亮化和绿化等内容。今年9月30日前全部竣工。目前,已完成投资10045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8%。
(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计划投资26,4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今年主要完成主体工程,明年完成设备安装并投入试运行。目前,截流干管土建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已经完成,并于4月20日开工建设,在通天河段铺设截污干管1000延长米,三个泵站建设也于6月22日启动,正在实施土方工程。管材招标和厂区土建招标正在按计划推进,年底完成截流干管和主体工程。已完成投资8079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0.6%。
(四)浑江防洪及滨江东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5500万元,对滨江东路玉皇山桥至江南大桥2.9公里路段进行改造。工程包括修建江堤、外悬人行道,拓宽机动车道,外景平台、新建绿地、路灯及道路排水设施,进一步延伸沿江景观带。水利局负责的江堤建设资金已落实,施工正在按计划进行。为了配合江堤建设,建委迁移改造供热管道1796延长米,铺设排水管道240延长米,新建检查井12座,完成玉皇山大桥引桥施工,其他的道路、绿化及路灯建设,随着工程的实际进展有序实施。
(五)城区道路改造工程。计划投资5089万元,综合改造光明大街,建设延伸至江南大街的景观路。整修光复路、玉清路等20条主次街路,维修改造巷路16条。目前,光复路道路硬化完成740延长米,铺设雨水管道2120延长米、污水管道1020延长米。玉清路工程道路填挖方已完成400延长米,铺设雨水管道237延长米、污水管道319延长米,工程预计9月30日完成。对光明大街、新华大街、东昌路、东宝一条街和清真路5条主街路路面升级改造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对严重影响市民出行的幸福胡同、官道岭路、保安路和二道江路的升级改造正在紧张实施中。
(六)市区桥梁改造工程。计划投资1050万元,对红旗桥、江南大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桥梁承载等级和功能设施。目前,方案设计、计划编制等前期准备工作已经结束。为尽量减少对市内交通的影响,待二道河桥梁工程全部完成后,再对两桥进行改造。
(七)城市绿化美化工程。计划投资500万元,对倚江园、江南大街和北出口进行绿化美化。绿化工程于3月12日正式启动,共栽植各种苗木93万多株、铺植草坪5500平方米、栽植乔木1780棵、摆放花卉3.4万多盆。
(八)城市亮化工程。计划投资1824万元,对二道河、玉皇山及北线公路等实施亮化,对市区主要建筑物进行亮化升级改造,提高城市夜间景观效果。9月30日前全部完成市区主要道路和建筑物亮化升级改造。
(九)江南新区路网建设工程。计划投资11800万元,续建江南新区道路、供热和排水等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江南开发。续建道路包括江南大街、沿山路、名城西路北段;新建道路包括名城东路、名城西路南段、南博路。目前,江南大街、沿山路、名城东路、名城西路和南博路工程都已经开工,计划9月30日前竣工。
(十)继续改造供水供气供热设施。供水设施改造计划投资2555万元,重点解决十中山上,市委山上、小宾馆山上三个高区共3854户、11560人24小时供水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金厂镇近期3000户、10000人,远期6000户、24000人吃水问题。工程分别于7月底前和“十一”前全面完成。供气设施改造工程计划投资2500万元,发展燃气用户6000户(其中金厂镇3000户)敷设煤气外网15公里,“十一”前完工。所需建设资金公用局自筹解决。计划投资300万元,对30栋老旧楼进行分户供热改造,改造工程已于7月上旬陆续开工,9月20日前完成改造任务。
以上10项城建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137138万元,已落实资金108462万元,缺口28676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市紧紧抓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每年都有计划地实施10项城建重点工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提升城市品位。但是由于市本级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与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地方可支配财力有限,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今年实施的10项城建重点工程,资金缺口就达28676万元。已落实的108462万元资金中,中央专项补助5700万元、棚改补助资金1655万元、地方债券贷款及补助1200万元,只占投资总额的8%。
(二)城市建设资金偿债压力逐年增加。几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克服很多困难,负重前行,积极推进城市建设,使我市城市整体面貌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财力有限,城
建资金绝大多数是通过向上争取、B T融资、银行贷款、赊欠等方式筹集的。据不完全统计,市本级2008年底城建债务额已达7亿多元。随着时间推移,偿还债务本金的压力逐年增大。
(三)城市总体规划执行不力、修编滞后。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是1996年制订的,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改变规划内容、突破控制红线、违反规划施工的问题时有发生,道路破拆、管网铺设的随意性较大,使规划的执行缺乏法治的严肃性。目前,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开始修编,但前期基础性工作经费投入不足,高端人才匮乏,影响规划修编进而制约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管理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仍执行2001年核定的标准,每年财政核定83万元。新建的两座平湖大坝、江东污水强排站、音乐喷泉、垃圾处理场等设施每年运行和维护费用需320多万元,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二是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拨款额仍执行15年前的职工工资标准和各项管理费用。承担城市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已经全部取消了收费项目,没有资金来源,影响了这些单位的正常执法管理。三是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一些市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素质低下,破坏公用设施,损坏市容环境、随意造脏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信心,抢抓机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最近国务院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陆续出台了一些重大政策措施,特别是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政策措施,对我市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十分有利。建议市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力争使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等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更加符合中央资金投向。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考虑加强公益性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项目应尽快启动和实施。
(二)转变思想观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投资拉动的机遇,认真研究和吃透投资政策精神,超前谋划一批符合中央资金投向的城建项目。提前做好项目论证包装推介工作。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协作,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加银行信贷、吸收企业和社会资金等方式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平台。积极利用多年来业以形成的城市资源和开发新的资源,进行公开、公正、透明的市场化运作。凡是能够有偿使用,带来效益的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向社会公开拍卖和出让经营权等方法,广泛吸引利用各类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
(三)科学合理安排可支配财力,继续推进城市整体建设。近几年来,我市城市建设连续在高投入上运行,城市整体面貌和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同时,由于财力有限、投入较大、债务负担较重,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很大冲击。建议市政府根据财政实际状况,在城市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争取中央及省投资的城建项目,对影响制约经济发展和关系重大民生的城建项目实行优惠宽松政策,创造条件上马,对其他的建设项目则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四)统筹考虑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要坚持高起点规划,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考虑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和经济开发区以及江南新区的开发建设整体和长远需求,使城市基础设施既符合当前实际又与长远发展需要相适应。要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状况,电力、通讯、网络、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凡是能够纳入统一管理的,必须由规划部门统一协调管理,避免重复破拆、重复建设、造成浪费。要高度重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的修编。建议市政府将总规修编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今后对规划的重大改变,以及实施重大城建项目,应事先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专家学者与社会各界的意见,科
学民主决策。
(五)尽快按规划实施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严格道理管理。要发挥绕城路的过境交通作用和城区交通的分流作用,按规划设计实施断头路的连接,如文明路与福明路的连接,福明路、光复路与绕城路的连接,官道岭路与绕成路的连接,西昌、官道岭的立交桥完善工程等。通过“渠化交通”的科学方式,充分发挥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时,要加强城市道路管理,取缔市内的配货站,严格限制重型货车入城。
(六)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探索和改革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城市建设的整体升级,基础设施设备的更新,需要投入必要的资金来维护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建议市政府在充分发挥调动各有关部门积极性和潜能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建筑工程设计要适应北方城市气候季节的特点。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有关部门要对建设工程严格实施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一定要认真把好工程竣工质量验收关,保证出合格工程,优质工程。
要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提高效能,强化管理。要结合我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的总体目标,调动和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齐抓共创。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城市环境管理细则,建立综合执法队伍,严格管理,依法重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全体市民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共同创建优美和谐的家园。建议市政府将城市整体管理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问题,认真研究和解决。尤其是对建委系统承担城市管理维护的事业单位应根据城市管理需要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和经费,解决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调动发挥城管队伍的积极性。
第四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指出:“要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今年中央把着力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我们基层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作为乡镇政府,贯彻落实上述要求,必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加大农业项目的争取力度,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大改善,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不仅是履行政府执政为民基本职责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农村“三最”问题的现实途径。
一、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镇以改造增效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全力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工作氛围基本形成。镇村两级组织抓项目的机遇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积极申报争取项目的热情普遍高涨;广大群众参与、支持、服务项目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全镇上下抓项目建设的工作合力基本形成。二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落户我镇并得到实施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额度越来越高。仅年,全镇用于镇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资就达到1753.5万元。全年硬化乡村公路40公里,新建末级渠系9公里,改造土地5300亩,完成安全饮水工程2处,解决3000余名群众吃水问题。卫生院综合楼、司法所、福利院、村委会改扩建和村级无线广播网络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年,我们围绕年初八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2000万元农村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目前已落实到位了覆盖8个村的6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100万元以上,大部分项目已正式启动或正在施工。三是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了项目建设的运行机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四是项目效益发挥较好。通过村级道路硬化、末级渠系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和次生林改造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建设,镇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为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
针对镇级财力捉襟见肘,村级组织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农民群众尚不富裕的实际,我们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紧盯目标,抢抓机遇,凝聚力量,完善机制,科学实施,力求以富有成效的项目建设改善农村面貌,造福一方群众。
(一)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工作机制。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每年召开两次关于项目建设的固定专题会议,引导班子成员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践行执政为民宗旨的高度,增强抓好项目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准确把握项目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全镇干部中形成了“抓发展必须抓项目,不抓项目就是不作为”的发展共识;同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入户宣讲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抓项目建设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为镇委中心工作服务的大局意识。二是夯实工作基础。在全镇范围内广泛调查摸底,认真疏理汇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分村设立与完善项目储备库,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确定主攻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分步推进实施。三是建立工作机制。镇委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六大工作专班,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严格实行“领导牵头,目标管理,专班运作,经费包干,考核奖惩”,在项目工作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每周碰情况,每月报进度,季度结硬帐,全年严奖惩”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坚持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强化全过程监控,确保把每一个实施项目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一是坚持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适用”的原则,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在深入实地认真勘察的基础上,科学制订规划和施工方案,并层层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反复进行论证,认真修改完善,力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蓝本。二是精选施工队伍。在工程的发包与施工单位的选择上,坚持看资质、看绩效、比价格,严格按要求公开对外发包,力求用最好的施工队伍、最低的建设费用,建设质量最过硬的基础设施。三是严格工程监理。在聘请中介监理机构进行监理的基础上,组织经验丰富的本地人,组成项目建设督查专班,与监理机构一道,严格按照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时按质按量施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积极配合上级职能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一律先整改后签字。四是优化施工环境。由班子成员牵头,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项目所在区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组成专班,专事项目区矛盾纠纷及遗留问题的摸排处理工作,做到项目未动,纠纷先调,积极争取项目区群众的支持与理解。
(三)强化后期管护,发挥项目效益。坚持把基础设施后期管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办法,确保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推行水利设施协会管护机制。通过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使各项工程后期管理及运行维护趋于规范有序。二是推行农村公路发包管护机制。结合实际,采取专业队伍,镇级统筹,分段划责等多种灵活方式,充分发挥项目区企业、退职干部和无职党员作用,镇级发包乡道,村级负责村道。三是推行公共设施专人管护机制。对村级广播、办公场所等,由村组干部负责管护。
三、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镇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仍然赶不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结合近年项目建设的实际,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
(一)解放思想不够,视野不开阔。在项目争取上,受经济条件和地域环境的影响,部分干部群众视野不够开阔,争抢意识不强,走出去的力度还不够大;对项目建设发展形势了解把握不够,依赖性强;期望值高,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心理承压能力弱。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上下功夫,着力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增强干部群众的开放、创新意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不断提高项目规划和实施的操作性,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镇村财力较弱,配套不充分。从目前情况看,我镇产业结构单
一、规模偏小,支撑作用较弱,实力不强,有限的地方可用财力维护基本运转已实属不易,配套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更显力不从心。加之受国家政策因素的影响,国家投入有限,地方配套不足,形成了项目争取越多,投入越大,债务越重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我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上下功夫,努力拓宽新的筹资渠道,建立新的投入机制,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三)群众尚不富裕,自筹能力弱。截止年年底,我镇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4089元,总量虽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对比,仍显不足;特别是外出务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才和劳力大量外流,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能力不强,效果不够明显。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增加农民收入,集聚农村人才。
(四)体制机制不顺,管护不到位。近几年,我们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基础设施管护而言,体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管护资金来源有限,投入不足,村级管护方式也就能简则简,投入能少则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我们必须要在进一步加大管护机制的探索实践上下功夫,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尽快探索推行切合实际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实施办法。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研究项目争取和建设的新形势和新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方式,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健全机制,特别是在健全管护机制上积极探索,为发挥项目作用,造福群众不懈努力。
第五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分析
作业一:文件解读(2016年11月27日)
(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1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02);
(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2013,36号)。
解读:1)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以前城市的发展过程缓慢,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按照人口的基本规律来进行预测,可以很好适应城市的承载力;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的的提高,城市化的进城极速的发展,以前的城市规划的规模设计明显不能满足现在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血管,神经和内脏,是提高城市的承载力的基础。
2)基础设施的保护线的划定:对于现在的城市的建设,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其实主要的矛盾是在解决水资源的问题,那么对于水源,本地水源是主要,也是水系景观的主要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线的划定就很重要
3)基础设施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先锋:根据最新的经济发展研究,未来城市发展肯定是向更大的方向发展,最近看的《大国大城》一书就解释了中国未来发展要解决的是城市承载力的问题。而城镇化是农民的市民化,而农民的市民化一开始所居住在棚户区,而棚户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4)多规合一与基础设施规划:在中国的传统规划中,基本都是各扫门前雪,就会造成施工的反复性和矛盾,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现在提出的多规合一,很好的解决现有的矛盾。但是现在也会出现矛盾,因为很多地方现在是基于现状的基础的补缺,不能实现多规合一。怎么实现多规合一,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5)“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而基础设施在这中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6)环境承载能力: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目前政策是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但实际上是人口还是不断向城市涌入,而对于基础设施的匹配,还是应该作为我们对基础设施的规划的依据。
7)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8)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在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9)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大建设投入力度,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10)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11)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
12)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思想的提高,可以提升整体的垃圾治理。
13)在这个建设的意见中,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绿色优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切实加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全面落实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等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水平,优化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环境,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和规范,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14)围绕重点领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中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发展的原则,推行各类交通设施的协同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另外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确保管网漏损率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提升城市绿地功能。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结合城市污水管网、排水防涝设施改造建设,通过透水性铺装,选用耐水湿、吸附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等,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达到城市基础设施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与现在提出的海绵城市相匹配。
15)、科学编制规划,发挥调控引领作用:以规划先行,突出以民为本,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避免盲目和无序建设,在规划中达到相应的适应性,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不浪费资源。
16)、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通过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在建项目进展情况。对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消防设施建设等在建项目,要确保工程建设在规定工期内完成。进一步优化简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逐步转向备案、核准与审批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要强化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做好环境、技术、安全等领域审查论证,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效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要求,超前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级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和工作作风,通过统筹研究、做好用地规划安排、提前下拨项目前期可研经费、加快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措施,实现储备项目与建设计划有效对接。
17)、确保政府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中央财政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城镇污水管网专项等现有渠道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确保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和优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政府应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要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创新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运营管理方式,实行投资、建设、运营和监管分开,形成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管理专业的市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现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向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
作业二: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不同规划层级(总规控规修规)在设计和管理两方面的一些观点。(1)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顶层设计,注重战略性和系统性,勾画“山水林田湖”生态格局。主要是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加以明确,并在现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框架下,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目标和相关指标,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实施区域,将有关要求和内容落实、协调到各相关专项规划中,并在下一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作为用地和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前置条件。主要的观点如下:
1)多层次保护并完善水系:基于降水和地质条件等本地条件,在区域范围内识别、完善、并规划自然与人工的水系统,优化循环路径和机制;对于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坑塘、沟渠、湿地等需要划定蓝线的对象进行分析,提出蓝线控制的宽度,划定城市蓝线,以保护城市河湖水系。城市蓝线划定时应考虑与雨水的源头径流控制、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2)科学划定水生态敏感区:在城市用地选择中,科学分析城市规划区内的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尤其是要注意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纳入城市非建设用地(禁建区、限建区)范围。分析识别城市局部低洼地区、潜在湿地建设区、内涝高风险地区,并尽可能划定为城市限制建设区。
3)综合建构控制目标:从“源头、中途、末端”三个阶段,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明确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水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规划控制指标和要求。
4)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的大分区:切实落实保护优先的原则,根据地区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状况和实际需求,重点依据降雨、土壤、地形等客观条件,结合用地布局,划定海绵城市大分区,如渗透能力较弱的地区,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目标、措施等。(2)是专项规划
从横向专业深化角度,海绵城市的总体理念和思路需要通过各类专业规划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同时,从横向专业协调角度,海绵城市以水系统和水生态的切入点,也为统筹各个专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方法。这部分专项规划主要包括:道路交通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水系规划等。1)道路交通体系规划注重控制污染物外排量:城市道路是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城市道路专项规划应以消减地表径流与控制污染物外排量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地空间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结合道路横断面和排水方向,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渗管/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方式,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2)绿地体系规划注重雨水消纳和生态净化:城市绿地主要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休闲游憩功能及保护和控制城市结构无序扩张的功能。城市绿地对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具有较强的雨水渗、滞、蓄、净能力,是海绵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载体,应在保障其吸热、吸尘、降噪、保持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景观等功能的基础上,合理的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因地制宜的规划径流路径,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复合生态净化功能。
3)城市水系统规划注重水生态循环和水系统整合:所谓城市水系统,是指城市供水、节水、污水与再生利用、排水防涝、防洪、河湖水系等城市规划范围的涉水系统总称。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将完整的水系统规划进行统筹,通盘考虑,不能肢解,也不能各做各的,供水不管污水、污水不管排水、排水不管洪水、污染治理不管资源利用、资源利用不管综合防灾。从城市水生态本底修复的角度,同步规划低影响开发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注重水系统的网络化、毛细化、以及离散化,实现城市水生态多重循环和自我修复。(3)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的重要抓手,分解和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要求;描绘了地块层面上的生态愿景,同时,也点明了诸如源头控制的重要性。它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1)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提出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并纳入地块规划设计要点,并作为土地开发建设的规划设计条件,实现指标控制、布局控制、实施要求、时间控制这几个环节的紧密协同,将顶层设计和具体项目的建设运行管理衔接在一起。
具体包含以下内容:划定海绵分区,明确各分区低影响开发策略,指导指标落实和技术措施应用;分解和细化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总中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具体指标及要求; 落实蓝线,明确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及控制要求,保护水文敏感区域;落实绿线,提升绿色开敞空间的生态品质,融入雨水的渗、蓄、滞、净、用等复合功能;结合排水防涝(雨水)综合规划,明确内涝风险地区,采用综合措施达到排水防涝的规划标准;结合道路红线及本地道路雨水径流水量与水质,提出适宜当地体现海绵城市理念的道路横断面形式。2)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通过建设条件分析、场地的平面布局与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交通设计、绿地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等布置手段,落实和细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发控制指标以及低影响设施的类型、布局等要求,以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不同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根据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的修规深度,分别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修规的不同编制内容中。
(4)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规划
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思路体现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同时也强调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综合方法。但规划内容则依附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分散到各层次、各类型的规划之中,并未完全形成独立的规划体系,其中也遇到了一些疑惑。例如,各个专业规划中有关海绵城市的内容是否能用于控制指标的考核?具体而言,绿地系统或水系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影响是否可被考核?又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分区指标又怎样与专业规划的海绵城市内容衔接?
为此,本研究认为,如果能够从城市的整体层面,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专题研究,编制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规划能够更加有力的引领和推动各层级规划的落实。该综合规划强调以规划步骤为主线,强化从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编制流程。总体规划包括七步骤:前期调查、问题明晰、规划定位、目标建构、空间布局、专项协调、措施整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四步骤:海绵分区划定、空间优化、地块控制指标分解、规划条件优化;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四步骤:场地勘探和分析、场地设计优化、设施组合、项目评估。借助上述规划步骤,初步构筑综合规划的雏形,“以器载道”,系统性地体现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重塑城市的水生态文明。
作业三: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设计和管理是怎么做的?
一、低碳生态城市提出的背景
对于现在生态城市的设计,中国的城市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前期中国更多在经济的发展,对于低碳生态设计的统筹没有考虑,当然可能是没有能力去考虑,但是现在经济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矛盾。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75%,低碳生态的提出与关注更多的来源于全球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本上,所以现在全球在寻求节能减排措施,从政策、交通、建筑、生产、生活和消费等方式上进行深入考虑。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1、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
2、低碳生态城市构建的生活应该可以支撑当地的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
3、低碳生态城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完全依赖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且恢复城市和农村健康的生态系统;
4、低碳生态城市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脱钩”发展,减少贫困和失业,通过有效的城市管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5、低碳生态城市拥有良好的社会秩序,体现了公平、公正以及合理的平等基本理念。
三、低碳生态城市要解决的问题
1、系统化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是未来的趋势,实现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低碳生态城的关键,但目前实践中比较成功的经验都是基于面积相对较小的区域;
2、目前大多数城市关注的重点是减少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很多城市将人均能耗或碳排放量作为主要控制指标,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都难以实现。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将其进一步分解到具体的子项控制目标中;
3、交通是十分关键的问题,采取公交优先的策略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同时鼓励慢行交通已成为共识,要实现这一策略需要对城市的功能空间、道路以及换乘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
4、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生态指标体系的各类指标势必也很庞杂,数量众多,面对如此繁杂的指标体系需要进行仔细的梳理,才有可能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得到落实。
四、节能减排的模式
1、城市规划中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与节能节能减排;
2、对于城市工业结构升级,要分类指导;
3、以低碳生态为目标,实施城市工业空间转移和布局优化;
4、区域规划层面的低碳生态空间按结构;
5、总体规划下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
五、低碳生态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
城市建设现状信息、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和规划审查信息等。生态城市设计的内容,一般集成于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因此,这里集中就城市规划编制信息进行阐述。在城乡规划信息平台“一张图”中,城市规划编制信息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法定信息库、参考信息库和现状信息库。
1、法定信息库主要包括了法定规划层面的内容,即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部分城市设计的内容,通过法定规划的内容,在此反映出来。
2、参考信息库包含了专业规划、规划咨询等内容。专业规划包括城市设计、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交通规划、市政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等。生态城市设计的内容主要在参考信息库中体现。
3、现状信息库主要包含了基础地形现状信息、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建筑现状、道路交通现状和市政管线现状等内容。
建筑规划管理阶段的生态城市设计实施的核心,是落实用地规划管理阶段提出的包含有生态城市设计内容的土地利用条件。建筑规划管理阶段主要职能是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审核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划定建筑核位红线,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落实生态城市设计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审核建设项目设计方案来进行,除当前规划管理的必要审核外,还包括:针对上位生态规划及规划用地条件要求,审査是否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生态要求、“五线”控制、土地评价下的用地性质、总建筑面积及分项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植物配置、生态适宜性等技术指标要求。是否满足建筑日照,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界面、幵敞空间是否有利于生态保护等。生态城市设计,尤其是局部生态城市设计和街坊生态城市设计可作为规划管理和城市建设的依据之一。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项目,结合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有不同方式,落实生态城市设计要求,在用地规划管理中,转化为土地利用条件,作为项目的规划、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建筑规划管理中,结合具体报建方案及施工图设计,以判例式的个案审査予以落实,直接控制和指导微观、具体开发建设,在“一书两证”为核心的规划管理体系中落实生态城市设计。
六、总结
全球没有人能够置身于气候变化的挑战之外,气候变化已经把人类首次凝聚起来应对共同的敌人。我国面临着快速城镇化进城中能源集约化使用的巨大压力,大局大的压力同时也是机遇,不仅可以推动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思路的全面创新,而且我们可以借机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低碳生态城市设计应与城市规划管理衔接,进一步落实生态城市设计的要求,将其纳入城市建设实施的范畴。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应该将规划管理“一张图”以及三维数字地图系统等信息化手段运用到生态城市设计中,落实生态城市设计的管理与实施。在城市规划管理的流程中,用地规划管理阶段,生态城市设计内容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得以落实。建筑规划管理阶段,生态城市设计内容涵盖于土地利用条件中,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