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三下乡心得总结
2010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心得——XX
2010年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XX市XX县XX村的感动之旅
XX学院
【按语】2010年的7月11日至7月16日,作为我校XX学院大学生科技兴农服务团的随团记者,我跟随服务团来到XX市XX县XX村进行了为期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6天的时间是短暂的,又是漫长的。在那段不平凡的日子里,我们既磨练了意志,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组织、沟通、策划能力,又增强了团队意识。我发觉自己真的收获了很多很多——工作的经验、坚强的意志、真挚的友情和甘坊孩子们的深厚感情。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给自己提供了一个提前接触社会的机会,让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工作中的不足。实践一方面能够增长我的见识,增强我敢说敢做的能力,一方面磨练我的性子,培养成功的品质,增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需要的是真正的实干性人才,努力地使自己符合社会的要求,适应社会是作为大学生的我需要去做到的。
在甘坊的每一天里,都会发生很多让我感动或难忘的事儿,感触良多。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一行十七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负责的具体内容。但同时我们又是一个团队,我们一起调研、一起讨论、一起生活、一起学习……
在合作中锻炼了我们分工协作的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等。在这次的“三下乡”中,我们队员之间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在下乡期间,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的事情,像和当地的村民语言不通,沟通出现困难等。虽然条件是艰苦的,但是我们会苦中作乐。每一天早晨,我都和队友XX、XX一起在操场上散步、聊天,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分享自己在甘坊收获的感动。我们在这种条件下慢慢的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和共同进退的集体感和责任感。
照片
我们的团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7月11日,服务团抵达甘坊后就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志愿者们兵分三路,针对当地的人文地理、经济发展、教育和节能环保现状开始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以了解当地的发展现状。而我也跟随其中一个调研小组对进行了采访。活动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村民们纷纷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告诉调研队员,希望服务团能够提供帮助。但是也有少部分村民对调研活动不理解,不信任调研队员。对此,队员们从不放弃,而是耐心向村民解释调研的作用和意义。终于经过志愿者的不懈努力,村民们慢慢的理解了志愿者,配合志愿者完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从中,我认真体会到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含义。遇到困难,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放弃,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一日三省吾身
三下乡的每一天晚上工作结束后,服务团都会召开临时团支部会议,一起学习、讨论,总结当天工作得失,互相交流心得,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出调整和安排。通过这种形式,积极面对团队此行在工作作风、工作形式、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我也在每一天的讨论会上学会了如何总结。古人一日三省。不思不足以知得失,善于总结能够明得失,知道不足和缺点,能够给接下来的行动提供有效地借鉴和指导,避免犯相同的错误,导致资源、人力的重复浪费和行动的冗杂拖拉。
照片
每天晚上的交流总结会
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六天活动期间,留守儿童始终是我们此行关注中的重点。尽量为孩子们多做点时候,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心愿。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乎着国家命运,因此,作为已经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有必要去关心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在甘坊,我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堂生动的美术课上,小朋友们学会了画“海宝”。同时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我们还特别准备了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小朋友们热情高涨。活动既拉近了我们与孩子们的距离,也为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温馨快乐的氛围。小朋友们期望的眼神,让所有的志愿者们都感受到了责任。6天中,村里的孩子们已经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小朋友还向我们赠送了临别礼物,并写下了赠言。尤其是在16号,我们即将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们更是恋恋不舍,有的小朋友怕在也见不到我们,竟然连早饭也没吃,就早早在门口等候。现在离开甘坊已经近两个月了,我们仍然通过QQ时常联系。
照片
我和孩子们一起画《海宝》
照片
孩子给我们的留言
见证,感动常在三下乡的每一天里都充满了感动,而作为一个随团记者,我不仅自己收获了许多,还见证了队友们在甘坊的努力,在甘坊的收获。科技下乡,文艺晚会,体育下乡,科技、音乐、美术、文化支教,实践调研,看望孤寡老人,这每一件都倾洒了志愿者们汗水。但也收获了不一样的感动。队友龙亮就曾说,六天的活动,他学了很多,了解了很多,懂得了很多。六天很短,但留在我心中的,不止是六天,六十年吗?我想也少了,留在我心中的是这一辈子的六天!村里一位88岁的老人XXX来到志愿者设立的义务维修站,要求志愿者们记录下他的话。他说:“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的光辉政策。你们送科技和文化到农村,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感谢你们!” 作为随团记者,我每天都见证着感动,每一天都被感动着,被志愿者感动,也被村民们感动。
甘坊,永远的回忆
在三下乡过程中,我们曾遭遇到很多的困难和失败,可是我们大家一起集思广益,积极和老师商量,和同学讨论,到最后,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走过了一个个失败,终于完满地完成了这次三下乡所有的任务。
对于我来说,“三下乡”也许人生只有一次。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珍惜着这短短的七天时间。每天我都觉得自己过得非常的充实,非常的快乐和愉快。总有一种家的气息缠绕在我的身边温暖着我,给我动力让我前进。这次也是我一次参加活动时间最长的一次集体活动,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它让我学习到我缺少的东西。锻炼了我,成熟了我。给予了我人生回忆留下了美好的金色的一段。
第二篇:暑期三下乡心得总结
暑期三下乡心得与总结
实践和行动时人生的基本任务,知识和学问不过是手段、方法。智慧与实践是永远分不开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真理和培养能力。当学校发起“三下乡”暑期实践时,我第一时间报了名,成为了暑期下乡同学中的一员。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目的,让科技文化宣传服务乡镇建设,同时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实践内容主要有一下三个部分:
一、对当地的生活、医疗和教育水平作调研,二、关注当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三、浅谈农村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深入调研,共建和谐农村
通过深入村政府、田间地头的走访调查,分别对农村生活水平以及农村政治和社会思想状况、医疗保障制度、中小学教育质量、农村环境农民关心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本村经济收入以农作物为主,以养殖业为辅如养鸭、鸡等,居民们的收入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村民中受过初等教育的较少,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现村里高中生也屈指可数。如今交通方便了,村内道路硬化良好,村民都把孩子送到镇上去上学,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村民都明白知识对下一代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已根植于他们心中。近几年以来,市里以满足农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全市基本建立起以市直医疗单位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但是由于农村合筹资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强,参合农民住院报销不到50%,绝大部分医疗费用需自己承担,广大农民实际还是看不起大病、重病。贫困群众患有重大病症的医疗救助,在标准、范围、方式和力度上远远不够,一些贫困群众因患大病、绝症无钱治疗陷于无奈、无助的境地。农村看病难、费用高、难报销的问题已经突出,医疗设备陈旧、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医疗经费投入短缺、保障和救助水平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
倾情关怀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
实践活动的第四天我们走访慰问了赵家河村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和一些困难家庭。聆听他们的心酸故事,感受人间冷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中留下老人与小孩。老人的生活保障与农村留守儿童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成为乡镇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在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和落实“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各项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管理模式,使留守儿童的管教缺失问题得到弥补。但是,老人和孩子们的内心孤独寂寞并不是用金钱能解决的,而这需要社会进步、社会意识的提高方,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留守家庭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服务,解除农村家庭自我发展的后顾之忧。我们与老人们聊天,老人们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为老人们带去了许多生活用品,带去了许多精彩的节目。我们此次慰问走访不仅送去了水果、生活日用品,同时送去了我们的爱心与牵挂。
浅谈农村环境恶化、环保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不少农民盖了新房、装了电话。然而却面临的新的问题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过量使用,被秸秆带走的营养不能„还田‟,地越种越瘦,土地和地下水污染严重,许多农民喝不上清洁的水这是许多农村存在的问题。村里没有了老槐树,坑塘被填平,连村外弯弯的小河也学着城里人的样子被取直。毁林开荒等行为依然存在,农村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村民认为植树造林不仅不能保存水土,反而会因为树根扎人土壤使土地受挤压开裂不利于水土保持的都大有人在。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及环保观念错误由此可见一斑。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教育,普及农村环保知识,加大农村环保宣传工作,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势在必行。要让村民们认识到农村经济要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心得与感悟
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虽短,却是我经历最有意义和受益颇多的活动。让我个人内心经历了一次洗礼,明白尊重是赢得尊重的前提。我们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需要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已经比之前提高了很多。从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收获了知识,解决方法的能力,友谊等等,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头与样板。带着一份感动与思考起程,想想我们分别的那一幕,想想我们与村民共同度过的那点点滴滴,想想我们志愿者们留下的足迹,想想这些天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真的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不少的经验和收获,它也是这片天空下不灭的回忆,这将成为我人生的一笔财富,值得我永远珍藏。三下乡就是要我们这些热血青好好利用自己的才能来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乡情,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是什么。并要在实践中肯定自己的价值,并认识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去学习和充实自己,去更好地为以后为人民服务作好准备,这才是我们三下乡的意义。
虽然本次“三下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三下乡”的路还很长,“三下乡”的工作也将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我们明确了肩上的责任,更加努力的学习,为日后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10级建材二班 谭雪莲
第三篇:暑期三下乡心得
暑期三下乡心得
这个暑期,准确来说,是2010.07.25到2010.08.02这八天,过得很不平凡。总结一句:很忙很累很充实很值得!
这次三下乡的内容是到汕尾海丰德成中学支教还有参与汕尾海丰红宫红场的调研,这期间,给小孩子们上课,和三下乡其他成员一起讨论一起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这些经历,给我感动,给我欢笑,给我收获……
关于上课和当小班主:
上课时候有很多突发状况,随机应变很重要。当小班主,严重的母性泛滥,对那些小孩子,总是觉得不放心,不过是赞扬或者是责骂,都是因为想让他们更好!那个时候突然觉得之前的班主原来的心情是这种感受,之前的不理解现在明白了,当一名老师真的很不容易。
关于友谊:
和小孩子他们的:很开心他们当我们是朋友,信任的眼光……收获了一份份单纯的幸福。
和三下乡其他成员:大家这八天一起吃饭一起讨论一起问卷调查,共同度过很多时光,之前很多不熟悉的名字和面孔现在都已然了解。收获了一份份友谊。
关于责任:
在三下乡,你该做的你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整个团队,那种使命感,会让你热情,让你累时不喊累,而是更加的坚定自己要做的。因为知道,做事负责!
关于团队合作:
三下乡期间,大家一起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那个感觉真的很好。印象很深的是大家一起早起布场的那个早晨,说的对,学生会是个精英团队!只要一起努力,总会完成任务!
八天结束了,但是收获的东西将会保存很久很久……
第四篇:暑期三下乡心得
暑期三下乡心得
七月骄阳似火,我们学校奏响了红色的激情乐章。向日葵顶着炎炎酷暑。正是这样的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正在热火朝天地举行。。。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我们学校纷纷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期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 能力的同时,服务社会的目的。在亲身经历了大一结束后暑期社会实践,我不由得要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学校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的动员大会,吹响了我们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角„„
2011年7月25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土默特左旗三下乡小分队“红色足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呼和浩特市乌兰夫纪念馆进行参观活动。我们参观了主馆、纪念广场和塑像平台、碑亭、牌楼。纪念馆展览分为序厅及六个展室、两个展廊,展示了乌兰夫同志从少年投身革命到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的全过程。序厅的正面为乌兰夫同志汉白玉坐像,背景为“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巨幅画。东西两壁为四组大型仿汉白玉浮雕,刻画了从“五·四”运动至今,在风云激荡的80多年中,中国人民尤其是内蒙古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祖国统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贡献,成为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兰夫同志是我国少数名族中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国家和名族的繁荣富强忘我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7月26号,乘着弘扬革命精神,永葆忠诚本色之旅的“列车”,“红色足迹”又一次来到了乌兰夫纪念馆。热情的解说员帮我们解说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件。队员们感到非常激动与自豪,激动的是能够亲临纪念馆参观,感到非常荣幸;自豪的是革命先辈用壮丽、用光荣而短暂的一生,换来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位后来人都应该向革命先辈们学习,学习他们至死不渝、顽强不息的革命斗志,学习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夺取最后胜利的伟大精神。
7月27日,我们来到美丽的塔布赛乌兰夫故居进行“品味红色经典 追求不朽人生”的红色之旅活动。我们们乘车来到塔布赛,拜访了周边的村民们,听他们讲述有关乌兰夫的故事。据说:乌兰夫小时候读书条件非常艰苦,从家到学校遥远而泥泞的土路,一天要来回走俩趟。还有的村民们说:曾经乌兰夫和他的叔叔一起到苏联求学,归国后,乌兰夫参加了共产党,而他的叔叔却加入了国民党,从此俩人走上了各自的革命道路。结束了今天的活动,队员们感慨万分,他们默默的下决心:要继承乌兰夫优秀的革命传统,沿着他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路线,为祖国奉献出青春和力量。
7月28号上午 “红色足迹”的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进入故居参观,把乡亲们介绍的情况和眼前的一幕做一个很好的结合。乌兰夫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贡献出毕生心血的一生。他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时刻激励着我们。
7月29日,我们把在乌兰夫纪念馆和乌兰夫故居参观期间拍下的照片打印出来,并且附上相应的文字解释。我们把这些整理好,在附近发放并对其进行细
心讲解给当地的居民。居民们认为队员们的这次活动很有意义,老一辈的革命家能够被现代的大学生去追寻和学习,是一次穿越时间和时空的精神交流。这次活动不仅使居民们更详细地了解乌兰夫先辈的光辉事迹,而且队员们更能深刻地发掘革命先辈的宝贵精神财富,以后慢慢吸取他们的优秀品格,不断提升自身,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最后队员们与当地居民合影,道别后踏上回家的路。
参加暑期“三下乡”,我真的感到很荣幸。每次,当我想起大伙在例会上激烈讨论的情景,我满腔热血;当我想起在每次活动中大伙忙碌的身影时,我满怀感动;当我想起学生淳朴的笑容时,我满盈开心
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10-3赵笑笑
2011年8月24日
第五篇:暑期三下乡心得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
—— 暑期实践小分队-调研宁乡黄材古建筑保护状况 为使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家乡建设做贡献,过一个祥和、文明、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根据团中央、团省委、学校党委、团委有关文件精神,在院党总支、团总支的总体部署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暑期实践小分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于暑期圆满结束,通过此次颇具意义的活动我们对古建筑群有了一定了解,在对宁乡黄材古建筑群的考察与对当地民众问卷调查后,我们总结了活动心得。
黄材镇是宁乡西部山区的一个重镇,镇域面积220平方公里,人口6.2万,辖24个村,1个居委会。它东接长沙,西通涟源,北邻桃江、安化,有横雷线东西贯通,黄月线直抵桃江,黄祖沩旅游专线群山环绕,交通十分便利。
黄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唐朝时期,因安化、桃江、益阳等地的名贵“黄木”集中此通过姜公桥下的沩河运往全国各地而得名“黄木市”。昔日的黄材是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一派繁荣景象。在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黄材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已发展成为宁乡西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散中心,并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古老而又美丽的黄材承载了它的光辉灿烂和苍海桑田。这里曾出土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和重达
221.5公斤的“商代大铜铙”以及“编钟”等数十件青铜器,被誉为“南中国青铜器之乡”。这里曾是历史著名的“黄唐起义”发起地;这里曾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提供了核原材——铀;这里是宁乡西部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辐射周边相邻乡镇的30多万人口;这里有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的清洋湖,碧波荡漾,风光旖旎,还有巧夺天工、秀丽挺拔的“三关门”、城大林场,曾令许多中外游客留连忘返,叹为观止。
8月27日上午,我们暑期实践小分队来到宁乡县黄材镇,实地观赏古建筑群,考察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并拜访当地居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宁乡黄材人民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以及他们对黄材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意见及建议。在采访过程中,不少黄材人民反映强烈,认为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宁乡为发展经济拆除了很多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这种做法令老黄材居民十分痛心,有的老人甚至在谈话过程中声泪俱下。然而,现在所保留的古建筑密印寺用于旅游观赏,这也是黄材镇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古建筑。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从老人那得知 “黄材”之名的由来:“黄材”实际叫“王宅”,意思是:“大王住的地方”,只是宁乡口音“王”与“黄”同音、“宅”与“材”难分,“王宅”变成了“黄材”。而宁乡黄材作为长江中游尤其是湖南在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影响之广,历史之久,绝无仅有。
我们暑期实践小分队还来到黄材镇镇政府,通过询问有关人士了解黄材镇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和城市规划,通过与有关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黄材镇政府对古建筑保护的态度与措施。现今黄材镇的古建筑群主要用于旅游开发,还有些的古建筑已经消失。来此参观的很多都是老黄材镇人,他们也同样关注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是否重视历史遗迹的保存,是否能够还原老黄材的历史特色,回归城市原有的灵魂。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人们对古建筑群的保护意识有所增强,但这仅限于想法,很少有人将其转化为行为,有近一半的人认为保护古建筑还得政府重视,政府投入钱的多少将直接决定该古建筑的保护情况,它真实的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国民的素质在提高但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需要我们一辈一辈的人积极投身到保护古建筑的事业上,才能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有言称“古建筑就是人类文化信仰的庙宇和教堂。只有在这些圣殿面前,你才知道自己是谁。”人们可以在古建筑的环境中体会、理解自己的文化内涵。文字的记载往往是抽象而具体的。但是建筑却可以盛载文化的灵魂。这是文字无法达到的。所以,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古建筑是铭刻自己历史的丰碑和文化灵魂的殿堂。有了这些千年不朽的建筑,文化就得以沉淀积累,万古长存。甚至还可以用来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在一定程度上,古建筑对现代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于是,保护历史遗迹中的一砖一瓦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我们对调查表进行的了精确的统计和深入的分析,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组建加强,但这种意识还远远
没有上升到行动上,当下古建筑的保护仍需要政府牵头,开展更多保护古建筑的活动,来带动更多的公民积极投身到保护古建筑的活动中去,将其意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难的问题,实现“我爱我家!我的文化,我传承!”这个主题。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历史遗迹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因此,如何将保护古建筑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古建筑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两者和谐共存,依旧值得有关部门的深入研究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