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王孝锡生平事迹

时间:2019-05-12 04:1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月6日王孝锡生平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月6日王孝锡生平事迹》。

第一篇:3月6日王孝锡生平事迹

王孝锡是甘肃省早期党员和革命活动家之一,是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的创建人。

王孝锡,字遂五,1903年出生在宁县太昌镇。1922年从平凉省立二中毕业后,考入西安国立西北大学。在该校党组织的影响教育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经受了考验和锻炼,于1925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暑假步行返乡,沿途宣传进步思想,并成立了宁县青年社,提出“改造社会,改造人生”的口号。

1927年3月,王孝锡受党的指派,与另外三名同志以“特派员”身份,到兰州整理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党务,并开展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他担任中共甘肃特别支部组织部长及国民党甘肃省党部青年部长、甘肃督办公署政治部主任、甘肃政治委员会会长等职,利用合法身份,和其他同志一起,宣传、组织群众,和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斗争,发展党的组织,组建起工会、农会、妇女会、青年社等群众组织,创办了进步刊物《妇女之声》,使甘肃的革命斗争出现了新局面。王孝锡也很快成为兰州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王孝锡等人被迫于6月离开兰州。8月,遵照党的指示,回到宁县太昌,与任鼎昌、王晓时等人会合,先后成立了中共宁县支部执行委员会和中共太昌临时区委。区委下辖宁县、泾河川、长武3个支部,有党员29名,王孝锡任

书记。他组织群众取得了抗捐抗税,驱逐贪赃县长的胜利,参与领导了陕西旬邑暴动,按照陕西省委指示,派任鼎昌整顿恢复了平凉党的组织。

王孝锡受党的指派,通过深入农村调查和理论研究,形成了以贫苦农民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建立革命武装,暴力夺取政权的思想,并着手改造当地农民武装,付诸实践。王孝锡在以宁县为中心的陕甘边界地区的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惊恐不安,1928年11月26日王孝锡在宁县太昌不幸被捕,12月30日在兰州英勇就义,时年仅25岁。

为了缅怀先烈,激励和教育人民,1985年10月,甘肃省民政厅批准并拨款,宁县人民政府在太昌修建王孝锡烈士陵墓。王孝锡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甘肃的党员和革命家,他对党赤丹忠心,工作热情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创建了陇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领导并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他是宁县人民的好儿子,我党的好党员。他短暂光辉的一生,很值得后人去学习、去弘扬。他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

王孝锡,1903年出生于甘肃省宁县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并结识了魏野畴等共产党人。1925年,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反对陕西军阀吴新田黑暗统治和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3月,为了恢复中共甘肃特别支部的工作,当时在冯玉祥部队工作的中共党组织负责人刘伯坚、邓小平推荐王孝锡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兰州开展工作。到达兰州后,王孝锡首先整顿了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担任青年部长,加强省党部的进步力量,并建立了中共兰州特别支部,任组织委员。他还担任了甘肃省督办公署政治部主任、甘肃政治委员会会长及第二军事政治学校政治处处长等职,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王孝锡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回到家乡宁县坚持斗争。在他领导下,成立了中共彬(陕西彬县)宁(甘肃宁县)支部,王孝锡任支部书记。不久,又扩大成立了中共太昌区委,下辖宁县、长武、泾川三个支部。八七会议以后,他热情赞扬八七会议后出现的革命形势,并按照党组织的要求,以行医为掩护,深入陕甘交界的十多个县的农村进行调查,分析当地农村的阶级状况、政治地位及对革命的态度,并开始秘密筹划、组织农民进行暴动,建立革命政权的斗争。

王孝锡的革命活动,使得反动当局惊恐不安。1928年11月26日,王孝锡被国民党陕甘青“剿匪”总司令部逮捕。在狱中,面对一次次的酷刑审讯,他以钢铁般的意志与敌人进行了顽强斗争,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

1928年12月30日,敌人将王孝锡押往刑场。通往刑场的路上,王孝锡不断奋力高呼“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精神不死!”等口号。凶残的刽子手举起马刀向他身上乱砍,鲜血飞溅,仍挡不住他高昂的口号声。刽子手又用毛巾塞进他嘴里„„王孝锡壮烈牺牲,年仅25岁。

第二篇:王忠诚生平事迹

王忠诚生平事迹

1925年12月王忠诚出生于山东烟台,因为家庭贫困,高中时曾辍学。他本来是想学工的,后来因经济很困难,要靠自己恐怕非常困难,所以他被几个大学录取时,选择了北平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因为不要钱,不收学费。在这样一个朴素而又无奈的愿望支配下,王忠诚走进了医学学府的门槛。在大学里,王忠诚半工半读,通过自己赚来的钱维持生活。那个时候,他在外边从事家教,冬天还给居民送煤。在许多同学帮助下,王忠诚才在读与不读中坚持读下来。毕业后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有了薪水,日子才稍好一点。不多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刚刚学了两年外科的王忠诚踊跃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作为天津医疗队的小组长之一来到鸭绿江边,不分昼夜地抢救志愿军伤员。

“冲啊,冲啊„„”很多战士因头部中弹而受了脑外伤,临终前,不少人在昏迷中还高喊着冲锋陷阵的口号。这喊声,在王忠诚的脑海里,至今仍清晰地回响着。那时,很多战士都是脑外伤,但内科、外科、骨科都可以治的王忠诚,却做不了脑外科手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士们死去。他在医学院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中国没有专门的神经外科医生,全中国也没有一家医院有独立的神经外科。王忠诚回忆道:“抗美援朝伤员很多,各种伤员都有,像外科、骨科、泌尿科、胸外科的,我都曾经学过,都有一些办法,但是脑外科我一点不懂,大学时没这个专业,只讲过几堂课,当然讲的是很浅的。所以这个志愿军为我们保家卫国受伤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只能看着伤员痛苦呻吟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那时候我就下决心,有那么一天,如果国家能够有神经外科,我也去学神经外科,要把中国的神经外科建立起来。”从此,王忠诚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当时条件很艰苦,因为没有现成的课本,也没有教材,大家只得到没有主的坟地去挖颅骨以解剖做实验。挖的时候味道很难闻,挖出来那颅骨里面都是蛹,要把它洗干净,煮,漂白,再把骨头一个一个地穿起来做标本。教科书没有,只有从前在学校学的解剖书。在图书馆找了一本英文的解剖学就去读,从头读到尾,背得倒是很熟,费的精力很大,但是不一定适用。

不久,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随之调到北京。王忠诚治学的一生,充分展示了自控性、自主性、独立性、冲动性、探索性、灵活性和耐久性的创新人格特征。有人说王忠诚是一员福将,干什么成什么。实际上,他成功的动力是对人类疾患痛苦的深深体验。当他选择让人望而生畏的神经外科的时候,是因为他目睹了面对脑病战士当时中国医学的无可奈何。日本一位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不幸患上丘脑胶质瘤但拒绝手术而死去。这种刺激也正是王忠诚问津世界难题——丘脑胶质瘤的原因。[4]

“神医”

脑里包含着密如纱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支配人的醒觉、思维、语言、内脏功能和肢体活动,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中枢神经细胞极为脆弱,缺血缺氧5分钟就告死亡,而且不能再生。在直径不到一毫米的血管上做吻合手术,无异于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每一次手术前,王忠诚总是从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想到病人可能出什么情况、怎样预防或怎么挽救,尽量让手术达到理想的效果。他说,医生很需要病人和病人家属的理解,因为探讨神经外科不容易,教科书没有,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一点到懂得多一点,有个摸索过程,难免出差错。王忠诚对自己曾经有过的失误直言不讳,从没有因有医疗风险而放弃诊治,而是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一切为了病人,因此,他得到病人的谅解与拥戴。我国神经外科创业初期,由于不掌握当时国际先进的神经外科诊断技术——“脑血管造影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很难的,因而治疗就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当时的神经外科界有“诊断难死人,手术累死人,疗效气死人”之说。那时,血气方刚的王忠诚认识到,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决心开创我国自己的脑血管造影技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外国资料,不能代替自己的实践经验。他开始在解剖尸体上练习。时值盛夏,在没有通风设备的室内,窗户也要蒙起来,尸臭催吐、大汗淋漓,全不顾及,终于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使初期的六七个小时确诊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后又经过7年的积累和对照手术分析,王忠诚所著、我国第一部囊括了2500份造影资料的《脑血管造影术》问世,这标志着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进步,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

此书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至今仍是一部神经外科的重要学术专著。他是以健康为代价换来突破的。就是因为当年在毫无防护条件下的造影实验研究,他的身体承受了大量射线侵害,至今血液中的白血球数一直在4000个/mm3(正常为7000-9000个/mm3)以下。由于免疫功能受损,他曾六患肺炎、两度胸积水,却始终不悔。几十年来,他研究并总结出脑血管造影术,第一次利用显微外科手术的新方法完全切除脑垂体腺瘤,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枕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在国内,他是将手术刀探进人体生命中枢的第一人。他创造了令国内外同行叹服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医学奇迹在他手下诞生

见惯了生生死死的王忠诚,对每一个病人的生命看得很重,对自己的生死却看得很淡。“治好一个病人我非常高兴,如果他不好,就老想着他们。”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健康、快乐、财富是人生三宝,王忠诚正是通过他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把这三宝直接或者间接地赠送给了千万个家庭。无影灯下,王忠诚那双曾拯救过许多生命的手,小心翼翼地揭起一块颅骨。刹那间,一团粉白色颤悠悠搏动着的脑体显现在眼前。他端坐在手术台前的圆凳上,透过花镜和放大10倍的外科显微镜,给一位偏瘫患者进行小脑血管吻合术。这是1977年的一个病例。早在1976年,王忠诚从文献上看到美国和瑞士的医生已成功地做了这种高难度手术。他想,如果我们掌握了“吻合术”,就会给许多中国的脑血管病人带来福音。从此,他把这个项目列为攻关的目标,一遍又一遍地吻合着动物的脑血管。

王忠诚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也有口皆碑。他一次又一次在手术后虚脱病倒,一次又一次拒绝了病人所赠送的礼物,一次又一次到贫困山区为那里的人们诊疗。

1995年春天,江苏淮阴市一个叫范勇的18岁男孩被送进天坛医院。病人全身肌肉严重萎缩,1.8米的大个子,体重还不足45公斤。患者脊髓内长了一个巨大肿瘤:粗约2.5厘米,长约22厘米,侵占了9节椎体的空间,把脊髓挤压成了扁片。王忠诚知道,做这个手术难度实在太大了。手术那天,年逾古稀的王忠诚在手术台前整整奋战了10个小时,直到把这个大瘤子干干净净地剥离下来。

这是世界上成功切除的最大的一例脊髓内肿瘤,无论是手术的难度和病人术后结果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病人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3个月后体重就增加到120多斤。有人把这次手术称为惊人的“世纪之作”。2000年6月6日,王忠诚主持的一台罕见的高难度手术,完整地切除了一个直径达6.5厘米的血管母细胞瘤,创造了世界神经外科领域的又一个奇迹。

患者周易是个来自云南昆明的小伙子,他的祖父、父亲、伯伯、叔叔都是由于脑瘤在青壮年去世。周易也陷入厄运——一个大脑瘤长在生命中枢旁。他的母亲不愿意向命运低头,抱着最后的一丝希望给王忠诚写信求救,甚至愿意捐出自己的活器官来换回孩子的生命。周易的脑部CT片寄过来了,王忠诚发现,周易的肿瘤直径达到了6.5厘米,相当于一个孩子的拳头大小,而且长在后脑深处的颅底部分,紧挨着脑干和小脑,因为长时间挤压,脑干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一边是成功率很低的世界性难题,一边是危在旦夕的年轻生命,王忠诚当即和院领导研究决定:通知周易来京手术治疗。手术难度世界罕见——周易做过两次手术,脑组织正常结构被破坏;天坛医院此前曾完成过3例类似手术,但瘤体都比这次小。已经债台高筑的周易的母亲却觉得不能两手空空就去看病,于是拼命地省吃俭用,每天只吃米饭和土豆,希望能筹到去北京看病的钱。从1999年12月到2000年5月,王忠诚不断让科里的医生写信打电话催促周易的母亲尽快带孩子北上。面对王忠诚的真诚,面对孩子不断恶化的病情,面对经济上的困难,周易的母亲肝肠寸断,她最终通过媒体筹到两万块钱来到天坛医院。6月6日,王忠诚主持了13个小时的手术,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了周易的生命。这台手术堪称“艺术杰作”,王忠诚镇定自若、挥洒自如。手术成功了!等在手术室外边的母亲声泪俱下:“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一个延续了几代的厄运终止了,一个神经外科的医学奇迹诞生了。现在这位小伙子已经完全恢复健康。

前几年,在英国因车祸陷入昏迷的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北京宣武医院经过诊治而恢复神志,并且能够开口说话。刘海若入院时病情严重,颅内、胸腔创伤明显,身体多处肿胀、淤血,浑身插满各种管子。像她这种头部严重损伤的病人能够恢复到如此程度,在医学史上也不失为一个奇迹。当年,刘海若从英国回到北京入住宣武医院后,是经过王忠诚等医学权威人士的集体会诊,制订了一套特殊的综合治疗方案,精心治疗才得以苏醒、康复的。王忠诚常说:“当医生必须有技术,但首先是要有服务精神,必须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每天4000米,为了工作,他要锻炼身体。“给患者做神经外科手术,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而且还得有极好的体力。我要求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都要熟练掌握的技能,我自己就要首先做到。做我们这行没体能不行。”的确,一上手术台,少说也得七八个小时,不吃、不拉、不撒,两条腿钉在那里,连大气都不能出。一条直径仅一毫米的脑血管,要均匀地缝合12针。人命关天,不能有丝毫疏忽。一次,王忠诚给一个重病人做手术,连续20多个小时没动窝儿。手术成功了,病人得救了,而他却瘫在了手术台前,因高烧不退自己也住进了病房,一病就是一个月。[4]

站在学科前沿

前些年,王忠诚每周都要做4到8台高难度手术,患重病不能主刀时,则到手术室助阵。近几年由于年事已高,王忠诚渐渐开始离开手术刀。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各方面条件都是最好、最合适的医生,才能上手术台,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如今他除了仍然坚持每周出一次专家门诊,已经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带学生和著书立说方面。王忠诚为了能以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坚持锻炼身体,每天早上在健身器上做曲膝直立和仰卧起坐,一口气能做100个;每天下午4点半后,如果没有手术或会议,那就是王忠诚打乒乓球的时间,天天如此,坚持不懈。

1997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各国与会专家举办了一次乒乓球比赛,他和助手伽玛刀主任刘阿力二人合作,夺取了男女混合双打的“世界亚军”。作为世界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学科带头人,王忠诚的工资不算高,生活很简朴,但是他很满意。

王忠诚凭着这种信念,半个多世纪来不停地求新、进取、发展,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一次次向另一个“不治之症”进军,使自己所率领的中国国家队站在了世界前沿。这一辈子他带了很多的学生,他亲手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就有70多人。全国上万的神经外科医生中,有近1/3是在王忠诚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教他们医术,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行医原则。

王忠诚一再强调,我们的知识主要是来源于病人,病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好务。时至今日,王忠诚常对学生讲的就是:“我希望你们拿起手术刀,在世界神经外科状元榜上不断刻上„中国‟两个字。今天你们是我的学生,明天你们会做别人的老师,我盼望你们把手术刀传下去,把神经外科事业推向更高峰。”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每次坐飞机,他都要把腰托的说明书拿给安检人员,因为没人知道,眼前这个名冠中外的专家,是靠这个次次要惊动警报器的腰托来对付因为多年曲身手术留下的职业病——腰椎管狭窄,他甚至带着这个痼疾远赴边远的西部讲学、指导手术。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区,都留下了他讲学和技术指导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天坛医院在全国建立了22个技术协作单位。他一直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科医生培养之路。2004年,在他的领导下,建成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从课程设置到学习周期,从招生方案到培养计划,都是王忠诚精心设计的。[4]

编辑本段人物影响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脑干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内肿瘤、显微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治疗及神经影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创造了五个世界第一。

第一,他是世界上做神经外科手术唯一超过万例的人;

第二,他是世界上做脑血管畸形手术数量最多、经验最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

第三,十年前他就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成功施行脑动脉瘤手术超过1000例的神经外科专家之一,他1985年成功切除的直径9cm巨大动脉瘤至今为世界首例;

第四,近十年来,他在脑干上做手术524多例,手术死亡率不足1%,居世界首位;

第五,他在最近几年内完成的脊髓内肿瘤切除手术共290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瘫痪,处世界领先地位。他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勤俭廉洁,体贴病人,受到患者的高度赞扬和同行的尊敬。

目前中国有7000多名神经外科医生,其中1/3是在他领导下的神经外科培养出来的。他先后带出了35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发表论文278篇,出版专著26部,取得科研成果54项,其中国家级成果9项,部市级23项,局级22项。

编辑本段王忠诚逝世

9月30日,走过了人生87个春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坛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忠诚,与世长辞。

追记王忠诚院士:大医风范待来者

9月30日,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王忠诚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住院期间,老人念念不忘3件事:建一家大型的现代化神经外科医院,搭一座国家级神外研究平台,办一所培养神外专科医生的医学院。

“王老一生把神经外科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把病人看得比自己还重要。” 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宋茂民说。

“病人的需要就是命令”

“王老行医60余载,学术风范可用四字概括:‘守正出新’。”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专家、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周定标说,“守正”就是求真务实,“出新”即开拓创新。

“老先生常说医生要‘德才兼备,德为先’。在他眼里,病人生命高于一切。”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介绍,王忠诚设计了一套独特的医德考核标准:手术该做到什么程度、该和病人怎样交流、该用什么样的药„„细微之处都提炼出来。

王忠诚的第一个博士生、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吴中学说:“他常叮嘱我们,‘作为医生,应该时刻为病人着想,病人的需要就是对我们的命令’。”

“当医生必须有技术,但首先是要有服务精神,必须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追忆王忠诚的指导,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张俊廷感佩不已。

“病人的生命比医生的面子更重要”

王忠诚始终无法忘怀他第一个失败的手术。40多年前,他为一名脑干血管细胞瘤患者做了26个小时的手术,但病人最终没能救活。他为此总结出治愈该类病例的经验教训。他总说,在医生的成长过程中,病人付出了很多。

王忠诚认为:“拿起手术刀,要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但不能割断对病人的感情。” 许多疑难重症,在别人那里可能就放弃了,但是落到王忠诚手上,只要有一丝机会,他就要试试看。

1997年6月,王忠诚接诊了一名大面积脑水肿、生命垂危的患者,由于患者肾功能严重衰竭会引发其他并发症,随时可能死亡。学生张俊廷担心这会给王忠诚抹黑,便建议由自己来做。王忠诚说:“病人的生命比我的面子更重要。”最后,手术获得成功,病人转危为安。

“作为一名医生,任何时候都要为病人争取生的希望。”在挽救病人生命面前,王忠诚心无杂念,从不退缩,“治好病人是最高兴的事。”

“最大的心愿就是发展神经外科事业”

“如今,国外能做的神经外科高难度手术,我们都能完成。一些国外做不了或达不到治疗效果的手术,我们也能成功。”张俊廷说,在王忠诚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的神经外科已享有国际口碑。

53岁的美籍华人周先生,患上极其罕见的巨大颅底脑膜瘤,美国一家州立医院的医生告诉他这种高难度手术没有任何医生能做成功。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周先生回国找到王忠诚。当时,近80岁高龄的王忠诚指导学生张俊廷等进行了13个小时的手术,肿瘤被完整地剥离取出。术后周先生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能给家人做饭。那位下过“死亡判决”的美国医生闻讯后,惊讶地竖起了大拇指。

成功治疗世界上最大的脑干血管母细胞瘤、成功治疗世界上最难的枕大孔脑膜瘤、一次成功切除10个脑干和髓内血管母细胞瘤„„行医60余载,王忠诚率领他的团队创造了无数医学奇迹。

王忠诚曾获得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授予的世界神经外科最高荣誉奖,以及多个国际奖项。84岁本命年时,他荣获200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发展神经外科事业,为患者多做一点事情。”王忠诚院士走了,他的大爱和忠诚挺立起医德和医术两座高峰。

王忠诚:学风医德人才一个都不能少

□科学时报见习记者 吴昊

两盆摆放在书桌上的蝴蝶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3天前,它们成了王忠诚家中的一员。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手交到王老手中的礼物。

86岁的王忠诚,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和缔造者。突然造访

2011年9月4日,温家宝利用周末看望了王忠诚。

这一天,王忠诚一如平常,4点半起床、锻炼、看书、看报。前一天,中国工程院给家里来电:明天有领导来访,细节不详。因此,他并没有刻意准备。

王忠诚所在的天坛医院同样不知情。“以前有领导来看望王老,医院都会组织。这次我们却是事后才知道的。”王忠诚秘书、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伽马刀治疗室主任刘阿力回忆。

早饭时分,家中电话又至,传递了总理要来的确切消息。“当时猜测应该是温总理吧。”王忠诚淡淡的语气仍难掩当时的不平静。

那刻的猜测,让王忠诚快速思考起来。之前,他写过一封长信给总理,建言我国神经外科人才的培养问题。总理对此有过批示。“该怎样和总理继续谈谈这个问题呢?”

家人此时也在忙活。想尽量多收拾出一片空间,谁都不知道总理将有多少位随行人员。

10点20分。等候在门口的王忠诚和女儿见到了快步走来、伸出双手的温家宝总理。进门之后,四手相握,长久没有分开。温家宝一行人数很少。随行的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

关注神经外科发展

寒暄过后,温家宝问起王忠诚有什么要求。

“我告诉总理,美国人口3.5亿,有神经外科医生约4000人;中国有13亿人,能达到美国神经外科水平的医生大约也是4000人,相差太远。我们的人才培养速度远远不够。来天坛医院看病的病人,就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有床位。”

“做神经外科医生很不容易。病人多,需要加班加点,经常一天做两台手术。手术要求高,时间长。甚至有连续26个小时不吃不喝才完成手术的情况。培养一个神经外科大夫真的很难。”

在交谈中,王忠诚发现,温家宝对我国神经外科的现状都非常清楚。尤其是对人才培养不足、需加强培养力度的问题,温家宝显得非常务实。

“王老现在有‘地’没有?”温家宝的询问让王忠诚有些没想到。

“总理思考的就是帮我们落实。甚至提到我们神经外科研究所有没有专门的地皮进行扩建的问题。”王忠诚难掩感动。

“您的要求,我记住了。”温家宝当场表态。

意犹未尽

每天10点准时到达办公室、看片子,身体允许还参加会诊„„这是86岁的王忠诚的工作现状。

“医生要终生学习,同样的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表现不一样。医生的学风、医德都很重要。做医生首先要端正态度,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王忠诚对温家宝谈了从医60年的感悟。

温家宝表示赞同。

更让王忠诚没有想到的是,温家宝对科学界的情况非常关注,主动提到科学研究的诚信问题:“总理告诉我,科学界存在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这不实在,非常不应该。”

时间在热烈的讨论中总是流逝得很快,半个小时的会谈时间渐渐逼近,干勇不得不提醒总理注意时间。

第二次催促之后,谈话仍意犹未尽。

无奈时间催人。在叮嘱保重身体、请家人照顾好王老后,温家宝起身话别,相约再一次相见。

而那两盆静谧的蝴蝶兰,则是这次谈话忠实的见证。

第三篇:王怀棠同志生平事迹-20120628

王怀棠同志生平事迹

王怀棠(笔名尚木),1940年12月—2009年7月。

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曲阜市作家协会主席、《曲阜作家》总编辑。

1940年12月出生在泗河岸畔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961年7

月参加工作,196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7月至1964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121部队文工团从事文艺宣传工作,1964年12月至1984年10月在曲阜县运输公司工作,1984年10月至1996年11月历任曲阜人民广播电台、曲阜电视台记者、专题部主任,1988年5月19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曲阜市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委员,1996年11月至1997年4月任曲阜市广播电视局总编辑室副主任,1997年4月2日任曲阜市广播电视局副总编辑【曲政任(1997)3号】,2001年12月被山东省新闻专业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破格评定为曲阜新闻界唯一的高级记者,2003年12月经中共曲阜市委宣传部批准退休。

王怀棠同志自幼酷爱文学,1967年在《大众日报》发表第一首

生平事迹-1-

诗便叩开了文学殿堂的大门。1978年以来,先后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黑豹》,长篇小说《山东女响马》、《黑色的诱惑》,报告文学集《在这片圣土上》、《古城没有梦》、《漫步曲阜山水间》、《面对这片圣土》、《巾帼风采五十年》、《希望》、《孔子故里保安情》,长篇报告文学《闪光的红十字》,长篇纪实文学《亘古的钟声—新闻记者看“祭孔”》、《目击南街》、《走近伟人》,纪实文学《圣人孔子》、《天下孔庙》、《曲阜系列丛书》(6本)。其中《山东女响马》被曲阜史志列入《曲阜之最》的“曲阜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讯《毛驴披红作嫁妆》、长篇报告文学《堂堂七尺男子汉》、《闪光的红十字》、录音访问记《照亮童心的火花》、《奖杯,在古城闪光》、《千古鲁锦喜逢春》等获全国、省级大奖,编导的近百部电视专题片在国内各级电视台播出,其中有的获全国大奖,有的被中央组织部推荐全国发行,另有10多部作品在美国斯科拉国际电视网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等国外媒体播出,为宣传曲阜、弘扬儒家文化、扩大曲阜对外影响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十多年来,王怀棠同志发表(出版)散文、故事、诗歌、杂

文、曲艺、话剧、报告文学、电视剧、小说600多万字,32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奖励。1985年4月被济宁市授予“八五”建功奖章,1985年12月30日被中共曲阜县委、县人民政府记大功一次,1989年至2003年连续14年被曲阜市评定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2年7月创刊主编《曲阜作家》,2001年7月8日被山东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授予“山东省对外传播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3年

11月被曲阜市委市政府记三等功,2004年5月8日创办了曲阜市女响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王怀棠的作品,涉足题材广,既有报告文学、人物专访,又有

小说、随笔、散文等;写作对象广,既有政界要员、商界精英,还有普通百姓及各行业的优秀代表;写作领域广,既有对时代风采的热情讴歌,又有对传统文化的沉思。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反映了曲阜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具体描述了曲阜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创造;热情讴歌了来自基层的一批先模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王怀棠同志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高级记者、作家,这路很长、很艰辛,但他凭着坚韧的毅力走过来了。即使在退休后,他仍孜孜不倦的耕耘着,醉心于他眷恋的创作事业,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他对曲阜山山水水的缕缕情思和对曲阜人民的无限热爱。

王怀棠同志作为曲阜的“文学泰斗”,可谓声名远播,但他一生

胸怀坦荡,淡泊名利,光明磊落。他唯一信奉的就是“人生一世应给后人留下一点值得回味的东西。”

他一生传奇,一生值得,一生永以欢笑面对世人,一生对子女儿孙充满寄望,他是一位好作家,更是一位好父亲。

他永远走了,可身后留下了一串串载入史册的对曲阜这片圣土和人文的眷恋。龙邈世间流,千古传香修。七十年人生路,奋斗了一生,耕耘了一生,精彩了一生。

第四篇:王锡刚典型材料

带领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记水阜乡长川村党支部书记王锡刚

(2011年3月)

王锡刚,现任皋兰县水阜乡长川村党支部书记,现年52岁,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81年以来,先后担任长川村村委会副主任、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职。2010年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他再次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还先后当选为市十一届党代表,县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30年的风风雨雨、30年的艰苦奋斗,对他来说,有心酸、有欣慰,有烦恼、有开心,但更多的是心中充满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和能让组织和群众满意的一份惬意。

着眼长远,奋力争先,拓出群众致富路

八十年代,长川村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温饱;九十年代,村上的主要任务是增收致富;到了二千年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农税的取消,“抓项目,促发展”逐渐成为农村的中心工作。“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成为王锡刚经常思考的两个问题。通过对全村田土、山林、水利、物产的反复调查、摸底,并与四周地区相比较后,他在反复与两委班子成员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将全村发展方向引导到“调整结构促增收”上。他和村社党员干部首先转变观念,群众想不通,他们就反复讲,不惜千言万语;群众不愿干,他们就带头干,不怕千辛万苦,在说服教育和实实在在的收入面前,群众再也不瞻前顾后了,于是放开手脚,积极调整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到2010年底,全村实现了农业种植结 构由粗放向集约、低效向高效的转变。高架大棚两茬种植,亩均收入8000元左右,亩均净增4000元。制种玉米亩均收入在1500-1700元之间,亩均净增500—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46元,比2000年净增2196元,老百姓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了。但经济发展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稍有懈怠、不思进取,就会落后于兄弟村。基于这一认识,他带领支部一班人,团结村委一班人,始终如一地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常抓不懈,今年全村种植旱砂西甜瓜3000亩,人均1亩;种植高原夏菜1000亩,户均1.2亩;发展薄皮核桃5000亩,户均6亩;正在新建高架大棚200亩,建成后全村以日光温室、高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将达到600亩;巩固发展制种玉米1500亩,劳务输出500人次,西甜瓜、高原夏菜、薄皮核桃、设施农业、制种玉米、劳务输出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六大主导产业。但在去年200亩日光温室建设的过程中,部分群众不理解不支持,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和村社干部反反复复入户,千方百计劝导,磨破了嘴皮,跑破了鞋子,终于感化了说服了那些不愿流转土地的群众,如期完成了土地流转工作,日光温室如期开工建设。如今,他看到那连片的200亩日光温室使群众的收入再次大幅提高,当时那种做不通群众思想工作的气恼和烦心,也就随之释怀了,心中更多的是欣慰和激动。

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多为群众办实事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利民惠民,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发展致富的同时,王锡刚始终把关注解决老百姓的难心事、烦心事摆在首位,想尽一切办法为群众解 难事、办实事。长川村村庄道路原来坑坑洼洼,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农产品拉运更是难上加难,苦不堪言。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等不靠,上县城、跑省市,争取项目资金24万元,于1984年整修了村庄道路,成了全县第一个硬化村庄道路的村。先后争取资金90万元,硬化了109国道至长川、长川至老鹳村道路8公里。同时针对群众反映的七条沟农田道路行路难的问题,多方筹措投入资金6万元,修通了50公里田间道路,解决了3000亩旱砂地经济作物拉运难的问题。路好走了,老百姓的心气儿也顺了,群众高兴地说:村社干部好样的,千辛万苦修好路,竭尽全力帮民富。村中心学校一直穿靴戴帽,办学条件很差。到九十年代后期,土木结构的学校,墙皮脱落、裂缝,墙体下陷,成为严重危房,老师不安心,学生不专心,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群众意见很大。为了娃娃们上学的事,他和党支部一班人下大决心,从各种渠道争取资金58万元,新建了占地15亩的初级中学一所,翻建了长川小学混凝土结构平顶房8栋,解决了全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吃水难、用水难也一直是老百姓的一块心头病。1988年他争取市水电局资金18万元,修水塔一座和容量4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个,铺设管道3000米,群众吃水靠肩挑从此成为历史,长川村也成了全县第一个用上自来水的村。2007年他跑上跑下积极争取项目,新建塘坝一座,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灌溉用水难的问题。2010年他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开挖管沟,铺设主副管道,顺利完成安全饮水工程,让清洁的自来水流到了家家户户的锅台上。今年他又多方争取,在红圈坪新建1万方塘坝1座,塘坝建成后将彻底解决200亩日光温室季节性灌水的问题,抛家舍业,服务发展,帮助群众解难事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逐渐增多,村上的工作也越来越繁重,为了干好村上的工作,王锡刚将耕地全部分给兄弟,成了名副其实的“脱产干部”,可几百元的月工资,让老婆经常唠叨、儿女经常责怪,说他是“两耳不闻家中事,一心只往村上跑”,对此,他只能对妻儿抱歉地笑一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为群众搞好服务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因此,他经常带领党员群众共同参加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精神文明建设、村庄绿化、环境整治、道路渠道维护等公共事业建设,为创建美好家园而默默奉献。同时积极参与群众婚丧嫁娶等红白事,倡导移风易俗、帮助解决困难。利用红白事人员多、人员集中的特点,在寒暄中宣传党的政策及县乡村的重点工作项目等,听取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对村上发展的意见建议,既做到了政策宣讲,又沟通了相互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困难群众王树忠、困难党员王锡著、特困两女户胡玉费等三家的主要劳动力相继去世后,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第一时间深入他们家中嘘寒问暖,带头捐款解决困难,共募集4000元钱料理了死者的后事。他还带领村干部每年对村上困难党员群众在春耕前、春节前进行两次走访,今年春节前,为困难户发放慰问金4000元,解决了他们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三十年来,王锡刚就是在不断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中走过来的,他的付出,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认可。2003年被甘肃省委评为甘肃省防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荣获甘肃省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十周年“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被兰州市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2010年被皋兰县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第五篇:王孝纯先进个人材料

学习雷锋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东至县张溪镇中心学校

王孝纯

我是张溪镇高湖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担任学校教导主任,中共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我自觉把雷锋精神作为人生的追求,始终把雷锋精神践行在自己各个方面:待人热情真诚,生活勤劳朴实,学习刻苦执着,社会事务勇于担当,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雷锋精神的思想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乡村的小学教师,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把教好书、育好人当作学雷锋的根本。从教以来,我所接触的多是乡村的留守儿童,孩子的家庭教育多是隔代教育,教育方式或者是溺爱,或者是随性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容易造成负面影响。我所带班级里也始终存在一些学习成绩差、缺乏管教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或者学习差的学生,我从没有嫌弃他们、放弃他们。我深知,这些学生如果放任自流,对他们不施加有效的教育和管理,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就成了问题成年人!一直以来,我每天提前约40分钟上班,到了学校后,我把这些学生集中到办公室,为他们补课,细心为他们评讲作业,耐心地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会有所收获。逐渐的,这些后进生学习成绩都有了提高,精神状态也变得昂扬向上,最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品行业逐渐端正了。我班上有个叫张诚顺的学生,父母都是渔民,没读过一天书,学习上不会辅导,教育方式上也是简单粗暴。张成顺可能是遗传了父母的性格,不仅成绩一塌糊涂,而且不停的惹事生非,特别顽劣。他转到我的班后,依然如故,但我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视他如空气,对他不管不问,而是带他玩,带他打他最喜欢的篮球,他的作业也是我单独布置,是他能做的范围内的习题。只要他在学习上有一丝进步,我会大力表扬。经过一年的时间,张成顺虽然成绩还不是很好,但他慢慢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也很遵守学校纪律了。

除了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工作外,我还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在校的安全。针对班级留守儿童较多,我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五子棋兴趣小组、乒乓球小组等,并开展各种活动。努力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最快乐的大家庭,使他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我所在的学校靠近省道旁,部分学生回家必须横穿车流滚滚的省道。每天放学后,即使不是我值班送路队,我也会跟在孩子的后面,护送学生过马路!这个习惯,我从进入高湖小学的第一天一直到今天!算起来,应该有一千一百多天!生命无价,为了孩子,虽然每天比我的同事多花十多分钟时间护送学生,多说些话,多些操劳操心,但我觉得值得!在我进入高湖小学的五年里,路队护送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不仅如此,我还避免了两次现在想起来还使人心惊胆战的交通事故!

当然,辛辛苦苦的付出,超出工作的付出,没多少家长了解,没家长对你说一声谢谢,因为多数学生家长都在外务工,也有部分家长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我想,一心一意的奉献不仅当做一种思想、一种个人品质,更要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雷锋不就是把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当做自己的生活内容,当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吗?既然如此,夫复何求呢!我不仅以身作则践行雷锋精神,还努力推动学校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在2012年5月,东至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教育局等四家单位联合开展“雷锋在我身边”主题征文活动。在3月学雷锋活动开展的基础上,我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学身边雷锋、写身边雷锋”的活动。使全校师生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即使在今天,雷锋精神仍然熠熠生辉,依然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

我在践行雷锋精神、积极推动学校学雷锋活动的同时,我也在带动周围的人积极学雷锋,人人争做雷锋。

在社会生活中,我乐于助人,勇于担当。每个工作日,我从县城坐中巴车去乡镇小学上班,在车上,我总是第一个站起来给老人让座;第一个伸出手扶老人上下车,多次帮助贫困的老人买车票。生活中,我也遇到许多丑恶的现象,我做不到不让丑恶的事情发生,但能做到勇于直面丑恶的人,能做到挺身而出,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次,早上上班,一个骑着电瓶车的男子撞倒一位老妇人后,看到老妇人倒地,男子也是犹豫了一会儿,继而就跑了。我看见后,一边跑一边喊,在傍边一辆出租车的帮助下,终于堵住那位逃跑的人。

偶尔做好事并不难,难得是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坚持不懈的为他人做好事,为人民服务。今后我会加强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做新时代的新雷锋!

下载3月6日王孝锡生平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3月6日王孝锡生平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卓然先生生平事迹简介(共5则)

    王卓然先生生平事迹简介 1893年5月24日,王卓然先生出生在辽宁省抚顺市城区莲岛湾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11年,他考入奉天两级师范。其间他参加了青年基督教会,先后结识了张学......

    李白生平事迹

    李白生平事迹 一、好任侠,喜纵横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

    沈从文生平事迹(推荐)

    沈从文生平事迹坚忍不拔 独立自学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关注。他早期出版的《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

    周总理生平事迹

    1 非洲有个国家总统差点被刺杀`总统叫他先不要去 他毅然去了 2 在非洲那天下着大雨 他站在那演讲 助手给他打伞 他不要 非洲人民全掉下眼泪 3 万隆会议 也是本来有人要刺......

    陶渊明生平事迹

    陶渊明(365~427) 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生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

    雷锋生平事迹

    雷锋生平事迹: 雷锋,原名雷正兴,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庚伢子”。 雷锋出生的时......

    白求恩生平事迹

    白求恩生平事迹 诺尔曼·白求恩(全名亨利·诺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

    雷锋生平事迹[最终定稿]

    雷锋的生平与事迹 一、雷锋生平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