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5发现失误嫌疑 要求重新鉴定的请示专题
发现失误嫌疑 要求重新鉴定的请示
苏州大学:
各位领导:
兹因学校2009年对应该认定教授三级岗并即将退休的我拖延经年,去年又失信不按承诺对我补定。现因发现学校对我的奖项等级认定有明显的失误嫌疑,特要求重新鉴定。
谨就此汇报并分析如次:
一、学校2009年定岗中对我奖项等级的三次鉴定与结果1.2009年学校定岗文件及附表中对国家级教材奖的定岗规定
2009年苏州大学开展定岗工作,按照《苏州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暂行办法》(苏大委[2009]56号),在教学条件中把国家级教材奖项的名称,规范为三个等级。即“国家教材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特别说明:对国家级教材奖项的称谓,在学校定岗文件附表中表述为“国家教材奖”;而..
国家教委、教育部公布评奖结果的文件中,则写为“全国优秀教材奖”。例如第二届公布全国优秀教..
材评奖结果的文件,在正文第一条明确规定“全国优秀教材奖是国家一级的奖励。”)....
再依据获得国家奖教材的作者排名名次,在定岗文件附表中载明:国家教材特等奖前两名、一等奖第一名,是表1一项;国家教材特等奖第三名、一等奖第二名、二等奖第一名,是表2一项;国家教材二等奖第二名,是表3一项。(请参见综合比对一《我校定岗文件附表中对国家级教材奖项、作者排名名次的综合平衡一览》)
综合比对一
我校定岗文件附表中对国家级教材奖项、作者排名名次的综合平衡一览
奖项
名次 国家教材特等奖 国家教材一等奖 国家教材二等奖
列入附表
列入附表1的有: 特等奖作者1—2名 一等奖作者第1名
列入附表2的有: 特等奖作者第3名 一等奖作者第2名 二等奖作者第1名
列入附表3的有:二等奖作者第2名
在各方面基本条件满足后,定岗的操作标准是:①凡“符合表2中一项选项条件者”,认定教授三级岗(王铭特别注明:此项并无获奖时职称、任职年数的限定);②凡“受聘教授职务满六年,符合表3中一项选项条件者”,也认定教授三级岗;③凡“受聘教授职务满三年,符合表3中一项选项条件者”,则评审教授三级岗。(说明:“认定”,直接上岗;“评审”,受名额多少的限制。)2.2009年学校对我所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奖”的三次鉴定
我自1982年起一直在苏州大学任教,我独著的全国统编教材《文书学理论与文书工作》(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在1992年11月获得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中青年奖”(获奖证书“国优中青231号”)。
早在任副教授时,我就被聘为四级岗。2004年被聘任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系教授后,也一直如故。2009年定岗动员时,我想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开始并未申报教授三级岗。但因我各方面基本条件满足,且获得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中青年奖”的奖项,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定岗工作小组主动安排我申报教授三级岗。
在2009年冬,苏州大学定岗工作机构委托本校教务处:对我所获第二届奖项作过三次鉴定结论。我认为都稍欠准确:
第一次鉴定结论,由校定岗机构钱科长向我口头答复:“你获得的是部级优秀教材中青年奖。”我依据获奖证书上的编号“国优中青231号”字样,不接受这一结论。
第二次鉴定结论(王铭注:即第一次有书面记述的鉴定):教务处一位女同志从网上查到: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的奖项有四个级别。即:“全国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青年奖”。并在我获奖证书复印件反面,书面注明四个等级的奖项名称和奖励金额。我当即反映: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中,第二届的国家级教材奖项只有“全国特等奖、优秀奖、中青年奖”三种,没有叫“一等奖”、“二等奖”的国家级教材奖项。教务处鉴定的女同志说明:“我依据的是国家教育部公布2002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评奖结果的文件,这是从网上能查到国家教材评奖结果的最早文件。”据此,设在人事处的学校定岗机构钱科长对我宣布:“按照定岗文件附表,对教学条件中作为选项条件的国家教材,只列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奖项等级。你的‘中青年奖’属于国家教材第四个等级,够不上教授三级岗评定条件。”
针对第二次鉴定结论,我从苏州大学档案馆所保存的“教学档案”中,先、后在2009年11月、12月,复印了1992年11月5日国家教委《关于下发朱开轩同志在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教材评审会议上的讲话及公布优秀教材评奖结果的通知》(教高[1992]9号)和《关于公布国家教委第二届优秀教材评奖结果的通知》(教高[1992]10号)两文件,并呈交校定岗机构钱科长。我明确表示反对这一鉴定结论。并且郑重说明理由:“我获得的是第二届国家级教材奖项。第二届国家级教材奖项总共只有三个等级,即‘全国特等奖、优秀奖、中青年奖’。根本没有设置‘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学校所要鉴定的我的奖项,是我第二届实际获得的国家级教材奖项的第三个等级,比特等奖只低了两个等级。为什么要按2002年(即第四次),把我鉴定成国家级教材的第四个奖项等级,变成比特等奖低三个等级?”
第三次鉴定结论(王铭注:即第二次有书面文字的鉴定):学校教务处晏处长对我所获奖项等级虽然鉴定为“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但具体定岗的操作意见却是:作为表3一项,评审教授三级岗。设在人事处的校定岗机构钱科长对我宣布时,还老大地不满。他说:“王处长手里就有证据,1992年第二届就已经有了国家教材一等奖、二等奖。”他还抱怨:“明明第二届有国家教材‘一等奖、二等奖’,教务处晏处长硬要做‘老好人’。”钱科长还略带嘲讽地叽咕:“列入评审,也不等于就能评上!”我还想继续辩白,钱科长说:“已与你院王院长交换了意见。你去找院里了解。”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王院长听了我的反映后,为我打电话质询学校定岗工作机构钱科长:“既然鉴定为‘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按校定岗文件就应该作为表2一项,‘认定’教授三级岗。为什么要作为表3一项‘评审’三级岗?”钱科长在电话中答复说:“他是获奖教材的第二作者。”王卫平院长看了我拿出的获奖教材封面上的署名,当即反映:“王铭是获奖教材《文书学理论与文书工作》的唯一作者,不是第2作者。”钱科长又在电话中解释说:“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就是说比‘国家教材二等奖’差一些。”
3.2009年定岗中我的申诉和校定岗机构钱科长承诺明年微调
2009年定岗初步名单公示后,我按学校规定,向校工会写了书面申诉,由校工会集中转给学校定岗机构。大意是:“学校虽对我所获奖项鉴定为‘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但在定岗的具体处理上,并未给予我‘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的相应待遇。”虽然这一书面申诉未能得到学校采信,但设在人事处的校定岗机构钱科长却承诺:“明年微调,一定解决你的教授三级岗。”随后,学校补充公示中,也没有将我列入三级岗。
二、面临退休我对定岗的请求、抗争和学校的承诺、毁诺1.面临退休,承办部门无视我的多次请求
企待中的“一年后微调”,变得遥遥无期。后来,学校人事处却以钱科长已经调出为推托,断然否认:“从来没有人曾作过承诺,答应对你‘微调解决三级岗’。”
2011年4月,我向苏州大学人事处书面请示:按学校规定,我年满六十岁后应在2012年上半年办理退休。要求学校在届期前为我解决教授三级岗。人事处王处长劝慰我:“其实,2009年定岗时,也不是就达不到教授三级岗。主要是名额所限。”我当场表示不同意见:“2009年定岗时名额紧
张,是因为学校把近几年已退休教师也纳入定岗范围。而把本应‘认定’且临近退休的我却摒诸门外。”
对我的申述:“第二届全国优秀教材评奖,并不具备‘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青年奖’四个国家奖项等级。我所获得的‘全国中青年奖’是第二届的第三个国家级教材奖项,不应该算作第四个国家教材奖项等级。”人事处王处长持否定态度。并当场向我展示了他办公室电脑中保存的从网上下载的一个网页。网页是摘要报导国家教委公布第二届评奖结果的文件。内容中提及了“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王处长将其指认为“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
我也针对性指出:“(1)按照我已呈交给学校的国家教委1992年11月5日《关于公布国家教委第二届优秀教材评奖结果的通知》(教高[1992]10号),在正文第一条写明:‘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
教材奖是部委一级的奖励。’你所指称的第二届的‘一等奖、二等奖’都不是国家级教材奖项,而是部委级奖。(2)即使按照学校对我的第三次鉴定(王铭注:即第二次有书面文字的鉴定),虽在2009年定岗时,我距离‘受聘教授职务满六年’还差一年,故让我按表3一项‘评审’教授三级岗;但至今,我已经超过了‘受聘教授职务满六年’,即使只按表3一项,现在也应该对我‘认定’教授三级岗。(3)况且,按学校定岗文件规定:‘国家教材二等奖第1名’是‘符合表2中一项选项条件者’。既然‘视同’,那么2009年就应该对我‘认定’。”人事处王处长却让我去找教务处。
我到教务处同样口头申辩:“既然‘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按学校定岗文件,就是表2一项。”教务处晏处长反诘:“那你获得的是不是‘二等奖’?”我申辩“不是。但第二届国家级教材奖项没有设置‘二等奖’!”对我提及“早已超过了‘受聘教授职务满六年’,即使按表3一项,现在也应该对我‘认定’。”晏处长缓和口气说,“按照‘二年一定’的原议,下一批定岗也快要进行了。”带着对再度定岗的期待,我在2011年12月30日具报告:鉴于我手头承担的三方面事务尚未完成或暂无人接手,特别是我单独招收的最后一届计三名硕士研究生要到2013年夏才毕业。因此,“提请推迟到2013年6月退休。”但在人事处也未获同意。
因为学校人事处和教务处对我的多次催促、请求相互推诿,2012年2月28日我向学校递交《关于我在定岗中因奖项等级认定和处理意见不相吻合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报告》。指出:我校定岗中对我的具体处理意见“作为表3一项,评审教授三级岗”,这与鉴定结论“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不相吻合:等于是把我的奖级降了一个阶次;或者,是把我的作者排名,由第1作者(独著)降为第2作者。有鉴于此,我只能正式表明态度:恳请苏州大学重视我在定岗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迅速解决我的教授三级岗问题。在此事没有说法前,我碍难办理退休手续。
2012年6月19日,我向学校递交《关于要求定教授三级岗或由苏州大学提请国家教育部裁定我获得的全国第二届国家教材奖项相当于现等级的请示》。要求“由苏州大学以本文为附件,提请国家教育部鉴定:在1992年第二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评奖中,我获得的国家级教材奖的第3个等级奖项“全国中青年奖”,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教材奖哪一等级。”但是,人事处姜处长却否认学校曾对我作过“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的鉴定结论,反而要我拿出书面鉴定。(试想:学校人事处从不肯把鉴定结论复印给我,我哪来的书面鉴定?)并隐约地说:即使以前有过“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的鉴定,也可以重新鉴定。
2.走访校领导,经批示,承办部门拖延百日后承诺
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我只好在周二校领导接待日走访。书面呈送2012年9月25日的《关于请求定教授三级岗以便我早日办理退休手续的请示》。文中明确地“要求学校:或者为我认定教授三级岗以便加入退休金;或者作出办理退休手续后仍循前例为我补定的承诺。”接待的蒋校长在我的书面请示上作了批示。
但学校经办部门在拖延一百天后,才在2013年1月初,由人事处王处长对我正式答复:“经研究,并已报姜处长同意。决定:将你作为特例,列入定岗。因办理环节多、走完程序花的时间长,就放在下一批全校定岗时一起解决。此事注意,不要扩大影响。你就暂时不要办退休手续。”3.学校2013年定岗时再度失信,不肯将我列入定岗
但在2013年5、6月全校定岗时,人事处王处长又推托:放在以后个别解决。到2013年冬,学
校虽按教授三级岗的标准给我加了工资,但不肯以学校名义正式发文。这可能对我今后的调资很不利。故此,我在2013年12月21日提交了《关于提请学校发文的请示》。人事处王处长表示:“你要发文,我们就不好办了!”
无奈之下,我只好在2013年12月24日和2014年1月7日再次走访学校领导人,上呈《就解决我教授三级岗事宜要求学校书面通知的请示》。要求发文为据,以免今后再需要提请校领导人或承办部门写书面证明。
大约是经过校领导交办,2014年1月7日人事处王处长对我承诺:用人事处名义发文,但不同意以苏州大学名义发文。他解释说:他们只能按教务处2009年鉴定,作为表3一项给我一次评议教授三级岗的机会。不肯按“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结论,或依“具备表3一项任职满六年以上的教授”条件,为我认定教授三级岗。并说:除了第二届(王铭注:即我获奖的这一届)我校有人获奖外,其余各届,苏州大学都无人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因此,我校档案中也没有其他各届的国家教委、教育部发文。
三、发现学校鉴定失误嫌疑 要求对我的奖项重新鉴定1.第三次鉴定结论与定岗处理意见相悖,关键在于;是以第二次鉴定为基础
2009年定岗中,学校第三次鉴定结论“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与定岗的具体处理意见相悖。出现了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
(1)第二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只设有“全国特等奖、优秀奖、中青年奖”三个国家级教材奖项。学校人事处却坚持第二届已设置“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
(2)我是获奖教材《文书学理论与文书工作》的唯一作者;学校定岗工作机构却错将我作为第二作者;等于是把我的奖级压低一个等级。
(3)按我校定岗文件附表所明载:“国家教材二等奖第1名”是“符合表2中一项选项条件者”,可不计教授任职年限,就应“认定”三级岗;而我校对我定岗的具体操作意见却是:作为表3一项。在2009年只给我评审教授三级岗。这叫什么“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到底是“视同”还是“不视同”?
这也太不合理了。
对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唯一合理解释是:2009年我校第三次鉴定时,对我定岗的具体操作意见,实际上是以第二次鉴定结论为基础。将我在第二届所获的第三个等级的国家教材奖项,定位为国家教材的所谓第四个奖项等级。再本着善意的出发点,采用变通手段,形成“表三内四”模式:“表三”是指:在表面名义上,鉴定结论“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与我所获奖项的地位大体相当。因为,按我校定岗文件附表的规范,“国家教材二等奖”是国家级教材的第三个奖项等级(王铭注:即以“国家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为序);而我所获的“全国中青年奖”,恰好是第二届国家级优秀教材的第三个奖项等级(王铭注:即以“全国特等奖、优秀奖、中青年奖”为序)。“内四”是指:以第二次鉴定结论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青年奖”为序,把我所获奖项内定为所谓的国家教材奖的“第四个等级”。坚守这一底蕴,来采用“先涨后跌”的变通手段。“先涨”,是因误认为“全国中青年奖”够不上作为评定条件,故先用“视同”的名义上升到“国家教材二等奖”,以便列入定岗;“后跌”,是再在具体操作意见上层层压低,降到切合学校内定的所谓“第四个等级”的待遇来。
2.发现新证据,2009年学校对我的奖项鉴定有失误嫌疑
为了便利我校有关部门研究有据,我让毕业后在其他高校档案馆工作的研究生,帮我查找国家教委(国家教育部)历届公布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结果的文件。目前已经查找到一至四届(次)的文件。
从已寄来的文件复印件来看,2002年10月8日《国家教育部关于公布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02] 22号),只评出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38种、二等奖371种。从而发现了:2009年定岗中,学校对我奖项等级认定,有明显的失误嫌疑。(请参见综合比对二《学校定岗文件、一至四届次国家发文、我校第二次鉴定各等奖项的阶次对照表》)
综合比对二
学校定岗文件、一至四届次国家发文、我校第二次鉴定各等奖项的阶次对照表
届次
奖项名
阶次
第1个等级
第2个等级
第3个等级
疑不存在的第4个等级 经学校定岗文件(苏大委[2009]56号)规范的国家教材奖项等级 国家特等奖 国家一等奖 国家二等奖1987年(首届)全国教材奖教材图字001号文件 全国特等奖 全国优秀奖全国特等奖 全国优秀奖 全国中青年奖第二届(1992年)全国教材奖项根号)文 第三届(1997年)(与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轨评审)国家特等奖 国家一等奖 国家二等奖2012年(第四次)全国教材奖项 根据(教高函[2002] 22号)文件(未设)全国一等奖 全国二等奖全国特等奖 全国一等奖 全国二等奖 全国中青年奖 我校第二次鉴定依据的2012年国家级教材奖项(教务处说从网上查出)项根据(88)据(教高[1992]9
概言之:我校第三次鉴定结论“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与定岗的具体操作意见自相矛质的关键:是以第二次鉴定为基础,实际上把我所获的“全国中青年奖”定位于国家教材的第四个奖项等级;而第二次鉴定(王铭注:即第一次有书面记述的鉴定)结论这样定位的关键:又在于其依据。如前所述,说是从网上查悉: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2年(即第四次)全国高校优秀教材评奖结果,评出“全国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青年奖”四个级别的国家教材奖项。而我现在提交的国家教育部正式文件(教高函[2002] 22号),突出地说明:作为依据的这个“事实”,根本不存在。3.要求学校对我的奖项重新鉴定的理由
兹要求学校对我的奖项重新鉴定,理由主要有三方面:
(1)国家级优秀教材奖都应作为定岗选项条件,演变前、后的奖项应作整体横向比对①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各级奖项,都应作为定岗选项条件
《苏州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暂行办法》附表的“教学条件”中,作为定岗选项条件的教材奖项,只列有“国家教材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种。这已经将第三届以后,现有的全部国家教材奖项等级都包容无遗。
故此,我在1992年获得的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中青年奖”,未被载入定岗文件。并不是因为该奖项够不上定岗选项条件而被排除在文件之外,实因我国的国家教材奖项体系发生了演变。(请参见综合比对二《学校定岗文件、一至四届次国家发文、我校第二次鉴定各等奖项的阶次对照表》和作为附件的八份国家文件)
②我国的国家教材奖项体系演变的起因和实质
我国的国家教材奖项体系演变的起因,是由于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中,第一阶段“部省级奖”评审活动与第二阶段“国家级奖”评审活动相分离:先在1995年进行了“部省级”优秀教材评奖,国家教委于1996年1月23日以(教高[1996]6号)公布了第三届“部委级奖”获奖成果353个;而把第二阶段国家级优秀教材评审活动放到1997年,与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活动并轨进行。
并轨进行的具体方式:是让获得第三届部省级一等奖的教材作者,申报参评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而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参评者一起评国家奖。
并轨进行的结果:第三届获得国家级奖的优秀教材,其奖项等级没有沿袭第二届“全国特等奖、优秀奖、中青年奖”的三个教材奖项名称;而是按照第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奖项体系,改为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并被第三届以后的历次国家级优秀教材的奖项等级设置所沿袭,从而造成我国的国家教材奖项设置的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的国家教材奖项体系演变的实质,就等于是把第二届的“全国特等奖、优秀奖、中青年奖”三个国家级教材奖项等级,改设成了现在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个国家教材奖项等级。也就是学校定岗文件中所表述作为定岗规范的三个国家教材奖等级。
③对奖项体系演变前的其一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的鉴定不应竖向累加
我是在国家级优秀教材奖项等级设置体系发生演变之前,在第二届获奖。这不是我的错。我所获得的“全国中青年奖”是第二届的国家级优秀教材第三个奖项等级,只比国家教材“特等奖”低两个等级。这是我从2009年就坚持的事实。
因此,对奖项体系演变前的“全国中青年奖”的鉴定,不应该采用竖向累加的方法,将演变前客观存在、现已不设置的这个奖项,累加现在的三个国家奖等级之下,作为第四等级。
④鉴定的原则应该是:将演变前、后的二套奖项设置体系,作横向并列比对。
以1992年第二届国家级教材奖三个奖项的鉴定为例:
譬如说,在第二届国家级教材评奖中:①我校未获得第一个奖项“全国特等奖”;②我校吕林根、许子道主编的《解析几何》获得第二个奖项“全国优秀奖”;③我本人获得第三个奖项“全国中青年奖”。三者构成了第二届的全部奖项等级“全国特等奖、优秀奖、中青年奖”。
鉴定时,要将其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即演变前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奖项设置体系),将定岗文件中“国家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作为另一个整体(即演变后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奖项设置体系),两者横向并列来作整体对照。
这样,将演变前、后的两个国家级优秀教材奖项体系作横向整体对比,就能很简明地得出结论:①第二届“全国特等奖”相当于定岗文件中“国家教材特等奖”;②第二届“全国优秀奖”(即我校吕林根、许子道主编的《解析几何》所获奖项),约略相当于定岗文件中“国家教材一等奖”;③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奖”(即我本人独著《文书学理论与文书工作》所获奖项),约略相当于定岗文件中“国家教材二等奖”。
(2)按照苏州大学定岗文件规定,在操作标准上:“国家教材二等奖第一名(即第一作者)”是“符合表2中一项选项条件者”(王铭特别注明:此条并无获奖时职称、任职年数的限定),应该“认定”教授三级岗。2009年我校对我的第三次鉴定结论“视同国家教材二等奖”,“视同”就应“依此办理”。这是我从2009年到现在都始终坚持的理由。
学校对我定岗的具体操作意见,与鉴定结论相悖,种种不合理做法,乃至2003年定岗时再度失信毁诺,不肯将我列入定岗。关键错在:是以第二次鉴定结论为基础,内心仍把我1992年第二届获得的“全国中青年奖”,定位在国家级教材的第四个奖项等级。而我这次提供的2002年10月8日《国家教育部关于公布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02] 22号)文件。突出地显示:作为第二次鉴定的依据,说2002年已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中青年奖”四个国家级教材奖项是并不存在的;由此派生的操作意见上的层层压低,就成了前提缺失的“空中楼阁”,都欠妥当。这是我新提出的理由。
(3)退一步说,即使以第三次鉴定和具体定岗的操作意见,把我的获奖仅作为表3一项。在2009年定岗时,因我距离“受聘教授职务满六年”还差一年,让我“评审”教授三级岗还犹有可说;但从2010年至今,我已经超过了“受聘教授职务满六年”。加之,2013年1月初,已由人事处对我正式答复:将我作为特例,列入定岗。因此,即使依《苏州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暂行办法》中关于“受聘教授职务满六年,符合表3中一项选项条件者”这一认定条件,现在也应该对我“认定”教授三级岗。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应该说“只能给我一次评审机会”。这是时间延伸后的理由。
为此,特具书面请示,要求重新鉴定,以免造成新的历史遗留向题。
特此请示,吩复!
附件一:优秀教材评奖的届次、阶段、行文、奖项名称简介
附件二:国家教委、教育部一至四届次公布部委级、国家级教材评奖结果的文件八件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档案系教授王 铭
二0一四年二月十八日
抄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第二篇:原创命题作文 重新发现
重新发现
不说别的,就只是自然,我们便可以于其间有重新发现的。例如秋天。
人们常常认为,枫树之美,在于经霜的素红。而究其实,枫树间临风的飒爽,也许更有魅力。
还有叶子。
萧疏,属引了太多文人的凄异。但,为什么不能读出一份秀逸呢?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美不过秋林衬映落日。
酡红如醉。晚风习习,暮色渐染。于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间,你流下几行感怀身世的眼泪,并不奇怪。但是,在那逐渐淡去的醉红面前,一些的文人,似乎更是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如果,要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不妨就以“闲云野鹤”为题吧。如此,便没有了什么肃杀、哀戚一类的感受。
在我看来,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担当得起一个“闲”字。而野鹤的趣味,正是在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那份潇洒,无法捉摸;恰巧匹适一个“逸”字。对的,“闲”与“逸”,可能才是秋天的本色。
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于自然的重新发现,需要足够的理性与豁达。雪落有声。
于午后,沏一杯清茶,绿色的茶叶徐徐舒展。此际,雪落的声音,便伴随茶的一缕淡香,纷纷地沁入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这是一种境界。雪花被风裹挟,自空中飘落,抢碰枝桠,坠落地面。此间的声音,正如玉的花瓣折碎„„ “诸佛讲法,天花乱坠。”也许,此番妙语说的就是,佛在雪天讲经。
当然,耳目被声色迷乱,心灵被功利翳蔽,熙来攘往的人们,是不能欣赏路边的这一风景的。
所以,最美的风景,不一定就在终点。如果,雪落的时候,除了品茶,还取上一卷诗词,大概会有一份重新的发现。
你嗅觉过光的香味吗?
春末,一季的庄稼刚刚收成。春日的阳光,播撒金线。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在自由地追与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挤破土地„„万物在阳光里成长,声音动人,真切。
不止于此。
阳光里,谷物的光泽是金色的。农夫的皮肤,也皴染上了一层铜色;而内里,蕴含了一种坚强。
走近谷物,嗅一嗅,闻一闻。便觉有一种香味:不只是谷子的,更是阳光的。不禁联想。小的时候,刚刚晒好的尿过床的棉被,如今回忆起来,也是有香味的。那是阳光的味道,温馨地流泻出童年的美好。
再说花吧。
与阳光里的谷物相比,夜来香,昙花,便只有阴香了。那种香味,自然缺少壮怀。这份道理,同样地适用于重新解读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城市里,关于阳光的香味,正在渐渐地远离自然;根因是,都市,在退化人的清净„„
重新发现
高三1陆小宁
“真倒霉!”我无奈地看着与鞋帮彻底分离的鞋头,裸露的脚趾头在忙碌而又空荡的大街上显得突兀而可笑。
我环顾四周,来去的路人匆匆地走过,匆匆地奔向各自的前方,偶或有一两个人毫不吝啬地将目光侧向了我,转而又聚焦到了那张着大嘴歪笑却不知所措的鞋子,但也只是匆匆地一眼,便又迅即离开,回过头的一瞬,嘴角浅浅地牵动了一下,仿佛也在嘲笑我的悲惨遭遇。
站在原地我不知所措,一如我那不知所措的脚趾头。
是的,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我停留,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我这样一个卑微而无措的小女孩停下他们匆匆的脚步,哪怕是送来一个关切询问的眼神。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了。
因为懂得,所以不会奢望。
猛然间,我记起不远处的弄堂口似乎有一个修鞋铺,不知现在还在不在了。循着记忆中的路线,我一瘸一拐而又小心翼翼地向拐角处挪去,然而还是感受到了几个路人投来的各种各样的目光。我垂下头,暗暗加快了步伐。
拐角处,那条简陋陈旧的街巷还在,那个熟悉的老鞋匠还在,我的心一下温热起来。明媚的阳光投落在这条街巷,留下一个个耀眼的光斑。不远处的老鞋匠埋头于一隅,一手端着皮鞋,一手握着锤子,沧桑的面容在阴影里看不大真切,但看着就让人心安。似乎感觉到我的脚步声,老人抬起头,瞬间,阳光便布满了他整个脸庞,随着他和蔼的笑容而绽放出炫目的金光。见我一蹶一拐的样子,他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迎我,苍老却温和的声音轻轻荡在不算宽敞的弄堂里:“小姑娘,怎么啦?”说着他将两只手在围裙上抹了抹,宽阔的大掌扶住我的胳膊,一瞬间,心底的羞恼似乎也轻了些许。
我勉强的绽开一抹笑容,感激的望着老人,:“爷爷,幸好你还在,还没收摊,这什么质量的鞋啊?你看,没几天就坏成这样了?”不知为什么,我的声音竟哽咽了,似乎,在他面前,我所有的委屈都可以诉说,我所有因为他人的冷漠嘲笑而伪装起来的坚强都可以抛弃。
老鞋匠温和地一笑,扶我在摊前坐好,接过鞋子前后端详了片刻说:“没关系,坏的不算厉害,用线缝下就好。”他边说边忙活起来。银白色的钢针在他粗粝的手指间飞舞,那双手说不上半点美简直就是丑陋,深褐色的老茧,突起的指节以及沟壑遍布的掌心随着穿刺的钢针在鞋帮间以一种娴熟的姿态舞动着。用力时,针尾深深陷入老茧的厚皮中,蜿蜒的青筋明显地突出,显得有些狰狞。但就是这双手配着老人安详勾起的唇角在夕阳璀璨的金光下显得庄严而又神圣。一时间,我看着了迷,懊恼的抱怨和之前路人的嘲笑顿时烟消云散,所有过去或惨淡悲凉或凄苦无依的记忆都渐渐模糊,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了那双凝聚着力与美,勤劳与朴素的劳动者的手和那一对噙着笃定与和善的眼眸。再抬头,天空湛蓝高远,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和老人苍老慈祥的脸一起,暖到了心底的,那一刻,我听到了心底坚冰轰然破碎的声音。
不一会儿,老鞋匠手中的鞋便恢复了原样,他试探性地扯了扯,然后绽开一个更明媚的笑容,柔声说道:“你看,修好了,比之前肯定要牢好几倍。”我也高兴地笑了,接过鞋穿上后正准备掏钱,老鞋匠制止了我:“不用给钱了,小事一桩!”我愣怔了片刻,继而展绽出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是的,生活也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冷漠,他一直都是以他本来该有的面目站在那里,只是,就是在那样一个午后,在那样一条小巷,和着阳光、老人一起,被我重新发现.......重新发现
高三2葛金花
不知何时开始,我讨厌田野。我讨厌泥土弄脏了我的鞋子,我讨厌路边的野草弄脏了我的裤腿,更讨厌在那毫无遮蔽的田野间被太阳晒黑。每次爷爷扛着锄头从田间回来,总能见到他那沾满泥巴的鞋,被汗水浸湿的衣服,被晒得黝黑的皮肤„„从田间劳作回来的爷爷拖着疲倦的步子,而脸上却从来没有抱怨的神情,有的只是淡淡的满足的微笑。我很奇怪,也很纳闷,我总是抱怨,在田里干活又苦又累又脏,爷爷为什么还要总去摆弄那长庄稼但同样也会疯狂长野草的土地呢?
又是一个无聊的午后,我呆呆地坐在窗前。一群小孩在田埂上欢快地嬉戏,他们蹦蹦跳跳,一会采摘路旁的野花,一会又快速从路边抓起一把泥土,冷不丁朝对方扔去,他们那无忧无虑地欢笑似乎到达了田野的每个角落,他们时而狂跑,时而又静静地蹲着,似乎在摆弄着什么,田野似乎是他们的天堂。
看着他们挂在脸上的笑容,我想到了劳作之后爷爷脸上那淡淡满足的微笑,我不懂,他们,为什么如此喜欢这田野,而我,却是对它那么不怀好感,我决定去走一走那条熟悉而又不曾踏上的泥路。
一开始,我小心地走着,站在远处看着孩子们毫无顾忌嬉戏的背影,心情愉快起来。我继续往前走,那里,我发现没有了车轮疾速滚过的声音,没有了鸣笛声,有的是轻脆悦耳的鸟鸣,那声音忽急忽缓,忽隐忽现„„风扑面吹来,带着泥土氤氲的芳香,从鼻尖,弥漫至整个身体,那绿色的波浪也前赴后继地向远方扑去。一下子,我似乎忘记了之前的烦恼,感到好舒适,站在田间,远远望去,这连片的庄稼地似乎没有尽头,细细地看着那已开始结果实的作物,我似乎看到了爷爷那满足的微笑。所有的美好都在这田野之上,我蹲了下来,抓起了一把泥土,可我望着手中的泥土,笑了,或许我从来都没有真正讨厌过它,至少,现在没有。正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许多东西。
重新发现原来的田野是美的,它以它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彩,因为它,才有了收获的喜悦,才有了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才有了那份最纯真的快乐!
重新发现
高三3 顾翔翼
你看世界,世界呈现在你面前的却未必是它真实的样子。
你看到水泥森林里的人们面露冷色步履匆匆,你抱怨这个世界缺少人情,却没看到人们心底那张暖色调的全家福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动力。
看到过在癌症末期的丈夫奄奄一息之时,妻子果断地拔下氧气管。重新去思考它,一向伉俪情深,而此时关键时刻,为了减轻丈夫的痛苦而拔下氧气管的妻子,心中又是承受了怎样的不舍,经历了多少反复抉择的煎熬。
你学骑自行车的时候跌倒了,是否埋怨过那时在一旁“冷眼相看”的父母?而现今你才懂得,看见子女磕碰受伤,父母又怎能不痛心,那一刻父母的选择,是为了让你跌倒之后能站得更漂亮。
有那么多的你曾看到和以为的,都只是一个表象,它们背后的故事千万,你又何能猜到千分之一,总在恍然大悟之后情不自禁地感叹。
命运千重,你经历的只是其一种。
而曾经的命运,也被用来作为一种信仰,命运把我们所有的经历,成功、失败、不幸、美好都收在它的筐子里,蒙一块宿命的面纱,我们背着它慢慢行走,沿途留下印迹,而你有没有停下来,思考过命运。它包含了我们的得意,也包含我们对自己的姑息,它包含了仰慕,也包含我们随波逐流的苟同。这时发现,命运只是自己懦弱的盾牌,成为那份心安理得的坦然。于是你开始用这种眼光,审视这个你并未非常熟悉的世界。
这时你想重新整理记忆,在零散的碎片中妄图捞回那些被你丢失的隐形的美丽,获得那种顿悟,便学会了重新发现。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这一份难能可贵的重新让你深刻地看到里层,然后感叹自己何其幸运,可以看到美的事物,却又不一味追求,能见其“丑”,同时在不为某物避而远之的时候,又以慧眼看到亮点。
重新发现是一种善,让你“守得云开见月明”;重新发现是一种悟,让你走进“柳暗花明后的又一村”;重新发现是一种际遇,让你“蓦然回首,于灯火阑珊之处见那人”。
常道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三重境界,你又在哪重?
重新发现
高三4陈博文
金秋九月,褪去了暑假的轻松与悠闲的莘莘学子背上沉重的智慧背囊,集结在站台,等待着开往学府的公交车。乘坐拥宽敞空间的私人出租车是我的原计划,但,的哥很忙。于是我便怀着一颗好奇而又烦躁的心迈向崭新的公交站台。
还好靠近始发站,车快,人又少。挑了个双人座,把书包潇洒地甩在靠窗的座位后,我仰坐在另一个座位上,思索着如何打发时间。
摇摇摆摆踏着碎步,她,漫不经心地排在上车队伍最后,耐心地等待着前面一位中年男子手忙脚乱地和家人道别后,慢悠悠地上了车。用充满迈克尔杰克逊舞步节奏的步伐平移至我前方坐下。她很吸引人眼球,不仅仅是她出挑的相貌和鲜亮的服饰,且不说她微卷的发型与淡淡的香水味,左手腕那块镶钻金表与一直不离右手的苹果四代„„从某种质朴的道德审美角度上讲,似乎可以将其直接归类到那种冷漠无情、叛逆不羁的不良学生中。是的,她是一名学生,至少从她挂在黑色书包上胸卡来看的话,因此,不知为什么心中浮起浅浅的不屑。
又过了几站,车位有些匮乏。我始终冷漠地看着车窗外,和她一样,默默地无视着车内一切。偶尔抬头,也只是看到她心不在焉地在手机上滑动。直到一名中年男子默默地盯了我几秒,我才不情不愿的空出车内的最后一个位置。车又缓缓地停了。车门缓缓打开,我望向窗外,一个皮肤黝黑的老人匆匆从车尾赶来,接着是重重的踏步声。或许是过快的奔跑消耗了太多的体力,亦或许是满头银丝承载不了过度的奔波,他枯瘦的臂膀颤抖地从裤袋中摸出两枚硬币,扶着投币箱,投了进去。在老人略显痛苦的喘着粗气,回望车厢寻找座位时,我的内心涌起一股悲凉:他难免要站着乘一段漫长的路了。脑海中翻涌着一幅幅让座的剪影,都使我犹豫犹豫再犹豫。当老人渴盼的眼神慢慢从车厢后侧移向我时,犹豫了一下,我垂下了眼睑。
“咯嗒”一声凉鞋落地的脆响,接着便是一阵清香扑面而来。她腾地起身,跑到老人跟前,与老人开心的说了些什么,便左手拖着老人悬空的臂膀,右手轻搭老人的后背,轻而谨慎地扶着老人,一小步一小步挪向她的位置,直到走近,我才听见笑靥如花的他用“没事,没事”应着老人的声声道谢。
总以为社会是如此的冷漠,但细心发掘,你会重新发现新的亮点在温暖人心。公交车缓缓靠站,又一名老人步履蹒跚的踏上车,渴盼地寻找着,我,果断起身。
重新发现
高三5 周文浩
人在生活中最常犯的错,往往就是忽略。
然而,也许就在某一瞬间,会让你重新发现,大爱其实就在那忽略的平凡之中。
刚转学回来时,我的周围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而这一切都要我一个人去面对。我从没有想过我有一天会成为留守儿童。
也许是因为环境的陌生而带来的亲情缺失感,每次父母的来电都会让我莫名的狂喜,仿佛亲情能化作暖流通过电话线流过来一般。
久而久之,我逐渐适应了这儿的一切,有了新伙伴,甚至可以说有了新生活。“自由”“无拘无束”这些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词汇现在体验到了,我就像野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与此同时,亲情在我心中的重量减少了,我对父母的来电逐渐感到厌倦,而每次来电千篇一律,像 “吃得饱吗?穿得暖吗?”“好好学习,注意身体”什么的,我几乎可以背下来了,我甚至觉得那电话现在就是唯一能束缚我的铁链。处于叛逆期的我对此尤为反感,通话时的语气不再那么客气,有时会没事找事顶撞几句,想以此向他们宣示“主权”。
“叮铃铃”,电话又响了,我皱了皱眉。考试的压力和莫名的头痛让我十分烦躁,我不情愿地拿起话筒:“喂!干嘛?”“儿子啊,妈妈想跟你说,现在流感又来了,千万要当心身体啊„„”然后就是那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我终于忍受不住了,吼道:“知道了!每次都这样,烦不烦啊!”然后摔下电话。尽管觉得自己有些浑,但我还是回了房间。之后几天,电话铃没有再响。我顿时感到前所未有的清净,但也掺杂着一丝冷清,心里空落落的。
直到有一天,我最好的朋友在通话时因为有急事突然挂断,我听到那“嘟――嘟——”的忙音,我几乎从没有认真听过这忙音,然而这一次我听了很久,也许有些神经质,但这“嘟――嘟――”的忙音就像锤子一般,一下一下敲得我的心生疼生疼,我感到的只有失落。我眼睛有些湿润,因为我从没在和父母的通话中听过忙音。
我终于拿起电话,打给父母,母亲很激动,还是老样子,对我嘘寒问暖。而这一次我没有任何反感。我想说“对不起”,话到嘴边却又吐不出来。我觉得很奇怪,我可以轻易对别人说“对不起”,但对父母总觉得有堵墙隔着。我问母亲:“为什么总让我先挂电话?”电话那头先是一阵沉默,然后轻轻地说:“因为我是妈妈啊。”我的视线顿时模糊了。
我发现,电话不仅有铃声,还有那忙音。我也重新发现,也许天下的父母在跟儿女通话时都会选择傻傻地听着那忙音,那声音并不悦耳,但因爱而刻骨铭心。
重新发现
高三6蔡珉晖
我家楼下有一棵桑丁树。
文豪说:没有树不是美的。诚然,我能从轻歌曼舞的垂杨身上发现小鸟依人的温柔,能从昂首挺立的松树身上发现不屈不挠的执着,但在它身上,我发现的唯有丑与怪。
它唯唯诺诺地缩在水窖边,把庞大的身子蜷缩在那一小片逼仄的空间里。它的根乱盘着,它的枝丫乱伸着,它的茎原本应是遒劲有力的,然而,就是因为那几弯几绕,显出一分奴颜婢膝的媚骨,更兼有些许不堪与低俗。它的叶子总是无精打采的,蔫蔫的像是总也没睡醒。白日里,它便是如此。
夜晚一到,它便得势了。深夜,繁星都消隐不见了,唯有一片遮天盖地的大幕,黑沉沉地压下来,压下来。我经过时,心里冷冷的,它却借了阴险的风的势力,在这什么都睡着,只有夜游的东西游荡的夜晚里,张牙舞爪起来,像是魑魅的狂欢,搅得我心烦意乱,搅得我经过时,向它投下更深的鄙视,搅得我想伐了它,止住它那小人般的疯魔。
除了丑与怪,我还能发现什么呢?不过这失了理想的家伙,又怎么会在乎别人的评价呢?“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那些将幻光都一同失去了的家伙,若长成树,便是这般模样吧。
然而,上一个春天,它却真的被伐掉了。枝干被砍断了,叶子掉了一地,连根系也没有放过,被掘出来,砍成数截,堆在一边。再看过去,眼里似乎干净了,但不知怎么的,我的心里隐隐有一点失落,像是失去了一个处了很久的朋友,许是相处久了的缘故吧。
又是一个春天,我像往常一样经过时,却蓦地发现了那儿的一抹浅绿,我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土,一截残根躺在那儿,长出了嫩绿的芽。这抹绿色与周遭的万紫千红相比是多么不起眼啊,可它愣是顶出那一抹绿,我的心中似乎涌起了一丝期待。
许是懂得了我的心思,它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它慢慢地抽出芽,扎进根,伸出茎,长出叶。叶子渐渐地由浅绿变为深绿,直到它终于长成枝繁叶茂的一株,我竟为它欣喜不已。尽管枝干仍是横斜的,叶子仍是蔫蔫的,我知道夜里它依旧狂舞。
那一刻,我重新发现了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爱,一朵花,一棵树,一个思想,只要我们打开心去欣赏去领悟。人类只有学会对万事万物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才会对精神的藩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
重新发现
高三7袁璐
林徽因说过:“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鳞次栉比的高楼,交叉错杂的道路,拥挤不堪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喇叭声„„愈来愈小的生存空间,愈来愈紧张的生活节奏让都市的人们简直是在苟延残喘着生活。我们迫切地需要平静,需要安宁的美好,于是有些人选择了逃离车马喧嚣,逃避压力。我也曾经如此认为,但读到林徽因的这句话后才发现:要获得真正的平静,在心中修篱种菊不失为一种巧妙选择。
米开朗琪罗拥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是雕塑史上一颗璀璨之星,他排斥其它流派迂腐浮华的作风,厌弃福罗伦萨浮躁的社会风气,总想逃避却始终摆脱不了内心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的束缚而受尽压迫,他骨子里透着忧郁和对宗教的懦弱。因此,逃避现实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内心的庄园没有打理好,就只能在现实的泥淖中越陷越深受尽折磨。米开朗琪罗就因处处受限致使大批作品半途而废,抱憾终身。
然而,我们若是能陶冶情操,形成一种淡然的心态,在心中修篱种菊,就能撷取真正的平静。程季淑在战乱年代频繁变更居住地,但她不会因此而烦躁恼恨,却在庭院里栽种花草树木以求平静。变的是住所,不变的是那一株株枝叶繁茂与那一片平静淡然的心态。只有超然物外唯能达到这种境界。钱钟书晚年搬至学校一个简陋的宿舍却仍能潜心学术研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的大概就是这种平静淡然了。
迟子建说出“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若不是腹有诗书,若不是有一颗强大纯净的内心,又怎么会有这种经历风雨后的坦然与平静呢?又怎么会有这样精妙而蕴含哲理思考的妙语呢?
也许浮躁的不是社会而是我们的内心。对利益的盲目追求蒙蔽了我们观赏蓝天美景的双眼,对他人看法的过分看重阻碍了我们行走在自己道路上的坚定脚步。社会不是磕绊我们的藤蔓,内心的迷茫才是妨碍我们追求平静淡然的桎梏。
学梁实秋,在心中建一个“雅舍”,仿林清玄,作“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的喟叹,那么心中的篱边菊种好了,你会发现烦恼不复存在,平静自然降临。
重新发现
高三8吴城
初读文天祥,是一个明媚的午后。他仿佛站在那儿,蹙着双眉,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在书页上肆无忌惮地跳跃着的光斑,仿佛也在嘲笑他的苍白无力,独木妄支大厦。
是的,这是一个愚蠢的人。在我看来,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历史的车轮已滚滚向前,它扬起了漫天的尘土,南宋王朝佝偻着瘦弱的身躯,苟延残喘,那个喜欢吟风弄月的帝王已无力驾驭这辆战车,百姓梦中的桃源遥不可及,你的执着不过化为一缕青烟,云淡风轻,随风而逝。这是一个少年沉吟许久而下的论断。
时光荏苒,再次翻开尘封许久的书籍时,跳脱的少年已成长为沉毅的青年,时间的打磨使他思维的触角延伸向更广的天地,面对略微泛黄的纸张,他的思绪逐渐飘远„„
屈原行吟泽畔,形容枯槁,吟咏着“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依然投进了汨罗江;苏武手持汉朝符节,北海牧羊,历经十九光阴而一心向南;辛弃疾把栏杆拍遍,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依然做着复国的梦;弱冠之年的夏完淳面对高举的屠刀面不改色,慷慨就义,令刽子手都战战兢兢,不敢正视„„
古往今来,如此“蠢人蠢事”不知几何,难道他们集体“失聪”,学不会所谓的“变通”吗?
1821年的一个夏末,天空亮起金鞭形的闪电,接着传来隐隐的雷声。牢内酷暑难耐,虱叮虫咬。文天祥沉吟许久,一跃而起,摊开纸墨,提起笔,悬腕直书,笔走龙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的,在这霹雳炸响的夜晚,在这充满污浊气的牢内,一曲《正气歌》诞生了。当雨点开始鞭抽大地,风吹得灯光不住摇曳,文天祥的身影被投射到墙壁上,如此高大伟岸,俨然一尊山岳。他目光炯炯,泼墨挥毫,诗稿上“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两句新鲜而又熟悉,依稀哪里听过。这应该是贯穿千年、亘古不化的正气。这股气有着厚实的底蕴,真真切切砥砺着华夏五千年,造就了笑傲群雄的泱泱中华。也正是这股气造就了他的孤傲、他的坚守。
1823年,大都刑场。熙熙攘攘的人群早就聚集在这儿,等一个叫文天祥的人。没有人嘲笑他独木妄支大厦,没有人嘲笑他颇具讽刺意味的字——宋瑞。所有人以寂静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迎接他。他来了,抬头挺胸,腰杆笔直。岁月、酷刑无情地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却也慷慨地予以他坚韧,凝在眉眼里,凝在骨子里,浓得化不开。踏上行刑台,他从容地掸了掸洗得洁净的囚衣,面南二跪。仿佛行刑人眼中的那一抹不忍,他没有回头,却说:“我的事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一个青年叩问自己的灵魂。一个死去七百年犹然光芒四射的人物,一个再过七百年将依然如钻石般璀璨的人物,他的身上应该有东方爱国主义圣坛上最具典型价值的人格。“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当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便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而道义的天空竖起一根立柱,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从古至今,这股正气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
重新发现
高三9 朱熔清
于近日的生活,我有了一些重新的发现。很开心。
捧一本书,呷一口清茶,静下心来,重新观察一回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理趣。近几日,正是夏秋交接的阶段。
夏天背上行囊,携带一份残热远去;秋日,裹挟一丝寒冷,不紧不慢地走来。天气,似乎颇平静。时常地下着雨,有淅淅沥沥的,间或,也有滂沱的。
我是喜欢雨的。当然,是那种微风下的斜雨。喜欢撑一把伞,漫步在校园里。景物经过雨的濡润,分外鲜明,仿佛新浴以后的少女,给予人晶莹清爽的感觉。“雨后的宇宙,好像泪洗的良心,寂然,幽静。海上泛着银波,天空还晕者烟云,松原很青森。”
这个镜头,是澹美的。但,可惜是一个凝镜,少了一点动态的美。只有跟着伞的挪动,才能看到活跃的图景。
雨中的伞,是富有韵致的。伞下的天地,很小,只有一个人的容身之地。伞下的天地,又很大,随着我们的行进,它在无限地蔓延。
喜欢从伞下去看这个世界。这时的人们,不远不近,隔着一份圆的距离,却也因此获得了一份纯净。
喜欢听雨点叩击伞面的清脆声,一如理查德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那般雅致的韵律。
原来,世界还有这样的一片纯净之地,在雨天,在伞下,在心里。夏天。
安静的自习室里,不时地,有几只飞蛾掠过。于是,有撞击声传出,有几只坠落了。飞蛾扑火,算得上一个贬义词了吧。那第一只扑向火去的飞蛾,将基因留给了后代,于是,人们有了嘲笑的对象。
但是,事实真的应该这样吗?
我发现,飞蛾扑向的,不只是火,还是一切能够发光的东西。原来,他们也是在追逐光明的呀!想起了顾城。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上帝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飞蛾啊,想必,你的脑海里,也有这样的信仰。重新发现你,时间在变,你你的信仰依旧。
学校的土丘旁,有一派银杏,身材颇高。三楼的我们,仍需仰望她们的尖梢。天气渐凉,她们仍然在绿着。
阳光下,一层金色的雾,将树梢包裹。微风一过,“林妹妹”便婀娜地摇摆起来。其间,温暖与凉爽融合。
你发现了吗?
是的,我发现了,中中间的那棵最高。是她养尊处优吗?
不是,她的受光面积最小。
原来,因为先天的不足,她不得不拼命上长,以吸收更多的阳光。如此说来,一个人的动力,未必就是来自他的优势,更多的时候,是缺憾以及不足所致。
生活,也许平凡。但是,沉潜其间,咀嚼涵咏,会有很多重新的发现„„
重新发现
高三9葛强
格物,然后致知。好吧,就从我们做起。
人,首先是地球上的一种动物,后来,才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生命的。所以,看待人类社会的逻辑、道德,也需要辩证。
想起了“围观”那些事。
鲁迅先生,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因此,他的小说中,不乏对中国人麻木不仁的灵魂和围观心态的鞭笞。
不错。人性丑恶,庶几在斯。这一点,柏杨写过。龙应台也写过。然而,对于“围观”,时下流行的微博,却有着另外的解释。
2011年1月,于建嵘教授开设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官方微博,旨在弘扬善行。这一事件,被微博的信息共享能力迅速放大,引起政府机关和各种媒体的关注。
围观是一种狂欢,但围观也是一种推动力。微博赋予每个围观者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让我们见证公民意识的成长,看到前行中国的民众力量。
我发现了一份关于猎奇与博爱、幸灾乐祸与勇于担当的辩证。近来,有一首歌很火,《因为爱情》。
我不由兀自觉得好笑了:这首歌的拥趸,或许也曾深沉地说过:“我已经不再相信爱情。”
爱情真的存在吗? 有人说过:“哪里有什么爱情,压根就是生殖冲动。”但也有人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这个命题,由来只能得到一个折中的结论,就好像人并非生而丑陋,也不会生而高尚。我们所要做且能做的,就是在所谓的丑中发现美,给所谓不相信爱情、亲情的人带去些许的希望,抑或信仰。
思绪漫溯到罗马的君士坦丁凯旋门。
征服,是罗马帝国的主题,也是它的骄傲。凯旋门为征服庆功,也为最大的杀手庆功。
然而,道家的好生之德,促使我们反思,胜而不美。兵者,凶器也。胜利本就泅染着无尽殷色。
所以,胜利不是杀戮,不是孔武野蛮者的勋章。只有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突破极限、战胜自我,才称得上人生的凯旋。
人类的行为,折射人类的智慧与愚蠢。重新发现过去,于是,我们开拓了未来。
重新发现
高三10黄天星
在一种极其注重实干与现实的社会普世价值观驱动下,我总以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脆弱不堪凭,“每个人都在默不作声地抢路”——秩序、礼貌、冷酷而又安静——“只剩下内心一片嘈杂。”
那日放假在家,被作业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我终于决定抽身苦海,上街逛一圈去。这条童年时日日流连的长长的街,我已很久没慢慢走过了,而今才觉得,它并没有记忆中长。刚拐入路口,锅碗瓢盆、煎炒煮炸之声迎面扑来——是了,这市井之地,这逼人仄街衢便是我根之所在,是记忆深处那条长而又长,尽头模糊的街。
沿路小贩叫卖,儿童哭闹之声不绝于耳,种种小吃喷香扑鼻,尽管如今对于我来说,它们只有记忆的份量。在往前走,是菜市场,呵呵,大概每个小孩子都有过陪妈妈来菜场买菜的经历。一进菜场,喧闹嘈杂之声明显大了起来,卖猪肉、鱼肉的贩子,他们依然挥刀落斧“毫不手软”,虎背熊腰的大汉与丽衣浓妆的妇女论起价来也毫不逊色:“已经便宜很多了,再少不卖!”这强硬的口吻倒是丝毫未变,毕竟那是人家糊口的活儿啊,我不禁偷笑。
已近黄昏,菜市场里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色,朦胧之中竟觉十分温馨„„在这腥臭脏乱中?啊!是“人情味”!人情之味萦绕心间,纵使置身狼藉,也踏实满足。
这便是我的故乡,细密,无尽无望,温存丰实厚载万物,她又似暖炉,融化了一方冰雪。我怀揣着这份小小暖意回到家中,尽夜不能眠。
第二日下午去上学,我乘坐公交车后又要换乘一辆三轮人力车。载着我奋力前行的是一位略显衰老却很有精神的中年妇女。在路途中,我掏出钱包拿出应付的四块钱,却因风太大而使一张十块钱飞了出去。我犹豫了一瞬大叫道:“听一下车,我的钱掉了!”她反应过来后,二话不说随即掉转车头带我回去找钱„„到达目的地,我掏出一张五元的钞票给她,她略带惊讶地接过,笑得羞赧而灿烂。看着她吃力踏车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有什么在融化塌方,眼底竟有湿润——为了一个朴素善良的灵魂或仅仅是这样一个叫人易感的黄昏。
原来所谓“不相信眼泪的世界”都是自我催眠,置身于这纷繁世间,人情温馨、美善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常常拒绝直视,直视这充满了感动的尘世,拨去眼前尘埃解开超载的心,你会重新发现这时间温暖的情,亘古如斯。
重新发现
高三11刘雨
重新发现,长寿是一种灾难。一年前爷爷查出了胆囊癌,来不及与病魔抗争太久,便选择了回到老家度过自己最后的时光。大家瞒住了九十三高龄的太奶奶,再三思量后将她送到了姨母家。
哪里瞒得住,大家都心知肚明,血浓于水,太奶奶跟着爷爷住,凡事都由爷爷帮他打理,又如何会感知不到这样的灾难?在爷爷的弥留之际,每每听到关于母亲的歌曲都无法抑制地留下泪水,母子连心,太奶奶一定也知晓。她也许会在某个寂静的午后,无声地留下两行浑浊的泪,只是我们都愿意相信她已经老到迟钝糊涂了。
爷爷走后,我曾与妈妈一起去姨母家看望太奶奶。那是一个日光极好的午后,姨母和妈妈想将太奶奶从阴暗的里屋挪出来,但费尽心力也无法搬动躺椅。站在一旁的我背过身去,就难以抑制地哭出声来。——日光晴好,却无福消受,活着便成了灾难,成了煎熬。
太奶奶不再清醒了,她不再象从前一样虽记不得我是谁,也会握着我的手说一句“长高了”,她不再坐在堂屋门口等待我们回来打一声招呼了。妈妈叫我去握一握太奶奶的手。我倔强地不肯,多想说是因为害怕她布满沟壑的手不再有力,害怕我突然湿润的眼睛给大家带来尴尬。
我记得太奶奶九十岁生日时,我向班主任请假,问明原由后,她也向我表示了祝贺。那时候的我很庆幸,庆幸太奶奶陪我们一路走来,让这个大家庭有了人人称羡的四世同堂。
现在的我才重新发现,长寿是灾难,它来源于我们自私的一厢情愿,我们忽视了那些身边的同龄人一个一个离开带来的巨大孤独,忽视了一个母亲看着儿女们先自己而去的心碎,忽视了一个生命个体本能的情感需求。太奶奶就像历尽风霜的老树,顶着被岁月剥尽芳华的枯枝,孤独地伫立在生活的边缘,寂静地等待着颓然倒地的那一刻。我悲哀地发现,被众人所艳羡的长寿有时并不是生命的荣耀,甚至是一种屈辱,它磨尽了生命的高贵尊严,将我们打磨得丑陋、卑微。冰心的一个朋友写晚年的冰心,没有谈及她的超脱与淡然,一反常态,描述了冰心年迈时苍老的样子,让人不忍卒读。一下子想起我的太奶奶。
我们都会有这一天。我多希望在我不太混沌的某一天,能有一把小小的躺椅,一本象我一样老的书,我捧着它,在灼灼的阳光下静静地离开。
重新发现
高三11 包天宇
从小时候起,我就发现父亲穿的鞋子永远是一个样式:千层底的鞋板,灰蒙蒙的鞋面,而我一直觉得这鞋太老土。
这样的鞋,父亲大概有好多双。不管是出门上街,还是下地干活,他都穿着这种“宝贝”。而我每次和他走在路上,也都习惯性地离他远远的,因为那鞋和街上花花绿绿的景象实在是太不相配了。
母亲大概也是实在看不下去,给他买了双皮鞋,可父亲穿了一次后就把它扔在了鞋架的最底层,说“太硌脚”。其实也难怪,父亲常年在地里劳作,脚上早已起了不知多少老茧。穿上这皮鞋可以说是“硬碰硬”啊,不知道是鞋硌脚,还是脚硌鞋,反正是不适合。
执着的母亲又给父亲买了一双软皮的鞋子,哪知父亲又说“闻不惯这鞋的焦油味儿”。我凑近闻了闻,哪有什么焦油味?难道是我嗅觉失灵?还是我已在这喧嚣的工业城市生活了太久,早已麻痹?
我租住的小区,来来往往的大多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有许多像我一样在远方求学的学生。虽也有那么几位老人,却也因为这牢笼般的公寓楼,闲居在家,无所事事。
星期天,父亲打电话说要来看我。我其实是不愿意的,但又不忍推脱,只好答应,但千叮万嘱让他换双好点的鞋过来。
下午,我正在睡午觉,门铃火急火燎地响了,我连忙去开门,满头大汗的父亲拎着一大堆东西进来,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他的鞋——一片灰蒙蒙,哎,我这固执的老爹呀!看着父亲忙着帮我整理被我造的有点惨的屋子,我把火气压了压,用近乎温柔的语气说:“爸,您看,这人也要看菜吃饭,现在在城里,又不是在乡下,你还穿着这鞋,是不是不太适宜呀 ?”谁知父亲根本不理我的以礼相待,梗着脖子就对我放起了连珠炮:“这鞋不好吗?轻便自在,哪像他们城里人穿的鞋,闭气硌脚,不自由,这城里房子也是这样,太闭塞了……”我忍不住反驳道:“有没有搞错啊,只有城里人说乡下人闭塞的,哪听说乡下人说城里人闭塞的,真服了你了。” “你这孩子,书念多了,念忘本了,咱农村多好。”父亲一边提溜着垃圾袋往外走,一边数落我,我无奈地摇摇头,看父亲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走到楼前的泥土地上,那块泥土地,城里很少见,还是前不久修路的时候剩下来倒在这儿的。父亲脱下了他那双“宝贝”往下一倒,顿时从里面飞出了许多细小的颗粒和微尘,随着风一吹,四下散开。我连忙四下瞄了一眼,还好,除了我和一只流浪猫,没有人看到这一幕。父亲把鞋穿上,回头大着嗓门喊道:“今天上午刚从地里回来,就赶到你这儿,鞋子里都没清理。”我轻轻叹了口气,嘀咕了一句:“这样怎么不觉得硌脚了。”
除了偶尔为父亲的鞋郁闷,日子倒也平静,转眼又是春天,我推开了紧闭了一冬的窗,突然发现楼前的泥地上长出了许都小草。我便留意起来,那草一天天变多,变绿,直到热热闹闹挤满了能扎根的土地。仔细一看,有车前草,狗尾巴,马兰头……甚至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野花,大大咧咧地开着。小区的人们似乎对这个“空降”的绿地感到惊讶,特别是几个老人显得特别兴奋,互相回忆着这些野草的名字,偶尔指着其中一颗,讲起自己的童年趣事,那些爽朗的说笑声会让人想起当年田埂上追逐嬉闹的孩童。
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父亲的鞋了,是这样一双鞋,从乡村生机黯然的土地,走向城市坚硬的街道,把乡村蓬勃的生命播散在不知四季轮回的城市。乡村的种子把根扎在了城市,却使城里的人想起了自己的根。
重新发现
高三11钱雨萌
拥挤的公交车站台上,站满了焦虑烦躁的等车人,站台上那方小小的阴凉处,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正不住地抱怨着天气的炎热。而那方阴凉无力眷顾的地方,几对父母正不住地侧身,盼着远处路口出现孩子们所等的车。
天空中仿佛有无数燃得正旺的火球,无尽的热浪在马路上翻滚着向人们袭来。我在人群中,听着四处的嘈杂埋怨,和父母对孩子仿佛说不完的叮嘱。
不知是哪个眼尖的孩子大呼一声:“车来了!”孩子们都兴奋地抢过父母手中大大小小的包,在车停下的一刹那,向徐徐打开的车门冲去,我随着人群,在一声声“慢点儿”、“小心点儿”的叮嘱中被裹挟上了车。
车门戛然关上,那些焦急叮嘱孩子的父母骤然间没有了声音。那道车门仿佛一道高高的围墙,将父母们隔在了远处。透过车的后窗,孩子们的父母依旧立在原地,短斜的倒影重叠交错,在炽热的地面投射着一种淡淡的失落。随着车子的加速,他们的面庞越发模糊,身影越发矮小,我却仿佛清晰地看到:他们经历风雨而变得坚强深邃的眼神,渐渐溢满了不同于以往的脆弱与失落,被阳光灼烧得令人心疼,又好像浇灭了满世界的热浪。
……
几天后,相同的地点,一样火辣辣的天气,我遇到了一对刚刚送完孩子的父母。直到车子彻底消失在车流之中,他们才缓缓地转身,母亲右手放在额头,徒劳地遮着阳光,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女孩,轻轻地对父亲:“每次都是这样急,连个再见都不说。”父亲只是温和地笑着,回头望了望孩子离去的方向。
我们心中的父母,总是坚强而勇敢,他们仿佛从没有泪水与忧伤。而这个小小的站台上,我却重新发现了他们心底隐藏的脆弱。他们默默咽着点滴的失落,将坚强的外表留给深爱的子女,他们需要的,往往只是儿女的一声道别、一声问候,哪怕临别时一个调皮的鬼脸。
这样的站台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天都重复着上演。车门会冰冷地关闭,儿女会渐行渐远,但不管走得多远,我们都应该记着,不要让爱我们的人孤单地微笑。
重新发现
高三12陆添金
奶奶家旁有一片不大的竹林,听说自从曾祖母那时就有了。曾祖母守了一辈子,奶奶也一直守着。七十多年过去了,那份执着从未改变。
我家离那片竹林也只有几百米的距离。虽然很近,但我对它的感情却无法亲近。一直到去年,我对它的印象都似乎只有每个春天来临时,奶奶总会捧上几十根竹笋欢喜地送到我家,让我们品尝。我与这竹林的联系大概也只有那几根竹笋吧。
记得春雨过后,竹林被洗刷一新,春天的小草仿佛耐不住寂寞似的纷纷钻出土壤与雨后春笋一起嬉戏。可这般场景是奶奶最不愿意看到的,她最讨厌那些杂草与竹笋争享养分。每每雨后,奶奶总是搬一张小板凳,手持一把铲子到竹林里去除草。偶尔一次路过,我停下脚步,注视着奶奶的身影,与新生的小草比起来,奶奶显得那般沧桑,佝偻的背脊,迟缓的动作„„其实大多时候摘的竹笋都会过剩,我们往往是直到它们要腐烂了,赶紧扔掉,所以那些看似碍眼的小草根本没有必要全部除去,可是奶奶总固执地拖着疲惫的身子跑去劳作,有一次,还在林子里扭伤了腰。老实说,有时我很憎恨这竹林,是它让爷爷奶奶这把年纪还如此辛苦劳作,又或者说,像我这样的90后是怎么也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馈赠的珍贵。
那次无意观察后不久,奶奶就离开了我们,她走得很安详,很平静。而对于我来说,失去一个亲人的痛苦远比想象的要重许多!以前想看望奶奶走几步路便是,而现在,也许只能在梦中相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再吃竹笋,因为那熟悉的味道会让我泪流满面。原本以为奶奶离去了,再也找不到她的痕迹,可是当我经过那片竹林时,我真切感觉到这里留着奶奶的印迹。那些小草依旧生长着,可我再也没有任何的厌恶,因为他们就像奶奶生命的延续,留给我一丝温暖。小鸟在林子里鸣叫,似乎是奶奶和蔼的话语。我重新发现了这片竹林的魅力,它不仅保留了奶奶的故事,还将我们的现在、将来与奶奶联系在一起,我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这片竹林里和奶奶分享。这竹林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更在于它让我们彼此的回忆停在了最真实的现在!
竹林依旧,风景依旧,只有经历了人生变化,感悟出生活真谛的人,才会重新发现,美,不仅在风景,更在于心境。
重新发现
高二13邢津炜
家里拆迁了,妈妈和我又搬到奶奶那里去住,而我是不大愿意去奶奶那里住下去的。
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现在想来,那时候的生活才真的叫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爷爷逝世之前。爷爷死后,那段温馨甜蜜的时光便化为心上的一道疤,每次回去便犹如伤疤被活活撕开,血流不止。
无奈,还是和妈妈带着东西安顿在奶奶家,空落落的房子里没有了爷爷更显冷清,尽管家里已经没有了爷爷生活的证据,但这并不能影响我的思绪回到从前。
爷爷高高瘦瘦的,带着银色的丝框眼镜,爱读书,爱看报,爱穿着白衬衫提着水杯到处走,最爱的是我。每当我犯错时爷爷总是怪妈妈教的不好,然后慈爱地教我应该怎么做,那时候的我一直觉得爷爷就是为我这棵小树苗遮风挡雨的大树。爷爷喜欢给我讲故事,从古代英雄讲到历史文革。爷爷喜欢带我去放风筝,纸做的,一只粉红的小燕子,我扯着线拼命往前跑,却总是放不起来,而在爷爷手中它便能轻盈地飞翔,小小的我眼中是大大的崇拜。
回忆回不去,而爷爷的逝世更是把一切图景都换成了黑白色调。在楼上楼下走来走去,脑海中满是爷爷去世前的情景,不记得爷爷躺在床上的表情,只知道自己的嚎啕大哭。
不觉走到屋后的小房子里,却惊异的发现了那辆黑色的永久牌大自行车。小时候上学放学都是爷爷骑着这车接我,我还最喜欢坐在前面的杠子上唱儿歌。摸到前面的横杠上冰冷的铁却往心头传来另一种温热,而这也又让我感到爷爷似乎还在,至少这车可以证明爷爷曾在我身边,他也一直会在。
重新细细打量着一切,渐渐有了不一样的发现,我发现屋里并不是那么凄冷,过去的爱与温暖像穿透时空伴着回忆蜂拥而至。我发现当我能更坦然的接受爷爷离去的时候,变更能享受好回忆中的爱与温暖。我发现爷爷的逝世并不意味着永远的离开,他以另一种不受限制的方式存在,至少回忆里可以相聚。
事实上,爱是一种不受束缚的神秘力量,当我们能放下心中的一些包袱去感触去接受时,也许会重新发现:爱就在那里,只增不减,不离不弃。
重新发现
高二13曹荻秋
暑假的清晨,我一睁开眼,习惯性地打开电脑,却发现今天停了电,断了网。我撇撇嘴,心想今天还真是倒霉!
刚关上,老妈就进来了:“今天没电,你就出去逛逛走走,锻炼锻炼。”我听了,大呼:“天哪!出去都是些老头子老太太啊,你叫我出去和他们玩啊?”“可以啊,我不反对的。”面对老妈的无赖回答,我表示我屈服了。
出了门,总感觉太阳晒得热,路上也没几个小孩,估计在为来电之后做准备而睡觉吧。我这样想到。小孩不多,老头老太却是真多。平日里乡里的老一辈总爱在某家门口聊天,一聊就是一大帮,聊的无非是一些鸡皮琐事,搞不好聊激动了还要吵起来!这是我特别反感的地方,老一辈们总爱把生活看得太生活。他们年纪一大就倔,谁也不服谁。
“嘿,秋儿,过来!”一个老太太喊我过去。得,又要听他们烦了。
我走上前:“奶奶,爷爷好!”
“恩,怎么今天有功夫出来转转?”
“哦,今天停电,电脑玩不了。”我如实回答。
“现在的小孩啊,就爱玩电脑,还登什么小动物样的东西,可以聊天的。”我一听,差点晕过去,连QQ都不懂,真没共同语言啊!我不吭声,低着头,希望他们快点结束这话题。
“哦,我懂,那就叫QQ,年轻人都爱玩这个。”一个老头子很傲然地说道。
“我也有,我孙子帮我弄的,可以下象棋呢。”
“哈哈,”另一个老头站了起来“你还真土,玩游戏就要玩网络游戏啊!我玩了一个开枪的,当年没赶上参加红军,杀不成鬼子,今天正好过把瘾呢!”“你个老头,你个懂什么叫暴力啊?”……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感觉我仿佛在梦中,这还是印象中的老一辈吗?怎么都聊得话题这么前卫呢?这分明是网龄超过两年才有的对话啊!看来我要重新认识他们了。
眼看他们要吵起来,我赶忙止住:“大爷,别吵了,能不能告诉我你们怎么懂得?”
“嘿,你别说,国家发展了,那些年纪轻的开始要跟上潮流,我们老一辈的也知道我们是会过日子的。”
“不错,小孩懂得,我们也要懂点,不然真的只有等死可做了。”
我听了,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老年人虽说见到的东西没我们多,但阅历却十分丰富,也懂得享受生活。即使处于人生的终途,却能重新焕发对人生热爱。看着这群老头老太闹得欢快,我重新发现他们的可爱与可敬。爱的是他们对人生的“倔强”,敬的是他们对人生的热情。
回到家,电已送到,我打开电脑。“怎么,一回来就玩?”老妈说道。
“对,在QQ上加个崔大爷一起打!“
“啊?”妈妈瞪大了双眼。
重新发现
高三14班
杨阳
独处一室,掩卷合目,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送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辉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中,笼得微风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
一只逗号大小的小虫歇在我合上的扉页上,携着花香缕缕。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脆弱,我发觉它的不起眼,在疲倦的同时生起玩弄的念头。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着笔尖,一次次想要挡住它前行的路,它也随着我的笔尖转变着方向,如此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东西南方,静静地呆在书上。
如此,我也便失去了兴致。我此刻认识的虫,不过是被捉弄了一下,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不觉失落,小憩间歇,竟只发现了如此俗物,碌碌无为,渺小而没有勇气。
恍然大悟般,是啊,观人亦如观虫,我们人类不也一样吗?渺小而可悲。人们面对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这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岂不更令人担忧? 再看小虫,我竟重新发现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宇宙间,竟有着同样可悲之处。顿然心升怜爱之情。我用笔尖轻轻地把它挑起,轻轻地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这小家伙很快藏身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几只白色的小蝶也来到花上歇息,此刻在我的重新发现下,因这小虫,花蝶一体,似乎是感谢我对虫子给予了平等的理解。
在对虫儿的重新审视与领悟中,发现,人在天地间仿佛有种个人的优越感,过分相信个人与思想的力量,于是生命的天平也因此慢慢地倾斜。人类只有对天地间万物抱以一种爱的哲学,平等对待,才会从精神的樊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
拔人于苦,谓之慈;授人以乐,谓之悲。“慈悲”之间,此刻在我眼里便是人间至道。设身处地地去发现别人的生存状态,并毫不吝啬地施以平等之爱,便会获得对生命的敬仰与尊重。
望向窗外那片栀子花丛,以及头上早已有辰星闪烁的玄学天空,不禁感慨万千。一只小虫,竟让我在玩弄它的同时重新发现了人生爱的哲学:若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怎会诗意惬意地生活于天地之间?
重新发现
高三15陈昕哲
氤氲的水汽夹杂着被雷阵雨打湿后地面那种特有的燥热扑面而来。闻到空气中那种若有若无的香味,我知道,我的目的地到了。
这是在每个小城镇里必有一两家的那种全天候营业的包子铺。铺子就随意地搭在一条年久失修的柏油路边。黑色的路面不遗余力地吸收着热量,让人感到说不出的难受。
“哟,小伙子又来买早饭啊!”在伸出的蓝色铝合金屋檐下,老板像往常一样向我招着手。
这是个可怜的人,我向来这么认为。他没有子女,老伴在十多年前去世了。这么多年,他似乎一直守着铺子。每天清晨,我总能听到三轮机车那特有的马达声,出去采购食材或许是他每天唯一的活动。偶尔会看到老板蹲在门口抽着便宜的烟草,听说他的两个儿子都是被车撞死的。
随意地应和他,小心地递过零钱,老板便将一笼对于我来说几乎是滚烫的小笼包端到了我的面前。他的手有些浮肿,那是常年“蒸气浴”的后果。
天非常的热,一早上能把我从梦中热醒的温度似乎预示着这一天包子铺那惨淡的营业额。
“喂,老板,收摊了吧。天太热,没人会来的。”我自认为好心地发出提醒。老板佝偻着身子站起来,身材在我的眼里显得越发渺小。“天是热了点,但我也一把年纪了,没事干,不卖包子还能干嘛?”
我不以为然,“但今天也没几个人会来,与其等着这几个钱,还不如回家冲冲凉,睡睡觉呢。”察觉到了自己语气的尖刻,我赶快闭了嘴。
这回我清晰地听到了他的笑声,他问我:“包子味道怎样?” “很不错。”我不知可否地摇了摇头,不知道这和现在的话题有什么联系。“那不就行了!”他开心地眯起了眼,开心得看起来就像在炫耀玩具的孩子。“我卖了一辈子包子,只要有人喜欢我的包子,我就开心,那么,无论有多少人来,我都会把铺子开下去。”
从他充满笑容的脸上我看不出任何一丝的虚假,他的话语也随着他的笑容一起在我的心里回荡。
开心?我一直自以为可怜的人其实一直在幸福地生活着? 是啊,难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同情过的人,他们平时就应该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吗?就像这位卖包子的老板,守着这间铺子,看着客人们的笑脸,这便是只属于他的小小幸福。
我终于明白:所谓的同情、可怜,不过是我们将自己的幸福观强加在他人身上的自大而已。
重新发现
高三16班 冯嘉铭
很久以前我就发现,我们宿舍管理员老王有些古怪。
记不清多少次被老王从睡梦中吵醒。他有一个口哨,每天一大早就用来驱使我们起床。那哨声响亮,直冲耳朵,在脑袋中回响,让你不得不打消赖床的念头。我们急急忙忙地起床后,又被老王赶到操场上去晨练。
说起老王的哨子也有些古怪。老王的哨子不知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上面有点锈迹,一种厚重的金属感,也是市面上不锈钢制的哨子所无法相比的。好几次我都想借来看一看,但老王只摆摆手,就把哨子收了起来。几次没能借到,我也就失了兴致,对那只哨子只剩下了憎恶。
老王的古怪不止在于他的哨子,他平时穿着很朴素,蓝色上衣,黑色裤子,还是上世纪的风格。老王的背有些驼,不过看他的身板,他年轻时也应该是高大魁梧的。我发现老王的方方面面都有一种与时代不符的沧桑感。
老王又一次在我们夜间谈话时捣乱。先是敲敲门窗,见我们继续在聊,一下子就冲了进来把手电筒狠狠地照在我们脸上,直照的我们睁不开眼,我们只得乖乖睡觉。
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不甘心一直被老王管着,于是乘老王打扫操场时,偷偷溜进他的房间。不过我们又发现这房间也透着古怪:一扇小窗几乎照不进阳光,整个房间显得阴森昏暗。隔壁公厕的异味也透过墙壁,弥漫在这狭小的房间内。我们几乎站着发愣了好一会儿,就立刻四处翻找。这是我的提议,只要拿走那个哨子,老王就不能那么神气地吵醒我们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单人床,一个写字柜,墙上的毛主席头像已经泛黄。正当我出神时,一个红布包被翻出来了,鲜艳的大红色与老王很不搭。翻开红布,那个哨子就躺在那里,在昏暗的光照下泛起一层光泽,在红布的映衬下也显得格外凝重。我们欣喜若狂地收起哨子就离开了房间。
当晚,我们听到老王房间传来的沉闷的咳嗽声,我们只是互相坏笑了一阵。第二天早晨,没有听到哨声,我们却也早早地起床了,看到老王,我猛地发现他眼中的血丝还有一种失落的眼神。嘴角想上扬,却又未动。
过了几天,老王走了。我们都没有料到这种结果。我把哨子还给了校长,校长叹了口气,把一封信给了我。信中写到:“我当了一辈子兵,这个哨子也陪伴我到现在。我老了,连一个哨子也看不住,我想我也不能管这些孩子了,怕耽误他们......”
拿着信,我才重新认识了老王。老王的古怪源于他长年的军队生活,源于他的责任感。他希望我们成才,因此对我们要求严苛,但我们发现的太晚。古怪的老王走了,古怪的是我们以后早晨却能早早起床。看来,重新发现也不算太晚。
重新发现
高三17陈玉聪
晚上在路边散步,走在身边的妈妈突然推了我一下:“看,蒋老师在前面,打个招呼去。”我定睛一看,唉,还真是老蒋。这招呼是打,还是不打?算了,估计他也已经不记得我了。我摇摇头,在老蒋看到我之前拐进了回家的小路。
老蒋是我的美术启蒙老师,今年已逾七旬。大概是因为代沟,还有性格不合等诸多因素,我总是和他顶嘴,他也总被我气得吹胡子瞪眼。即使他还记得我,印象只怕也好不到哪里去。我无奈地扁扁嘴。
“蒋老师前阵子好像被车撞了呢,不过不太严重。”快到家门口时,妈妈突然开口。被车撞了?我的心一跳。“我看他还挺精神的嘛。”还是那副古板倔强不讨人喜欢的样子。
彼时我画素描,自我感觉良好。老蒋却从一开始就不大待见我。他帮我改画:“这边应该这样画。”我总是小声又不甘地辩解:“可是我觉得„„”他愠色地丢下笔,花白的眉毛紧紧皱起:“你这小姑娘怎么每次都顶嘴——”后来他帮我改画的次数就屈指可数。时间长了,他渐渐不帮我改画了。我也不在意,因为他没有修改过的画照样有人惊叹。但对于他的冷落我是至今仍有些介怀的,这老爷子咋这么古板,心眼咋这么小?
拿出钥匙开门:“老蒋他„„挺不待见我的。”关门,开灯。妈妈有些惊讶:“没有呀,他每次都和我夸你的,说你的灵气,他蛮喜欢你的。”什么,这话也会是他说的?反驳的话正欲出口,思绪突然飘回了初三的暑假。
为了初中的毕业考试,已经很久不去老蒋那里画画了。一次去画室找朋友,朋友没见到,一进门就看见了老蒋。我的脸几乎立刻拉了下来。他也有些惊讶而不耐:“你来干嘛?”我见过他对待其他学生,全然不是这样的。
回想当日,突然发现,那次他见到我时最初的表情是带着些许微笑的,却在我不情愿的神色里迅速的调整成了熟悉的针锋相对。这个不讨人喜欢的老爷子。就是这样的老爷子,他真的会说喜欢我?
这样难以相处的老人,真也有过温情的时刻?是不是我刻意忽略了,他严苛的语气下,每每掩藏着长辈对晚辈特有的淡淡的温和?或许我早就习惯了与他针锋相对,却忘了去发现每每画完一幅画时,他眉眼间依稀淡淡的笑意?
算了,现在开始试着了解他„„应该也不会太晚了吧?思及此,我轻轻地唤了妈妈一声,她正准备进房间。
“嗯,明天,要不我去他画室看看他吧。”
我这样说。
重新发现
高三18 黄佳楠
向来喜欢月亮。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儿时的我总爱在夏夜对着天上那一轮银月发呆。习习的凉风和那黑丝绒般夜幕上闪烁的繁星,都不及三五之夜的月色对我有吸引力。那时,总喜欢指着满月,摇头晃脑地向曾祖母炫耀新近学会的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曾祖母总是笑眯眯地夸我,用蒲扇细心而温柔地替我赶走时来骚扰的蚊虫。
记忆中,月亮用它的清辉陪伴了每一个我与曾祖母相守的夜晚,一如那个年迈而慈爱的老人,用默默无语的关怀点亮了那些漆黑的夜。月亮于我,是相守,是团圆,是有曾祖母陪伴的不会寂寞的童年。
渐渐长大,终于有一天,纵然对月亮有千般的喜爱,我也不愿多抬头再看它一眼,因为那个曾经在清亮的月辉下徐徐绽开的笑脸消失不见了。从那天起,曾经无法理解的那些悲情的诗人用月亮寄托的无穷愁思与无限伤怀,我想我是懂了。
少了月亮陪伴的夜晚,总是清冷而寂寞的。
晚自习回家的路上,刻意选择与人同行,因为我怕自己敌不住长路的孤寂。可总有一个路口,那些同行的人会与我分道扬镳,那段不算长的路重又陷入难耐的冷清。这时的我总会羡慕那些有伴的人,羡慕他们一路洒下的欢声笑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略带感伤地过着。直到迎来了那一天。
那个夜晚很特别,少有行人,唧唧的虫鸣声荒芜地碎了一地。我静静行走在路上,前方一片清亮光洁,好久没见到这样的月色了,下意识地抬起头,只见一轮缺月安宁地挂在两座大楼之间,让我感受到久违的平静与慈祥,万物都笼罩在这样的一片如水的月华中。它不比朱自清笔下牛乳般的月色,那太浓,太腻了。它澄澈透明,安宁娴雅,带着淡淡的疏离,即便只是缺月,也让人的心绪倏忽间间归于一种说不出的充实的平静。
难怪月神要叫做“望舒”,如此静好安宁的情调,除了它还有谁能渲染得出呢?一瞬间,我明白了,这些个日子,尽管我有些刻意地回避月亮,但它在黑暗孤寂的夜晚对我从来不离不弃。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陪伴在我们身旁,即使是最亲的人终有一天也会离我们而去。人本就是这大千世界里一颗颗微茫的尘埃,如原子般,引力越大,斥力似乎也就越大,没有谁能真正将两颗心永远交叠在一起。反而像月亮这样略带疏离的守护,才显得真挚而久远。当我们沉浸于失去的痛楚中,难以自拔,椎心痛恨,刻意排斥另一处的幸福与温情,那生命还有何美妙可言呢?
其实我们一直拥有月亮,它在我们踽踽独行于尘世间时默默陪伴。只是,偶尔会被人们筑起的高楼挡住,偶尔会被天空中漂浮的云朵遮掩,然而,只要我们抬头仰望,只要心中的月亮还在,纷繁尘世里的我们就永远不会孤单寂寞。
再抬头,前方的路已不再清冷。
重新发现
高三19班 卑一诺
没有新意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个个的日子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而从什么时候起,像是进入一场漫长寂静的冬眠。思维沉睡,反应迟缓,不再敏感,世界仿佛长久定格,所有认知一成不变。终于想要睁开眼,重新发现。
只差一天结束冬眠。
一直固执地认为日落不比日出。总觉得日出寓意有够深远,充满生机。相比之下,日落则显得倦怠,暮气沉沉,给人沧桑心境。
直到昨日傍晚与那一出日落夕阳怦然相遇,才能重新发现。
铃响放学,垂眼只顾赶往食堂,也并未发现有何特别。却忽然听得后面一位女生小声惊呼出口:“好美啊。”不经意间地语调拉长,似赞叹之情绵绵不绝。我和同伴应声侧头四处观望何处美景如此叫人痴迷,却也在那美景落入眼中时双双惊住。
是日落呵。
之前一切对于日落的发现、认知都在瞬间轻巧崩塌,开始重新发现日落的美。
晚霞色调绚丽却不耀眼,温暖舒适,在天空轻盈挥洒。夕阳的内敛光芒和玫瑰、淡紫相交融映衬,清亮均匀,泛着柔光,好似上等瓷器上精巧的釉彩。那些大团的橙色云朵厚度不一,质感也不相同。或丝丝缕缕,或大片覆盖,仿佛橘子果酱随意涂抹。整片天空的色彩、质地异常协调,真真让人移不开眼。正凝眸,夕阳已悄悄没了踪影,仿佛还来不及扑尘,便滑落了时间这块裹帕。不知不觉间行至食堂,这才恋恋不舍回头。
再出来,天色已明显地暗了。而这条校园小路在暮色深浓时平静迎接我的到来,显示出比白天更为可亲的模样。我走在熟稔的路上,于微黄路灯和缱绻的日落余韵中轻轻打量这暖暖夜色。想起每天从这里经过时,日落都在一点点孕育着第二天的初升。它是否曾留意过我?是否曾一次次包容我的忽视,我长久固守的错误偏见?如果有,那么它一定也在静静等待,等待某一天我能重新发现,发现所有的寓意不过是前人依照自己的需要、喜好所附加而非自然本意,发现那原属于它最真实的美。它不言语,它洞悉一切。
想起来时的路,日落、晚霞一幕幕徐徐绽放。这些自在的生命和事件,永远这么不紧不慢地投奔未来。而他们背后却可以隐藏无尽庞大而又诡秘的故事,不动声色的样子像生命给予我们的暗示一样未知。而平凡愚拙的我们啊,只有不断重新发现,才能越来越接近最本真的自然。
想到这里,忽然发现在重新发现之后,有些东西正悄然改变,生活似乎正鲜活灵动起来,从未有过的新奇与热情正在充盈全身。一瞬间的感动有如雨水般沛然莫御。
曾经觉得电影要使人动情流泪方算好电影,天空要澄澈辽远云朵悠然才算好天气。但生活中一切本没有标准答案。不流泪也可以深思,不晴朗也可以遐想。不凝滞思维,重新发现,生活才不致寡淡无味。
就在今天结束冬眠。
重新发现
高三19班 陶惠芳
“唉,日子过得真快,晃眼儿又要收稻了,我们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了。”“谁让你当初不听劝了,要种这么多。”“让地空着,不可惜啊。”一到农忙,爷爷奶奶总少不了互相抱怨几句。虽然住在农村,他们白天还在厂里上班,农活都是挤出时间来做。
傍晚时分,暮色渐起,秋初的天气已有了凉意,看着别人家的稻子快收完了,爷爷奶奶刚从厂里回来就心急火燎地下田干活了。田角上几根竹竿撑着一个油布棚子,白炽灯发出微弱的光吸引着虫子围着灯晕飞舞。稻子是一大早就割好放在田里的,打谷机呼呼地响声,划破夜的寂静。爷爷奶奶不停地弯腰捧稻穗,一前一后把稻穗送进打谷机口,稻穗飞舞的灰土让他们睁不开眼。在那庞大的机器面前,本就瘦小的奶奶显得越发单薄,本就有些驼背的爷爷显得更加苍老。“儿子媳妇农忙也不晓得回来帮忙,请个假就这么难啊!”“当初就不该让他们出去打工。”“不打工,孙女的学费生活费哪里来啊。”喝几口水,埋怨两句,爷爷奶奶又重新投入到“战斗”中去„„
农忙终于结束,爷爷奶奶累出了一身病痛,“下辈子再也不做农民!”这是他们每次农忙结束都要说的话。
忽然有一天传来了好消息,我们村要建厂了!
终于有一天,我家那几亩地也给圈上了,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特意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报喜。
“干一行,恨一行,钱钟书说得没错。农民也不是天生就爱土地的。”我在心里嘀咕。没多久,爷爷奶奶从厂里退休了,忽然间闲下来,都不知日子怎么打发。“以前是累得要散架了,现在是闲得骨头也要散了”爷爷闷闷地抽着烟说。“还是有地好,想种啥就种啥。现在这小青菜都要五块钱一斤了。”奶奶一边摘着菜一边叹息。“是啊,有地的时候,不觉着土地有多金贵。这没了,才觉得日子怪没意思。”“谁让咱生来是农民呢?不种地靠啥吃饭?”
看着失落的爷爷奶奶,一旁的我重新发现,原来失去了土地,他们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高兴。也许土地才是农民的根,没了根,就像失去了依靠一样,心里空落落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奶奶在屋前院后开垦出一些边边角角的菜地来,小青菜,西红柿,青椒,茄子„„凡是应时的菜,奶奶一个都不落地给拾掇出来了,一有空就拿张小板凳到菜地里拔拔草,除除虫。爷爷则挑着桶给菜地浇浇水,陪奶奶说说话。
“老陶你还记得吧,还有原来跟你一起在厂子里做会计的的小周还记得吧,前两天他们家的地也给征用了,长得好好的麦子就这么被推掉了,可惜哟!”奶奶皱着眉头有句没句地和爷爷说着。“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怎么就不明白呢?”爷爷很不解。我也不解。
才过了两年,因为经济不景气,很多工厂纷纷倒闭,包括圈我家土地的纱厂。工厂倒闭了,土地也就闲置在那里了。慢慢地,生了锈的铁门里杂草丛生,蜘蛛占领了屋檐,茂密的爬山虎在围墙上耀武扬威。
奶奶总隔着铁门向里张望:“这么好的地就这么荒着,真是作孽哟!”
重新发现
高三20 曹珊
走过人生的前十七年,母亲在我的认识里,是一个微微发福、眼角布满皱纹的中年妇女。直到那一天,我才知晓我所认识的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她,我应该重新发现。
妈妈今年四十岁,和许多这个年龄的女人一样,她过着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每天早上送我上学,然后去上班,晚上一下班吃完饭就窝在床上看电视,一小时左右就沉沉睡去,还微微打鼾,早上四点多就再也睡不着,于是,起来干家务,岁月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在她脸上留下沧桑的痕迹,我的母亲在我心中一直不是一个精致的女人,我在心底暗暗起誓,以后一定要做一个与我母亲截然不同的人。
暑假里的某一天,我在家里整理书柜,却在一堆相册中发现一本以前从未见过的陈旧相册。相册里的照片微微泛黄,有些甚至已经模糊不清,但它们却清晰记录妈妈那些早已远去的美好岁月。那时的她一头时髦的卷发,戴着一副大大的蛤蟆镜,穿一袭枣红的套裙,勾勒出纤细苗条的身形,依靠在墙边,微风轻拂秀发,无一不显示出年轻时的美丽曼妙,抑或是穿着休闲的运动服,脚踩岩石,面对镜头,露出明媚的微笑,年轻的青春活力尽显。和所有二十岁女孩一样,她也喜欢那些浪漫美好的词句。照片背面是她娟秀的笔迹:邂逅、媲美。这些发现无一不让我惊讶,我与年轻时的母亲多么相似,爱美,有着一颗少女敏感又浪漫的心,对那些朦胧的诗句情有独钟。
时间飞逝二十年,我的母亲经历了嫁人、怀孕、生子、失业、再就业等等大大小小的事,年轻美丽的脸庞渐渐暗黄,苍老,纤细的身形渐渐臃肿。然而这时我才发现,她的那颗爱美、年轻的心未曾改变。她爱将家里装饰得很温馨,换上纱帘,在各个房间摆上勃勃生长的绿色植物,芳香的鲜花,家里总是被打扫得过分干净。原来,她只是将太多精力用于周围的人,环境变得干净,却不再如年轻时打扮、装饰自己。她不是不精致,她的生活是如此精致、温馨,只是我没有发现真正的母亲。
重新发现我的母亲,她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粗糙、臃肿的中年妇女,而是一个精致、会生活的年轻女人。她爱生活、会生活,有一颗浪漫、温暖的心,一切静好如同二十年前。惟愿二十年后,我会发现自己也像今天的自己一样,而我的母亲,还是二十岁时那么年轻细致。
第三篇:重新鉴定申请
重新鉴定申请书
申请人:
申请人因不服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于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作出的闽西司法鉴定所法医【2009】临证字第 号《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书证审查意见书》,现申请重新鉴定,申请事项和理由如下:
申请事项:
第一、请求新罗区人民法院委托有关部门重新作出公正的鉴定结论。
第二、重新鉴定费用由被告人龙岩市第一医院预缴。
事实与理由:
一.“书证摘录”漏列事实。
漏列(1): 2008年6月23日,被告给患者进行了上腹部CT平扫,CT征象:……胰头较肿胀,其内密度欠均匀,CT值为34HU,胰头周围渗出较明显……平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可能”,却没有进一步做增强CT扫描的重要事实。
漏列(2):一份甲级病例资料中存在严重的“三单不附”情况,即医嘱单、报告单与收费单不附。医嘱中共开出34处检查检验,可是报告单仅23张的重要事实。
漏列(3):临床护理记录单与输液卡严重不附的事实。漏列(4):2008年6月23日22时30分的病历记录与2009年6月23日20时30分的病历首程不附的事实。漏列(5):龙岩市第一医院住院病案首页中:
1、记录患者入院时已是“危”。
2、出院时间为2008年6月25日03时52分出院。
3、病案质量为甲级等重要事实。
综上所述,《鉴定书》中只摘录了对医院有利的部份书证,对于不利部份完全没的涉及,《鉴定书》违反了“合法、独立、公开、客观、科学、准确、文明、公正、高效”的司法鉴定的原则。
二、“分析说明”不科学、不公正。
1、分析意见2
“„„除血、尿淀粉酶外、血钙和血糖亦有重要意义……送审的石丽辉病历材料示:2008年6月24日8时56分送检的血标本,测得血钙为1.24mm0l/L,血糖为9.25mmol/L;19时20分送检的血标本测得血钙为1.16mm0l/L,血糖为14.84mmol/L;6月25日0时2分送检的血标本,测得血钙为1.00mm0l/L,血糖为27.79mmol/L。血钙进行性下降,血糖进行性上升,……”
①分析意见中只提到送检的时间分别为6月24日8时56分送检、19时20分送检、6月25日0时2分送检,却支字未提检验结果的报告时间分别为6月24日16时57分、20时16分、6月25日0时2分。一份如此重要的加急检验,出报告时间最早的是6月24日16时57分,当时患者的病情已开始出现恶化才得出报告结果,这份如此重要的报告更是何时才到医生手上,更是无人知晓。
②分析意见中更是没提到早在6月23日19时45分医生就已开出急诊生化的检验单,也得到护士的执行,却完全找不到报告单这一重要事实。
③分析意见中只提到”除血、尿淀粉酶外”,却不提医院在6月24日11时57分才收标检验血淀粉酶,结果更是在15时01分才报告,就是这样一个常规检查,都如此不作为。
2、分析意见3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指征是胰腺坏死已继发感染„„再次急查血尿淀粉酶、生化全套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当时亦无手术指征,2008年6月24日17时40分出现病情恶化后,有请多个相关科室会诊和协助处理,参与抢救。经本法医讨论,综观整个诊疗过程,医方并不存在过错。石丽辉经救治未能挽回与其自身病情危重、不断恶化相关。”
①分析意见书中提到“再次急查血尿淀粉酶、生化全套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却未提出为什么再次急查,正是因为6月23日19时45分医生开出加急检验检查单经过13个小时,加急的检验都没有出报告,反映出被告的治疗过程严重违反了诊疗常规。正是这些重要的报告单没有及时反匮给临床医生,才导致临床医生无法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效冶疗,最终延误最佳冶疗时机。
②分析意见书中提到“当时亦无手术指针„„2008年6月24日17时40分出现病情恶化后,有请多个相关科室会诊和协助处理,参与抢救。”完全无视2008年6月24日9时何志云副主任医师查房(见病历记录p9-10),对于患者出现明显腹膨隆,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查体示腹肌紧张,全腹均有压痛,反跳痛,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CT 检查见胰腺肿大,胰腺周围渗出较明显;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部分T波改变;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急诊生化示严重脂血(而医院提供的证据中,完全找不到23日的急诊生化报告单)的情况下,已经考虑了“高脂血症引起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却没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没有请普外,血液,心内、呼吸科医生会诊,没有尽到一名专科医务人员应尽的义务,任凭病情发生发展直至恶化,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严重后果。
综上,就如分析说明中提到的血钙和血糖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血钙和血糖作为急诊生化中的两个单项,而急诊生化的检查对临床危重病人的诊断治疗与监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于一般病人,尤其是危重监护病人,全面的电解质、心肌酶、肝肾功能、酸碱平衡等指标所提供的“全景”式的病情图像,应该在极短的周转时间内呈现于临床医师面前,这对临床诊治无疑是积极而重要的。就是这样一份重要的检查,23日19:45分时医生已开了加急的情况下,直到患者死亡都未出检查报告单。24日17点25分,在患者出现休克的情况下,医生又开了一张加急的急诊生化。分析意见中只单方提到患者病情危重,完全没的提及医院的不作为。
换句话说,在入院时就有条件明确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就可以及时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患者的病完全有机会在最佳时间得到治疗的。正是因为被告的不作为,在患者出现典型急性重症胰腺炎症状和体征的情况下,没做增强CT检查,没有及时作出急诊生化、血、尿淀粉酶的检验报告、没有及时请各科医生会诊等才导致延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最佳时机,导致病情发展恶化患者死亡。
三、文证审查意见无根据。
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与龙岩市一医院有千丝万緌 的联系。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位于龙岩市第一医院内,依附龙岩市第一医院的医疗技术与设备,二者有明显的利害关系,违背司法鉴定的回避原则。
建闽西司法鉴定所于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作出的闽西司法鉴定所法医【2009】临证字第35号《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书证审查意见书》中“
五、文证审查意见称:
1、龙岩市第一医院诊疗石丽辉过程中并不存在医疗过错,2、石丽辉的死亡与其患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病情危重、来断恶化相关。完全不顾及案件事实与材料(病历)所证明的事实,纯粹属于主观臆断,严重有失公正、公平。
五、以上众多事实表明,被告对患者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过程违反的治疗原则,在患者病情加重后的治疗及抢救违反医疗规范,医疗行为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存在医疗过失行为,患者的病情恶化及死亡与被告的医疗行为及医疗过失存在因果关系”而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于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作出的闽西司法鉴定所法医【2009】临证字第35号《福建闽西司法鉴定所司法鉴定书证审查意见书》其《分析意见》存在事实认定不清、单方面认可被告方面的陈述,而置病历(护理记录、输液卡、长期医嘱及临时医嘱、死亡记录及入院记录、检查报告、费用单等)明显具体的事实于不顾,所作出的鉴定结论,违背了医学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特别是对于被告在治疗患者石丽辉过程中,存在的检验报告严重耽搁、各科室会诊的严重延误这一非常明确的事实,置之不理,而得出以上严重违背事实的《鉴定书》,严重侵犯了原告一方的权利,原告当事人对此鉴定结论表示极度不满,强烈要求贵院委托省级医学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申请人:
第四篇:重新鉴定申请书范本
重新鉴定申请书范本
申请人:李__,男,汉族,住_县_村_社,重新鉴定申请书范本。身份证号:联系方式:
申请人:胡__,女,汉族,住_县_镇_村_社。身份证号:联系方式:
委托代理人:毛__,__事务所律师。
杨__诉申请人财产损害纠纷一案,你院委托__市人民法院对杨__房屋损害原因及解决方案所作出的《法庭科学技术鉴定书》(以下简称鉴定书),申请人认为该鉴定书认定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且鉴定结论缺乏公正性和完整性,故此特申请重新进行鉴定。
要求重新鉴定的理由如下:
1、依据鉴定书认定的事实,不能得出其鉴定结果,明显自相矛盾。该鉴定书第二页上:“杨__房屋为刚性条石基础,基础底宽0.8至0.9m,埋深约1.2m(排水沟顶标高为标准);排水沟底为条石,计四层约1.2m(与杨__房基底同一标高)”.接着在分析杨__房屋受原因中称:“由于申请人XX年建房施工条石排水沟时,沟底条石部分直接压在杨__房基石上,加大了地基石的基础荷载(即基底附加压力)”,鉴定材料《重新鉴定申请书范本》。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申请人修的排水沟的底基和杨__的房屋底基为同一平面,怎么可能出现“沟底条石部分直接压在杨__房基石上,加大了地基石(的基础荷载”这种可能性呢?这充分表明了结论和事实不相符。
2.该鉴定书缺乏客观公正性和完整性。因为房屋发生倾斜、沉降除了与地基有关外,与房屋自身的结构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有十分重要的联系,而该鉴定书,对原告杨__的房屋的建筑质量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与其自己的房屋发生沉降是否存在一定关联性的问题却故意回避。只用了一句:“杨__房屋整体刚度较差”,对其房屋的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一言带过。而申请人向法院提供的__市房屋安全鉴定办出具的:《关于杨__房屋的安全鉴定意见》中对原告杨__的房屋所发生沉降原因分析中明确指出:“1.该房屋结构不符合规范要求;2.基础主体施工质量较差”。由此可见该鉴定书的结论缺乏完整性和公正性。
3、该鉴定书应当是以“__市人民法院科学技术鉴定所”的名义制发,却在鉴定书的头上用:“__市人民法院(法院无法定的鉴定资格)的名义发出,所以,该鉴定书的制作程序不当,有误导之嫌。
综上所述,由于__市人民法院法庭科学技术鉴定所出具的《技术鉴定书》认定的事实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且鉴定结论缺乏公正性和完整性,特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对本案所涉损失的原因重新进行鉴定。
第五篇:重新鉴定申请书
重新鉴定申请书
申请人:柯某某,男,1959年X月X日出生,汉族,身份证号码:4409021959XXXXX,住广东省XXXXXXXX。
被申请人:XX市环境保护局。住所地:XX市健康路2号大院。
请求事项:
请求法院依法委托具有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对申请人所有的湘M7XXXX号重型罐式货车的车辆损失进行重新鉴定。
事实与理由:
XX市合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作出的X合众评报字(2013)第049号《资产评估报告书》缺乏客观性,不符合事实,应予依法重新鉴定。
申请人所有的车辆湘M7XXXX重型罐式货车因长时间的扣押停放,全部的轮胎、电池等已经完全报废,而X名市合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仅是对外观可见的部件进行鉴定,根本上没有拆检,存在有隐损没有进行鉴定,且其鉴定的金额过低,根本上无法对车辆进行修复,为此,XX市合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作出的X合众评报字(2013)第049号《资产评估报告书》没有全面拆检申请人所有的车辆,就凭外观去鉴定缺乏事实依据,且其鉴定的价格严重偏低,与事实存在重大的误差,恳请法院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鉴定机构对申请人所有的车辆湘M7XXXX重型罐式货车车辆损失进行重新鉴定。
此致
XXX市人民法院
申请人:柯某某
201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