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聚焦课堂实践 深化课程改革——宜昌市教研中心2010年工作设想
聚焦课堂实践 深化课程改革
——宜昌市教研中心2010年工作设想
2010年是我市落实教育“十一五”规划,深化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做好教科研工作,促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教育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创建高效课堂为工作主线,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创新教科研方式,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为保障,进一步加大教科研改革力度,更好地发挥教科研部门“管理、教研、指导、服务”的职能,为宜昌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主要措施
1、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积极推进高中阶段课程改革。要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因地制宜重点研究课程设置、分班时机、选修与模块教学、教学评价中的学分制管理、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问题,同时要研究高中分科、分班后模块教学走班制下出现的班集体建设策略,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高中各学科要组织开展“与新课程同行”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通过专家引领和案例示范,及时开展课改反思,及时总结成败得失,吸取教训,不断深化对新课改的认识,使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课改,与新课改一同成长。
认真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反思活动。为了反思问题,明确课改目标,市教研中心将组织开展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反思实践活动。该活动将紧紧围绕着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反思,在反思中解决问题,在反思中深化改革,在反思中创新机制,在反思中提高质量,从而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质量,巩固和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成果。
积极开展课程改革课题研究。要继续做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研究”、“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研究”的研究,及时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动力与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特色形成。
2、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研究
开展创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继续聚焦课堂,组织开展宜昌市中小学“关注课堂,聚焦课堂,创建高效课堂”活动,会同各市(县)、区教研室做好集体调研工作,了解教与学的现实情况,发现成功经验,研讨存在问题,为学校自觉地提升有效教与学质量提供专业指导、及时帮助和智力服务。
开展高效课堂评价研究。市教研中心将根据实际情况研制学科高效课堂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开展课后评议,课例研讨、主题教研等,以优质课引领常态课,帮助教师在常态课中成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开展特色校本教研活动。要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突出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教研组的工作效能,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高,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研中心将研制出优秀教研组、优秀备课组的评价标准,定期开展相关的评比活动。
3、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完善《宜昌市高考质量评价方案》,发挥评价的导引作用,促使普通高中重视高考质量;继续加强对义务教育学业考试评价研究,努力为市教育局行政决策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继续举行全市初三适应性考试,尝试举行集中网上阅卷和统一质量分析,为实现中考集中网上阅卷积累经验和创造条件。继续开展“小学质量校校行”活动,加强对全市小学各学科的质量监控。
搞好高考备考工作。研究高考新动向,认真研读2010年新高考的考试说明,细致地做好高三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搞好高三三月、四月调研考试的命题、审稿、考试和阅卷分析工作,及时开好教学质量分析与教学策略研讨会,研制并调整后阶段有效教学和复习的新对策,力争2010年高考再创佳绩。
加强省内区域性教育合作。搞好“六市联考”的命题、审题、考试组织和质量分析等工作;当好东道主,承办好“六市教科研联合体”年会,进一步提升宜昌教育在全省的地位。
4、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采取招聘引进、培训提高、对外交流、下校蹲点等方式,提高现有教科研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继续开展教科研员联系学校、联系教师、联系学生的“三联系”活动,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对各县市区教研室(中心)的考评力度,2010年,对各县市区教师举行专项评估,评选和表彰先进教研室和先进个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重视教师课程改革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深度学习,培育教育理论学术素养;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均衡发展;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举办全市第3期骨干教师培训班;举办发展性评价核心组成员培训班,加强中考命审题专家队伍建设;表彰宜昌市“学科优秀教师” 评选并表彰宜昌市“十佳教研组长”。
健全教科研网络资源平台。加强教育科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立体化的教科研互动网络平台,更高质量地办好《宜昌教育》和宜昌教研网,充分发挥《课改通讯》和《教研简报》的作用,及时推介宜昌市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的先进成果,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篇:聚焦课堂 深化课程改革
聚焦课堂 深化课程改革 精细管理 推进素质教育
------陕县二高附中高效课堂经验交流 我们陕县二高附中共有22个教学班,885名学生,65名专任教师。从2010年11月份,启动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回首两年的教改历程,我们的体会是,唯有聚焦课堂才能深化课程改革,唯有精细管理方能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师是依靠,“三常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改的具体实施者,教改的成败决定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我校主要通过“三常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
(1)研课磨课常态化
一是以落实教研活动“中心发言人制度”和集研活动“主备共备制度”为抓手,以每周观课评课、人人上好研讨课、同课异构赛讲等活动为途径,使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研讨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力促全员“研课”,找不足,学长处,促实践,上水平。二是开放教学“磨课”,利用兄弟学校来我校观课交流的机会,实行全员“推门听课”制度,每节课都在“练兵”,提高“实战”水平。三是精心研磨教学设计(“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制订了集体研究备课的制度和流程,主备教师提出备课和两单设计思路,集研组成员重点围绕学情分析、教材特点,集体讨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两单内容,设计出符合学情、操作性强的导学案和两单,共同研讨、精雕细刻,把备过程、备学生、备方法、备拓展、备时间的“五备”要求落实在多元研讨备课之中。(2)教学反思常态化
“反思三年成名师”。我校坚持“反思即成长”,出台了《“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交流制度》,要求教师开展导学案复备反思、同课异构同伴反思、课后即时反思和每周教学反思,教务处及时检查、通报、评优。我们把关于课堂的体会、学习延伸到网络,每名教师每周至少上传一篇教学反思到学校网站,拓宽了反思交流的范围,提高了反思交流的质量,构建了及时互动的“高效课堂”开放交流体系,大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反思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现在,全校累计上传反思已超过3000多篇,其中不乏有深度、有见解的精品。浏览日志、发表反思、网上学习已成为深受老师们欢迎的常态化交流形式,收效良好。
(3)课题研究常态化
我校确立了以“高效课堂模式研究”为主课题,以“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德育新途径研究”“语、数、英等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等课题为子课题,以“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为小课题的研究目标。把课题研究任务细分到每个教研组、每个集研组、每个教师身上。每期给每位教师配发校本研训手册和成长档案盒,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做好记载和资料积累,促使实践向理论的升华。
我们以落实“中心发言人”校本教研制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抓手,以开展规范化、常态化的教研活动、集研活动为途径,强调“问题即是课题、把课题研究融入教学实践之中”的研究观点,以课题研究促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论证研究课题,促使教师实现理论、实践水平的双提高。本学年,要求校级课题每位教师一个,县级课题每个教研组一个,市级课题每个学科一个。
2、落实是关键,借“三力”扎实推进高效课堂(1)大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发现、树立优秀、尊重、培养优秀。我们把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参与积极、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教师纳入表彰奖励、绩效加分、提拔重用的范畴,并优先给予出外学习深造、做课培训的机会。两年来,先后选派课改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30人次,选派骨干教师先后赴上海、重庆、衡水、郑州、新乡、漯河、永威、卢氏、灵宝等地学习考察高效课堂改革经验,以树立典型,带动全体。
两年的“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锻造出了一批教学骨干,也带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我们让校内专家、课改先进在“高效课堂”论坛上做专题讲座,介绍经验心得、进行课改培训。在示范引领、创先争优的推动和影响下,全校绝大部分教师已能完全胜任“高效课堂”教学,一些教改典型已经走出校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教改实验的推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年来,我校先后有10人次到外校进行了培训和做课交流,7名教师在全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省级奖励,11名老师在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省市级奖励。
我们通过树立表率,把榜样引领的作用涵盖到全体学生身上。坚持每周在升旗集会上对上周评出的合作学习标兵、合作学习标兵小组进行表彰,由学校领导颁发“标兵小组”奖牌,并给“合作学习标兵”佩戴标兵胸牌。对于在科技创新、电脑制作、征文比赛、学科竞赛、特长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必须在全校集会上隆重表彰奖励,并将获奖名单和作品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展示,以激励学生、带动全体。(2)强力抓好工作制度落实
工作的收效关键在于落实的力度。我校先后制订了《理论学习制度》《观课、评课、导课制度》《集体备课课制度》等20余种规章制度。为了促进制度落实,实现精细管理,做到优化细节,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精细管理抓落实”活动,强力狠抓、确保实效。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抓好集体备课制度、每周听课及反思制度的落实,采取课后及时反馈,及时评价。二是坚持每天日清抽查、每周周清抽查。教务处每天利用晚自习时间对七八九年级,每级抽两个班,每班抽1-2科学科抽查日清情况,每周一下午由教务处统一组织抽查周清情况,每班随机抽5名学生,每个学生抽2各学科,并公布通报检查情况。三是每月进行教学统查。把导学案设计、二次复备、教后记、听课评价作为教学检查的重点,并在教师会上对统查结果进行通报,存在问题由教务处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四是将行管人员的值班检查、教师的值周检查与学生的值周检查、小组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查、教师查、班级查、小组查的交叉式、立体式检查网络合无缝隙管理。五是夯实管理责任,做到各类检查结果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并且纳入班级和教师的考评序列。
(3)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必须建立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才会做到导向明确、有的放矢。我们一是提出了课堂高效行为十条标准: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二是在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上,我们构建了“二维十一要素”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即从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导学情况两个维度,学生学习情况从主体、兴趣、交往、思考、生成五个要素,教师导学情况从目标、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评价六个要素进行全方位评价,激励师生从二维度、十一要素中找方向,建构自己的高效课堂。三是在学生评价上,我们以“五星”评价为基准,制订了《学生多元评价制度》《合作小组评价细则》《学生课堂评价细则》,实施了具体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评价表记载办法,即时记载学生每周反思、每节课表现、小组合作学习等情况,汇总结果作为自主学习星、合作互助星、展示创新星、训练评价星、质量优异星等五星学生和学习小组的评选依据。全新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的评价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促使学生能够全员、投入地参与到高效学习之中。
三、发展是目的,“三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德育新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1、反思中的思考:改革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班会课是班级管理的主要抓手,是德育的主阵地。传统班会课往往是班主任唱独角戏,把班会课变成了说教课、事务课、批评课。面对传统班会课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佳,学校德育工作无法与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相衔接、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状况,我校下决心以改革班会课为突破口,把德育改革贯穿到教改之中,建立起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的德育管理新体系。让德育也高效起来,与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态势,努力构建素质型的育人机制,力图构建以“高效课堂”为主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全面育人模式,真正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在实处,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2、思考中的实践:建构德育“三自”新体系。
我校开展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德育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主持型主题班会为突破口,以“1390”德育序列主题为载体,以学习小组和学生社团为抓手,与高效课堂改革相衔接的德育工作途径。实施一年来,学生主持型主题班会、校园之声广播、电脑制作兴趣小组、经典诵读等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版块,与高效课堂改革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共同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学生服务。
3、实践中的收获:德育收到切实效果。
“三自”德育体系的构建,德育新形式的探索,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纪律意识、集体荣誉感大为增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安全习惯已经逐渐养成,学生的个性特长、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升,这些收获与高效课堂改革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有力地推动教改向纵深发展。
四、春种秋获,教改实验初见成效
耕耘教改虽劳苦,天道酬勤自觉甜。我校推行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两年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收效。
1、校本模式形成,校际交流已成常态。
我校初步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以“三四五”行动策略为核心的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各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熟练运用,学生主动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推门听课”教学开放活动的常态开展,大大加深了我校与兄弟学校教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2、家长、社会认同,赞许已成舆论主调。
教改初期,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甚至业内人士对高效课堂心存疑虑,高效课堂逐渐显露出来的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学生逐渐显露出来的令人惊讶的发展潜能,学校逐渐显露出来的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使家长、社会接受、认可高效课堂并对其赞许有加。原来流失的学生纷纷倒流,重新回到二高校园,县教体局到我校调研后,对我校的课改给予充分肯定,赞扬二高的教改已经初步规范。
3、质量稳步提升,优质已成教改主流。
“学生主动、课堂灵动、教育生动”成为高效课堂改革的生动写照。在焕发着生命智慧的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思维习惯得以养成,学生探究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学生自信心增强,展示欲望强烈,个性张扬,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成为现实,学生素质明显提升。2013年我校中考升学率达到了55.8%,高中升学率两年内翻了一番多,被县教育体育局评为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第三篇:聚焦课堂教学 深化课程改革(小编推荐)
聚焦课堂教学 深化课程改革
长阳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刘开双
课堂——教育人一个永恒的话题。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平台。学校的中心是教学,教学的中心是课堂,课堂的中心是学生。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应不懈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每位研训员和学校领导应不断研究指导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目前一些课堂与高效课堂不相适应的表现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一批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职业习惯改变困难,低效课堂还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常态课中,课堂浪费现象严重,浪费课堂时间和浪费学生注意力的情况比比皆是,有许多表现与高效课堂不相适应。
在备课环节上,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罗列教学内容的多,师生双边活动设计少;纯知识性的备课多,预设方法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少;以研究习题为主的临时性松散式集体备课多,真正按要求落实集体备课的少;课后忙于批改作业、找学生的多,写反思性教学后记(复备)的少;管理者的检查流于形式的多,提出改进策略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的少。
在教课环节上,也存在“五多五少”的现象:教学目标停留在备课本上的多,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少;教师主宰课堂的多,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少;等待考试检测效果的多,课堂内进行即时性评价的少;作业机械重复和一刀切的多,精当训练和分层要求的少;常规的听评课等课堂研究活动低水平重复的多,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少。
上面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许多课堂表面化、形式化严重。一些课堂,在教师引导下,看上去学生积极动口动脑,课堂活跃,容量大,一切都很顺利,似乎解决了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一些问题比较突出:不论学生知道还是不知道,不论学生是否能自己看懂,不论学生能不能消化,都拿出来溜一遍,费时费力,效率不高,效果难于保证;学生有意义思考的成分不高,“我问你答、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做你看”的成分偏重,难于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强烈要求。
也有一些教师一边叫苦叫累,一边不厌其烦地大讲特讲,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足够尊重,甚至有被弱化、漠视之嫌。若是拿起一张试卷,可以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类似的教学是在以教定学,课堂时间、学习机会的分配考虑学生个体需要的少,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应该如何学习,一堂课往往被老师连讲带问地过去了,学生哪有自主学习和反思的时间?课堂内的效率不高,学生的课外负担普遍偏重。这样的课堂,往往是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制约着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先有病,再才有药方。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来,我们从长阳的实际出发,着力构建高效课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已初见成效。
二、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高效课堂
(一)校本研修——“一支出墙红杏”
影响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因素很多,从教学的三大关系来看,有教师的,有学生的,有课程的;从教学实施过程来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堂结构、教学情感等都对课堂效率和效果产生影响。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师都起着关键作用,要创建高效课堂,队伍建设是根本,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我县从2005年开始,在所有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有价值的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研修活动为平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落脚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建章立制,健全组织。2005年,出台了《全县校本研修活动实施意见》,以及校本研修合格、示范学校考核标准,使各中小学明确了开展校本研修的基本要求。紧接着,研训中心又制定了各学科的具体指导意见,并建立了研训员联系乡镇制度,要求每个研训员重心下移,阵地前移,每学期至少到所联系乡镇指导校本研修一次。为使校本研修工作有序开展,各乡镇学校设立了研训站(室),确定研训站主任一名,其主要职能是在校长直接领导下,领导、组织并实施乡镇或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为解决小学分散、同备课组人数稀少、研修活动水平不高等问题,建立了乡镇小学学科中心教研组,完善了考核办法,加大了小学片区研修力度,研修效率和水平得以提高。
二是学校根据实际建立适用的校本研修制度。全县所有学校都联系实际,制定了详细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研修制度。如校本研修基本规范、读书交流制度、研修活动制度、骨干教师指导制度、研修组长考评制度、研修组评比表彰制度、教师个人研修考核制度、成果交流展示制度、学校领导联系研修组制度等等。这些规章制度为校本研修的持续稳步开展保驾护航。
三是强化问题意识。可以这样讲,没有问题就不需要研修,着眼问题解决是校本研修的根本价值取向。研修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具体实际问题,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是自下而上生成的。一些学校的做法是,开展“校本研修话题征集活动”,下发“教育教学问题卡”,建立“问题库”、“点子库”等,力求使研修的问题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实际。将问题征集上来后,学校或研修组对问题进行筛选、排队,选其最紧要最急需的问题,对研修组内人员进行分工,搜集相关资料,确定中心发言人,集中进行学习研讨,然后采取行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是突出因课堂而研修。从事一项工作,以什么态度对待它至关重要,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建筑工人在共同砌一堵墙,这时,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头也没抬地说:“我在砌砖。”第二个人抬起头来说:“我在盖房子。” 第三个人抬起头满脸笑容地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家园。”十年后,第一个人仍是建筑工人,第二个人成了建筑队队长,第三个人成了他们的经理。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面对同一工作,不同的心态和眼界直接决定不同的未来。开展校本研修,就是要让每个老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每天要做的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各中小学积极围绕课堂开展研修,不断创新研修形式,主要采用专题讲座、专题研讨、教课赛课、观摩教学、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同课异构、教学诊断、课题研究、联片研修、读书活动、教师论坛、以师带徒、网络研修等形式,使研修成为了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促进了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研训中心又相继组织实施了“创优质课堂教学”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年”活动,进一步突出课堂这一研修重点,研修的指向性和实效性更加明显。
五是落实研修过程。各中小学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修活动,多数学校对每次的研修活动做到定时间、定主持人、定内容、定程序。如有的学校要求研修组的每次活动做到“五个一”:学一篇理论文章、研讨一个教学问题、开展一次集体备课、评析一个典型课例、明确一个阶段的工作安排;有的学校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做到“五个一”:学一本教育教学名著、确定一个教学研究小课题、主讲一节示范课、写一篇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编制一套较高水平试卷。这些研修过程,要反映在《教师专业发展手册》上,定期进行检查。通过落实研修过程,研修组及教师的成果意识大为增强,成果不断积累,在市教研中心组织的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中,我县申报踊跃,申报数量大大突破指标。
六是进行校本研修示范学校考核验收。为确保创建质量,在学校自我申报的基础上,对申报学校进行前期视导,初步摸清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情况,然后从申报学校中择优进行考核,并逐校下达考核意见书,由教育局在暑期教育干部培训会上授牌,认定为校本研修示范学校,每两年对挂牌学校进行一次复查。目前,全县已组织两次验收,已有16所中小学获得认定。
(二)洋思经验——“忽如一夜春风”
2009年3至4月,县教育局组织部分研训员和初中校长,分两批走进了洋思中学,进行了体验式学习考察活动。暑期教育干部培训时,教育局邀请洋思中学秦校长做了题为“打造高效课堂”的经验报告,洋思中学三位老师分别上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公开课,向老师们演绎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随后,教育局下发了开展《学习洋思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通知,编印了成套的学习资料,正式拉开了学习洋思经验的帷幕。
学洋思,学什么?从宏观上讲,洋思的教育理念、课堂模式、精细管理、敬业精神,坚持不懈的作风,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从中观和微观上说,洋思的集体备课,强调反思的全程备课,简洁实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校本化的作业和试题,分层布置作业和错题订正本,“三清”和“兵教兵”,“师徒结对帮扶”等等,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学洋思,要抓住一个重点: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不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减负增效的思想。洋思的课堂是真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能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外负担的课堂,其本质体现了素质教育“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高度吻合。学习洋思,构建高效课堂,这是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秋季开学以后,各乡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掀起了学习洋思经验的热潮。一批学校积极行动起来,以改进课堂结构、落实集体备课、强化校本作业为突破口,脚踏实地地践行洋思经验。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带头上学洋思达标课,教研组长、年级主任等人员上达标课,最后每个老师人人参与,个个过关,以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初中,一些高中、小学也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展了学习活动。为及时交流学习洋思的做法及体会,我们在长阳教育信息网和《长阳教育》上开辟了两个专栏,为学洋思活动搭建了交流平台。为深入扎实地抓好学洋思经验工作,达到“真学习、实过程、出实效”的效果,我县拟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学习活动。
1、抓观念。转变观念是前提。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将继续采取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观看录像、学辅导材料以及走出去等形式,深入学习洋思精髓,更新中小学校长队伍和广大教师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强化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洋思“上好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能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2、抓备课。备课是上课的起点。要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加强以备课为起点的课堂教学研究,通过抓备课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洋思的课堂教学,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流程是一致的,作业设计也是一样的。我们抓集体备课,也要做到教学内容全覆盖,不同课型全涉及,以备课组为单位,围绕学什么和怎么学,发挥集体力量,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细节问题,使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力求是优质教案。通过备课实现“功夫下在课前,训练落实在课内,效率出在课堂”的效果,进而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坚决杜绝无效备课及为应付检查而备课的现象。
3、抓课堂。课堂高效是关键。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着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结构和模式,以学论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准确而全面领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内涵及操作要领,把握实质,结合各学科、各教师实际灵活运用。以校为单位,开展学洋思课堂达标活动,大面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要质量。一是全员明确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与标准;二是各学科整体联动,形成学习氛围;三是人人参与,个个来上改革课及达标课,促进广大教师移植和创新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四是加强跟踪研究和考核,不断改进,形成新的常规教学习惯和模式。
4、抓骨干。骨干带动是基础。在学习实践洋思经验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发现、培养、使用骨干力量,通过他们带头把洋思的理念、模式、管理和精神加以内化,学以致用、实践创新,进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水平和育人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创优课堂——“宝剑锋出磨砺”
常态课养人,竞赛课炼人。为面向全体教师,切实提高常态课教学水平,2006年,出台了《在全县开展创“优质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突出课堂研究在实施新课程和校本研修中的重要地位。各学校在创优质课堂教学活动中,坚持全员参与、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了大量实实在在的研究活动,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下面以几所学校的具体做法呈现该活动的开展情况:
片段一:教学设计比赛
某初中开展“同题教学设计比赛”。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带指定的参考书目进行抽签课题的教学设计,组织骨干教师和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引领教师预设好课堂的细节。
片段二:落实集体备课
2005年春,某小学推出集体备课制度,制定了《集体备课活动规范》,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的直接责任人,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是:(1)主讲人在集体备课时说课,其他老师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补充、完善;(2)重点研讨:如何处理教材时碰到的疑难问题,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预设程序和方法,如何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如何精选训练题和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等;(3)在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总结,达到五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每课时的学习目标,统一教学过程,统一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统一课堂练习及课外作业;(4)确定下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和主讲人。
片段三:开展磨课活动 刀剑须磨其钝处方显锋刃,课堂须磨其粗糙方显高效。磨课是目前各地研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尽管说法不一,有的说“同上一节课”,有的说“同课异构”,有的说“多次实践与反思”,简而言之,都是对课堂进行打磨,都属于磨课的范畴。
通过磨课,一是可以磨出精彩课;二是可以磨出团队的凝聚力和智慧,在优质课竞赛选拨性磨课中,可起到“推出一个选手,成就一群老师”的作用;三是可以磨出教师的自信。
在磨课过程中,将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在磨课活动中,各校除了采用传统的听评课方式外,磨市、都镇湾、火烧坪、龙舟坪、龙中等学校采取了“录像课”的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助推磨课。下面是某初中2007至2008学年所开展的磨课活动小结:
本学年,我们开展了两轮触及老师灵魂的磨课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教导处、年级主任、备课组长自始至终参与了两轮录像课、看课、评课,校行政也做了详细的分工。教导处负责录课及看课的协调工作,年级主任、备课组长带头录课。本次活动共有13名教师被抽课点课,其中有的是县级骨干教师,有的是教学质量高手,有的是教坛新秀,有3个年级6个备课组121人次参与了这次学校根据课表抽课或根据其他情况的点课。主要做法是:
1、学校根据课表抽课或根据其他情况点课。
2、根据抽课点课情况,利用学校已有设备进教室对被抽课点课教师的课堂进行录课。
3、看课评课。学科备课组长牵头,组织本年级组内的教师集中看课评课。程序如下:一是教后说课。授课老师就本课时教学目标及其达成、教学环节设计及其意图、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简单说课。二是看课。集中观看课堂教学的录像资料。三是评课。备课组全体教师人人发言,实事求是地提出该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尤以教师自身不足、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教学环节为主,并针对以上不足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四是总结。备课组长全面总结,填写好录像课评课记载表,确定第二轮录像课时间。
4、被抽课点课的教师根据集中评课的具体要求,一方面改进自身不足,另一方面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另选班级重新上课录课(由授课教师本人提前联系好班级),并再次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进一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予以改进。
5、被抽课点课教师在活动结束三天内上交原始教案复印件和修订后的教案复印件,并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自评式的教学反思交教导处。
6、教导处组织召开由年级主任及所有备课组长、被抽被点的教师参加的会议,对此次磨课活动进行总结,并反馈在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布置下阶段磨课活动。
通过上课的录像回放,授课教师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自己在电视荧屏上讲课的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真实的自我,有惊讶有欣喜,但更多的是反思。某老师在自己的教后反思中这样记录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速较慢,重复性的语言较多;板书较少,教态单一;教学容量小;学生主体地位被剥夺,师生互动少,教师讲得多等。一位骨干老师在教后反思中这样写到:这次磨课活动,让我再一次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有多大,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对照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真正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今后要苦练普通话和粉笔字,为学生做好表率,为自己增加人格魅力,形成教学风格。
(四)教学视导——“一股源头活水”
进行教学视导是面向全体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每学年初,结合学年工作重点,制定视导方案,对所有初中和集镇小学(其他小学派人参加)进行一次教学视导。近几年的视导主题是:校本研修及创优质课堂教学,视导的主要内容是:以研修组活动为核心的校本研修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备课和练习设计为重点的学习洋思经验情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的创优质课堂教学落实情况;以落实《教学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为重点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情况。
每到一所学校,视导组采取听(听取相应工作的工作措施汇报、分科听课)、查(查相应工作的过程资料)、研(开展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的研讨)、导(组织视导活动反馈会,研究下一步的工作,会后形成书面视导报告)等方式,本着“淡化评价、突出诊断、着眼改进”的原则,在帮助学校及教师总结经验的同时,共同查找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增强指导和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视导,与学校和一线教师建立了朋友式的研训关系,形成了研修共同体,得到一线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
(五)高效课堂呼唤高效管理
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对授课老师的要求,更是对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优化管理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及研训机构,应帮助学校优化创建工作的推进策略。学校要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和管理,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好组织、考核、评价及成果运用等工作,增强执行力,以管理促创建。
在与创建高效课堂相关的若干管理中,首要的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课程计划,规范办学行为。在农村中小学,特别要注意提高教师任课的专职化程度,通过合理的专兼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要通过指导和管理,使教师自觉做到:可以课前做的事,不在课堂上做;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不包办代替;可以在课堂内完成的练习,不拖到课外。
要通过指导和管理,使教师在课堂中树立“四种意识”: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劳动中收获)、全体意识(把方法教给学生,后进生的转化应更多地放在课堂上)、效果意识,切实打造出“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珍惜时间、紧张有序,全员参与、积极主动,当堂消化、效果优良”的高效课堂。
第四篇: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高效课堂 实施方案(范文)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汉中市“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意见》精神,响应我县“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结合我校教学实际。为了深化我校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实施高效课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县教研室“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为指导,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以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导向,坚持“准确定位、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从深化校本研修为抓手,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入手,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保证此项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我校成立了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
1.领导小组:
组长:龚维成(校长)
副组长:李剑飞(教导主任)
2.实施小组:
(1)、文科教研组
组长:苟尚智
组员:文科组所有教师
(2)、理科教研组
组长:唐凰源
组员:理科组所有教师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研讨阶段
以校本教研为主体,确定课堂改革内容,建立我校高效课堂实施措施。
第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步骤解读》、“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标准。领会课程精神与理念。
第二:认真研习各学科课程教学基本模式,围绕备课、设计教案、上示范课、辐射其他教师教学,开展文理科教研组各选一名骨干教师上公开课、所有教师上课、听、评课活动,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寻找差距、积累成功经验。研究总结出切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提高课堂教学措施。确保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第二阶段:探索实验
文理科教研组各选一到两名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有发展潜力的教师,作为实验培养对象,通过对公开课、示范课备课,上课,探讨,总结。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培养造就一些学科标兵,给他们创造一个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员整体提升。其他教师通过学习课程教学基本模式,听评公开课、示范课后,及时进行总结、探索、思考、筹划。仿效同样的模式对自己所带的科目进行互听、互评课活动。掌握方法、大胆创新,形成适合自己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
各教研组充分利用好教研组活动时间组织所用教师进行听评课培训、研讨、观摩、竞赛、成果展示、经验交流,总结和推广阶段性成果。
四、实施措施
1、抓好备课,提升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教学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等。因此,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准备环节,否则,就谈不上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具体策略:抓好备课环节。要求全体教师通读所任学科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活用教材,再根据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备课,逐步让每一节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内容精当,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学校加强常规管理,定时检查、指导、考核等办法加以督促,还要通过网络学习、骨干示范、同事合作等形式,落实本阶段的工作要求。
2、抓好上课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关键环节。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中,教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推广和提倡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辅助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通过开展各学科教学的教学研讨、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等活动,并要求每学期每人至少上一节优质课,新教师学期初和学期末各上一节汇报课,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评课不少于15节,教学设计节节课后有反思等办法,落实本阶段的工作要求。
3、抓课后环节,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求教师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即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作业。创新批改方式,减少学生重复、机解、无效的作业。教师对作业情况及时评价及时修正。
学校以定期检查和平时抽查的方式对各位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并将检查情况纳入期末考核。
对于课后辅导要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辅导策略,坚持教辅相结合。针对学困生的薄弱点,加强辅导,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辅导,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习惯,促其不断进步。
4、抓好评价环节,提高教学评价的高效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并且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既要重过程又要重结果。学校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重点是常规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制度,切实、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老师,坚持月检查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并与期末奖励挂钩,确保有效教学顺利推进,促进教师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四.活动安排:
五月:“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六月:
1、开始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
2、各教研组确定学科带头人,并围绕方案上公开课。
九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十月:学习构建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及课例观摩。
十一月:
1、抓常规教学,探讨高效教学方式。
2、看高效课堂的教学实录,征集“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反思、教学叙事。
十二月:工作总结。
第五篇:重实际立足校本教研讲实用深化课程改革
重实际 立足校本教研 讲实用 深化课程改革
——盖州四中研训基地校工作总结
为了健全我校校本研训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名校、名师工程,在盖州市研训基地校的基础上,进一步申报营口市研训基地学校,推动学校校本教研向系统化、科学化、特色化迈进,不断深化课改,优化课堂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打造人民满意教育。
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关键在课堂,核心在教师。校本教研的思想、理论、观点及策略必须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去体现。有课堂,才有校本教研。因此,我们学校把校本教研的目光战略性地引向课改主阵地——课堂。立足校本教研,重实际,讲实用,聚焦课堂、充实课堂、激活课堂。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回顾近几年走过的校本教研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校本教研,聚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校本教研,加强学科知识与信息资源的整合,转变教学方式,充实课堂;
(三)校本教研,转变学习方式,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校本教研,聚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载体,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不断完善重组校本教研制度,使校本教研有章可循,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精细化,这些制度建立的基础是新课改理念,中心是围绕课堂教学而制订的。如领导巡查课制度;领导参加校、组教研活动和听、评课制度;教研组单周集备、双周教研制度;校、组定期开展公开教学制度;优秀课、优秀论文推荐制度;校本研训制度,公开教研制度;专任教师月考评制度、每月一次专业理论学习制度等。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校本教研的正规化建设。这些规章制度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扎实、有效。
2、校本教研立足岗位综合素质练兵,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教学主要是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的,即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检测。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求教师用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来完成。我们要求备课要“实”、上课要“活”、辅导要“勤”、批改要“快”、检测要“全”。近几年我校在集备上加大了监管力度,各教研组、学年组集备,教务处要进行抽查式的参与,要求集备要有中心发言人,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要找准,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要明确,教学环节以及拓展延伸要到位,把集备作为一种重要的校本教研形式。同时提倡个人备课电子化,这样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互补,使备课环节扎实有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重要铺垫。对于上课环节,我们要求中层以上领导做到每周听一节课。听课形式分为教务处指令性听课,自己推门听常态课,全员听公开教学课。每周一行政例会接受校长查询,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情况,找出 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从而突出校本教研的重实际、讲实用。聚焦课堂,监控课堂、剖析课堂、优化课堂,是我们的教学中心任务,以此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尤其近几年,我们要求校本教研要紧紧跟踪五种公开课,即:新教师的亮相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优秀教师的优质课、骨干教师的观摩课、老教师的研究课。不论是常态课、公开课、观摩课,我们都提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大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这方面的成果可以说是显著的,目前利用信息技术上课的普及率达到100%。通过这些校本教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专任教师对课堂教学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上课、说课、评课等各项专业基本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校本教研,充实课堂,加强学科知识与信息资源整合,转变教学方式,充实课堂。
信息资源里有最新、最生动、最有色彩的课程资源。为了充实课堂,为课堂教学引来活水,我们把组织教师学习采集信息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此我们在农远资源的基础上,自费上了北京灵泰克教育资源,建设了校园局域网,实现了办公区、教学区网络全覆盖,班班安装多媒体,彻底实现了电子备课,电化教学,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了可能。在硬件环境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力度,利用自身资源,挖掘自身资源,加大骨干教师的影响力,以点带全,加大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使优质教育资源引领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目前专 任教师全部具备采集信息资源进行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并能100%进行电化教学。
三、校本教研,转变学习方式,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就是学生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杜朗口中学和凤城六中经验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因此从去年下学期,我们就一直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校本教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广小组联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但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当然也有教师的主观因素的障碍,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去探索,努力创造条件去实施,根据我们的实际,我们会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的。
四、校本教研,建设基地,提供校际交流平台,实现区域成果共享。
“十一五”期间,我校是盖州市研训基地校,这使我校的校本教研由原来自主探索到有了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同时也促进了校际校本研训的交流,实现了一定的区域成果共享。08年,中教部在我校召开中心教研组成果展示会,09年教育局在我校举办新课改成果展示会,同时近几年我校响应县教育局的号召,积极参与送教下乡活动,与各校开展校际研训交流,使广大教师受益匪浅,开扩了视野,理清了思路,进一步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说“十一五”期间,我校的校本研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与我校被确定为研训基地 校是有重要关系的。因此,我们更加认识到成为研训基地学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申请成为“十二五”营口市研训基地校,并参加了营口地区学术联盟,使学校的校本研训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接受更高一级的专家引领和指导,扩大校际交流空间,并能起到地区引领,辐射示范作用,实现区域成果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成为营口市研训基地学校后,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一、制度不断完善重组,注重传承与创新,注重实际与实效;在监控、管理、保障的前提下,实现校本研训的自觉性。
1、明确目标,明确任务。
校本研训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学校发展。校本研训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和目标,构建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为载体,使教师进行角色转变,教师既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也是研究开发者,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索、学习。形成集体学习和个人自修相结合的方式,开辟多渠道,增加教师的学习机会,使我校校本研训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2、加强教研组的基础建设和正规化建设,使教研组成为校本研训的重要组织机构和活动载体,增强校本研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在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中,在教研组的建设上有宝贵的经验可借鉴。教研组可以承载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集体备课与研讨的重要组织单位,根据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把两个科研课题落实给了教研组即: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和分层次教学。让校本 研究真正服务学校的教育教学。
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力求实效,打造特色。
1、聚焦课堂,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学校会仍然把校本教研的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课题研究,切实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争取在原来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重组课堂结构,在教学方式上、学习方式上有突破性进展,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和教与学的压力,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个目标的实现,要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要从理念上到行为上的彻底改变,在这方面工作上,我们既需要专家的引领,校际的互动,更需要我们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2、进行教师岗位练兵活动,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会抓住开展教师素质提升活动的契机,继续加强对教师各项基本功训练工作。即:三笔字、普通话、微机操作、打字、课件制作、说课、上课、教具制作、文字写作等基本功加强训练和监管,继续组织好岗位练兵活动,大赛活动和参加五项基本功竞赛活动,争取在数量上、质量上达到双优。同时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如教育学、心理学、艺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的相关学习,提升教师基本素质,使教师拥有个性魅力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打造有效课堂。
3、树立课题意识,开展富有实效性的课题研究,使校本研训工作上升到理论层面,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具体性工作,但很多富有成效的实践工作,既 缺乏理论性的切入,也缺乏理论的形成和提升,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争取在这方面得到专家更多的指导,加强我们的工作,带领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争取早出成果,打造品牌,形成特色。
三、加强基地建设,提供校际交流平台,发挥地区研训工作引领和辐射作用,实现区域成果共享。
我校在原来的基础上,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构建基地功能,在人力上、物力上、环境建设上等诸方面,加强基础建设工作,为校际交流提供平台,本学期我校将在4月20日开展营口地区学术联盟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盖州地区和我校教师提升研训机会,使地区和校际优势互补、互动,拉动地区校本研训工作。
多年来,我校校本研训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从理念、内容到形式上的不断改革创新,发挥基地校的作用,使我校的校本研训工作更有特色、更有实效、更有示范性,为地区研训工作提供平台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