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娜

时间:2019-05-12 05:0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安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安娜》。

第一篇:浅谈安娜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和现实意义

11文秘1陈丽萍18

“一切都是虚伪,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邪恶„„”这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借主人公安娜之口对社会发出的控诉。一位勇敢而顽强的女性,却有着悲剧的命运,所以研究安娜的性格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安娜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从她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她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完美匀称的迷人外表,而更在那充溢着的活跃的生命力和优美高尚的激情。作为一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上流社会里,她聪慧、典雅,又质朴、活跃;既单纯、沉静,又从容、高贵,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充满魅力,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具有摄人心魂的高贵气质。这些都使她的美焕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光彩。

安娜具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而这种觉醒主要表现在阿娜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沃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于是她对着这个时代喊出了最强烈的口号”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鉴定的呼声。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不仅仅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更是时代的一种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

安娜勇敢、具有顽强的斗争精神。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比如说: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却不能容忍 公开的承认爱情。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沃伦斯基时,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态度。她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公然和沃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所。

安娜不顾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真爱,最后甚至为爱而死。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

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她选择了勇敢地跟丈夫和旧生活决裂,毅然把与沃伦斯基的关系公开,这不啻向上流社会挑战,从而不见容于上流社会。因为她追求的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意味着自由的心灵、真挚的爱情。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这种爱,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安娜这位女性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然后她却以悲剧的命运收场,而这悲剧无疑不是爱情的悲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也构成了安娜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在爱情面前执着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敢爱敢恨,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精神,特别是安娜在爱情面前的无私奉献,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对于爱情不能过分的占有和控制,安娜对与这份爱情是有猜疑的,因此才会不断的要去证明这份爱情的坚定性。她不断地要求沃伦斯基要像自己爱他一样爱她。她对沃伦斯基的爱可以说是强悍的、专横的、毫无自由可言的。只要沃伦斯基出去和朋友吃饭而会去晚了,安娜都会显得不高兴。安娜的爱已经专横到病态的地步。这这让沃伦斯基受不了,最终的决定是离开安娜。所以在爱情面前,我们首先要爱对人,爱值得我们去爱的人,接着对于爱情我们要把握适度,信任是建立感情的最好基础。

因爱而伟大,又因爱而死,这就是安娜带我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第二篇:安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怀念很久远很久远的日子,灯下,一脸的稚气,情窦未开,未知人间沧桑,捧着书,如痴如醉地沉迷在文豪笔下,似懂非懂看了一出又一出古今中外人生爱情迭宕起伏悲喜剧,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只是为看故事而看。迈进大学后,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情,偶然会想某本书,某本书中人物的经历,故事,再找这本书来重读,竞与作者情感细腻的笔触有许多共鸣,同一本书,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对故事人物理解会更丰富, 领会故事内涵更深刻。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在中学时代就看过原著,曾为安娜最终的悲剧命运垂泪,只知道她是一个可怜的女人。最近在网上看了电影《安娜卡列妮娜》,重新看到的安娜的形象,止不住又找来原著,一页一页慢慢重新品味安娜这个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富的女性那扣人心弦的悲剧命运。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

为“艺术之神”。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迟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

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安娜·卡列尼娜》不仅是我最喜欢的长篇小说,而且我也认为,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中,它也是写得最好的。《战争与和平》也许更波澜壮阔、更雄伟、更有气势,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么纯粹、那么完美。顺便说一句,列夫·托尔斯泰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但他的文体的精美与和谐无与伦比,这并非来自作者对小

说修辞、技巧、叙述方式的刻意追求,而仅仅源于艺术上的直觉。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奥布浪斯基公爵„„在这些人物中,惟一一个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带有点喜剧色彩的就是奥布浪斯基公爵,其他的人物无不与死亡主题有关。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这部作品主要写了两个故事:其一,是安娜与渥伦斯基从相识、热恋到毁灭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进程的所有社会关系的纠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的展开个人思考。

正如那句著名的开场白所显示的一样,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至少涉及到了四种婚姻或爱情答案:卡列宁夫妇,安娜和渥伦斯基,奥布浪斯基夫妇,列文与吉提。每一个答案都意味着罪恶和灾难。安娜是惟一经历了两种不同婚姻(爱情)形式的人物。在作者所赋予的安娜的性格中,我以为激情和活力是其基本的内涵,正是这种压抑不住的活力使美貌纯洁的吉提相形见绌;正是这种被唤醒的激情使她与卡列宁的婚姻、甚至彼得堡习以为常的社交生活、甚至包括孩子谢辽沙都黯然失色。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

带走了她的一切。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托尔斯泰最擅长的不是揭露社会制度,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自我审判和思索。安娜是要所谓的婚外情,还是要家庭,这个十分矛盾的问题即使放在现在,也应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而这个“爱情”,仅仅是因为对方长得帅,能用甜言蜜语打动人心。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又是个热衷事业的人。这只不过是在枯燥的情况下寻找一点刺激,这样的爱情可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安娜应该是一个诚实、勇敢、十分有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说她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并勇敢地向丈夫跟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与对上流社会虚伪腐败的厌恶之间的冲突,是安娜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首先表现在她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中。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地位显赫,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安娜一再,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木偶”,是“一架官僚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功名,想升官,这便是他灵魂中所有的东西!”“至于高尚的理想,对文化,对宗教的爱好,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升官的许多敲门砖罢了”。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象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这一种无爱的家庭,在渥伦斯基出现后,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渥伦斯基相爱了。

安娜从火车下来与年轻军官渥伦斯基邂逅那一刻的描写,给我的印象最深。安娜端丽、温雅,脸上仿佛流露着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她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从她眼神和微笑中显现,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渥伦斯基因此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她渴望自由而大胆的爱,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与当时的整个流社会作对,也丧失了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爱她一无所有,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这种爱。忘了做母亲的天职,担负着有罪妻子的意识,灵魂倍受煎熬,她

想抬起高傲的头说自己是幸福的女人,渥伦斯基的爱却没能给她相应的反应,致使她最终迎着火车了结生命。一个文豪笔下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剧女性,安娜卡列尼娜,一个让我思绪随之起伏串贯于现代的女性!

时代不断推进,现代人的情感和婚姻,道德观,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冲击甚至颠覆着现代人的思想,精神上的寂寞,心灵渴求交流,而又要维护家庭,担负责任。网恋等等的存在,对天长地久、执子之手与子皆老美好情感的质疑,只在乎过程不在乎结果的情感的风行,让我们对现代人的情感迷茫,镜子的长篇互动小说《爱无能》这本书扉页上有一句话:“也许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所爱的原来就是一个幻象中的人,我们想爱的其实只是梦里自我的虚无。”这真的是现代人真实的情感状态吗?是什么让我们对现代纯真爱情梦破灭了?残酷的现实?如果你忠于爱情,你有决心坚持到底吗?爱情还会永恒吗?

象安娜那样敢情敢爱、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不掺杂质和不回头的奉献的爱还有吗?我肯定的说,有。现实生活不乏安娜这样率真敢爱的女人,这样的女人信奉真爱,凭着感觉,平常在跟男人接触中不会轻易泛生爱,但一旦碰到她生命中认为的真爱时,即会直奔主题,平素埋藏、积蓄于心底的爱如地下岩浆似地不可遏制地喷发出来,这种女人柔中有爱骨,爱得有力度,爱得有刺激,爱得让男人难以抗拒她的气质与身心。但是,能真正有多少人能象安娜那样彻底地冲破种种禁锢和樊篱,就不得而知了。

“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得无法挣扎„„”

安娜就这样死了,卧倒在布满沙尘和煤炭的铁轨上。一个那么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爱情的失败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憎恨与失望。渥伦斯基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

安娜只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有评论说是文豪爱情的缩影。欣赏安娜的率真,感情的真挚,对爱的执着和追求, 但她的悲剧命运也是现代女性的警示,告诫女性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别忘了美好浪漫过程后面还有结局。

细细品味完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到安娜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的痛苦与无奈。他安娜的命运,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应该值得我们学习。静静的看书,是一种享受,久违了的墨香带给心灵一种安宁,感受着文字折射出来的种种人生感悟,也是生活中的一种难得的乐趣。

第三篇:《安娜》读书笔记

真实和毁灭——见之于安娜的爱情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宁娜》的第一句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可是,这句话背后至少有两个问题:幸福如何而来?不幸又是如何而来?当我读完托尔斯泰写就的这部巨著时,心里就有了答案。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迷人的风采,至今仍然像磁石一样牵引着全世界无数渴望善与美的心灵。“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这一连六个“迷人”,充分展示了安娜超凡出众的美丽风采。

安娜18岁嫁给卡列宁,生了萨廖莎后生活平淡而充实,第一次离开儿子时她思念无比——她当时的生活很简单。直到,她的欲望被渥伦斯基唤醒,她的童真一去不回。从车站那场相遇开始,安娜的生命有了新的追求——爱情。渥伦斯基的翩翩风度、他的英姿、他对安娜执着地追求化解了安娜内心的最后防线。和渥伦斯基在一起,对安娜来说便是幸福,便是开心,便是一切。这个追求在当时的俄国,迫于种种压力,自然是很难实现的,但安娜是忠于内心的,她说,I can't act except from the heart.她忠于内心,而非道德准则。她后来对卡利宁造成的巨大伤害,以及最终她决定抱复渥伦斯基,都基于同一点——安娜是忠于内心的。她要爱情,爱情!她绝不要虚情假意,绝不伪善。

这或许就是在那个时代男人和女人的区别,男人往往把爱当作通向彼岸的桥梁,无论这彼岸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的,而女人则把爱本身视作追求的目的。这种爱可能会被高度形而上化,以填补精神领域的空缺,也有可能走向反面,如渥伦斯基的朋友谢尔普霍夫斯科伊所说:“我们由于恋爱创造出伟大的事业,但她们却总是讲求实际”。很不幸,安娜属于前者。在这种不对位的情感诉求中,她终归是要失望的。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例子是:安娜在谢廖扎生日时偷偷潜回去看他,谢廖扎刚刚睡醒看到母亲的欣喜若狂,扑到安娜怀里,在她脖颈里摩挲,都写得那么真切,眼前就是那幅母子依依不舍的画面。还有当然就是在描写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托老做了很长的铺垫,安娜心理上的反复,对渥伦斯基的爱及怨,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在面对渥伦斯基时的功亏一篑,这与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之间的情感博弈太像了。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卡列宁夫人,一个是与渥伦斯基通奸的不幸情人。两个安娜,就是女人的两种选择。一个要为了自由和爱情而赴死,一个为了富贵享乐而在现实里堕落,一个死了,一个要活下去。其实她们都是对人性和世界失望以后所做的选择,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我想,在每个女人的心里一定有个安娜,就象在每个男人的心里有个于连。安娜固然是美丽的,优雅的,但是她的魅力在于她身上的一种毁灭的宿命,一种近乎邪恶的力量。当沃仑斯基在火车的烟雾中见到她,她是以一个女神的面貌出现的,他为她所吸引的,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死亡的美丽。安娜身上有一种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真实,这种对于真

实的感觉是她毁灭的原因,她要真实,确定无疑的真实,而世界却只给她虚假。她放弃生命当然有对爱情的幻灭,但是即便情人也给不了她求真的满足。

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崇高的女性,有着极其崇高的人格追求,浑身焕发着美丽的生命元气和青春活力。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在观看军官赛马的时候,她一旦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立刻泪流如雨,整个胸部都在颤抖着抽泣,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公开承认自己与渥伦斯基同居,可卡列宁的回答却是:“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的残酷自私使得安娜浑身发冷,她再也无法在这个家庭里生存,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地位。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

《安娜•卡列宁那》之于俄国,如同《红楼梦》之于中国,是一段折戟沉沙般苍远的回忆,更是一面同时反衬着阳光和阴影的光洁无比的镜子,腐败的气息交连着新生的希望,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矛盾着,抉择着,有可能遁入深渊,也有可能走向新生。在那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已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与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面,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依稀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这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宝玉第一次看黛玉时便能入木三分: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一眼就看出黛玉便是那“世外仙姝寂寞林”,如同渥伦斯基第一眼就看出安娜优雅的举止下那躁动的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只是两段情均以女主角的死亡终场,是孽缘,还是挚情,也只得交给那个旧的社会来回答。同样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主人公,给了我同样的深深的震撼和悲悯,至于我爱宝玉而厌渥伦斯基,也全是作者所期望的那个样子:宝玉重情,而渥伦斯基滥情。爱情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自我需求,而爱却不是。我并不觉得安娜能代表所有女性,而书中还有两个很美丽的女人,瓦莲卡和基蒂。尤其是瓦莲卡,她很早就在爱情里长大了,她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比爱情重要,那就是爱本身。去爱吧——那些需要关怀的人。读完后,陷于作品里久久不能回归现实,赶忙找了同名电影来看,苏菲•玛索的那一版。质量平平,但也有些可取之处,最让我诧异的是电影的最后,一个深沉的嗓音兀自念着旁白:“我仍然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祈祷,但我还会继续祈祷。”

很难想象托老会用整整一章节的篇幅来探讨生存和死亡的问题,虽然趋于一种宗教上的形而上的解释,却也是合乎情理,作品也因此具有了一种绵绵不绝的韵味。小说的最后一章,谢尔巴茨基在火车上与渥伦斯基会面之后,来到了列文的庄园,随后叙述的主角换为列文,他一遍遍的重复一个相同的问题,“我到底是什么?我在哪里呢?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不知道我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但是这个我又无法知道,因此我活不下去。”

因此列文,虽然是一个幸福的、有了家庭的、身强力壮的人,但却好几次濒于自杀的境界,以致于他把绳索藏起来,唯恐他会上吊,并且不敢携带枪支,唯恐他会自杀。现实中的托老也确实有过这样一番经历,奇怪吗?或许在哲人看来,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遭遇,为了不庸庸碌碌的活着,他们总是试图找出生命中最本质的能够得以延续的东西。托尔斯泰的一生,都是在这样的找寻中度过的,而列文这样一个角色,是他的思想得以宣泄的一个载体,也因此闪耀着灿烂的瑰宝般的人性的光辉。最后,列文的独白充满着哲理性的超脱,如果说列文是一个善良的同时思索着的矛盾体,是作者用笔最亲切最肆意的一个角色,那么安娜则是托老倾尽笔力的也是支撑起全书灵魂的一个形象。说实话,无论是读完书,还是看完电影,我对安娜始终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印象中的是苏菲•玛索那双深邃的眼睛和那一袭黑色的天鹅绒质地的裙子,与渥伦斯基的第一次相遇,到决然卧轨的那一刹那,这是两样始终伴随着她的东西,在她最耀眼的时候为她的美加上了一丝艳,却也在死亡的那个时刻,给她的人生抹上了一层宿命式的创伤和悲凉。

我知道刚过二十岁的自己现在看爱情和人生的观点还太浅薄,但有一点我很赞同安娜,那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真实地活下去。如果要更好的结局,还应该在一开始就慎重的做决定。一个家庭的建立不仅意味着两个人之间的关怀理解,还意味着长久的责任以及后来的对子女的责任,幸福没有那么容易。每个明理的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在那之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用心生活,争取做出让自己不后悔的决定。

第四篇:读《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诞生以来,也可谓是众说纷纭,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国家庭也常说一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看过该书,情结错综复杂,开篇就写出奥布隆斯基家乱了。导火索是奥布隆斯基同女教师通奸,而后邀请其妹安娜前来调解,促使奥布隆斯基夫妇和好。后面便引出安娜、基蒂、列文、弗龙斯基,他们四人喜悦、悲痛以谢尔巴茨基家的一场舞会碰撞出火花。

在欢腾的舞会上,基蒂眼睁睁地看着弗龙斯基谦卑、顺从的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基蒂仍然被安娜的美所深深吸引。安娜穿着朴素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圆圆的手臂,结实的颈项,松乱的卷发,生气勃勃美丽的脸蛋都是迷人的,基蒂望尘莫及。

安娜的美不仅是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他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她的嫂子多莉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和母爱,可他的追求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他追求着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不是男性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当她就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卡列宁以及就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为寻求自己真挚的爱,她是那么坚定。“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

她的丈夫卡列宁是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一个冷酷政界高官,一个让安妮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甚至冷漠对待自己唯一的儿子。而安妮对弗龙斯基似久违,被尘封在安娜内心的爱的喷发,毫无保留倾注一身。但是,爱对于安娜和弗龙斯基来说是单行线。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的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和痛苦,对自己目前处境迷惘与恐惧。弗龙斯基也是日益冷淡,他不再有安全感。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见他以身相许。”爱是如此凄美。安娜为了爱情,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

第五篇:安娜影评

观《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生工学院生工092班

090302222 不久前,我观看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影片,有很多的感触。初中时,我曾阅读了安娜这部名著,对安娜的命运有着同情与可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俄国作家、思想家,1828年9月9日出生,1910年11月20日去世。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俄国革命的镜子”的“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书中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写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场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迷人的风采,至今仍然像磁石一样牵引着全世界无数渴望善与美的心灵。她那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犹如一束冲动的野火,烛照着整个俄罗斯的文学画廊。作者极力表现安娜美丽的外貌、美丽的感

情和美丽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了安娜超凡出众的美丽风采。

此次这部巨著被搬上荧幕,同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著名女演员苏菲玛·索有幸出演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在苏菲的演绎下,一个迷人的热烈的安娜跃然荧幕之上。相对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的有形无形的束缚,而是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描述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段惊世婚外孽情。也许是她太美丽了,仅仅展现了安娜美丽火热的一面,而她的善良与心灵的美好,她的挣扎与矛盾都埋没在了这惊艳的美丽之下。安娜心里追求的爱情在电影中变的更像是一种身体的出轨,她与渥伦斯基(西恩·宾饰)在精神层面上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当然,苏菲·玛索的表演不能说不出色,但剧本本身的一些局限,减轻了安娜的悲剧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限制了角色的深度,安娜这个形象的很多内在心理没有体现出来,失去了很多原著的精髓,矛盾体现不突出。不过,影片全部在俄罗斯实地拍摄,场景宏大,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还是有很大的可观性,值得欣赏。

下载浅谈安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安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娜现代诗歌

    当奔驰的火车呼啸而来安娜你可听见 儿女悲切的呼唤你可看见 丈夫深切的期盼安娜你是个激情的女人你是个勇敢的女人你更是美丽的女人你的美掀起了滔天的浪安娜你不爱平静的水......

    走进安娜(精选五篇)

    走进安娜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

    安娜英语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小学英语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来,在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的领导下,我们英语教研组积极展开各项工作。积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总结课......

    《你好,安娜》读后感(通用)[合集5篇]

    《你好,安娜》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你好,安......

    波丽安娜读后感范文大全

    波丽安娜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波丽安娜读后感范文......

    《本爱安娜》读后感(汇编)

    《本爱安娜》读后感《本爱安娜》读后感1这是一部反映童恋问题的作品。文中的本亚明爱上了班上的新同学移民女孩安娜,并为这朦胧的超出一般友谊的爱激动和彷徨。从另外一个角......

    波莉安娜读后感

    波莉安娜读后感1 《波莉安娜》这本书是》美》埃莉诺。霍奇曼。波特写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十一岁的波莉安娜是一个孤儿,可是她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失望哭泣。波莉安娜每......

    参观监狱心得安娜

    参观监狱心得售部安娜行里为了提高大家的警惕、更高地要求和提高员工的合规工作,组织我们去参观了西裕监狱。两年前,在学校是参观过少管所,里面还都是些未成年小孩,因为自己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