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时间:2019-05-12 05:0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风絮飘残以化零,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独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纳兰性德

总忘不了的是安娜那双忧伤迷离满是剪不断理还乱莫名情思的眼睛。也从此知道,额前留头帘的女子一定要有一双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随着睫毛的抖动而向四周扩散,就像沾了水的旧信笺,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种对爱情的绝望。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

安娜纵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别子,甘受千夫所指;渥沦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可是当两个人真的住在了一起过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经的山盟海誓的爱却刹时成了伤人的利器,彼此中伤,彼此误会,甚至彼此厌恶。

也许他们真的后悔了。发现除了爱情,除了身边这个女人,身边这个男人,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诱惑,那么多欲望,得到的东西毕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东西。亦或着爱真的是有极限的,“人到情多情转薄”,取一个最大值后就只能规律的陷入低谷?

也许爱情真如流星,开始总会冲破黑暗闪耀于天野,最后又重新坠入黑暗,成为废墟中的瓦砾。从天上到地下,从星星到石头,大概是爱情潮起潮落的过程。

爱比恋更冷。这个译名告诉我们情爱原是一种温度,燃烧到顶点结局也只是灰烬。想起另一部电影---《爱的蹦极》,爱把我们逼至悬崖,又逼至我们纵身跃下,形成一个令人心上的弧度。

有个词组叫做fade out ,逐渐淡出。一个日本女作家用它来形容男女之间退色的关系,准确无比,一语中的。所有的颜色都会退色,但红色最能显现退却的程度,因为它是极致的绚烂鲜 艳,稍有差池便失去色泽,“每到红处便成灰,”红色原是最经不起摔打的颜色。爱情就是红色,玫瑰的红,血红,浓烈的那么容易颓败而灰头土脸。

而彼时的爱情和曾经的炽热已经让他们骑虎难下,过去的刻骨铭心成为一种束缚,若是分开,别人会说爱不过是他放浪形骸的借口,不过是她难耐寂寞的掩饰。他们必须在一起,以次证明这是段爱情而不是众人口中的通奸,只是,在一起又真的痛苦。

要是安娜没有自杀,而是沉溺于酒精或鸦片直至焦虑而死,渥沦斯基只会耗尽了爱意,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埋葬了她,然后继续莺莺燕燕,歌舞升平,信步周旋于淑女名媛之间,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让他良心上的愧疚弥补了爱情上的缺陷,于是,一个人死去了,另一个人在追悔中了却残生,难道爱情一定要以悲 剧来升华?而这又真的是爱吗?也许仅仅是对失去的东西人人固有的痛彻肺腑的追悼?如果不爱那么深,结局是不是就不会那么伤人?曾经情深几许,到最后,竟只能“独个悔多情”。

也只好,“又到断肠回首处,累偷零”。哭那一地的落红,哭那曾经水分和阳光充足的爱情。

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 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 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 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 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 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 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 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 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 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当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我 甚至希看她早点结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 样”。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 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当我们肯定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价值,又有何权 利指责她的选择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 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 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 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 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

电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同性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没懂得爱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 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后来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爱的追求的精 神,这是一股为爱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

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逼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爱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爱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爱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 接受,当然,安娜也不会接受,所以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爱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非常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爱情,当了别人的情妇,红杏 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爱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己的情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 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己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爱江山更爱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 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 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爱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 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希望,我一直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可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 死的话。可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希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爱他就不应该怀疑他,真爱他就应该在背后默 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爱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应该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性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 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人没有了活着意义,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真是自私。安娜常 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直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应该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 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己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 己爱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己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 不爱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第二篇: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安娜〃卡列尼娜》是个教育意义很重的片子。影片双线进行着。一个是安娜,已婚的年轻贵族女,容貌端庄秀丽,举止高贵典雅,性情真诚善良,精神世界丰富。无奈困囿于典型的封建包办婚姻。丈夫卡列宁功成名就但精神枯竭,行事刻板僵化又感情贫乏,面对贵族出身的风韵妻子,他只重视婚姻的外在形式,对安娜礼貌有加,却从不关心妻子的内心感情。在一次短促的一瞥中,她遇到了一生的挚爱沃伦斯基,这使她身上被压抑已久的生命力、对真诚爱情新生活的渴望被彻底激发。为此她不惜在保守的封建贵族社会跟丈夫离婚,名誉扫地,忍痛惜别爱子跟情人私奔,最后落了个卧轨自杀的悲剧。

另一条线,是同样贵族出身的列文,他代表着19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转型催生者。这个灵魂上的真正贵族,追求道德的纯洁,对糜烂虚伪的贵族生活不甚投入。他重视农事,住在乡间指导农民工作。他深爱着吉蒂,起初求婚被拒,几经波折之后才最终在一起。婚后两人相投的价值观和生活中的相互理解照顾,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列文身上颇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子。晚年的托尔斯泰,致力于新的世界观生活,穿简陋衣服,和农民一起收割,放弃个人财产和贵族特权,被誉为俄罗斯良心。

一个大胆真诚追求自由生活与爱情的女子,落了个卧轨自杀的结局,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她的悲剧不是因为不道德,而是太道德。不同于虚伪的上流社会之间的偷鸡摸狗,她大胆接受所爱,不惜名誉扫地的结局跟丈夫离婚,追求真诚而自由的爱情生活,把沃伦斯基的爱情看成是她生命的唯一支柱。上流社会的公然唾弃和隔离,给她的悲剧带来推波助澜的作用。迫于外界的压力,情人沃伦斯基开始变得心冷,激情消退,对安娜更多的是责任。私奔的生活不为外界所容,安娜只能困在家中,没有了新的生活追求和寄托,沃伦斯基的若即若离,都让她崩溃不已。

影片试图通过悲喜结局的故事,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人一生应该为自己的灵魂而活。列文在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中得到了精神的极大满足,从而变得幸福。而安娜,理想生活的炽热追求者,即使是死也死得浪漫。

港片的阴面 吴宇森虽在好莱坞历练多年,但他的这部《赤壁》却不是一部好莱坞作品,而是一次港片素质的大爆发。香港电影在八九十年代初居于强势,强势下自有阳刚表现,我这一代人的青春偶像便是香港黑帮分子,而不是革命烈士。具备友爱、勇敢等诸多中华传统美德的黑帮分子,是香港电影的阳面,而自轻贱他的心态是其阴面。商业片是阴阳互补的,大众一方面需要被震慑,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泄,崇拜欲和诋毁欲是大众心理的阴阳两面。崇拜,建立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强者,观众会有“我等于他”的感慨,于是感觉良好;诋毁,则是毁掉某种价值,产生一个弱者,观众会有“他不如我”的感慨,从而感觉良好。商业片的目的,就是让人自信地活下去。八十年代初的香港阴盛阳衰,充斥着《最佳损友》一类的自轻贱他的喜剧片,《英雄本色》很难找到投资,吴宇森最早是一个与港片阴面作斗争的导演,他斗争成功,掀开了英雄片浪潮。但港片的血统是阴阳双全的,虽然他以阳面胜出,但他本具的阴面一有机会便会不可抑制地爆发,所以有了《赤壁》。全世界大众文化的阴面都是“幸灾乐祸”式的,北野武在日本电视界相当于赵本山,一直自觉是大众宠儿,结果他出车祸毁容后,发现日本人都很高兴,他伤了心--大众文化本就如此,其现象很多时候来自于嫉妒,所以一个明星会自嘲,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手段。而香港电影中的自嘲达到了自毁的程度,徐小凤是香港一代歌后,五十多岁在舞台上仍美得像女神一样,但她乐于在《最佳拍档》、《赌圣》系列里出演恶俗肥婆,尽显老丑--这恐怕是其他地区的“后”级人物难以做出的事情,比如好莱坞的影后嘉宝怕容颜衰老,破坏影迷心中的美好记忆而息影隐居。巅峰人物为维持地位,总是要自尊自爱,这是常情,而香港的帝后们勇于丢人现眼,非把自己弄恶心了为止。几乎香港的影帝都玩过屎尿,周润发在《监狱风云2》中表演过拉屎,钟镇涛在《赌圣 2》中表演过抠屎,刘德华在《雷洛传》中表演过淋屎,至于周星驰……此君的电影中,人体的各种排泄物都是点睛之笔。按照西方心理学的说法,一个人有屎尿情结,说明心理深层未脱离儿童期,这类人在生活里都很粗鲁残暴。但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分析东方人,不见得准确。我将其称为“毕加索式玩闹”,毕加索回到西班牙故乡,故乡风景有着古典牧歌之美,美得令他不自在,认为只有在风景里摆上一个尿池,自己才能舒服过来。因为丧失了古典情怀,所以要搞点破坏,搞得越不协调,心理越平衡。港片的自我诋毁之风,来源于何处?中国文化的主流素来庄重,日本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是贵族文化,那么可能是来自于日本。香港文化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影响,日本有“摇屁股节”,就是让平时威严的神职人员穿街走巷地大摇屁股,接受老百姓的嘲笑,欧洲的牧师们决不会做这种事。日本的动漫便毫不吝惜地自毁形象,即便写的是一个剑圣、棋圣,这个至高无上的人物在耍帅之后,会突然尿急起来,或是变成了一坨屎,参见《棋魂》、《浪客行》。日本动漫的这个特点,大陆七零一代之上的人都会不太适应,我自小受的教育是“贯彻始终”的完整性,最容易打动我的是朝鲜,除了金正日没有毛主席帅,算是微有瑕疵,朝鲜近乎十全十美。而港人与日本动漫一拍即合,周星驰承认他“无厘头”的灵感,多是来自于日本漫画。中国男女私奔,是一逃万里;日本男女私奔,则是去跳海。地方小了,便容易自毁,这是生存的惶恐。香港也是局促之地,丧失了传统的大陆无法承担其精神依托,日本的惶恐必然会感染香港,但港式的惶恐比日本浓烈。如果说日本的价值颠覆,还维持在“无伤大雅”的小比例上,香港则呈现出彻底恶俗化的特点,其强大程度可以让吴宇森在《赤壁》中蔑视好莱坞剧作法。好莱坞剧作 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定义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一种精神力量”,而我们近年的大片只是将其作为一门生意。尼采用来批判瓦格纳歌剧的理由,几乎可以照搬来批判中国的大片:第一,那不是音乐,那是做戏,瓦格纳以舞台效果取代了音乐;第二,小心天才,这是个掩饰自己没素养的词汇。大众通过追捧瓦格纳,来掩盖自己看不懂传统歌剧。《赤壁》是一部战争片,以好莱坞“一种精神力量”的标准衡量,战争片的精神力量是“我们的生活很美好,为了它,我愿意付出血的代价”。越战之后,老兵们发现生活糟透了,付出的代价不值,所以好莱坞的战争片一度绝迹,因为精神基础崩溃了。以此论《赤壁》,其所要维护的美好是什么? 吴宇森列举了很多:给母牛接生,和孕妇做爱,耍两句贫嘴,编编草鞋……倒是闲散惬意,但要以生命来换这些,似乎不值。那么就是为了个政治理念--维护人权、保护百姓。但影片一开头,诸葛亮就明确地说:“曹操要灭的是咱们,只要咱们逃了,老百姓就安全了,因为曹操要追咱们(大意)。”诸葛亮这番话根本就没法反驳,但刘备还非要和老百姓一块走。老百姓会被他拖累死的!好莱坞剧作注重情感,人物行动在经济、军事之外,还需要一个情感的理由。刘备一系人物没有打仗的理由,而孙权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孬种”--这都太小了,构不成强大的美好。反派的曹操是为了一个女人,特洛伊战争是为了一个女人打的,但女人只是一个由头,而不是理由。《特洛伊》电影中,海伦的丈夫之所以要发动战争,是因为媳妇被拐跑,触犯了他的尊严,并由自尊心引申到信仰问题,他原本是个和平的爱好者,是小国共处的城邦制度的信仰者,但因为这个事件,他原有的信仰崩溃了,成了一个暴力主义者--这是一个电影的开战理由。而曹操的情感只停留在女人的层次上,并且有“恋童癖”的嫌疑,喜欢小乔是因为“她小时候,我见过她”,并且还找和小乔相像的军妓来睡,以作心理补偿。如果他不睡,只是欣赏这个军妓,还算是个情感,但他睡了,所以他也就丧失了打仗的理由。张爱玲评西方交响乐“就像一个阴谋”,西方的艺术都是阴谋化的,注重结构。结构不是大小多寡的关系,而是性质的改变,发生、发展、高潮的三段体叙事不是量变,是质变。我们觉得伯格曼电影随心所欲,而费里尼评伯格曼则说其玩三段体“趋于玄妙”。好莱坞的叙事是事件的危机和情感的危机同时层层加重的,高潮戏是外部危机的崩盘点,同时也是心理上死活过不去的一道槛。而《赤壁》中的人物,不缺乏危机,但这些人都太聪明,有点危机就自我调节过来了,不按照戏剧规律办事。以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作战的双方都没有开战的理由,并且大多数人物都没有内心的质变,只有常态,而没有性格,性格是反常态的。稳重不是性格,当一个人内心崩溃的时候,仍然保持着稳重的外观,才是性格。不是变化大了就能有性格,常态和变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关系,方能显性格。《赤》片主角周瑜做得最有“性格”的事,是他作为指挥官,亲下战场厮杀去了。此举违反了军事常规,变化不可谓不大,但没有表现出周瑜有内在血勇的性格,反而觉得他不靠谱。西方战争片中有许多主帅带头冲锋的例子,我们都很感动,为何对周瑜不感冒?因为他的常态是吹笛子、弹琴、打猎、做爱,他不顾身份亲下战场,属于他的散漫作风,我们像诸葛亮的反应一样,是像看小孩一样,一笑付之。性格是有感染力的,如果周瑜形成了性格,我们就会被血勇打动,而不会去思考合不合理了,这就是好莱坞剧作法的妙处。剧作是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能把不合理的变得可以接受,在观众眼皮底下玩以假换真的魔术,之所以这个魔术能完成,因为作用在了观众的情感上,在客观知识上不对的,但在观众在情感上认同了,这事就成立了。但调情从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容易的是当嫖客。中国的商业电影,嫖客心态太重了,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拍商业片以来,至今如此。在消费上占有它,在心理上鄙夷它,这是嫖客对妓女的心态,也是导演们对观众的心态。我们是把老百姓当作最粗俗的蠢货,觉得是几招就可以摆平的,所以二十年来,我们的商业片都是在向外国偷招,把几部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桥段拼凑在一起,觉得就是商业片了,可以取信于投资方,自己也自信了。有的剧作书上描述的好莱坞,容易带来错觉,觉得好莱坞类型片就是几招法宝。所以中国的电影“凑招”的多,我们去谈投资的时候,最常用的套话是:“我这剧本,这段用了《特洛伊》的情节,这段用了《阿甘正传》的情节。”投资方听了很高兴:“你这么一说,我对你就有信心了。” 我们觉得凑招的模式是向好莱坞学的,但真实的好莱坞一线电影是不凑招的,在其剧本创作的时候,一个点子被其他影片用过,便会舍弃不用。好莱坞不变的不是点子,而是故事类型,故事类型就是情感的模式,情节为何要曲折?因为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只注重刺激场面,而忽略了它产生的过程,自然做不好商业片。西方故事的精华在发展段落,因为这里变化最多,我们不去研究,只爱学人家的高潮,自然会有问题。香港电影比我们早几十年做商业片,早有凑招的风气,一直在偷好莱坞的桥段,因其结合了本地风情,固然取得了成功,但“不学发展学高潮”的毛病一直有。看香港的电影,往往发展段落不是系统化地演进,而是并列上几件事,来凑够时间。香港电影总是显得松散,因为普遍欠缺布局能力,所以就在每一场景上竭尽视觉效果,以局部视觉弥补整体构成的不足,然后以一个华丽高潮来救场,一把赢回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是靠结尾赢了北大学生。当然,如果香港电影的这种反故事的散漫,因为每一场戏都很精彩,也自成美学,名为“串珠”。虽然结构薄弱,但每场戏都有独立趣味,就像一条串起来的珍珠。吴宇森拍《英雄本色 2》失败了,但他的《纵横四海》则是一部串珠的好片。《倩女幽魂》、《黄飞鸿》系列都是串珠。显然,吴宇森的《赤壁》是不打算讲故事的,而是要串珠的,否则他会请好莱坞编剧。做一部好莱坞资金标准的香港片,应该是他的初衷。可惜,香港的趣味败坏了赤壁这场战争。串珠,要省略事件演进过程,像诗歌一样。每换一个段落就有新的趣味,如此才能扬长避短,回避掉不能把事件系统化的弱点。《四海》、《倩女》都是把每一小段玩“神”了,才成功的。这种电影是神来之笔,走运了才能有。《赤壁》则具体段落都有欠风流,所以叙事整体上的弊病就暴露无遗了。雪上加霜的是前面分析过的香港电影的阴面--自毁意识,这种意识下产生的幽默是反叙事的。西方的战争片是紧张与幽默并存的,但那种幽默是局面中的幽默,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营救队员们千辛万苦找到了瑞恩,却觉得那个瑞恩气质太差,觉得为他拼命不值,于是小声议论瑞恩的样子--这几句话便是战争片的幽默,它是人物在屈从大命运的情况下,小小的价值质疑,在理性范围里,没有脱离人物的真实处境。《赤壁》中的幽默是非理性的,比如小乔给周瑜包扎绷带,都是大拥抱的贴身动作。周瑜享受温情时,小乔撒娇说:“看来我可以为战士们做些事。”她要做慰安妇去劳军么?对此,周瑜知趣地笑笑--他俩的幽默,毁掉了他俩将军贵妇的身份和三国时代。诸葛亮许诺给苦守的张飞送援军,结果只送来了一个人--关羽,表明他一个人就等于一支部队,有万夫不当之勇。但这是词汇上的脑筋急转弯,不是此情此景下的逻辑,破坏了辛苦营造的“大兵压境,绝地反击”的肃杀局面。《赤壁》中的幽默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破坏了基本的情景设臵。这种肆意破坏比比皆是,所以不能将其视为导演的败笔,只能视为是导演风格,是导演骨子里的香港文化在起作用,即便是拍了四五部好莱坞电影,也无法将其消磨。阵法枪法 在剧作上,吴宇森串珠不成,反受其害。吴宇森的地位,首先是他作出了视觉上的创新,他的剪接和动作设计都很轻盈飘逸,而《赤壁》的视觉则泯灭了个人特征。这也是他去美国的必然,他的剪接手法虽然被塔伦蒂诺这个的超级粉丝推崇备至,但在美国电影院中是引起爆笑的。美国人太实在,觉得他的拍法虚假,所以吴宇森在美国的电影越来越收敛,浪漫派的代表人物变得写实起来。看《三国演义》上的描写,每个人都太会穿衣服了,用料之贵重、色彩搭配之讲究,并且都穿出了个人品位。中国的商周传统是只有贵族才当兵,孔子的时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士”同时也是“兵”,兵痞要等到南北朝的时候才大量涌现,关羽、赵云这些出身低的人当上将领后,是自觉地贵族化的。三国战场就是一场超豪华时装秀,这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但吴宇森没有这样拍,他认同了美国人能理解的战场,把赵云等名将拍得一脸污垢、臭汗淋漓。也是为了让美国人理解,用乌龟壳比喻八卦阵。拍出的八卦阵也的确是乌龟壳的样子,是几块方阵拼成的一个大椭圆形。八卦阵传说是诸葛亮发明,效果是“局部吃亏,整体占优”,吴清源说自己得了诸葛亮的东西,他的围棋是八卦的最好注解,四处败迹,最后却赢了。八卦阵是“井”字形的,围棋棋盘也是此规格。日本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成佛也要按照八卦阵次序,其描述修行程序的“金刚界曼陀罗”图就是八卦阵形。在充斥着谈宿命风气的香港,算命多用八卦,算命的基本算法,就是八卦阵基本的阵法,所以吴宇森找阵法资料很容易。可能顾虑欧美人看不懂,吴宇森放弃了作为东方战争最大特点的阵法。这是明智之举,因为阵法至今只在文学中成功,还没在东方电影里成功过,黑泽明在《影子武士》、《乱》中都利用夜色或情节,巧妙地在战场上省略了阵法。而表现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决战的《天与地》,其车旋大阵与鱼鳞大阵的对决,便非常失败,很像一场失控的团体操表演。所以《赤壁》虽在战前大谈阵法,但真开战了,却不见阵法,只见盾牌。八卦阵成了能否冲破盾牌的简单攻防了。其实好莱坞商业片并不排斥讲解知识,观众看电影的基本心理是寻找新奇的生活体验,所以好莱坞剧作创作时有“看部电影,学个知识”的口号,奇怪的知识能加剧生活的新奇程度。比如《杀手里昂》中里昂介绍杀手知识:“杀手水平的高低,是以与被杀目标距离衡量的,最低档次的杀手用狙击枪,之后用手枪,最高境界是用匕首。”这个说法是那么的不合理,但我们看电影时都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一个知性的刺激。而《赤壁》谈阵法,说雁型阵像扇子、八卦阵像乌龟,就把观众打发了,其实可以多谈点,商业片容量比我们想象的大。东方战争最大的特点是阵法和枪法,中国的马上枪术与西洋骑士不同,中国的武术便是从马上枪术蜕变来的,香港武打片里口头禅似的词汇——“腰马合一”,就是马上枪术对腰和胯的要求,以腰力使枪,以胯控制马,蜕变为拳术后,没有枪马了,但对腰胯仍然是枪马的标准,这是中国武术的基本特点,少林拳和太极拳在此点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的兵营传统里,拳术历来是马上枪术的虚拟训练,可参看明清兵营记载的操练规矩。我们的拳术武打片征服了欧美,现在要拍拳术的正源——马上枪术了,应该能形成新鲜的动作设计,但不知《赤壁》对此准备不足,还是觉得欧美只认可我们的拳术,不敢出新。所以《赤壁》中的大将们多喜欢跳下马打架,找个理由就把长枪换成了短刀,甚至赤手空拳。香港武打设计师都懂“腰马合一”的本源,这是武术的基本概念,但拳术武打在好莱坞的成功,令他们变得保守了,没能利用这次机会完成突变。但《赤壁》毕竟做了些尝试,可以预见,这是武打片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影会有自己的骑士,与欧洲骑士、美国牛仔分庭抗礼。好莱坞的经历消磨了吴宇森的视力,以前的吴宇森对线条、高低位臵极为敏感,所以能把一间普通客厅拍得华丽。《赤壁》中,曹操在战场上的第一个亮相,是从军车的圆顶棚摇下到曹操的正身,以顶篷的圆形来强化人物形象——这思路是对的,可惜意识还在,但不敏感了,没有强化这个圆的线条,把顶棚拍得小得就像一把雨伞,曹操气势全无。以前的吴宇森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镜头,令人落泪。曹操在汉朝宫廷中的出场,是不见头脚,以腰部出场的。腰部在古代是男性表现权威的部位,美国的老派资本家一定要挺着个大肚子,《教父》中的老教父教育小教父时,要在谈话期间展示腰部,以显现权威。《吴清源》中日本围棋第一人秀哉在棋室出场也是以腰部,其强化腰部的方法,是让其在腰部挂上一块佩玉,这块玉稳定地嵌在腰部,随着人物的前进,无声地逼近,这个人物就不怒自威了。曹操的腰部也有佩玉,但那是一堆,随着迈步,相互撞击得“哗哗”乱响,这就失去了威严,像个货郎了。《赤壁》中的种种怪现象,追根到底,是缺失了精神依托后的焦虑。而日本明治维新后,在积极西化的同时,有着“失根”的焦虑,认为在近代化进程中落后的中国反而保留了古典的所有美好,大正年间出现了“中国情趣”风潮,这类人在谷崎润一郎的小说《鲛人》中表达的心声是:“居然没能生在中国,实在是个无法挽回的不幸。” 当今的我们已经后现代了……我们的依托在哪儿,是朝鲜么?

www.xiexiebang.com 3d豪情 天将雄师

H6M9

第三篇:安娜卡列尼娜 影评

折磨古琳馨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一曲爱情的悲歌举世无双;一颗受情感与理智折磨之至的心绝望地凋零;一段注定悲剧的情缘仍然执着再续。安娜卡列尼娜,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名字。

风雪中的安娜,一展绝望和痛楚的笑颜,终于卧在冰凉的铁轨下,解脱了充满忧虑、欺诈、悲伤和罪恶的人生。生命的最后一刻,安娜以“上帝,请饶恕我的一切”作为对人世的诀别,这是她的理智和良心对自己行为最真实的批判。抛夫弃子脱离家庭,她执着勇敢地追求着真挚的爱情,却因旧社会的道德法律,让可耻、堕落与负罪等邪恶的意识相继注入了安娜脆弱无助的灵魂。令她灵魂丰满不竭的源泉——人生之烛,也在生命的尽头,闪了一下比任何时刻都明亮的光芒,为她照亮了原来在黑暗中的一切,就“咣波”一声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远望着安娜血淋淋的尸体,孤独冰凉地躺在车站,脸上还残留了令人恐怖的绝望神情,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不忍回缅„„

一、车站偶然邂逅

薄薄的蒸汽缓缓升腾,震住了彼此的呼吸,面纱下的安娜独具风韵。四目相对的瞬间 安娜已悄然在内心做出了神秘的选择,情愫暗生。

“这短短的一瞥中,弗伦斯基发现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闪现在她的脸上,荡漾在她那明亮的眼睛和弯了弯朱唇的微微一笑中。仿佛她身上有太多的青春活力,以至于由不得她自己,忽而从明亮的目光中,忽而从微笑中流露出来。她有意收敛起眼睛里的光彩,但那光彩却不听她的,又在微微一笑中迸射出来。”

安娜最具魅力的从来都不是华贵的服饰,也不是清丽的相貌,而是那“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和“她身上太多的青春活力”。弗伦斯基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点。这魅力来源于8年同丈夫卡列宁官僚机械般的生活,内心被压抑已久的爱欲形诸于色。不言而喻,安娜不可抗拒的生命本能使其魅力任意流淌,挑动了弗伦斯基的心。

同时,突如其来的看道工意外惨死于车轮之下,安娜大惊失色,认为这与她有必然联系,不由道出了“不祥之兆”。这四个字令人毛骨悚然,但也暗示了她内心的情爱之欲和所谓的社会道德理性的人生天平已被打破,开始倾斜。但安娜是旧社会的贵族一手造就的,这让她也不得不“理性”地恪守旧社会的伦理道德。因此,爱欲一闪际于脑海时,安娜既感幸福,又深感可怖。她已用社会意识筑了一道高墙,竭力地控制着自己。

可知,当爱欲泛滥成灾,生命的本能便爆发出了不可抵挡之势。

二、舞会再遇

安娜与弗伦斯基再度在舞会上相逢。

这一次,激情的洪流瞬间击垮了安娜用理性苦心构筑的防线,因为那理智是如此的软 无力。

安娜在与弗伦斯基对舞时,第一次大胆地用含情脉脉的双眼传递着无限的风情之球。眼睛里闪动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朱唇上浮现着难以掩饰的幸福。“安娜醉了,饮的是男人的倾慕之酒。”但在我眼里,她的陶醉不仅因弗伦斯基表现出的倾慕与敬重,更是由于安娜的一身情欲被弗伦斯基激活了。被弗伦斯基冷落的吉娣,一直都很敬重安娜,因为她认为安娜身上有一种“崇高的、她吉娣无法理解的复杂的、诗意的境界”,但她现在觉得安娜有一股“与众不同的、妖魔般的、格外迷人的力量”。安娜直到看见吉娣失望的脸庞时,才重回现实,感到既幸福,又内疚。于是理性重新规束自己。她提前回到了莫斯科,回到丈夫身边,以此平复跌宕不宁的心。

那境界,那力量,寥寥几笔,却让我看见了安娜完全挣脱了社会道德伦理的枷锁、不顾

一切地享受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喜悦。只有那一刻,安娜不用像一个戴着面具的人活着。

三、归途重逢

归途中,安娜浮想联翩着舞会的种种美好,脑海里依然飘荡着弗伦斯基深情的眼睛。幸福的时刻让她与残酷的现实挣扎起来,就像她的情感与意识一样纠结。

“您的每一句话,您的一举一动,我都永远不会忘记,也无法忘记„„” 弗伦斯基执着地追在安娜身边并再一次热烈而真挚地表白。安娜的心震撼了。

她内心虽有热情之海澎湃万千,但仍口是心非:“求您,别说了,请同我一道忘记这次邂逅吧。”

心海泛滥,注定这场情缘再续。安娜终于不再拒绝,如饥似渴地享受着弗伦斯基的爱情。本以为会天长地久,不知如此盲目的爱情终会凋零。

岁月流逝,安娜终于在弗伦斯基的厌倦、上流社会的驱逐、自身对爱情的猜忌和对丈夫的负罪感中丢下了头。弗伦斯基,他是带给安娜幸福和真正爱情的天使,但也是他浅薄的爱情,令安娜的人生陷入了无限的苦痛,将她推入了地狱般纠结的生活。在他的爱情做不到对安娜专有时,安娜反抗旧社会的精神动力也日渐枯竭,她本已支离破碎的心在旧社会道德伦理这条四面楚歌的道路上彻底崩溃。

人性已被扭曲,再没有勇气追求正当的爱情。浅薄的爱情,让她失去了一切,被她赋予了罪恶感的爱情不能填补失落生活的空虚。

走向毁灭,成了必然的事实。

这个由上流社会一手造就、又由上流社会推向灭亡的安娜陨落了,陨落在一个吃人的旧社会里。敌对的意识和守护旧社会的观点,让像安娜一样的女性忍受着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小说里还有的一条线索,就是列文。尽管最初他对爱情有像安娜同样的迷惘,他们都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但是他未选择爱情,而是投身农民事业,种种经历,让他探索了生命的真谛。但是我的心里已容不下列文,执著地、只想让安娜的悲剧震撼我的心。一切深刻的体会都源于悲剧。因此,安娜的悲惨爱情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自古妇女便是男人情欲的玩物,但当她们勇敢追求爱情与幸福的权利时,却要被冠上背离社会道德、法律和正义的罪名,驱逐她们,从而逼迫她们就范甚至置于死地。

香消玉殒的茶花女,早夭的林黛玉,卧轨的安娜„„多少想要逾越鸿沟的血性女子用鲜血把文学史染得血迹斑斑。

我厌恶托尔斯泰于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安娜的鄙弃和几分嘲弄,我也自始自终不认为她是个不忠贞的妻子,事实上,我爱着安娜。情欲的确是使人堕落的最大力量,但一旦跨越了欲望,人的灵魂也就没有了意义。

“我若是战胜情欲

称得上伟大圣贤

但若是一败涂地

倒也得艳福不浅”

人人都向往柏拉图式纯洁无暇的爱情,以为它完美无缺,却不知非柏拉图式爱情本身就可悲而不可悲:“谢谢你满足了我的欲望,再见吧。”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卷题辞在我看来是最不经意但却是最珍贵的神来之笔。仅以此文讴歌安娜的悲剧,因为这痛苦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也因它唤醒了人世对“性”与“情”的审视和对爱情的重新理解。

一切折磨和痛苦才能换来思想的进步,智慧的源泉也始自一刻纠结而慧敏的心。

第四篇: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观《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我心中有种很复杂的感触。爱情,到底是什么?它值得我们托付一生吗?

该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官员的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邂逅了英俊的军官渥伦斯基,返家后仍然偷情。此事后来被丈夫卡列宁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卡列宁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渥伦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生活,但不久渥伦斯基为了重新踏入社交界,对安娜越来越冷淡。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伤心绝望的安娜在寻找渥伦斯基的途中卧轨自杀。故事中的安娜是美丽的,而她的感情是热烈真挚的。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所谓的爱情时可以不顾一切。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影片中,当她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勇敢地向丈夫坦白说:“我要爱情,我要生活。”

而卡列宁,安娜的丈夫,他是官僚制度的化身。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才娶安娜并冷漠她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和安娜的结合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所以,安娜才会选择去爱渥伦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但安娜性格自身有着局限,她曾对渥伦斯基说:“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的全部,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可是后来渥伦斯基对她的爱越来越少,使她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的处境感到迷惘与恐惧。安娜,最后在无尽的遗憾之中死去。爱情,人生最大的幸福却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安娜因渴望爱情,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渥伦斯基。而渥伦斯基对安娜也只是一种虚伪的狂热,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这就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不过,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影片中与安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列文。虽然他与基蒂的爱情不像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样“轰轰烈烈”,却最终收获了美满的生活,而他也始终相信乡村生活才是精神上最自由的生活。列文最后找到了有关生命问题的答案,实质上列文便是托尔斯泰意志的体现。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说爱情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只要爱的真诚就好。我们要学会知足,知道什么该争取,什么该放弃。对于安娜,我感慨她的勇敢、执着,但我还想说,任何事,我们都应该做到拿得起,放的下才行。

第五篇: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年少时我没有拜读过托尔斯泰先生的《安娜卡列尼娜》原著,但是大概知道是怎样的故事,那是那个年纪的我不敢触及的。这次看电影版的,我查了一下共有四个版本——几番斟酌后选择了最老的一版,我想这一版应该是最忠于原著的吧。

影片开始时,我还抱怨怎么选了个黑白版本的呀,后来在火车站,沃伦斯基初见缭绕热气中的安娜,惊为天人,我亦然。想想那一幕还挺搞笑的,沃伦斯基在车门前等待的时候,肯定期待的明明是自己的母亲——老态龙钟的老妇人,结果出来的是一个如斯美妇人,前后的落差,加上安娜本身的魅力,风流如沃伦斯基被她俘获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安娜此次来是为了哥嫂调解关系的,安娜的哥哥儿女双全,家有贤妻,却还在外拈花惹草,在家与家庭教师搞暧昧,老婆不与他闹翻 才奇怪呢,安娜顺利调解了哥嫂关系。

在接下来的舞会上,几乎每个女孩都把自己打扮的纯洁如天使,只有安娜一袭黑色天鹅绒长裙,也真的宛如一只高贵的天鹅。察觉到沃伦斯基对自己的爱意,处于对家庭的考虑,同时也不想让吉蒂伤心,安娜很快结束了自己的旅程,没想到沃伦斯基那厮竟然紧追不舍,多次舞会,聚会后,安娜芳心被打动,俩人形影不离。但纸是包不住火的,流言蜚语渐渐传开。渐渐地也传到了安娜的丈夫耳中,可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

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没看错的话,安娜和卡列宁结婚已经十年了,我敢说他们二人初始时是有过爱情的,只是时间磨平了热情的痕迹,他们失去了沟通的能力,关系日渐冷淡。他们俩人的结晶——谢尔盖,那个可爱的男孩是安娜最大的牵挂。

花园里,沃伦斯基表示愿意抛弃一切和安娜远走高飞,因为谢尔盖,安娜拒绝了,沃伦斯基伤心欲绝。藤架下安娜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情人的愤然离去,一边是谢尔盖声声呼唤自己的母亲看自己的马术,几经挣扎后,安娜还是选择奔向了自己的儿子。

马场,沃伦斯基的坠马,安娜的失态,丈夫的告诫,让她对自己的丈夫更加厌恶,从而奔向浪漫英俊的沃伦斯基的欲望如气球般膨胀到濒临破裂的地步,她如飞蛾扑火般奔向沃伦斯基的环抱。他们沉浸在爱河之中,畅游意大利,然而旅途中偶遇的小男孩,让安娜想到了自己可爱的谢尔盖,于是决定回归故里。然而,当初她的不顾一切,付出了代价,卡列宁禁止母子相见,安娜无比伤痛,谢尔盖生日那天母子的相见,催人泪下。

而另一方面,沃伦斯基对自己的军队和战友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渐渐地他们之间也出现了隔阂与猜忌。剧场安娜受到的羞辱,在沃伦斯基母亲身边的年轻女子,加上无法见到爱子的苦闷

让安娜几乎歇斯底里。当沃伦斯基提出要去塞尔维亚参战时,安娜认为是沃伦斯基厌倦了和她在一起的生活而想躲开她。俩人不欢而散,沃伦斯基再次夺门而出。

其实,我想说,安娜爱的也许是军官身份的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爱的也许是卡尔宁夫人身份的安娜,脱离了这种背景,光环。俩个人的爱情也许就不像之前那般了。并且沃伦斯基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终日呆在乡下的不甘与无趣,他注定是热爱军队的生活。失去了军官的光环,他整个人也就不似从前了。

安娜疯狂的寻找沃伦斯基,她只剩下他了,可是沃伦斯基却拥有更多。当火车站,意气风发的沃伦斯基与母亲,以及那位可能成为正牌沃伦斯基太太的女孩依依惜别时,安娜的整个天空就塌了。最终在寒冷的夜晚,带着对世界的眷恋与恨意,走上了不归路。

而沃伦斯基注定会生活在内疚中一辈子,但是这又怎样,他也许就像《雷雨》中的周朴园一样,照样结婚生子,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日子里缅怀一下这位已逝佳人。

爱情真的不是一切。

下载安娜卡列尼娜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娜卡列尼娜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毁灭之前 ——看《安娜卡列尼娜》有感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有种很复杂的感触,震撼、感动、悲伤抑或是无奈,太多感受,让人来不及咀嚼。 安娜的眼神一直如此专注的向前方凝视......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影评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影评风絮飘残以化零,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独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纳兰性德 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合集五篇)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很高兴选修课选了这门影视鉴赏,看了一部如获至宝的电影,根据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好莱坞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故事讲述了美丽且富有......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推荐阅读)

    Different Criterions of Love —simple analysis of Anna Karenina Abstract:Anna Karenina’s love is stirring and tragic. Levin’s love is seemingly happy but insip......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时代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真实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的事实,成功......

    《安娜 卡列尼娜》读后感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

    安娜卡列尼娜剧本

    准备工作分工: 叶楚瑜——1.带领组员一起学习《安娜卡列宁娜》,并对其进行解读。2.剧本的改编。3.组员角色分配。4.导演剧目演出。 刘颖——1.搜集《安娜卡列宁娜》相关语音视......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一幅无与伦比的19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