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老年人口比重情况

时间:2019-05-12 05:3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宜宾市老年人口比重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宜宾市老年人口比重情况》。

第一篇:宜宾市老年人口比重情况

宜宾市老年人口比重的调查报告

1、宜宾市年龄构成数据显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在常住人口中,宜宾市60岁及以上人口达68.73万人,比例为15.37%,超过全国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达47.2万人,比例为10.56%,超过全国的8.87%。

2、宜宾市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有三个主要原因:

(1)是近十年来,生育率持续偏低,低年龄组人口比重降低,老年组人口比重相应上升;

(2)是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较多;

(3)是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均寿命延长。

按照国际划分的人口类型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为“老龄社会”。上述数据表明,宜宾市已步入“老龄化城市”。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引起了宜宾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社会负担将加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加大,势必要积极发展和推进老年人事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3、宜宾市养老机制建立的现状:

为及早起步养老服务社会化,全力推进城镇养老机构建设,逐步实现社会养老事业有新发展。宜宾市政府已批准迁建市社会福利院,建成后将首先以满足供养全市“三五”孤老为基础,然后设立社会老人代表区、离退休干部修养区等,面向社会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社会服务需求。该市部分县已建成集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救助站为一体的社会福利中心;翠屏区、宜宾县等地的社会福利中心已批准立项,正在加紧建设中。为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兴办养老院,宜宾市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措施。该市民办福利机构数量逐年增加,新一批老年公寓正在加紧建设中,完工后将服务于更多的老年群体。

“十二五”期间,宜宾市还将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符合宜宾实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第二篇:老年人口调查

老年人口数量及生活状况

老年人口总量第一、老龄化速度第一、养老问题特殊性独一无二,这三个一,决定了中国式养老的艰巨和复杂。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进步,让老人更有梦想;社会转型,让老人更需扶起。

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现在每过一个月,全世界就新增87万名年逾65岁的老人,到2040年,全球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3亿。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之快让人咂舌。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到199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2.5%。而在欧美国家,老龄人口的比例从7%增长到14%需要40~100多年的时间。

中国老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一旦生活无法自理,该如何度过幸福的晚年时光?本报调查显示,44%的城市受访老人坚决赞成到福利院去请别人护理,25%的受访者担心费用太高等原因而左右为难,16%的老人坚决不愿意去,另有15%的老人不知道怎么办。对中国老人来说,走出去养老的第一选择就是养老院,目前86%的城市老人居家养老,14%的老人机构养老;而希望今后进养老院的老人,比例达到了22%。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

老有所养,是中国人自古即寄予的美好理想。老年人遭遇空巢之痛,汹涌而来的银色浪潮又开始威胁身处其中的我们。怎么办?国家在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同龄人也在提供新思路,让我们一起努力,谋划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

第三篇:广东老年人口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广东地区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报告出炉

http:// 2011-03-21 来源:老年日报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广东地区》调查报告近日出炉,广东省城乡老年人居住、收入等状况均得到改善,但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仍是老人关注和担忧的重点。广东省老龄办开展的此次调查抽取了全省8个市、100个居(村)委会的10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与5年前调查相比,广东省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发生一定的变化和改善。老年人口居住状况得到改善,城市老年人中有产权属于自己(或老伴)房子比例的由75.4%上升到78.4%,而农村老年人中有产权属于自己(或老伴)房子比例的也由56%上升到60.8%。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中独居户占9.4%,夫妻户占35.8%,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4.8%;农村老年人中独居户占6.2%,夫妻户占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4.8%。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增加较快。

从医疗保障方面来看,城乡老年人的医疗保障覆盖率有所上升,且已覆盖绝大多数老年人。但他们的医疗保健支出在消费结构中仍占较大的比例,担心生病时没钱医治的城市老年人占52.5%,农村老年人占50%。

根据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有7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主要是高血压,其次为关节炎,再次是类风湿和颈腰椎病。

超过半数的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而有28.6%的老年人表示无所谓,同时有10.9%的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城市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0.8%,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为1507元;农村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5.8%,但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仅为357元,对比城市则有巨大落差。可见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养老的仍占少数。

第四篇:《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

2006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并委托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具体承担《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任务。此次调查是在2000年首次进行《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本次追踪调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6月1日零时。抽样调查结果中个人问卷的有效样本为19947人,社区调查问卷为2874份。本次调查按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加权后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信性和代表性。通过调查,全面了解了近年来我国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的变化和老年人养老保障与服务需求的增长情况,也深入掌握了城乡老龄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党和国家研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次追踪调查的主要数据结果

以下公布的为本次调查经加权处理后的数据(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时)。

1、老年人口基本背景情况(1)老年人总数及城乡分布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6年底增长为14901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人,占26.3%,农村老年人10801万人,占73.7%;按户籍分类,非农业老年人口4019人,占27.5%,农业老年人口10619人,占72.5%。(2)老年人性别和年龄结构

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8.9%,女性占51.1%,女性老年人略多于男性老年人。按照年龄结构分组,全国60-64岁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为30.3%,65-69岁占25.5%,70-74岁占20.6%,75-79岁占13.1%,80岁及以上占10.5%。(3)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城市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16.4%,私塾占2.4%,小学占34.1%,初中占23.9%,高中(中专)占15.9%,大专以上占7.3%;农村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51.4%,私塾占4.1%,小学占34.7%,初中占8.3%,高中(中专)占1.3%,大专以上占0.2%。农村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

2、老年人家庭结构及居住意愿(1)老年人家庭户结构

城市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占49.7%,其中独居户占8.3%,夫妻户占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占38.3%,其中独居户占9.3%,夫妻户占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增加较快,农村中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比例明显高于城市。(2)老年人居住意愿

城市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37.2%,无所谓21.0%,不愿意的为40.8%;农村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54.5%,无所谓24.0%,不愿意的为20.5%;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与子女生活在一起。(3)愿意入住养老机构比例

城市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1%,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为710元;农村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5.2%,比城市略少,但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仅为121元,对比城市则有巨大落差。

3、老年人收支情况及养老保障覆盖率(1)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

城市老年人为78.0%,农村为4.8%。城市享受退休(养老)金的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为990元;农村684元。

(2)老年人平均年收入和支出情况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支出为10028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885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支出为2691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287元。

4、老年人健康和医疗保障状况(1)老年人健康状况自我评估

城市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的占4.2%,较差的占15.6%,一般的占52.3%,较好的占22.9%,很好的占5.0%;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的占5.8%,较差的占20.7%,一般的占50.4%,较好的占19.2%,很好的占3.9%。城市老年人自我评价的健康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

(2)医疗保障覆盖率

城市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占74.1%,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为25.9%。农村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有44.7%,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为55.3%。可见农村老年人缺医少药、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还很严重。

5、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照料、服务需求(1)生活自理能力

城市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85.4%,能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5.0%;农村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79.0%,能部分自理的占14.1%,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6.9%。城市老年人生活自理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2)日常生活照料需要

城市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9%,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6.7%,而80岁以上则为33.1%;农村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3%,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7.5%,而80岁以上则占30.4%;高龄老人需求明显高于总体水平。

6、老年人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城市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占56.9%,差不多的占39.4%,较不幸福的占3.7%;农村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占33.1%,差不多的占56.2%,较不幸福的占10.7%;城乡差异明显。

城市老年人对自己生活满意的占56.8%(非常满意的10.5%),一般的占32.3%,不满意的占10.9%(很不满意的4.3%);农村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的占42.0%(非常满意的5.0%),一般的占45.5%,不满意的占12.5%(很不满意的4.1%);城市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好于农村老年人。

7、基层老龄工作和为老服务状况

调查的1000个城市居委会(社区)中,66%有老年人活动场地,77%举办过健康知识讲座,49%定期组织老年人体检,77%组织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67%组织志愿者服务,81%开展过普法宣传;在调查的1000个村委会中,30%有老年人活动场地,31%有老年人活动室,24%举办过健康知识讲座,48%开展过普法宣传,21%定期举办老年文化娱乐活动,22%有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

调查的320个城市街道中,有77%开展过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知识讲座,有56%组织老年人定期体检,有82%开展过普法宣传,有69%组织过志愿者服务,有85%开展过慰问老人活动;在调查的320个乡镇中,有53%能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有41%能为老年人减免相应收费,有72%能为特困老年人提供生活补贴,有49%能向特困老人提供医疗救助。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80个城市老龄工作部门都组织发放了《老年人优待证》;在80个县老龄工作部门中,有72%组织过为老年农民提供农副业技术服务。

二、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的变化与改善(2000年至2006年)

将2000年和2006年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基于调查数据,做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1、老年人口规模及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发生显著变化

从2000年到200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1.26亿增长到1.4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0.2%提高到11.3%;全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从15.7%增长到16.4% ;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从1199万增长到1619万,增加了35.0%,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从9.2%增至10.7%,年龄结构的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比例从2000年的26.7%下降到2006年的16.4%,同期农村从60.7%降到51.4%;城市老年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2000年的39.7%提高到2006年的47.1%,农村同期从5.6%提高到9.8%。

2、养老保障和收入水平提高,基本生活有保障

城市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由2000年的69.1%上升到2006年的78.0%,年平均收入从7392元提高到11963元,增长了61.8%;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比例由2000年的4.9%下降到2006年的3.5%;认为自己经济有保障的比例由74.7%上升到80.5%;

农村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由2000年的3.3%上升到2006年的4.8%,年平均收入同期从1651元提高到2722元,增长了64.9%。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救助标准的比例同期由31.9%下降到23.9%。绝大多数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3、老年人医疗保障得到一定改善

近年来社会普遍反映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较为突出。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各种医疗保险覆盖率从51.6%上升到74.1%,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从48.4%降为25.9%;农村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同期也从8.9%上升到44.7%,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从91.1%降到55.3%。比较而言,农村医疗保障覆盖率虽然上升很快,但城乡间差距仍很显著。

4、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不断发展

各项养老社会化服务,在城市都有较大提高,在农村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享受各种社会福利补贴和社会救助的比例由16%上升到19.3%,农村老年人则由15%上升到19.7%;城市老年人领取老年优待证并享受各种优待的比例由40.5%上升到63.9%,享受到特困救助的城市老年人由1%上升到2.4%,得到政府救助的农村老年人比例从5.4%提高到8.9%。

城市社区增加了老年人活动室和托老所,覆盖的老年人分别由51.2%和11.7%上升到70.8%和31.2%;城乡社区都增加了运动健身场地,提高了覆盖老年人的比例,城市由41.7%提高到64.5%;农村则由10.6%提高到18.4%;

5、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

老年人现居住的房屋产权属于老年人自己或配偶的比例,在城市由67.6%上升到75.4%,在农村由38.8%上升到56%;对自家住房状况不满意的比例,城市由22.3%下降到15%,农村由21.6%下降到15.1%;

居所附近提供家政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由45.6%提高到68.2%,农村由3.6%提高到6.8%;附近有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由36%提高到55.1%,农村由3.6%提高到8.2%;城市社区提供老年人饭桌或送饭服务的覆盖率由7.6%提高到19.5%。城乡老年人居住区的各项服务设施进一步规范和便利,社区服务功能得到加强和改善。

6、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逐步上升

调查显示,城乡老年人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参加社区活动、表达群体诉求等方面的意识和的能力在逐步增强。从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的比例由38.7%上升为45.1%;农村老年人了解集体经济状况的比例从11.9%上升到18.8%;愿意与周围有困难的老人聊天解忧的老年人比例,城市同期由50%上升到60.7%,农村的升幅不大,从66.1%升为67.5%;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活动的比例,城市同期由56.4%上升到66.2%,农村从54.0%上升到61.4%;城市中愿意代表老年人向上级组织反映实际问题和心声的同期由52.7%上升到65.5%。

城市老年人继续工作和再就业的比例不是很高,但他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很多人仍以各种方式更加活跃地参与指导生产、参与投资、炒股等社会经济活动;农村老年人很多仍在以各种方式经常性地参与经济活动,坚持干农活的占45.5%,比2000年多1.2个百分点;务工、做生意的占5.4%,比2000年多2.5个百分点, 增加了近1倍。

三、城乡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高达3.2%,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结果,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必然要对养老保障制度和为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加速的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2030年以后将进入最严峻的时期。那时人口红利期也将结束,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双双冲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全社会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亟需作出妥善的制度安排

数量剧增且规模巨大的老年群体,最首要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养和医的基本保障。调查表明,从2000—2006年,城乡老年人在养老保障的选择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把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意愿首选的比例,城市由23.4%升至50.3%,农村由5.1%升至11.8%;而优先选择依靠子女养老的比例同期均有大幅度下降,城市由52.3%降至18.4%,农村由80.8%降至64.6%。这不仅反映出传统的养老观念正在改变,而且更表达出老年人对社会养老保障的期望。可实际上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还处于建立过程中,不仅覆盖面窄,而且保险金额较低,特别是广大农村基本上还被排除在制度保障的范围之外。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养老金(退休金)保障覆盖率2000年男性为85.6%,女性为53.6%,2006年男性为89.1%,女性为64.6%。而农村则仅有4.8%的老年人享有养老金保障;城乡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收入的总体水平和增长幅度仍然偏低。城市中有近20%的老年人年收入处于不足4600元的低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年均中位收入的50%,并且仍有135万城市老年人的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中有27%的老年人年收入处于不足750元的低水平,低于农村老年人中位收入的50%,并且仍有2160万农村老年人收入低于农村困难救助的水平。调查中农村老人非常担心没有生活费来源的同期从12.4%升至14.2%。

从我国老年人2000—2006年消费结构的变化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老年人收入偏低的状况。消费主要还是以温饱为主。2000年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支出在消费结构中占63.3%,农村老年人占77.2%;到2006年以日常生活支出为主的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分别占64.2%和75.5%。

医疗保障方面,城市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离全覆盖尚有较大差距,而农村则不足一半。2000年到2006年,城市中的男性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从67.3%增加到82.9%,女性从36.9%增加到65.9%;农村中的男性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从10%增长到44.2%,女性从7.9%增长到45.2%;2006年城市老年人医疗费支出(已扣除非本人承担医药费)在消费结构中占8.8%,农村老年人更占到10.7%;农村老年人中非常担心生病时没钱医治的比例同期从17%上升到了20%。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城市社区居委会中,有59%缺乏全科医生,56%缺乏护理指导人员,49%缺乏护理员,38%缺乏照料人员,34%缺乏志愿者。农村村委会和自然村在这些方面更是亟待建立和加强。这说明建立切实保障全社会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任重道远。

3、老年人的长期专业护理和社区照料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而社会的为老服务体系还未能真正建立健全起来

老年人对多种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不仅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和专业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且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就长期照料和专业护理的服务需求来讲,近年来城乡日常生活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的相对量虽然变化不大,但绝对数量和规模却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需求也急剧增长。2000—2006年,随着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城市由2000年的42.0%上升到2006年的49.7%,农村同期由37.9%微升至38.3%;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由6.6%升至9.8%,其中城市由8%升至9.3%,农村由6.2%升至9.9%;全国目前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由799万增加到940万,其中城市由154万增加到194万,农村由645万增加到746万;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其中城市由260万增加到370万,农村由1201万增加到1524万。由此使得家庭和社会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城乡愿意到养老机构长期住养的老年人总量增加,按照调查测算,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从2000年的1821万张上升到2006年的2261万张。但我国社会养老机构现有的床位数仅为149万张,与此相差甚远,尚不及需求的1/12。

相对于少数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是绝大多数。当由家庭成员无法承受全部或部分老年人照料服务时,必然期待着社会及社区提供照料服务和指导,以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或缺失。城市老年人对热线服务、老年饭桌(送饭)等服务的需求分别上升了6.1和3.5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非常担心需要时没人照料的从11.3%升至13.4%。这些都给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人长期照料和社会为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的发展状况且很不乐观,调查表明,城市社区居委会中,有老年人活动场地的占66%,农村村委会中则仅有30%设有较为简陋的老年人活动场地,31%设有老年人活动室;城乡社区中能够提供家政服务所覆盖的居家老年人比例,城市为68.2%,农村仅为6.8%;城市社区提供老年人饭桌或送饭服务的覆盖率仅为19.5%;能够提供上门包护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为55.1%,农村仅为8.2%。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面临着老年人长期照料的严峻挑战,建立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康护理和精神慰籍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4、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需求需要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切

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之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能否改善显得尤为重要。总体上,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康积极的,而且还在不断改善中;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他们还有许多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

调查表明,城乡老年人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比例到2006年时仍高达73.6%,只比200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并且单就农村来讲,这个比例反有上升;目前,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在城市为18%,农村为30.9%;特别是不喜欢结交朋友的老年人比例五年来有所上升,城市从2000年的20.4%上升到2006年的23.0%,农村同期从26.8%升至29.8%;有过自杀念头的老年人,在城市占2.6%,农村为4.9%。

这说明老年人在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需要关怀、辅导的要求迫切,社会有义务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积极参与社会、促进代际和谐。

总之,调查中反映出的老年人在相关自身养老问题上的种种担忧,一方面表明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老年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给传统养老模式带来的冲击

还未完全适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养老保障制度和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存在的严重滞后和明显缺陷。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不断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点课题,也是我国老龄事业努力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发展城乡老龄事业的政策性建议

1、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城乡老年人基本生活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在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把广大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当前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发展和完善遗属保险、护理保险、以房养老等新的保证措施,使城乡老年人都能尽快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努力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

要在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和加强为老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下工夫,构建覆盖城乡全体老年人的为老社会服务网络,真正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坚决贯彻十七大精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行公共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老龄事业的投入,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城乡老年院舍及专业护理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为老服务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及路径等设施的建设,为满足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亟需要把“爱心护理工程”的建设摆上日程,尽快为众多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长期照料和护理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对各项为老服务内容的设计推行、服务过程的控制监督和服务结果的评估检查等项管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实现服务质量的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3、全力推动边远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老龄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村的老年社会保障和为老服务却处在一种相对缺失的状态,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更是处于保障水平低下、服务几近空白的状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中央财政须加大对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老龄事业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份额,增加资源分配的倾斜力度,把这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设施建设的责任更多地担负起来,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尽快缩小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巨大反差,逐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城乡协调、地区协调发展的目标。当前亟需结合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把乡乡镇镇建有五保敬老院和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村委会建有老年活动室及为老服务站、基层普遍建立老年协会并开展志愿互助服务活动提到关注民生的高度抓紧办好,使农村老年人也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

4、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要结合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老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认真开展应对人口老

龄化发展战略研究,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影响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推动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高度,深刻揭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把握机遇,科学地提出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国家战略。要认真地研究制定和完善老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各种合法权益。当前要全力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与完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进养老、医疗、福利、救助、社区服务等老年保障法规、政策的制订、修订与完善,全面认真地抓好贯彻落实,为老龄事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

第五篇:201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情况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吴玉韶(2012年7月10日)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全国老龄办,向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对老龄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发布两条新闻。

一、关于今年“敬老月”活动的安排

二、关于201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情况

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指导和支持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这是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唯一的部门老年人状况科学调查,也是继2000年和2006年之后的第三次全国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通过三次追踪调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进入老龄化10年来老年人口基本状况、老年人养老保障和服务需求以及我国老龄工作的动态发展情况,还对比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口基本生活变化以及老年人养老保障和服务需求的变化趋势,这对研究了解我国老年人群体基本状况以及老年人群服务需求的变化状况,对党和政府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老龄政策,推进老龄事业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2010年12月1日0时为调查时点,调查通过与规模成正比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的,样本分布在160个市县(区)中640个乡镇街道的2000个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共入户访问2万名老年人,获得有效总样本19986人。

追踪调查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汇总结果进行了加权处理,可以推论调查时点我国大陆地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总体状况的估值。调查数据很丰富,主要数据已印发,我摘要发布主要数据和相关情况。

(一)我国城乡老年人群体基本状况

(一)老年人基本特征

男性占49.0%,女性占51.0%;随年龄增高,女性比例呈加大的趋势,80周岁及以上人口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41.8:58.2。年龄结构,60-69岁低龄老人占56.2%,70-79岁中龄老人占32.0%,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11.8%。

(二)退休、在业与再就业状况

城镇老年人2.3%离休,72.1%退休,0.5%仍在工作,21.3%从未正规就业,其他3.8%;女性老年人从未正规就业的比男性高23个百分点。城镇再就业(含反聘)的占7.2%。农村有44.3%的老年人仍在干农活,务工、做生意的占8.6%。

(三)经济保障、收入和支出结构

社会养老保障(退休金、养老金)覆盖率,城镇84.7%,月平均退休金1527元;农村34.6%,月平均养老金为74元。城镇平均年收入17892元,农村平均年收入4756元。城镇平均年支出为15819元,其中个人承担的医药费1565元;农村平均年支出为4759元,其中个人承担的医药费378元。

(四)住房、居住意愿与环境

城镇老年人拥有自己产权住房的75.7%,属于子女的14.8%,租公房4.9%,租私房1.6%,其他占3.0%。农村拥有自己产权住房的为71.2%,属于子女的为26.5%,租公房0.2%,租私房0.4%,其他占1.8%。

城镇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38.8%,无所谓24.7%,不愿意的36.5%;农村分别为53.6%,21.5%,24.9%。

入住养老机构意愿方面,城镇11.3%愿意入住,自报个人(家庭)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1016元;农村为12.5%,可承担费用172元。

(五)社区服务与利用

城镇自报社区为老服务知晓、利用与设置需求情况,37.4%有上门护理服务,2%有过利用,22.8%认为需要;46.5%有上门看病服务,6%有过利用,31.8%认为需要。农村自报对社区为老服务知晓、利用与需求情况,9.9%有上门护理服务,3.2%有过利用,47.7%认为需要。

(六)居住安排和社会参与

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城乡合计“空巢”老年人占49.3%,城镇 “空巢”老年人占54.0%,农村 “空巢”老年人占45.6%。

城镇72.7%和农村68.1%的老年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城镇80.1%、农村72.8%对本地实施的优待政策表示满意。城镇61.9%、农村46.5%的老年人知道国家有老年法。

(七)健康状况、自理能力与照料需求

健康状况自评,城镇很差4.0%,较差15.1%,一般53.0%,较好23.2%,很好4.7%;农村很差6.0%,较差22.5%,一般50.5%,较好17.7%,很好3.3%。城乡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失能)的老年人1208万(6.8%),有部分自理困难2824万(15.9%)。其中,城镇失能438万(5.6%),自理困难971万(12.4%);农村失能775万(7.8%),自理困难1847万(18.6%)。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比例,城乡合计13.7%,其中79周岁及以下10.2%,80周岁及以上39.9%;城镇分别为12.8%,9.2%,39.9%;农村14.4%,11.0%,39.9%。

(八)医疗保障、健康风险与卫生保健服务

城镇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有95.3%;农村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有98.3%,其中符合新农合参保条件的老年人参保率为99.9%。

城乡15.7%的老年人一年内出现过跌倒,跌倒老人中的71.5%有不同程度受伤。我国有9.0%的老年人一年内发生过失禁情况,失禁人群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使用辅助卫生用品。就医便利情况评估,城镇:方便74.3%,一般16.6%,不方便9.1%;农村:方便65.3%,一般19.4%,不方便15.3%。

(九)心理健康、幸福感与担忧

24.3%的城乡老年人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城镇、农村分别为31%和19%。有16.5%的城镇和28.6%的农村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独。城镇感觉较幸福的占58.9%,差不多的37.5%,较不幸福的3.7%;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的61.3%(非常满意的9.8%),一般的占29.6%,不满意的占9.1%(很不满意的4.1%)。农村感觉较幸福的占35.4%,差不多的55.7%,较不幸福的8.9%;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的占46.4%(非常满意的6.7%),一般的占40.3%,不满意的占13.3%(很不满意的4.5%)。

(二)10年来我国老年人生活八大变化趋势

综合比较三次调查结果,我国进入老龄化10年来城乡老年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总体向好,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老年人口和老年人生活呈现出八大变化趋势,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全面重视老龄工作,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成果。

1、老年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0年来城镇老年人年均收入增加了1.1倍;领取退休金的比例从69.1%上升到84.7%;国家连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城镇老年人得到基本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年均总收入10年增长了1.5倍,其中年均公共转移性收入由60元增加到784元,增长12.1倍。城乡老年人认为收入大致够用的比例分别由58.5%和46.7%上升到61.7%

3和52.8%。

2、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10年来,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断提升,农村从2000年的8.9%,到2006年的44.7%,而2010年已达98.3%,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老年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障的比例达到95.3%,比2000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

3、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提高

我国老年人的综合社会参与率超过81%。城镇老年人再就业率上升1.3个百分点;经常参加社区公益互助活动的老年人增加6.7个百分点。

农村老年人一直保持村委会选举的高参与率,达79.8%以上;近半数的老年人关心村务公开;老年人劳动和经济参与率从44.3%上升到52.8%。

4、老龄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多元化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老龄综合服务覆盖面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城镇上门护理服务增长3.9%,利用增长三分之一,需求增长83.9%;上门做家务服务增长近1倍,利用该服务增长4.8倍,需求增长2.9倍;老年饭桌或送餐服务增长7.9倍,利用增长88倍,需求增长5.1倍。农村上门护理服务增长1.75倍,利用增长3倍,需求增长1.24倍;上门做家务服务增长1.06倍,利用增长3倍,需求增长1倍。

5、居家养老意愿占据主流

调查显示,城乡大部分老年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居住方式选择基本一致,大部分老年人愿意独立或与子女共同居住在环境熟悉的社区,居家养老的意愿始终占据主流。反观老年人居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10年间从18.6%降到11.3%,农村老年人则从14.4%下降到12.5%。在我国,居家养老是既符合传统习惯,又适应现实国情的主要养老方式。

6、空巢、独居老年人显著增加

2010年,城乡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3.2个,其中城市为2.7个,农村为3.6个,较2000年和2006年均显著减少。户均人数从2000年3.3人,2006年3.1人,下降到2010年2.9人。城乡空巢老年人占49.3%(其中独居9.7%,仅夫妻同住39.6%),较2006年增加8个百分点,较2000年的增幅达到10.4个百分点。10年来,城镇空巢老年人的比例由42.0%上升到54.0%,农村相对应地由37.9%上升到45.6%,增幅都相当明显。其中城镇独居老年人比例由7.4%上升到8.6%,农村从8.3%上升到10.6%;城镇仅夫妻同住老年人的比例由34.6%上升到45.4%,农村从29.6%上升到35.0%。空巢老人不断增多,是子女数减少、居住

4安排变化、住房市场化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社会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精神慰籍提出了新的要求。

7、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

多数城镇老年人有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呈上升势态。10年来,不认可自己“老了”的比例上升,城乡为14.8%、20.4%、24.3%,城镇从24.3%、26.3%到31%,农村从11.9%、14.5%到19%,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心态呈年轻化。孤独感呈明显下降趋势,城市为22.6%、18%到16.5%;农村为33.1%、30.9%到28.6%。

8、老年群体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老年人中未上过学的比例由52.8%下降到30%;接受过小学、初中、高中(中专)教育的比例,10年来分别增加了6.8、10.4和3.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增加1.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得益于新进入老年阶段的低龄老年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对老年群体的整体受教育水平起到了拉升作用。

三次追踪调查数据表明,我国老年人整体保障、健康、参与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老年人保障和收入水平较低,抵御风险能力弱;护理照料需求增长明显,照料服务资源短缺;健康风险因素多,医药负担仍沉重;居住安排更倾向于独立居住,家庭“空巢化”日趋严重等问题和挑战。

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任务,要逐步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重视老年人健康和卫生保健需求,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拓展老龄服务内容,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巩固和加强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为家庭照料提供政策支持;重视和加强老年人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众组织建设等。

下载宜宾市老年人口比重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宜宾市老年人口比重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宜宾市简介

    宜宾市简介宜宾市辖2区8县—— 全市幅员面积1329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至2009年底为53.0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为: 翠屏区和南溪区。 县分别为:宜宾县(人口102万)、江安县、长宁县......

    宜宾市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和教学实验研究教材 宜宾地理 (修订稿) 自 贡 乐 山 市 泸 市 州 市 云南省 云南省 中考知识要点之:宜宾市乡土地理 ★宜宾的地理位置:国家二级历史文化名城......

    宜宾市水务局文件

    宜宾市水务局文件 宜水发„2010‟1号 宜 宾 市 水 务 局 关于印发二〇一〇年宜宾市水务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水务局、直属单位、各科室站: 现将《二〇一〇年宜宾市水务工......

    宜宾市商业银行考试内容

    宜宾市商业银行 1银行简介 宜宾市商业银行于2006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营业(全称宜宾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原宜宾市城市信用社基础上改制设立的股份制地方金融机构,是宜宾......

    2014年宜宾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7日在宜宾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宜宾市市长 徐进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一年的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查,并请市......

    宜宾市商业银行喜报

    喜报市政府: 2012年,我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通过全行员工共同努力,到12月18日,宜宾市商业银行存款突破一百亿元,达到100.43亿元,比年初增加12.39亿元,增幅14.07%......

    关于宜宾市交通运输部门

    关于宜宾市交通运输部门 2014年部门决算编制的说明 按照决算管理有关规定,部门决算编报内容包括交通运输部门(含交通系统下属市级财政预算事业单位,下同)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情......

    未来水产养殖占比重

    未来全球养殖水产品比重或达62% 2014-02-08 09:28:27来源:驻美国经商参处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备受重视,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工作重点。近些年的时间全球各国积极发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