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素质教育之舟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教育考察报告
乘素质教育之舟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教育考察报告
一、确定发展目标,推进跨越式发展进程
二、素质教育与教育素质一齐抓
三、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全员聘任制
要实现一流的发展目标,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实现一流的管理,必须首先从体制和机制上着手改革。首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实行校长责任制,在原来只有“三处一室”管理框架基础上,以不增人为原则,增加了三个年级组和体卫艺处,迅速实现了学校全方位管理的规范与高效。其次,从机制上进行调整。五年中共制订各项规章100多项,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实施97年和99年制订的《宜昌市一中聘任制方案》、《宜昌市一中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方案》、《宜昌市一中校内津贴调整方案》,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从中层干部到一般教职工都竞争上岗,迅速实现了“干部可上可下,人员可进可出,职称可高可低,收入可多可少”的竞争局面,机制的调整在极大地激发了学校发展活力的同时,还实现了管理“自动化”的高层次目标。
第二篇:乘素质教育之舟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教育考察报告
乘素质教育之舟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教育考察报告
作为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按规定,教育考察是其中一项内容,所以,在湖北教育学院70周年大庆的当日(11月2日)7点半钟我们一行30人在班主任陶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湖北宜昌的旅程。经过4个多小时的汽车颠簸后,在中午抵达宜昌,1点半钟即往宜昌一中参观。我们受到宜昌一中领导的欢迎。该校语文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教研情况,第一课上课铃响后,我们进入课堂,听了一位女教师一节《病梅馆记》的语文课。课后,我们参观了学校的电教设备,活动场所以及校园内的各个角落。之后,又用半个多小时时间,听陶校长介绍该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离开宜昌一中后,我们抵达码头,乘“环宇1号”游船逆流而上,直指奉节。3日10时登白帝城,游览三国时期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到1点返回游船,在归途上欣赏三峡风光,晚11点抵宜昌过夜。4日早乘车登坛子岭,参观三峡工地,参观完毕后,第三次回到宜昌市区,吃中餐后,坐车返回武汉。应该说,整个考察活动,安排经较仓促,考察内容也并不是很多,但就所看到、所听到的而言,我们觉得有些收获的,特别是作为本次活动重点的宜昌一中,给大家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宜昌一中,是湖北省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省级重点中学,创办于1910年,是川东鄂西地区最早的官办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在职教职工170人。校园面积90亩,分成规范的学习、运动、生活三大区,环境优美,建筑面4万平方米。近五年来,扎扎实实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首先,该校学生人文素质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在《中国青年报》、《中学生》等全国20多家媒体上发表文章近百篇,2001年参加上海《语文学习》杂志主办的全国中学生“蔡同德”杯作文大赛,19人获奖,竟占全国获奖总数的六分之一,引起极大反响。其次,科技发明创新冠于湖北,走在全国前列。近三年来,全校发明创新近2000项,获全国发明创新大赛奖7项,省团体冠军2项,单项奖40多项,已有40多作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第三,体育竞赛和学科奥赛冠于宜昌,达到省先进水平,学校单独组建篮球队与足球队代表宜昌参加全省中学生球类运动会,校田径队参加省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团体名次总是排在前几名;学科奥赛,去年全国一等奖9名。第四,高考升学率超常规地攀升,今年达到90%以上,一类重点达到50%以上,升入清华、北大、复旦等12所著名学府达到120人。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绩呢?下面试从几个方面介绍该校的具体做法。
一、确定发展目标,推进跨越式发展进程
社会在迅猛发展,学校该如何发展呢?作为学校领导,要有一种前瞻意识,使命感。宜昌一中领导班子,就有这么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们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指导学校的工作,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断开创新局面。1997年4月,有感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赋予教育的使命,召开了在学校发展史上深具意义的第四届第一次教代会,讨论通过了宜昌一中五年发展规划和十年奋斗目标,确定了“五年打基础,实现省内一流,十年腾飞实现全国一流”的发展蓝图。次年又召开了四届三次教代会,讨论通过了《宜昌一中五年发展规划和十年奋斗目标三年实施方案》,又提出了创全省“最佳文明单位”和“素质教育模范学校”子目标。在大部分发展指标提前实现的情况下,又于2001年召开了五届三次教代会,讨论通过了《宜昌一中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在目标的感召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奋斗,加快了发展步伐。五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成倍增加,投资4千多万元,搬迁校内民房31栋,扩大校园面积6千多平方米,扩建校舍近3万平方米,装备教学设施达到400多万元,实现了以信息技术为重心的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流的硬件建设加上一流的质量,使一中成为全市中学生向往的地方。
二、素质教育与教育素质一齐抓
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保证素质的长期实施而非昙花一现,才能培养富有活力的开拓型人才。学校突破师资培养的旧框框,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新理念通过教科研的途径提高师资水平及其社会地位。几年来,开展“英语单元整体教学”,“青少年巨大潜能开发”等十个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以轻负担高质量为目的,集体攻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年来,学校生均三年在校学习时间比在市同级可比学校少80天(每天以8小时计)。生均三年作业量少600个小时,但高考升学率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其他学科竞赛、体育、科技发明等方面的指标更是遥遥领先。另一方面,教育的素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三年来,已有3位教师在全国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20多位教师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劳技课教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全国青少年电子技师特级导师罗凡华出版的第19部著作《点明发明—青少年发明创造方法与实例分析》,被列为全国中小学发明创造课推荐教材。
三、扎扎实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抓学生“自治”是宜昌一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97年开始,学校废除从应试教育衍生出来的保姆式德育方式,民主选举学生干部,让学生充分享受班级和学校常规管理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民主管理学校,真正做起了学校的主人。第二步,抓课程结构的调整,建立素质教育基本框架。1999年学校召开第四届第四次教代会,讨论通过了《宜昌一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系统地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用“三三三制课程结构”规范素质教育的健康开展。第一个“三”是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课等三张课表指挥常规教学,以55%的时间用于第一课堂必修课的教学,用45%的时间用于学校开发的42门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第二个“三”是每年举行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作为展现和交流素质教育成果的舞台。第三个“三”是举办三大报刊《宜昌市一中报》、《一中教研》、《前茅》作品素质教育的论坛和基地。这一课程结构,彻底结束了应试教育第一课堂一统天下,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奔命的局面,形成主体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做学习的主人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四、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全员聘任制
要实现一流的发展目标,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实现一流的管理,必须首先从体制和机制上着手改革。首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实行校长责任制,在原来只有“三处一室”管理框架基础上,以不增人为原则,增加了三个年级组和体卫艺处,迅速实现了学校全方位管理的规范与高效。其次,从机制上进行调整。五年中共制订各项规章100多项,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实施97年和99年制订的《宜昌市一中聘任制方案》、《宜昌市一中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方案》、《宜昌市一中校内津贴调整方案》,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从中层干部到一般教职工都竞争上岗,迅速实现了“干部可上可下,人员可进可出,职称可高可低,收入可多可少”的竞争局面,机制的调整在极大地激发了学校发展活力的同时,还实现了管理“自动化”的高层次目标。
第三篇:考察报告:走特色发展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走特色发展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赴沈阳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考察情况汇报
传媒艺术分院张春诚
根据学院考察组统一安排,结合我分院学科发展和教学情况,我对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和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进行了对口实地考察,下面从考察基本情况、经验和启示、几点建议三方面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沈阳大学(以下简称沈大)文化传媒学院组建于2005年7月,现有汉语言文学(含师范方向),历史(师范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含播音主持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专业,在校生1533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4人。学院有沈阳大学清文化研究所(沈阳社会科学院清文化研究所)科研机构,现有专兼职研究员15人。由于学院正在搬家没有进行交流。
东北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东财)新闻传播学院始建于1996年,始称商务文秘系,2001年改为文化传播系,2006年改为新闻传播学院。现有教师31人,其中副教授7人,讲师9人,助教8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9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现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与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广告学专业。自1996年建系以来,已有7届毕业生,共236人。
二、经验和启示
这次考察,我们确定的重点是在整体考察传媒艺术类院系的办学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分院学科实际,重点考察传媒艺术学科设置、办学方式方法、教学设施、师资等问题,为创办传媒艺术本科专业做准备。通过听介绍、座谈交流、实地参观和查阅资料,我们对两所院校传媒艺术学科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分院刚刚起步的艺术类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一)科学的院系和学科发展定位是院系发展的基础
沈大文化传媒学院是一所教学型、文科类、综合性学院。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院办学宗旨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专注于“和谐社会”的人文文化建设,本着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当代文化、植根德性伦理、构筑价值理性的教育理念,通过严谨、生动、求实、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的语言、文学、历史、传媒等人文文化意义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创作型、研究型高级人才的塑造奠定基础。
我们感到他们办学“强调突出地方大学特质,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沈阳、面向辽宁,不断扩大辐射范围”的办学理念对我们有启发。质量建设上,他们重视从生源状况和学生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和地方实际出发,科学定位、规范务实,保证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特色建设上,知难图存,鼎新自强。坚持教育内容有特点、有创新,追求学生在校学习有动力、有激励,毕业成才有强项、有专长,就业市场有方向、有保障。
东财新闻传播学院则强调依托于“东北财经大学的经济学科优势,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本着厚理、明经、务实、用广的办学特点,造就既具有较高的文学文化修养,又懂得经济管理,熟练掌握公关协调、秘书管理、新闻传播、广告媒介运作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综合类院校发展传媒艺术学科有利于提高学院的办学效益
交流中东财新闻传播学院赵院长谈到办学效益问题。传媒艺术类学科学费较高,东财新闻和广告专业是7100元,学费是一般学科的2倍。另外,传媒艺术设计专业在面向社会服务上也有很大操作空间,如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有一个文化传媒公司公司和礼仪学会,每年都有可观经济效益。
从社会效益看,传媒艺术类教师参与社会活动较多,对学校会产生很大影响。沈大文化传媒学院院长金晓辉教授经常参加沈阳电视台节目制作,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学生参加各种展览和竞赛获奖对学校也是一种宣传。
另外,通过考察我们感到传媒艺术教育对各学科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的具有很强辐射和补充作用。
(三)传媒艺术类院系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沈大文化传媒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现代的质量观。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在市内外建立了二十余家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出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毕业生。在校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省、市各项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起到了中坚作用。学院组织创刊《文化传媒周报》培养学生的编采能力、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东财新闻传播学院历来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多次组织学生前往各地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实习,实习学生已在大连日报、半岛晨报、锦州日报、本溪日报、时代商报和大连电台、沈阳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近百篇。辽宁电视台在2004年4月对该院进行了专题报道。
2、注重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
东财新闻传播学院长期与日本、韩国几所大学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共享专业信息,曾先后有五名教师到日本北九州国际大学、韩国议政府高等学校、韩国水原高等学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
3、注重教学质量建设
东财新闻传播学课程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建立了网络课程体系,重点课程实现了师生网络交流互动。大学语文课程成功加入“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使学生真正获得实际工作能力,为学生择业迈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据统计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文秘与新闻专业都在就业热点排行的前十位,就业率达 92%以上。
东财新闻传播学毕业考研学生比例较大,2008年有27人分别考取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和辽宁大学的研究生,有1人被保送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4、注重教学投入
沈大文化传媒学院建有实验中心,包括400平米综合演播厅、影视观摩厅、影视编导训练厅、采访训练厅、镜头前训练室、播音训练室、影视拍
摄实验室、高清影视制作实验室、录音室、三维动画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线性编辑室等。图书资料室现有报刊百余种,藏书两万余册。
东财新闻传播学院建有相关实验室,其中文秘同声打字实验室很有特色。
三、几点建议
(一)要抓住有利时机重点发展传媒艺术类专业,提高办学效益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学院目前联合升本初期,要广泛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深入分析学院现有学科,积极开展吉林省经济建设需求调研活动,以本科专业目录为依据重新整合专业,建立符合学院现状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为今后学院学科发展建立基本框架,是目前学院一项紧迫而必须的任务。
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发展产业,越来越得到各地重视。学院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重点发展传媒艺术类学科。
(二)深入研究分院发展定位,为分院发展打好基础
我分院传播艺术学科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科建设,以人为本,坚持创新、交融优化、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走特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改革与发展,自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努力实现分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本科专业为核心,以现代应用技术培养为重点,集约原有建设基础好,社会需求好具有和本科专业一定内涵联系的专科专业,围绕艺术传播学科的研究与发展,组建以现代应用技术优势为特色学科群体,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我们根据学院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建议用五年的时间建立以动漫、广告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目录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对应)本科专业为主,以广告设计与制作和文秘专科为辅,以培养掌握现代应用技术为特色的基本学科框架。
(三)研究学科发展规律,发挥传播艺术学科群建设优势
学院刚刚建立,以分院现有专业为基础建立合理的本专科专业相结合的新的学科群是当前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今后学科和谐发展的关键。做为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门类的文学学科如何建设将会对学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
过认真研究考察逐步建立特色艺术传播类学科群,形成动漫、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组成的学科群,发挥群体效应,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间相互协作,促进专业融合、渗透,这将为学科增强优势和增加活力提供可持续性动力。
(四)根据传媒艺术学科的特殊规律,创造促进其快速发展的条件 要打破我院原有对艺术学科的办学方式的认识,按照艺术学科的特殊规律,给艺术类专业特殊政策,创造促进其快速发展的条件。比如艺术设计专用教室,班级建制不能超过30人;教师上课评定标准;实训课经费; 系环境建设等。
(五)加强社会交流与合作办学,扩大学科社会影响,提高办学效益加强社会联系和交往,深入挖掘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交流与合作办学活动。根据学科需要建立实用能够满足需要的社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加实习。研究探讨多种合作办学方式,充分利用我分院现有教学资源,尽快建立起分院国际联合办学、省内校级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院系合作办学体系,扩大学院办学效益,增强社会影响力。
2009年10月
第四篇:环保是实现跨越式发展之基
环保是实现跨越式发展之基
周歆昕
2012年第1期 ——生态建设
推进跨越式发展,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无疑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建支点的一个重要战略基础。我们要夯实这个基础,以强化环境保护来优化我省的经济发展,来引领发展方式转型,推动跨越式发展,促进战略支点的构建。
一、进一步加大污染物总量减排力度,为跨越式发展腾出新的环境容量
通俗地讲,环境容量就是一个区域在确保一定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它反映的是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显然,它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环境监管、治污工程、结构调整等多种措施强力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减排工程1680项,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能力602万吨/天,200兆瓦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脱硫,关闭各类污染企业(生产线)705家(条)。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7.08%和11.78%,大比例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减排任务。而且全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这为我省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十二五”期间,我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仍在高位运行,据预测,全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将分别新增31.53万吨和2.35万吨。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将分别新增12.36万吨和15.12万吨。这势必构成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瓶颈。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腾出新的环境容量空间。
减排的重点,一是要毫不留情地淘汰落后产能。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坚决实施关停。二是要千方百计地实行农业农村污染的减排。过去,农村、农业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防治,减排空间相对较大,路径得当事半功倍。三是全面改造提升现有治污设施处置能力。比如,我省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尚不具备有效的除磷脱氮能力,垃圾处理厂尚不具备渗滤液处理能力,火电厂烟气净化系统尚不具备去除氮氧化合物的能力,不少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还不能按照不断提高的国家新标准实现稳定达标。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改造提升。
二、合理利用和配置环境容量,为跨越式发展优化经济布局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视角来看,科学合理的经济布局应该是让环境容量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反过来,环境容量应该尽可能地配置到最需要发展,最能带动全局发展,最能促进跨越发展的区域和行业。所以,“十二五”期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全省环境容量的合理配置,并以此优化经济布局。在产业规划中,将大水耗、大排放的产业布置到水环境容量大的区域,将空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项目尽可能布置到大气流场扩散条件较好的区域。全省在分配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指标时,对那些过去不够发达,排放基数相对较小,“十二五”要集中大发展、大跨越的区域,应该分配更多的允许排放指标。比如,黄冈市,地处我省长江干流的尾端,下游相当一段距离范围内没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也没有重要保护区,如果我省要上马建设化工、造纸、印制线路板等污染物排放量相对大一些的项目,它比其他一些城市应该更加合适。由于黄冈过去经济一直不够发达,排放基数也小,“十二五”期间应该给予更多的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空间。按这样的环保思路,我们就有理由让黄冈在“十二五”期间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理由让其成为承接武汉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当然,全省环境容量到底该如何配置,产业该如何优化,要靠我们科学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来确定。
三、依靠科技进步突破环保技术瓶颈,发展湖北优势产业
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充分扬我所长,发挥自身优势。但我省一些本可以成为优势产业的行业,或优势本来可以得以更加伸展的行业,因为环保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比如,矾矿资源开发、皂素生产、磷矿资源开发利用等等。
当前,五氧化二钒在钢铁、电池、化工、金属合金、玻璃、医药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市场前景愈来愈好的资源产品。含矾石煤是提取五氧化二钒的重要原料资源,我省含矾石煤储量十分丰富(25.6亿吨),但由于过去五氧化二钒提取工艺过程中严重的水、气污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制矾项目几乎成为了污染项目的代名词,矾资源开发利用被限制。目前,我省已有科研机构及先行先试的企业在解决其环保问题方面有了重大突破,解决了治污难题,这个产业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将是我们身边的千亿元产业。
皂素是生物医药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而我省是最有条件发展皂素工业的省份之一——鄂西北适宜生长并大量种植着生产皂素的原料黄姜(多时曾高达70万亩左右)。同样因为污染问题,该产业的发展过去一直被限制。多年来我省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一直在努力攻关,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果解决了污染问题,这也将是个可以实现跨越发展的产业,会是我们身边的又一个千亿元产业。
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是我省的一个大产业,但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依然不小。如果这个产业要想实现新跨越,在“十二五”做得更强更大更好,就要进一步突破环保瓶颈。
当然,我省可以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或优势可以更加伸展的产业远不止这三项。但对待那些因环保问题而成为发展瓶颈的产业,我们应该树立一种适应跨越发展的理念:纯而又纯的“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业是没有的,任何一个项目只要环保技术瓶颈解决了,成为循环经济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是一个健康的产业、绿色的产业。
总之,只要我们注重环境保护,认真解决上述三方面的问题,我们就能把落后产能的环境容量腾出来,上马建设真正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项目;把农业农村的环境容量腾出来,上马建设工业项目或新型农业项目;把普通行业的环境容量腾出来,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从而聚合各种优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
第五篇:会议提出了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任务
会议提出了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总体战略方向、具体战略选择和必须着重把握的原则。
目标任务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新疆实际的发展路子,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要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明显加强,社会稳定明显巩固;到2020年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文明进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发展进步的基本前提,努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总体战略方向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
具体战略选择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
必须着重把握的几项原则是:一是必须坚持科学跨越发展;二是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必须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五是必须着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把社会主义优越性和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发挥和放大19个省市援疆的作用,建立具有新疆特色的富于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
张春贤在讲话中指出,目前,新疆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进入了把新疆建设成为西部强区、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的阶段,不断满足全疆干部群众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愿望的阶段,全力以赴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的新阶段。全疆各族干部群众要深刻认识到搞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局,从政治和历史的高度把握战略机遇,树立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雄心壮志,不断开创新疆工作的新局面。
张春贤指出,兵团军垦战士长期以来忠诚党的事业,无私奉献,屯垦戍边,有效发挥了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作用,成为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固堡垒和发展经济、团结各族人民的坚强柱石,为开发和建设新疆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当前,兵团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自治区要支持兵团在经济发展中的“转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支持兵团加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兵地交流与协作,共建大项目、共谋大发展,加快推进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支持兵团发挥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作用。
张春贤强调,按照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速经济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牧业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程,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二是切实改善民生,重点放在住房建设、生活设施、双语教育、就业再就业、人才培养、社会保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工程、交通、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为重点,为未来新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强大后劲;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确保新疆山川秀美、绿洲常在;五是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和民族团结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群众和谐相处,保持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六是做好社会和谐工作,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高度重视和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七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革党的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张春贤要求,要积极协调配合各省市援疆工作,同援疆省市一起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确保对口支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原则,把援助资金主要用在改善民生上;不断创新对口支援工作方式,增强新疆长远发展后劲;改善民生项目要高起点建设,做一件成一件,确保10年、20年不落后。
张春贤对扎实有效抓好近期各项工作提出要求,全疆上下要瞄准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合力;在解放思想中推进工作落实;要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形成务实高效之风;抓好重大项目、当前经济运行、农牧业生产及防灾减灾工作。
努尔·白克力在5月27日的会议闭幕总结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始终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兵地经济融合发展,团结动员全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努力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提出了“五个坚定不移”的战略部署,即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对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所作的重要部署,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必将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既是当代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辉煌历史,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辉煌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深刻揭示。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起来,但还不成熟、不完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产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仍然要靠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要把改革奋力推向前进,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必须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