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石壕吏》为例说师生互动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以《石壕吏》为例说师生互动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石壕吏》师生互动模式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一直追寻的目标。今天,新课标,新理念促使我们更加努力的去赢得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所以我们在此探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使它更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效果,这就是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伴随着素质教的整体推进,传统的灌输式语文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单纯的认字、释词、硬性的背诵,刚性的讲解都已经被摒弃。许多语文老师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改变自己的教课模式,以力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但同时伴随社会的发展,学生求知方法以及课程设置的变化又对语文这一工具课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教学和学习中,除了智育和美育的培养外,更多的则是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勤思考、多思考,学习一种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于是多种新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其中师生多边互动的教学模式又备受青睐。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多边互动教学呢?答案不一而足,把师生之间的问答作为互动教学模式是很多老师对它的狭义理解,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现就以《石壕吏》一文的施教过程为例,谈谈我对语文课师生多变互动教学的理解。
《石壕吏》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单元整体要求在学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时,其一目标就是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托的情怀,基于这一目标,把课堂教学模式设置如下:
一:概说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李杜之诗。二:范读全诗或者听录音,简介写作背景,特别是安史之乱。
三:互动开始,师生开始交流。
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杜甫,于是学生有如下回答:
1、杜甫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是“史诗”。
2、他的诗作早晚期风格不一样,晚期的作品比较沉郁。
3、他的诗作大都关心民众的疾苦。
4、他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关心国家安危。
„ „
针对上面的回答,教师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说法。学生开始活跃起来,于是教师让他们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有以下提问:
1、官吏为什么在晚上“捉人”?
2、为什么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要去参军?
3、课文中官吏并没有问什么,老妇人却要回答这么多?
4、从最后一段来看,老妇人被抓走了,那么这一家人今后该怎么生活?
5、老妇人发出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感慨能说明什么问题?
问题不一而足,但归纳起来有这几个,教师可以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先解决,教师再概括归纳,得出如下答案:
1、平息安史之乱的战争已有三年多了,唐兵败退,抽丁补充兵力显然已
不是一次两次,老百姓对此已有了提防,官吏在夜里“捉人”是为了能捉到人,可见官吏手段的凶横和残酷。
2、因为战争,又因为多次抽丁抓人,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被抓走,这显
然是无可奈何之举,并非是兄弟三人都愿意去参军。
3、课文中虽没有明确提到官吏的追问,但从老夫人的回答来看,显然是
被逼的回答。因为老妇人很希望他们快点离开,并不愿意多说话,因而我们推断是官吏逼迫所致,并非自愿去说。
4、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沉默好久,最后大多同学认为这家人很难再生
存下去,有少数同学希望那个活着的儿子能回来。
5、文中的老妇人这样的感慨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和无助的交织,“死去的就
已经完结了,活着的还苟且活着”,其实也暗示出活着的那个儿子也会赴前面两个儿子的旧尘。这既说明战争的残酷,也说明老百姓生活在战争所带来的水深火热之中。
在探讨完这些问题后,同学们都已非常激动,他们内心有了一次深刻的震撼:难啊,在战争中活者难,在战争中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更难!这个时侯再让同学们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们已不再站在肤浅的文字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进一步深入到作品本质上去思考问题,不再是以普通的心情去读诗篇,而是用一种深沉的凝重的情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后,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史之乱”到底给谁带来了灾难?是没落的唐王朝,还是普通的老百姓?
2、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对战争深恶痛绝,诗作表面来看,他在歌颂石壕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是否以此就可以说明诗人期望唐军平定安史之乱?这和他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矛盾吗?
3、作者在诗作中充当了一个旁听者的角色,为什么不去劝阻?他也会被抓吗?
这三个问题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因而不要求他们回答,需要教师说明,学生总结,然后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历史上的“安史之乱”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这场战争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从政治、经济上都有很大破坏,而实际上带给普通的老百姓伤害最大。杜甫所到之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的哭声。”我们可以用家破人亡来形容这个时代。
2、这反映出诗人当是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的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平息叛军,得到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生活,有表明他为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既有对统治阶级专横的鞭挞,又有对人民的安慰和哀痛。
3、作者不能去劝阻,正是他思想上矛盾的体现。他不会被抓,因为他是
唐王朝的小吏,他有同情心,也有报国之志。
此时,师生交流完成。我们都在情感深处产生了共鸣,师生共同融入了课文的氛围中,思想上有了碰撞和统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双方都不能喧宾夺主。
四、效果检测。
经过这一阶段的交流,课堂的内容已经完成,现在就以学生的背诵情况来检测,教师充当“官吏”的身份来问,学生以老妇人的身份作答,加深理解。
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
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夫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师:吏,妇的一组对照是?
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师扮官吏: 你家有男子吗?
生扮老妇: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已矣!
师扮官吏: 家中还有谁?
师扮官吏: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师扮官吏: 不行,一定要人!
师扮官吏: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师:结果怎么样?
生: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以看出学生的理解很深入,目标效果达成。
五、巩固与作业。
此环节可以简介戏剧的一般常识及体裁模式,让学生把此诗改写成一则
独幕短剧。
至此,整个课堂环节完成。从上面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师生的一问一答这样简单的模式,它是学生与老师以课堂为平台,以课文内容为交流对象的一次双方情感交流过程,是师生在情感碰撞统一后的一次共鸣过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独立的、自主的、科学的施教和接受过程,也是体现人文教育,大语文教育的过程。
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改
变,双方虽然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思想,但不能超越这个界限。我们可以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但始终不能放弃知识、能力、情感三大基础目标,这是教师必须要把握的一个环节。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理念下,在课堂教学形式日益多样化,知识多元化的今天,正确运用师生互动模式于课堂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模式。
第二篇:三主六环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三主六环”教学模式的发言稿
-------邓玲玲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也随之改变,素质教育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汝南教学模式随之而起,作为汝南庞大师资力量中的语文教学中的一员,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汝南模式“三主六环”教学模式的看法:
我们二年级语文教学属于低年级,所以我们的侧重点也不同,低段语文教学明显区别于中高年级段在于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教学教学 坚
持 识
写
分 流,多 认 少 写的 原 则。识字教学提倡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强化字 理 识 字的 指 导,培 养 自 主 识 字 的 能 力。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 动 识
字,力
求
使
用
结
合。写字教学要在日常书写训练中增强练字的意识,讲究的效果练字
汝南 “三主六环”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语言文字训练 为 主 线,依 据 语 文 学 科 特 点,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强力打造学生的课堂学习力,实现高效课堂。当然在这个“三主六环”高效课堂的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方面:
(1)重教不重学。教师仍占据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被教师霸占,总是以教师预先设计的流程进行,不顾及学生的个别情况,教师一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依然存在,“三讲三不讲”落实不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势必造成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目标不清晰
目标结构构建不合理。每节课的目标不明确,教师和学生不能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教与学,因此,出现重点不突出,效率低下和目标缺失的现象。关注度不够。一是关注的广度不够,只关注部分较好的学生,不能面向全体;二是关注的深度不够,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把握不够深刻。三是对教材的关注度不够。
(3)关注度不够。一是关注的广度不够,只关注部分较好的学生,不能面向全体;二是关注的深度不够,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把握不够。
2、学生方面:
(1)参与度不够。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参与方式单调学生机械练习多,创新性、发散性思维培养不够。
(2)课堂活力不够。缺乏有效的唤起手段,很多甚至一大半学生不在状态。缺乏激情与激励。甚至搞小动作,走神,说话,学生多,课堂乱,教师有“一手遮不过天来”的感觉。实质就是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
(3)学生的学习信念养成不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主动学习积极性不够,“赶超比”的意识不强,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够。
我们二年级语文教学属于低年级,所以我们的侧重点也不同,低段语文教学明显区别于中高年级段在于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教学教学 坚
持 识
写
分 流,多 认 少 写的 原 则。识字教学提倡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强化字 理 识 字的 指 导,培 养 自 主 识 字 的 能 力。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 动 识
字,力
求
使
用
结
合。写字教学要在日常书写训练中增强练字的意识,讲究的效果练字
总的说,语文教学,教师运用的好,效果不用说。但是低年级的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不好,要努力。课堂上展示的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形成,各方面已经训练有速。其实我们大量的思考和经历打磨是在课外下功夫。只要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积极打造汝南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模式构建可说水到渠成。
第三篇:在品读中感悟魅力语文——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在品读中感悟魅力语文——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在品读中感悟魅力语文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上星期我讲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自以为准备的还可以,但是,学生上课时的反应给了我沉重的一击。学生上课不专心、不回答问题、不按照老师预设的步骤进行„„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对备课备什么认识不够,对文本品读不够,老师干预学生太多使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散发魅力呢,我们还要从对文章的品读做起。
一、品读字词,感悟魅力
语文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文本反复吟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
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痛击敌人”部分时,让学生找出描写战士们神情和动作的词语,“沉着”、“狠狠地打”、“大吼”、“满腔怒火”、“抡”、“绷”、“全神贯注”,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体会,再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文段,学生就能很自然的感悟到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就能真正地理解并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二、品读句子,感悟魅力
文章中很多句子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不停地分析、品悟、展开想象,最终读出课文的内涵,与作者形成共鸣。
比如,在学习“引上绝路”部分时,让学生找出战士们面对的两条路,分析其中一条路可以使五人安全脱险,另一条却是绝路,让学生找出五壮士选择绝路的原因和选择道路时的毫不犹豫、态度坚定,反复品读这几个句子,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战士们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同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试想自己就是一名跟在班长后面的小战士,此时的自己会怎么做,有什么样的精神才能毫不犹豫地跟在班长后面走上绝路,让学生在想象中热血沸腾,真正体会到壮士们的“壮行”。
三、分析标点,感悟魅力
标点符号是神奇的精灵,它能使文章焕发无穷的魅力。在语文课堂上,对标点符号的分析也是学生领悟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感叹号,这些感叹号都有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感受。比如: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这里的感叹号能不能换成句号?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从诵读中体会班长此时的坚定果断。又如: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这里的感叹号能不能换成句号或是省略号?让学生从中体会出班长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心情。
抓住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来品读文章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的无穷魅力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语文课真正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第四篇:激励理论在和谐型企业中的运用——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
激励理论在和谐型企业中的运用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
摘要:和谐型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谐型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要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理论是企业管理中对提高职工积极性的重要运用工具。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企业高薪制度、企业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保障员工福利待遇,同时重视和谐型企业文化的建设,从而形成企业和谐力,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尽管华为目前面临着企业转型的问题,但其已被实践证明的企业管理制度仍旧对国内外的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华为,和谐型企业,激励理论
一、华为和谐型劳动关系
(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概况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创办于中国深圳,是一家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华为已成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重要企业,2016年,华为在《2016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中,排名从2015年的第70位上升到第50位,同时以3950多亿元的年营业收入位居全国工商联发布“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首,并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7位。
2007年新《劳动合同法》颁布,第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由总裁任正非带头,企业1999年12月31日前入职的7000余名员工集体主动提交辞职申请。通过华为“辞职再聘”方案,辞职员工获得经济补偿,工龄清零后,再竞聘上岗与公司签订四年的固定期限合同。这一“辞职门”事件作为企业规避劳动合同法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同时华为利益一体型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对建构现代和谐型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劳动合同期限与企业职工积极性
07年《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无固定期限合同为已经长期工作的企业员工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促使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倾斜保护,但与此同时,消除失业风险也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竞争意识。相反,固定期限合同使企业员工时刻充满危机感和工作积极性,让企业处于竞争活力的良好状态之下。在固定期限合同的用工机制下,企业本身存在一种激励因素,而在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劳动关系下,应当更加注重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运用,比如建设企业文化以增强企业职工责任感,建立健全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和员工职位晋升制度等等。
二、激励理论在和谐型华为公司中的运用
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鼓励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激励理论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随着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分工和交易的激励问题,包括早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过程学派中的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华为和谐型劳动关系的形成、华为和谐型公司的建立是充分运用激励理论的极好例证。
法学1402 1110314224
张立
(一)员工持股方案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简称ESOP)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投资金融律师路易斯·凯尔索提出,是指员工持有一定比例的企业内部股份,这些股票的来源可以是企业捐赠,也可以是企业为员工购买股票提供现金,员工所持有的股份比例根据员工工作年限、工资、对企业的贡献等略有不同。[1]
华为公司的内部股权计划始于1990年。1997年,华为建立员工持股计划,按照员工工作水平和其对公司的贡献授予高绩效员工股票,员工通过工会持股。2001年,华为借鉴国外员工持股的理念和实践,采用虚拟饱和受限股的形式,其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内部持股员工只有分红权,不享有公司法上股东所享有的其他权利;第二,规定员工的配股上限,每个级别达到上限后,就不再参与新的配股。目前,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的持股比例为98.93%,任正非持股1.07%,在华为财务公开报告中显示2010年每股分红2.98元,2011年为1.46元,实际上华为员工的高收入主要得益于公司年底分红。这种形式的股权形式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个员工将工作作为自身利益而不是企业任务来完成,使华为员工更加注重客户长期的合作而不是短期的绩效利润,同时,股份依级别受限来限制老员工的持股数量也有利于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尽管随着华为有限技术公司的不断发展,员工持股方案暴露出更多的弊端,阻碍华为上市的进程等,但员工持股方案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仍然值得发展初级阶段或成长阶段企业借鉴。
(二)内部公平性的绩效评估与薪酬制度
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对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包括预先规定绩效指标及评估方法的正式评估,和依据主观测量的非正式评估。华为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对完成对员工的业绩考核,还包括对员工素质与能力的综合评价,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是华为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分类分层的考核制度是华为特色的绩效评估组成。分类分层考核管理对中高层、中基层和计量制员工和新员工三层主体,设计不同考核方案进行合理评估以激励员工积极性并促进员工素质成长。以中高层绩效考核为例,华为采取“平衡计分卡”对中高层人员进行评估(详见图1-1)。根据绩效考核,华为建立分为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的考核等级,以及相应的奖金与晋升制度。
图 1-1平衡计分卡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tacy Adams)于1967年提出分配公平理论,指出社会比较是人的天性,员工的工作激励不仅受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程序性公平理论是公平理论的另一构成,研究报酬决策分配决策程序的公平问题。有效的绩效评估以公平为基础,同时也是公平性的重要保证。公平有效的绩效考核是薪酬制度的依据,能够充分的激发员工积极性。华为的薪资始终是同行业的高水平阶段,高薪战略吸引了大量负有抱负的知识性人才,同时也激励了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企业文化
心理契约,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提出,指职工与企业相互之间的期望和主观约定。心理契约除了包含经济利益以外,主要是为促进员工实现个人追求、社交欲望,保持良好的团队关系和工作氛围,最终形成共同愿景和共同使命及共同价值观,因此,心理契约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和内核。[2]企业文化的建立是现代企业强大的重要原因,和谐的劳动关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奉献、企业的价值核心理念是现代企业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
华为公司的企业文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华为倡导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公司员工在办公桌下面放一张床垫,如果加班晚了就在办公室休息,形成了华为的“床垫文化”。这一阶段以工号制度作为企业的文化标志,工号制度,根据部门管理、员工职位等级、薪资待遇形成每个华为特有的工号,这种对员工情况一目了然的工号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进取心,另一方面却使员工相互之间形成了等级划分。成长阶段,华为在军人出身的任正非的带领下,形成敢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狼性文化,很多企业员工不惧艰难地奔赴海外开拓华为的国际市场。这一阶段以华为基本法为代表,华为基本法,华为基本法的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规定,使华为保持一种狼的坚韧与低调保持着通信市场的持续竞争力。成熟阶段,华为提倡注重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占据国内大量市场,成为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华为新标识成为华为企业文化的新标志,华为新标识,2006年华为正式更换企业标识,新标识在保持原有标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基础上,更加聚焦、创新、稳健、和谐,更加聚焦客户,更加重视合作伙伴,更加国际化和开放化。
三、激励理论对建构和谐型企业的重要性
和谐型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企业的和谐力是现代企业保持市场稳固地位的重要保障。和谐型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要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理论是企业管理中对提高职工积极性的重要运用工具。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传统的企业高薪制度,还要建立企业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保障员工福利待遇、重视和谐型企业文化的建设。现代和谐型企业采用人性化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尊重员工个性化需求,培养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形成企业劳动关系、内部组织结构的和谐力,最终提高并维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地位。
华为从创立之初至今已将近30年,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成功模式在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管理理论等诸多领域进行研究,被国内外众多企业所借鉴,尽管华为目前面临着企业转型的问题,但其已被实践证明的优秀企业管理制度仍旧对发展初期、成长甚至成熟阶段的企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李季,员工持股计划及其激励效果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2] 聂清凯.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网络组织文化重构研究管理评论[J].管理评论.2005(7):52-55
第五篇:论“京剧唱腔”在中国诗词歌曲中的运用——以《卜算子.咏梅》为例
论“京剧唱腔”在中国诗词歌曲中的运用——以《卜算子.咏梅》为例
摘要:如今我们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呈现着一个发展的态势,民族声乐也不例外,而且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进程之中,更是出现了大量京剧风格的作品,这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一大进步,而且这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与广泛的推崇。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出学习者的个人特点,同时也是对民族声乐学习者综合学习的磨炼与检验。这篇文章以京剧唱腔《卜算子·咏梅》为例,同时借鉴著名教授金铁霖先生的经验之谈,对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京剧唱腔;中国诗词歌曲;卜算子.咏梅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national vocal music als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and in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also appeared a lot of Peking Opera styles of work, this is a big step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it is also a new field, has received a warm welcome and widespread praise highly.Peking Opera styles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not only can fully display the learner'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and test of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learners comprehensive learning.This article in the Peking Opera singing “bligh operator, xumei” as an example, referr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famous professor JinTielin Sir, at the same time analyze the Peking Opera styles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study.Key words: Peking Opera singing;Chinese poetry songs;Operator·xumei
前言 1966年年底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这个期间,《卜算子·咏梅》的京剧唱腔被创作出来,回首看看过去,《卜算子·咏梅》唱段已经过了42载了,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没有消失与众人的眼中,而且还在时间的发展中,《卜算子·咏梅》的京剧唱段如陈年老酒一般,愈久弥香。在现代,它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与广泛的推广,演唱的不仅是京剧演员,而且还有歌唱演员,同时,其受欢迎的程度还可以从网络上的点击量可以表现出来。我很感谢大家对作品的喜欢与热爱,这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肯定,也是对我自身的肯定,对于我而言,有着极大的意义。作品——《卜算子·咏梅》能够让大家喜欢,能够得到专家的认可与肯定,能够出版并置于《毛泽东诗词唱段精选》的卷首,是我的荣幸。
京剧风格是现代声乐作品在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风格,即京剧与歌曲相结合的民族声乐作品,并且成为各类声乐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民族声乐者在求学过程中必须要学习的一个种类,而如何去学好把握这种新的歌曲风格正是目前民族声乐者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与困境。本文通过将理论与实践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加之孙玄龄谱写的《卜算子·咏梅》作为例子,来进行具体全面的分析研究。
一、关于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定义
有人将具有歌曲与京剧二者结合演唱特点的声乐作品形式叫作“戏歌”,当然,也可以叫做“京歌儿”,然而在我看来,这种称法不够全面,缺乏一定的专业性,难以表达出这种声乐作品的本质及其特点。我认为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是在参照传统京剧艺术的基础和前提上,对民族声乐进行创作的声乐作品形式,如《贵妃醉酒》、《北京是故乡》、《卜算子·咏梅》等作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创作出来的。
正如我们所知晓的,民族声乐的根基是传统艺术,其发展离不开传统艺术,然而,仅仅通过这种方式去演唱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是远远达不到实际要求的,所以,如何将有关于戏曲的声乐作品的演唱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前进呢?下面我们通过以京剧唱腔的《卜算子·咏梅》为例,同时以自身的演唱经验作为辅助,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咏梅》创作时的环境
1966年底,我创作出《卜算子·咏梅》这个唱段,当时的目的很纯粹,第一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自己唱,所以想唱就必须要自己去搜寻些可以唱的;第二是由于自身对这首词的喜爱,内心有唱出来的念头。
1966年6月掀起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黑暗的暴风雨下,基本上所有的活动都被压制叫停了。不仅仅是社会出现了各类组织,学校中也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大型组织以及一些小组织,学校中教学等活动自然也就被动中断了,也因此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没有听到琴声和歌唱。
但是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开始能够听到歌唱声了,这些演唱活动通过一些组织的保护逐渐发展起来,从小做起,如清唱、小型的演唱活动等,演唱的唱段一般是《红灯记》等,其出现的场合一般是誓师大会、成立会等,而且还有一些毛主席语录唱腔,革命歌曲也被编入演出活动之中。
1966年11月的时候我们开始长征,在我们的这个小队伍中,一共有十来个人,其中有5名是老师,分别是张关正、曹宝荣、吕炯光、杨凌云和我;其他的则是学生,他们分别是张忠义、李树萍、黄乃强、林燕、曲守森、李维康、张竞红以及她的弟弟张乃涵。在长征的路途中,虽然过得并不容易,却也开心,尤其是在演出活动中,我们一起唱戏、唱歌等。但到了灵丘县时,我们被叫回学校了。到学校后一是一片冷清的场景,人们各做各的事,无暇顾及他人,甚至在一些大房间被学生分隔成了好几个小屋子。虽然除却劳改队之外都是自由的,但是却如果没有在搞政治学习,就都是处于一个穷极无聊的状况下。而表演活动也没有更新,一直都是原先的那几个唱段。
在此背景下创作了《卜算子·咏梅》。当时,我自己是有写唱段的念头的,而且由此看电视时看到一个画家的访谈节目,他说的一些话让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创作欲望和对美的追求,这是每一个时代中都会有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不管是开放的环境还是封闭的环境,都会产生这种欲望,在开放的环境中能够给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好的创作环境,因此可以创作出好作品,但在压抑的环境中,其实也是能狗创作出好的作品的,因为作为一个创作者他有追求艺术的欲望。
只有是历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对于这段话都会有自己的感触。任何时代,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都是无止境的。1967年的一件事在我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学校动员老师和学生们加入香山大队中去加入夏收活动,中途歇息的时候,我们就在香山玩乐,途经凉亭的时候我们停下来在那儿休息了,而林燕、李维康、李树萍他们就在凉亭中唱了起来,而且还越唱越带劲,最后长了一个现代戏《黛诺》里边的一段“山风吹来一阵阵”,刚唱完就有掌声响了起来,原来是几个女游客,她们说唱得真好听,希望我们能够再唱一段。但她们不知道的是,这不是样板戏,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这是不允许不被容忍的,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婉拒离开。这个场景我印象很深刻,感触颇深。
《卜算子·咏梅》是在一个自由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没有人逼迫,也不是为了活动而写,它只是一个恰好是当时的人们渴求的作品,所以可以说这是《咏梅》能有这么长久的生命力,能够被人们一直喜欢的一个原因。而前面也提到过创作《咏梅》的目的是很纯粹很简单的,客观原因是当时没有新的唱段可以给自己唱,而主观方面则是由于自身对毛主席这首词的喜爱,心中有很强的欲望将其唱出来。
三、唱好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意义
时代发展,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也层出不穷,成为一个受到热烈欢迎的全新的音乐形式,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的体现,同时也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另外,其产生还有利于专业声乐作品的丰富,如民族声乐的演唱和表现方法,能够很好的显现出民族声乐的特点。而作为新时代的民族声乐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是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优秀的民族声乐传承下去的,让更多的国人体验到民族声乐的美,更要推广到世界各地。民族声乐、戏曲唱腔这两者都属于我国的民族艺术,他们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是是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这两者之间既有异性也有共性。而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对于民族声乐学习者而言,既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对民族声乐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情感的把握上、发声方法的灵活应用上、表情动作上、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些可以说既是民族声乐学习者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也是传统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需求。在时间的长河中,我国的戏曲艺术承受住了风雨的打击,发展为一个经典而独特的民族艺术,它是我国民众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艺术领域的体现与传承,值得我们我一个华夏儿女自豪。如今,我们处于世纪变革的时代,生活节奏快速化,而传统的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忽视,民族声乐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风格单一等,所以民族声乐与京剧风格这两者结合起来,将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从而使戏曲艺术重新得到传播,而民族声乐也可以在演唱中维护民族风格、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发展。
四、分析“京剧唱腔”在《卜算子.咏梅》中的运用
在京剧风格的声乐作品中的京味也就是韵味,它是演唱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韵味它是通过演唱者的切身体验,达到诗词情感与个人相融合的一个状态,是每一个演唱者个人特色的体现。它的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优美的声音、色彩的变化、真切的情感以及丰富的表现方法、表现技巧等,同时,其断与连、抑扬顿挫、柔与刚、轻重缓急的处理等也是重要的表现方面。就像戏曲中的“弹性拍值”,其意思就是指在在乐谱拍值和速度的基础上进行灵活的变化,这和民间艺人学习吹管子时的道理是一样的,首先需要按照严格按照谱子的要求来操作,当熟练了之后在进行自由灵活的变化。这样,即使是同一个曲子,每个人吹出来也会有不同的味道。歌唱也是这个道理,在熟练的基础上,加上自身的特色,每个人演唱出来就会有不同的味道,让作品具有演唱者个人的韵味。如《卜算子·咏梅》第一句“风雨送春归”中,“风”字要唱得简短急促而有力,“雨”字在演唱过程中它的感觉要拉长,气息由弱到强的渐变,音的颤动从疏到密,“弹性拍值”的方法在这个字上得到充分的利用。然后再停在主音上,把“送”字唱出来,接着再将“春归”二字自然而然的接在“送”字后面。
“飞雪迎春到”这一句中,“飞”字的处理方式与前一句中的“风”字相同,而“雪”的后半拍要记得加上“-”的标记,在演唱过程中,要把这个音唱满而且要唱成强音,之后进行换气,把“迎春到”以加重的方式唱出来,让“到”字在情感表达上达到自信的效果。
后面的节奏则要进行变化,四一拍的节奏,让人感悟出节奏感。“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一句在演唱过程中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做到掷地有声。尤其是“俏”字的表达,拖腔,由弱变强,刚柔并济,既表现出自信心又将京剧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段的主基调是平稳流畅,“春”和“报”的后面为空拍,所以在停顿的时候一定要果断决绝,展现出自信的风采。后面的乐句则要保持流畅自然的换气。最后的“时”则给演唱者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伴奏中的ff的G大和弦广阔雄壮,这与后面的双pp的“她”形成一个极为鲜明的对比,能够极度地显示出梅花的纯洁与高尚。
第二遍演唱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时,这中间的停止就如同一种力量的集聚,进而爆发出的高音能够给人以震撼。
不管是什么样的声乐作品,每一个演唱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原作品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把原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下足功夫,要有到位的理解,把握其情感与内涵,只有这样在演唱的过程中,才能够展现出作品的情感,才能使自己与作品真正地合二为一。《卜算子·咏梅》是一首为孙玄龄先生根据毛主席的词而创作的声乐作品,并在时代的发展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演唱者在进行演唱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词作者的生平、词的创作背景等,要把这些因素有效的与演唱工作联系起来。
五、传统的积累与唱腔写作的经验
在京剧和民族声乐两者都注重“字”。从汉语构成的方面而言,它们都是由声调、声母、韵母这三个部分构成的;在语言这个方面,则注重字的发音,一定要准确即咬字准确、清楚,声母的发音要到位,且利落果断。而吐字清晰则是指将母音唱清楚,韵母的发音要标准。以“关”字为例,其声母为g,母音是u,再保持这个口型到1jan,最后归韵。戏曲的唱词是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的,通常是采取韵律很强的韵文,这样能够使声调保持统一,从而具有和谐性和美感,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添了整个语言的美感和节奏感、韵律感。有的字往往是一字多音,这种情况下音拖多长那么母音也跟随着唱多长,然后归韵。但在民族声乐中,母音的唱法就没有那么长,母音不太突出,一般是咬字结束后就立马归韵。没有戏曲那么讲究。《卜算子·咏梅》原本是在京剧的西皮腔的基础上写的,因此在韵律上有较高的要求,每个字音字调要必须去仔细分析研究,例如“风雨送春归”这一句就要求每个字都分割为两个字去读,f一邑ng y一证s—bngch—fin g—oi,需要准确的找到每个字头发音的着力点,然后再将这两个字合为一个字,并且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到将字头、字腹、字尾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然后不断的进行练习。在具体的演唱操作中,散板部分和拖腔部分要讲究咬字吐字。
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创作的想法,实际上却并没有创作的条件,可能也写不出《卜算子·咏梅》这个唱段。于我而言,这个创作的条件主要是两方面,其一是传统的积累。1956年,我进入中国戏曲学校学习,这为我的创作作了坚实的传统积累。很幸运的是我这一届,正是戏曲学校发展步入正轨的时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也接触到了很多的传统戏剧。我记得仅在《京剧剧目初探》这本书中我们班学过和伴奏过的戏差不多就有二百多个,这其中还不含现代戏和新编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唱,之后才能够进行乐器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则是包含各个方面的,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有利于我们学习传统戏。到毕业的时候我们音56班都有比较好的归处,并且都在自己的职位上表现得很出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京剧音乐的教学管理等方面,徐瑾忠、曹宝荣等同学都有比较显著的成绩和著作。正是由于在戏曲学校中的学习为传统戏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在《卜算子·咏梅》这个唱段中,才能够在唱腔上有自然流畅的表现。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文化课的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之后在对传统诗词等作品就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而且,在节假日的时候,学校都会将老师和学生的优秀的书画作品展示出来,供大家观赏,其中,有的诗词甚至还是师生自己创作的。所以说,学校对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视,帮助了学生提高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是没有这些文化修养方面的学习,那么在演唱中将不可能打到现在的这个高度,因此,这是《卜算子·咏梅》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其二就是在创作唱腔的经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代戏逐渐出现,并且朝着越来越多的方向发展,这给当时的创作者提供了一定的创作环境。到1964年的时候,现代戏可以说基本上成为戏曲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块了,传统戏和现代戏在发展中都慢慢地向现代戏的方向前进了。那时候在舞台上出现的现代戏基本上也都成为了戏曲学校的教学内容,老师们一边自己学习,一边又教给学生。像《草原小姊妹》、《审椅子》等剧目这些已经是京剧,但另外一些地方戏,如《打铜锣》、《游乡》等剧目,则要通过修改之后才能够进入到教学课堂中去。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我参加过《焦裕禄》、《让马》等剧目的创作。而且当时的活动比较多,因此也就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其中,而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如前文中所提及的,在长征的途中我们几个人也有了一次大型表演的机会,在现场临时编了一段“锣鼓响,举红旗,涞源今日逢大喜”,这是由张关正写的词,我写的腔,演唱的则是李维康,这个场景到如今我仍然记忆犹新,恐怕他们也是吧。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毛主席语录歌》出现,随后就出现了不同的音乐形式都对此进行了模仿,从而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潮流。京剧音乐也不例外,我们基本上都有创作过这样的。但是现在回首过去,却有一种荒谬感,觉得可笑。从戏曲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知道那是对戏曲音乐发展的一个很大的打击与阻碍。当时,一段滚段或者是汉调,都觉得是有了比较大的进展,能给人完全不同之感,但今天白话文章也可以成为京剧唱段,恐怕当时谁也想不到吧。
其实,在当时中国戏曲学校也是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唱段的,若我没有记错的话,音乐科六年级的学生李权创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个剧目就很突出,谱子很不错,唱段是花脸。当时,我们班的张关正表演的这个唱段,其表演受到了热烈的反响,每一次的表演,观众们的呼声、鼓掌声都如雷贯耳。如今,白话文已经开始可以谱曲,所以谱写长短句的诗词的难度也就不难么高。京剧在思想上对唱腔的突破,再加上铆现代戏唱腔的创作经验,这些都是《卜算子·咏梅》的创作基础。
六、从<咏梅》的创作中受到的启发
通过对《卜算子·咏梅》在京剧曲调写作长短句的唱腔的创作上我有较深的感触,其一,唱腔和词句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而是比较灵活的。在京剧中也有这种关系,唱词的上下旬可能不是一定的,乐段中的对称感觉可以通过在音乐中找寻的方式予以弥补。唱词中的曲调决定了上下词的感觉,所以,曲调有着关键的作用,在京剧唱段的唱词中,能够冲破七字句和十字句的局限。京剧音乐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一定音乐风格的主流中,能够包含其他不同风格的音乐。而且,在词句上的改变与突破也会引起音乐结构的变革。其二,我国的民族古典艺术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的新的古典艺术,具有其自身特点,所以戏曲音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要跟上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我国的戏曲音乐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最明智也最有前景的发展的方法应该是在被人们逐渐感知熟悉后再进行创新与改变。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是背负着很大的压力的,必须要把握好变革的这个度,否则可能会受到观众的抗拒。当《卜算子·咏梅》流传开来时,对于我自身而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戏曲中,戏曲音乐是其众多构成部分之一,所以,其发展变化的道理和上面谈到的并无不同。《卜算子·咏梅》是一个吻合传统京剧风格基本要求的作品,同时,它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作品。其曲调的改变不是很突出,但是在结构上则有了一定创新。同样,这也属于在京剧音乐这方面所作出的突破与发展。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找出它和京剧唱腔、唱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讲解,能够为其他人的学习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在2008年第三届中华民族声乐研讨会上的讲话》[J]. [2]傅惜华编.《中国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人民音乐出版社. [3]杨荫浏著.《语言音乐学初探》[M].人民音乐出版社. [4]杜亚雄,秦德祥著.《中国乐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5]孙玄龄著.《声响年华》[M].中华书局.
[6]曲谱出自许明,朱为中主编.《中国声乐经典教材》[M].吉林人民出版社. [7]白宁.《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J]. [8]公木著.《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出版社